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參考作文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參考作文

《萬曆十五年》展示了一幅封建王朝的全景圖。它就是一隻張着血盆大口的饕餮怪獸。它要吃人,它將人變成怪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幾篇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的範文!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參考作文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參考作文篇一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就不僅僅是超出我自身能力的30%了,在此之前除了唐太宗本紀宋美齡全紀錄之外我就基本沒有讀過任何與歷史相關的書籍,中國的沒有,外國的就更沒有了。我是個外文盲,外文音譯過來的名詞記起來特別困難,所以看得很少很少。

神奇的是這本《萬曆十五年》雖然閲讀週期間隔較長,但真正集中看下來的時間加起來應該還算比較短的。當然,這個“快速閲讀”的感覺讓我在翻完最後一章看到其他學者所寫的評論後有些許不安——我是不是看漏了什麼?有哪些信息是我在閲讀當下沒有提煉到的?

可一時半會兒我還不太想看第二遍。於是讀後感的梳理工作就從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寫起。

這本書選取了公元1587年中國明朝的七個人物——皇帝、首輔、官僚、將領以及一個思想家?並以這七個人物為引子從上至下的描述了明代社會各個領域所存在的各種現象,並於其中闡述了作者自己對於政治、經濟及軍事等等領域的思考。

史學家,見微知著。人物相,眾生相。

作者彷彿先知般的展現了我們這個年代從未見過卻又似曾相識的一個處在某種社會制度盡頭的國家究竟是何種模樣——百足之蟲,未死先僵。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關於海瑞的描寫。需要説明的是我雖明白歷史絕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論調,但仍多年深受“贏家抒寫歷史”版本的荼毒。比如像海瑞這樣一個以清廉嚴政著稱的正面官員形象,作者給予了“傳統”教材中鮮有的評價——“古怪”。這令在我初次看到時感到十分的訝異。

“古怪”在放在這裏主要意味着——“不合時宜”。也就是書中所寫——“他雖然被人仰慕,但是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為什麼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海瑞之所以能夠做到“嚴格”,根本原因是在他心目中所秉承的“律例準則“極為清晰,但這個”履歷準則“基本皆是出自於”四書“的訓示,及其所延伸的個人對於善、惡的”直覺“。而他“這種服務於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實際作用至為微薄”也正是因其”個人道德職場,仍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所以,這種幾乎全權依靠個人自覺修養的做法,沒有一個標準統一且更為強大的約束力加持他人誰能習得?而又如何習得?

回過頭來説,何謂“時宜”?拆解一下即為個人所處的時代,當前時代的社會制度,當前制度下的組織技術乃至物質文化需要。海瑞“將洪武皇帝提倡的原則奉為金科玉律”,為官期間又慣以綱常善惡代替“成約”行事——“政府不用技術和經濟的力量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看到這裏有沒有覺得有種熟悉的感覺?號召女性迴歸家庭,鼓勵生育二胎,以及前不久央視那個“綵衣娛親”的公益廣告......歷史往往都有着驚人的相似,而這樣看來以史為鑑真心不是憑空説説而已。

説到家庭,海瑞曾結過三次婚,前兩位夫人皆因與“婆婆不和”被休身出户,第三位夫人早逝。按照心理學中原生家庭的理論挖掘挖掘這其中的悲劇根源應該很有意思。結合其官場上“膠柱鼓瑟”般的履行職責甚至犯言直諫的表現,你能肯定説這不是另一隻中國古代版俄狄浦斯的化身?

想起某次課堂上的爭辯,導師引出世人皆凡人,都擁有善惡兩面。台下立刻有人不服舉出孔子海瑞甘地等等古今中外的先賢做例子,導師耐心解釋道,這些“聖人”把“善”留給了大多數人,而把“惡”留給了身邊最親近的人。於是眾人低頭默默思忖間四座啞然無聲......

事後再想想,我們膠着於人性深處一定擁有“惡”的一面與執着於尋找的“聖人”時的那種心態其實並無二致,但凡陷入“絕對”圈圈中的同時,我們也就等於框死了自己。執惡如何?執善又如何?一個人活在世,終究擺脱不了他所誕生的社會,所成長的環境,所“被傳承“的思想和意識,正所謂”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人性的複雜程度又豈可是為善與作惡這麼簡單的標籤可以概括的。而在現實中與人交往,彼此合力構築默契與信任,那又需要經年累月花費多少抽絲剝繭般的細膩、耐性與熱忱。也不知是否正因如此才有佛家出來將世人於這繁雜繚繞的虛妄表象中度化,將世間的眾生百態剝離的只留下一個個單純的內核以及無數的”善行“與”惡行“......

海瑞一生清貧無子,牢牢守住了“忠孝廉儉”的聲名。——古人對於“聲名”的追求,卻又是令我感到驚詫的另一處。書中描寫過當朝官員會因力諫天子被批判為“譁眾取寵”。即在那樣的年代裏人們竟然甘願冒着失去性命的風險去掙得一個在歷史上的聲名。這點的確令我有些難以想象。但若換個角度想想,千年大國,假借儒術的維穩,這些忠臣飛蛾撲火般的做法,也很難説是不是對一個泯滅掉個性的民族一種極致的反抗。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更加豐富的還原了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海瑞的廉儉和自制在當今社會仍然是被用於宣傳和歌頌的品質,但迴歸現實生活,作為一個擁有着血肉之軀的個體,他有着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思維侷限。當然,這也幾乎是每一個存活在世的個體所同樣需要面對的現狀。我們在為其所處時代的沒落感到惋惜的同時,也應冷靜反觀自己所處的社會當下走到了哪裏?而未來又將要走向哪裏?

寫到這裏想起前幾期《奇葩説》,黃執中帶有人本主義價值體系的辯詞引得觀眾垂青卻令高曉鬆在內一部分參演者感到恐慌。但即使拋卻辯論者被賦予的立場,其實也真的大可不必如此敏感。借用心理學反向成型的觀點——“過度的禁止等於提倡。”對於某一件事情感到恐慌,其實往往是因為在內心裏已經將這件事情進行過逼真的預演,同時對於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也給予過相當分量的肯定。那麼既然都是真實的可能,為什麼我們不能攤開了説明白,思考過後再來做選擇呢?比如超級英雄那一期,“偉大”這件事本身也可以被“討論”,這本身就是一個時代成熟的標誌。現場的高票並非簡單矇昧或是跟風,是對過度宣揚的一方觀念習以為常的麻木,也是對壓抑過久的另一種真實觀點新鮮出爐的欲渴。但需要相信的是,在這種種之後,一定會有思辨,一定會有選擇。所以,沒有必要在現實還沒邁開腳步的之前就擔憂前路二次元的陷阱。

我們説進步,正是源於對於自身侷限的時時覺察,以及對於現有的和未來的可能性永不休止問詰。

而在這一切之後又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全然明瞭的一種釋然。重新審視這些歷史人物,我們不會因其情懷與修養被時代辜負而陷入長久扼腕,也不會再譏誚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愚勇。寬容和原諒的基礎是理解,但其實理解到了,也就不所謂寬容和原諒了。這些歷史上的人和事,終究成為了可有可無的一種存在,而曾經因其所起的種種情緒就如同窗櫺間的一抹薄塵,你知它來自於空氣,拂去與否,已然無差。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參考作文篇二

自古以來,我國對官員的道德請求似乎遠高於世界均勻程度,於是呈現了海瑞、焦裕祿這樣的清官、好官;但同時,我國對官員的道德請求又遠低於世界程度,於是“正龍拍虎”案件中的官員能夠“助紂為虐”,撒下彌天大謊也不過是暫時免職,很快又會復出。《萬曆十五年》中解剖了海瑞這隻“老鷹”(叫麻雀不太適宜),讓我們看見了“泛道德”官員的窘境。

依據心理學,硬塞給人一個難以企及的目的,常常只會給他挫敗感。同樣,明初朱元璋開出的寒酸薪水條,只能讓官員集團尋求其他温飽途徑,不掃除一些官員面對海瑞這樣的“聖人官”,會高山仰止,身不能至、心嚮往之;但事實證明,大多數官員為了温飽“開戒”後,難免會想“既然貪了,剩下的只是幾的問題”,從而變本加厲。從這一點上看,目前公務員遠高於社會均勻程度的薪水,有一定理想意義。

在封建社會,官員的公德和私德簡直完整一體,父母逝世,上級送來的不是撫慰和事假,而是為期3年的超凡不帶薪假期“丁憂”,由於“求賢臣於孝子之門”。如今社會曾經進步很多,即便和父母打着官司——在古代可被稱為“忤逆”,可能判殺頭的——有才能的官員還是照常任職。“個人作風問題”一票否決官員升遷的時期也並未遠去。正如黃仁宇評價海瑞那樣,違犯了人的正常需求,培養出的當然只能是一批乖僻的人,這種乖僻也持續到了他判案之中。

官員的德行值得關注,但應該關注的是其中可能影響行政的局部。比方最常見也能力的“不道德”行為——扯謊。“吹噓扯謊是道義上的淪亡,它勢必引向政治上的淪亡。”列寧這樣説。國外及港澳台等地的相關例子不勝枚舉,如克林頓在性醜聞事情中的謊話,險些招致其被*下台。公民能夠原諒總統有外遇,但決不容忍總統説謊——即便在總統的私事方面,你能夠選擇不答覆,但也不能説謊。由於一個人在私事上説謊,也就可能在觸及公共的事務上説謊,反觀國內,有意無意説謊的官員真實太多了。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參考作文篇三

《萬曆十五年》是即我在牀頭讀完《明朝那些事》之後又本一關於中國階段歷史的描繪,由於習氣性失眠,書中其中慨歎也大多由於深夜的躁動而隨風去了,但也卻有一局部隨着可吸入顆粒物一同沉澱到了我的血液裏。

我驚詫,此書中許多人物身上,竟都有當今理想社會的影子。

若將萬曆兒時看做我們的當代,他本來聰明敏感、樂於上進,也曾經勵精圖治、喜歡讀書,他本不是暮氣沉沉、消極厭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為臣僚的教師或家長,從不曾將他當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確切的説是有威嚴的獨立個體來對待,同樣也像像我們的學生時期,很多時分被當成了學習的機器,本來生動好動、樂於考慮,最終卻極度厭學。諸如參與完升學考,要將書本剪碎或早上照舊習氣的坐在寫字枱前卻不曉得該幹什麼。所以,萬曆皇帝作為學生,臣僚做為教員,的失敗之處,是大臣們剝奪了萬曆作為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應有的個性、思想和生機。

張居正不讓他練習書法,申時行不讓他練兵,一切人都不讓他立三皇子為太子,以至與他生前形影不離的愛妃都不能與本人埋在一個墳墓裏。失去了如此自在,就算做着皇上,又有什麼興趣?但他畢竟是皇上,仍然具有無盡的豪華和整個國度,而當今社會我們的悲痛何至於此。

張居正作為首輔原來言行不一,到我們看見了太多人士的虛偽。官二代,富二代,軍二代,黑二代。這個社會原來曾經並正在真正屬於這些有錢有勢有權和不要命的,“學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葱”的現象難免呈現。

我不斷覺得,張先生本不是*臣,他也是希望明朝國富民強的,他僅僅是一個有缺陷的聰明的我行我素的大臣而已。孔子説,“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實,“難養”的豈止是女人和小人?任何人彼此接觸久了,都難免“不遜”起來,皇帝如此,張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也難免如此。事實擺在眼前,改動雖不及萬難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種善的種子,也時辰提示本人,只需是人都會產生某些成見和不可防止的缺陷,學習如何諒解並選擇,哪些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那些是“見不善而內自省”的,理想無法與社會種種幽暗的側面,但卻必需允許這些幽暗的存在,由於他畢竟是“豐厚多彩”這個詞的重要局部。

面對如次、遇到問題、唯有積極想方法,努力讓本人多一些才幹,開闊些眼界,理清些思緒。而決不能消極怠工,心灰意冷。充溢希望才幹使我們快樂生活。

——我們無法於幽暗,也儘量做到讓幽暗無法於我。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參考作文篇四

假如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痛的命運,這句話適用於裏面每一個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們都試圖去追隨他們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諸東流。

萬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沒有發作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實踐上,從這年起,王朝的毀滅曾經不可防止了。或者並不應該這麼説,應該説王朝的毀滅曾經必定了,而只是從那時起,端倪更明顯而已。

明朝的統治者並非皇帝,而是文官集團以及書中沒有提及到得宦官集團,這是區別於歷代王朝的一個顯著特性。明朝的創建者朱元璋廢掉丞相,這是一個很明智的做法,而他並沒有為他無能的子孫想過,也沒有想到在王朝的後期,文官集團會是凌駕於皇帝頭上的正真主宰者。

文官集團有制度上的保證,也有思想上的穩固。而整個文官集團是以儒家思想為思想中心,這樣便形成了一個以道德來完成統治目的的國度,缺乏了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使大批的人掛羊頭賣牛肉,為國度的淪亡埋下了一個不定時的炸彈。

在《萬曆十五年》中所描繪的許多嚴重的宮廷鬥爭中,都是為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消逝所牽起的軒然大波,比方説首輔的張居正,他在任期間,父親忽然逝世,這原本只是禮儀上的問題,但偏偏在文官集團的添鹽加醋下成了一場政治鬥爭。

在本書中,作者是以陰陽的思想來論述的。陽既是光明磊落、不顧生命安危誓死保衞道德的人;陰既是所謂的贓官、貪財貪權。,陰陽之間的不時牴觸,是招致炸彈爆炸的一個重要的緣由,但我個人以為,既是是陽者也有陰,陰着也有陽,在這個物序流轉的世界裏,每一個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那麼誰又能把王朝的毀滅歸罪於哪一方呢?

最後,作者是以這麼一段話完畢他的作品的:“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外表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踐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曾經走到了它開展的止境。在這個時分,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發明或者習於偷安,文官的廉潔營私或者*作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激進,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通通不能在事業上獲得有意義的開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而從書中,我獨一得到的結論是:儒教誤國。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參考作文篇五

早就耳聞過《萬曆十五年》,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一本怎樣的好書呢!然而本人才識短淺,對中國古代的歷史又不甚感興趣,終日只做些個打發時間的無聊之事,並無意志能夠沉下心來拜讀大作。近日,機緣巧合,我終於有幸能夠跟着黃仁宇先生一起去走向那個年代,用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眼光來審視那段歷史和那段歷史中的人物。不覺一種相見恨晚之感油然而生,也然世之傳言--這着實是一本能夠並已經在海內外產生巨大影響的好書。

《萬曆十五年》,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正如作者自譯的這個名字一樣,1587,相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發生過無數大事件的國家來説,這一年真的太平靜了。然而作者卻憑藉其嚴謹的治學態度,紮實的治學成果帶領我們從這個毫無大事可記的年份中發生的一些小事看起,去鳥瞰整個明王朝的衰敗的背影,進而分析整個中國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1587,始於萬曆皇帝要舉行午朝大典的一個謠傳,終於皇帝要對前宰輔張居正調查。期間作者洋洋灑灑數萬言,盡述萬曆皇帝的悲苦而又機械的一生。萬曆並非像我們原先想象中的一樣是個昏庸無能的君主。他也有理想,小時也很機敏,也想成為彪炳千古的一代明主,到最後都想做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然而那個急需一個明主的時代,卻恰恰是一個容不下明主的時代,於是萬曆終於從文官集團終日拿來教育人,管理社會的虛偽的封建道德禮教的枷鎖中心灰意冷下來,對朝事日趨冷淡,對人生日趨失去希望!當他最終在立儲這件事中屈服的時候,他也就成了真正的“活着的祖宗”。他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但是他又決斷不了任何大事。他悲劇的一生,他有似工具的一生告訴我們的是這個時代的帶給人的無盡的痛苦。

1587,距離首輔張居正過世已經五年了。雖然他早已不在人世,但圍繞他的風波並未隨他而去。此刻萬曆正在重新認識這個他昔日的老師,他絕對信任首輔!然而,在文官集團的集體操縱和誹謗下,現實告訴他的是,這個他絕對信任和尊敬的人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偽君子。

從昔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擁有絕對權威的首輔到現在為“萬人唾棄”的偽君子,我們僅僅感歎於世態滄桑似乎還不夠。張居正在位的時候,為國辦了不少好事,他想成為相管仲樂毅那樣的人物,他想匡扶社稷,拯救蒼生。他要輔佐8歲的皇帝成為新的彪炳史冊的賢主明君,開創“萬曆盛世”。

但是他越是努力,卻越成為眾矢之的。他當然可以憑藉其一時的權勢和萬曆的信任而暫時安穩,但是當其一旦失去這種權勢和信任的時候,他也就摔的越重。歷史的發展趨勢是他所不能夠左右的,即使是生為人君的萬曆也無可奈何,因此他的這種抗爭也就成了一種痛苦的悲號!悲號過後,他也就隨着黃土一同走進了歷史,留與後人或是或非的評説!

1587,此時正是首輔申時行當權的時代,他已在這個位置上面四年了!申時行和張居正一樣,也是萬曆的老師,深受萬曆的信任。他早年受張居正提拔而能位列大學士。但是他這個人極會為人,雖得張居正提拔,卻能夠在清算張居正的運動中免受牽連,最後還能身居首輔。由於親眼目睹了前幾任的種種結局,他深知當時文官集團的勢力之大。即使是人君萬曆尚且拿他們毫無辦法,更何況與他呢。

於是,他就充當起了和事佬的角設,憑藉其過人的眼光和傑出的政治才幹去化解各種隱伏的危機,他要調停皇帝與文臣的矛盾,他要調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他還要調解各文臣集團之間的矛盾,等等。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和事佬,以至後人在歸結其功績的時候盡無事可記。

要知道盡管是“被人唾罵”的其前任張居正都有不少讓人們不得不承認的功績啊!然而正是這種無功績恰是他的最大的功績,他很好的完成了在那中社會條件下一個首輔所能夠做的事情--調和矛盾!然而,生於那個時代,他即使有再高的能力,也免不了最後丟官歸家的命運!

1587,還有傳奇人物海瑞的辭世,孤獨將領戚繼光的離開,思想家哲學家李贄的剃度為僧。他們都免不了悲劇的命運。正如作者在書中末尾寫道的一樣:

“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讀到此,我們也就初步理解了作者所宣揚的“大歷史觀”了。正是作者以淵博的知識結構高屋建瓴的解讀那段歷史,為我們提供一種不同於以往的看待歷史的眼光。他着眼事情雖小,但反映的時代和歷史卻很大。見微知着,處處體現着認識的智慧。

大歷史觀,需要我們跳出當前的視野侷限,把目光放到更加廣闊的時代背景中去了解歷史,正視現實,開創未來。

初讀下來,已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當中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owj9n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