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通用14篇)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通用14篇)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1

每當我打開一本新書,閲讀一篇好文章,就好像眼前展開了一個新的世界。朱自清的《匆匆》就是這樣,它給我啟迪,給我力量,催我奮發上進。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通用14篇)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再仔細往下讀,這時候,我才發現作者原來不是為了描寫燦爛的春色光景,而是用這些來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要奮發向上。

人們都知道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有了時間我們就可以勤奮學習,勤奮工作,讓祖國越來越強大。時間就是財富,時間就是生命。

寶貴的時間優勢容易浪費的。就像文章裏説的“稍不留神,時光從水盆裏、從飯碗裏、從凝視的雙眼前過去了,從身上跨過、從腳邊飛去了,相輕煙、像薄霧那樣飄走了,留下的室友歎息與徘徊。只有只爭朝夕、爭分奪秒的的人,才能有所作為,不枉此生。”有時,我真恨不得想讓時間停下來,讓它不要過得那麼快,但是爸爸媽媽卻説時間是停不下來的,我會提醒自己:上課不要開小差;做作業時不要東張西望;不要讓時間輕易地從我的身邊溜走了……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要想有所作為,就要像老師説的那樣,抓緊時間去學習,去努力,去奮發向上!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2

孤獨,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感覺到,可是,能以孤獨為主題,寫成一本暢銷但是實際上卻也“孤獨”的小説,這讓人實在歎服。誰要想真正讀懂孤獨,《百年孤獨》必看。

我不敢説,我讀懂了孤獨。這本書,情節曲折跌宕起伏,事件密度大,而且離奇荒誕,誇張變形,令人應接不暇。所以我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感到非常痛快,可是,連裏面的人物關係也沒有理清。不過,外國人名字長還可以忍受,最難以忍受的是,幾代人都可以叫同一個名字。忽略混亂的人物關係對於讀小説的影響,我還是得到了一點點感悟。

《百年孤獨》以一個家庭為主線,時間跨度一百年,描寫了一家人與孤獨相關的種種經歷。

為愛瘋狂是因為孤獨嗎?因為同時愛上皮埃特羅,貝麗卡和阿瑪蘭妲展開愛的角逐,當得知皮埃特羅和貝麗卡訂婚後,阿瑪蘭妲甚至不惜一切代價阻撓婚姻。奧雷里亞諾愛上蕾梅黛絲後,迫不及待希望將還是孩子的蕾梅黛絲娶回家。梅梅愛上巴比倫後,整個心思都掏空了,全都放在與情人的歡愛之中。庇拉爾年輕時,與無數男人歡愛,老年後,還為年輕人提供歡愛的場地。為愛瘋狂不是因為孤獨吧,是因為愛火中燒,是因為人的慾望。相反,沒有愛的能力的人,從來不會愛上別人的人,才註定了一生的孤獨。奧雷里亞諾上校,從出生起,就不曾愛過任何人,晚年靠製作小金魚排遣孤獨。

還有一種人的孤獨,源於對愛的莫名的恐懼,阿瑪蘭妲錯過皮埃特羅,又斷然拒絕馬爾克斯上校,一個人晚年靠織一件精美的壽衣打發,準確説是享受這份孤獨。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始終拿不出愛的勇氣?又是什麼原因,讓她在生命的盡頭終於放棄對於貝麗卡的怨恨?在生命的盡頭,她終於領悟了孤獨,看到因為孤獨,梅梅和貝麗卡遭受的苦難,文中説這不是出於愛或者恨。那是出於什麼?出於同情心,出於悲憫的同理心,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正是如此,她才終於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死神,才能夠與往事和解,才能夠獲得一份真正的心理上的寧靜與平和。

看得出,莫言的小説,深受這部小説的影響。《豐乳肥臀》,同樣是以一個家庭為線索展開,寫愛情時,人物多是着魔的瘋狂的狀態。悲劇產生的原因,除了個人性格的嚴重缺陷外,又籠罩了一層若有若無的冥冥中註定的命運的魔力。《百年孤獨》中,開頭的羊皮卷寫下的預言,在結尾處,完美地精準地得到了驗證,彷彿這一家族的孤獨是註定的無法逃脱的。而上官家的女兒們,一個個豐乳肥臀,但一個個都零落了,好像也是命運的嘲弄。看似是人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實際上是,人在自己性格的侷限上的無能為力,個人性格導致悲劇。

人的性格,關乎人性,是一個説不盡又説不清的話題。將人性中的某一部分誇大,比如慾望,看似變形不真實,實際上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人性,因為人性中的一些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比較隱蔽。從這個角度講,馬爾克斯和莫言都是把人性的思考和表達推到極致的大師。

這部小説中的孤獨,我還沒有讀懂。在這裏談一談,只是經典作品的一種誤讀。日後,再讀《百年孤獨》,恐怕又會有別樣的體會。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3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己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為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為人生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4

高爾基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它可以使我們擴大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積累、提高素質,有着十分積極的意義。

讀書最大的樂趣就是從中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裏面有少年時期的叛逆,美麗風景的描寫,鮮為人知的祕密或故事,探索奧祕,還有給人鼓勵的感人事蹟。

讀書是一種休閒。煩悶時,讀書可以解悶;當你勞累的時候,讀上一本書,它使你的靈魂得帶到了解脱,不再有了世俗的煩惱,融入了這本書的世界,體會其中的無限樂趣。

讀書給人恬淡、寧靜、心安理得的快樂,是名利、金錢不可取代的,書就像人類的精神營養劑,缺了它,生活必缺陷。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5

《責任決定一切》是一本讓人受益匪淺的好書。我帶着深厚的興趣將這本書從頭至尾詳細讀完,掩卷深思,這本書給自己的啟迪很多很深:我們對制度與紀律要有正確認識,對個人所擔負的責任要有明確意識,對企業對生活要有感恩的心態。

責任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很“負責任”的人卻不受歡迎。問題處在哪裏?難道是“負責任”惹的禍嗎?“負責任”有錯嗎?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對“責任”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很多人把責任等同於責任心、責任感、責任意識了。實際上,責任包含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責任能力、責任行為、責任行為、責任制度、責任成成果。

責任意識,是“想幹事”;

責任能力,是“能幹事”;

責任行為,是“真幹事”;

責任制度,是“可幹事”;

責任成成果,是“幹成事”;

責任的五項基本內涵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責任意識是職業人精神的體現,它要求我們對事業負責,對組織的發展負責。當工作出現紕漏時,要敢於擔責,而不是千方百計地為自己免責尋找藉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需要承擔責任的工作。一個人的工作崗位越重要,職位越高,權力越大,就意味着責任越重。梁啟超《志未酬》中有詩句:“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總應該想着乾點事,能幹點事,要幹成點事,否則實在愧走人生這一遭。那些胸無大志、不思進取者,確實應該好好琢磨和尋味這句話。

承擔責任是需要能力來支撐的。強烈的責任心和責任意識更多的是對職業人的道德要求。要“幹成事”,就必須有謀事的本領。要想有幹成事的本領,就要適應競爭和變革的形勢,迅速提升自己的決策能力、統籌協調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執行落實能力,做到推進工作有實招,加快發展有本事,攻堅克難有辦法。用心用功用腦子去幹,多學習,多調研,多思考,多總結,捨得付出代價,身體力行,真抓實幹,一步一個腳印,幹一件事像一件事,幹一件事成一件事。

一個負責任的人,首先要積極主動,凡事雷厲風行,“不等、不靠、不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其次要科學求實,不急功近利,不弄虛作假,不為長遠發展留隱患;再次,要精心細緻,把責任落實到平常工作的點點滴滴中,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堅持到底的信念、腳踏實地的務實態度,自動自發地把事情做好、做到位。

責任制度保證“可幹事”。必須做的,要有制度保證;不該做的,也要有制度約束。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最苦惱的就是看不到限速標誌。看到了限速標誌,我們就知道必須保證車速在下限和上限之間;同時也知道超出限度是不允許的。

講責任就要以結果為導向,“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憑功績論英雄,把“幹成事”作為我們一切責任的落腳點,讓想幹事的人有機會,讓能幹事的人有舞台,讓真幹事的人有條件,讓幹成事的人有地位,幹一件是一件,幹一件成一件。長此以往就幹成了不少的事,就會不斷創造出組織發展新業績。

社會學家戴維斯説:“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着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機會”,同樣,如果你放棄了自己對工作的責任,就意味着放棄了在工作中更好地發展機會,這樣永遠都不會獲得成功。有兩個年輕人到一家公司應聘,公司同意兩個人同時試用。試用期間,兩個人都非常努力,但在試用期最後的中午,他們被告知明天不用來了,剩餘的半天是他們工作最後的半天。其中一個得知消息後,對着辦公室牆上“認真負責”的標語輕蔑地哼了一聲,馬上把手頭上的工作放下來,中午飯都沒來得及吃,就去財務部結算工資去了。另一個人則想:明天就走?可我手頭上的事情還沒有做完呢!做了一半的工作停下來太可惜,我要在離開之前辦好工作移交。他同樣中午沒飯沒來得及吃,總算在下午下班之前完成了一份工作總結,交給老闆。老闆凝視地看着他説:“這項工作以後就由你負責”。年輕人説:“可我沒通過試用啊?”老闆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説:“我只是想知道,相比之下誰真正有責任心,你為自己贏得了機會”。可見責任和機會就是緊密相聯的。責任與機會合二為一、責任背後隱藏着機會、機會背後隱藏着責任。“責任就是機會,或者説責任就等於機會。事情越多,表明你越重要;困難越多,越能證明你的能力。守住責任,就守住了人生的精彩”。

我們應該重視責任的獲得,我們不僅要有好的態度,不僅要有勞苦,我們更要講究工作方法,更要有成果;在工作中要用心,自動自發地工作。關於責任的重新認識,書中作者唐源列舉了逃避責任的八種情景:“這不是我的事”、“這不是我的錯”“、這不能怪我”、“又不是我的錯”、“你要負責任”、“我沒有能力負責任”、“我負責任沒用”、“我已經負了責任”。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反思自己,也時常有這其中的不足。

這本書的作者唐淵關於負責任的誤區的分析,讓我有了關於“不能還是不為”的思考。我想起了孟子•梁惠王上》的一段話,孟子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孟子説:“用手臂挾着泰山跳過北海,對別人説:我辦不到。這是真的不能做到。給年長的人彎腰行禮,對別人説::我辦不到。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

不能還是不為?我們在現實中常常混淆它們的界線。或者説,我們總是打着“不能”的旗號來為我們的“不為”找藉口。孔子教導我們説,要“神於天、聖於地”。既要有理想主義的豪邁,也要有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品質。我們不能只做言語上的巨人,更要做行動上的巨人。我們往往只去羨慕別人取得的成就,卻忽視了他人背後付出的汗水。我們往往有改變現狀的理想與追求,卻在現實中遲遲邁不出第一步。我們總以為自己“不能”,我們在這藉口中任由美好年華一天天溜走。

面對工作的心態,我正在讀《責任決定一切》,想起了朋友告訴我的一段話:“人應對挑戰時有三種心理狀態,試試看、盡力而為、全力以赴。只有全力以赴了,才可能最大限度的接近成功,即使失敗了也不後悔。盡人事,聽天命。”這讓我的心中為之一動。我們面對工作時不也是有這三種狀態嗎?反思一下自己,做工作都全力以赴的翻去做了嗎?

找到了心理動力問題,那剩下的事情就簡單多了。一切困難都能解決。全力以赴吧,這是自己能做的。我們要重視責任行為的實踐,知行合一、落實責任,多做一點,用心一點,勤奮一點,高效一點,合作一點,理性一點,在負責中成長,在成長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機會。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6

這一段時間,我讀完了《安妮日記》這本書。對於《安妮日記》,其實我早有耳聞。這本書根據一個猶太少女寫的日記編寫而成。它對我的啟發非常大。

本書主要講了:一個猶太少女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原來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在她生日時,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在漫長的25個月中,她用她的筆記錄了她在密室裏的每一天成長經歷,並對戰爭、反猶太主義、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我瞭解到,自從1993年元首法西斯政權執政以後,開始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欺負。一連串的專對猶太人實施的方法出台。法律規定,猶太人必須佩戴一枚黃星;猶太人必須交出自行車,並且不許乘電車;猶太人只許在下午3——5點之間去買東西,而且只許進猶太人開的超市等。

我覺得元首太殘忍了,猶太人也是德國人,為什麼要這樣對他們?非要把他們趕盡殺絕才肯罷休?在為猶太人抱不平時,我真正地領悟到安妮熱愛生活和學習的人生態度,永遠滿懷着理想,身處險境不氣餒、不屈服。我要學習她善於思考、敢於深刻剖析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的品格。

在此呼籲一句:願天下永遠和平!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7

餘華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家業,變成了一貧如洗的人。父親一氣之下去世了。妻離子散,整個家都衰敗了。為了生活,福貴開始了艱難的起步,為生活而努力。

兩年後,妻子帶着年幼的兒子回來了。我為文中的福貴高興,我以為,他的命運會好轉了。沒想到,命運如此艱難,歲月不饒人,母親也由於年老,一病不起。為了生病的母親,福貴前去城裏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好不容易終於回到了家,女兒已經因為生病而成了一個永遠也無法開口再講話的人,母親也因病在兩年前去世了。

然而這些災難還只是開頭,我為文中的主角們抓了一把汗。心情也隨着書的情節動盪起伏。福貴,命運真是不福也不貴啊。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福貴的妻子家珍得了軟骨病,生活舉步維艱。當飢餓來臨時,鄰居們為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有慶,為救縣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獻出了年幼純真的生命。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濕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説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苦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隨着女兒鳳霞的出嫁,孕育,我以為他們從此可以結束悲慘的命運了。但接下來,我不禁有點責怪餘華,為什麼要把人家寫得這麼悲慘。

女兒因生產而死,妻子也跟着病死了。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吃多了也死了。死亡一個個地接着來,最後,只留下了福貴。最後,福貴老了,故事也就結束了。但年老的福貴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説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我猜測着,餘華想不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這本書好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社會的疏漏,同樣也可以照出我們自己身上的缺點。從這方面講,它也很有教化的意義。強烈推薦這本書,我認為此書適合再讀。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8

為了進一步推進書香校園建設,學校希望每位老師,每位學生,每位家長,積極行動起來,開展“愛讀書,讀好書”的親子閲讀、班級讀書會等活動,紀念世界讀書日。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致力於向全世界推廣閲讀、出版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我們必須能夠讓每一個地方每一個人都獲得圖書。”

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文化產業與版權部主任兼教科文組織出版社社長米拉格羅斯·德爾·科羅爾女士曾多次強調的一句話。自“世界讀書日”宣佈以來,得到了全球社會各界的熱切響應,並發展為尤其重視針對青少年的活動,目的是培養孩子們的閲讀習慣、人文精神,引導他們尊重知識。因此,在每年的4月23日,作家、出版商、教師、圖書管理員、私立或公立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學生、人道主義者、大眾媒體,以及全球各國愛書的人已經把讀書日的宣傳活動演變成一個熱鬧的歡樂節日。

我們實驗國小注重書香校園的建設,學校成功舉辦了校園語文節,校園經典誦讀節。本學期,學校又把讀書俱樂部活動、親子閲讀作為學校家庭教育節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們認為,一個人的閲讀史就是他(她)的精神發育史。兒童閲讀是一個連接着傳統和當代,關係到未來公民素質的偉大事業。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從八十年代以來就紛紛將閲讀列為教育改革的重點,把兒童智力教育的重點放到了提高閲讀能力方面。我們提出,讓孩子讀經典的書,做有根的人。

我們的本站網站也將連續刊登有關讀書方面的內容,目的是指導大家廣泛有效地閲讀;相互交流讀書心得體會;推動家庭教育節讀書活動的開展。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9

這個暑假,我讀了世界作家海倫.凱勒寫的一本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帶給我了極大的震撼。

海倫.凱勒是一位盲聾的孩子,她在很小就失去了寶貴的聽力和視力,讓她的生活充滿着悲涼和黑暗,但她並不自卑,因為她有一位非常愛她的老師---沙利文老師,她改變了海倫的一生,使她考進了世界最棒的哈弗大學,使她的一生閃爍着耀眼的光芒。

海倫雖然是個盲聾人,但她仍然喜愛學習和看書。書中寫到,海倫每天都會向沙利老師學習10個手語動作,這對於一個眼睛看不見,想學會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海倫一點也沒想過要放棄,在沙利文老師一遍又一遍的耐心教導下,她一直堅持不懈,努力學,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學完了所有的手語動作,並且可以和別人準確對話,那是多麼的了不起啊!

海倫不僅可以對話,還可以看書呢!她每天晚上都會“看”書,她的看書並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手來摸着看,她掌握着幾萬個生字的手感,可以用手摸着進行看書,海倫是有多麼的刻苦啊,才能掌握了這麼多生字的手感啊!她整整花了三年多的時間,並且還要記住一些結構差不多的生字,連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的人用眼看都會讀錯,何況她呢!我打心眼裏佩服海倫您。

想到自己平時要是腿摔破皮了,就會叫苦不迭,走路也不肯走了,要父母抱着或者揹着才能出行。要是我的眼睛瞎了,耳朵也聾了,那我肯定是無法生活下去的,讀了海倫的的故事,我真是很慚愧,我要向她學習,改掉自己的壞毛病。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自從苦寒來”這就是大家心目中的海倫。她靠着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將自己從困境中帶了出來,考進了大家都夢寐以求的大學,還成為了世界偉大的作家,海倫.凱勒我真敬佩您!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10

讀著名作家餘華的《活着》就如同品嚐一杯生命的苦酒,於是,迎着春日和煦的陽光寫下了這些文字。

在灑滿陽光的綠油油的田野上,一位老人,生命佈滿了瘡痍,他牽着牛,眼睛裏閃着柔和的光,廣闊的'土地就像他袒露的胸膛,他望着牛,夕陽和炊煙,沉浸在一片落日黃昏的景象中,他年輕時曾擁有家財萬貫的闊紳子弟,卻在賭場上輸掉了他全部的家產,結束了他富裕的生活。戰火紛飛的年代,他被俘虜,在參軍和回家面前,他選擇了回家。他有一個外孫,由於疾病和種種事故將老人與他們分開。

這讓我感到了生命的滯重、人間的温情,在我們享有生命時,我們應盡努力去維護它,經營它。然而,當生命將要從我們身上剝離時,我們是否真正的瞭解它的含義呢?生活中的所有悲傷、喜悦、得失,都將老人的生命變得斑駁、沉靜和突兀。或許,生命是激情,是力量。可對更多的人而言,生命何嘗不是一種承受呢?戰爭、飢餓、病痛、孤獨……

有時候,我們享受給予卻不知如何回報;付出卻一無所獲;渴望訴説卻不知如何表達。但是我知道,我們要用全部的生命去愛父母;用全部的執着去愛戀人;用全部的責任去愛孩子;用全部的真誠去愛朋友;用全部的熱情去愛每一個生命。我們的生命大概就是如此,它充滿着矛盾又好似相互瓦解,一同奔跑相互扶持。在它淒涼的底片上,展示着生命永恆的温度,詮釋着熾熱的渴望,大概這就是活着。

生活中,也許活着比死亡更痛苦,但他卻選擇活着,活着就是一種責任,活着就是生命的重新獲得,它無任何理由,只是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就是生命的價值,活着的價值。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11

我讀了朱自清的《背影》,我感受很深。在這時看到寫的“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我讀的都流淚了。

我看到文章開始的時候,朱自清不愛他的父親,覺得他很迂。當他理解了父親的意思以後,知道父親很愛自己,他也深深的愛上了父親,併為此而流下了眼淚。

在這時過了江進了車站買了票,他在這時又覺得父親説話不大漂亮,忍不住要插嘴。坐上車,父親看到那裏有幾個賣東西的,要堅持 過去買橘子。父親行動不便,要從這

邊月台爬下再爬上那邊月台,非常困難,父親把買到的橘子一股腦的全給了他。當他送父親時,父親讓他進去,小心行李被偷走了。當父親在信中説:“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此時作者流下了眼淚。我也流下了淚。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12

本文主要講了父親到火車站與“我”送別的事情。在火車站,父親吃力地從月台上爬上爬下去為我買橘子是全篇的高潮,他上下月台笨拙的動作和蹣跚的步伐刻畫得十分感人。父親的背影不僅讓“我”,也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由此我想到,一天下午,我和父親在踢球,我不慎將球踢進草坪中。父親轉身去揀球,球離他並不遠,但草坪上有口井十分隱蔽,當時他就踩上了未蓋嚴的井蓋。一條腿陷入井中,井蓋翻過來又夾了他的腿。我連忙跑去把他扶起來。這時,我看到他的腿被蹭破了一層皮,有的地方還流了血,腿的另一側被井蓋夾紅了。我們立即回家,父親一瘸一拐地行進着,但似乎沒有一絲疼痛感。前方有個上坡路,我想上去攙扶他,他卻説:“不用了,我沒事,你走你的。”慢慢地,平時箭步如飛的我這時好像比蝸牛走的還慢。

看着他吃力地上坡,步履蹣跚的樣子和晃來晃去的背影。不由地感到十分感動,頓時,眼前一片模糊。《背影》一文令我深刻感到了偉大的父愛,我為我的父親而感動,更忘不了他的背影。也許,>這就是我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吧。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13

《責任決定一切》是一本讓人受益匪淺的好書。我帶着深厚的興趣將這本書從頭至尾詳細讀完,掩卷深思,這本書給自己的啟迪很多很深:比如,我們對制度與紀律要有正確認識,對個人所擔負的責任要有明確意識,對企業對生活要有感恩的心態;我們應該重視責任的獲得,我們不僅要有好的態度,不僅要有勞苦,我們更要講究工作方法,更要有成果;在工作中要用心,自動自發地工作等等。

收穫很多,無法一一盡述。責任意識和工作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下面重點講一下,通過閲讀本書,我對責任意識和工作態度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一、關於責任的重新認識

書中唐源列舉了逃避責任的八種情景:“這不是我的事”、“這不是我的錯”“、這不能怪我”、“又不是我的錯”、“你要負責任”、“我沒有能力負責任”、“我負責任沒用”、“我已經負了責任”。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反思自己,也時常有這其中的不足。

唐淵關於負責任的誤區的分析,讓我有了關於“不能還是不為”的思考。我想起了孟子·梁惠王上》的一段話,孟子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通假字,通肢),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孟子説:“用手臂挾着泰山跳過北海,對別人説:‘我辦不到。’這是真的不能做到。給年長的人彎腰行禮,對別人説::‘我辦不到。’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

不能還是不為?我們在現實中常常混淆它們的界線。或者説,我們總是打着“不能”的旗號來為我們的“不為”找藉口。孔子教導我們説,要“神於天、聖於地”。既要有理想主義的豪邁,也要有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品質。我們不能只做言語上的巨人,更要做行動上的巨人。我們往往只去羨慕別人取得的成就,卻忽視了他人背後付出的汗水。我們往往有改變現狀的理想與追求,卻在現實中遲遲邁不出第一步。我們總以為自己“不能”,我們在這藉口中任由美好年華一天天溜走。

在工作中,我們本可以讓自己更優秀;我們本可以讓自己更負責任;我們本可以讓做的更好……但是我們,在因循守舊中,在碌碌無為中繼續着我們的平庸。

二、面對工作的心態

我正在讀《責任決定一切》,想起了朋友告訴我的一段話:“人應對挑戰時有三種心理狀態,試試看;盡力而為;全力以赴。只有全力以赴了,才可能最大限度的接近成功,即使失敗了也不後悔。盡人事,聽天命。”這讓我的心中為之一動。我們面對工作時不也是有這三種狀態嗎?反思一下自己,做工作都全力以赴的翻去做了嗎?

找到了心理動力問題,那剩下的事情就簡單多了。一切困難都能解決。全力以赴吧,這是自己能做的。我們要重視責任行為的實踐,知行合一、落實責任,多做一點,用心一點,勤奮一點,高效一點,合作一點,理性一點,在負責中成長,在成長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機會。

釐清了自己所負責任和所應持有的心態,在此基礎上提升自己的責任能力、遵守有利於公司發展的責任制度,重視責任成果的獲得,我們的工作一定可以做的更好,我們的企業一定會越來越壯大。

描述《匆匆》的讀書體會 篇14

父愛無痕,因為他要保護一個家。朱自清的父親,失去了自己的父親,又沒有了工作,卻還得維持一家生計。儘管他心中十分悲傷,但還是得安慰自己的兒子,鼓勵兒子走出困境。難道這不是一種偉大的愛嗎?

你注意過父親的背影嗎?你發現這背影又多了幾分滄桑了嗎?珍惜這份無痕的愛,別讓他隨着時間悄然而逝。

父愛無痕,懷着一份感恩的心去珍惜這份愛吧!

標籤: 體會 讀書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qwkyy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