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九年級作文(精選5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九年級作文(精選5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九年級作文 篇1

《愛彌兒》是盧梭着名的教育着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於1762年是一本小説半論文體形式的着作。全書共5卷,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九年級作文(精選5篇)

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為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為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為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我們的本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當三種教育的方向一致時,有能夠圓滿地配合時,兒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人的教育時光全由我們控制。因此上,盧梭要求後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他説“大自然希望兒童珍視短暫的童年生活,關心兒童的遊戲,允許兒童充分地進行自由活動,而不應強制兒童像苦役似的不斷讀書。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並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

《愛彌兒》一共分為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在第一卷中,盧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啟發。盧梭説:”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説,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我想:我們的老師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態龍鍾的兒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這與新課標的理念不謀而合。過去我們的課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鴨式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可以為所欲為,只要自認為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的,就不擇手段地去做,結果是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厭學情緒大漲,甚至出現了過激行為。是誰之過?是教師的過錯、教育的過錯。那應該怎麼辦呢?新的課標已經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切實可行的辦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自己去做,教師只是適當的指導,但決不能頤指氣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發現了問題,機會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果孤軍奮戰,久攻不下的話孩子也會失去興趣,那就讓他們進行合作探究吧。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九年級作文 篇2

《愛彌兒》是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本書是盧梭通過對他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稍有閒暇,我就手捧《愛彌兒》,似乎每時每刻都在經歷思想的洗禮。

該書卷首介紹了盧梭最為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廣義的自然教育涉及盧梭的整個教育分期:嬰兒期(0—2歲0、兒童期(2—12歲)、少年期(12—15歲)、青年期(15—20歲)。盧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這四個發展階段而實施。這個過程就是廣義自然教育過程。其中0—12歲的教育才是盧梭狹義的自然教育。這時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説話,亦是一種消極教育。

看着這開頭的四五頁裏,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讓自然説話,那我們教師要來做什麼呢?0—12歲不進行教育怎麼行,怎麼可以用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成長呢?我疑惑這樣的觀點怎麼會被全世界認可這麼久?我沒有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帶着問題繼續在這本書中慢行,帶着問題試圖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尋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記得有一次出去旅遊,與我同車的班級有幾個學生沒有座位,只好幾個人挨一個。這時有個男生站起身來説:“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並猶豫着站起身來,作為老師的我當然是反對她這樣的做法,因為在車裏站着萬一有個剎車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隱患,何況他平時身體不太好。“不可以,坐着。”我對他説。誰知道這一説他倒反而堅定地要站着。看着這個倔強的小男孩本來還想繼續發揮教師的威嚴。但是又突然覺得也許乾脆就讓他站着,讓他品嚐到因為車子啟動、停下帶來的不平衡,到時我不説他也會自動坐下。今天如果我強制讓他坐着下次他還是要站起來,也許那時真正的危險還大一些。我默認了他的決定,自己往他那裏站一站。靜下來時我猛然醒悟到“自然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消極教育,不是對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對教育不負責任,更不是向着錯誤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時候當看着學生在犯錯誤或者在違反理想的規則做事情,教師不積極地馬上採取制止策略,而是在邊上留意着他的進展,讓他體驗到錯誤帶來的麻煩,用自己的親身體檢發現自己的錯誤。到這個時候教師再進行稍微的點撥,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達到了,而且不用擔心學生會屢教不改。看似消極的背後是“不教育,讓自然説話”的魅力!看來盧梭的放任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美感。

不禁想到中國的優良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苦是什麼苦?挑燈夜讀的苦?盤旋在各種培訓班的苦?不,挑燈、培訓都只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已。這個苦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錯誤帶來的苦澀”,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只是知道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怎麼做,或者發現孩子即將要犯錯誤的時候馬上制止,學生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換來的是孩子在家長、老師背後偷偷犯錯,換來的只是我們大人口邊的“屢教不改”。這原來不是孩子的錯,因為他們本來就不知道錯是什麼!書本往後看果然有盧梭的這樣一段話“我非但不小心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傷,相反,他要是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點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苦惱不已。遭受痛苦,是他應該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們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為要他們遭受這些沒有危險的重要教訓”,我為自己能在實際教學生中找到盧梭思想的真諦而感到高興。雖然我不知道這個理解是不是盧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到充實,《愛彌兒》為我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在孩子的錯誤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態。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盧梭在《愛彌兒》中還有一個教育準則,那就是“給兒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儘可能充分地活動,他反對捆綁兒童的四肢,要求為兒童穿上肥大寬鬆的衣服。”對於外在的衣服,盧梭尚且如此重視,要求是必須寬鬆,所以盧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創新教育體系。自由與自然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盧梭教育思想的體現。不謀而合《窗邊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長從不要求我們穿新衣服到學校,而是要提倡我們穿乾淨的舊衣服,這樣哪怕在爬樹的時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可以盡情地玩。”,想想我們現在的學校,除了體育課學生有多少時間是在盡情地玩?玩可是孩子的特權,儘管盧梭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徘徊在我們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卻有誰去真正理解貫徹了呢?

如今的社會競爭是熱門的話題,分數又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趨勢所向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中已經承認了“玩”是種錯誤,我們教師也習慣了當看見學生在玩時送上嚴肅的目光,以為這是在進行教育,學生以為自己在犯錯誤,其實我們都在犯錯!而且在對待玩的問題上,往往老師犯的錯誤更嚴重!於是我對學生看見我走向教室就趕緊跑進教室、藏好自己手裏的卡片、遊戲立即停止這些畫面感到自責和難過,雖然我還曾為此驕傲過。説得簡單些我是無形地制止了玩的現象,嚴重些我是在制止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能力,最根本的是扼殺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我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你發現了嗎?感受到了嗎?感謝《愛彌兒》指出我尋找到自己的錯誤,不至於讓我走得太遠。我想對所有大人們説:面對孩子的玩,讓我們多些“不教育”,還孩子們該有的自由童年吧!

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對於一個想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家長來説《愛彌兒》是一本讓思維爆發革命的書,哪怕沒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會有不小的進步!讓我們呼籲更多的兒童們享受“愛彌兒式”的自由和諧教育,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九年級作文 篇3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啟蒙運動時期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作品,針對當時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以及其法國種.種腐敗的社會狀況,盧梭絲毫不畏懼地進行了無情的抨擊與揭露。《愛彌兒》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説體教育名著,這本著作正是盧梭討伐法國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闡發了資產階級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義”教育觀。《愛彌兒》全書根據兒童的不同的年齡階段應有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劃分,一共分為5卷,其中,他所闡釋的“自然主義”教育目的觀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這也正反映了法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愛彌兒》的第一卷主要論述的是人出生到兩歲,即嬰兒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我覺得這句話極其富有哲理,也恰恰體現了盧梭主張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人性本善”……緊接着,他指出了我們“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的三種不同的教育對人在嬰兒時期的重要影響,是教育給予了我們生來軟弱卻可以擁有的力量,給予了我們生來一無所有卻可以得到的幫助,生來愚昧卻可以具備的判斷是非的能力。他倡導人性本善,強調教育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關注個人的價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自然人”,通過“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種惡念的生成,這樣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認為,身心能健康成長的嬰兒應該是在四肢均無拘無束的狀態下撫養起來的,而不是給予嬰兒生長姿勢的各種束縛。他極力要求擺脱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所帶來的摧殘和束縛,要求教育務必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這正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關聯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備了健全的身軀,才能夠具備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災難。因而,在嬰兒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嬰兒身心健康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二卷主要論述的是人2至12歲,即童年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開始便指出從嬰幼兒時期過渡到童年時期,是人生一大重要進步所在,在這一階段,盧梭得出一個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籲將這一原理應用於兒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的方法。在對兒童時期的教育觀念上,盧梭重視的並不是兒童使用的措辭,而是兒童給這些措辭的含意,他極不贊成家長教兒童説些虛偽的客氣話,因為這些客氣話從孩子的口中説出來幾乎就會變味了,極有可能會把請求的語氣説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兒童的方式上,盧梭既反對過分嚴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對過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個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盧梭堅信人性本善,我們應該要去尊重兒童,而不是急於對兒童所做出的行為做出或好或壞的評判,他堅持自然教育,倡導兒童應當讓大自然先教導一段時間,然後我們再去接替,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們的教育方法與自然在教法上相沖突。在童年時期,兒童並不能達到理智的程度,他們的智力仍然處在感性階段,他們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他們不具備判斷的能力,即無法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記憶。因而,在童年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感官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三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2至15歲,即少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從起初只有感覺到現在已開始有了觀念,從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觸到現在已開始能夠進行了判斷,個人的體力在迅速發展。由於智力的發展,孩子已經逐漸認識到時間的價值,他們懂得要把時間花費在有用的事物上,他們會自行提出一些問題,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盧梭指出,我們要做的是,看怎樣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樣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慮怎樣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則時,始終要從最普遍、最顯著的現象開始探索。不能讓孩子總是一味地按照別人説的話去做,因為除了他自己覺得對確實是有意義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對他而言都是無益的。盧梭非常反對嚴格的紀律以及僅靠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他認為教育是一種從內在本性向外展開的活動,教育應該適應兒童的性格、能力,發展人的天賦與本性,使每個人的各種內在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智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四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5至20歲,即青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人們處於一段艱難的叛逆期,人們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們要學會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約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戰勝偏見。盧梭堅信人的自然本性,認為人的一切慾念都是源自於人的感性,想象力決定的是他們發展的傾向,只要把自愛之心擴大到去愛別人,我們也就可以使自愛變為美德。人們的思維也終於開始進入了道德的境界,在進行德育的時候,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應該是純理論的東西,空洞的道德説教完全是紙上談兵,但是我們可以去結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學知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實踐,要立足於實際生活中,這樣才有利於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這一卷的最後一部分,盧梭還特別提到了對宗教的看法。他主張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別是在宗教問題上,人的偏見是壓倒一切的。”對於要培養孩子信什麼宗教的問題上,盧梭批判了宗教的矇昧主義,他堅持應該讓孩子自己正確地運用他的理智去選擇。因而,在青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德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五卷主要論述的是愛彌兒的未婚妻,即蘇菲的教育,其中,特別強調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過自然教育培養賢妻良母。蘇菲在平凡的內心中擁有一種良好的天性,而她勝過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於她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內心卻常常很敏感,也正是這顆極其敏感的心,有時候會使她產生難以平靜的想象。但是,對於別人的過失,她能夠耐心地忍受,對於自己的過失,她更是能夠樂於改正。除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之外,蘇菲對其它一切權利都是極端重視的。她不僅知道自己有權利,也知道要運用這個權利去評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過程中,懶惰和桀驁不馴是女子最危險的兩個缺點,為了防止這樣的情形的發生,如果僅僅採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話,反而很容易使他們厭棄工作,而只知道玩樂。因此,女子的行為總是要受到輿論的約束,也正是由於她們養成了受約束的習慣,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種她終生都必須具備的品質,即温順。女子常用豔麗的服飾和化粧品來裝飾自己,卻忽視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權利;只要有熱心和才能,便可以養成一種審美的能力,進而欣賞美以及與之相聯繫的道德觀念。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九年級作文 篇4

《愛彌兒》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説體的教育名著。1762年當它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時就轟動了法國和西歐的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假想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讀了《愛彌兒》之後,使我對教育有了許多的感想。

《愛彌兒》第一卷第一節開篇就寫道:“凡是出自於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主張讓兒童自由地隨着自己的天性快樂地成長,而在中國,許多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總是想方設法不讓自己的子女輸在起跑線上。他們逼着孩子學美術和練樂器,甚至寒暑假還得讓孩子上各種輔導班,90後的孩子有多少是有快樂的童年的呢?家長們期望孩子們都能成才,這當然沒錯,但是如果能夠順着孩子的興趣來培養孩子會更好。為什麼必須把孩子像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他們像花園裏的樹木那樣,照家長或社會的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

在當今這個社會,尤其在中國,偏見,權威,需要,先例以及壓在我們身上的一切社會制度都將扼殺兒童的天性,這説到底還是中國人的“面子”問題在作祟。中國人好面子,如果你讓對方下不了台,那最終只會鬧個不歡而散。很多家長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常常逼迫自己的孩子去練孩子不喜歡的樂器等以作為向別人炫耀的資本。如果自己的孩子功課不好,常常會讓家長覺得很沒面子。為什麼我們總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總是要為別人而活,活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裏呢?如果小孩在四五歲的時候不玩泥巴玩過家家,那麼他要在幾歲玩呢?

話説回來,如果其他家長都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培養他一項特長,而那些隨着自然天性成長的小孩長大後會不會變成毫無特長的庸才呢?到那時他們會不會覺得自卑,甚至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呢?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所以最好是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儘早發現孩子的興趣,然後家長在此基礎上培養孩子的興趣,才能達到既保護孩子的天性又培養孩子的目的。

盧梭認為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受教育於自然,受教育於人或是受教育於物,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只有這三種教育是一致的,這樣的學生,才受到良好的教育。在這三種教育中,只有受教育於人是能夠真正加以控制的。學生不僅要接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許多家長卻誤以為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事,常常以自己工作忙或是文化程度跟不上為藉口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給學校,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俗話説:“三歲定八十。”,也就是孩子的性格其實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而家長才是孩子言傳身教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家長在把孩子送進學校受教育之前,孩子的性格等方面就已經形成了。老師沒有辦法完全改變孩子已形成的性格,只能夠儘量改善孩子性格中不足的地方,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事實上,現在當家長的也越來越不容易了,一方面要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又要教導自己的孩子,而現實又常常喜歡和家長們開玩笑。

有一位母親教導自己的兒子説:“君子動口不動手,凡事不能用暴力來解決。”結果兒子有一天被打破頭哭着跑回來,母親大吃一驚問兒子怎麼回事,兒子哭着説:“幼兒園的小朋友打我,我沒有還手。”這時候恰好母親的女友在旁邊聽見了就説:“他們打你,你就打回去啊,不能讓他們欺負了!”於是又一場血戰拉開了。這位母親感到為難了,凡事動用武力,皉睚必報當然不是好性格,那麼懦弱無能也並不是討人喜歡的,總不能每次都報告老師讓老師來解決吧,那麼這位母親該如何選擇呢?

還有一位父親的女兒放學後興高采烈地回來説:“爸爸,我當上班長了!”父親説:“很好啊,但你做人要厚道,不可以在老師面前打同學的小報告説同學的壞話,知道嗎?”女兒答應了。可過了一段時間女兒哭着回來説她的班長被老師撤了,父親忙問:“為什麼?”,女兒答道:“老師説我都不向她反映班級裏出現的問題,覺得我不夠稱職。”父親忙安慰道:“那就算了,不當就不當嘛。”可女兒不依,説道:“可是我喜歡當嘛,同學們都很喜歡我支持我,我覺得我有能力當好班長。”父親沉默無語了,他既不想讓女兒成為背後説人壞話的小人,又不想讓女兒失去班長一職。

這些就家教的悖論了,家長們會覺得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來適應這個社會了。或許,這需要整個社會一起來努力,改變那些不正確的價值觀。但我想家長們在決定怎樣教導自己的小孩時,至少要對得起自己的靈魂。

《愛彌兒》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雖然《愛彌兒》有其不足之處,但是其對教育發展的積極意義仍是重大的。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九年級作文 篇5

盧梭的《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名著。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盧梭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一種尊崇自然的教育。從先到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愛情教育,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普遍性和差異性去對待學生。教育的來源有三種:一是自然,也就是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真正的人。二是人,也就是教育者有意識有目的的指導。三是事物,也就是環境的影響。這三種教育需配合一致,才是自然的教育。

一、自由的渴求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

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説的:“人們也許希望他的教師曾經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希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説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麼他憑什麼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驗,當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完成一次之後,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於説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預斷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於我們來説,是要引起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那麼今後我們要不斷探索解決之道。

二、愉悦的教學和學習

盧梭極力反對書本誦習和空洞的文字説教,強調兒童從現實中探索真理,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識。他説:“我憎恨書籍,他只教我們談論我們不懂得的事體。”又説:“教師所教的是為了什麼呢?文字!文字!文字而已!在他們所誇示的種.種教給兒童的科學中,他們永不注意選擇兒童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兒童們不得不去應付事實,也無法不全盤失敗了。”因此他建議道:“請勿以文字教育給予你的兒童,它應當是純由經驗而學習。”“凡是他們能夠由經驗中學習的事體,都不要由書本去學習。”盧梭主張在現實中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識;相應地,他要求教師放棄繁瑣的講解,提倡師生在共同活動中進行教學。盧梭説:“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你都要從做來教學,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沒有問題時,才進行文字教學。”盧梭在《愛彌兒》中,列舉許多在現實中師生共同活動中進行教學。例如,愛彌兒在祕密的臨海中迷失了路途,於是在教師的指引下,根據陽光照射的方向和森林所在部位,推斷出回家的路,可見,天文和地理的知識是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場合學習的。又如,魔術是操縱水盤中蠟制的小鴨游來游去,這樁祕密被愛彌兒戳穿了,在這一場合中,愛彌兒懂得了有關磁鐵的知識。

為了確保師生共同活動中有效的教學,盧梭倡導尊重兒童天性自由發展的教育方法。首先,盧梭以為人天性好動,在好動這一天性基礎上發展出好奇心。在天然好奇心的驅使下,人不斷探究,發現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事物。因此,貫穿盧梭教學論的一箇中心思想是:“問題不在於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於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由這個中心思想,盧梭得出了關於良好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習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盧梭的全部教學論主張無非是這個基本原則的具體化。從這個原則可以看出,盧梭所謂的“良好的教學”即發現教學,發現教學的基本構成要素即“學問的興趣”和“學問的方法”。這兩個要素是獲得知識,發現真理的工具,而不是知識、真理本身。因此,盧梭的教學論不是隻是本位的,而是興趣、能力趨向的。

其次,盧梭十分注重教學要適應兒童、青年身心發育的水平。他希望教師根據兒童水平選擇學習內容,從簡單的兒童熟悉的事件説起,堅決反對硬把成人的需要作為標準來選擇教材。盧梭認為:“人們對於兒童們的知識領域認識錯誤,把兒童所沒有的制師人為兒童已經具備,並且教兒童去理解那些不能理解的東西。”於是,他勸告老師道:“永遠不要把兒童不能理解的東西向兒童説明”“你在研究自然規律的過程中,要永遠就最可見和最新明的現象着手。”此外,盧梭還希望兒童學習的進度要恰當,不急於求成,不貪多圖快。他説:“縱令最有天資的兒童,你們也莫要設想在我們教導他的三四年時間內,能對一切藝術和科學都有所理解,以致到他長大時能夠獨立地進行研究。”

最後,盧梭要求教學要注重對於事物的接觸或直觀。盧梭以為感覺是知識的門户,把感覺經驗視為發展理性的基礎,因此極為注重要從外界事物獲得印象,他認為對於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才能確實瞭解事物的意義和觀念。這就是説:“我們真正的教師時經驗和情緒。”也就是由實在關係而得到各種觀念的心靈是透徹的。所以這是一條通例:除非不能把實物給兒童看,否則永不要以符號代替實在的實物。因此,盧梭重視實地考察和旅行參觀,以便在豐富而確實的感性知識基礎上,探索事物的規律。愛彌兒在學習農業、土壤、物產和種植方法,是親自夏天觀察以及在和農民一道操作中進行的。他採集植物和礦物的標本,是在實地參觀調查中進行的,他絕不關在房內死讀書,而是走向實際搞研究。

我們來看看之後的愛彌兒成長的如何:懂得自然常識,懂得人情世故,重視對他有用處的東西,喜愛勞動,性情温和,有耐心又頑強,充滿了勇氣。不懼怕疾病。具備社會道德。沒有惡習,身體康健,思想健全,心地自由。

我想這也許是所有父母希望自己孩子所能具備的能力了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grjrm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