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精選12篇)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精選12篇)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 篇1

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被教育界漸漸提上日程。我們地區現在正在實行高中新課改,所以平時的時候自己會比較特別關注這方面的信息,最重要的由於自己教學經驗尚淺。前一段時間,看了趙亞夫教授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全書56個教學案例涉及31位教師和學生作者,呈現出一幅視野廣闊且色彩斑斕的歷史教學新圖景,沒有晦澀難懂的道理卻無形中形象生動給我上了一堂有效的課。仔細閲讀後令我受益頗多,現將些許感觸訴諸筆端。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精選12篇)

記得伊索寓言中有一則關於鵝生金蛋的故事。大意是説,一個農夫無意間發現一隻會生金蛋的鵝,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財富卻使他變得更貪婪更急躁,每天一個金蛋已無法滿足他,於是農夫異想天開衝動的把鵝宰殺,企圖將鵝肚子裏的金蛋全部取出來。結果不難想象,鵝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了,農夫什麼也得不到了。這則故事,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到不同的寓意。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人不能貪婪,是否大家也發現,農夫那麼想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可是方法不正確,忽略了有效產蛋的規律,最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無效的,真的是鵝死蛋沒,吃力不討好。 做事情我們都希望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就如同我們去上每一節課一樣都希望是有效果的有效率的,那究竟怎樣的課才是有效的?什麼是有效的課堂呢?也許,我們無法給它最確切的答案,因為它也是隨着課改的深入而不斷的變化着。這本書呈現給我們別樣的風景,同時也在這些問題上給了我一些體會。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趙亞夫教授在《歷史課程的有效教學》中指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應該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説,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課堂有效無效不是老師個人感覺良好,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由此不難看出,要想達到課堂有效性,必須樹立一個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學不是唱獨腳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説,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要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學科(如英語、數學等)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以學論教,應該成為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評價標準。而我們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固定的,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做足工作

首先,要明確目標,落實三維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活動的方向和核心,是判斷歷史課堂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新課改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指向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學生在品德、才智、審美等方面的成長。俗話説“教書容易育人難”。事實上,面對新課改,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人認為大學聯考的大綱和新課改的目標不能很好的協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是無法量化的目標,玄之又玄,要做到三者合一談何容易。而大學聯考成績是目前對學校教學質量終結性評價的最重要指標,誰也不能也不敢掉以輕心,作為學校管理者和學科執教者更是如此。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助理劉兼教授曾舉了一個例子:內地一位校長對香港中文大學一位教授説:“會考、大學聯考不改革,課程改革寸步難行!”這位香港教授反詰道:“難道因為情感、態度、價值觀不可測量,我們就可以不給予關注嗎?”歷史教育就其學科特色來説,本身包含一種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過程。所以,如何在現實課堂中真正的把握好三維目標,落實好三維目標的實踐這條慢慢長路上,我們還需要上下不斷求索。用基本的知識技能作基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鍛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並通過過程與方法的體會中形成正確價值觀,個人情感得到提升。準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

其次,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賦予新生命。會有學生説,喜歡歷史但是不喜歡歷史課,為什麼?對於他們來説,書本的一些知識,傳統課堂的講學方式,歷史學科的教學特點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求知慾和興奮點。如果把學生認為如古董般塵封的歷史變活,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不僅指要求特別強烈。” 所以,尊重學生,把他們作為課堂的主力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在課堂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做到換位思考,多從他們角度考慮,解放思想創新設計,運用多種的教學手段輔助課堂教學,想方設法的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教學中也可以通過學生活動、體驗、表現來使課堂活躍,讓學生在過程中掌握理解知識,自主完成一堂課。陶行知先生説:“教師教的法子是基於學生學的法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始終處於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問題探究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有效化的良好狀態,激發學生從多個層面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但是這裏,我們要注意一點問題,有些老師一提到課改就談講色變,以為講授就是傳統,花過多精力在教學過程方法花樣化上,這樣只能是丟掉了課堂教學的精髓原則,一堂課下來剩下只是空虛的框框,有生命的課堂教學不排斥三維目標中的任何一個。這本書中的一些案例就在這裏給我們提供很好的借鑑,形成自己有特色的鮮活的課堂教學也是至關重要的。

最後,對於課堂教學要給予正確的評價,並在不斷的反思中提升個人魅力,增進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我們常説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所以我們講課有一個基本就要有學生的眼神交流,這其實就是一種情感交流和表達的方式。有效的課堂教學強調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鼓勵、相互溝通、彼此啟發,共同分享與協作。

主編趙亞夫曾提出:“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必須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學科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現在比較多的是關注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注意力、加強師生間交流、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與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區分不同學科的特點和不同學科教學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關於學科教學有效性的探討,就值得商榷了。”所以,教師必須清晰瞭解自己的學科特點,我們課堂教學追求什麼,才能真正的做到課堂的有效性吧。 怎樣讓自己不會變成那個“農夫”,怎樣讓那個我們的課堂變成能產“金蛋”的鵝需要我們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努力用心的去探索,有效的課堂學生和教師共同創造。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 篇2

本學期,在教研員蔡老師的精心組織安排下,我們二十中的歷史老師有幸參加了在伊寧市第三中學舉行的國中歷史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通過這次活動,我深切體會到了自己在平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明確認識到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應改進的地方。會議上,聽了三位老師的公開課,包括幾位老師的典型發言及經驗交流。讓我受益匪淺。

歷史課如何吸引學生,讓學生輕鬆愉快的學習,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在於課堂,要向四十分鐘要效益。那麼,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益呢?

首先是認真備課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高中的三位老師的課都做了精心準備,理念新,線索清晰,注重創設情境。加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習效率,注重實效性。

其次是 精心的導入設計,是引導學生登上知識宮殿的台階,積極思考是關係整節課效果的首要問題。三位老師的課導入簡潔,儘量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切入點,注重用熱點導入,快速有效的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正確巧妙地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是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重實效,重點內容,重點解決。第四是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自己解答,充分調動學生全面參與,互相激勵,互相競爭。老師只起組織、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發現問題的探索者,知識信息的反饋者。切實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發現和肯定學生獨特的思想和見解,尊重學生的發現和感悟。使學生勇於參與,樂於參與。

通過課後我們分小組的交流學習,指出一堂好課的標準:課堂氛圍好,印象深,解題能力高。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怎樣解答問題等方面,為我們歷史教學指明瞭方向。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作為歷史老師,必須適應新的形勢,轉變自己的觀念,在實踐中吸取營養,努力創新,使歷史教學這門藝術不斷得到發展和昇華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 篇3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試驗稿)》要求課堂教學“要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提倡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手段的多樣化。”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隨着新課標、新教材的頒行和使用,重在學生能力培養的素質教育在各學科全面展開,因此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也隨之逐漸發生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我作為一名教育管理者,也作為一名國中歷史教師,在深入課堂聽評課、帶頭課改展示課教學實踐中也略有一些體會和看法。?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學生學習方式大轉變,而且學習活動也呈現多樣化趨勢。所謂學習方式是學習者持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今天的學習方式就是明天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對學生成人以後的工作和生活態度和能力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現就我體會最深的課堂學習方式的轉變談談六點滴體會。

體會一:課改之前,學生多數是被動接受知識,從不主動預習和複習,老師課堂上講什麼他們就聽什麼,而使用新教材之後教師更多的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選擇活動主題,活動的設計、開展都由學生完成,這就改變了以前教師為施者,學生為受者的觀念和做法,比如上北魏孝文帝改革時,考慮到改革內容對七年級學生來説較難,因此課前我就發動學生預習,查資料,並以小組為單位編寫改革的歷史小劇本,然後評選出劇本寫的好的小組自主編演此劇,結果所教班級學生積極性很高,有個平時較差的班居然寫出了三個較好的劇本。通過此活動,學生查找資料的積極性提高了,初步掌握了查找資料的方法,經過幾次類似的活動,同學們認識到查找資料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習歷史的興趣,現在我上課時經常有主動要求介紹自主預習查找的資料的情況,比如七年級上冊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銅奔馬,就是由學生介紹完成的。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學生逐漸養成了預習和查找資料以備上課之需的習慣,對教師佈置的查找資料也樂於克服困難多方尋找。?

體會二:在新課改之前,學生對繁、難、偏、舊的歷史書不感興趣,上歷史課感到厭煩,在課改後,通過大量學習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由接受學習轉變為探究學習,比如在介紹北宋東京城市生活變化時,我讓學生對川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9頁城市生活剪影文字介紹和第12頁唐朝長安城示意圖進行仔細閲讀和比較,要求找出兩者的差異,學生經過仔細讀圖,提取有效信息,把差異找出來了,這使我感到很高興,他們找出的差異是:①唐時商業區域有所限制,而北宋沒有;②唐時營業時間不如北宋長;③北宋城市已出現專門的娛樂場所而唐沒有。實際上對唐時城市生活書中根本沒有介紹,這全是學生讀圖能力有所提高的結果,也是學生由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的重要體現。?

體會三:新課改之前,學生普遍認為歷史是副科,沒有必要學,學習起來毫無積極性,而新課改之後,通過圖文並茂的教材,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學生由機械學習轉變為有意義學習。學生拿到川教版教材時,普遍都很喜歡。川教版教材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編寫説明變為“寫給同學們”拉近了編者與學生的距離,書中大量精美的圖片非常直觀,學生喜聞樂見,書中“讀讀,想想,議議,看看,寫寫,記記”符合各層次學生學習需要,克服了以往歷史高不可攀的現象,學生認為學習歷史有意思,有必要,川教版歷史教材特別注意當今熱點問題,如祖國統一,中國台灣問題等,使學生不再把歷史和現實割裂開來,在學習中自覺的古為今用,學以致用,聯繫中國台灣與大陸的古今知識,聯繫近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大陸,得出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體會四:新課改之前學生學習歷史呈個體學習狀態,個人學習態度、方法、習慣決定着學習的成績,而新課改之後,評價標準也發生變化,既重結果又重過程,在許多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僅憑個人智慧是不夠的,還需要集體努力,因此個體學習向合作學習轉變趨勢呈現。在學習造紙術時,我曾發動所教班級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造紙,並進行評比,因此各小組成員摩拳擦掌,小組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事後我瞭解到許多小組為確保成功,進行了明確的分工,從查找資料到造紙完成的每一個步驟,在實施過程中,每個小組都經歷了失敗,但他們不灰心,不斷請教老師,查閲資料,總結失敗的原因,最終都製成了合乎規定的紙張,通過此活動學生充分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也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快樂。?

體會五:通過新教材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也初步養或,從以往的繼承性學習逐漸變為了創新性學習。比如在對比學習唐、宋婦女服飾變化時(主要從書中彩圖和文字介紹),有個學生髮現唐時衣服很露,很透,當時全班鬨堂大笑,我並沒有批評全班同學,還特別表揚了這位同學,引導他們分析唐時婦女透和露的原因,最終學生得出唐時紡織技術高超,社會風氣開放,對婦女的束縛少。在組織學生辯論“梯田開墾的利與弊”時,全班同學形成三種觀點:利大於弊,弊大於利,有利有弊,全班展開激烈辯論,到下課還爭得不亦樂乎。有學生還問我支持哪種觀點,我為鼓勵學生進一步討論,説明言之成理,並能説服對方的觀點都可以,這就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老師觀點的現象,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勇於創新,不人云亦云。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 篇4

我教歷史課也只有幾個月,簡單談談我的經驗吧:比起傳統的教學方法,我可能比較有個性一些。我講歷史課會穿插很多小故事,還會聯繫到其他科目。比如,講到《秦王掃六合》以及《伐無道誅暴秦》之前,我會給學生讀語文課中的《過秦論》,先從六國聯縱到秦王逐一滅六國,再講秦朝強盛時的情況,這樣學生就漸漸明白當時的形勢。同時我還給學生看有關秦始皇兵馬俑的紀錄片,片中有情景再現,講秦的暴政,以及秦二世時的黑暗。又講“指鹿為馬”這個成語的含義,具體讓學生明白秦這個短命王朝結束的原因。同時,我還聯繫諸子百家思想中的法家,講到秦的刑罰殘酷,並結合商鞅變法與焚書坑儒事件來評價秦朝。當然,也評價秦王在經濟,軍事方面的有效措施,以此,客觀評價秦始皇的功與過。

我曾經去一些地方旅遊過,也會給學生講自己的見聞和當地的歷史。在講商朝時,就給他們講到安陽的殷墟,講述青銅器和甲骨文這些足以讓我們中華民族自豪的文化旅遊資源。在講三國的諸葛亮時,我特意講到南陽的諸葛廬,諸侯祠,讓學生對諸葛亮的瞭解更為深刻。此外,我把《出師表》也拿出來給他們翻譯一下,藉此讓學生知道諸葛亮的忠心和獻身國家的志向。在講到佛教和道教時,給他們講洛陽龍門石窟和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的一些情況。還講到湖北武當山這個道教聖地,還結合《西遊記》給他們講道教中神仙的位子排列。講遠古人類時,也會給他們提到北京七日遊就含有周口店遠古人類遺址這個項目。學生聽我的課就比較有興趣。有時,我還拿出來地理書,給他們穿插一些城鎮的歷史故事。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還是很喜歡我這個新老師的,但是,他們喜歡我講課,喜歡聽,不喜歡動腦。每次考試,學生的成績都不理想,我開始思考我的教學方式。後來,才瞭解到,學生雖然喜歡歷史,但是,歷史對我們現實生活太遠了,一些成語典故,一些著名戰役他們都沒有聽説過,在寫連線題時,總是張冠李戴,朝代和人物都混淆了,鑑於此,我用了兩節課,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三國時期的一些歷史故事,將給他們聽,然後又讓他們複述一遍,這樣,學生對每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年代,地點,人物,揭示的人生哲理也進行了掌握。比如:在講“紙上談兵”時,我告訴他們,這個故事形容沒有真才實學,只會誇誇其談。後比喻一些人只注重理論而不切實際導致失敗. 同時也告訴他們學習不要過於張揚,不重注平時的學習,而導致止步不前。在講到“樂不思蜀”時,告訴他們不要安於現狀,樂而忘本。在講到“一鳴驚人”時,告訴他們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喜歡默默無聞的學生也不要小看他們,因為他們不鳴則已,關鍵時會做出驚人的成績。這樣,學生既瞭解了這個成語的大意,也知道是關於哪方面的道理,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在學習評價歷史人物時,我讓學生各抒己見,列舉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並説明喜歡的原因,還總結這個人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學生們討論發言都很積極,我又做適當的評價,不至於讓他們的觀點過於偏激。我想這對於他們學習歷史也是有幫助的。

為了使歷史課堂不再枯燥,我每堂課找一個學生講一個與本單元有關的歷史故事,像三國裏的,還有兵書上的三十六計。學生講完我還進行點評,有時再把這個故事引入到本課教學中,學生在得到充分肯定後,學習興趣很濃,課下收集資料也很積極,這樣也豐富了他們的見聞和知識。學那些名人軼事,生活中的歇後語,也是我們經常開展的活動。當然,我知道,基本的知識還是要掌握的,為此,在講課時,我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有哪些典故和流傳至今的名言。在輔導學生寫同步訓練時,我引導他們多看歷史年代表,儘量不看課本就能理出年代順序和朝代更替中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複習中,我單獨將知識分類彙總,哪些是有關戰役的,哪些是關於改革的,哪些著作是文學的,農學的,醫學,書法,及科學的,還專門把諸子百家的思想列成表格去學習,這樣,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教材,再分類掌握,學生在這種比較中不容易記混淆。

講歷史課,我還需要經驗,怎樣能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掌握教材知識,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也希望同仁們給些建議。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 篇5

自新課程教學實施以來,我們的教學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教材以專題形式的編寫體例、新穎獨特的史學觀點都給我們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有很多困惑,時常感到一節課的內容難於按時完成,上課往往是忙於趕進度,無法很好地完成新課標所要求的教學任務,學生也抱怨課堂教學內容太多、教學速度太快、知識跨度太大,難以記憶和理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課程本身存在的問題,有學生的學習方法上的問題,也有教師的教學理念問題,但最為關鍵的還是課堂教學的策略定位問題,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本學期我們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從以下兩方面不斷反思, 並在教學中不斷實踐。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在實行新課改後,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呢?我們認為關鍵在於擺正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包括我們以前認定的重點主幹知識,現在都被冠以“瞭解”、“知道”、“感受”、“課外閲讀”等要求,一些章節的教學目標中還有“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大部分學生掌握和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掌握”的層次性教學目標。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實際的教學時間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如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瞭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瞭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這樣的目標定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事實上高一學生由於學習水平、學習時間、學習目的的限制,不願意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選擇教學範圍

我們認為對高一學生的課堂要求是大致性地瞭解歷史知識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歷史事件,而不必將知識面拓展得太寬、知識點挖掘得太深。在不違背新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課時安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簡化教學內容,強化基礎知識,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易於接受,提高課堂的學習的實際效果。在必修一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裏,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認為在課堂上只需引導學生了解它們的大致情況,掌握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影響,以便學生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加以落實。而對它們的具體內容、產生原因和發展過程這些繁雜的內容可一筆帶過,甚至不予考慮。否則,即使教師詳細分析了,學生也很難做到持久記憶,不僅沒有實際效果,反而會使學生沖淡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所以在處理課堂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範圍時,我們要根據高一年級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加以選擇,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2.有效地確定教學難度

新教材內容跳越性大、觀點新、理論性強,給高一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不少的困難。學生經常抱怨記不住,理解不了,運用不上,學習效果很差。這就説明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難度太大,超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降低了難度,將重點主幹知識儘可能簡化,一些深奧的難點內容沒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細,讓學生了解大體狀況、理解主要含義就可以了。例如,必修一專題一以介紹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主,我就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記住幾個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點內容,如秦漢王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只要求學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度的主要職能和歷史影響,而對三公九卿的各個職位的具體職能及其相互關係、西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讓學生掌握其運行機制及其影響,對它所產生的原因,六部的具體分工及其相互關係不再提起。這樣既可以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升一節課的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

總之, 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更新。我們在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加強了集體備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 篇6

通過這幾年的教學,我覺得新的課程改革,為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理念無疑是最關鍵的。只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學行為,而新的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方式。歷史教師的觀念、角色、教學行為、教學策略等都要發生轉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遞者,歷史教學也不再是過去那種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簡單相加,它開始向師生互教互學、共同發展的新型格局邁進。只有形成這種師生關係,學生才能消除畏懼、釋放個性、發展潛能,真正做到“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同時營造出一個寬鬆的課堂氣氛,以此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整堂課的教學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對於一個歷史教師而言,有效的協調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化,創新思維在歷史教學中也開始嶄露頭角。

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要激活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這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教師的提問;二是學生的發問。教師的提問,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同時理清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繫,精心設計,環環相扣,從而引導學生去思考、聯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裏,進而發現歷史的本質,明白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帶着這些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不斷深化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本質的認識,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結論。這樣,學生從中得到的是思維的啟迪,視野的開闊。其次,鼓勵、引導、啟發學生髮問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手段。回答問題是一種能力的表現,那麼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創新意識的體現。因為發問是一個人探索未知領域的外在表現,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衝動。教學中,應非常注重激勵學生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果一般人對某問題沒有任何興趣,那他就不會有什麼創新;反之,興趣越大,問題越多,創新能力就越能發揮出來。因而,歷史教學能否得到學生的認可,歸結到最後還是在於一個“興趣”問題。

其實,歷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興亡的戲劇性,又飽含各種人生哲理。暫且不説古老的用具、服裝、藝術、風俗會給我們一種好奇,不同個性、不同利益的人羣,共存於同一個時空下,由無數複雜的情感、利益衍生出來的歷史事件,不正是一幕幕活的戲劇嗎?它跌宕起伏,富有情節又耐人尋味,也包含許多發人深省的懸念。如此生動具體的歷史,為何在教學過程中卻找尋不到學習的樂趣呢?最終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教材的“繁、難、多、舊”,而新教材對準上述四種病症,改變了這種格局,化“繁、難、多、舊”為“簡、易、少、新”為新世紀的中學歷史教學增添盎然生機,尋回本應該屬於歷史課的獨特魅力。

事實上,通過本學期的教學,感觸頗多,其中最大的體會是:教師講得少了,學生活動得多了;師生單向交流少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多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從過去的從屬地位一躍而成為主體地位。新教材中設置了多種形式的課堂練習,意在以靈活多樣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的創造能力,為師生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當然,作為一個新教師,在這次大比武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正逢新教材的初步試點階段,問題就顯得更多些,希望今後能有機會多吸取些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使之更加符合新的歷史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現象的發生。

因此,需要注意的幾點是:

1、自主學習是學生的學習行為,但這種學習是在師生雙方統一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生的。所謂學生的自主學習,意味着教師的教學不武斷、不強制、不灌輸,意味着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適當的條件、營造恰當的氛圍,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學習理解為拋開教師的作用、完全由學生自己學習的形式。自主學習既涉及學習內容,也涉及學習方法。

2、合作探究的時候,教師遊走的範圍應當遍及教室的每個角落,不要遺漏任何一組學生;教師不要在小組中逗留太長時間。教師在教室裏走動時不宜太快或太頻繁,以免讓學生眼花繚亂;

3、需要掌握的原則:鼓勵——但不能庸俗化(適度);自主——但不能不幫助(引導);合作——但不能走形式(實效);探究——但不能表面化(深入);真情——但不能偽矯情(自然);創新——但不能浮躁化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 篇7

近年來,我省全面展開了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新課程改革。就歷史學科而言,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教學理念,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受到了學生學習不主動、教學資源匱乏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極大地影響了課程改革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積極研究新情況,探索新方法,解決新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 歷史教學 新問題

20xx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最後階段,隨即我省開始全面實施新課程。我作為一名高一的歷史課教師,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探索,結合自身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現就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有關問題及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的新對策談一些膚淺的看法。

1.歷史專業知識基礎薄弱。在我們滄州地區,國中社會課按照國家標準開設,但由於會考時開卷考試,而且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式,認為歷史是副科,所佔分數又沒有數學、語文、英語等科目那麼多,這就造成大多數的鄉鎮中學平時從未重視過歷史課,從而忽視了歷史課的正常教學,歷史只作為副科而存在。所以,學生的基礎相對來説比較薄弱。給新課程的教學進度帶來影響,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2.專題學習帶來的困惑。在課程結構上,新課改採取了“模塊+專題”的形式。應該説在國中有了較為系統的學習的基礎上,高中再以歷史專題的方式,把歷史內容加以整合,探究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線索性和規律性,這樣既可以避免歷史基礎的重複學習,還能轉換認識問題的角度,適當地提高歷史學習的難度,培養學生史實結合的能力,從而實現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但是,這種假設嚴重地脱離了國中學生不重視歷史甚至不學歷史的現實情況,使初高中歷史銜接出現斷層,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很大問題,也帶來很多的困惑。

3.在思想上,學生對歷史學習極不重視。長期以來,歷史作為副科沒有得到學生的重視,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學習歷史毫無用處,歷史講述的是已經過去的、無法精確驗證的歷史現象,它既不能創造社會價值,也不能帶來社會價值,忽視了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這些習慣和看法影響到學生,就使學生在思想上對歷史學習極不重視。

4.學生無法獲得有效的信息。現在,在大學聯考指揮棒下,我省多數學校都實行封閉式教學。學生缺乏獲得信息的途徑,網吧不能進,學校圖書館的資料有限;物理、化學、生物、數學、語文、英語又擠佔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學生課餘根本沒有時間去預習、複習乃至收集資料等等,從而導致教學時間嚴重不足,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經過近半年的不斷學習,不斷嘗試,注重改進新課改、新特點下的教學方式,摸索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新對策。

1.改變授課方式,以互動方式為主,營造和諧融洽課堂氛圍。課堂教學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發展水平。因此,要實施素質教育,確保課程教材改革順利進行,就必須改變廣大教師習以為常的課堂教學方式,通過探究式課堂教學活動等途徑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實踐機會,使學生逐漸形成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和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2.靈活運用課程資源和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探索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探索多種課堂學習方式。如情景教學法,以多媒體展示情景資料、圖片或播放視頻讓學生融入到歷史情景中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實現教學目的。上課時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質疑探究的慾望,鼓勵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自主質疑,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尋求新的發現,獲得新的認識。通過不斷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逐漸養成自主質疑的思維品質,最終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提高學生的素質。

3.要善於運用教材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陣地和途徑,鑽研教材、優化教學方案則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引導學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內容及其內在聯繫,形成科學的有層次的符合教學要求的歷史知識網絡,揭示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以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

4.改變教師教學理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新課改下教學不再是教師對學生單項的“培養”,教師也由以前課堂上的“主演”轉變為“導演”,組織引導學生的課堂活動。這就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必須優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使學生學會學習,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應為學生獲取、分析、信息和發現、解決問題創造機會和條件。這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任務,也是搞好課改的關鍵。

總之,高中歷史課改已如火如荼展開,歷史課改對每一位高中歷史教師來説,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新課改成功與否與每一位教師關係密切。我們唯有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在教學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勇於面對新課改的潮流,才能使歷史課煥發新活力,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 篇8

1、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學校教育要成為“活的教育”,成為真正培養人的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對新課改、面對新教材,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當務之急。如果還是一味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為了考試,那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如今,歷史新教材的教學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考試的層次上,更多地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聯繫歷史,分析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後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書呆子”了。

2、更新備課方式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歷史新教材的特點,我們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絡資源,因為網絡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高一歷史集備組曾用過如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絡,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三)改變以往手抄式備課為電子備課,這樣不但提高了備課效率,也提高了備課質量。(四)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該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本課怎樣導入效果較好,一開始就能激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通過集體備課,得出本節課的施教框架,然後教師再根據個人和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二次備課。這樣,備出來的一節課,既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活”字。

3、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填鴨式”的課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當今的教師應該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和在課堂教學中假設活動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也是我們目前使用過的兩種較好的方法。

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

教師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集圖像和聲音於一體,模擬展示當時的歷史情景。這樣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由感而發,認識歷史、感受歷史和分析歷史,從而記住歷史。這就是現代教育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課堂變得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②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活動情境

常用的課堂活動形式,如:分組討論、分組辯論、小組蒐集資料競賽、課堂表演及其它課堂活動形式。有時,還可以把幾種活動形式結合起來使用,那樣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專題一的第二課“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時,就設計了一個活動內容。一場對是採用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朝議的模擬表演。通過活動,不但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蒐集資料並作出分析、判斷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學生對歷史課枯燥無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4、更新教學評價機制

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正在更新教學評價機制,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我們更加註重對過程的評價;在評價標準上,不僅僅侷限於學生學業成績,更多的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評價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評價,又注重質的評價。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地評價,使得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從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 篇9

自新課程教學實施以來,我們的教學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教材以專題形式的編寫體例、新穎獨特的史學觀點都給我們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有很多困惑,時常感到一節課的內容難於按時完成,上課往往是忙於趕進度,無法很好地完成新課標所要求的教學任務,學生也抱怨課堂教學內容太多、教學速度太快、知識跨度太大,難以記憶和理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課程本身存在的問題,有學生的學習方法上的問題,也有教師的教學理念問題,但最為關鍵的還是課堂教學的策略定位問題,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本學期我們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從以下兩方面不斷反思, 並在教學中不斷實踐。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在實行新課改後,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呢?我們認為關鍵在於擺正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包括我們以前認定的重點主幹知識,現在都被冠以“瞭解”、“知道”、“感受”、“課外閲讀”等要求,一些章節的教學目標中還有“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大部分學生掌握和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掌握”的層次性教學目標。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實際的教學時間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如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瞭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瞭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這樣的目標定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事實上高一學生由於學習水平、學習時間、學習目的的限制,不願意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選擇教學範圍

我們認為對高一學生的課堂要求是大致性地瞭解歷史知識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歷史事件,而不必將知識面拓展得太寬、知識點挖掘得太深。在不違背新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課時安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簡化教學內容,強化基礎知識,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易於接受,提高課堂的學習的實際效果。在必修一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裏,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認為在課堂上只需引導學生了解它們的大致情況,掌握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影響,以便學生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加以落實。而對它們的具體內容、產生原因和發展過程這些繁雜的內容可一筆帶過,甚至不予考慮。否則,即使教師詳細分析了,學生也很難做到持久記憶,不僅沒有實際效果,反而會使學生沖淡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所以在處理課堂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範圍時,我們要根據高一年級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加以選擇,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2.有效地確定教學難度

新教材內容跳越性大、觀點新、理論性強,給高一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不少的困難。學生經常抱怨記不住,理解不了,運用不上,學習效果很差。這就説明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難度太大,超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降低了難度,將重點主幹知識儘可能簡化,一些深奧的難點內容沒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細,讓學生了解大體狀況、理解主要含義就可以了。例如,必修一專題一以介紹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主,我就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記住幾個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點內容,如秦漢王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只要求學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度的主要職能和歷史影響,而對三公九卿的各個職位的具體職能及其相互關係、西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讓學生掌握其運行機制及其影響,對它所產生的原因,六部的具體分工及其相互關係不再提起。這樣既可以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升一節課的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

總之, 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更新。我們在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加強了集體備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 篇10

20xx年年的這一學期以來,我積極響應學校學習杜郎口改革,勤勤懇懇,紮紮實實,腳踏實地地做好一個教師的本職工作,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並注重博採眾長,廣泛涉獵知識,嚴格要求自己,尊重學生,使自己教有所思,學生學有所得,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下面一一説明:

1、備課

上好課的前提是做好課前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為此我積極響應學校提前一週備課的要求,認真備課鑽研教材,教參和教學大綱。虛心向前輩老師學習、請教,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並利用網絡查閲資料,集中別人的優點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以此確定預習和展示的問題,就能夠契合學生的心理和性格實際,並對即將上的課作出預想,以作到有備無患。有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把握知識。還“違規”預想把手機帶進課堂。如在準備《改革開放》這節課時就在手機上下載了《春天的故事》這首歌。

2、上課

上課時認真講課,精講精練,語言簡潔不羅嗦,力求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把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注重問題的梯度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並着力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於創新等能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映,做到及時的反饋。注意自己的角色轉換,當學生進行預習時,自己應是引導者;當學生進行小組間的討論時,應該是參與者;當學生討論或展示完畢時,自己應該作出小結,是歸納者。

3、輔導和作業

學校改革嘗試階段,所以一旦課堂因為種種異常原因就會影響課程的進度,加上本學期的時間比較短,所以課程安排很緊。我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本來是沒有晚自習的,為了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結束進度,向學校每班要了一節晚自習,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及時的在自習上完成鞏固提高的環節,累是累點,但是很值得。總的來説,我這學期忙碌並快樂着,因為忙碌所以充實,因為充實,我感受着自己的不斷成長。作業方面 根據學校精講精練的要求,精心地挑選,適當地留一些有利於學生能力發展的、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作業。決不佈置重複的、無意義的機械作業並做到及時批改、認真糾錯,發揮查漏補缺鞏固知識的作用。

4、課外

除了正常的教學上的備課、上課和輔導改作業外,我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另外我還注重多方面培養自己的 個人素養,每天堅持練字半小時以上。找時間到圖書館借書看書,擴寬知識視野,學習教育理論,不斷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厚實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理論底藴。回家後還會打開電腦,進入《教育在線》,學習前輩們的精髓,再打開自己的個人博客,塗鴉自己的教學所思,感受着成長的無限快樂和美好!

5、考勤方面

我認為教師的職業是神聖的,任何老師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和藉口無故遲到或曠工。否則該如何“德高為師身正為範”做學生的表率?我嚴格的履行着教師的職業操守,除了結婚那幾天公假外,從沒有擅自請假或遲到或曠工等。在這方面,學校的田校長做得特別好,我們還提的出什麼怨言?

6、努力方向

新的世紀,社會的要求,家長的期盼,學生的崇仰,予我們,那都是厚重的沉甸甸的責任。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歷史教師,我是光榮的,但也是愧疚的,因為我不是做的最好的。當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作到盡善盡美,雖不能作到最好,卻要有做到最好的追求,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用心教導學生,用笑温暖學生,用愛滋潤學生,要對得起自己心中那份神聖的事業!愛我所愛,一如繼往!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 篇11

初學歷史,心中不免有些空虛,歷史,從國中便開始接觸,洋洋灑灑六年了,不斷重複着不變的故事,沒有任何的創新。在過去的歷史課堂,教師只是在講台上滔滔不絕地講述歷史知識,學生只是在下面揮汗如雨的憤筆疾書,這樣老師是歷史課主角,學生則成為台下的觀眾。殊不知,老師和學生都是歷史課的主角。如今的大學歷史課給我最深的感受是老師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結合歷史事件,入木三分的講述了具體事實,生動而引人入勝。

當今的教育應該注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歷史學習,這樣才能逐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在這個課堂裏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正是因為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對於老師的分組作業,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能動性,加強了同學們的團結合作精神,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我們所在小組做的是有關慈禧的課件,雖然與其他組重合,但是通過資料的收集,我們瞭解到:從歷史上看,慈禧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一個心胸狹窄、賣國求榮的嬌奢太后;而從家族來看,慈禧則是一個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我們更加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敗、軟弱、無能、殘暴的代表,是1861年至1920xx年間清朝的實際統治者。這並不像我以前的認識,我以前的認識都是極其片面的,這樣的教學對於更全面的瞭解歷史事件與人物是十分有利的。

再者,我喜歡歷史,特別是古代的傳統文化故事,在您的指引下,我們的認識一定會更加豐富多彩。

歷史課堂讀書心得 篇12

全面貫徹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加快實施素質教育的步伐,已成為教育教學人士的共識。中學教學作為培養中學生的教育基地,肩負着十分重要的責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釋放學生自我創造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師共同的使命。同時也不應把素質教育與大學聯考評估機制、大學聯考選拔學生對立起來。

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想寫出教學上的點滴心得,與同行們共享。我覺得在新課改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實施教育教學創新

素質教學的先導是教育觀念的創新,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教法,教法決定成效。傳統教育觀念已經在許多教師、尤其是中老年教師中成了“法寶”,比如説:以教師為中心整節課都堅持“填鴨”,把學生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只教書不育人,忽視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創新意識;老師惟我獨尊,高高在上、對學生提出的“奇談怪論”嗤之以鼻,甚至認為學生是鑽“牛角尖”,不但不解決,而且還要批評一通等等。這些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造成學生墨守成規,因循守舊,思維求同,不僅教學效果肯定不好,而且還扼殺了學生創造的內在動機。讓趣味無窮的歷史變成一個枯燥無味的數字,最終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基本放棄了歷史學科的學習。這跟我們的素質教育和時代發展是不適應的。因此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教學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曆史老師就必須痛下決心打破它,改變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學生主體觀。從“主演”變為“導演”。在學校公開課上,開課教師上九年級歷史《美國內戰》,把“販賣黑奴”的廣告導演成學生的活動。(黑奴扮演者,教師課前選定有較強的文藝表演才能,同時有較強的表演慾望的學生。)通過演練,學生既認識到了黑奴當時的悲慘處境,又為林肯政府頒佈《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筆,也説明了黑奴問題成為了美國當時社會的焦點。另外如在講《一國兩制》一課時,通過讓學生看錄像《百年中國》的紀實片段;《重慶談判》一課時,播放電影《重慶談判》片段等等,這些課,使我確認,高中歷史教學,也應儘量挖掘“可導”“可演”的題材。方法上可採用電化教學,運用多媒體,展現出一幅幅生動畫面,以引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變“灌輸”為引導,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起到“服務”“參與”“引導”“點撥提升”“補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師放下老師的架子,師生平等,創設和諧民主的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提倡學生標新立異,鼓勵質疑,激勵思維。

二、更新備課方式,提高課堂實效性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向45分鐘要質量。通過教學實踐、嘗試、總結、反思,我覺得備課這一環節尤為重要,可以説是基礎,是關鍵。著名教育專家於永正老師説過:“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收集信息、瞭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見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閲,以便把課上好。如果説,寫教案是顯性的,那麼鑽研教材、查閲教參、收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我們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絡資源等,因為網絡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在我校歷史集備組,曾用過如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筆錄備用。(三)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應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對高三選修《甘地》一課,通過集體備課,覺得僅靠講解,學生很難了解甘地的全面活動,難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念,所以決定讓學生看電影《甘地傳》。這樣,既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活“字。而且加強了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融洽、合作關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l8jq9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