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通用26篇)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通用26篇)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1

盧梭是法國第一個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代長期處於奴僕地位。羅素這樣的貴族子弟當然不會去偷鈕釦,羅素的子女當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一個地位低賤的女侍結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盧梭只有在下賤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種完全的自信。我對羅素一向敬仰,但這一次我覺得羅素講話未免刻薄了一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等級的婚姻是不被允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係不可能為當時的婚姻制度許可。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通用26篇)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我們一雙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審視內心的智慧之眼則是這顆懺悔的心。如果説讀蒙田讓我心靈安詳閒適,讀盧梭則使我悲天憫人。盧梭覺得前輩作家蒙田還坦白得不夠,他説蒙田雖然也講了自己的缺點,卻把它們寫得相當可愛。看起來像是自責,但是卻是自贊。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哲理性的警句:“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在懺悔錄裏,他寫了他的吝嗇,他的偷盜習慣,他對朋友的背叛,他説的謊行的騙。

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她逃到法國,法王便把華倫夫人收留在他的庇護之下,並且給她一千五百銀幣的年金。風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老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從一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到盧梭是如何痴戀這個可愛的女人的:一天吃飯的時候,華倫夫人剛把一片肉送進嘴裏,盧梭便説上面有一根頭髮,華倫夫人將肉吐到盤子裏,盧梭用叉子叉起來,飛快地吞下肚去。因為這是一場超越肉慾的情感,所以盧梭、華倫夫人及夫人的男管家阿奈之間的三人戀情也充滿了柔情蜜意。

盧梭的晚年孤獨不幸。由於《愛彌爾》一書的出版,被當局者視為異教邪説,因此最高法院判決將已出版的《愛彌爾》全部燒燬,並立即通緝盧梭。再加上處理人際關係上的不如意,令盧梭在精神上的狀態近乎瘋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寧――水果商減價賣給他蔬菜,以施捨來羞辱他;馬車轉彎時差點撞死他;人們賣給他的墨水是無色的,讓他寫不了辯護詞;甚至到處都有人在跟蹤和監視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曾有一位法國批評家説: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盧梭這本書裏走出來的。

盧梭在地下應該瞑目了,起碼他在死後的,有我這樣一個讀者在崇敬他,捧讀他的作品。縱橫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樣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寫自傳呢?沒有,一個也沒有。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2

卷三記載的是作者來到迦太基迷戀戲劇,學習雄辯術,參拜西塞羅,研讀聖經的一些事件,而後作者又在環境影響下加入了摩尼教。在這個時期的奧古斯丁,執着於“骯髒不堪”的情慾,陶醉於戲劇的虛構,廝混在“顛覆者”之間,更醉身西塞羅的哲學。如作者回憶所言,“對於聖經之奧義,驕傲的人是無法掌握的”。上帝的言語就是在片刻間便可擊穿你虛偽的面具,聖經的光照只會讓人感到自己是無比醜陋的。按照作者的描述,如每個世人一樣,迷戀在這個世代的鳥語花香之中,失去了感覺生命腐朽的能力。但凡符合人間的傳統,符合人世的基本原理,他在你的眼目中總有耀眼的光芒,如伊甸園中善惡樹上的果實,是的,縱使淵博真實,辭章華美,缺乏基督的名字,卻毫無生機。

混跡於一羣胡言虛誇,耽於邪欲的人羣之中,作者奧古斯丁陷入了魔鬼的陷阱之中,去捕捉食糧的幻影。這個時期,作者跌入了摩尼教的異教中,甚至無法自拔。這卷書描述了摩尼教部分荒唐的教義及作者歸正基督後對當時的反思與懺悔。

作者在第三卷書中講述了他19到28歲9年間,誤入歧途,奉行摩尼教,從而誤導他人,狂妄,迷信,貪慕名利是作者對當時他自己的`評價。這個時期的作者與一個女子未婚同居,輕視巫術,卻對占星術又十分迷戀。這段時期的作者,執迷在魔鬼的把戲中,並樂在其中。

人間的悲歡離合,短暫無常總是無可避免的。作者和我們一樣,他講述了在他這個時期失去了一個知心的摯友,“我的雙眼四處不停地搜尋他,可是他已經不在人世”,作者沉痛之極,對主的禱文,更令人感到他的那份苦楚。返回迦太基後,作者又結識了新的朋友,“時光流逝無休無止,它給我帶來了別樣的希望與回憶,並使得我恢復如初。昔日擁有的卻又重新出現了。”

在這個章節中,作者剖析了那時他對人間友誼的美妙之情,“許多彼此交好的事情,都儼然是發自內心,感情的付出與收回,點燃了心底的火焰,足以熔鍊我們的心為一體。”相對人之情感,作者論述到,真正只有在上帝之中,珍愛的朋友才不會失去,因為上帝永不失去,那麼在上帝之中珍愛的人,更不會失去。所有的短暫無常,那都是上帝定下的規律,為的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靈魂在我們之中無常易變,唯有在上帝之中才能穩固,也正是如此,我們只有認識到我們的無能,才能真正明白上帝的“道”,他道成了肉身,降臨在人世,只一次便擊敗了死亡。如此,我們的心靈還要遲鈍嗎?生命已然降臨,難道我們不願上升與上帝永生?是的,我們必須下降,卑微,然後才能提升,以致高升到上帝那裏。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3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4

早在去年學《歐洲文化入門》時就對盧梭有了很深的印象,書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對盧梭及他的《社會契約論》印象最為深刻(可能部門原因是裏面有兩個人寫《社會契約論》同時他的名字發音和英國的羅素很像,為了把這些徹底區分開來,我多下了點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盧梭的《懺悔錄》,也算是淺淺地知道了這個大文豪簡單而又平凡的一生吧!雖然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地簡單與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卻有意將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寫!打個比方吧,法國國王的岳父荷蘭國王寫了篇文章,他覺得其中有不妥之處,就直接寫了封信給荷蘭國王為其指明瞭,雖然他反覆強調寫信的時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辭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國王云云,但是回頭想想單就他有這膽量寫信就已經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況當時他還年輕並不是十分有名。

我還在其書上摘了一點內容下來,當然他的書能摘的東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懶嘛,也就僅摘了些特別能讓我引起共鳴的東西。

其開篇他就寫道“萬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內心的一切偽飾,和你親眼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無數的同類眾生召喚到我跟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缺陷而羞慚。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袒露自己的心靈中的祕密,看誰有勇氣説:‘我比這個人好!’”我是很贊成他的這種超強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書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來源,但是卻不能完全認同。

因為這始終是他自己的主觀看法,我沒有聽到反方意見,而他又是那麼地敏感,擁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點:天賦過人、敏感、細膩而又容易受傷;另一原因就是這只是他那個時候的法國人,就我所知,咱們國家的古人要是寫出懺悔錄來,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還是蠻多的,特別是一羣愛國之士如戚繼光、文天祥、岳飛、杜甫等,我就不多舉了,文學水平有限,怕説多錯多。當時的法國社交界還真是一個蠻奇怪的圈子,那時的名流貴婦們是流行包養情人的,而她們的丈夫們在多數情況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包養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這不光是這本書裏出現的,同期的其它法國作品裏也都有,我不得不説這感覺很奇怪,也很變態。可能我看的書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裏比較少看到這樣的,即使有寫也相對比較隱晦,所以這也總是讓我更認同英國的文化一些。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5

今天在傷心和無奈中看完了《懺悔錄》,原來只是出於好奇偉人的生活而看的這本書,但我知道了偉人們並不只有輝煌和積極的一面,而且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還都是辛酸和無奈的。看第一卷時我花了一週才斷斷續續的看完,當時覺得這本書一直和性聯繫在一起,就是描寫年輕時的風流韻事。這一卷讓我感觸不大,我也就此不談了。在看第二卷時則大大的激發了我的積極性,我在此也主要談談第二卷帶給我的一些啟示吧。我記憶最深的不是什麼美好的事,因為這裏面很多都是醜惡的一面。我首先説一下人際交往的一面。

先説邪惡的一面,當然我的目的並不是要我以後學這種卑鄙的做法,而是純屬出於對壞人的防衞。原來比你高一籌的人可能因為賞識你或其他原因而提拔你,即使後來你與他平級也沒多大關係,但你若高於他了,他也許表面慶祝,但暗中搞鬼,做出詆譭你的噁心行為。再來説説那些在事業上沒什麼直接關係的朋友,你與他地位都平平時或地位比他低都無所謂,但是你若比他地位高,或者因為某事而出名了,那他可不一定還是從前的那個他了。在盧梭的所有朋友中,最陰險、最狡詐的`算是格里姆了。

盧梭把自己的好友無一保留的都介紹給了他,從而讓他大大的擴大了自己的交際圈,但他卻沒把自己的好友介紹給盧梭一人,甚至還在自己的朋友面前數説盧梭的不是,暗中詆譭他,但最可惡的就是他最後竟然和盧梭介紹的朋友混熟後,把盧梭踹到了一邊,竟將他逼到絕境。後來又出現了一個如此這般的人,雖然沒有格里姆做得過分,但也大大的降低了盧梭與自己新認識的朋友的關係。所以要時刻看管好自己培養的與朋友的情誼。當然這也和人們喜新厭舊的心理不無關係。所以有時“距離產生美”是非常正確的一句話。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打交道時,有很多人是會拼命討好你的。這時候固然不能看不起他們,但也要小心,千萬不要幫助那些小人提升自己的地位,免得他變成那條“蛇”。

盧梭就因其太純真,不能在心裏對誰有所隱瞞,所以才遭到了自己前期以及以後朋友的背叛,雖然後者還不至於讓他心碎。從總體來看,盧梭的友情是挺失敗的,也是令人憐惜的。盧梭沒有一個好的背景,尤其是母親早亡,使得他在童年時受了很多苦;他開始依戀的媽媽後來被別人搶走,與他後來的伴侶家裏也沒什麼背景,甚至都沒賠給他什麼嫁粧;他的許多朋友都背叛他甚至迫害他;他自己又不愛社交,一心想回歸自然。這種種原因都使得他生活一直處於貧困,風燭殘年時甚至被多國驅逐。在讀到第八,九章時,因為他朋友的行為已使我替他悲痛萬分,而讀到後來他被多國驅逐更使得我大大的同情這位啟蒙運動中的偉大先哲。對他的同情甚至覺得無法用言語來説明。

我覺得在與人交往時,無論對方是誰,行動固然最為重要,但是言語、勇氣也不可缺少。媽媽為什麼會被那個討厭的人搶走,因為他比盧梭更會表現自己,起碼言語上是這樣,人有時很奇怪,不看你的實際表現,而是看你的言語,只要你説的好這一切都足夠了。盧梭後來失去了很多有個好前途的機會,這主要也是因為他沒有勇氣,魄力不夠。偉人往往會經歷很多困難並且克服這些困難所帶來的痛苦,從而使得自己意志力更加堅強,思想更加成熟。困難並不是什麼,只不過是上帝讓你成功前送給你的一件禮物。另外這部著作讓我瞭解了很多哲學家的生活境況以及情感世界,讓我更加貼近偉人。其實偉人們和我們沒有太大的區別,並沒有什麼神祕的。好好努力,我的成功不是夢!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6

《懺悔錄》被譽為世界三大“懺悔錄”之一,是俄羅斯文學鉅子托爾斯泰的一次精神探索之旅。今天小編主要給大家分享《懺悔錄》讀書心得,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不管一個人有多聰明,他終究會死。他將永遠保持沉默,化為塵土。不管他有多偉大,在死亡面前眾生平等。那麼,生命的意義何在?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愛因斯坦的兒子曾經説過:“活着的意義在於找到生活的意義。”我想知道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什麼?

《懺悔錄》被譽為世界三大“懺悔錄”之一(另外兩個來自盧梭和聖奧古斯丁),是俄羅斯文學鉅子托爾斯泰的一次精神探索之旅,他以《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等名著而聞名。

作者先回顧了他的生命:出生在貴族家庭,童年父母去世後,在沒有方向,質疑宗教優越的環境長大,上大學,加入軍隊,加入一個作家,成家立業,財富等等都有後,到中年精神危機差點自殺後尋找生命的意義之路,這本書只有一個主題:活着的意義是什麼?

書中還簡要總結了歷代聖賢對人生奧祕的總結,引用了蘇格拉底、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羅門《聖經 傳道書》、釋迦摩尼的大篇幅原作。

簡而言之,蘇格拉底是第一個為真理而死的人,他的厭倦了肉體感官的束縛,把死亡看作是一個解放的機會,一個與聖賢交流的機會;所羅門的傳道書認為一切都是虛空,“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佛祖在菩提樹下領悟生命,得出的結論是人必須擺脱各種外在的誘惑,看透自己,才能擺脱生與死的輪迴;叔本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意志消失了,其他一切都是虛無。

作者對自己的青年和成年經歷有着深刻的自我批判態度。毫無疑問,他經歷過一些忘乎所以的日子,但他仍然同意,他必須在出生之前進入這個世界,他必須有這樣的經歷,以獲得對生活的最終深刻理解。

作者的結論是理性不能理解無限,不能否定生命。只有信仰才能賦予生命意義;然而,信仰不是少數人謀利的工具。只有人民把握生活的真諦,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7

剛看完《懺悔錄》時,我想的是一個人怎能用如此歡快的心情來敍述自己生命中悲慘的事情,怎能把平淡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寫成精彩有意思的故事。不懂。

昨天老師出了個關於自傳事實、傳記事實和歷史事實之間的關係的題目,我突然想到,其實所謂的“敢於批評自己、揭露自己”、“最真實”的《懺悔錄》,很有可能也有很大程度的藝術創造的成分。所有,我們還是要有所保留地看此書,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對不對?

儘管如此,我們仍能從他筆下看到一個近似真實的世界——貧民、富人共存卻涇渭分明的世界。不論是樸實的農民、熱心的小店主、出色的阿奈、善良的麥特爾等平民,還是猥瑣的神父、彭維爾、西蒙等人,好好壞壞,都是很真實很鮮活的人物。社會的這一面,或許也只有盧梭這般閲歷豐富、感情細膩的人能寫出來了。

當然,我們還能看到一個近似真實的盧梭——回首往事、不甚感慨、懺悔、抗議、極想為自己辯解的盧梭。很多地方,甚至直白、深刻得讓我一時不能接受。就像他關於自己風流韻事的描寫,或許代表了一個典型的男性的心理?我不敢確定。

開篇時盧梭就説:“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他的勇敢、坦誠都很讓我敬佩,可我還是有時會覺得,他晚年寫這《懺悔錄》時或許也一定程度上被他的記憶欺騙了,他的記憶展現給他的、通過他的著作展現給我們的,或許也有很多滲透了他本人意願的經歷和事實,所以才會如此生動、鮮活、震撼。

我知道,盧梭是偉大的、《懺悔錄》是偉大的,而我只是茫茫時間長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比微塵還小的`粉末,所以我不敢對巨人、鉅著妄作評論,我只是因為要交作業寫一些自己的真實想法。請見諒。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8

《懺悔錄》在“書頁上還散發着油墨味道的時候就震驚了全人類——因為它的思考、真誠和那些不加掩飾的人類的缺點”。——馬克思(德)

我總認為偉大藝術家們的心是真摯、透明的,是能夠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藝術家,可我有一顆很藝術的心。讀偉大作家的書,我感到自己的靈魂和作家的靈魂是如此的和諧。時間算什麼,它終究無法隔斷通過書籍傳遞着的心與心的交流。讓雅克盧梭距離現在有兩百多年了,我剛剛讀完他的《懺悔錄》,心卻還沒有從他的靈魂深處走出來。我一邊獨自散步在喧譁的大街上,一邊思索着盧梭,感知着盧梭。

作者所描繪的是自己“獨一無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實形象及全部真實情況一絲不苟地描繪而成的。”看過不少的自傳性質的書,但都覺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誠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點,但引不起我的共鳴、也就是説他(她)的缺點不具有共性;或者書中的真誠是變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沒有勇氣去真誠,思考也沒有深度,只在譁眾取寵;或者就是鑽進個人的狹小的天地,不注意讀者的感受,等等。

反正,很難有哪一部作品能如此打動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鳴,每每有感同身受之感。他所披露的缺點我也大多數是有的,也許他的經歷和我不同,這都沒關係,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碰到的各種人生問題是大同小異的。

或許通過再讀《懺悔錄》能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擴大視野等意想不到的好處。

因為從某種程度來説,讀他就是讀我自己,雖然我不具有他的才華,但我有他的缺點,這無疑對我更具有意義。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9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透過對自我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我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樣;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我“與眾不一樣”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我所特有的道路,他務必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此刻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這本書,鑑於看完之後完全沒有摸到門路,個人感受和通常對於本書形成的定論大有出入。我決定買一本以後慢慢翻看。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10

為什麼要註明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懺悔錄》,因為還有另外兩部《懺悔錄》,分別是盧梭和奧古斯丁所著。在我看來,本書內容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寫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劇烈的社會變革衝擊下,托爾斯泰的內心矛盾更趨尖鋭。這是他一生最艱苦的精神探索階段,正如他自己在書中所説,生命是毫無意義的,生命原本是徹底虛無,生命的真相是死亡。為了找到出路和答案,他廣泛接觸、考察現實生活,閲讀了大量有關社會、哲學、道德和宗教方面的書籍,經過緊張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第二部分是説當他最後發現信仰才是生命的力量,一個人活着就必須有所信,如果他不相信有什麼讓他必須活着,他就不會繼續活着了。人生的目的在於拯救自己的靈魂,為了拯救自己的靈魂,人必須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他的艦載宗教道德基礎上的為上帝、為靈魂而活着,愛一切人,“無以暴力抗惡”,通過“道德自我完善”擺脱罪惡。

托爾斯泰在書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矛盾,也是當時社會錯綜複雜矛盾的反映。他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他試圖毀滅自己,但都未成功。當他脱離思想的桎梏時,他決定徹底同貴族階級決裂,而站在了農民一方。宗教和信仰賦予了他新的生命,讓他找到了生活意義的答案。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11

反腐倡廉工作是我黨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全力推進黨的反腐倡廉工作是我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做出的歷史抉擇。讀完《懺悔錄》後,我不僅為腐敗者的沉淪感到痛心疾首,更使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普通公務員肩負的職責重擔。“志當存高遠”,從加入黨組織的那一刻起,我們的誓詞、行動就緊緊和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聯繫在了一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的宗旨,任何時期都不能忘記,應時刻銘刻在心中。

只有認真學習,執行中央反腐倡廉和幹部廉潔自律的有關規定,時刻牢築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線,一心為黨、一心為公,廉潔自律,克己奉公,永葆黨員幹部的純潔公僕本色,拒腐蝕永不沾,才能保證黨的事業不斷前進,不斷取得新勝利。要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保持廉潔自律,就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斷學習,提高認識,增強拒腐防變的免疫力

從《懺悔錄》腐敗者違法犯罪的軌跡中,不難看出,他們的不義之財來自權力的“魔棒”,他們用權力演繹了一場場淋漓盡致的權錢、權色交易之戲。他們無視黨紀國法,目無組織紀律,不顧羣眾利益,弄虛作假,獨斷專行,橫行霸道,腐化墮落,不僅嚴重敗壞了黨風政風,而且使人民羣眾利益遭受了嚴重損失。通過這次組織觀看《懺悔錄》警示教育活動,使我看到少數黨員幹部由於放鬆了對世界觀、人生觀的改造,抵禦不住誘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淵,以致身陷囹圄,結果令人痛心、扼腕疾首。

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人們無利而不往,做為一個共產黨員,要清醒的認識到身上擔負的歷史使命,深刻領會黨中央在黨的廉政建設中的深謀遠慮,全面增強對拒腐防變的認識,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斷增強政治學習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強思想改造,樹立牢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權利關,時刻清醒的認識到權力是誰負於的,應該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誰謀利益,要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到自重、自律、自警,常懷律己之心,常修為官之德,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

二、以案為鑑,警鐘長鳴,築牢拒腐防變的防線

觀看完《懺悔錄》後,發人深醒,令人深思,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貪官們留下了千古罵名,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以案為鑑,才能警鐘長鳴,做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清醒地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人莫貪,清貧為官是正道”,古往今來,貪官貪戀美色、錢財、權力,如和坤之流永遠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而一心為民、清正為官,“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劉墉等永遠被人民銘記在心裏。《懺悔錄》的案例詳實、全面,個個如宏鍾長鳴於耳,不時地警示、提醒着自己。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是講為政者必須身正行直,辦事公道。作為一名國家工作人員,如果説一套,做一套,就逐步失去羣眾的信任,就會影響黨在羣眾中的形象。因此,在本職工作崗位上,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要立共產主義的大志,成人民羣眾的大事,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幹事業上,用在為人民羣眾謀利益上,對等權力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要慎權,要嚴於自律、公道正派、潔身自好,清廉自守,否則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成為了王懷忠之流。小洞不補,大洞吃苦,要把組織和羣眾的監督當作是一面鏡子,經常照一照,檢查一下,及時加以改進和糾正。在日常工作中要常懷律已之心,常思為民之責,手莫伸、人莫貪,在自己面前真正築起一道防腐防變的鐵籬笆。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12

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釦,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由於盧梭的“自暴隱私”,一些後來的哲學家包括羅素甚至認為盧梭根本談不上是個哲人。而我卻認為盧梭觸及了哲學的本質問題-他首先用自己為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討。

從氣質上講,羅素與這些人是兩類人,他對於浪漫主義激情向來不以為然。其實羅素本人也不是一個冷靜的書齋學者,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三番五次鬧離婚,不會提倡性解放,不會反宗教,不會被當局禁止講學,不會相信社會主義,不會參加反戰運動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羅素也認為激情與理智相比是推動歷史的一種更主要的力量。

盧梭是法國第一個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代長期處於奴僕地位。羅素這樣的貴族子弟當然不會去偷鈕釦,羅素的子女當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一個地位低賤的女侍結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盧梭只有在下賤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種完全的自信。我對羅素一向敬仰,但這一次我覺得羅素講話未免刻薄了一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等級的婚姻是不被允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係不可能為當時的婚姻制度許可。

盧梭的晚年孤獨不幸。由於《愛彌爾》一書的出版,被當局者視為異教邪説,因此最高法院判決將已出版的《愛彌爾》全部燒燬,並立即通緝盧梭。再加上處理人際關係上的不如意,令盧梭在精神上的狀態近乎瘋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寧――水果商減價賣給他蔬菜,以施捨來羞辱他;馬車轉彎時差點撞死他;人們賣給他的墨水是無色的,讓他寫不了辯護詞;甚至到處都有人在跟蹤和監視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曾有一位法國批評家説: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盧梭這本書裏走出來的。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13

現當代文學老師佈置主題演講包括一個內容,就是分析郁達夫的沉淪和盧梭的懺悔錄,老師説讀完懺悔錄精神層次會提升一層。自己於是借來了懺悔錄來看,只看完了上卷,下卷還未看完,有所感,就記下來了。

正如盧梭自己所説,“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為人,我以同樣的坦率道出了善惡。我既沒隱藏什麼醜行,也沒添加什麼善舉。”盧梭確實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膽的,他是敢於剖析自己的人,對自己動手術刀。我自己的感覺是,我讀着讀着就感覺其實他不必懺悔,我已原諒他了。

盧梭少時讀書的積累《宗教與帝國史》《名人傳》等,這為後來打下基礎,文中多處提到書,自己當學徒時,也是為了擺脱孤獨吧,“除了閲讀,什麼也不再幹了,包括偷竊”,可以看出,讀書有多重要,自己以後會趁大二時間豐富,多讀書,讀好書。偷竊,盧梭沒有掩蓋事實,也透露了一種犯罪心理,“我覺得捱打是對偷竊的一種補償,讓我有權繼續偷。”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當小偷處置,就是允許我當小偷。”從中,我們也可以瞭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們就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無所謂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過我哆哆嗦嗦地遞給她的信”,與其説瓦朗夫人是盧梭的情婦,倒不如説瓦朗夫人是盧梭的半個母親,或者反過來説,盧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盧梭筆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盧梭頂禮膜拜的。即使後來盧梭幾乎被拋棄,他都沒有貶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盧梭從小失去母親,盧梭缺少母愛,在我眼中,或許盧梭把瓦朗夫人當做自己的母親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彌補了自己心中關於母親的空白,所以盧梭才會死心塌地吧。

盧梭對父親,對一般人來説,如果對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惡吧,但盧梭對自己的父親多得是崇敬,“他還是以為好父親”,這一點是很令人讚賞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沒淪陷,就會還有做人的底線,就是個好人。

在讀這篇著作時,自己發現自己的一些不足,就是對教會,天主教和新教不瞭解,讀起來有點吃力,自己以後會了解一下西方的宗教。而且説實在的,我搞不懂盧梭到底在懺悔什麼,他像是在寫自傳,人生中誰不犯一些錯誤呢,有的錯誤也是外在的條件造成的,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可以不必那樣地自我懺悔,甚至可以把名字改成盧梭反省錄,甚至回憶錄。不管怎樣説,這種自我反省是值得我們借鑑的,我們需要不斷反省自身,完善自身。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14

今天當我讀到盧梭的這句話,仍然激動不已。他説: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

這一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惡意用話語毀掉一個妓女的法力賽人説的話一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就可以打她。結果,眾人一個個丟下石頭,低首離去。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實的生平。尤其是書中對耶和華的信仰,是那麼的執着。對於我這種無神論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們是怎麼從無信仰到執着信仰的。在《懺悔錄》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會了自然的規律,就破壞了我們和自然之間應有的關係。”這裏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能破壞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實這也暗示我們,孩子出生到社會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產物,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強迫他改變他自身帶出來的本性。這對於幼師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兒園,總是擔心幼兒不聽話,調皮,導致安全出現問題,於是作為老師的我們總是不允許他們做這個,不允許他們玩那個,其實他們只所以調皮,那是因為他們好奇心的本性而導致的,我們一致的壓迫會不會改變孩子們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書中,他沒有隱瞞也沒有誇耀,沒有焦躁也沒有自卑。我們常説世上沒有後悔藥,我們也常常受人告誡和告誡人:後果自負。也許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錯再錯過來的。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15

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親切寧靜的柔情描寫得多麼動人啊,使它在那冰冷無情的社會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個始終召喚着他的温情之島。他筆下的農民都是一些樸實的形象,他遇到的那個小店主是那麼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許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者在他店裏騙吃了一頓飯;他親密的夥伴、華倫夫人的男僕阿奈不僅人格高尚,而且有廣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才幹;此外,還有“善良的小夥子”平民樂師勒·麥特爾、他的少年流浪漢朋友“聰明的巴克勒”、可憐的女僕“和善、聰明和絕對誠實的”瑪麗永,他們在那惡濁的社會環境裏也都發散出了清新的氣息,使盧梭對他們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記憶。

另一方面,盧梭又以不加掩飾的厭惡和鄙視追述了他所遇見的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中的各種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個不斷向貴婦們獻殷勤的小猴子”;教會人物幾乎都有“偽善或厚顏無恥的醜態”,其中還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貴婦人的習氣是輕浮和寡廉鮮恥,有的“名聲很壞”;至於巴黎的權貴,無不道德淪喪、性情刁鑽、偽善陰險。在盧梭的眼裏,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來得高尚、優越,他曾説“只有在莊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繡金衣服下面,才能發現有力的身軀。

裝飾與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這種對“布衣”的崇尚,對權貴的貶責,在《懺悔錄》裏又有了再一次的發揮,他這樣總結説:“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在一般平民中間,雖然只偶爾流露熱情,但自然情感卻是隨時可以見到的。

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盧梭自傳中強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他所獨有的特色,法國人自己説得好:“沒有一個作家象盧梭這樣善於把窮人表現得卓越不凡。”

他告訴讀者,他從自己那充滿真摯温情的平民家庭中獲得了“一顆多情的心”,雖然他把這視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實感而自豪;他又從“淳樸的農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心裏豁然開朗,懂得了友情”,雖然他後來也做過不夠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友情與功利之間選擇了前者,甚至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誼而高唱着“再見吧,都城,再見吧,宮廷、野心、虛榮心,再見吧,愛情和美人”,離開了為他提供“飛黃騰達”的機遇的古豐伯爵。在他看來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

他過着貧窮的生活,卻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對讀書“有一種罕有的興趣”,即使是在當學徒的時候,也甘冒受懲罰的危險而堅持讀書,甚至為了得到書籍而當掉了自己的襯衫和領帶。他博覽羣書,長期的讀書生活喚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於上層階級的精神境界。

他處於反動黑暗的封建統治之下,卻具有“倔強豪邁以及不肯受束縛受奴役的性格”,敢於“在巴黎成為專制君主政體的反對者和堅定的共和派”。他眼見“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對壓迫他們的人”又充滿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對奴役,宣稱“無論在什麼事情上,約束、屈從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雖然反對法國的封建專制,並且在這個國家裏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聯合在一起的瘋狂攻擊”,但他對法蘭西的歷史文化始終懷着深厚的感情,對法蘭西民族寄予了堅強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們會把我從苦惱的羈絆中解救出來”。

他對愛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間真誠深摯的情感,特別重視感情的高尚和純潔,認為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它不是基於情慾、性別、年齡、容貌,而是基於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絕不能喪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説,應該包含着人類一切美好高尚的東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種深摯、持久、超乎功利,有時甚至近乎天真無邪、純潔透明,他戀愛的時候,感情豐富而熱烈,同時又對對方保持着愛護、尊重和體貼。他與華倫夫人長期過着一種純淨的愛情生活,那種誠摯的性質在十八世紀的社會生活中是很難見到的。他與葛萊芬麗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麼充滿稚氣而又散發出迷人的青春的氣息!他與巴西勒太太之間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樣温馨而又潔淨無瑕!他與年輕姑娘麥爾賽萊一道作了長途旅行,始終“坐懷不亂”。他有時也成為情慾的奴隸而逢場作戲,但不久就出於道德感而拋棄了這種遊戲。他是十八世界裏那個黑暗社會壓迫下生活的萬千普通人民的一個縮影,他不是最慘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樣令人同情。讀《懺悔錄》這一本書,讓我更加了解了盧梭,品《懺悔錄》這杯酒,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16

一、理想信念是防腐拒變之根本

通過部分幹部的“東窗事發”不難看出,那些之所以成了階下囚,究其原因,根源在於理想信念的動搖。平時,他們淡化了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和學習。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信奉“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結果,自然地就肆無忌憚地受賄、貪污。從這些人不難看到,理想信念動搖的危險性。

二、工作作風過硬是防腐拒變的內在要求

沒有過硬的工作作風,就很難經得起現實對你的綜合考驗。工作作風是一個人思想的外在行為表現。光有好思想而不去身體力行不行,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實現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的人生價值。作風不過硬,就容易為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名利所誘惑。一些黨員幹部就因為作風不過硬而被別有用心之人牽着鼻子下水。於是,總是會上談廉政,會下收好處費。只有從嚴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人,建立起堅定的工作作風,才能經得起各種考驗。

三、廉潔自律是約束自我保護自我的真正法寶

從幹部保護的角度講,廉潔自律是幹部防腐拒變的法寶。作為一個幹部,只有從嚴要求自己,才能經得起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利益的誘惑。從領導崗位到階下囚,無不説明一個人在崗位上自制力的重要性。從小貪到鉅貪,從小賄收禮到大賄收錢,一步一步放縱自己,大肆進行權錢交易。結果,自然是被“雙規”,接受黨紀國法的洗禮。可見,在領導崗位上,只有自始至終加強自身的廉潔自律意識,才不至於被“糖衣炮彈”擊倒。

四、羣眾觀念是領導幹部執政為民的思想基礎

一個沒有羣眾觀念的幹部,不可能幹出令羣眾滿意的實事來。羣眾觀念是執政為民理念的思想基礎。有了羣眾觀念這個思想基礎,才能在工作中與羣眾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為羣眾服務,更好地為羣眾多辦實事,切實地維護好羣眾的切身利益。羣眾觀念實際上就是公眾觀念。如果沒有公眾觀念,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那麼,就談不上為人民服務,也就談不上做“三個代表”的忠實實踐者。那些在反腐倡廉中違法違紀者,就是因為羣眾觀念淡化私慾膨脹所致。

總之,通過這次反腐倡廉的教育和學習,使我深深感到一個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動搖的可怕、工作作風敗壞的可悲、廉潔自律意識淡化的可憐、羣眾觀念不強的可恨。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尋找差距,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振奮精神,做好當前工作。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17

作者傾其思想,坦露着一顆透明的靈魂來書寫他人生的點點滴滴與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挾帶着一股巨大的熱忱引你進入他內心世界。他用自己的語言渲瀉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膽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文一開始盧梭就寫道:“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前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這樣迫切的言辭又怎能不讓人走進他真摯、誠懇的精神家園中去呢?

在他近似於迷霧樣的一個個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斷中貼近他的回憶,他的心靈,在文字裏與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鬱或舒暢或快樂或平靜或熱烈的起起伏伏、若濃若淡的敍述中行進,去領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陰晴圓缺,去探尋他經歷的愛恨情仇、恩怨變遷。

盧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運的。他剛出生,母親便因難產而死亡,父親由此對他又憐又恨。他的父親伊薩克與他母親蘇薩娜自小青梅竹馬,感情篤深。父親自失去愛妻後,每每從他的身上找尋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擁抱幼小的他而淚眼朦朧。父親幾乎把全部的愛給予了他。

這位身為宮廷鐘錶匠的父親,不僅有英俊的外表和過人的手藝,還特別喜歡讀書。在盧梭五、六歲時,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書全部拿出,揀出書來一段段讀給盧梭聽,然後輪流閲讀,直到夜晚,通宵達旦的看書。父親用這種方式忘卻喪偶之痛,無意中給盧梭營造出一個讀書的環境,以至於童年的盧梭到了無書不能眠的地步。“這種危險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極端嫻熟的閲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對事物本身還沒有一點兒概念,卻已經瞭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親以讀書為遊戲打發時日的作法,給盧梭早期心靈注入了知識的芳香,這種無為而治也催發他心智過早的比別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愛好音樂,這又讓他多了一種喜好。也許秉承了他母親的温柔與聰慧,加上他父親與姑姑的無比關愛,盧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歡。

直到父親的因故離家,盧梭住進他舅舅家與表哥一道生活才一開始面向社會。進教堂做彌撒時,他遇上了他一生第一個令他產生好感的女性——朗拜爾西埃小姐。

讀到一些細膩而深刻的情節,感受他成長中所承荷的開心與苦惱,一個鮮活、豐滿的盧梭形象躍然出紙而呈現在你眼前,是那樣的真切、樸實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齡人性格要更具複雜的一面。後在他十六歲時,得到了體現。

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她逃到法國,法王便把華倫夫人收留在他的庇護之下,並且給她一千五百銀幣的年金。風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老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從一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到盧梭是如何痴戀這個可愛的女人的:一天吃飯的時候,華倫夫人剛把一片肉送進嘴裏,盧梭便説上面有一根頭髮,華倫夫人將肉吐到盤子裏,盧梭用叉子叉起來,飛快地吞下肚去。

在家庭與社會的雙重薰陶下,他的心慢慢定了方向。他在悠然的平和中度過三十年。步入壯年是時,他開始了個人的寫作生涯,著書《愛彌爾》。可由於這本書的思想與當時的政治格格不入,書稿被當局焚燒,自己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其中還遭友人所害。凡此種種,他沒有放棄寫作,而是堅強的活了下來。懺悔錄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斷斷續續寫下的。

寫書更寫出了他善於釋放的個性特質。他説:“我對我的內心價值有所意識,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貶低,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這種感覺,並使我潸然淚下,而我生平就是讓喜歡讓眼淚盡情傾瀉的。”盧梭就是這樣把生活中的不平化為了一縷煙霧而平衡自我心態。也正是這種易感的情懷,讓他給這本沒有任何粉飾的傳記賦予了最原始的思想與情感,真實記錄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們認識了他,記住了他。200多年了,作為人物自傳的《懺悔錄》,是唯一濟身世界名著的作品,這不能不説是盧梭的心血凝結的人性閃光點所帶來的磨滅不息的經典之偉。它不是小説。是串連盧梭回意的雜文集。而每一段雜文都是作者心靈軌跡的烙印。

現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裏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把自己説成一朵花,把別人説成豆腐渣,藉機抬高自己,為自己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樣。自傳的過程無形中都會產生一種揚長避短的心裏。而這種心裏無疑會扭曲真實性、坦誠性。

《懺悔錄》是我接觸過的最勇敢、最真誠、最“暴露隱私”的書。

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釦,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

盧梭説: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18

讀了部分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奧對自己從小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了細緻的回憶,對自己從小所作的惡進行了懺悔和剖析。如對他16歲時和小夥伴去偷鄰居家樹上的梨,他對此的反思是:“我並不貪圖這些果子,因為我有很多更好的。我把這些果子偷到後就丟掉,我偷竊只是為了品嚐偷竊的罪惡感,享受犯罪的的樂趣”。偷竊並不為東西本身,反而是為了從中感受一種樂趣,年少的人有這種心理也很正常。據説,國外有明星也喜歡到超市偷小東西,也是為了享受偷的樂趣,倒是蠻有趣的。有人説是明星變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明星也有孩子似的心態。而且從對這個事情分析來看也蠻有意思。在超市偷小東西,沒被抓會有成功的感覺,被抓到了罰點款也夠不上犯罪,反正明星也不缺那幾個錢。明星也挺會算計的。這種算計跟少年的算計一樣。奧古斯丁説:“在這次偷竊中,我究竟享受到什麼樂趣?難道是我在惡意地模仿卓越的天主嗎?其實,原因在於我沒有能力違反法律,我只想擁有囚徒做禁止之事的快樂,得到一種欺騙性的感覺,而且在犯罪之後還不會立刻得到懲罰。”這種偷竊,很可能不會受到懲罰,即使受到懲罰也很小,足可以承受,但卻大大滿足了少年或者明星們的敢犯罪的感覺,獲得敢做常人不敢做的快樂感覺。所以這些看似無理或正常人看來不值得的事情,其實也隱藏着他們的一種智慧的算計。

奧古斯丁對自己少年透徹的心理還分析説“如果我只享受偷吃果子的樂趣,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沒有必要在同伴面前做。所以我的樂趣不在果子而在罪惡,在於多人合作完成的犯罪行為”。哈哈,奧古斯丁真的是一個相當透徹的心理分析師,對自己少年的行為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且那麼合情合理。看過蘇童的《刺青時代》,那些少年成立幫派,打打殺殺,甚至死都不怕,其實也有類似的心理,實際的物質利益反倒是不重要的。

奧古斯丁分析自己是為了懺悔,為了讓自己心靈純潔,為了讓自己徹底的心向天主。他為這段生活作了總結性發言這些醜陋不堪的事,我也不願再去想它了。我現在需要的是你,我的天主,你擁有正義和純潔,在你左右才能享受無比安寧的幸福生活。誰投入你的懷抱,誰就不再憂慮,就可以在至善中享受完美的生活。可是我年輕時遠離了你,遠離了你的支持,誤入歧途。”對奧古斯丁對自我的分析我還是很佩服的,不過我不喜歡他的結論和目的。我的分析和結論是什麼呢?我覺得人的成長是一個歷程,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奧古斯丁少年時的偷竊和反叛,從某個角度來是也是他成長的一個過程。也許他從小一番風順,從小就聽從母親的教導,而且如他長大後那樣心靈上皈依了萬能和至善的主,也許奧古斯丁如許多人那樣反倒一生默默無名,也沒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呢?也難以有這樣一種透徹心靈的認識。

另外,對為什麼少年常會做那些偷雞摸狗的事,我倒覺得,和奧古斯丁後來對自己的剖析和懺悔是人的一種相同的稟性。那就是人都有一種讓自己成為世上獨立無二的內在稟性。讓自己成為一個跟他人不一樣,一個特立獨行的自己。少年時被父母和周圍的人教導要努力學習自己並不喜歡的拉丁文,去做許多自己並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這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是在為他人為環境而活着。而去偷去做那些有些歷經叛道的惡事,雖然為世俗不容,卻向自己證明了自己的存在,證明了自己有膽量和勇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可以成為他自己,而不是別人要求的自己。當他多年後又開始反叛自己,對自己過去的惡進行剖析,向天主進行懺悔,並留下文字。其實也是在向自己證明自己,證明自己可以成為自己,讓自己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別人沒有這樣過的懺悔,自己認識到了,就勇敢的去做,這正在另一個角度成就了自我。只不是少年時的偷竊是表層的反叛,在淺層次上讓自己成為自己;而中年後對自己的深刻剖析和懺悔,卻是在更深層次的反叛,在深層次上讓自己成為一個新的獨立無二的自己。

在奧古斯丁看來,少年時候的偷竊是犯罪和錯誤,中年後的反思和剖析是在走向真理。我卻不這樣看,他們都是一個人思想自由成長的一個歷程。少年時的錯誤不是真的錯誤,中年後的反思和懺悔也不是真理。只代表一個人成為自己層次的深淺而已,也是一個人思想自由發展所要經歷的一些階段而已。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19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

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過這部自傳推動和啟發了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革命的開始,盧梭本人説“這是一幅僅有的,也許是永遠不會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實形象及其全部事實確切無誤的描繪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卻不是這樣,我覺得盧梭所説的真誠,只是對於自己辯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誠。並不是出於對真實的真誠。甚至不是對內心的真誠。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在説什麼。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20

盧梭在《懺悔錄》中寫十八世紀這個階層的精神狀況、道德水平、愛好與興趣、願望與追求。在這裏,盧梭致力於發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自然淳樸的人性、值得讚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聰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親切寧靜的柔情描寫得多麼動人啊,使它在那冰冷無情的社會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個始終召喚着他的温情之島。

他筆下的農民都是一些樸實的形象,他遇到的那個小店主是那麼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許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者在他店裏騙吃了一頓飯;他親密的夥伴、華倫夫人的男僕阿奈不僅人格高尚,而且有廣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才幹;此外,還有“善良的小夥子”平民樂師勒·麥特爾、他的少年流浪漢朋友“聰明的巴克勒”、可憐的女僕“和善、聰明和絕對誠實的”瑪麗永,他們在那惡濁的社會環境裏也都發散出了清新的氣息,使盧梭對他們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記憶。

另一方面,盧梭又以不加掩飾的厭惡和鄙視追述了他所遇見的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中的各種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個不斷向貴婦們獻殷勤的小猴子”;教會人物幾乎都有“偽善或厚顏無恥的醜態”,其中還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貴婦人的習氣是輕浮和寡廉鮮恥,有的“名聲很壞”;至於巴黎的權貴,無不道德淪喪、性情刁鑽、偽善陰險。在盧梭的眼裏,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來得高尚、優越,他曾説“只有在莊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繡金衣服下面,才能發現有力的身軀。裝飾與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這種對“布衣”的崇尚,對權貴的貶責,在《懺悔錄》裏又有了再一次的發揮,他這樣總結説:“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

在一般平民中間,雖然只偶爾流露熱情,但自然情感卻是隨時可以見到的。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盧梭自傳中強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他所獨有的特色,法國人自己説得好:“沒有一個作家象盧梭這樣善於把窮人表現得卓越不凡。”

他告訴讀者,他從自己那充滿真摯温情的平民家庭中獲得了“一顆多情的心”,雖然他把這視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實感而自豪;他又從“淳樸的農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心裏豁然開朗,懂得了友情”,雖然他後來也做過不夠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友情與功利之間選擇了前者,甚至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誼而高唱着“再見吧,都城,再見吧,宮廷、野心、虛榮心,再見吧,愛情和美人”,離開了為他提供“飛黃騰達”的機遇的古豐伯爵。在他看來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

他過着貧窮的生活,卻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對讀書“有一種罕有的興趣”,即使是在當學徒的時候,也甘冒受懲罰的危險而堅持讀書,甚至為了得到書籍而當掉了自己的襯衫和領帶。他博覽羣書,長期的讀書生活喚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於上層階級的精神境界。

他處於反動黑暗的封建統治之下,卻具有“倔強豪邁以及不肯受束縛受奴役的性格”,敢於“在巴黎成為專制君主政體的反對者和堅定的共和派”。他眼見“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對壓迫他們的人”又充滿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對奴役,宣稱“無論在什麼事情上,約束、屈從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雖然反對法國的封建專制,並且在這個國家裏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聯合在一起的瘋狂攻擊”,但他對法蘭西的歷史文化始終懷着深厚的感情,對法蘭西民族寄予了堅強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們會把我從苦惱的羈絆中解救出來”。

他對愛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間真誠深摯的情感,特別重視感情的高尚和純潔,認為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它不是基於情慾、性別、年齡、容貌,而是基於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絕不能喪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説,應該包含着人類一切美好高尚的東西。他與華倫夫人長期過着一種純淨的愛情生活,那種誠摯的性質在十八世紀的社會生活中是很難見到的。他與葛萊芬麗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麼充滿稚氣而又散發出迷人的青春的氣息!他與巴西勒太太之間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樣温馨而又潔淨無瑕!他與年輕姑娘麥爾賽萊一道作了長途旅行,始終“坐懷不亂”。他有時也成為情慾的奴隸而逢場作戲,但不久就出於道德感而拋棄了這種遊戲。他是十八世界裏那個黑暗社會壓迫下生活的萬千普通人民的一個縮影,他不是最慘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樣令人同情。讀《懺悔錄》這一本書,讓我更加了解了盧梭,品《懺悔錄》這杯酒,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21

再沒有比《懺悔錄》更能體現出記憶和期待之於幸福的意義的了。在本書的開頭,奧古斯丁點明瞭貫穿全書的兩大主題:尋找自我,尋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慘,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為失去了上帝;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在尋找上帝的過程中發現真正的自我。記憶和期待的意義就在於,只有通過記憶和期待,人才能實現這一雙重的尋找。實際上,這雙重的尋找可以歸結於一個問題:人和上帝的關係。這不僅因為人是上帝創造的,更重要的還在於人的心靈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認識到人和上帝的關係,才能理解作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靈——上帝的形象;而心靈作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實的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懺悔錄》的寫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尋找上帝的形象。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如何尋找?既是通過記憶,也是通過期待。奧古斯丁對自我的記憶,不僅追溯到常人無法記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於何處”的問題。而且通過對生平的追憶,奧古斯丁細緻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惡的兩股力量作為對立的意志在他心靈內部的長期爭鬥。他認為,從嬰兒時期開始,人就充滿了罪性,終其一生都無法徹底擺脱;然而同樣真實存在的,是一種不斷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誡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鬥爭。對生平的記憶,就是為了不斷確認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記憶不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過生命,往生命之前無限延伸,就是因為這股力量最終來自先於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實,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內在於心靈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創造人的初始所賦予人的恩賜。在《懺悔錄》的每一章開始敍述或者討論之前,以及在全書行文的各處,都充滿了奧古斯丁對《詩篇》的引用。布朗(PeterBrown)在他撰寫的傳記《希波的奧古斯丁》中指出,《詩篇》的祈禱語言,是奧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夠表達他寫作《懺悔錄》的深沉動機的唯一語言。而祈禱語言所呈現的正是一種期待的姿態。奧古斯丁的記憶和懺悔,始終處在一種朝向上帝、朝向永恆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懺悔錄》的全部寫作,都在這種期待中獲取力量。屬塵世的記憶和期待之所以顯得虛無,是因為所記憶和所期待的,頂多是短暫而相對的善好;更不用説,如果記憶和期待的對象是罪的快感給心靈留下的影像,那麼人將在時間中徹底沉淪,無法擺脱罪的習慣對心靈的桎梏。但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卻不同,因為這時記憶和期待的對象乃是最為真實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靈更加內在的本質,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實的自我。在這個意義上講,正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把時間中的人和永恆的上帝聯繫起來。在對永恆上帝的記憶和期待中寫作《懺悔錄》的奧古斯丁,雖然仍然處於時間之中,但是他難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嗎?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於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關鍵在於重新獲得上帝和自我,而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關係為前提。記憶和期待之所以能夠指向幸福的實現,就是因為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為恰當的關係。記憶上帝,意味着承認上帝是先於自我的創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認識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因為人的心靈是上帝的形象,擁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體,其中,對過去的記憶對應於人的存在,對現在的關注對應於人的理性,對未來的期待對應於人的意志或愛。人的墮落在於其三位一體朝向了錯誤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於他對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存在、理性和意志並不是心靈具有的三個功能,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心靈的不同描述。犯罪後的人背離上帝的後果既體現為存在於時間中的虛無處境,也體現為理性的孱弱,更體現為意志的錯誤追求。因為心靈的整體墮落,人的存在是悲慘的在死,人的理性無法把握時間的本質,而人的意志無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於塵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樂。而人的得救,則在於心靈恢復和上帝的關係,從愛塵世、愛自己轉向愛上帝,從理性的驕傲變成真理面前的謙虛,而人的存在也將由時間中的虛無轉變為朝向永恆的幸福。

狼是勇敢的。狼從來都不畏懼死亡,它們為了沖垮馬羣,不惜犧牲老弱的狼去撕撤外圍壯馬的肚皮,與馬同歸於盡。與羣狗的爭鬥中狼也是前赴後繼,即便是戰鬥到最後一條也毫不畏懼。

通過正確的記憶和期待,人能夠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體。而人對他的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則能夠恢復他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從而獲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樣,奧古斯丁也要面對“認識你自己”的問題,然而奧古斯丁對這個問題的迴應卻和古典思想迥異。蘇格拉底在執行神諭後得出的結論是,人其實沒有什麼知識,只能帶着無知之知的謙虛不斷地追求智慧。事實上,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並沒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麼”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古典思想那裏,遠遠沒有在奧古斯丁身上這樣複雜和迫切。追求智慧的無知之知,體現出人的自然在於理性,從而運用理性的愛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但對於奧古斯丁來説,理性,連同人的心靈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質。人的真正本質是高於人的上帝,只有認識了上帝並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關係,人才可能真正“認識他自己”。幸福不在於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動,愛智的生活只有在愛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義。

通過上文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我們已經觸及奧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學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根源,正是在於雙發對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又集中反映在雙方對“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的不同迴應之中。我們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發展到古代晚期,呈現出強烈的宗教化趨勢,這在普羅提諾和波菲利的思想中體現得極為明顯。然而,無論怎麼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從根本上講,普羅提諾的太一不過是對於最高的理性原則的宗教化表達而已;波菲利雖然訴諸各種巫術和魔法以求實現靈魂的解脱,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納入其哲學體系,而是承認沒有任何學説能夠解救人的靈魂。與此相反的是,奧古斯丁認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義是相對的;而在墮落後的人類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極其孱弱。要想獲得幸福,除非通過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記憶和期待雖然屬於人的理性心靈,但是所記憶和期待的對象,卻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奧古斯丁對人的三位一體的闡釋中,心靈中的理性對應於時間中的現在,與能夠記憶和期待上帝的其他兩個位格(記憶和愛)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離上帝,導致驕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對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對這種背離上帝的驕傲理性的批判。奧古斯丁當然不是德爾圖良那樣的非理性主義者,然而理性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確實不是最高的原則,它必須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時間中的人,只有在回憶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現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貝多芬的坎坷經歷是大家無法想象的。三十年的耳聾,還能堅持寫作,他有多大的毅力。他喜歡與音樂為伴,與大自然為友,是它們帶給了貝多芬生活的勇氣,是它們給了貝多芬優美的樂章。

有一次,鳳姐的公公———老流氓賈赦看上了老太太的丫環鴛鴦,可他自己又不敢説,於是託她的婆婆邢夫人找到鳳姐,希望她去找老太太説。前文説過,鳳姐很孝順啊,自然不能指着賈赦的鼻子大罵:“你這個臭流氓!”可是,她又那麼的嫉惡如仇,自然也不能幫他的忙啊!於是,鳳姐就展開她的聰明才智,三十六計,躲為上計。最後邢夫人在老太太那碰了一鼻子灰。百善孝為先,老流氓的行為又確實讓人不齒,鳳姐該怎麼做?能有比躲開更好的辦法嗎?不失孝道,不為非作歹,鳳姐,難能可貴呀!

每個女孩子的心中,都曾把自己幻想成童話裏的“公主”,懷揣着七彩夢想,等待着那個宿命中的“白馬王子”。但,我們往往只能猜中開頭,卻猜不中那結局……鄭微是幸運的,她少女時的夢想最終成為了現實,她期望嫁給的那個人最終成為了她的丈夫。正如她送給林靜的那本《安徒生童話》,她真的成了童話世界裏那個令人豔羨的公主!但儘管如此,她從十七歲少女懷春到達到自己的心願,其間所經歷的波折也是她不可能猜中的。

母愛如山,一直讓我們依靠;母愛如海,一直激勵着我們前進;母愛如詩,一直陪伴着我們走過大大小小的路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母愛的《東京塔》讀書筆記,歡迎大家的閲讀。

總的來説,儘管每次爭論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但爭論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從科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跟隨時代的變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取得的成就來看,勞動外延的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第三產業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科技人員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企業主的勞動是否也有創造價值的一面,這些問題從馬克思的有關社會勞動和管理勞動的二重性的論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證據。而且從邏輯的推演和歷史演進的角度,這些勞動成為價值的源泉並不真正構成問題。幾十年來關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取得的重大進展。為“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明瞭方向,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理論財富,為創新勞動價值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22

從寒假到上個月中旬,差不多歷時三個月,終於看完了盧梭的自傳《懺悔錄》以及《懺悔錄》續篇《漫步遐想錄》,前者是盧梭在面對污衊誹謗時極度渴望的自我辯護,而後者則是這料,人生總會有林林總總痛苦和煩惱,在這個路途中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為什麼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憤怒的;自我、友誼,這些都關乎生活、關乎人性、甚至,關乎靈魂。位偉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後路途的淺淺悲鳴。看完兩本書的總體印象是:人生的事誰也無法預料。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23

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懺悔錄》,或者書名雖然不叫《懺悔錄》,實際上也是《懺悔錄》的東西。比如盧梭的《懺悔錄》、托爾斯泰的《懺悔錄》。《懺悔錄》(Confession)confession這個詞,它在_的歷史上經常指的是,人既然都是罪人,都是有各種各樣的罪過的,他就需要為自己的罪過來贖罪,來懺悔,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洗清自己的罪過。它也可以轉化為另外一層意思,通過確認、通過懺悔自己所犯下的罪孽,轉而頌揚上帝,轉而頌揚神。

盧梭的《懺悔錄》一開始就在談自己幹了哪些壞事,自己如何偷偷摸摸,自己如何嫁禍於人,自己如何撒謊,但是他最後説來説去,好像想説的就是,就憑我敢把我乾的髒事説出來,我比你們所有人都乾淨得多,何況我身上所有的壞的因素都是萬惡的社會染成的,完全怨不得我自己。這好像是盧梭的意思。

托爾斯泰的《懺悔錄》的意思好像有點不太一樣,他好像因為自己出身貴族,因為自己生而具有文化和財富的最優越的環境,因而對俄羅斯的大地上苦難的社會底層、對於農奴階層好像自己就抱有極大的愧疚,好像自己完全不能夠擺脱種種沉重的痛苦和恥辱的感覺等等。

奧古斯丁《懺悔錄》裏面回憶自己如何被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慾望所支配,自己幹盡了很多很多的壞事,雖然有些壞事在我們今天看起來也不是特別特別的糟糕。比如他在回憶裏説,小時候和別的小夥伴老要去偷別人家的梨,並不是別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長得更大、更漂亮,也不是別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滋味更甜,但是,自己卻對吃自己家的梨完全沒有興趣,只想去把別人家的梨弄來吃。這好像是非常純粹的為了幹壞事而幹壞事,所以他想起來好像覺得這樣的事非常能夠證明自己早年的非常危險的傾向。

奧古斯丁時間學説之一:世界和時間共存世界是和時間共存的。上帝創造了世界,世界才具有時間,沒有創造世界之前,無所謂時間,上帝是在時間之外的。

奧古斯丁時間學説之二:永恆的現在對於他來説,一切都是永恆的現在。

奧古斯丁時間學説之三:過去現在未來那就是人的主觀感覺可以分成記憶、注意和期待。他最終還是認為,時間的延展、時間的伸展最終還是思想的一種伸展。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24

盧梭詳細記錄了自己自學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學習基本上是和一些貴族知識分子偶爾的交談,加上如飢似渴、不加選擇的閲讀,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體系的知識和蹩腳的學習方法。但是通過在鄉間居住的幾個月,他用理智的自學完成了對個人知識體系的建立。並鍛鍊了獨特而強大的思辨能力。

這一段非常有用處,要是對整本書沒興趣,也應該把着兩頁抽出來反覆看看,確實很有幫助。盧梭本人從對音樂、植物學、物理、文學等各種雜七雜八的愛好轉為對形而上學的研究應該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25

自從在圖書館看見《懺悔錄》這一本書後,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能夠把自己赤裸地站在世人面前,向眾人懺悔,把自己的過錯與私隱坦誠地公佈於眾,任憑世人評判,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做得到的,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來做後盾的。

剛開始閲讀的時候,並不是感到很有興趣,但由於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實在很吸引我,所以堅持了繼續往下讀。一至四章主要講述的是盧梭年輕時的經歷,大概是20歲前。讀完之後最直接的感覺就是,一個人在年少是真的是什麼也不懂。自以為是的認識這個世界,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了,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理解什麼是對是錯,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自以為是的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看了他的青少年以後,再回想一下自己的過去,真的就是那麼點事。當時覺得自己腦子裏面什麼都有,手下似乎還忙的不亦樂乎,現在回想,真的是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就好像虛度了_年的光陰一樣。

盧梭的一生都是那麼的曲折動人,從一出生,母親的離世到父親因打傷一貴族而逃亡他鄉,他的人生都是被考驗着。十幾歲的盧梭從此開始了他流浪的人生,先是給人做學徒,做到一半就離家出走,然後還在新教會裏學習和被迫改變信仰,遭遇同性戀,愛上一個老女人,喜歡受虐,繼續流浪,到處徒步旅行,學習音樂和藥學。他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眾人的面前。一個人要把自己的一生展現出來,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總是包容着自己,所以往往忽略了正確地評價自己。

看完盧梭的作品後,我不得不好好地反省,我的_年到底都在幹了些什麼呢?一個人的人生只不過是匆匆的幾十年,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有空白,我們應該盡情地揮霍我們的青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也能為以後留下些什麼。

懺悔錄品讀心得體會 篇26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應該是離大革命前的法國太遙遠了,不瞭解其歷史面貌和社會階層,讀這本書沒有多少帶入感。《懺悔錄》的上下兩部,我完全可以當成兩部不同的書,上部要稍微有趣一些,講述了盧梭從一個鐘錶匠的兒子,到流浪漢,四處尋求貴族保護和生計,後受華倫夫人的庇護。讀到其中一些遊歷四方、接觸各階層人士的經歷令人興奮。但深受後現代文學藝術影響的人對其中的文學意味實在沒什麼興趣,事實上,為了敍述上的平均,盧梭壓縮了其優雅的文筆,或者文字中那種遙遠的貴族腔調和我的氣質沒什麼共同之處,讀起來沒勁兒。還有描寫自己對華倫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結,充沛的情慾,情感太過氾濫。

下半部分出現的眾多例如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思想泰斗,但由於是自傳,盧梭只是依據自身立場判斷他人。並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筆下的這些人物似乎也沒有複雜的人性。甚至也沒有進行什麼描寫,基本上是事件的記錄,所以漢譯本中要是去掉書信往來的附件,是太大的損失。與百科全書派的決裂。盧梭反覆講述着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產生芥蒂的事件經過。但整個讀完還是能感覺到他們本質還存在着重大原則的分歧。

第一次見到一個作者在書裏流了這麼多的淚水,為他遇見的每個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綿長而傷感的眼淚,盧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時驚人的。至少在二十五歲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數人沒有什麼區別,但情商遠遠低於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書裏的缺點,對於華倫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對於自己與她的情慾,盧梭不吝筆墨。讀的人頭暈目眩,他還是有一簍子情感要抒發,在與百科全書學派決裂後,他也幾乎與所有的貴族保護人和社交圈子決裂,對此他的懺悔往往是“因為我有一顆水晶般的心”之類的話,有點不痛不癢,我總覺得盧梭本人也難辭其咎,即使他寫了懺悔錄這樣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懺悔是完全真實的,他以為他做到了這一點,但還是很難説服我。

譬如與狄德羅決裂的起因僅僅是因為狄德羅新書裏有一句話貌似影射了隱士生活的不正確,冒犯了正在退隱廬隱居的他。盧梭為此在書中開始了對狄德羅的批評。直至後來徹底決裂,提到退隱廬,是由盧梭的另一位保護人埃皮奈夫人送給他的,當然到後來,跟這位夫人,他也因為些瑣事絕交了,盧梭在退隱廬前後的生活極為重要,奠定了一個最偉大思想家的基礎,他在這裏寫出了《愛彌兒或論教育》《社會經濟學》和《感性倫理學》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論科學和文藝》《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

而他自己與泰蕾茲所生的五個孩子,卻被不願意承擔撫養義務的他分別送進了療養院,並且他對此事的懺悔(如果算有的話),一筆帶過,“既然是時髦的做法”“沒見過面得孩子談不上父愛”。對於泰雷茲,他也一直認為根本沒有愛情,並且有一段宂長而詭異的自我解釋,實在讓人看不下去。與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決裂,好像也與盧梭的喜歡誅心和自尊心過強的性格有關。這或許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許只是一個無私追求公理和正義的偉大靈魂的自私一面。通過懺悔錄評價盧梭的為人意義不大,因為他有一個觀點我很贊同,大致意思是對於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p9en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