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精選18篇)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精選18篇)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

今年暑假,我把兩篇大考前沒看完的小説—《牛虻》、《百年孤獨》給看完了,使我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但使我看完這本書的是我書架上的一本書—《逸間趣事由來》……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精選18篇)

那天,我覺得沒事就在書架上尋起書來了,我突然發現一本書,書名為《逸間趣事由來》我看了一下,發現目錄中寫了《牛虻》這本書的書名由來,使我再次想深刻的去理解牛虻這本書。

書中寫道: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於公元前399年被法庭處以死刑,罪名是用哲學腐蝕青年。

臨刑時,他説:“只要我活着,我就堅決不放棄哲學研究。真正有意義的行動是不應該考慮生命的危險的,我被神遣到這個城市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馬趕快前進。”

這番話強烈地震撼了後世愛爾蘭女作家伏爾契的心靈,她為蘇格拉底忠於信仰,寧死不屈的崇高精神所感動,當她反映意大利人民小説初稿之後,把自已小説中的主人公取名為牛虻,又用這名字作小説的書名。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到《牛虻》這本書原來是這樣來的。蘇格拉底真的是太偉大了。

書中主人公牛虻,在知道他最敬愛、尊敬的神父欺騙了他,神父本來是牛虻的父親,但卻一直不説是牛虻的父親,這一件事使牛虻的心靈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他再也不相信神父,因為神父欺騙了他。他不願在這塊傷心地。於是他決定離走他鄉,來到了另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個沒有人認識他的地方。

在那,他為了生活,在酒店做過工,在酒店裏他和客人產生衝突,被人打斷了手指,在馬路上要過飯;才20歲的他,身上瘦骨如柴,因此常被人們打,他的腳被人打瘸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靈活了,走起路來常常時不時的一拐一拐的,但他不聞不語,他相信人只要永往直前,一定會勝利的。他的那種自強不息的牛虻精神,迫使他奮筆寫了許多文章,一發表他的文章就紅了起來,總統、將軍、作家、百姓都十分喜歡,在讀者的歡呼中,使他成了文學家,使他成了那城市的明星……

我要學習這種在許多人看不起你時,而你卻用心去做你自已的事的偉大的牛虻精神。

記得有一次,我去少年宮學二胡,那是我第一次學二胡,沒有一絲二胡基礎的我,卻被一心要使我成才的爺爺,讓我到二胡基礎班學習二胡。剛開始,班裏的人有些也學過一學期,甚至二個學期,他們憑自已已學過的基礎常來欺壓我們這羣剛開始接觸二胡的學員們。但我卻一直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句千古不變的哲理,當我想起《牛虻》這本書的主人公的牛虻精神,我決定不理他們對我們説的一言一語;我只有用心拉二胡,讓我的實力來證明我能行吧!

不錯!經過我一學期的努力,我也擁有了屬於自已的良好基礎。使那些學員們再也不小瞧我了。相信我吧!同伴們!相信牛虻精神,你如果做牛虻精神,那不就能笨鳥先飛了嗎?每個聰明人都有自已的缺點,但他們也都在別人已經認為自已很好的情況下,改正自已的缺點,這才是聰明人啊!這才是牛虻精神。牛虻的職責就是刺激馬兒快快前進。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2

在讀過的小説中,伏尼契的《牛虻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的主人公牛虻更是讓我感覺到震撼……

亞瑟, 書中描寫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脣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意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裏別人一定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着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但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

牛虻, 書中又寫道:

‘費利斯。列瓦雷茲,綽號牛虻。

年齡:大約三十歲;

籍貫:不詳,大概系南美人;

職業;新聞記者;

矮個子;黑頭髮;黑鬍鬚;皮膚黝黑;藍眼睛;前額:既闊又圓;鼻子,嘴巴,下——'

對了,這兒:‘特徵:右腳跛; 左臂彎曲; 左手少了兩指; 臉上有最近被馬刀砍傷的疤痕; 口吃。下面還有一句附言:‘精於槍法,捕時要加以注意。'

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曾經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後這“醜陋”的模樣,這或許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兑斯説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悲劇。”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愛情與理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悲劇。

這許多的衝突中每個都耐人尋味,每個都動人心旋,每一個衝突都把牛虻帶向悲劇。可我無暇仔細體味這些衝突,因為我在被他的那種精神感動着、震撼着……

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這是開篇首語。本書的精華所在,文章的點睛之筆,也是牛虻和瓊瑪小時侯一起學的一首小詩,是文章的結晶。

的確,牛虻精神是永不泯滅的。在宇宙的每個角落都會有這樣的人存在。牛虻精神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的象徵。

無論在牛虻那個戰亂的年代,還是如今這和平的時代,牛虻的執着,堅強,頑強的毅力和麪對敵人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我知道你們這些留下來的人團結起來,就會給他們猛烈的反擊,你們將會實現為之奮鬥的宏偉大業。至於我,對待死亡就會懷着輕鬆的心情,走進院子,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徹底完成了這份工作的證明。他們殺了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我心何求。"這是封面上的一段話。足見牛虻的偉大。他用一生的時間和惡勢力作鬥爭,把自己的青春和熱情毫不吝嗇地獻給了意大利。獻給了他深愛的與之無關的人民。而面對死刑表現得從容不迫甚至讓執行槍決的軍官士兵都不寒而慄。面對手無縛雞之力的牛虻,他們顯得多麼狼狽不堪!就連槍決的士兵都捨不得下手,一心想着是身旁的人射死牛虻的,最後竟有個士兵甚至沒有開槍。牛虻就是有這個力量,能讓他的敵人也受到感染。在他身旁的人,都會感受到他靈魂的魅力。並受到他的薰陶和感染。哎,這樣一個好人還是被亂槍射死了,可就連最後一刻,他都不忘和敵人鬥爭,最後一刻他也是勝利的。他的敵人都怕他……

牛虻是在其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神父蒙太尼裏和女友瓊瑪的雙重傷害下、其內心承受着非人的煉獄般折磨中流浪到南美洲,度過了地獄般的十三年。而後再出現在意大利的他已經成熟了,已經是老練的“牛虻”,成為一個為國家命運不顧個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轉眼看看現在的我們,80後的我們,被人們喻為“草莓族”的我們,莫説是受到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的雙重打擊我們有沒有勇氣重新站起來,就是遇到挫折也會讓許多人放棄前進去選擇逃避!這是多麼鮮明的對比啊!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裏,我們缺少的或許就是一種牛虻精神——執着、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戰勝自己、愈挫愈勇的鬥志!或許這時的我們真的應該學一下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把牛虻精神拿來,將它溶於自己的思想中,為自己所用,改變80後“草莓族”的現狀,將自己變為不僅外表光鮮亮麗,內心也堅強無比的“轉基因草莓”吧!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3

今天下午終於把《牛虻》讀完了,用了兩天的時間來讀,當然不是全部時間。讀起來的感覺就好象三年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樣,因為是同一性質的書籍。雖然是同一性質,但是我一定要閲讀它,首先因為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再者我不閲讀的話,我無法給自己當初那這本書到身邊一個交代。

《牛虻》,一本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名著。書的內容提要是這樣寫的:既是慷慨動人的革命書籍,又是高壓純正的文學名著。主人公叫牛虻,是上流社會的叛逆。年輕時經歷過幾番刻骨銘心的感情苦難。他曾因無知而鑄成大錯。他最熱愛的姑娘,給予他慘痛的心靈傷害;他尊敬的生父,卻是兇殘的政敵!然而他義無反顧地追求真理,拋棄了愛情與生命——為了意大利的獨立於自由。

牛虻,讓我想起了保爾,因為我從他身上看到了和保爾同樣的東西——為了保衞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不屑犧牲自己的一切,執着堅定地都鬥爭到底。

年青時被捕,堅決不招供,雖然後來中計。

逃亡落難時,被一個強大自己兩倍的人大了個殘廢,想到自己的“工作”而沒有自殺。

再次被捕時,面對殘酷的統領,毫不畏懼,面對死亡,依然從容不迫;活着令人起敬,死時更令人佩服!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4

一開始對亞瑟的描寫是一個乖巧有思想的富家子弟,參加鬥爭後,因為不堪誤解重新換了身份生活,從此過着痛苦艱難的生活,倘若還能稱為生活的話,他身上的所有傷痕便是最好的證明。經歷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難後他更加堅定自己立場,投身於更激烈的鬥爭中,到最後關在監獄裏時,他和他父親的對話令人動容落淚,他努力地活着就是為了看他的父親更愛上帝還是他,主教深陷痛苦,但我為亞瑟的遭遇痛心,因為他的所有真情流露落淚,人生來就是要遭遇矛盾的,分歧倘若十分巨大,一邊是多年的信仰,一邊是自己的愛子,該怎麼辦才好呢?這首詩是亞瑟的絕筆詩,也是一個靈魂的申述。

我是一隻牛虻,

幸福歡暢,

不管是活着,

還是已死亡。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5

戰士的歷練

漫遊在書架上,腦子裏都是空白。面對滿滿的書籍,忽然間一種莫名的激動湧上心頭,但自己始終下不了手,因為每一本書我都太喜歡了。

隨手拿起一本書——《牛虻》,翻開它,也翻開了我對它的理解,它對我的影響。

《牛虻》作於一位英國女作家伏尼契,講述了意大利青年阿瑟,出身於富商家庭,但成年後毅然投身革命。由於疏忽,他泄漏了機密,使得戰友被捕,令青梅竹馬的女友琴瑪誤會,並痛苦地發現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塔奈利神父的私生子。在嚴酷的現實教育下,他以假自殺為掩護,憤然出走,在外漂泊了20--年,歷經艱辛,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國組織武裝,偷運軍火,積極準備起義。最後不幸被捕,面對軍方的威脅和生父的勸降,不為所動,從容就義。

可以説他是富二代,但他也和大多數愛國人士一樣投身於革命之中,不為身份,只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信仰。即使失敗過,痛苦過,掙扎過,也不曾後悔過。成長的道路需要付出代價,牛虻付出了太多太多,但其頑強的毅力造就了他成為了一個出色的革命者。面對威脅和誘惑,不妥協,不接受,遵守心中的那一個信念,從容就義。

他深深的震撼到了我,令我佩服,令我尊敬,更令我向之學習。國家危亡,民族衰落,人們懣懣不平,那時候的你毅然站了出來,給了國家希望,民族希望,人們希望。向國人做出了榜樣,你是個偉大的人。學習你的愛國之情,學習你的大義之情,學習你那般毅然的精神,是作為當代中學生的我們所需要的文化糧食,我們要向你學習,吸收你的可貴。讀着你的事蹟,傾聽着你的心聲,讓我想到了我們國家的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就懂得赴日學醫,後來因為愛國主義精神,覺得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醫不如學文,於是毅然的棄醫從文,走上了用文救國的道路。中途也受盡了苦難,但他也沒有放棄,因為心中有信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終於歷盡千辛萬苦,苦盡甘來,呼醒了一大批的愛國青年,人們的思想轉變,迎來了救國路上的一片曙光。

牛虻和魯迅的出生身份不同,但是他們的志向一樣,他們都愛國。國家是我們生長的地方,因為有它,我們快樂着;因為有它,我們幸福着;因為有它,我們驕傲着。萬一,哪一天它開始變小,逐漸變小,最後消失了,那我們應怎麼辦?我想,肯定是痛苦着,煎熬着,絕望着。因為我們是祖國的兒女,小小的翅膀裏懷揣着大大的愛國夢想。所以,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國家,為祖國注入力量;熱愛自己的民族,為民族增加生機;熱愛我們選擇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6

夜色逐漸籠罩了大地,我伸手打開了枱燈,繼續全神貫注地看着書。

這本書我很喜歡,它講的是意大利青年亞瑟,出生於富商家庭,但成年後毅然投身革命。由於疏忽,他泄露了機密,使得戰友被捕,這令青梅竹馬的女友瓊瑪誤會,並痛苦地發現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太尼裏神父的私生子。在嚴酷的現實教育下,他以假自殺為掩護,憤然出走,在外漂泊十三年,歷盡艱辛,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國組織武裝,偷運軍火,積極準備起義。最後不幸被捕,面對軍方的威脅和生父的勸降,不為所動,從容就義。

夜,更深了。雖然已經讀完了《牛虻》這本書,但是我仍直愣愣地盯着那最後一個字,心裏有些某名的惆悵,像牛虻這樣如此完美的英雄人物,竟也會死得如此悲慘,我緩緩合上了書本。

這小説主人公亞瑟是在各種矛盾衝突的洗禮下一步一步地成長的。開始時,亞瑟並不知道蒙太尼裏是自己的親生父親,而只是把他當作慈愛可親、堪予信任的神父。當時的亞瑟受到了爭取民族解放獨立思想的影響,在跟神父的討論中堅持認為:做一個虔誠的---徒與一個為意大利獨立而奮鬥的人並不矛盾。他不知道兩者在當時的意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父對這種天真的想法十分擔心,他希望將來能打消亞瑟反教會統治的危險思想。然而亞瑟對神父因父子私情而產生的寬容卻作了錯誤的理解,認為宗教與革命是可以統一的,並且不恰當地把神父看作是教會統治的代表。由於這一錯覺,當新神父到來時,他立即遭受懲罰:他和所有的革命黨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兒時女友瓊瑪給他一記耳光,人家告訴他新神父告密,以及蒙太尼裏就是他父親時,他那天真的幻覺才痛苦地消散。他開始認識到民族獨立與教會統治是勢不兩立的。這次挫折對亞瑟來説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同時又是火中鳳凰的新生。因此,在這殘酷的現實教育下,亞瑟選擇用自殺來逃脱這一切。而從此之後,亞瑟再也不是舊“亞瑟”了,他變成了那個飽經憂患,意志堅強,機智勇敢,喜愛嘲諷別人,看似十分冷酷且能讓軍方感到恐懼的“牛虻”。

我緩緩站起身,來到窗前,欣賞着窗外那些正在少且匆匆趕路的行人和車輛。我輕輕歎息一聲,為這個令人尊敬的人物的犧牲,倍感痛心。

“意志是每一個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創造或是破壞某種東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從無中創造奇蹟的創造力。”萊蒙托夫的一句話或許可以成為牛虻或者説是亞瑟那堅強意志的真實寫照。牛虻,這個如此堅強的革命者,在心靈受到嚴重的創傷之後,他依然能夠憑藉自己那堅強不屈的毅力進行成長,且在南美洲度過了如人間地獄般的十三年,整整十三年!這,便是牛虻堅強意志的偉大,也是我為何如此敬佩的原因。

你可以失去一切,但是你卻不能讓你的意志變得軟弱,因為,如果你擁有了堅強的意志,那你便有能力去創造你想要的。而牛虻或者説是亞瑟,這位意志堅強的革命者才能在南美洲度過了這慘不忍睹的十三年。

這便是革命者!擁有堅強意志的革命者!令人崇敬的革命者!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7

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合上小説《牛虻》,我己是淚水漣漣。我被這本外國名著深深打去着,回顧牛虻的一生,我眼前彷彿是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江,義無反顧地向大海奔去。我深深震撼於這驚心動魄的時代下驚心動魄的故事。他被最依賴的人欺騙過,被最愛的人傷害過,即使淪落到拖着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國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牛虻始終沒有放棄追求。我耳邊迴響起亞瑟堅定的話語:“獻身於意大利,幫着她從奴役和苦難中解放出來!”牛虻,是真正的勇士。

思緒混亂中,他猛地拿錘子砸向房間牆壁上的十字架泥像,隨着轟隆一聲巨響,破碎的雕像落在他腳邊。他放下錘子,似乎突然清醒了,説:“這麼簡單,我真是一個白痴。”

這是《牛虻》中的一個片段,也是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讀完這本書,發現此書有很鮮明的時代背景,很可惜我們的歷史課只能一筆帶過,我也一知半解,不過總算讀懂了一些東西。

當時,年少氣盛的牛虻正受到一次強烈的打擊,這甚至使他試圖自殺。他的心裏非常矛盾,甚至沒有顏面也不想再面對任何一個親人朋友,還有他的信仰,束縛了他、出賣了他……他似乎就被宗教、被上帝這個無形的網網住,沒有方向。在我看來,此舉則是他的轉折點,使他從一個腦子不拐彎的少年,成長為一個機智無畏的領袖人物。

這是推翻過去的一錘。當時的狀況,似乎是教皇為最高統治,也就是説,宗教是最為權威的力量,只是那是個已經腐朽了的政體。牛虻此舉,挑戰權威,挑戰落後,就好象我泱泱大中國推翻無能清政府統治的那一刻一樣。這一錘,表現了一個年輕人對真理的執着追求,也表現了腐化的東西終將被淘汰的規律。

既是歷史規律,又已跳出牛角尖,找到光明還難嗎?自然是很簡單了!那麼最應當注意的,就是保持宏觀的看待問題,不被教條禁錮。我想,試着從事物的根本入手,就能做到這點,就能把問題變得容易,就好象法律條文都是源於法理一樣。找到根本,找到路。

從根本入手解決問題。對於牛虻來説,他所面臨問題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對權貴如飢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應該破除這層羊皮,直刺狼的心臟。對我來説,分析語文語段,就應該從文章主旨入手考慮。當我們這麼做了以後,我們會發現,原來這麼容易。

不能沒有獨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人;人也不能失去信仰,失去了信仰,人在這世界上就是一具行屍走肉。信仰是精神的支柱,祟高的信仰如同一盞指路明燈,賦予人無窮的精神力量。小説的封面上定着: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小説。今天我以第四代人的眼光讀這本小説,依然有強烈的共鳴:任何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需要這股精神。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8

看完小説《牛虻》,我真是情不自禁的流出了眼淚,在震撼中回顧了牛虻的一生。這時候眼前的景象,只能是波濤洶湧的大海,無情的擊打着礁石,並且伴着寒風的呼嘯聲……

我震撼於這驚心動魄的故事,他被自己最信任的教父蒙泰尼裏欺騙,被無恥的神父卡爾迪出賣,無辜的捱了一記瓊瑪的耳光。一些片斷還在我的眼前停留:當得知自己是蒙泰尼裏的私生子時,他狂笑着用錘子打碎了上帝的塑像。“這麼容易”他喘着粗氣“我真是一個白痴”、他計劃製造投海自盡的假象,他留了兩封簡短的“遺書”,一封寫着:我相信過您,正如我曾相信過上帝一樣。上帝是一個泥塑的東西,我可以用錘子將它砸碎。您卻用一個謊言欺騙了我。另一封則寫着:去達賽納碼頭找我的屍體。他在大雨中離家出走……

之後的十三年,作者一筆跳過(十三年被寫成中斷的友誼),之後,牛虻返回意大利,並用了化名費利斯?裏瓦雷茲,他成了一名優秀的諷刺作家,可是十三年間的折磨,聽者都覺寒心。從好好的富家子弟淪落為殘疾在甘蔗園賣苦力,在鬥牛場裏幹髒活,忍受着病痛當小丑,受盡了屈辱,他對瓊瑪説過一些話,讓人震撼,我絕對忘不掉,他説:“你想過那個可憐的小丑也許有靈魂——一個活生生、苦苦掙扎的人的靈魂,系在那個扭曲的身軀裏,被迫為它所奴役嗎?你對一切都以慈悲為懷——你可憐那個穿着傻瓜衣服、掛着鈴鐺的肉體——你可曾想過那個悽慘的靈魂,那個甚至沒有五顏六色的衣服遮掩、赤裸在外的靈魂?想想它在眾人的面前冷得瑟瑟發抖,羞辱和苦難使它透不過氣來——感受到鞭子一樣的譏笑——他們的狂笑就像赤紅的烙鐵燒在裸露的皮肉上!想想它回過頭去——在眾人的面前那樣無依無靠——因為大山不願壓住它——因為巖石無心遮住它——忌妒那些能夠逃進某個地洞藏身的老鼠;想起了一個靈魂已經麻木——想喊無聲,欲哭無音——它必須忍受、忍受、再忍受。噢!瞧我在胡説八道!你究竟為什麼不笑出聲來?你沒有幽默感!”誰能想象到他受的苦?

這本書的最後堪稱精彩!蒙泰尼裏因為具有莫名其妙的良好品質,使他成為了紅衣主教,受萬人愛戴,也因為蒙泰尼裏,牛虻在一次襲擊中被捕,看樣子亞瑟還是下不了手!他是他的父親,他最愛的人啊!

在獄中,他受到最殘酷的刑罰,只要動一下,皮帶就深深地陷進他的肉裏,他還有重病,這種痛苦,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蒙泰尼裏看望過他一次,這一次,牛虻告訴他,他就是他的兒子,一陣幸福和激動過後,亞瑟讓蒙泰尼裏選擇,是要他還是上帝?他……選擇了上帝,放棄了心愛的兒子。不久過後,亞瑟被押往刑場,臨死前他堅決不懺悔,這多荒.唐!不向上帝懺悔而走進墳墓,是多可怕的事情。他要求不被捆綁,不戴眼罩,他露出一生最燦爛的笑容,調皮的問“我就在這棵樹下被槍決麼?”他直視馬槍兵,然而,他們都下不去手,都故意打歪,希望使亞瑟致死的那一槍不是自己打的,而亞瑟竟然説出這樣的話:“夥計們,打得太差了!”“再來一次。”“上校,你帶來了一支蹩腳的行刑隊!我來看看能否把他們調理好些。好了,夥計們!把你的工具舉高一些,你往左一點。打起精神來,夥計,你拿的是馬槍,不是煎鍋!你們全都準備好啦?那麼來吧!預備——舉槍——”他臨死還這樣説,還執行自己的死刑,看樣子,他對蒙泰尼裏已經不報希望了,他死而無憾了嗎?

接着,蒙泰尼裏趕來了,亞瑟卻説:“Padre——您的——上帝——滿意了?”我真是被他的性格所嚇壞了。

之後,蒙泰尼裏也死了,死前,他神經錯亂了,這是必然的結果。我真搞不懂,一開始放棄這個職位多好!到頭來還要傷心的死去!蒙泰尼裏其實就是一隻披着慈善的面紗的惡狼!一個多麼虛偽的人!牛虻所有的一切,他那直剌人心的雄辯,他那無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氣,曾像太陽的光芒一樣在他們死氣沉沉的生活中閃耀。牛虻變得成熟了、堅強了,成為一個為國家命運不顧個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我相信,他不是以前的亞瑟了,他現在叫

————牛虻!!

在給瓊瑪的遺書中,他開頭便寫道:

親愛的吉姆(瓊瑪的暱稱):

這時,我是真正的流了眼淚,我是為瓊瑪惋惜啊!她,再一次失去了亞瑟!接着就是我最為熟悉的一段話:“我就知道如果你們這些留下的人團結起來,給他們予猛烈的反擊,你們將會見到宏業之實現。至於我嘛,我將走進院子,懷着輕鬆的心情,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學童。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經徹底完成了這份工作的證明。他們殺了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我心何求?”看着已經死去的亞瑟寫的信,讓人覺得真的非常難受!

她也流下了久違的眼淚。“是的,水很深,很冷”剛擺脱陰影的她,再一次陷了進去!

這段話引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説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説,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

亞瑟做到了!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9

終於看完了《牛虻》。這次我是全身心地投入,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看完的。

我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結局來取代這一看似註定的悲劇。深沉的,有如宿命一般。雖是肉體的毀滅,卻是靈魂的永生。我不能記起看過哪部小説有如此震驚、痛苦、惶惑而又釋然!結尾我讀了幾遍。初讀後是極其悲哀的,卻似乎是哀歎命運對人的無情捉弄。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卻是現實,是黑暗的現實。因而,它的悲劇是無法挽回的。雖讓人扼腕,卻也是最好的結局。讀後把全書聯繫起來深思之後,我深深地被震撼,震撼於一個人的堅強。這更像是一曲偉大英雄的讚歌,一個身體被錘子擊得支離破碎,而精神上卻比別人堅強的人,難道不值得讚美嗎?

“無論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樂的牛虻。”他,算是經歷了世上所有的災難,拖着殘損的軀體,卻始終快活。因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活下去的目標。他不是一個懦弱的人,他把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深深埋在心中,把他的愛與怨恨一併埋葬,直至末日降臨。他對主教深沉的永遠無法化解的愛與恨困擾了他一生,也成了他悲劇的根源。神父是他一生最敬重最信賴的人,他曾經奉為神明,直至最終忍不住向神父告別時,他還是滿懷希望。可是神父辜負了他的愛,“殺死”了他。在他心中,這一切也是情有可原的,是預料中的事,他如同飛蛾赴火般“成功”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這一悲劇中,另一個人,卻不禁引起我的尊敬與伶憫,那便是蒙泰尼裏教士。他生平也許只做過一件錯事,但他卻虔誠地用他的一生來懺悔。他是眾矢之的的“敵人”,卻因慈愛善良而不失為一個聖人。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我想造成他一生悲苦的也許是年輕時犯下的那樁“罪”。這樁罪所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他同牛虻兩個人一生的幸福和最後的毀滅,同類的故事在教會世界中並非少見。如《十日談》中所述,一個教士如不犯七宗罪中的任一條,反倒是不可思議的了。也許,正因為他是個如此善良的人,便註定他要負“債”一生。他與亞瑟母親都是善良而虔誠的人,這便也造成了亞瑟天性憫人,嫉惡如仇,堅持正義不動搖的性格。他最終的選擇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換上我,我也必定做出同樣的選擇,不得不把自己最心愛的人送上斷頭台,最終導致自己的精神崩潰。當他領悟到現實真相後,他悔恨不已,在他瘋狂地砸下聖像之後,他選擇了死亡。這也是他最好的歸宿。於是,他也如牛虻一樣獲得瞭解脱。他最終跟隨心愛的兒子去了。餘下的人們,我想他們都將繼承他的遺願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要革命少不了流血,能讓“聖子的鮮血”喚醒那些沉睡的民眾,這便是那些仁人志士肝腦塗地而在所惜的原由。

瓊瑪也是個極讓我尊敬的人。她的沉着冷靜,她的堅定不移和深明大義,都無愧於牛虻對她的執着的愛。然而,她也承受着多年的悔恨。她永生也忘不了那個從童年時代就一直印在腦海中的名字。逝者已矣,生者可追!我相信瓊瑪會更加執着地頑強地戰鬥下去。前進吧!為了自由。——

生命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 兩者皆可拋

《牛虻》一書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為死亡所纏繞的肉體和靈魂是何其痛苦,我們有什麼理由為身邊那一點點輕如塵埃的小事而埋怨、哀歎!沒有什麼事能使我們放棄對信仰的追求與生之希望,沒有什麼溝壑是不能逾越的!只要你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你為什麼還要停滯不前呢?我的太陽到底在哪裏呢?難道世俗便是真理、便是希望嗎?第一個走出這一步的人固然是艱難的,但是,再困難也得朝前走,即使沒有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有人嘲諷與阻撓,也要堅定地走下去!有什麼讓你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呢?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0

不管我是否活着,還是已經死去,我始終都是,快樂的牛虻。這首小詩,是牛虻最後的字跡,寫完它,他就上了行刑場,然後他死了。

他死得很艱難,因為給他行刑的士兵,都是那麼愛戴他,他們拿槍的手在顫抖,他們的淚在臉上淌,可他們還是必須殺死他,那是工作。在無數發子彈聲後,牛虻還是死了,全身都中了彈,可是死得那麼堅強,那麼燦爛。

蒙泰尼裏看着自己的兒子死去,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己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他註定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他註定被自己逼瘋,最後,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

亞瑟是可憐的,瓊瑪的一個巴掌把他從意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難,他全忍了下來,終於,他又回到了意大利,他又見到了瓊瑪,他們相愛,卻得不到永遠。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時間,她也痛苦着。而正當她知道他還活着,她可以釋然,她可以漸漸忘記自己曾經的錯誤時,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

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不過是一尊用榔頭就可以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得到幸福。可是蒙泰尼裏沒有這樣做,他哭了,哭得很傷心,可是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只有上帝……

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註定是慈悲的,他註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接受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為人們做什麼,他不能,他救不了蒙泰尼裏,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裏不懂,一直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瞭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裏只有那個空洞的上帝。

而當蒙泰尼裏終於醒悟,而真的必須面對天堂抑或地獄裏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説什麼,他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己的信仰嗎?他會後悔,一定會。他會明白,並把上帝砸成碎片,他會把上帝從心裏扔掉,他真心愛的,是自己的兒子。可是這一切已經晚了,天堂是無限高的,地獄是無底深的,他永遠也找不到自己心愛的兒子了……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1

昏黃的燈光下,合上剛剛讀完的《牛虻》,長舒了一口氣。

《牛虻》這本書的結尾部分,全書給人一種提心吊膽的感覺。我覺得,這本書,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在伏尼契筆下處處都是精彩。此時的我也受到了意大利自由青年黨的感染,我不禁開始熱血沸騰。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名叫亞契的年輕革命者,經歷了人生的忐忑,最終,在行動中不幸被捕英勇就義的故事。

在他19歲那年,在一次懺悔時,卻不曾想,亞契無意間透露出了行動和隊友的姓名,致使隊友被抓,行動失敗,而他也被認為是叛徒。後來女友的一耳光深深打傷了亞契的心。

他無力面對生活,開始尋找解脱……

面對親生父親的真相與女友的誤解,走投無路的亞契選擇了偽裝投海自盡,逃到了南美的巴西。

亞契的逃避凸顯了他的懦弱,反而讓更多的人誤會他。他的心理難道就如此的脆弱嗎不,他難道連一次誤解都承受不了嗎?只是因為他不願意去面對生活,去改變生活,去追求他想要的自由。幸好在逃避的20--年裏,他逐漸醒悟了。

在那20--年中,亞契逃亡到南美,過着非人的生活。現在他又重新回來了,又回到了意大利。不過她已經不是原先的那個懦弱的亞契了,他成為了一位真正的革命戰士,他的名字叫牛虻。

經過了20--年的煉獄,是他逐漸走向了成熟。為了意大利的革命事業而奮鬥,不是努力着……

但是,革命總是會有犧牲,直到再一次偷運軍火的任務中再次被捕,他的革命生涯就真的結束了。他和他的親生父親相認了,但面對教會和自己的親生父親,他並沒有選擇妥協,最終他英勇就義,英勇就義,死在了他曾經最敬仰的親生父親的手中。

牛虻的愛國主義精神最讓我感動。他為祖國的革命而獻身.

眼光回到國內,近代以來,何嘗不是有許許多多有着愛國主義精神的偉人。他們有的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有的為國家科技付出……詹天佑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個傑出代表,他克服重重困難,修建了我國第一條鐵路。楊靖宇,戰死沙場的抗聯英雄。還有錢學森,克服重重阻撓回到中國……

他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國主義精神,引領我們到達一種新的境界,他們無形中教導我們怎樣去熱愛我們的祖國。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將來要報效我們的祖國。

再次打開這本書,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滴在了書上,那是對意大利青年黨人的敬佩,那他們的追求自由,愛國主義精神,為革命犧牲獻身的大無畏精神所感動。他們詮釋了什麼是革命,什麼叫信仰。

看到這樣的革命者,我還能説些什麼呢?意大利青年黨人的信仰,為追求自由的執着與奮不顧身,還有革命戰士的成長……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2

《牛虻》這本書,是一個朋友去旅行帶回來給我的。當時拆開,就在扉頁寫了:“願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可是當時忙於備戰考試卻並沒有一口氣讀完,而是在兩年後的暑假工中慢慢將它錄入腦海……

從“亞瑟”到“牛虻”,是時隔20--年的苦難磨礪,是一個信奉上帝青年到想要推翻宗教信仰的革命者的轉變。他因為不小心透露了組織的祕密而被心愛的人打了一耳光而傷心,後來又得知自己是自己深愛的神甫的私生子的雙重打擊下,他選擇了假裝死亡的方式消失,離開愛情與親情。

異鄉的生活根本就不叫生活。在南美洲他過着非人的日子,在甘蔗園當苦力,為了一口飯成為被人戲弄嘲笑的小丑,在船上被毒打乃至毀容,在回到國土以至於他深愛以及愛着他的兩個人都無法認出他。他受盡肉體與心靈的摧殘,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卻是變得更加強大,猶如“鳳凰浴火,涅槃重生”!所以,在他回來之後,他成了筆鋒犀利、幹練冷酷而無所畏懼的列瓦雷士!

他投身於革命,不僅因為他對教廷充滿仇恨想要換回父親,而且他想要“獻身於意大利,幫她從奴隸和苦難中解放出來!”所以他一直堅持下來,他自己也説過:“如果我自殺了,我的工作怎麼辦?誰來替我完成?”他的崇高信念與精神感染鼓勵了許多人。但他最後還是因為對神甫的愛而放下了槍被捕獲,這令很多人心痛!那些給他行刑的士兵是那麼地愛戴他,握着槍的手發抖,把子彈打偏……但他最後還是離開了人間……神甫在牛虻死後,才後悔莫及,後悔選擇上帝放棄了需要他的自己的孩子,他最後也逼瘋了自己。到了這裏,宗教在主教心裏慢慢退去,這也暗示着牛虻的犧牲沒有白白浪費。

而最後,牛虻在給瓊瑪的信中寫到:無論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活的牛虻。“瓊瑪知道一切後,也落下了淚,愛的人又再一次死去。或許從一開始註定是悲劇。

但世人知道,牛虻雖死,他的精神卻長存。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3

當第一眼進入此書開始閲讀時,雖不懂文字串聯所表達的意思,但是語言的優美已深深吸引了我。牛虻,這個理想與追求的化身,沒有人可以否認你的傳奇。

故事一開始是發生在比薩神學院.。書中描寫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脣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意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裏別人一定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着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但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曾經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後這“醜陋”的模樣,然而我想,這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之故。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兑斯説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悲劇。”

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愛情與理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悲劇。亞瑟從小在家裏受異母兄嫂的歧視,當他進入比薩賓查大學以後,神父即比薩神學院長蒙泰尼裏常常給他講解哲學,並且和他一起讀書,學習.他們相互信任,尊重.亞瑟.非常崇敬蒙太尼裏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裏對自己的關懷。

然而當時的意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亞瑟決定獻身於爭取民族獨立這項事業。當時蒙太尼裏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起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得知蒙太尼裏神甫不僅是出賣他的叛徒,更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他一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後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這大概是整本書中最大的衝突,牛虻與他父親蒙太尼裏,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衝突,更是信仰上的不一。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不過是一尊用榔頭就可以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幸福。可是蒙泰尼裏沒有這樣做,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

蒙泰尼裏是看着自己的兒子死去的,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己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註定是慈悲的,他註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接受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為人們做什麼,他救不了蒙泰尼裏,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裏不懂,一直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瞭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裏只有那個空洞的上帝。在牛虻死後,神甫也被這對與錯所糾纏,他痛苦,他無奈,最終,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他是以這樣一個醜陋的姿態,結束了一生。那麼,蒙太尼裏,你有醒悟嗎?當你必須面對天堂抑或地獄裏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説什麼,你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己的信仰嗎?你會後悔,一定會。你用兒子換了上帝,所以你永遠也找不到自己心愛的兒子了……這是無可避免的衝突,無可奈何的宿命,父親與兒子,這對本來應該站在一起的至親,卻不得不刀槍相向,在生與死中選擇,但是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是悲傷的結局,都是無可挽回的境地。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4

看了這篇文章我很難過,也很惋惜,流下了難過的淚。

這篇文章寫的是詩人査海生自殺後母親痛苦的經歷。査海生在1989年3月26日凌晨躺在了山海關的鐵軌上,呼嘯而過的火車碾過他的身體,25歲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這對於一個母親來説是何等的打擊啊!而這一天母親還在鄉下煮了一鍋紅米粥為在北京的兒子默默祝福。而他卻選擇了這一天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此殘酷的事情,讓一個母親如何去承受啊!海生15歲考進北京大學,畢業後留京成了一位詩人,當時母親是何等的驕傲自豪。一個國家可以失去一位詩人,一個母親根本就不能失去孩子,但卻失去了。海子把最疼痛的詩沒寫進他歌頌的土壤裏,而是嵌進了一個母親疼痛的血脈裏,心房中。懷念兒子對母親來説就是剜肉剔骨的酷刑。做兒女的人們請謹記:好好地活着就是對母親的最愛。再沒有比一個健康的生命,讓孕育生命的母親更幸福的了。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5

書上的這樣一句話引出了我濃濃的好奇:“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呢?我因為這句話,買了這本書。當拿到書後,書的腰封上有這樣一句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艱難的那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初見這句話時,這難道是本講風雨過後會見彩虹的書嗎?或者説是心靈雞湯的人生範本?隨後,我便開始了對此書的閲讀。這本書的開頭並沒有如他封面的內容那麼讓我感興趣,甚至可以説書的開頭是很難懂的,無法明白他到底在講什麼,再加上書中會出現很多長長的名稱使我很難對此書感興趣。我突然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句話——外國人制造出的笑點也是我們無法產生共鳴的。

書中講的是一位男性書店老闆與一個遭遺棄的孩子,一位女性出版社推銷者的故事。書中的男性書店老闆名叫A.J.費克里。這個男人不是本地人,他與出生在本地的妻子妮可相識於大學,畢業後一起回到了妮可的家鄉艾麗絲島,用她的一筆錢開了這家“島上書店”。可是他的書店不景氣,愛妻車禍喪命,價值不菲的古董書也被盜竊,他覺得自己跌入了人生谷底,每日都在酗酒苟活,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早日能在昏沉的酒精中麻痺自己苦難的半生,然後就此離去。你彷彿都能從書中嗅出他的酒味、感受到他的頹廢,頭腦中總是顯現出一個穿着棕色的條絨西服、滿臉胡茬的待在一個昏暗的房間的人,説不定還是個禿頂,當然這些都是我的幻想。本想書中的他會就此頹廢老去。

當書讀到第43頁時,一切都開始變了,出現了不一樣的風景。這一切變化都來源於一個遭遺棄的孩子——瑪雅。他收養了這個孩子,成為了一名父親。“一旦一個人在乎一件事,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開始在乎一切事。”瑪雅一點點融化了A.J.費克里如荒島般的內心,他變得温和好相處起來,不再是個墮落的鰥夫而是個紳士,是小島中文學素養最高的人,是一位最好的爸爸。因為瑪雅,他的人生充滿了希望,同時,瑪雅也成為了連接他和小姨子伊斯梅、警長蘭比亞斯、出版社業務員阿米莉婭、小鎮上的居民之間的紐帶,將他的生命與許許多多其他的人串聯起來。使他學會了去付出,學會了溝通。再也不是一個沉浸於自己閲讀世界的書呆子,他成為一個願意與人分享好書,分享閲讀感受的小島書店老闆。本以為故事會這樣開心的發展下去,所有的人會和書來個美麗的邂逅,可是現實很殘酷,這位改頭換面的書店老闆卻被診斷出患了罕見的癌症,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器官衰竭然後離世了。對這樣的結局我很感傷,因為我是一個很喜歡美好結局的人,不喜歡悲傷的結局。每次看到這種讓人傷感的結局時,我總是感到遺憾,為什麼就不能有一個好的結局呢?這樣一個改頭換面的人,為什麼要讓他再次陷入黑暗中呢!可是,回過神來,卻在想費克里的離世,或許並不僅僅只有傷感,他在離世之初,他是沒有遺憾的離開的。因為在他生命結束之前,他學會了愛,他也感受了別人對他的愛。正如A.J.費裏克在本文的結尾所説的一句話:“我們不是我們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讀的東西,只要我們還活着,我們就是愛,我們所愛的事物,我們所愛的人。所有這些,我認為真的會存活下去。”

A.J.費裏克因為愛度過了自己最艱難的一年,人生開始變得有信仰,有追求了。他的生活中有了他愛的人和愛他的人。他學會了與人溝通,勇敢的去面對自己的愛情。在現實中也是這樣,無論是對親人還是朋友,你只有去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如果你因為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才會獨來獨往,然而就是因為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愛是相互,有了愛的人,才能堅持着度過自己最艱難的時光。

一本書看完。總覺得遺憾,不能在繼續陪伴主角走下去,可人生就該是這樣吧,看完一本又要打開新的一本,走入另一個人的人生,陪他一段路,去感受他的情感變化。有時快樂過,擁有過,珍惜過,無怨無悔就夠了。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6

第一次在書店看到《瓦爾登湖》這本書時,我還小,大約在念國小五六年級,沉迷的是富有情節的故事小説,對散文式的文章,統統不屑一顧,所以乍一翻看,覺得很是乏味,想也沒想就把它扔回了原處,再説,封面上都是灰塵的書,想必是不值得一讀的吧!

多年後,我上大學了,學校圖書館裏的書可謂琳琅滿目,看着遠比小書店多好幾倍的書,從一個書架移到另一個書架,腳都挪不動,無意間,又看到了這本書,這個時候,我已經知道梭羅是美國的著名作家,哲學家了,大概人就是這麼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帶出了圖書館。

要真正看懂一本好書,是不容易的,欲知其人,須得聽其言,觀其行,而要了解一本書,不僅要了解書的作者,也要了解此書創作時作者所處的境況以及當時大的社會背景。脱離了這些,書為死物,你既無法深究什麼,也無法獲得更全面的思考。

亨利——大衞——梭羅,美國著名作家,自然主義者,哲學家,改革家,16歲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其思想受愛默生影響,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梭羅26歲,正是青年意氣風發,雄心勃勃於名利追逐的年紀,可是梭羅卻掙脱了俗世的枷鎖,獨自在瓦爾登湖湖畔建立了一個小木屋,生活中的一切皆為自給自足,《瓦爾登湖》便是他在湖邊兩年生活裏大小瑣事的記錄和思想的隨筆。

19世紀的美國,被歷史學家們認為是獨立的美國文化誕生和生長的時期,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愛默生提倡崇尚自然力量和人的自我本真,反對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而梭羅較之而言,注重實際行動,而不僅僅是語言。在他獨居瓦爾登湖畔的日子裏,他用流水式的方法記下了建造木屋的每一筆開銷,除去原木,石頭和沙子,他一共花費了28。125美元,這個花費在物價飛漲的今天來説簡直不可思議,而對當時的人們來説其實也同樣難以置信。人們總是説,賺這點錢夠幹什麼呢!於是又繼續拼死拼活的勞動賺錢,等到錢攢夠了,卻發現物價又漲了,只能望洋興歎罷了。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7

“心靈低吟”

好詞:罪惡、靈魂、陰岸、智能、迦南、擁有、熹微、沉默

佳句:失明的禍害極大,無法補救。

莎莉文老師每天和我在一起,非常辛苦的把每一句話寫在我的手中。

感受: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可以被征服。海明威説過:“人生不是為失敗而生的”在他的《老人與海》中,主人公桑堤亞哥就是從不放棄希望、永不屈服的典範。

牛虻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8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一個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光陰,他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裏捕魚、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名著《瓦爾登湖》。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它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這本書寫成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那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獨行,挑戰傳統的思想,實在令人敬仰。而梭羅心中的這種魄力,這種不帶世俗觀念的思想,讓我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絲清風,不着痕跡地讓我精神一振——一種快樂的簡樸的生活!充滿物質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誘人,許多人都認為金錢可以主宰一切,事實上,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於是,人們開始瘋狂地尋求賺錢的機會,漂亮的跑車、絢麗的珠寶、奢侈的飯菜、華貴的別墅等等開始陸陸續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知道他們老去,迎接死亡時,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麼。這使我想起了小瀋陽的一句話,“人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顯然要比小瀋陽的搞笑高出不少。

從前,就有個故事,城裏人勸告農民使用高科技設備,農民卻堅持用雙手耕作,城裏人説,如果用了先進的設備農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閒地曬太陽,農民卻反駁,“我現在不就是在悠閒地曬太陽嗎?”那個城裏人已經無話可説。

梭羅這種簡樸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國古代的隱居頗有幾分相似。晉代的陶淵明就體會過,羣山葱葱、幽徑模糊、山湖靜寂、紫霧騰騰、孤舟寒江、冰雪淅淅,無憂無慮地創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兩千多年前的那些隱居者多數是官場不得志的官員,那些生活平淡不驚的老百姓哪兒會冒生命危險闖蕩江湖呢?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兩年半光陰就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作者的精神更顯得勇敢無畏。

在作者的眼裏,淳樸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歸屬。文中透漏着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種熱愛是與他簡樸樂觀的情操分不開的。

反觀現在我們富足的生活,雖然不能像梭羅那樣幽居山林,雖然當年的瓦爾登湖已時過境遷,雖然如今自然在一點一點被人類吞噬,但他們都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心裏保留一片純淨、安逸的瓦爾登湖。正如梭羅所言,我們即將在自己的內心暢遊!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者,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稱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地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鳳毛麟角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l8xrx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