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中國觸動讀書心得(通用3篇)

中國觸動讀書心得(通用3篇)

中國觸動讀書心得 篇1

《中國觸動》——國際視野下對中國崛起的思考,作者張維為先生曾是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翻譯。作者自1983年4月第一次出國以來,到本書完成(20xx年2月)已走訪了106個國家和地區,其閲歷之豐富可見一斑;此外,作者長期作為國家領導人的語言翻譯,頻繁接觸國內外高級政要,對於國際重大事件的剖析和認知亦有着其廣闊和獨特的視角。在本書中,作者將中國置於世界之林,以樸實、簡明、易懂的文字講述了中國崛起這一不可避免的偉大事件。綜合自己的認知和對此書的閲讀,談談感想。

中國觸動讀書心得(通用3篇)

一是極力重視並爭取全球話語權。20xx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首播的一部12集電視紀錄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的規律。此紀錄片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反響,一般認為這是為中國崛起做輿論鋪墊,表明中國人民對於古老中華偉大復興的願望和決心。針對這一事件,輿論的意見並非一致,尤其是西方國家。誠然,中國的崛起會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美國、歐盟對此卻解讀為“中國威脅論”。至此,“中國威脅論”的言論不絕於西方各大媒體,醜化、阻礙中國的發展。

然而事實是,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發展對於世界的發展舉足輕重。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發展放緩、歐盟部分國家深陷主權債務危機、日本經濟仍陷發展泥沼、印度俄羅斯等主要發展中國家通脹嚴重、失業率居高不下。反觀中國,則較好的應對了危機,中央政府推出了4萬億投資應對方案,依靠投資的力量,穩住經濟下滑態勢,保證了經濟增長率。4萬億投資的主要方向為基礎設施建設,我國鐵路建設和公路建設取得了較大發展。當前,全球經濟復甦依然乏力,中國這邊“風景獨好”,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7.6%,經濟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發展質量也在進一步提升。近十年來,全球經濟的跌宕起伏中,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此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治大國,在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解決世界性難題上,例如國際反恐、打擊海盜、消除貧困人口等問題上也大有作為。因此,中國的發展對世界不僅不是災難,反而在世界和諧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正面,作用越來越重要。

西方世界對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小,也就不難理解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發展的仇視和恐慌,因此拋出了“中國威脅論”。這種荒謬論斷居然還能在世界上大行其肆,反映了西方國家強大的話語權和媒體運用能力。我們不能任其潑髒水,坐以待斃,要用發展的事實成果堅決予以反擊。因此,我們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要非常重視全球話語權,並極力爭取話語權。輿論宣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人們的理解和支持、良好的媒體環境將是推動中國發展的最大利器之一。

二是堅定道路選擇和道路自信。報告指出,“回首近代以來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展望中華民族充滿希望的未來,我們得出一個堅定的結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自清末鴉片戰爭以來,長達100多年間,處於世界強國的欺辱蹂躪,國家和民族沒有尊嚴、百姓和人們沒有尊嚴。仁人志士救國圖存、救亡復興的夢想從未泯滅過,經過長期的摸索,共產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共產黨在中國成長壯大並帶領全國人們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國,中華民族再度矗立於世界東方。這一切成就源於黨的領導,源於黨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追求和堅持。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崎嶇坎坷,峯迴路轉,歷經了三年自然災害、大躍進、文革,我們依然在前進。80年代末期以來,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解體,尤其是蘇聯的解體後,社會主義運動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國共產黨依然堅定社會主義道路,頂住前所未有的壓力,堅持改革開放。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説,“一個國家的發展,就像人的一生,主要就是關鍵的幾步。這幾步走對了,一切都會比較順利,前景會比較光明。這幾步走錯了,就會傷筋動骨,甚至滿盤皆輸。”我們黨在1978年的關鍵時刻果斷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觀念,堅持改革開放;在90年代初這個關鍵的時期堅持了社會主義道路,走對了路。1978年至20xx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平均達到9.8%,是世界同期的四倍,經濟規模在30年內翻了四番,20xx年經濟總量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

早期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和堅持成就了新中國。在社會主義發展建設過程中,面對蘇聯解體前後政治危機,鄧小平這位強勢領導人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後,不管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抑或是國企改革,20xx年的汶川地震,抑或是全球金融海嘯,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從未放棄過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的選擇與堅持。從近一百年的發展歷程和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豐碩發展成果來看,我們自信,並且堅信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我們還會一直走下去。

三是堅持全面改革開放。中國本來也可能選擇不同的路徑,根據作者的分析,有四種可能性。一是“極左模式”。不改革開放,全面肯定和延續“以階級鬥爭為綱”,朝鮮目前仍然走在這條道路上。二是“極右模式”。全盤西化,經濟和社會結構是中世紀的,上層建築是後現代化的,政府與人們的需求嚴重脱節,人民處於貧困,國家陷於動盪,第三世界此類國家比比皆是,菲律賓是典型代表。三是“保守改革模式”。古巴曾在80年代初嘗試市場化改革,但由於很快出現了投機倒把、貧富不均等問題,古巴政府又回到了計劃經濟為主的狀態;目前古巴仍然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思路,至今經濟困難,人民生活艱苦。四是“激進改革模式”。前蘇聯戈爾巴喬夫以政治改革為主軸,用經濟改革來輔助政治改革,改革的結果是蘇聯迅速解體、經濟全面崩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之所謂“道路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關鍵在於如何與時俱進的改革我們的制度,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中國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堅持“實事求是”,走“穩健的改革道路”,即較大規模的經濟體制改革與較小規模的政治體制改革,政治改革的重點是為經濟改革鋪平道路。這種“經濟改革優先”的模式雖然有利有弊,但它使我們的國家避免了大的動亂,國家經濟規模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增長18倍,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

中國崛起,對我們青年來説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在國家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有很多發展的機會,對我們實現人生價值是非常有指導方向的意義的,但是在這競爭時代,若是安逸享樂,那就肯定不會有發展。20xx年,聽的最多就是中國夢。中國人民的中國夢,需要每個清醒的我們去努力才能實現。

中國觸動讀書心得 篇2

一直以來,關於中國是否已經真正崛起、貪污腐敗是否會導致亡黨亡國以及中國為什麼不實行“一人一票”式的民主等等問題,都是大家的討論熱點,各種觀點在網絡上和現實中激烈碰撞。近日正在閲讀張維為所著的《中國觸動》一書,覺得對釐清思路大有裨益。

張維為1983年第一次出國,二十多年間走訪了106個國家和地區;他曾作為翻譯陪同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也曾在國際組織中工作,參加了在世界各地舉行的國際會議,作為研究中國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發展模式、比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兩岸關係的知名學者,他還赴多國進行學術訪問。其中,尤為特別的經歷是,他曾在80年代中期擔任鄧小平的英文翻譯。一百多個國家地區的實地到訪、學術視角的深入觀察與思考,使他在書中的論述有理有據,令人信服。本書是他在走訪百國後寫的第一本書,20xx年曾以《中國觸動全球》為題出版,20xx年出版的《中國觸動》是前者的修訂版。

作者首先以一章的篇幅縱覽了他走訪的這些國家,敍述了他在訪問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此作為鋪墊,作者在第二章中開始討論中國近30年來走過的發展路徑,他認為,如果不是鄧小平的主張和堅持,中國本來可能選擇另外四種發展模式:

前兩種是非改革模式:第一種是“極左模式”:不改革開放,全面肯定和延續過去的“以階級鬥爭為綱”、“政治掛帥”、“抓革命、促生產”的思想,朝鮮目前仍然走在這條道路上。第二種模式是“極右模式”:全盤西化;菲律賓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而且在第三世界此類國家比比皆是:經濟和社會結構式中世紀的,上層建築是後現代化的,政府與人們的需求嚴重脱節,人民處於貧困,國家陷於動盪。

還有兩種改革模式: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和前蘇聯的“激進改革模式”。古巴曾在80年代初嘗試物價改革、工資改革和外貿改革,以及開放農民自由市場,但由於很快出現了投機倒把、貧富不均等問題,古巴政府又回到了計劃經濟為主的狀態;目前古巴仍然堅持計劃經濟,增加了有限的市場調節,與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思路類似。古巴至今經濟困難,人民生活艱苦,市場供應匱乏,主要生活用品都實行配給供應,政府對社會的控制非常嚴格,手機受到嚴格管制。戈爾巴喬夫以政治改革為主軸,用經濟改革來輔助政治改革,改革的結果是蘇聯迅速解體、經濟全面崩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而中國在鄧小平的領導下,走的是“穩健的改革道路”,即較大規模的經濟體制改革與較小規模的政治體制改革,政治改革的重點是為經濟改革鋪平道路。這種“經濟改革優先”的模式雖然有利有弊,但它使我們的國家避免了大的動亂,國家經濟規模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增長18倍,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經過這些比較,作者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方面,沒有其它模式比中國模式更好。

在中國民主化進程問題上,作者的觀點很鮮明。他認為,西方的民主社會演變順序是:首先是經濟和教育的發展,然後是市民文化和法治社會的建設,最後是民主化。在民主化的問題上,西方仍然沒有擺脱“唯我正統,別人都是異教”的思維模式。長期以來,西方都在要求第三世界國家一步到位的實現民主化,這是不切實際的。“民主是普世價值,但西方這種民主形式是不是普世價值,還很有爭議。……如果以普世價值的名義,強行在世界上推廣你們的制度,甚至為此而不惜使用武力,那就過分了。”——作者對要求中國接受民主的西方學者如是説。

作者對中國現在實行普選進行了假設:“假設萬幸中國沒有四分五裂,沒有打起內戰的話,我們可能會選出一個農民政府,因為農民的人數最多。……但是連領導過無數次農民運動的毛澤東主席都説過:嚴重的問題在於教育農民。一個農民政府是無法領導一個偉大的現代化事業的。”

他認為:民主不是西方的壟斷和特權,新技術革命為民主提供了各種新的手段,其他非西方文化傳統的國家完全可以探索自己獨特的民主道路和形式;中國應該超越西方狹隘僵化的民主觀,推動符合中國國情、漸進而又深入的政治體制改革,建立新型民主社會。

除了自豪於中國在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取得的令全世界矚目的成績外,作者也對中國在發展過程中衍生出的社會問題作了冷靜的分析,包括貧富差距加大、腐敗、生態惡化等。他認為,如果不去積極的解決這些問題,中國可能會自己打敗自己;但如果自己亂了方寸,以為天要塌下來了,國將不國了,也會自己打敗自己;只要自己不打敗自己,沒有一種外部力量能夠阻礙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

最後,以作者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

“一個國家的命運就是這樣,關鍵的幾步不能走錯。回頭看一下中國走過的30年,不能説沒有犯錯誤,有些錯誤不能説不嚴重,但是在最關鍵的幾步上,我們走對了,中國也因此而赫然崛起。

“不管我們今天面臨多少挑戰,我們還是處在1949年以來最好的時候,處在近320xx年來最好的時候,而且處理各種問題的資源和迴旋餘地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們可以冷靜從容地面對各種挑戰,繼續在中國960萬平公里的大地上推進這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現代化事業。”

中國觸動讀書心得 篇3

張維為研究員的新書《中國觸動全球》是新華出版社繼劉濤先生的《中國崛起策》出版之後的又一部增強全國人民信心的力作,也是中國軟實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中國觸動全球》的出版不但對中國將產生巨大的影響,使一些對極左(再搞文革)和極右(立即實行西方式民主)抱有幻想的人們重新思考,在全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也會引起共鳴。

去年我在《中國崛起策》二十八後面發現一位網友把張維為研究員在慕尼黑同歐美學者關於民主話題的精彩辯論貼在網上。當時我如獲至寶,自己總是講不清楚的議題感到赫然開朗,此後在多處引用,並在幾處貼出這一段的全文。

對《中國觸動全球》我讀了幾遍,收穫甚多,也有一些感受,為此談一點讀後感

一、又一位用腳板走出來的專家學者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個至理名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作者走訪了106個國家和地區,取得了大量而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把各國發生的事件進行分析對比,得出了"中國模式是最不壞的模式"這一謙遜的結論。作者強調中國的"實事求是"是中國模式的核心。實事求是就是把理論和他人的經驗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經過試驗,由點到面的逐步推廣,使中國免於走入其他四種模式的誤區。正是由於作者的廣泛調查,才能理直氣地舌戰羣歐學者,使他們無言以對。

作者強調指出:"應該失語的不是我們"。西方以其話語霸權主義為其戰略利益服務。民主、人權是西方手中的大棒。發達國家,他自己的民主化從來都是漸進的,西方現在到處推銷的一人一票選舉的民主,都是在他自己現代化實現之後才實行的。他們自己搞漸進民主,卻要求不發達國家搞一步到位的驟進民主。他們在非洲推行"結構調整方案",在俄羅斯推行了"休克療法",又搞了個"華盛頓共識",結果把接受國弄得慘不忍睹,他們毫無反省自責之意。就像到處亂開藥方的庸醫那樣,把人治殘、治死完全不負責任。作者深情地指出:"如果中國沒有自己的主心骨,沒有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攤上了這些餿主意中的任何一個,後果將不堪設想。"作者把民主分為優質民主與劣質民主。能給國家帶來國運昌盛,人民幸福的就是優質民主,使國家四分五裂,甚至生靈塗炭的民主就是劣質民主。這一區分真是太重要了。關於人權問題,作者對英國一位女學者的對話就很有説服力。隨後作者對中國與西方人權方面的分歧歸納為五個方面,重點強調了消除貧困是核心,消除貧困應當成為普世價值,而西方對此卻不認同。作者在書中還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如《生態文明:中國的機遇》那一節就很到位。

作者對民主與專制,良政與惡政的分析也非常精彩,最後一章作者認為實事求是、和諧中道等一系列中華文化中精髓之內容,構成了中國的軟實力,現已展示在全世人民的面前。以抗震救災奧運會志願者為代表的中國精神已經觸動了全世界。總之,《中國觸動全球》是一部使中國人民信心倍增的優秀作品。

二、中國自己可能打敗自的核心是吏治問題

《中國觸動全球》第五章,《中國:不要自己打敗自己》。作者在這一章中指出,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讓全世界為之刮目成績的同時,也衍生出不少問題,有些還相當嚴重。書中對貧富差距、腐敗問題、生態環境等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並與其他國家對比分析。他一方面指出,對這些問題必須給以足夠的重視,並着手逐步解決,否則就可能自己打敗自己。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要驚惶失措,以為天要塌下來了,同時還分析瞭解決這些問題的有利因素。

作者提到的這些有可能自己打敗自己的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吏治問題。中國二千多年的興衰更替,都是吏治方面的作用。吏治搞得好就興,搞得不好就衰,甚至到最後自己打敗自己。

中央管地方,地方管百姓,百姓管中央。中央、地方、百姓的三角制約構成了歷史畫卷。百姓怎麼管中央?古代中國人總是希望有一個好皇帝,在戰亂時企盼明君出世,有了冤屈還要進京告御狀。有作為的皇帝還要微服私訪,體察民情。這些都是為了管住地方官員。搞好吏治,百姓就能休養生息,生產發展,國力強盛;搞不好必然是橫徵暴斂,民不聊生,肥了地方官吏,中央國庫空虛,荒年無力賑災,對外無力禦敵,國運必將步步衰落。古人總結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千古名句。

機構癰腫人浮於事是當前我國的老大難問題。朱榕基出任副時,大刀闊斧地解決了銀行濫貸款問題,迅速抑制了人民最痛恨的物價飛漲勢頭,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在他出任後,在記者見面會上他講到政府人浮於事時説,好大一部分財政被吃掉了,各級政府機構要精簡50%,他説不論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將義無反顧┉。廣大人民對朱寄與厚望。幾年下來。人們感覺並沒有解決,好像是越減越多。以具有魄力著稱的朱都難以辦到,可見這問題是多麼的難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grp7w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