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精選17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精選17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1

在盧梭的《愛彌爾》中有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那就是:“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精選17篇)

縱觀整本書,不難看出,盧梭的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歸的。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但這並不表明我書中所有內容都報以肯定的態度。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教育對象,根本就沒有進行過實際操作和實踐,全書共分5卷,盧梭根據愛彌兒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對兩歲以前的兒童進行體育教育,對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就行感官教育,對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進行智育教育,對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進行德育教育以及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教育,雖然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愛情教育是逐步上升進行的,但很明顯,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不過在當時,這樣的教育思想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

此外,盧梭不提倡對二至十二歲的兒童進行知識教育,顯然這是在現代完全行不通的。盧梭會説,這個時期讓孩子學習,孩子只是在被動地學習,不僅不會學到知識,反而養成許多壞習慣,其實也不然,許多學生的興趣愛好就是在小時候培養起來的,這對他們一生都是受益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孩子讀書後,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想辦法去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當寒冷的季節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裏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户外活動,學會熱時脱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網絡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為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正確上網。

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着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2

“有人説,自然不過就是習慣罷了。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是有一些強制養成的習慣永遠也不能消滅天性的嗎?舉例來説,有一些被我們阻礙着不讓垂直生長的植物,它們就具有這樣的習性。自然生長的植物,雖然保持着人們強制它傾斜生長的方向,但是它們的液汁並不因此就改變原來的方向,而且,如果這種植物繼續發育的話,他就能保持由習慣產生的習性,雖然這些習性對我們來説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況一改變,習慣就消失了,天性又回覆過來。教育確實只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不是有一些人忘掉了他們所受的教育,另外一些人則保持了他們所受的教育嗎?這種差別從什麼地方產生的呢?如果是必須把自然這個名詞只限用於適合天性的習慣,那麼,我們就可以省的説這一番多餘的話了。”——摘自《愛彌兒》

在我眼中,自然是自然,習慣是習慣,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自然是與生俱來的,從某種角度來説是不可改變的,就想《愛彌兒》中所舉得例子,當植物拒絕所有束縛之後,它還是會回到原本的生長習慣,並不會因為某一階段的改變而永久改變,亦或者説一個孩子就算是被遺棄了,但是他的血管裏流的永遠都是生父生母的血而不會因為環境或者其他的改變就遺失這一份血緣關係。而習慣是什麼呢?習慣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僅僅是因為時間久了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説它是在包含在自然之中的,因為時間讓習慣變成了自然,但是習慣不是自然,習慣是可以改變的,自然是不可以的。我們生下來並不是就是知曉一切的,我們是通過教育來認知我們周圍的世界, 所以教育對於我們來説不是自然,不是流淌在我們身體中的血而是一種後天養成的習慣。如果非要把自然等同於習慣,那麼要在習慣前面加上一個限定詞,那就是適合天性的,自然就是順其自然符合人生長規律的,人生來具有沒有後天習得的,那麼適合天性的習慣自然而然就成了自然。

《愛彌兒》中説我們的一生要受三種教育,一種是受之與自然,一種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與事物。確實是這樣,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所獲得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每個人都是有着三種教育培養出來的。顯然,這三種教育對我們來説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假如這三種教育很好的配合指導我們前進,那麼我們算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但倘若三種教育不一致,相互衝突那麼他所受的教育將永遠都不符合他本人的心意。三種教育中,只有人的教育是我們能夠完完全全把握住的,但是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有什麼人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通通都管得到呢?所以盧梭時時都在強調順其自然,這突然讓我感覺這種想法與中國道家的無為而治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孩子遭受失敗了,我們總是憂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禮品來安撫……許許多多的例證,從中雖然我們總是獲得了一時的温馨,但是,縱觀宏觀與長遠,遭受教訓的總是自作聰明的人們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需要放下形式的呵護與關愛,當孩子們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狀態中遇到痛苦和煩惱時,不要以為貼心關懷就是愛,有時“作壁上觀”,甚至“冷眼旁觀”才是真正的愛,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會學會遵循自然的意志,才會成為一位遵循自然規律行事的人。

《愛彌兒》是我目前在大學所有讀的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一本書,但是我個人感覺我對《愛彌兒》的理解還停留在字裏行間的表面,還沒有深入到其深處,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細細研究的書,特別是對於即將成為教師的我們。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顧及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方方面面,只希望我們能把作為教師的本分學校教育做好,才能對得起作為教師的良心。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3

打開《愛彌兒》這本書之前,我沒有想到盧梭這樣的啟蒙思想家會寫一本育兒書,還是分年齡段來寫的(0-2歲,2-12歲,12-15歲,15-20歲,以及20歲之後的愛情與婚姻),乍一看目錄頗有點實用育兒手冊的感覺。書讀下來才發現,盧梭寫這樣一部教育論著並不奇怪,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脈相承。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盧梭就闡述了野蠻人在自然狀態中生來自由平等,是人類踏入文明之後產生了種種慾望,才造成了人類之間的不平等的觀點。這是盧梭倡導自然教育的起源,是《愛彌兒》的理論基礎。

盧梭認為,好的社會制度能使人改變自己的天性,讓他由獨立的個體(自然人)變為共同體的一部分(公民),從而個人慾望與社會責任能夠合而為一。然而,他似乎對現實中好的社會制度並不抱希望,因此教育的目標之間存在衝突。在第二章中他寫道:「因為我們不得不同自然或社會制度進行鬥爭,所以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即到底是培養一個人還是培養一個公民?由於這兩個目的是相對的,所以與此相對應的兩種教育形式也是相對的:一種是公共教育,另一種是家庭教育。」對於公共教育,盧梭推崇柏拉圖的《理想國》。在《理想國》中,家庭並不存在,孩子一出生便由國家撫養和教育。而盧梭在《愛彌兒》這本書中更偏重家庭教育,即如何培養一個人。

盧梭設想自己是一個想象中剛出生的孩子愛彌兒的家庭教師,負責教育愛彌兒一直到成人,藉此來陳述其教育原則。貫穿全書的是盧梭的自然教育法,即遵從孩子的天性,減少人為干預。因為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好的,恰恰是由於後天社會灌輸種種不好的觀念才讓人變壞了。舉例來説,在0-2歲的那章,盧梭寫道:「伴隨着啼哭聲,孩子來到了這個世界,並且在啼哭中度過整個嬰兒期。為了讓他們止住哭聲,我們打他們、罵他們或者哄他們。不是他們逗我們開心,就是我們逗他們開心;不是他們順從我們,就是我們順從他們;不是他們命令我們,就是我們命令他們。在我們和他們的關係中,絲毫沒有折中的餘地。如此一來,孩子們的頭腦中形成的第一種觀念就是支配和奴役。他們還沒有學會説話就開始命令人了;他們還沒有學會走路,就開始順從人了;他們還沒有是非觀念,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就開始接受懲罰了。」若是遵從自然法則,除非是真正的需要,嬰兒的啼哭不一定要理會,「必須讓他養成這樣的習慣:不命令人,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為東西是不聽他的命令的。」

盧梭認為12歲以下的兒童適用感官教育,因為他們還沒有發展出理性,也因此反駁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觀點。在他看來,不要跟孩子講大道理,因為他不可能明白,也不要講那些他們根本就沒有興趣的問題,比如説他們成年的幸福、別人的尊重,以及將來的利益等等。另外,盧梭認為寓言不適合給孩子讀,因為他們無法領會隱含的寓意,對孩子説話應該直截了當。他也不主張讓孩子去背誦那些或悲或喜的台詞,或者去學習一些辯論的技巧,因為「他們不可能將那些都不懂的事情講述得繪聲繪色,更不可能將那些都沒經歷過的情感演繹得真摯動人。」

12歲以後,就可以開始培養學生的理性了。導師只需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簡單來説,就是不要教,尊重孩子,相信他是一顆種子會自己生長,而不是一個任我們充填的容器,他就有機會長成他自己。另外,盧梭強調了兩遍「讓他們去實踐」,讀書筆記認為知識不應從書本中而來。從地圖和地球儀上學地理,不如帶他到野外去實地勘測。他給愛彌兒讀的唯一一本書是《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也是自然教育法的最好註解。

愛彌兒15-20歲的時候,盧梭開始引入道德的教育。要讓他看到別人的痛苦,從而喚起他本性中的同情心,並且通過學習歷史來了解人性。盧梭認為,自愛是人類唯一的天性。首先是愛自己,然後是愛自己周圍的人。由自愛而產生的對他人的愛,推至對全人類的愛,是人類正義的本源。盧梭開始讓他走入社會,接觸不同的人,研究社會習俗。這是在他已具備理性的前提下發生的,因為這時他有了自己的判斷力,能夠批判地看待社會上的一切。

最後一章涉及婚姻和對女孩的教育。盧梭不認為男女平等,這一方面是受時代所限,另一方面也源於自然狀態下男女的差異。當愛彌兒陷入與蘇菲的熱戀中時,盧梭教導他控制自己的慾念,追求德行,並帶他離開了蘇菲,開始為期兩年的遊歷。在遊歷中,愛彌兒開始研究政府和社會制度。盧梭相信,愛彌兒在對那麼多的社會制度進行了考察之後,是不會盲目地去信任它們的,它們根本就不值得擁有他的信任。自由不依靠政府和法律,而是發自人的內心——一個自由的人,無論走到哪裏,他都是自由的。從這裏也能看到盧梭對政治的悲觀,他並不希望把愛彌兒培養成一個有志於改變社會現狀的人,而是教給他如何在敗壞的社會中遵從自然法則,不受別人的偏見左右,過有道德而自由的生活。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4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寒冷的季節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裏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户外活動,學會熱時脱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孩子讀書後,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當網絡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為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正確上網。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5

作為一名師範生,我時常在自我與現實之間徘徊,一方面自己經歷了那終生難忘的大學聯考,另一方面,假如某一天我為人師表,又不得不融入到“素質教育”的大潮中,其實我自己還是挺矛盾的,我不能否認那起早貪黑的苦讀對於我的大學生活的舉足輕重的影響,但是又不忍回想那些因為應試壓力而結束年輕生命的苦痛。一直在試着尋找答案,什麼樣的教育才能使我們更輕鬆地在這個社會立足。

近來,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很奇怪,讀後很平靜,也許,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愛彌兒》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藉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緻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

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主的。

現在很多家長急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孩子三四歲就把他們送進幼兒園,給他們找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業餘班,孩子弱小的身體承擔着不小的負擔,而最後我們不僅發現他們會產生厭煩情緒,而且也會與父母漸行漸遠。所以我們應該讓他們充分體會到童年的快樂,等到了適當的階段再給他們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發展規律。盧梭認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須是個孩子,如果我們在他童年時期就試圖把他培養成一個大人,就會阻礙他體力的發展,致使他未來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雖然早熟卻並不成熟,而且極容易腐爛。他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關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像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兒童的教育,教師之路任重道遠。她們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師給他們灌溉,而怎麼樣把這些孩子培養成質量上好的人才,與教師自身能力,觀念密切相關。

《愛彌兒》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結晶,但我們不難發現其對於我們的現代教育的重大意義,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無聲息地迎合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我們應該從中尋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斷地創新,為教學尋求合理之道。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6

《愛彌兒》的第三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2至15歲,即少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從起初只有感覺到現在已開始有了觀念,從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觸到現在已開始能夠進行了判斷,個人的體力在迅速發展。由於智力的發展,孩子已經逐漸認識到時間的價值,他們懂得要把時間花費在有用的事物上,他們會自行提出一些問題,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盧梭指出,我們要做的是,看怎樣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樣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慮怎樣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則時,始終要從最普遍、最顯著的現象開始探索。不能讓孩子總是一味地按照別人説的話去做,因為除了他自己覺得對確實是有意義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對他而言都是無益的。盧梭非常反對嚴格的紀律以及僅靠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他認為教育是一種從內在本性向外展開的活動,教育應該適應兒童的性格、能力,發展人的天賦與本性,使每個人的各種內在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智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四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5至20歲,即青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人們處於一段艱難的叛逆期,人們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們要學會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約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戰勝偏見。盧梭堅信人的自然本性,認為人的一切慾念都是源自於人的感性,想象力決定的是他們發展的傾向,只要把自愛之心擴大到去愛別人,我們也就可以使自愛變為美德。人們的思維也終於開始進入了道德的境界,在進行德育的時候,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應該是純理論的東西,空洞的道德説教完全是紙上談兵,但是我們可以去結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學知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實踐,要立足於實際生活中,這樣才有利於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這一卷的最後一部分,盧梭還特別提到了對宗教的看法。他主張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別是在宗教問題上,人的偏見是壓倒一切的。”對於要培養孩子信什麼宗教的問題上,盧梭批判了宗教的矇昧主義,他堅持應該讓孩子自己正確地運用他的理智去選擇。因而,在青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德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五卷主要論述的是愛彌兒的未婚妻,即蘇菲的教育,其中,特別強調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過自然教育培養賢妻良母。蘇菲在平凡的內心中擁有一種良好的天性,而她勝過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於她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內心卻常常很敏感,也正是這顆極其敏感的心,有時候會使她產生難以平靜的想象。但是,對於別人的過失,她能夠耐心地忍受,對於自己的過失,她更是能夠樂於改正。除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之外,蘇菲對其它一切權利都是極端重視的。她不僅知道自己有權利,也知道要運用這個權利去評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過程中,懶惰和桀驁不馴是女子最危險的兩個缺點,為了防止這樣的情形的發生,如果僅僅採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話,反而很容易使他們厭棄工作,而只知道玩樂。因此,女子的行為總是要受到輿論的約束,也正是由於她們養成了受約束的習慣,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種她終生都必須具備的品質,即温順。女子常用豔麗的服飾和化粧品來裝飾自己,卻忽視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權利;只要有熱心和才能,便可以養成一種審美的能力,進而欣賞美以及與之相聯繫的道德觀念。

縱觀全書,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在《愛彌兒》的字裏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極其富有內在意藴,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師範)的學生,我將來是要走上幼兒教師這個職位的,置身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這樣只會泯滅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應該是竭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兒童自由、健康成長的適當的環境條件,通過對孩子的行為的細緻的觀察,然後對其不恰當的行為進行適當的誘導,而不是一味地強迫兒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處世方法。此外,我們還要積極鼓勵兒童置身於大自然中,去體現大自然的自然美,藉此鍛鍊他們的獨立,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毅力,倡導他們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7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名著,主要記敍了一名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把他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教育經歷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下來,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閲讀的經典。

“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裏,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這是整本書中讓我觸動的第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應該是長遠的、可持續的,孩子將來必定要獨立面對生活,因此,孩子從小不能過於嬌慣,良好習慣和行為的養成是他們將來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雖然還不理解什麼是依靠,什麼是獨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從潛意識裏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什麼事情都由父母幫忙解決,那麼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長遠”的影響,長大後遇到困難也沒有勇敢面對的勇氣;反之,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孩子長大後遇到事情不會第一個想到求助,而是獨立面對,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們善於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善於巧妙的將生活安排妥當,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倒。書中,另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一個孩子受了什麼樣的創痛,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希望別人聽見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歡用“哭”向他人傳遞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同情,對於某些輕微的情況,孩子是要獨立面對的,作為教師和家長對於孩子的的“信號”,要用恰當的方式迴應,善於鼓勵孩子獨自面對一些能夠面對的情況。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8

暑假時讀了《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讀完之後,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不得不説,書中的理念對我來説是種衝擊。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

這是多有哲理的話呀!人與人相處都是相互的,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其實付出的時候不求收獲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我以後也要把這種美德當作一種人身目標。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除了對學生的挑選,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説的:“人們也許希望他的教師曾經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希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説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麼他憑什麼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驗,當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完成一次之後,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於説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預斷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於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説,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責任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這們來説,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説,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我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讀了《愛彌兒》這本書後使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以後有時間我還會重新細細品讀。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9

對於盧梭的書,我向來是敬而遠之,他的《懺悔錄》、《社會契約論》在我看來是高深異常的專著。當我懷着一顆崇敬忐忑的心,讀完他的教育哲學專著--《愛彌爾》後,覺得這本著作深入淺出,藴涵着他在幼兒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見,閃爍着他獨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盧梭在《愛彌爾》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他在《愛彌爾》中開宗明義地説,“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這些兒童教育觀,儘管歷經三個世紀的惡的歲月交替,時代變更,而在知識日趨進步,思想不斷更新的當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威力。經得起時代檢驗的才是真理,可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有着驚人的超前意識和恆久。他的教育思想與其的行為、性格,尤其與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有着密切的關係。他生性愛好自然,行為不拘,一生只受過兩年正規教育,但他善於學習,與一些社會名流交往,深受影響,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人本主義,要減輕人類的不平等,只有迴歸自然,服從自然的法則,脱離社會的約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會政治和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

有哪段教育話語比這段更經典?“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寧願讓一個孩子到十歲的時候長得身高五尺而不願他有什麼判斷的能力。事實上,在這種年齡,理性對他有什麼用處?它阻礙着體力的發展,兒童是不需要這種阻礙的。”這是整本《愛彌兒》中最精髓,最叫絕的一段。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閲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在少年宮,你經常可以看到:一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後輩來實現,於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我有一個小侄女,在她上幼兒園的時候,每週末就要參加圍棋,電子琴,作文,巴蕾等等興趣班,她的日程表就象一個職業女性一樣,毫無喘息的機會。當我問其“放五一長假,你最想幹什麼”的時候,她回答;“我就想到鄉下姥姥家看看田野。在此,我們不能不痛心,我們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不堪重負,甚至懷疑這個世界的陽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懷疑頭頂的天空是不是蔚藍的,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因為在這些可憐的孩子耳旁總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煩人的教導,頭頂上總是壓着數座沉重的大山,他們的世界已經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們成了滿足大人培養慾望的行屍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這點我們要時刻切記。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盧梭認為,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張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國大哲學家洛克曾主張,兒童就像一塊白板,教育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意願採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兒童。在這種兒童觀下,教育就是重複訓練,兒童被當作一個容器,由成人隨意填充。這種兒童教育觀對教育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當今學前教育實際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其實上述兒童教育誤區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觀的流毒。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10

作為一名師範生,我時常在自我與現實之間徘徊,一方面自己經歷了那終生難忘的大學聯考,另一方面,假如某一天我為人師表,又不得不融入到“素質教育”的大潮中,其實我自己還是挺矛盾的,我不能否認那起早貪黑的苦讀對於我的大學生活的舉足輕重的影響,但是又不忍回想那些因為應試壓力而結束年輕生命的苦痛。一向在試着尋找答案,什麼樣的教育才能使我們更簡單地在這個社會立足。

近來,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很奇怪,讀後很平靜,也許,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愛彌兒》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藉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緻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到達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好處。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但是,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潛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

主的。

此刻很多家長急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孩子三四歲就把他們送進幼兒園,給他們找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業餘班,孩子弱小的身體承擔着不小的負擔,而最後我們不僅僅發現他們會產生厭煩情緒,而且也會與父母漸行漸遠。所以我們就應讓他們充分體會到童年的快樂,等到了適當的階段再給他們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發展規律。盧梭認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務必是個孩子,如果我們在他童年時期就試圖把他培養成一個大人,就會阻礙他體力的發展,致使他未來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雖然早熟卻並不成熟,而且極容易腐爛。他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理解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理解潛力進行教育。此外,他關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像飲食資料、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兒童的教育,教師之路任重道遠。她們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師給他們灌溉,而怎樣樣把這些孩子培養成質量上好的人才,與教師自身潛力,觀念密切相關。

《愛彌兒》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結晶,但我們不難發現其對於我們的現代教育的重大好處,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無聲息地迎合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我們就應從中尋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斷地創新,為教學尋求合理之道。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11

《愛彌兒》是法國教育家盧梭的名作,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國家,影響巨大。這本書能夠深深地觸動人的心靈,我把感觸深刻的幾方面寫下來。

教育目的:“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的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從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

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的。” 培養什麼樣的人:“生活,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

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我們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我們的第一個教師便是我們的保姆。” 怎樣教學生:“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問題不在於防他死去,而在於教他如何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壓力都不小,特別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面臨學業的巨大壓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學之後,又面臨就業的壓力。

如今大學生、研究生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前不久還有大學生自殺,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殺的報道。盧梭的教育觀點是,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學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對挫折。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12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啟蒙運動時期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作品,針對當時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以及其法國種種腐敗的社會狀況,盧梭絲毫不畏懼地進行了無情的抨擊與揭露。《愛彌兒》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説體教育名著,這本著作正是盧梭討伐法國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闡發了資產階級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義”教育觀。《愛彌兒》全書根據兒童的不同的年齡階段應有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劃分,一共分為5卷,其中,他所闡釋的“自然主義”教育目的觀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這也正反映了法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愛彌兒》的第一卷主要論述的是人出生到兩歲,即嬰兒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我覺得這句話極其富有哲理,也恰恰體現了盧梭主張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人性本善”……緊接着,他指出了我們“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的三種不同的教育對人在嬰兒時期的重要影響,是教育給予了我們生來軟弱卻可以擁有的力量,給予了我們生來一無所有卻可以得到的幫助,生來愚昧卻可以具備的判斷是非的能力。他倡導人性本善,強調教育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關注個人的價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自然人”,通過“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種惡念的生成,這樣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認為,身心能健康成長的嬰兒應該是在四肢均無拘無束的狀態下撫養起來的,而不是給予嬰兒生長姿勢的各種束縛。他極力要求擺脱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所帶來的摧殘和束縛,要求教育務必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這正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關聯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備了健全的身軀,才能夠具備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災難。因而,在嬰兒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嬰兒身心健康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二卷主要論述的是人2至12歲,即童年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開始便指出從嬰幼兒時期過渡到童年時期,是人生一大重要進步所在,在這一階段,盧梭得出一個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籲將這一原理應用於兒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的方法。在對兒童時期的教育觀念上,盧梭重視的並不是兒童使用的措辭,而是兒童給這些措辭的含意,他極不贊成家長教兒童説些虛偽的客氣話,因為這些客氣話從孩子的口中説出來幾乎就會變味了,極有可能會把請求的語氣説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兒童的方式上,盧梭既反對過分嚴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對過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個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盧梭堅信人性本善,我們應該要去尊重兒童,而不是急於對兒童所做出的行為做出或好或壞的評判,他堅持自然教育,倡導兒童應當讓大自然先教導一段時間,然後我們再去接替,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們的教育方法與自然在教法上相沖突。在童年時期,兒童並不能達到理智的程度,他們的智力仍然處在感性階段,他們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他們不具備判斷的能力,即無法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記憶。因而,在童年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感官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三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2至15歲,即少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從起初只有感覺到現在已開始有了觀念,從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觸到現在已開始能夠進行了判斷,個人的體力在迅速發展。由於智力的發展,孩子已經逐漸認識到時間的價值,他們懂得要把時間花費在有用的事物上,他們會自行提出一些問題,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盧梭指出,我們要做的是,看怎樣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樣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慮怎樣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則時,始終要從最普遍、最顯著的現象開始探索。不能讓孩子總是一味地按照別人説的話去做,因為除了他自己覺得對確實是有意義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對他而言都是無益的。盧梭非常反對嚴格的紀律以及僅靠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他認為教育是一種從內在本性向外展開的活動,教育應該適應兒童的性格、能力,發展人的天賦與本性,使每個人的各種內在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智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四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5至20歲,即青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人們處於一段艱難的叛逆期,人們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們要學會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約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戰勝偏見。盧梭堅信人的自然本性,認為人的一切慾念都是源自於人的感性,想象力決定的是他們發展的傾向,只要把自愛之心擴大到去愛別人,我們也就可以使自愛變為美德。人們的思維也終於開始進入了道德的境界,在進行德育的時候,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應該是純理論的東西,空洞的道德説教完全是紙上談兵,但是我們可以去結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學知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實踐,要立足於實際生活中,這樣才有利於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這一卷的最後一部分,盧梭還特別提到了對宗教的看法。他主張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別是在宗教問題上,人的偏見是壓倒一切的。”對於要培養孩子信什麼宗教的問題上,盧梭批判了宗教的矇昧主義,他堅持應該讓孩子自己正確地運用他的理智去選擇。因而,在青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德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五卷主要論述的是愛彌兒的未婚妻,即蘇菲的教育,其中,特別強調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過自然教育培養賢妻良母。蘇菲在平凡的內心中擁有一種良好的天性,而她勝過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於她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內心卻常常很敏感,也正是這顆極其敏感的心,有時候會使她產生難以平靜的想象。但是,對於別人的過失,她能夠耐心地忍受,對於自己的過失,她更是能夠樂於改正。除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之外,蘇菲對其它一切權利都是極端重視的。她不僅知道自己有權利,也知道要運用這個權利去評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過程中,懶惰和桀驁不馴是女子最危險的兩個缺點,為了防止這樣的情形的發生,如果僅僅採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話,反而很容易使他們厭棄工作,而只知道玩樂。因此,女子的行為總是要受到輿論的約束,也正是由於她們養成了受約束的習慣,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種她終生都必須具備的品質,即温順。女子常用豔麗的服飾和化粧品來裝飾自己,卻忽視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權利;只要有熱心和才能,便可以養成一種審美的能力,進而欣賞美以及與之相聯繫的道德觀念。

縱觀全書,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在《愛彌兒》的字裏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極其富有內在意藴,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師範)的學生,我將來是要走上幼兒教師這個職位的,置身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這樣只會泯滅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應該是竭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兒童自由、健康成長的適當的環境條件,通過對孩子的行為的細緻的觀察,然後對其不恰當的行為進行適當的誘導,而不是一味地強迫兒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處世方法。此外,我們還要積極鼓勵兒童置身於大自然中,去體現大自然的自然美,藉此鍛鍊他們的獨立,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毅力,倡導他們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13

在網上搜索《愛彌兒》的時候,發現有人評價這本書是一本好讀,但很難讀懂的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書。“歌德稱這本書是教育的自然福音,康德因閲讀《愛彌兒》而忘卻了十幾年的定時散步習慣,席勒則稱盧梭為新的蘇格拉底,是耶穌擬造的人。”我並不是一個對文學書籍深有研究的人,所以我對於《愛彌兒》的見解可能比較膚淺。

這本書的第一卷寫了一個孩子小時候的遭遇。一個年輕美貌的母親將孩子生下來後,因為覺得教養孩子是一種累贅,所以就把孩子交給了保姆照看,然後自己就不管了。年輕的母親不顧孩子在保姆那裏是否過的好。而父親為了安靜的過日子,就犧牲父親對孩子的愛,就這樣孩子在還不懂事的時候周圍就沒有了父母的關愛,而當孩子已經熟悉了保姆的陪伴並對她產生了依賴的時候,孩子的母親卻要把孩子帶回自己身邊,並不允許孩子再與保姆接觸,年輕的母親就這樣以為孩子以後就會孝順自己。她不知道她錯的多麼離譜,她只知道為自己想,根本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沒有給孩子應得的愛,沒有教育孩子,沒有撫養孩子,最後還想得到孩子的孝順,實在荒.唐透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管不問,毫不關心,試問這樣的教育方法怎麼能教育出一個優秀的人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他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和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兩方面。每個孩子都是美麗的天使,他們都應該得到父母最大的關愛。在愛中成長的孩子是幸福的,但總有一些父母只給了孩子生命,卻給不了他們的未來。父親與母親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同樣父愛與母愛也是任何感情都替代不了的。都説父愛如山,母愛如水,他們的愛是世間最深厚,最無私的。當然愛非溺愛,如果家長因為心疼孩子而遷就他,放任他的話,那麼會讓一個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從而對他的未來造成危害。父母的愛是孩子這一生中最珍貴的財富,當孩子們遭遇挫折,遇到困難時,父母的愛能給予他們安慰,幫他們脱離困境,當孩子成功時,父母在為子女高興的同時也不忘為他們指引方向,督促他們繼續努力。

我記得在某個欄目中看到過這樣一位父親,他對待自己的女兒就像對待仇人一樣,經常對女兒進行毆打、辱罵,甚至還將燒開的水往女兒頭上澆。記者在採訪小女兒時,發現他目光呆滯,精神恍惚,而且容易受到驚嚇,志願者帶小女孩去醫院,發現她全身都是傷,舊傷未愈又添新傷,小女孩頭頂的皮膚已經壞死,不會再張頭髮了。看着小女孩那可憐的模樣,做檢查的護士都忍不住哭了。我想陌生的人看到小女孩都會為她感到傷心,她的親生父親怎能忍心那樣對待自己的親生女兒。在這個父親摧殘小女孩身體的時候,會不會想到他深深傷害到小女孩幼小的心靈,甚至已經嚴重影響了女兒美好的未來。還有些父母為了錢把孩子賣給別人,美名其曰是為了孩子好,如果跟着自己只會吃苦……孰不知,將來孩子知道了真相,這是對孩子心靈多大的傷害!現在的家長有很多種教養方式“比如,否定型、民主型、過分保護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我認為其中民主型教育是最好的,因為民主型家長能讓孩子自由發展,並且尊重和信任他們,這樣能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即使有錯也能讓孩子在其中增長經驗和能力。孩子之所以為孩子是因為他們不曾受世俗影響,他們的思想方式與行為特點與成人有很大不同。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不成熟的心理狀態和某些錯誤。在孩子犯錯時應該耐心教導,寬容的對待他們,但也不能一味遷就,還是要以幫他們改正錯誤為原則。

從《愛彌兒》一書中我不僅讀出了在還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重要性,還有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第二卷中,作者講述了他面對愛彌兒哭時的做法。“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裏去,他不哭了,我就馬上跑到他身邊。”讓·雅克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如果孩子一哭大人就給予他關愛並答應他某種請求,他就會認為他正在遭受的痛苦是天大的,是不可跨越的,就會讓他更加痛苦。如果大人可以理智的對待孩子的哭聲,那麼還自己也會覺得“哦,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從而讓孩子獲得成長,養成堅強的性格。假如給孩子灌輸一種“眼淚可以讓自己獲得糖果”的思想。這樣在以後的成長中孩子會以哭泣讓家長來滿足自己各種無理的要求,從而讓孩子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所以大人應該正確的對待孩子的哭泣,就像書中寫的那樣“如果孩子長的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愉快的使他擦乾他的眼淚”

(《愛彌兒》)第三卷中,讓·雅克帶着愛彌兒去散步,但是進入森林後他們“迷路”了,在這種情況下,讓·雅克趁機教了埃米爾天文學的某些知識。由此可見,在實踐中教學比課堂上枯燥乏味的口頭教學,更能讓孩子喜歡和接受,並且能讓孩子愉快的、自主的去學習。但是有些時候老師要教的內容是孩子們不感興趣的,所以就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去給孩子們做實驗,但最後並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此時,教師要做的不是一味的考慮孩子喜歡什麼呢?而應該想想怎樣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因為對於孩子而言,一切引不起他的興趣的事情都是與他不相干的。拿我學英語這件事來説吧,上國小剛接觸英語的時候,我覺得英語只是一種外語,而這種外語與我除了成績,就沒有多大關係,因為我用不到,但英語老師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特別可愛的課堂,他能很形象的將英漢兩語結合起來,並且會給表現好的學生獎勵一張那種很可愛的貼畫,後來我們就喜歡比誰的貼畫多,為了贏得更多的貼畫我就會自覺的背單詞。國中時候的英語老師是個女的,她很漂亮,她講的知識也很容易讓我們記住,所以我的成績就一直不錯。但是上高中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是個老教師,她只顧自己講課文,還是全英語那種課堂,複習時會連着一個星期背單詞或者一個星期都背課文。剛開始還會背下,但是天天都這樣就沒有興趣了,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倦。

到現在,我已經不很喜歡英語了。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我,將來要面對非常多的兒童,我不會只一味的讓這些孩子去學到某些知識或技能,而是應該為他們創造一個自由的,健康的環境,讓他們能在我的引導下自主思考,主動學習,幸福快樂的成長。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14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説,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財政税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

但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15

讀完《愛彌兒》,收穫很多,疑惑很多,不解很多,反思很多……

作為一名未來將會踏上三尺講台的師範生,在這裏,我想就自己關於盧梭所説的三種教育中的人的教育——教師教育談談自己的零星收穫,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一、成為學生的夥伴:

“一個孩子的教師應該是年輕的,而且,一個聰慧的人能夠多麼年輕就多麼年輕。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個孩子,希望他能夠成為他的學生的夥伴,在分享他的快樂的過程中贏得他的信任。”

無論從自我還是他人的感受,都可以發現,一個整天板着一張臉、居高臨下的老師,無論自身學識多麼淵博,技能多麼高超,都是很難與學生親近,和孩子打成一片的。無疑,他們是名師是教壇新秀,但絕不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好老師!不可否認,教師需要威信,但是我想好老師不僅只需要威信,威信威信,有威才有信!只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把握他們的心理的前提下,才能充分贏得孩子對你的信任與依賴,才能叩開孩子的心門,做孩子的知心人。

有張有弛,鬆弛有度,讓孩子在玩中學吧!孩子需要的,是既能在他們迷茫的時候給予耐心指導,又能在他們放鬆的時候成為他們快樂玩伴的老師。想要保持一張不老的容顏不易,但是保持一顆年輕的童心、一份年輕的心態卻是可以通過努力擁有的。把自己當成“孩子”吧!同孩子一同嬉戲、玩耍,以孩子的眼光觀察豐富的世界,用孩子的心靈觸摸多彩的世界,也許我們可以發現眼光與成人世界迥然不同的一片天地:那裏雲淡風輕,鳥語花香……

二、讓兒童成為兒童: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寧願讓一個孩子到十歲的時候長得身高五尺而不願他有什麼判斷的能力。事實上,在這種年齡,理性對他有什麼用處?它阻礙着體力的發展,兒童是不需要這種阻礙的。”

這是我對盧梭在少年期(12-15歲)中闡述的教育思想中,感受最為深刻的一段話,讓我想起了時常在耳邊聽到的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就有了各式各樣的輔導班、興趣班,盲目跟風的家長讓孩子背上重重的書包,穿梭在各種英語提高班、奧數特長班中……在超前教育風靡的潮流主導下,孩子幸福嗎?不!我想。這些自以為聰明的做法,全然不顧孩子的興趣、感受,只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只會讓孩子產生對學習的極度厭惡。

家長如此,那麼,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呢?我們是否也會在將來的教學中,全然不顧學生的想法、感情,只是將我們的的思想、書本上所謂的“標準答案”灌輸給孩子?如盧梭所説,孩子不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對每一事物的看法、思想、感情,作為老師,我們有義務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思想,卻沒有權力剝奪他們的這一自由。我想,作為未來的一名國小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讓兒童成為兒童,在屬於兒童的年齡階段,做屬於兒童應做的事:嬉戲、吵鬧……並且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傾聽孩子們的想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們的思想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充分挖掘孩子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之成為一個個豐滿、甜美的果實,萬不可將孩子作為我們隨意填充的容器,讓他們成為一部部只會填寫“標準答案”的機器!

三、授之以漁:

“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

這段話讓我想到這樣一幅場景:一個窗明几淨的教室裏,一位老師手捧教案,按照教案中寫的步驟順序有條不紊,一步一步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則中規中矩地接收着來自於老師的灌輸……

如盧梭所説:“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於你的告知而是由於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學知識,要讓他自己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失去了興趣,學生求知的慾望便不在了!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轉變思維方式,改變教學策略,變枯燥無聊的公式、定理為直觀又形象可感的遊戲、試驗,在課堂中,避免這種“填鴨式”教學,充分激發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點燃孩子智慧的火花。我相信,這時候孩子從中學到的道理是印象深刻的,因為他不僅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更體驗到了自我探索的樂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交給孩子知識,不如教會孩子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樂趣。只有當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慾望,掌握了學習方法,他才能貪婪地吮吸着知識,才能享受在書海中遨遊的歡樂,成為自己的老師。

成為孩子的玩伴,走進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做他自己,體驗自由帶來的無限歡樂;授之以漁,感受知識的無窮魅力!願我們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16

最近,我仔細品味了《愛彌兒》這本書,書中的理念對現在當教師的我來説是種衝擊,在閲讀之後也有些想法想説上一説,與眾人交流。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乾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嚮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了瘋!這種發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着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願今天節約一切而不願百年之後缺少那些多餘的東西。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後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於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於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瞭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説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麼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説,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於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我認為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讚賞,要給予孩子肯定。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願意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但是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造更美好的園地!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2022 篇17

讀書筆記是讀者將自己在閲讀時獲得的資料或者心得記錄下來的一種文體。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閲讀的好方法。讀書筆記欄目的小編精心為您準備的語文教師讀書筆記《愛彌爾》。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最早聽説《愛彌爾》這本書是在師範的時候,我想對於師範專業來説《愛彌爾》會是一本很耳熟的書。想讀這本書也是從師範裏開始的,因為在我的印象中“愛彌爾”是一個人的名字,而這本書以它作為全書的題目,我想它會是一本通過描述“愛彌爾”的成長曆程而寫成的一本書。個人十分喜歡這種途事型的教育書藉,所以一直就很想讀這本書。

拿到這本書後,沒有一口氣讀完,因為這本書分上、下冊近900頁的文字加上個人讀書比較慢的習慣所以一直在慢讀的狀態。近期由於比較閒,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讀完之後,發現這本書其實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樣。所謂的“愛彌爾”只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個教育對像。並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敍事性的教育專著,即使其中涉及到“愛彌爾”的許多事例,自然也是盧梭假想的,而並非教育事實。同時,讀得慢還有一個原因是讀這本書比較吃力,吃力的原因我總結出來可能有兩點:一是自己的水平還不夠,在讀書的過程中自然難以消化盧梭的思想,二可能是由於是譯文,所以在語句的表達上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

當然,我這樣的感覺都不能遮蓋住《愛彌爾》是一本劃時代的鉅作。曾有同學評價説讀完《愛彌爾》之後,最大的感覺是發現原來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紀的這本書裏都有過闡述了。我不敢保證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説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極其豐富的。舉個例子來説,在我國80 年代興起的,甚至我們現在還在討論和探索的民主教育思想,在《愛彌爾》這本書裏就有了闡述。我們可以試想的是,17世紀的盧梭能提出這樣的教育思想,就可見這本書是一個超前的、影響時代的一本好書。書中提到最多是自然教育,其實也可説是有其獨到之處。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被書中作者獨創的觀點、精闢的論述、精美的描繪、細膩的文筆所折服。全書貫穿無數教育經典名言,處處藴涵着真知灼見,閃爍着獨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讓人不時掩卷回味。最讓人稱奇的是,盧梭的兒童教育觀,至今仍散發着絢麗的光芒,讓人不得不驚歎盧梭驚人的超前意識和恆久。

盧梭的《愛彌爾》雖然是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對現在的國小教育還是有借鑑作用。

首先,作為國小語文教師的我要轉變觀念,用知識充實自己,要善於學習,博覽羣書,把自然教育當做一種態度,一種拓展視野的思維模式來看待,做一名樂學好思的智者,要把國小語文教育看作是親近自然的教育,把學校創設成孩子快樂成長的樂園。讓大自然與教育自然地融為一體,孩子如一株株嫩綠的樹苗,生機盎然,茁壯成長;教師團隊如濃濃春意,充滿活力,充滿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充分體現出人本教育及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理念。堅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應尊重兒童,積極創設條件引導鼓勵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體驗美。充分利用小南坑國小優美的自然環境及豐厚的社區環境,以學生為本,創設人文文化的環境,為學生營造安全、温馨的氛圍,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真正起到人生起步的第一個站點成為孩子們嚮往的育人搖籃,這裏,永遠留下孩子們美好幸福的回憶,讓“素質教育”這朵奇葩,在小南坑國小開得更鮮,開得更豔!

最後,通過家長學校、小南坑國小師生博客圈等多條途徑動員家長朋友們充分認識國小教育應該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進行,需要深刻地理解兒童、尊重兒童,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實施不同階段的教育,促進孩子全面發展。正如盧梭所説:“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踏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像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讓我們家校攜起手來共同聆聽大師的呼喚,瞭解孩子們的世界,讓我們的孩子擁有自由舒展的童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z67yr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