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觀《穹頂之下》心得體會(通用3篇)

觀《穹頂之下》心得體會(通用3篇)

觀《穹頂之下》心得體會 篇1

週末在家沒事做,打開空間全是前央視新聞調查記者柴靜自費拍攝的聚焦空氣污染的深度調查視頻《穹頂之下》紀錄片的新聞。這部時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用深度的報道、通俗的語言,結合大量的視頻圖文資料,將我們之前或是忽略、不重視,或是已經忘卻,以及平時完全瞭解不到的各種殘酷事實與數據一一擺在眼前,聚焦了當下備受關注的霧霾問題,看完之後後深受觸動。

觀《穹頂之下》心得體會(通用3篇)

該紀錄片從三方面入手,為我們深入解答了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柴靜通過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和一幅幅霧霾籠罩下的全國各地的照片,喚起了全體民眾對環保的良知。改革開放以來,工業的大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這種以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為代價、飲鴆止渴的行為必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當今的中國早已陷入了一場沒有硝煙和看不到敵人的戰爭。參與者是全體中國民眾,我們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其他國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換來的卻是環境的破壞和家園的毀滅,這種結果令人心痛不已。

在這短短103分鐘55秒的視頻中,我們生動的看到了霧霾的成因,霧霾包括了什麼,它們如何進入人體,又會對人類產生什麼樣的危害,更加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知道了,除了買淨化器和口罩,我們每一個個體,還可以為霧霾的治理,做很多的事情。

可能有人會説我們都只是普通人,不是調查記者或者職能部門負責人,但是治理霧霾,不僅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更需要我們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共同行動。

那麼同在穹頂之下,面對霧霾,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我們應該做點什麼呢?

早上出門上班,剛進電梯,一股刺鼻的煙味就向我襲來了,走出電梯,我猛地想呼吸幾口新鮮空氣,迎面又走過來幾個叼着煙,吞雲吐霧的大叔大爺,當時我就在想,這空氣質量之所以那麼差,甚至形成霧霾天,其實和我們每個人都脱不了關係,每個人在該禁煙的場合不禁煙,想着一口煙怎麼能造成空氣污染,可是人人都這麼想,全國13億人口都那麼想,那空氣質量怎麼好的起來?

再來説説走出小區的感受吧,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家家都有私家車,以前建小區的時候沒考慮到這一點,以至於小區裏的車位停滿不夠用,很多人買不到車位都停到了小區外面,一出小區,一眼望去,馬路兩邊都是車,每天這些車子排出的尾氣單靠周圍稀鬆的綠化能分解嗎?一天天,一年年下來,其實回想一下,我們每個人對於環境造成的污染都是巨大的。

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呼籲身邊的每個人都要做保護環境的踐行者和推動者。5公里範圍內出行,請儘量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如果開車,發動機空轉不要超過30秒;在路上看到冒黑煙的柴油車,試試撥打12369環保投訴電話;如果看到餐館排出大量油煙,試試建議他們安裝過濾裝置,或在美食網站打差評;看到工地塵土飛揚,土堆裸露;懷疑加油站油氣泄露,請撥打12369;如果你家在燒煤,在能夠負擔的情況下,請勿使用劣質煤炭;請媽媽朋友定期清潔爐灶,保護家人健康;還可以隨手拍,定位工業污染源,監督舉報違法行為,並在微博中@當地環保部門;試試關注違規企業名單,拒絕購買它們的產品。

當然,除了治理霧霾,但是在霧霾尚未散去的情況下,我們還是要做好個人的防護。恰巧前兩天從新聞上看到了一家從事這方面產品生產的企業廣州陽普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佩戴防霾口罩是室外活動呼吸道健康防護最經濟的解決方法,但並不是所有的罩都具有這樣的防護功能。從20xx年開始,防霾口罩就大量的湧現在市場上,由於沒有出台相關國家標準,防霾口罩的市場可謂魚龍混雜,價格更是高低不等,讓消費者挑花了眼,也有不少地方相繼報道出工商部門查出的不合規範的產品。

剛開始看新聞時還以為要曝光這家以做醫療器械出身的上市公司,説它們趁着環境污染生產不合格的防霾口罩的。仔細看下去,才發現大錯特錯,新聞裏放的是記者與該公司董事長鄧總的採訪。鄧冠華董事長説:“在呼吸方面,我們關注的是室內和室外,我們推出系列的產品,總的原則是把一些重大疾病,通過我們的產品營造的環境,能夠給它預防,能夠做盡可能的延緩,所以我和健康事業部的人説,你們不要告訴我你們賣了多少錢,要告訴我有多少人因為我們的產品而受益”,接受央視頻道採訪時他也曾提出,“口罩是很嚴肅的事情,這真正關乎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肺癌,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事情,……得到顧客的尊重比馬上轉到快錢更重要”。陽普醫療健康事業部在呼吸道健康方面的使命,是要為降低人類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和減緩人類器官衰老而努力的,關愛人類健康是它的企業宗旨。

在陽普醫療的生產基地,可以看到他們對生產環境的嚴格控制、材料的嚴格篩選,以及對產品安全性的關注。就像鄧冠華董事長説過的一句話:“要用醫學精神去踐行社會責任”。該企業生產的所有口罩產品都拿到國家權威機構做相關檢測,確保產品的防護效果,而且為了產品本身不對人體造成二次傷害,他們要求自己的產品必須通過醫用口罩的生物安全性三項指標,並且所有產品在環氧乙烷滅菌後全部獨立包裝,以免在存放時滋生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這些都是一般企業不會去做的,但是他們主動做到了,這雖然增加了生產和管理成本,在市場競爭中失去了成本優勢,他們卻沒有因此而放棄對消費者負責的想法。

從幾年前開始,我們就倡導要為了環境,為了大家的美麗家園,保護環境,低碳出行,那都是有道理的。我們每個人都要從我做起,從此刻做起,積極行動起來,能走路的就走路,能騎車的就騎車,能坐公交的就坐公交,少抽一根煙,少開一次車,為環境保護做貢獻,傳播正能量,譜寫綠色人生!

觀《穹頂之下》心得體會 篇2

近日,著名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看後感受特別深刻……

柴靜在紀錄片開始,講了自己做這個紀錄片的原因是她女兒的病,因此在一年的調查中,柴靜作為一位母親而不是調查記者,圍繞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進行了一系列調查。

新聞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來自於客觀現實,同樣來自於公眾期待。對於霧霾,公眾已經並不陌生,然而究竟霧霾為何物,很多人卻並不清楚。不管是出於記者的職業習慣還是出於母愛情深,柴靜的《穹頂之下》無疑為公眾打開了瞭解霧霾的另外一扇窗口。這既是對霧霾現象的一次科普,同時也是對霧霾治理的強烈呼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卻少有部門和人去做這樣的科普事情。

作為對環境污染問題關注的公民,柴靜自費進行霧霾調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頂之下不該讓柴靜們孤獨前行。雖然這類自費調查可以理解為一種自發的公民責任感,但實際上是公民個人在主動為缺位的公共職責在補位。我認為,解答環境污染的社會現實問題,我們的有關部門應該更努力地主動作為,從而讓每一個人都要增強自己的公共職責感。

觀《穹頂之下》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2月28日,中國的社交網絡,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一部紀錄片引發的刷屏。

這部紀錄片,是前央視記者柴靜的《穹頂之下》,一部關於霾的調查紀錄片。

她用一貫平緩的語速,向你道來這麼多年存在在我們周圍,卻一度被忽視的霾天。一時轉發者眾。

柴靜介紹,公佈女兒的病情,自己此前顧慮很多,因為“必須要考慮説出來之後,女兒將來會承受什麼。”後來丈夫勸她“我最深刻地感覺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後,才會對空氣污染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他説,“這是你迴避不了的一個基本動機。”這句話對柴靜產生了作用。“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係,我對我的一生負責任就可以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後,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麼長時間做完這件事。”

我們首先來明確霧霾這個概念。

從本質上講,霧霾是一種氣象現象,是以能見度為主要判斷指標的氣象現象。霧霾是霧與霾這兩種天氣現象的合稱。但兩者也存在明顯的區別。

目前,對霾天的觀測和預報,主要依據的是20xx年中國氣象局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今年,中國氣象局將有新的標準發佈。

“霾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紅黃色,使暗物體微帶藍色。在20xx年前,杭州採用人工觀測方式,憑肉眼觀測顏色的變化、能見度等來判斷,20xx年年初,杭州把人工觀測改為24小時自動觀測系統,執行的行業標準為中國氣象局所出台的標準。”杭州市氣象局副局長宋健曾在採訪中這樣告訴記者,這一行業標準將相對濕度從60%提高到80%,原來被考慮為輕霧的天氣現在都被歸為霾天氣,實際可能是霧霾混合。“簡單地説,現在霧多的時候也被列為霧霾,但此時空氣中的PM2.5可能並不高。”

因此,霧霾天不一定就是大氣污染天。當霧出現時,環境空氣中顆粒物濃度有可能是很低的,達到優級水平;根據氣象觀測規範,只要當日觀測到霾,就記作霾日,但當日的空氣污染物濃度並不一定高。

那怎麼樣的天才是污染天?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環保人士説,污染天是根據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來評價的,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一氧化碳、臭氧、PM2.5。因此霧霾天和環境空氣的好壞是不能完全等同起來。雙方有一定的聯繫,但也存在較大差異。

在柴靜的紀錄片中提到,市民有環保投訴,可以撥打12369環保熱線。

據錢報記者瞭解,目前,環保熱線的處理機制是,將投訴建議意見歸類,屬於環保部門管轄範圍內的,如果屬於市本級的,則有市本級處理,如果屬於某區的,則轉交給該區環保部門處理。

不過和柴靜視頻中提到的“100%現場處理”不同,並不是説,所有的投訴12369都會受理。

記者試着撥打了一下12369的電話,得到的回覆是這樣的:一些並不屬於環保部門管轄範圍的,例如城市垃圾處置,12369並不會派專人到現場,而會轉給有關部門來處理。

如果遇到環保投訴,也得根據實際情況,先做了解,如果有必要,環保部門就會到現場進行處置。

柴靜試圖在紀錄片中回答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霧霾是什麼?紀錄片中柴靜攜帶儀器,做霧霾健康測試,並作為志願者參與人體實驗,分析呼吸成分,拍攝肺部深處碳素沉澱的後果,想向大家解釋“霧霾是什麼”,性質、危害、構成。

柴靜介紹,一年中她以個人身份拜訪能源、環保領域內的專家以及職能部門,包括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韓俊等國內高官以及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等—沒人拒絕提問,在回答時都毫無保留,直面問題。“我覺得他們都希望能公開地討論問題,因為問題呈現就是解決的希望。”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處的處長李昆生,“他讓我很慚愧,有時候我都覺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還在繼續發表文章,不斷往前推進。深夜有時會收到他的兩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為公之心對我是一種感染。”採訪對象的積極態度讓柴靜感覺,中國有很多人希望環境能夠改善,並在為此努力。

除了已經上線的紀錄片,柴靜還把一年的採訪所得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希望對正在修訂的《大氣防治法》有所參照。“他們逐字看完,附上建議,返還給我,並打電話表示感謝,説會在修訂時考慮相關問題。”同時,她還把資料發給了正在制訂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得到的反饋也讓我很意外。他們提出的唯一意見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談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態度是,改革在中國適逢其時,需要讓大眾更多地知情參與,更多地討論,達成共識。公眾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沒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邊的污染源,也沒人比我們更愛護自己的家園。

觀察家

霧霾可以倒逼政府調整發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個公民反思自己的行為,而種種訴求最終都會歸結到改革這一層面。

與其他霧霾報道相比,《穹頂之下》延續了柴靜作品一以貫之的審視、追問和投入: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實之外,不再有無謂的指責與旁逸斜出的纏繞,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問題上,紀錄片以翔實的數據與權威的演示,不迴避,不演繹,直指問題的癥結所在,即我國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而能源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徑的問題。這不僅關乎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也關乎國家的治理體系、能源戰略及產業結構。

從歷史、他國的治理經驗來看,英美等國“在治污前20xx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現實,不僅帶給人們希望的曙色,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治理霧霾的緊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別是面對管理與執法的困境,應該有所突破。

蔚藍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語文課本中,生命的意義正在於一代代的血脈關聯。治理霧霾不僅是科技問題,也不僅是政府行為,還應該成為這個社會波瀾壯闊而又委婉細緻的公民行動。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每一個組織,都有責任將緊迫感化為切實的行動力。

走過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幾十年,中國社會盡管目前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利益訴求,但在穹頂之下,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都無可逃避。因此,霧霾最嚴重的時期,固然意見有分化、表達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達成共識的時期。霧霾可以倒逼政府調整發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個公民反思自己的行為,而種種訴求最終都會歸結到改革這一層面。

公眾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義行動起來。從完善立法到調整公共政策再到調適公民個人作為,充分發揮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每一個組織“心底有愛惜”的力量,改變我們的大氣環境,進而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讓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讓全球每年35萬至50萬人早死這樣慘烈的數字消失,讓霧霾成為歷史,這是宿命,也是責任。

今天被“柴靜與霧霾的個人恩怨”刷屏,自費百萬耗時一年調查,值得手動點贊。跟舉報劉鐵男類似,這是個人品牌、獨立意志、主題遴選、專業素養、調查耐力、時機把握和渠道資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為此承擔的風險與代價只有自己清楚並消化。這是自媒體的魅力之一,無關商業,言極穹頂,瓦解文宣。

柴靜的節目對中國的意義,覺得有點像戈爾當年拍的全球變暖紀錄片對世界的意義(戈爾為此拿了諾貝爾和平獎)。她把大氣污染這個問題做得很生動,多角度和深入。別的不説,她沒有選擇逃避或者沉默,而是選擇了面對。這也是中國今天非常缺乏的公共精神。非常了不起!

非凡之人,出手不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pej6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