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精選30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精選30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1

每次讀完一本書,思想總會碰撞出火花,那是對自己的一種反思,也是對書本學習的反思。盧梭的名字,毫無疑問,他應排列在人類思想者的前列。《愛彌兒》就是出自這位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之手。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説,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教育對象,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精選30篇)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這句話我很贊同。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夜深人靜時,反思我們的教育,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盧梭的《愛彌兒》,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

盧梭説: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遊戲中培養創造力,快樂地成長。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佛説:人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為有了你的作為,才使得人生變得有意義。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幸福完整的,我們只不過是去奮力追求還他個原貌而已!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2

盧梭的《愛彌兒》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傳統,在教育史上掀起餓一場影響巨大的革命。盧梭從他的哲學觀出發,主張對兒童進行“自然教育”,培養資產階級王國的“新人”,即自然人——愛彌兒。他主張兒童接受自然教育、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愛彌兒,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和判斷力,又有勞動者的體格和手藝,而且還有高尚的品德和博愛仁慈的胸懷。

首先,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學生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學生經受挫折,因為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温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其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在白紙上留下烙印,這一筆下去,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塗鴉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因此,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自然的錘鍊。

最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充分認識教育應該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著名教育學博士李鎮西教授説:“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刻也不會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因此,我們要深刻地理解兒童、尊敬兒童,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實施不同階段的教育,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生動、活潑和主動地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3

《愛彌兒》是法國教育家盧梭的名作,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國家,影響巨大。這本書能夠深深地觸動人的心靈,我把感觸深刻的幾方面寫下來。

教育目的:“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的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從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

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的。” 培養什麼樣的人:“生活,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

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我們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我們的第一個教師便是我們的保姆。” 怎樣教學生:“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問題不在於防他死去,而在於教他如何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壓力都不小,特別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面臨學業的巨大壓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學之後,又面臨就業的壓力。

如今大學生、研究生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前不久還有大學生自殺,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殺的報道。盧梭的教育觀點是,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學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對挫折。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4

《愛彌兒》的第三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2至15歲,即少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從起初只有感覺到現在已開始有了觀念,從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觸到現在已開始能夠進行了判斷,個人的體力在迅速發展。由於智力的發展,孩子已經逐漸認識到時間的價值,他們懂得要把時間花費在有用的事物上,他們會自行提出一些問題,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盧梭指出,我們要做的是,看怎樣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樣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慮怎樣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則時,始終要從最普遍、最顯著的現象開始探索。不能讓孩子總是一味地按照別人説的話去做,因為除了他自己覺得對確實是有意義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對他而言都是無益的。盧梭非常反對嚴格的紀律以及僅靠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他認為教育是一種從內在本性向外展開的活動,教育應該適應兒童的性格、能力,發展人的天賦與本性,使每個人的各種內在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智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四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5至20歲,即青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人們處於一段艱難的叛逆期,人們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們要學會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約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戰勝偏見。盧梭堅信人的自然本性,認為人的一切慾念都是源自於人的感性,想象力決定的是他們發展的傾向,只要把自愛之心擴大到去愛別人,我們也就可以使自愛變為美德。人們的思維也終於開始進入了道德的境界,在進行德育的時候,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應該是純理論的東西,空洞的道德説教完全是紙上談兵,但是我們可以去結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學知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實踐,要立足於實際生活中,這樣才有利於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這一卷的最後一部分,盧梭還特別提到了對宗教的看法。他主張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別是在宗教問題上,人的偏見是壓倒一切的。”對於要培養孩子信什麼宗教的問題上,盧梭批判了宗教的矇昧主義,他堅持應該讓孩子自己正確地運用他的理智去選擇。因而,在青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德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五卷主要論述的是愛彌兒的未婚妻,即蘇菲的教育,其中,特別強調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過自然教育培養賢妻良母。蘇菲在平凡的內心中擁有一種良好的天性,而她勝過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於她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內心卻常常很敏感,也正是這顆極其敏感的心,有時候會使她產生難以平靜的想象。但是,對於別人的過失,她能夠耐心地忍受,對於自己的過失,她更是能夠樂於改正。除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之外,蘇菲對其它一切權利都是極端重視的。她不僅知道自己有權利,也知道要運用這個權利去評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過程中,懶惰和桀驁不馴是女子最危險的兩個缺點,為了防止這樣的情形的發生,如果僅僅採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話,反而很容易使他們厭棄工作,而只知道玩樂。因此,女子的行為總是要受到輿論的約束,也正是由於她們養成了受約束的習慣,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種她終生都必須具備的品質,即温順。女子常用豔麗的服飾和化粧品來裝飾自己,卻忽視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權利;只要有熱心和才能,便可以養成一種審美的能力,進而欣賞美以及與之相聯繫的道德觀念。

縱觀全書,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在《愛彌兒》的字裏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極其富有內在意藴,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師範)的學生,我將來是要走上幼兒教師這個職位的,置身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這樣只會泯滅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應該是竭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兒童自由、健康成長的適當的環境條件,通過對孩子的行為的細緻的觀察,然後對其不恰當的行為進行適當的誘導,而不是一味地強迫兒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處世方法。此外,我們還要積極鼓勵兒童置身於大自然中,去體現大自然的自然美,藉此鍛鍊他們的獨立,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毅力,倡導他們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5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説,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述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資料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潛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透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感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之後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個性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帶給了極可貴的啟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狀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超多的土地,控制着財政税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個性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但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透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儘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的階級侷限性,他不懂得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科學,因而也不懂得自人類劃分為階級以來,教育始終是帶有階級性的,是為必須的階級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之後為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他們把資產階級教育鼓吹為“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為帝國主義欺騙勞動人民效勞。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禮貌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注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透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狀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貼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

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潛力,持續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取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狀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啟發第三等級個性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用心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潛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必要讓學生儘可能地接觸、瞭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把當代和未來的科學發展的絢麗藍圖呈此刻他們面前,讓他們去觸摹、體驗,並初步掌握。學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好處就在於開發智力,培養潛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並舉的思想格局。充分認識科技教育在“基礎教育務必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中的推動作用。有效地培養跨世紀創新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6

“有人説,自然不過就是習慣罷了。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是有一些強制養成的習慣永遠也不能消滅天性的嗎?舉例來説,有一些被我們阻礙着不讓垂直生長的植物,它們就具有這樣的習性。自然生長的植物,雖然保持着人們強制它傾斜生長的方向,但是它們的液汁並不因此就改變原來的方向,而且,如果這種植物繼續發育的話,他就能保持由習慣產生的習性,雖然這些習性對我們來説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況一改變,習慣就消失了,天性又回覆過來。教育確實只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不是有一些人忘掉了他們所受的教育,另外一些人則保持了他們所受的教育嗎?這種差別從什麼地方產生的呢?如果是必須把自然這個名詞只限用於適合天性的習慣,那麼,我們就可以省的説這一番多餘的話了。”——摘自《愛彌兒》

在我眼中,自然是自然,習慣是習慣,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自然是與生俱來的,從某種角度來説是不可改變的,就想《愛彌兒》中所舉得例子,當植物拒絕所有束縛之後,它還是會回到原本的生長習慣,並不會因為某一階段的改變而永久改變,亦或者説一個孩子就算是被遺棄了,但是他的血管裏流的永遠都是生父生母的血而不會因為環境或者其他的改變就遺失這一份血緣關係。而習慣是什麼呢?習慣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僅僅是因為時間久了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説它是在包含在自然之中的,因為時間讓習慣變成了自然,但是習慣不是自然,習慣是可以改變的,自然是不可以的。我們生下來並不是就是知曉一切的,我們是通過教育來認知我們周圍的世界, 所以教育對於我們來説不是自然,不是流淌在我們身體中的血而是一種後天養成的習慣。如果非要把自然等同於習慣,那麼要在習慣前面加上一個限定詞,那就是適合天性的,自然就是順其自然符合人生長規律的,人生來具有沒有後天習得的,那麼適合天性的習慣自然而然就成了自然。

《愛彌兒》中説我們的一生要受三種教育,一種是受之與自然,一種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與事物。確實是這樣,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所獲得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每個人都是有着三種教育培養出來的。顯然,這三種教育對我們來説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假如這三種教育很好的配合指導我們前進,那麼我們算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但倘若三種教育不一致,相互衝突那麼他所受的教育將永遠都不符合他本人的心意。三種教育中,只有人的教育是我們能夠完完全全把握住的,但是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有什麼人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通通都管得到呢?所以盧梭時時都在強調順其自然,這突然讓我感覺這種想法與中國道家的無為而治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孩子遭受失敗了,我們總是憂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禮品來安撫……許許多多的例證,從中雖然我們總是獲得了一時的温馨,但是,縱觀宏觀與長遠,遭受教訓的總是自作聰明的人們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需要放下形式的呵護與關愛,當孩子們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狀態中遇到痛苦和煩惱時,不要以為貼心關懷就是愛,有時“作壁上觀”,甚至“冷眼旁觀”才是真正的愛,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會學會遵循自然的意志,才會成為一位遵循自然規律行事的人。

《愛彌兒》是我目前在大學所有讀的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一本書,但是我個人感覺我對《愛彌兒》的理解還停留在字裏行間的表面,還沒有深入到其深處,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細細研究的書,特別是對於即將成為教師的我們。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顧及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方方面面,只希望我們能把作為教師的本分學校教育做好,才能對得起作為教師的良心。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7

盧梭的《愛彌兒》是一本值得來回揣摸的書。盧梭構思奇巧,用虛構的主人公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齡階段對孩子先後進行的各種教育,系統地表達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盧梭的教育主張是“迴歸自然,發展天性”,這種主張反覆強調的是教育中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去對待學生,就像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一樣遵循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髮展的固有規律。盧梭説,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本來都是好好的,可一到手裏就全壞了。是的,盧梭的觀點切中時弊,英國18世紀初期的教育現狀不與現代教育有着同樣的弊病嗎?現代教育固然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帶給了必要的手段,它在維護某種已有秩序和現存狀態上的確取得了較大的成功,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人類自身的充分發展。那是因為,現代教育沒有真正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如此看來,盧梭的“自然人要學會平等、自由、博愛,要體格健康,心智發達,道德高尚,做事幹練,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持續人的地位,適應發展變化的客觀環境”的教育主張對現時的教育有着多麼重要的借鑑好處啊!

閲讀了《愛彌兒》,你會發現,我們在教育中有太多愚蒙的行為!

包在襁褓裏

不知從何起,一個錯誤的論點構成了我們的慣有行為:如果讓嬰兒自由自在地活動,會養成一些不良的姿勢,長大後四肢會變形。因此,孩子一出生,人們便用襁褓把他束縛起來,兩腿伸得筆直,兩臂放在身體兩旁,用布帶繞了一圈又一圈,只頭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稱“三角包”。盧梭説,能夠肯定地説,這一點事毫無根據的。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無拘無束的狀態中養起來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應對危險的自主意識很強。是啊,把嬰兒包在襁褓裏,最終使新生兒在掙扎中耗盡了體力,延遲了發育。這樣殘酷的束縛,使孩子出生後獲得的第一感覺就是痛苦,第一種待遇就是懲罰,第一件生日禮物就是枷鎖,比戴着手銬腳鐐的犯人還要痛苦難當,就連小貓、小狗都不如,唯一的自由只有哭聲!

因此,盧梭認為,從嬰兒開始呼吸,就不要把他包在襁褓裏,不要給他戴帽子,不要給他繫帶子,不給他圍圍巾,必須要給他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他的小小的四肢能夠自由地活動。等有一天,你必須會驚奇地發現,他已經擁有超越同齡孩子的健康體質。

讓哭成為命令

我們常常會有這些的做法:對於嬰兒期的孩子,當他為伸手卻拿不到一樣東西而又哭又鬧的時候,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把東西拿給他;對於童年期的孩子,當他頭碰腫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傷了而嚎啕大哭時,我們常常忙去抱他,安慰他。類似前者的狀況,雖是小小舉動,卻會讓孩子養成奴役他人的思想。養成了這個“幫忙”的習慣,孩子就把周圍的人看成是工具,利用他們追求自己的慾望,並逐漸構成依靠心理,就會感覺到奴役他人的幸福與舒適。一旦這種感覺紮下根,即使長大之後也不會消亡。懂得教育之法的人就應在孩子不聲不響伸手時把他慢慢抱到那東西前面,而他開始又哭又鬧時要假裝沒有聽見,不理會他的哭聲,不要使他養成命令人的習慣。類似後者的狀況,不忙着抱他或是安慰,要讓孩子跟着自己鎮靜下來,學會忍受傷痛,先忍受輕微的痛苦,逐漸學會忍受更大的痛苦。想盡辦法保護孩子,防止他受到傷害,這會導致他長大以後沒有勇氣和經驗去應對傷痛。

如果是一個聰慧的孩子,假如愛無緣無故地哭,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只要他一向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時,我立刻就到他的身邊。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很少哭。

用説理教育

相對於知識的傳授與潛力的培養,我們的道德教育顯得有些艱澀,很多家長與老師常常這樣怨恨孩子:這些道理,我反覆説過無數遍了,可他還是不聽!英國紳士教育的倡導者洛克強調理性及自我剋制教育,他的觀點固然值得現今通識教育者的參酌,但是以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並不適合童年期的孩子。洛克的錯誤是把目的當成了手段。

我們有時候很欽羨幼兒園的老師,拿個鈴鐺,輕輕一敲,孩子們就井然有序地回到了位子上,或者彈奏一首曲子孩子們明白該做什麼了作文網。顯然,幼兒園的老師遵循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寓教於遊戲中。兩歲到十二歲是兒童期,某些老師誤把國小階段的孩子當作成人來教育,卻不知犯下了操之過急的錯誤,在錯誤的時間想去完成正確的事,結果非但無效,反而是孩子從小對“道理”產生厭惡情緒。

“不要對他們進行任何語言教訓,讓他們從經驗中得到教訓”。如果他因為你不答應他的條件而生氣,不要批評他,要在他玩得開心的時候也提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讓他也學會拒絕。如果他性情暴戾喜歡搞破壞,千萬不要生氣。先把容易弄壞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如果他打壞了傢俱,別忙着為他添置,要讓他感覺到不方便;他打破窗子,你就讓他整晚受風吹,寧可讓他着涼,也要改掉他的壞毛病;如果他還繼續打破窗子,就把他關進沒有窗子的小屋,直到他承認錯誤。

“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行動都要多於語言。孩子們最容易忘記的是簡單的説教,記憶最深刻的是親身實踐。”

無視勞動教育

北京科技大學一名老師告訴記者,有一次新生開學,別的新生都在忙上忙下整理鋪蓋,一名女生卻在那裏哭,老師問她怎樣了,她説自己不會掛蚊帳……近年來,這樣的新聞不斷出現,原先被家長看作“小事一樁”的家庭勞動意識教育問題越來越凸顯。而與農事有關的親近自然地勞動教育更是成為城市孩子教育的空白。

盧梭十分重視勞動教育,他把勞動教育視為培養能夠運用自己聰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去從事勞動、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他認為,一個人、一個公民,如果不去勞動,同強盜沒有什麼分別。勞動是不可推卸的職責,而所有的謀生職業中農業是人類從事的歷史最悠久的職業,是最有益於人類的職業,也是最高尚的職業。因此,盧梭讓愛彌兒從小就懂得幹農活,讓他學會使用各種農具。盧梭覺得“教育最大的祕訣是:使身體鍛鍊和思想鍛鍊有機地融合。”他把愛彌兒培養成既像農民那樣勞動,又像哲學家那樣思考。在勞動中成為一個既能行動又能思想的人。

美國哈佛大學經過四十餘年的研究發現:適量勞動可使孩子快樂。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做過簡單家務勞動的人,要比那些小時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為孩子在勞動中,不僅僅獲得了才幹,而且會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當然,對於盧梭很多觀點我還是持懷疑態度。如,盧梭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截然分開的方法並非科學。我也不同意他不主張教給學生百科全書的知識,更反對用書本知識來束縛頭腦的觀點,這是不貼合當今知識爆炸的經濟時代的要求,也是與盧梭的“啟發學生思考”、“獲得經驗”的觀點相悖的。因為,知識既能促進學生間接經驗的獲得,又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他重視獲取知識的潛力、培養好奇心和興趣固然正確,但這些因素都與知識緊密相契,無法單立獨存。

《愛彌兒》為我們培養子女帶給了很多寶貴的指導和啟發,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教育孩子的一張良方!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8

一直以來,盧梭最為世人熟悉的是他在啟蒙時期所著的《社會契約論》,為法國和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這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在教育界也是有着深遠的影響。他的教育著作《愛彌兒》是一部哲理小説,但是其中藴含的無論是在任何時代看都具有先進意義的教學理論,使其成為教育界影響深遠的一部小説,裏面的某些主張仍然是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者苦心鑽研、孜孜以求的目標。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這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説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説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為他自己。這要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説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

而且《愛彌兒》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對於這一點我是舉雙手贊同的。現代的社會給我們這些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壓力,把培養人的功與過全都規因到老師的身上,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教育工作者不單只是我們這些在校的教師,還包括家庭裏的父母親長輩等。縱使我們學校的老師要負起全部的教育責任,我們也只是盧梭所説的三種教師當中的一種教師,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師。

社會應當重視家庭教育像重視學校教育一樣來對待,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從心理上放棄,有些家長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老師身上,希望老師幫他們把子女培養成龍成鳳。其實當一個孩子從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師的手裏的時候,這個孩子基本已經成型。打個比方説,當我們見到一個還沒有接觸學校教育的孩子時,從他的行為舉止就可以基本判斷出這個孩子是什麼性格的人;當老師的工作只是對他進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勵發展,不好的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剔除,我覺得教師的工作就是一個補救的再生產的工作,原材料已經定了,教師唯有嘔心瀝血地通過一些藝術工作讓這個材料變得更加的完美。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十分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作為一名國小老師,我特別注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成長。當他們正在處於一種過渡時期時,他們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都在發生變化,但是如何將這種變化轉變為一種提升能力而非削弱能力時,教師就應該順應孩子身心發展變化情況,制定行而有效地教學計劃,讓孩子能更好地接受知識,更好地適應這種角色變化的過程。可以説,《愛彌兒》給了我很多教育教學方面的啟發,讓我開始深思我的教學方式,是否能夠讓這羣什麼都不是很瞭解的孩子更好地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也許我在這方面需要努力的還很多!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9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温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裏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麼?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説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在此不必多説。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一.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範。這個時候,身體的鍛鍊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説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説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説,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裏,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後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着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裏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裏;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麼小的時候折磨他麼?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麼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裏來的呢?這時候可以採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係,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麼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並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10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説,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財政税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

但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儘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的階級侷限性,他不懂得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科學,因而也不懂得自人類劃分為階級以來,教育始終是帶有階級性的,是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論後來為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他們把資產階級教育鼓吹為“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為帝國主義欺騙勞動人民效勞。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注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情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

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啟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必要讓學生儘可能地接觸、瞭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把當代和未來的科學發展的絢麗藍圖呈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去觸摹、體驗,並初步掌握。

學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就在於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並舉的思想格局。充分認識科技教育在“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中的推動作用。有效地培養跨世紀創新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11

教育始於生命的誕生,也會伴隨人的一生。教育是美好的,它大多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將人類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去;教育又是神聖的,為了下一代更好地發展,教人育人的方向必須按着既定的路線走。近日有幸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對教育又多了幾分感知和了悟。

大概世間萬物都有其一定的規律性,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大規模的改變罷。《愛彌兒》一書出自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筆下,成書於封建資本主義盛行的1762年,距離現今的21世紀已有相當長的年月,那麼書中的教育理念放置至今應該早已陳舊不堪了吧。未讀此書時的我是如此想的,但在大學眾多名師的推薦下,作為師範生的我還是抱着半學習半懷疑的心態捧起《愛彌兒》細讀一番,方知之前的小念頭都屬於自以為是。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是《愛彌兒》正文的開篇第一句,與我們民族《論語》裏的“人之初,性本善”相近,可一到人的手裏就變壞的原因便是無論是人或物,經人之手便會將其變成主觀意念裏所希望發展的樣子。每個人經過了環境薰染和人為教化後,便自然地很難與本初狀態相似了,這是個必然的發展結果。經過教化後,人類方能更明規則地生活於社會中,但在盧梭眼中此結果的不良效應則是人一旦進入設定好的教育框架便湮沒了自然本身所賦予個體的特質了。樹木的生長依賴培育,人類的成長依賴教育。這便引出了盧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服從於自然永恆法則地教人育人,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教師只是大自然的指導下進行研究,並防止對孩子的關心與自然違背。書中以愛彌兒作為理想狀態下的教育對象,根據幼兒、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長狀態對其進行身心教育,在盧梭眼中,塑造一個健康的品格、正確的信仰、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學習知識技能重要得多。

的確,我們來自於自然,卻生長在社會。回顧我們每個人大同小異的成長曆程,與盧梭所構造的教育環境有相似也有不同。從我們呱呱墜地那天起,便如同一張白紙般讓父母在上面塗上各種顏色,他們教會了我們生活技能,並努力地把我們往正確的價值觀路上帶,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又輔之故事、兒歌等形式讓我們養成良好的品格。我們大多不被壓抑天性地生長着,如一朵初長的花苞在生機勃勃地吸收着天地的精華,這與盧梭所倡導的自然教育有相似之處。為了不讓自己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年齡略長些的我們大多被父母送去學習各種技能,從國小到中學,從這個興趣班到那個輔導班,不斷地被叮囑要好好努力學好知識。誠然,學習知識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但從小被規定去學習大人們所要求的各門各類,無論是語數英,或是政史地,還是物化生,樂器、運動齊上陣。長大後的我們不由得在被要求做得更好的本能性思維中,可能會漸漸忘卻了自己原本真實的樣子,也分辨不出學得好與自己的喜好到底是不是相統一的了。

如此看來,盧梭所倡導的自然教育有其非常大的現世意義的。雖然書中所描述的愛彌兒成長環境和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理想化,但並不妨礙生活在社會的我們借鑑其中理念。“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身為師範生的我雖然沒有親身教育人的經歷,但通過幾年的教育學學習讓我對於教育有了一定的認知。在如今的中國小教育中,為人師者應該以尊重學生的天性為前提進行教書育人,以適合其年齡段的知識作為主要教學內容,而教育成果應以學生自身的感知程度為主要衡量標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數高低。在人口眾多的中國,應試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否在讓學生在考好試的基礎上增加自己對於所學知識的感悟,從而提升自己的視野和見解,更好地發展自身的特性則是每一位教師需要挑戰的任務。這任務實屬不易,但這會是日後為人師的我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康德説過:“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生在18世紀的盧梭以先見之覺,提出了現代教育學的根本特徵:教育要培養自由人。距《愛彌兒》成書至今已過了250餘年,而其深刻的教育論不會因歲月的變遷而失去其奪目的光輝,愈加歷久彌新,使後世的讀者閲後受益匪淺。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12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説,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財政税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但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

《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儘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的階級侷限性,他不懂得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科學,因而也不懂得自人類劃分為階級以來,教育始終是帶有階級性的,是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論後來為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他們把資產階級教育鼓吹為“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為帝國主義欺騙勞動人民效勞。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注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情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啟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必要讓學生儘可能地接觸、瞭解。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13

盧梭在《愛彌爾》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他在《愛彌爾》中開宗明義地説,“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這些兒童教育觀,儘管歷經三個世紀的惡的歲月交替,時代變更,而在知識日趨進步,思想不斷更新的當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威力。經得起時代檢驗的才是真理,可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有着驚人的超前意識和恆久。他的教育思想與其的行為、性格,尤其與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有着密切的關係。他生性愛好自然,行為不拘,一生只受過兩年正規教育,但他善於學習,與一些社會名流交往,深受影響,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人本主義,要減輕人類的不平等,只有迴歸自然,服從自然的法則,脱離社會的約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會政治和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

孩子是有思想的,這點我們要時刻切記。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盧梭認為,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張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國大哲學家洛克曾主張,兒童就像一塊白板,教育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意願採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兒童。在這種兒童觀下,教育就是重複訓練,兒童被當作一個容器,由成人隨意填充。這種兒童教育觀對教育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當今學前教育實際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其實上述兒童教育誤區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觀的流毒。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14

盧梭關注和追求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問題,把人的教育視為一個走向自由的過程。因此,盧梭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培養自由人,這也是他的教育的最高目的。   在盧梭看來,自由就是自主,包括三個不斷進取的層面:自然自由,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所謂自然狀態的自由,是天賦的,生而有之,不可剝奪。社會自由的實現是一個克服人性墮落、揚棄社會異化的動態歷史過程,道德的自由實現則是這一歷史過程中的自覺化,亦即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過程。因此與自然自由、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相應,盧梭在《愛彌兒》依次論述了自然教育、社會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種教育形式。   本人對“自由人的教育”這一部分的閲讀,感觸最深的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當然,盧梭的自然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人在閲讀過程中更傾向於狹義的理解,即針對0-12歲兒童的教育。   盧梭認為,0—12歲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説話,亦即一種消極教育。所謂消極教育,就是設法避免環境的不良影響,讓自然説話,讓兒童自然成長的教育。消極教育不是給兒童養成品德,而是防止兒童趨於邪惡;不教兒童以知識,而是防止他們產生對於事物的誤解。   0-12歲,是人生中最危險的時期,如果在這段時間中不採取措施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話,那麼它們就會發芽滋長,以後再採取手段去加以改正時,由於它們已經是紮下深根而難以拔除了。因此,這個時期的教育,不是傳授新內容的積極活動,而是要保護兒童的心理不受惡德或者錯誤思想的侵犯;不是要教兒童道德和知識,而在於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這個時期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性的,就是要確保他周圍的一切合適他去看,去聽。兒童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這樣情況下,就要用孩子惡行的自然結果來懲罰他們。   0-12歲的教育主要應該集中於身體訓練,讓兒童勞作,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動。兒童在不停地活動中,仔細觀察,獲得經驗,他的身體和頭腦同時都得到鍛鍊。兒童用自己的雙腳、雙手和眼睛,去獲得認知與理性。每個兒童都應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15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商務印書館版本 32頁】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温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裏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麼?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説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在此不必多説。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範。這個時候,身體的鍛鍊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説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説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説,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裏,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後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着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裏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裏;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55頁】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麼小的時候折磨他麼?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麼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裏來的呢?這時候可以採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係,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麼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並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時候,再告訴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問題。這也是個大問題。而可惡的是,盧梭居然認為,男女應該各司其責,這讓我想到了封建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雖然他很有理由的説這是因為男女在生理基礎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認為女性這麼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覺得,盧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現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羅嗦了。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16

《愛彌兒》是盧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xx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於1762年,是一本小説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它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為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為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為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盧梭要求後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並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他認為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兒童直接從外界和周圍環境中進行學習,幫助兒童審慎地選擇,避開無知和荒謬的東西,獲得有用的知識與合理的教益,而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點。

盧梭這位劃時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驅,不曾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也未曾長久地從事教師工作。但通過頑強的自學和吸收前人先進的思想,通過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深刻觀察與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標——培養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發點——兒童的身心特徵,強調教育應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依次實施,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和兒童的興趣,反對教師、成人的干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極不平凡的見解,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學性。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17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看了盧梭的《愛彌兒》。一個半月的時間下來,看得比較慢,所以上下兩卷書並沒有全部看完。但卻也在看過的一些章目中窺見了這位偉大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見解。無論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則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上都給人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關乎教育,關乎人性,更是一部關於人生及生命本體探尋意義的煌煌鉅著。偉大人物的偉大思想總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正像尼采曾説過的那樣,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可以不在當時那個潮濕的環境中大放光彩,在經過時間沉澱,時代乾燥了之後可能更能準確地定位其價值。《愛彌兒》中的一些論斷在當時引起了不同凡響的轟動與爭議,哪怕是現在,面對現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們也能在這本像預言一樣的書裏面找到依據與線索,給我們啟迪與智慧。

第一卷開篇,作者寫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或許作者並不是想要強調人性是惡,道德敗壞,而恰恰正是為了突出出自自然之手的嬰兒們都天然的美好無瑕,並無後來的拙劣之分。盧梭從自然哲學觀出發,認為應尊重兒童的天性,迴歸自然為精髓。他在書中幾次三番的強調,“應該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這是符合常倫的常識,然而真正能時時做到這樣的家長或老師卻不多。只有擺正成人與孩子的世界觀,才能正確地處理站在各自立場上的價值觀。

在受到盧梭提出的三種教育之一的人的教育時,我們能否發出感慨:“我們沒有使他喪失大自然賦予他的任何東西!”然而我們又會產生疑問,自然賦予他什麼呢?真正做到這一點有多難?盧梭自己也在書中提到,“這樣的兒童教育,實行起來是要遇到許多麻煩的,因為只有眼光深遠的人才懂得它的意義,而在一般庸俗的人看來,花這樣多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不過是頑皮的兒童。”

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歸於自然,把兒童當兒童,盧梭在教育愛彌兒時,會經常精心設計出一個又一個的精彩情境:在 “種蠶豆”的故事中他們可以找農場主幫忙,通過自己的勞動的實際付出去體會別人的辛苦,使愛彌兒意識到他在這裏投入了他的時間、他的勞動、他的辛勤以及他的人格,然後清楚地知道什麼是財產權;在學習地理知識時他帶着愛彌兒去蒙莫朗錫鎮北的森林,讓愛彌兒在對知識是否有用表示懷疑與疑問時用迷了路在森林中找到回家的路來教授有用的地理知識;在學習物理時他帶着愛彌兒觀看魔術師小鴨子的表演,讓愛彌兒自己發現磁石異性相吸同性排斥的原理等等,這些都是現實生活實際事物觸發,用符合孩子需要的視角來設計的情境,讓愛彌兒在每件事情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而不是總在懷疑“這有什麼用處”。

在看這些盧梭設計的教學場景時,經常對比着我會聯想到現在我們社會中的教育。我們學着所謂的豐富的知識,學富五車是高山仰止的境界。不停地往腦袋裏存儲知識,我們以為裝在了大腦裏就會運用了,而事實上“會用”的場合也僅限於在考場和考卷上。就觀察自己而言,學到的書本里的知識似乎與生活是完全脱節的。在生活中,我們不會用到高等函數,不會去算算太陽高度角的大小,不去考慮什麼地磚偏向力,不去……好像生活也不是不能繼續,所以我們依舊把學的有用沒用的知識都打包起,束之高閣,積滿塵埃。這邊是無止盡的學,這邊一如既往的是像是被抽取了思考之源忙碌而沒有充實的的生活,倒是兩不相誤!而在盧梭的教育理念裏,我們應該拋棄那些繁重而缺少實際意義的教育模式。

“你們不要剝奪大自然給予他們的短暫的時間,否則你們將會後悔不及的;一到他們能感受到生的快樂,就讓他們去享受”,孩子不應該是被逼着去學用剝奪了其玩耍時間為代價換得的無有用處的知識。也不該是僅為傳授知識而學知識。“真正有益於我們幸福的知識,為數是很少的,但是隻有這樣的知識才值得一個聰明的人去尋求。”所以問題不在與他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你要始終記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給孩子以很多的東西,而是要讓他頭腦中獲得完全正確的和清楚的觀念,即使他一無所知,那也沒有關係,只要他未受欺騙就行了。”

例如,盧梭在書中提醒人們:在這個階段(10歲或12歲時),不必急於教孩子讀書識字,不可讓孩子成天沉沉悶悶地啃書,而應讓他多接觸大自然,到自然中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去發現他從沒有見過的新奇的東西。正像盧梭在書中説的那樣,知識是無窮盡的,而我們能夠加以利用的生命時間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少的多,在有限的年華里,綿延廣浩的知識海洋裏,我們是滄海一粟。但是,就在之前説過,儘管所謂的知識無窮,對於個體而言,真正能使我們獲得幸福的知識,為數是很少的,聰明的人懂得怎樣去追求這些為數稀少的知識,而大多數人則更多的要與並不能帶給我們幸福的知識周旋。寶貴的光陰耗盡了,卻也沒有達到我們人生的初衷,快樂的享受生活。而對孩子們更是應該如此。記得美學老師曾在課堂上講過,那些平時在實驗室裏忙個不停的人們,在真正得以空閒下來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這是一件多麼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人活着還有什麼想頭。

當然,不排除這樣的教育是太理想化的,姑且不説能否做到,即使能做到,也沒有具體考核衡量的標準來判別。而書中,愛彌兒也只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理論而“想象的學生”。

另外,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無疑這樣的做法會招來質疑,所以作為此種教育做法與理念的執行者,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魄力,能夠抵制世俗的壓力,更需要一份洞察的遠見與智慧。所以確實,教育工作者的難為之處,更會受到輿論的壓力。即使只是一位孩子的家長,也是同樣有難處的。因此,盧梭在書中設想的也應只是理想狀態吧!在不同的現實社會中種.種瑣碎的阻力都會使我們無法完成心中所設想的理想狀態。

“在書裏面,作者寫了在不同時期,不同年齡段,應該針對不同的教育內容、教育原則和方法。如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夠自然發展。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觀教育。”而對於已經具有一些經驗了的更為年長些的孩子,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我們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應該首先鍛鍊的是感官;然而,唯獨為人們所遺忘的,而且最易於被人們忽略的,也是感官。”可以推想盧梭指出不僅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過它們學習正確的判斷,也即學會怎樣去感受。如怎樣摸,怎樣看,怎樣聽。為了要學會思想,就需要鍛鍊我們的四肢,我們的感覺和各種器官,因為它們就是我們的智慧的工具。就像中國古語説的那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來在一定階段,“鍛鍊感覺”的教育很重要。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優秀的教育方法與教育思想被我們一直傳頌。諸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有教無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等。雖然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背景,但我們還是能跨越時間、民族的界限找到共鳴。諸如,盧梭也很強調興趣、愛好,遠比知識重要。裏面説到,“智慧的平靜的歲月是那樣的短促,它過的那樣迅速,它還有許多其他的必要的途徑,所以,企圖在這段期間內把一個孩子培養成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實在是一種妄想。因此,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有道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學問本應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有了興趣的發現才會引起更深層次的瞭解與挖掘。知識、書本是多的學不完,看不完的。與其打一百口淺井,不如專注地深入掘一口深井。前者徒勞淺薄花同樣的力氣卻看不到甘冽的清泉,後者卻井水汩汩。讀書也是這樣,記得老師也經常強調,學而精。在某一方面有着最為得力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對所有都泛泛,一知半解,做了很多無用功。仔細尋覓一方面適合自己的土地,耕耘也好,挖井也罷,深入持久就好!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相比於現在的各種教育方式,優秀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似乎僅存於書本中,束之高閣。

在實際中,仍貫徹着一些拙劣的教育原則,使教育發展滯緩,優秀人才培養更是受阻。這是緊重要的問題。盧梭又指出,建立在愛好興趣幾點上的學習,也要時常注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負擔,以至使他感到厭倦,而在他快要睏倦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要馬上停下來。他説道,“重要的不是他學多少東西,而是不要使他做任何違反他的意志的事情。”

“當我們看到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它為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我認為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麼可憐時,我們心裏是怎樣想法的呢?即使説這種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當我們看見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於不可容忍的束縛之中,強硬的要求他們向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繼續不斷地工作,我們怎麼不感到憤慨”。“野蠻的教育”即失去了人性、人文關懷的教育,當然並不是説教育的內容失卻了這些,而僅僅是最初的教育目的、方式、方法就已經是野蠻的了,所導致的也只能是野蠻的產物,直到最後流血受傷。讀到這裏,引發的感慨是,當一位成功的老師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更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但教育家和老師終究還是不同,前者在理論上加以指導,後者是付諸於實踐。甚至覺得,教師需要一種東西,“天賦”。

我很喜歡書中談到的這個小故事。

他的朋友想考考他那個年紀只有九到十歲的兒子的學生,有一天傍晚,他同老師和孩子一起到一個空曠的地方去散步,那裏有一些國小生在放風箏。父親邊走邊問他的兒子:“風箏的影子在這裏,風箏在哪裏?”那個孩子連頭也不抬一下就立刻回答説:“在大路的上空。”“不錯,”海德爵士説,“大路是在太陽和我們的中間”那位父親聽見這句話,就吻他的兒子,考完以後,也沒有説什麼話就走了。第二天,他送給老師一張錢票,在它的薪俸之外還給了他一筆年金。這位父親是多麼賢明,他的兒子是多麼有出息,那個問題正適合與用來問他那樣年紀的孩子;他的回答雖然簡單,但是你可以從其中看出那個孩子的判斷是多麼準確。

也許這個故事乍一看平淡無奇,並沒有像作者説的那樣讓人眼前一亮或震撼。“你自己必須要有很深刻的判斷能力,才能評價孩子的判斷能力。”一個出色傑出的老師必須具有這種很深刻的判斷能力。而實際中,苛求這樣有遠見與智慧的和深刻判斷力的老師是不現實的。出現的多有這樣一類的老師:“一個教師考慮他自己的利益的時候比考慮他學生的利益的時候多;他所注意的,是怎樣證明他沒有浪費時間,證明別人給他的薪水他是受之無愧的。

他把一套易於表現的本領教給他的學生,隨時都可以拿出來誇耀於人……炫耀一番,而大家也就感到滿意,此後,他把他的東西收拾起來就走了”,可以説教師中存在這種境況是很多見,很普遍的,尤其是現在社會中,當然這是每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所決定的,教育制定規定教學任務,姑且稱之為“集約型”的教育方式。但是,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當然並不是所有教師都如此,或者説並不是一位教師在他教授的生涯中都貫徹如此。還是有很多不僅是為了展示炫耀成果的教學片段的。我們高中的歷史老師,是一位不一般的歷史老師,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懷疑精神,人性理念,康德,真實,講真話……讓我至今記憶深刻。他總是重複強調説,中國人,我們缺少的其實只是常識,而實際中被我們所稱之為的常識卻早已違背了人性。

“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摸索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這一摸索過程中,教師要做的不是要投入參與帶孩子的摸索過程中,而只需陪伴在一旁,悉心耐心的觀察孩子,從而使孩子在這一自然過程中順着自己的天性發展。這一點值得我們現在的教師和家長加以重視”。在幫助孩子養成生活習慣的同時,盧梭強調教師不單純是要做言辭及行為上的巨人,而是應該“謹言慎行”。從文本中,可以理解為教師不是説得越多,做得越多就越想榜樣。文中舉出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當愛彌兒跌倒時,教師會鎮定的注視他,不是驚慌失措而是平靜地呆在原處,愛彌兒看到老師這般態度便也會平靜地對待摔倒這件事,不慌不忙的自己站起來。可以看出,教師可以有效的影響學生的生活習慣,不一定要隨時灌以滿滿的語言和行動表現,只需隨時地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

此外,在我所看到的章節中,還有一個教育現象。“名門巨户之家的教育,只是在於使接受這種教育的人與眾不同,所以它總是選擇最花錢的科目教,,而不願意教最普遍的科目,即使最普遍的科目最有用處也不教。”看到這裏,我的感慨是,盧梭概括洞察的確實深遠。歷來,不分國界,似乎都走不出這個名利的圈子,看看當今社會上的各種教育現象,又何嘗不是如此。盧梭就拿這個舉了兩個例子,學騎馬與學游泳。在商業化社會,趨利趨名的心理在大眾心裏越來越濃厚,也許教育的初衷已離我們漸行漸遠,這是一個值得引起我們深思的問題。對有用知識的追求,對為人類幸福服務的那些聰明而為數甚少的知識的態度如何,擺在怎樣的高度。

有人説,中國至少在近兩三百年內,教育不會有太大改觀。確實,無論在學校裏還是社會上,對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大家都能説出一二。我們對比國內外,感歎中國式教育的失敗帶來的種.種不利後果。很多人,看到諸多問題所在,沒能夠試圖提出解決辦法,只寄希望於時間、後人來為我們“現狀後改變”,這是一種看法。也有人反映,確實,教育制度牽涉着其他關鍵要素,就會提到政治制度、經濟體系。然而,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先哲們提出的偉大思想吧!在專制盛行的社會背景下,一些預見性問題與可以嘗試的解決方案早已有涉及到,給我們啟發。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品格高尚的作者對話,在驚歎其思維火花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境界。盧梭花了20年心血思考和3年時間寫作的《愛彌兒》,值得我們幾遍的細細研讀,收穫通向幸福的知識!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18

生命開始的時候,嬰兒的記憶力和想象力還處在沉睡的狀態。感覺是他知識唯一的來源,他什麼東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這時,你千萬不要去阻止他,因為這樣他才能學會用看、摸和聽的辦法;他才能體會到看和摸的區別;他才能瞭解物體的冷熱、軟硬、輕重、大小,從而慢慢感覺到物體種.種不同的性質。我們都知道,只有通過自己的行動,才能懂得遠近的概念。因此,應該讓孩子常常走動,使他們學會判斷距離。(學習是從摸一摸、弄一弄開始的,所以不要天真地以為鋼琴,英語才是學習)

啼哭是嬰兒表達願望的唯一信號,是人類共同的自然語言。這聲音抑揚頓挫、十分響亮,而且有不同的含義。所以,我們要對嬰兒進行研究,重新學會這種語言。(摸摸、弄弄是學習的開始,啼哭是交流的開始。)

好的乳母能聽懂乳兒所説的一切,還能夠回答他們,雖然她們説的只是一些沒用的單詞。但伴隨這些“咿咿呀呀”的聲調,她們能清楚地瞭解對方。(想要了解事物必須從最簡單入手,人是世界上最為複雜的事物,要想更好地掌握孩子的特點,就必須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去了解他,這樣才能形成你日後的權威性,也只要這樣,你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如果簡單地把講道理當成是對孩子的教育,那未免太天真了。教育從瞭解入手,教育從瞭解開始。

如果一個母親不能從孩子一出生就馬上進入角色,那她就相當於放棄了部分做母親取得權利。除了語言之外,手勢的溝通效果也不差。嬰兒的臉上有令人驚異的表情:微笑、慾望和恐懼,他們面部的肌肉比成年人更靈活。但是,嬰兒的眼睛除了清澈純潔外,無法表達其他的感情。這是因為感覺表現在臉上,而感情則是需要通過目光表達。 (哦,原來嬰兒的感覺表現在臉上呢。) 我們一定要關注嬰兒的哭聲,因為哭聲是嬰兒與未來社會相關聯的第一環節。當嬰兒啼哭時,他一定是不舒服的,是某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宣泄。 最初的幾聲哭聲,是一種請求,如果你沒有理解,哭聲就會變成命令。嬰兒本身是柔弱的,他們先是想依賴,隨後才想指使別人。不過,這一現象並不是由本性產生的。(這盧梭觀察的還真夠細緻的呢。) 當嬰兒不聲不響使勁伸手時,他不能感覺那個東西與他之間的距離,當他又哭又鬧地伸手時,那是他想讓你把那個東西送給他。前一種情況,你把他慢慢地抱到那東西前面;第二種情況,你要假裝沒有聽見,不必理會他的哭聲,不要使他養成命令人的習慣。 (由此可見,孩子的毛病都是被大人慣出來的。) 在達到具有理智的年齡之前,為善與為惡都不是出於認知,無所謂善惡。 一個孩子總是弄亂所看見的東西,凡是他能拿到的都把它打個粉碎。其實,他並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這是為什麼呢?

從生命週期的循環上看,人從出生時的柔弱到青年時的健壯,再輪迴到體弱多病的老年人,又回到了孩子般的柔弱狀態。此時,他常常一動不動,希望周圍的一切也是同樣的平靜。為什麼同樣的軟弱卻在老人和小孩之間會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呢?

其根源在於,孩子正在向上發展、在成長,老人在向下衰退、趨向死亡。可以説,孩子的生命足以使周圍的一切活躍起來。所有的改變都是一種活動,即使破壞的成分較多,但這並非出自於邪惡,只是破壞更適合孩子活潑的性格。 但是,一旦孩子把周圍的人都看做工具,利用他們去追求自己的慾望,並逐漸形成依賴心理,就會感覺到奴役他人的幸福與舒適。一旦這種感覺紮下了根,即使長大之後也不會消亡。

讀後感:

一、一旦為人父母就一定要擔負起做父母的職責。

二、不要讓孩子養成把周圍的人都看做工具,利用他們去追求自己的慾望,並逐漸形成依賴心理。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19

盧梭的《愛彌兒》寫於1757年,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説的名著。此書主要敍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這句話我很贊同。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應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能夠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理解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作為一名教師,我就應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盧梭的《愛彌兒》,也能夠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向以來我堅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

盧梭説:“大自然期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貌。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遊戲中培養創造力,快樂地成長。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用心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潛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好處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須不會遙遠。佛説:人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為有了你的作為,才使得人生變得有好處。人生本來就就應是幸福完整的,我們只但是是去奮力追求還他個原貌而已!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20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遊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再好不過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説過,遊戲是孩子最正當不過的行為,在這點上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為一個孩子應該通過遊戲保持着活潑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裏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遊戲時間。有個小品裏的一句話對此就有諷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國中教育、國小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我有時候想,到底是先出現教育還是先出現考試,兩者到底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20xx年大學聯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顯了”逆反“,我們就應該認識到如今的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盧梭的《愛彌爾》,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知道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遊戲,這樣才能達到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據瞭解某校假期計劃組織部分學生補習,徵求家長的意見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長就寫具了”假期讓孩子好好放鬆一下,不參加補習“的明智之舉。

我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麼?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於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一直到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話,他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走進墳墓好哩。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21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寒冷的季節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裏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户外活動,學會熱時脱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孩子讀書後,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當網絡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為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正確上網。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22

讀完《愛彌兒》,收穫很多,疑惑很多,不解很多,反思很多……

作為一名未來將會踏上三尺講台的師範生,在這裏,我想就自己關於盧梭所説的三種教育中的人的教育——教師教育談談自己的零星收穫,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一、成為學生的夥伴:

“一個孩子的教師應該是年輕的,而且,一個聰慧的人能夠多麼年輕就多麼年輕。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個孩子,希望他能夠成為他的學生的夥伴,在分享他的快樂的過程中贏得他的信任。”

無論從自我還是他人的感受,都可以發現,一個整天板着一張臉、居高臨下的老師,無論自身學識多麼淵博,技能多麼高超,都是很難與學生親近,和孩子打成一片的。無疑,他們是名師是教壇新秀,但絕不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好老師!不可否認,教師需要威信,但是我想好老師不僅只需要威信,威信威信,有威才有信!只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把握他們的心理的前提下,才能充分贏得孩子對你的信任與依賴,才能叩開孩子的心門,做孩子的知心人。

有張有弛,鬆弛有度,讓孩子在玩中學吧!孩子需要的,是既能在他們迷茫的時候給予耐心指導,又能在他們放鬆的時候成為他們快樂玩伴的老師。想要保持一張不老的容顏不易,但是保持一顆年輕的童心、一份年輕的心態卻是可以通過努力擁有的。把自己當成“孩子”吧!同孩子一同嬉戲、玩耍,以孩子的眼光觀察豐富的世界,用孩子的心靈觸摸多彩的世界,也許我們可以發現眼光與成人世界迥然不同的一片天地:那裏雲淡風輕,鳥語花香……

二、讓兒童成為兒童: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寧願讓一個孩子到十歲的時候長得身高五尺而不願他有什麼判斷的能力。事實上,在這種年齡,理性對他有什麼用處?它阻礙着體力的發展,兒童是不需要這種阻礙的。”

這是我對盧梭在少年期(12-15歲)中闡述的教育思想中,感受最為深刻的一段話,讓我想起了時常在耳邊聽到的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就有了各式各樣的輔導班、興趣班,盲目跟風的家長讓孩子背上重重的書包,穿梭在各種英語提高班、奧數特長班中……在超前教育風靡的潮流主導下,孩子幸福嗎?不!我想。這些自以為聰明的做法,全然不顧孩子的興趣、感受,只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只會讓孩子產生對學習的極度厭惡。

家長如此,那麼,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呢?我們是否也會在將來的教學中,全然不顧學生的想法、感情,只是將我們的的思想、書本上所謂的“標準答案”灌輸給孩子?如盧梭所説,孩子不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對每一事物的看法、思想、感情,作為老師,我們有義務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思想,卻沒有權力剝奪他們的這一自由。我想,作為未來的一名國小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讓兒童成為兒童,在屬於兒童的年齡階段,做屬於兒童應做的事:嬉戲、吵鬧……並且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傾聽孩子們的想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們的思想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充分挖掘孩子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之成為一個個豐滿、甜美的果實,萬不可將孩子作為我們隨意填充的容器,讓他們成為一部部只會填寫“標準答案”的機器!

三、授之以漁:

“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

這段話讓我想到這樣一幅場景:一個窗明几淨的教室裏,一位老師手捧教案,按照教案中寫的步驟順序有條不紊,一步一步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則中規中矩地接收着來自於老師的灌輸……

如盧梭所説:“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於你的告知而是由於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學知識,要讓他自己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失去了興趣,學生求知的慾望便不在了!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轉變思維方式,改變教學策略,變枯燥無聊的公式、定理為直觀又形象可感的遊戲、試驗,在課堂中,避免這種“填鴨式”教學,充分激發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點燃孩子智慧的火花。我相信,這時候孩子從中學到的道理是印象深刻的,因為他不僅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更體驗到了自我探索的樂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交給孩子知識,不如教會孩子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樂趣。只有當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慾望,掌握了學習方法,他才能貪婪地吮吸着知識,才能享受在書海中遨遊的歡樂,成為自己的老師。

成為孩子的玩伴,走進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做他自己,體驗自由帶來的無限歡樂;授之以漁,感受知識的無窮魅力!願我們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23

盧梭的《愛彌兒》寫於1757年,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説的名著。這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此書主要敍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這種人實際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這種思想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盧梭對此進行了論證,他將教育理解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後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礎上實現三者的協調一致。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生長等偏激的觀點,但在當時這種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進步意義,這種強調兒童是教育主體的思想,開闢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他的論證初步觸及遺傳、環境、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問題。從培養自然人的目的出發,盧梭強調了勞動教育,視勞動教育為培養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徑,希望兒童通過參加生產勞動,不但獲得勞動的知識技能,而且培養起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熱愛,這些思想不但在當時是進步的,今天也仍有意義。關於智育,盧梭認為讓兒童學習的知識要有用處,應是兒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來,教學的基本任務在於發展兒童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好奇心和興趣;他提出的教學方法包括直觀教學、發現式教學等等。綜觀盧梭關於教學的論述,其中雖不免有片面、偏頗之處,但也包涵着不少真知灼見。盧梭反對封建文化,他根據自然教育理論,認為兒童在12歲以前要遠離封建文化的影響,不要學習書本知識,而是進行感覺教育,讓兒童在各種活動中發展自己的感覺器官。盧梭的感覺教育把發展感官與讀書學習截然分開,當然失之偏頗,但他站在唯物主義感覺論的立場上,強調感覺訓練,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詳細論證了外感官教育的意義、內容和具體方法,不僅具有歷史意義和價值,其中很多見解仍有益於今天的教育實踐。我覺得有一段話讓我感想最深:"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

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讀了盧梭的這段話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應該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應該尊重兒童。因為兒童就應該有兒童的樣子,"玩"是兒童的天性,我們不應將兒童當作成人來看待,讓他們過早承受各種壓力。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如今的兒童,為了"打好升學的基礎"承受者沉重的知識學習的負擔,大量練習題鋪天蓋地地壓向他們。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除了超負荷地要孩子讀書、寫字、計算外,還要求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和假期的學習班,弄得孩子們沒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動和愛好。這種心情和願望是可以理解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個美好的未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呢,但是他們缺乏對孩子的瞭解,沒有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長規律,有時候父母還採取專制得手段來對待兒童,讓兒童不停地學,學一些他們根本究不感興趣的東西。如此的教育,在不情願的狀態下,兒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學,也不會專注於這一方面的學習,更不會成為什麼才什麼家。相反會給兒童造成厭學的情緒,以及對父母的反感,最終成為教育的犧牲品。他們的世界失去了童年的光彩。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最後,我想説,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説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捷徑可走,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24

如果想了解盧梭,不讀他的《愛彌兒》是不會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這本書1972年就發表了,在七幾年的中國教育在做什麼?即使在現在的中國,提倡素質教育這麼久了,提出以人為本這麼長時間了,卻在實際中仍很難做到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讓我很有感想。他不贊同對孩子進行超出其年齡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長也知道看書充電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還沒有出聲呢,就開始研究教育的問題,這是個好現象,如果人人都能這樣的話,我似乎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們不瞭解孩子目前的年齡應該能接受多少,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們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今年13歲考長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那個男孩,於是“背古詩”、“認漢字”、“學英語”、“學鋼琴”……這一切計劃都給孩子制定好了,並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學習,這是不科學的,讓一個2、3歲的孩子去學鋼琴,相信這個孩子不會成為朗朗,反而會扼殺了孩子的興趣,在這一點上,我很同意盧梭的觀點,讓孩子學習不代表讓他提早學不該學的東西。和這些比起來,“學吃飯”、“學生活”、“學與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國小生班級內的現象:很多孩子不比學習,比誰的書包是名牌,比誰用的杯子最高級,比誰家有效汽車接送……班級內部的關係有的也不夠和諧、平等、互助:同桌沒有帶水彩筆,卻不願意借給他,別的同學因為説了自己幾句不好聽的話,自己就大發雷霆,要求家長來學校為其撐腰……這些不好習慣需要我們教師、家長、社會共同去引導糾正。

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博愛、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雖然很樸實,但是卻是我們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國,盧梭的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啟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此時,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議:家長、老師可以組織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錢去市場批發一些圓珠筆、小飾品,讓孩子在鬧市中心區義賣,換來的錢去捐給需要的人們,如果孩子比較小,家長可以在孩子後面偷偷的看着、支持。這樣不僅培養孩子的愛心,還能培養孩子的經濟頭腦,鍛鍊他們的能力,豈不是一舉兩得?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25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商務印書館版本 32頁】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温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裏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麼?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説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在此不必多説。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範。這個時候,身體的鍛鍊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説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説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説,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裏,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26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啟蒙運動時期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作品,針對當時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以及其法國種種腐敗的社會狀況,盧梭絲毫不畏懼地進行了無情的抨擊與揭露。《愛彌兒》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説體教育名著,這本著作正是盧梭討伐法國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闡發了資產階級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義”教育觀。《愛彌兒》全書根據兒童的不同的年齡階段應有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劃分,一共分為5卷,其中,他所闡釋的“自然主義”教育目的觀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這也正反映了法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愛彌兒》的第一卷主要論述的是人出生到兩歲,即嬰兒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我覺得這句話極其富有哲理,也恰恰體現了盧梭主張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人性本善”……緊接着,他指出了我們“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的三種不同的教育對人在嬰兒時期的重要影響,是教育給予了我們生來軟弱卻可以擁有的力量,給予了我們生來一無所有卻可以得到的幫助,生來愚昧卻可以具備的判斷是非的能力。他倡導人性本善,強調教育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關注個人的價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自然人”,通過“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種惡念的生成,這樣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認為,身心能健康成長的嬰兒應該是在四肢均無拘無束的狀態下撫養起來的,而不是給予嬰兒生長姿勢的各種束縛。他極力要求擺脱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所帶來的摧殘和束縛,要求教育務必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這正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關聯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備了健全的身軀,才能夠具備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災難。因而,在嬰兒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嬰兒身心健康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二卷主要論述的是人2至12歲,即童年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開始便指出從嬰幼兒時期過渡到童年時期,是人生一大重要進步所在,在這一階段,盧梭得出一個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籲將這一原理應用於兒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的方法。在對兒童時期的教育觀念上,盧梭重視的並不是兒童使用的措辭,而是兒童給這些措辭的含意,他極不贊成家長教兒童説些虛偽的客氣話,因為這些客氣話從孩子的口中説出來幾乎就會變味了,極有可能會把請求的語氣説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兒童的方式上,盧梭既反對過分嚴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對過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個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盧梭堅信人性本善,我們應該要去尊重兒童,而不是急於對兒童所做出的行為做出或好或壞的評判,他堅持自然教育,倡導兒童應當讓大自然先教導一段時間,然後我們再去接替,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們的教育方法與自然在教法上相沖突。在童年時期,兒童並不能達到理智的程度,他們的智力仍然處在感性階段,他們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他們不具備判斷的能力,即無法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記憶。因而,在童年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感官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三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2至15歲,即少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從起初只有感覺到現在已開始有了觀念,從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觸到現在已開始能夠進行了判斷,個人的體力在迅速發展。由於智力的發展,孩子已經逐漸認識到時間的價值,他們懂得要把時間花費在有用的事物上,他們會自行提出一些問題,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盧梭指出,我們要做的是,看怎樣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樣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慮怎樣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則時,始終要從最普遍、最顯著的現象開始探索。不能讓孩子總是一味地按照別人説的話去做,因為除了他自己覺得對確實是有意義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對他而言都是無益的。盧梭非常反對嚴格的紀律以及僅靠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他認為教育是一種從內在本性向外展開的活動,教育應該適應兒童的性格、能力,發展人的天賦與本性,使每個人的各種內在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智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四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5至20歲,即青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人們處於一段艱難的叛逆期,人們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們要學會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約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戰勝偏見。盧梭堅信人的自然本性,認為人的一切慾念都是源自於人的感性,想象力決定的是他們發展的傾向,只要把自愛之心擴大到去愛別人,我們也就可以使自愛變為美德。人們的思維也終於開始進入了道德的境界,在進行德育的時候,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應該是純理論的東西,空洞的道德説教完全是紙上談兵,但是我們可以去結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學知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實踐,要立足於實際生活中,這樣才有利於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這一卷的最後一部分,盧梭還特別提到了對宗教的看法。他主張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別是在宗教問題上,人的偏見是壓倒一切的。”對於要培養孩子信什麼宗教的問題上,盧梭批判了宗教的矇昧主義,他堅持應該讓孩子自己正確地運用他的理智去選擇。因而,在青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德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五卷主要論述的是愛彌兒的未婚妻,即蘇菲的教育,其中,特別強調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過自然教育培養賢妻良母。蘇菲在平凡的內心中擁有一種良好的天性,而她勝過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於她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內心卻常常很敏感,也正是這顆極其敏感的心,有時候會使她產生難以平靜的想象。但是,對於別人的過失,她能夠耐心地忍受,對於自己的過失,她更是能夠樂於改正。除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之外,蘇菲對其它一切權利都是極端重視的。她不僅知道自己有權利,也知道要運用這個權利去評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過程中,懶惰和桀驁不馴是女子最危險的兩個缺點,為了防止這樣的情形的發生,如果僅僅採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話,反而很容易使他們厭棄工作,而只知道玩樂。因此,女子的行為總是要受到輿論的約束,也正是由於她們養成了受約束的習慣,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種她終生都必須具備的品質,即温順。女子常用豔麗的服飾和化粧品來裝飾自己,卻忽視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權利;只要有熱心和才能,便可以養成一種審美的能力,進而欣賞美以及與之相聯繫的道德觀念。

縱觀全書,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在《愛彌兒》的裏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極其富有內在意藴,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師範)的學生,我將來是要走上幼兒教師這個職位的,置身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這樣只會泯滅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應該是竭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兒童自由、健康成長的適當的環境條件,通過對孩子的行為的細緻的觀察,然後對其不恰當的行為進行適當的誘導,而不是一味地強迫兒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處世方法。此外,我們還要積極鼓勵兒童置身於大自然中,去體現大自然的自然美,藉此鍛鍊他們的獨立,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毅力,倡導他們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27

暑假時讀了《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讀完之後,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不得不説,書中的理念對我來説是種衝擊。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

這是多有哲理的話呀!人與人相處都是相互的,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其實付出的時候不求收獲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我以後也要把這種美德當作一種人身目標。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作為教師感覺收穫很大.對我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啟發。

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這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説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説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  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為他自己。這要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聽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學電腦來説吧,如果孩子不喜歡應用計算機,就是教給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形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和操作能力就更不太可能了。那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對事物的或學問的興趣呢?我認為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讚賞,要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對計算機的認、摸、用不斷加深其對計算機的瞭解。當孩子覺得計算機很有意思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學習認識計算機的操作,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自我學習的方法。自我不斷學習操作的過程就是養成習慣的過程,我想這樣的計算機教育不可能讓孩子學不會計算機的運用。

“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28

暑假時讀了《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讀完之後,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不得不説,書中的理念對我來説是種衝擊。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

這是多有哲理的話呀!人與人相處都是相互的,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其實付出的時候不求收獲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我以後也要把這種美德當作一種人身目標。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除了對學生的挑選,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説的:“人們也許希望他的教師曾經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希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説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麼他憑什麼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驗,當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完成一次之後,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於説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預斷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於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説,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責任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這們來説,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説,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我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讀了《愛彌兒》這本書後使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以後有時間我還會重新細細品讀。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29

作為一名師範生,我時常在自我與現實之間徘徊,一方面自己經歷了那終生難忘的大學聯考,另一方面,假如某一天我為人師表,又不得不融入到“素質教育”的大潮中,其實我自己還是挺矛盾的,我不能否認那起早貪黑的苦讀對於我的大學生活的舉足輕重的影響,但是又不忍回想那些因為應試壓力而結束年輕生命的苦痛。一向在試着尋找答案,什麼樣的教育才能使我們更簡單地在這個社會立足。

近來,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很奇怪,讀後很平靜,也許,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愛彌兒》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藉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緻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到達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好處。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但是,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潛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

主的。

此刻很多家長急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孩子三四歲就把他們送進幼兒園,給他們找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業餘班,孩子弱小的身體承擔着不小的負擔,而最後我們不僅僅發現他們會產生厭煩情緒,而且也會與父母漸行漸遠。所以我們就應讓他們充分體會到童年的快樂,等到了適當的階段再給他們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發展規律。盧梭認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務必是個孩子,如果我們在他童年時期就試圖把他培養成一個大人,就會阻礙他體力的發展,致使他未來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雖然早熟卻並不成熟,而且極容易腐爛。他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理解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理解潛力進行教育。此外,他關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像飲食資料、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兒童的教育,教師之路任重道遠。她們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師給他們灌溉,而怎樣樣把這些孩子培養成質量上好的人才,與教師自身潛力,觀念密切相關。

《愛彌兒》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結晶,但我們不難發現其對於我們的現代教育的重大好處,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無聲息地迎合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我們就應從中尋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斷地創新,為教學尋求合理之道。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作文 篇30

每次讀完一本書,思想總會碰撞出火花,那是對自己的一種反思,也是對書本學習的反思。盧梭的名字,毫無疑問,他應排列在人類思想者的前列。《愛彌兒》就是出自這位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説,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教育對象,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此書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對於兒童成長各階段中的身心表現和特徵的描述是細緻入微的,是將“把兒童看作兒童”進一步具體化了。這當中包括有他的天才想象,但主要是包含了他對兒童、對自身和對當時社會教育的細緻觀察。他的這種將兒童看成發展中的人、看成有階段地向前發展的人的觀點是可取的,而他根據觀察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來進行教育階段劃分的嘗試精神和做法更值得稱讚。因為在此之前對教育階段的劃分中,柏拉圖依據的是培養“哲學王”最高治國者的需要;亞里斯德依據的是他設想的靈魂的三部分組成;誇美紐斯在論述這個問題時則偏重於模仿自然的四季變化。他們都未能象盧梭這樣完全依據兒童自身的發展來劃分年齡階段。

盧梭關於兒童天性中包含主動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結論,以及他呼籲保護兒童純真天性、讓兒童個性充分發展的主張,代表了社會進步的心聲,預含了豐富的現代好處。

盧梭的思想既是他那個時代要求的產物,又具有着現代教育思想的萌芽。實際上,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個最基本問題;兒童觀的更新是人類教育的發展由古代中世紀教育轉向近代教育的關鍵之一。沒有新的兒童觀,也就沒有新的教育思想體系和方法體系。在盧梭之前,文藝復興運動的鉅子如拉伯雷,就曾激烈地反對禁慾主義、主張個性解放;然而正如盧梭所言:“很早以來就有人在大聲反對這種舊有的教育方法了,可從來沒有人準備提出一套更好的來。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和科學,傾向於破壞的成分多,傾向於建設的成分少。”

因此,盧梭的確是在研究兒童、更新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從而在建立資產階級教育理論方面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教育思想家。從盧梭開始,才真正系統地在教育理論上實現了由尊重人權向尊重童權的過渡,開啟了兒童研究的大門,吹響了兒童天性解放的歷史號角,掀起了近代教育的巨瀾。難怪康德要把盧梭的性善論與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相提並論,認為牛頓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盧梭則揭示了人性的發展規律而大加讚賞了。

盧梭嶄新的兒童觀不僅僅是前無古人的,而且也是後啟來者的,為西方現代教育思潮之先河。及至20世紀,杜威在其名著《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更是多次引證盧梭尊重兒童天性的理論,他要求給兒童主動活動的自由、讓兒童在做中學習,以及主張兒童適應他所在的社會等。在這些思想中,都有盧梭的兒童觀、教育觀投下的影子。皮亞傑也稱讚盧梭看出了兒童的每一年齡階段都有它自己的動力,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觀察、思維和情感的方法。皮亞傑的研究實質上也是以這一點為前提的。

我相信盧梭的兒童觀對我們瞭解學生,尊重學生有很大的幫忙。首先我們要明白兒童觀的含義。“兒童觀是成人如何看待兒童和對待兒童的觀點的總和,它涉及到兒童的潛力與特點、地位與權利、兒童期的好處、兒童生長髮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和兒童發展之間的關係等諸多問題。”眾所周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務必有正確的兒童觀。

其次我們要了解兒童的特點。兒童有兩個特點:第一,發育的不成熟。他告誡成人:對兒童的種.種不成熟的表現,不必大驚小怪,而應當對兒童的孱弱予以保護和幫忙,並及其留心兒童隨時閃現出來的智慧的火花。第二,天性的純潔善良。兒童的天性出自造物主之手,是純潔善良的,並且他來到世間不久,尚未受到成年人那樣多的不良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把兒童和成人區別對待,要把兒童當作兒童,設身處地地為兒童着想,持續兒童天生的自然狀態,讓兒童過的幸福和快樂。盧梭還認為,兒童的身心處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兒童的發展變化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併且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我們要把兒童看成發展變化中的人,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我們的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個性發展,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年齡特徵,讓學生在簡單活動中學習,在生活汲取知識。

盧梭對兒童幸福的詮釋是:“自然人的幸福是同他的生活一樣簡單的;幸福就是免於痛苦,也就是説,它是由健康、自由和生活的必需條件組成的。”因此,他的愛彌爾自小不需要經受襁褓的束縛。能夠在沒有危險的地方隨意活動,盡情呼吸鄉村的好空氣。盧梭讓愛彌爾不用學單車、小推車和引步帶。當他明白怎樣把一隻腳移到另一隻腳前邊時,只要在有石子的地方有人輕扶一下。每一天把他帶到草地上,讓他跑,讓他玩,讓他每一天跌一百次。或許身上常常都有點兒傷,然而他永遠是快樂的。

盧梭認為,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其天性充分自由地運用,就會既使兒童此刻感到快樂和幸福,也會使兒童將來獲得快樂和幸福。

盧梭的兒童觀給我們帶來的重要啟示:尊重兒童、解放兒童。解放兒童應從四個方面着手:讓兒童主動探索學習,讓兒童創造性地學習,把兒童從傳統的師生關係束縛中解放出來,把兒童從家庭、教師和社會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k0v03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