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通用30篇)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通用30篇)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1

非常有幸我讀到了李志敏博士的《做最好的自己》這本書,讀完整本書後,感覺自己收穫了很多,自己的心靈也重新得到了洗禮。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通用30篇)

我國偉大詩人杜甫説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首先吸引我的是書名,當書到手時我懷着好奇的心情去讀這本書。讀完後不禁覺得神清氣爽,以前也曾讀過一些書,讀後似乎感覺都是一些空話,僅僅留給我一些無謂的説教,沒什麼實質性的幫助。看了這本書後,感覺與眾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我們每個人進行思考。是的,更多的時候,大家都在審評對方,研究對手,卻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了解自己。李博士用平實的語言為我打開了一扇瞭解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心門。

他告訴人們:做人不是隻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時的自省卻能讓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簡單的樹立理想就可以輕鬆實現,但是沒有理想的人卻一定無所適從;做人一定要有廣闊的胸懷,真正做到嚴於律已,寬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氣度;做人要有勇氣,真正敢於追逐自己夢想的人才能讓更多的機會停留在自己身邊……他不僅提出了淺顯易懂的“成功同心圓”説,而且運用了發生在他身邊的大量故事來闡述成功的祕訣。這些故事很值得我學習和品味,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指導我走向成功之路。

世界本來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抉擇,但不需要為壓力過重而苦惱,更不需要為了失敗而哭泣,也不要讓事情來主宰我們,而是要用積極的態度來主導、推動事情往更好的方向進展。

其次,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不同。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或許經常有這樣的感覺: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樣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價值是什麼,如何實現。現在看了李老師的“成功”學後,體會到:人和人之間千差萬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能用同一個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無論是所處地位與名望的高與低,擁有財富的多與少,只有發揮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又對社會和他人有益,同時還體驗到了無窮的快樂,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最後李博士認為:成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多麼簡單多麼樸素的道理,為什麼我當初就沒想到呢,想想我們在工作學習中難免會與人產生摩擦,如果我們只盯着別人的錯誤,那麼只能讓矛盾越來越激化,但是我們如果想別人的優點,就會使我們很快的冰釋前嫌,問什麼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學生與老師的身上就這麼不可調和呢?

對此我的理解就是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形式不同,成功的意義也不同,不要去在乎世俗的模式,只要自己努力去實現理想,並且每天都在向理想靠近,就是成功。成功的標準並不是單一的,社會給每個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限,無論是令人矚目還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

當然,在現實社會中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我們的理想和現實永遠存在着差距。而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改變心態,調節情緒,改變思考方式,不斷超越自己,努力讓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燒,做最好的自己。

高爾基曾説過:“書是人類的進步階梯。”書是我們的好朋友,通過它可以“看”到廣闊的世界,“看”到銀河裏的星星,“看”到中華瑰麗的五千年,“看”到風土人情和世間萬象……對我們擴大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積累、提高素質,有着十分積極的意義。

讀完《做最好的自己》,感到其實做好自己並不難。作為一名普通老師,工作經常陷入一種疲勞的狀態,經常會被學生的問題搞得自己覺得很累,我知道這不應該是年輕老師應有的心態,但是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總是會被學生不如意的表現所影響,開始經常抱怨這,抱怨那,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教師這個職業,剛參加工作時的熱情減少了,這種心情影響到我的生活和工作,受李老師的影響,“既然只能當老師,那麼悲悲慼慼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當然選擇後者!”

其實還是緣於“愛”,如果我們給學生多點,再多點的愛,對於他們的錯誤我們都用理解之心,包容之心,責任之心看待,而不去苛求他們像成年人那麼懂事,師生關係會不會更和諧一點呢?在眾多的壓力與競爭下,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不論遇上什麼困難都不要氣餒,積極心態戰勝一切困難,一樣可以做到優秀。

事實證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最好的自己,都可以做到優秀。我們更不必為自己趕不上別人而太過自責,也不必因為境遇不好而太過感傷,怨天憂人。我們所需要做的,是追隨自己心靈的選擇,不求其他,但求做最好的自己。我們就會變成一個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2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為“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繫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繁瑣的規定。以顯父母”,是孝之終。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卿大夫之“孝”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為君主服務聯繫起來,認為“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還根據不同人的身份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要求“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着作,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認為以孝為中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認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繫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祕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我把《孝經》中的知識運用於教學的如下方面:

一、 培養學生生活中的感恩之心。

我個人對“孝”有了全新的理解認識,並更深一層次的體悟“感恩”。

在組織教學中,起立時先問一聲“祖國好”藉此來表達對祖國的感恩熱愛之情,時時刻刻提醒沒有大家就沒有小家。國乃興家立身之本也。

二 、培養學生的敬畏之心。

“百善孝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諸事不順因不孝”當今社會所出現的道德敗壞現象以及各種關係日趨緊張的局面,從一定意義上講是由於人們違背了“孝”。可見學習《孝經》是多麼重要,而在實踐中傳承“孝”更是改變社會現狀所必須 提倡的。

身體是父母給的你不能輕易的傷到它,《弟子規》講人身的傷有兩種:身有傷,怡親憂。德有傷,怡親羞。也就是説我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從兩個方不讓親人擔憂,一、是身體不要有傷。二、品德是不要有傷。這是孝之始也!

在教學中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來要求學生做到:上課時要求正確的坐姿來寫字、坐姿要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陰蹻(qiāo)脈、陽蹻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裏配合關係,“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中督脈、任脈重為重要穿於人體的前面與後面,如果坐不直會影響到氣血運行,引發上課時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等。

人的一生又是一個耗能過程,如不人為的加以控制,人的這一能量場就只會減弱而不會增強。胡思亂想的人最耗神,心靜養神是恢復自身能量的最好方法。一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不同的人能量場的強度也是不同的,但有相同想法人,能量是能夠相和的。有特異功能的人就是通過能量場所產生的意念力,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能量場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中醫稱之為人的“正氣”,這一能量場可產生一種作用力,既時刻環繞在人體的周圍起着維護身體健康的作用,又能根據不同的事情對外產生不同的作用力。靜時保護自身,動時向外產生能量。即中醫所説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幹”。身正必然心正,心正行正,生活中一切都是正的,心邪行邪兇災禍患。讓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正能量吧!在教育教學中希望每一位教師都能讓學生坐直坐正,不要説我就一節課,我上完了事的思想。

心態的平和,多做善事能增加這一能量場。可以説德行是人體能量場的源泉,人的意念越專一,力量就越大。只要念頭正,越單純越好,越單純越容易成功。而生性多疑,優柔寡斷的人做事很難成功。

宇宙是一個大能量場,人體是一個小能量場,要想與宇宙這個大的能量場想同步,就要從敬愛世人開始,天地道之愛,立身行道,以順天下;孝的主要宗旨為順。所以人的意念力來自人體的能量場,但人的這一能量場會隨着後天不斷產生的慾望而減弱。減少慾望,保持

三、在《孝經》中學會教與育,學與習。

“天下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內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體現。《孝經》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組成的,説明一切教育都要從孝開始,在孝中找到什麼是教育、學習,如何認真對待工作中的細節。

學與習,也是一樣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孔子説:"學過的內容在適當的時候温習,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現在的教學是為了學而學,只是為了分數,不是正在想學到知識技能。我講過了你怎麼就不記得呢,這是我們在工作在忘了教會孩子習了。

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我們在“教”的過程否 重視“育”。什麼是教,“教”就是讓他們如何正確的做事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完了以後時常的提醒是“育“而且要不厭其煩的去講,只要還有沒做好的就要講,不要到一個問題出現的時候領導找到了,才説我都講過,講過了是教,你育了嗎?

讀書是快樂的,希望我們快樂也能帶給你快樂!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3

《傲慢與偏見》《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説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

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裏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着鼻子走。説實話,我並不認為伊麗莎白被騙説明他是一個”愚人”。

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麼對他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説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説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

其實這本書,在七年級時已經接觸過了,但當時對於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後來明白才這裏是在為以後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

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才發現,整部小説,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為它輕鬆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為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鋭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鋭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傑,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以後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閒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

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説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願開口,除非我們會説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為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為這才最後促成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於和敢於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説“不”。

從小説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這部小説中通過班耐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

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

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鍊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與偏見正是文字魔力結合感情昇華的最佳表現。若説《紅樓夢》是東方的貴婦人.《傲慢與偏見》則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説不僅在當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説家,在英國小説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奧斯丁的小説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4

我認真讀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後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幼兒的生活並不是真正的瞭解。其實,讀過此書之後感受頗深。很多時候成人自以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教導孩子,而我們並沒有發現是我們有意識的闖入了他們的世界,破壞了兒童世界的法則,還沾沾自喜的認為我們是為他們好。其實,作為“異物”闖入幼兒的和諧世界的我們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會的日常規律和相關法律教導幼兒要怎樣做,而是要認真瞭解孩子的世界,讀懂他們的內心,當孩子們能夠安心放心的敞開心扉接納你的時候,你才能和他們成為朋友,開始發揮你來此世界的引導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這之前,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為關鍵期,而幼兒關鍵期的發展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幼兒各年齡層發展關鍵期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正確的引導幼兒,最大限度促進幼兒更快更好的成長。幼兒的不一樣年齡階段有着相對應的發展關鍵期。

0--2歲:新生兒從剛剛出生就開始敏感的對待這個世界,無論從視覺、聽覺、口腔、手、還是行走和語言方面,都是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的關鍵期。當新生兒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他們就從視覺開始觀察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時的我們要為幼兒帶給科學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僅單純的是為幼兒鍛鍊眼睛的潛質,更重要的是在視覺敏感期的階段的幼兒的視覺與大腦發育與治理的發展都有必須的關聯。視覺是人腦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顯著影響腦部發育。這一時期的幼兒開始用口認識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現象不斷出現。當我們發現吃手指的現象在幼兒生活中發生的時候,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禁止。幼兒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階段,他們用口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從口到手這需要一個時刻過程。當我們在安全的條件下,採取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給孩子帶給較硬的食物的科學方法並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會出現敏感期,到那時,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會悄悄的退居二線了。相反,很多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還是出現“吃手”這一現象,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長的制止的原因。

2--4歲:這階段的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由獨立個體成長到羣眾生活。很多時候,我所在的小班經常會出現“搶玩具”、“在椅子上爬來爬去”、“從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這些現象,最初的我是採取制止的方法告訴孩子們這些行為時不正確的,而不沒有深刻的反思到這些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自我意識的產生、空間感、和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發展。對待“什麼都是我的”的幼兒,我們要給他們充分的選取,不好譴責還自己的行為,若是強迫孩子歸還屬於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在正確引導幼兒的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權利自己決定。而幼兒對細小事物的觀察,皮亞傑認為:兒童首先是透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必須是從微觀開始的,並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眼裏也是微觀的。“亮晶晶”這一現象幾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從開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別隨意丟棄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兒,我深刻體會到觀察細小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為孩子“創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帶領幼兒進行一節對“亮晶晶”的觀察教育活動課遠比經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學、實際且更能解決問題。針對每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的發展狀況和哪些關鍵期在這階段發

展對幼兒進行了解,是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幼兒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環節。不僅僅如此,很多時候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排斥一些幼兒”的個性現象,原來這正是孩子處在人際關聯的敏感期。這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幼兒的人際交往關聯的重要性。人際關聯很好的幼兒和人際關聯很差的幼兒的區別不是在他們喜不喜愛交往,而是在於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潛質。行為表現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表現友好、用心的交往行為就會受歡迎,而那些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兒童。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便顯得至關重要。但很多時候,這兩種幼兒都會受到老師的關注,而經常會不記得“受忽略兒童”,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這時,我會經常發動全班幼兒進行“記名字”的遊戲。那些孩子們都不記得名字的幼兒在某一階段我會採取着重讓他們進行表演、回答問題等方式使其受到關注。雖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解決幼兒之間出現的問題。

年紀再大一些的兒童,比如4--5歲的中班幼兒會出現一些關於婚姻和性別方面的問題等,5--6歲的大班孩子會在秩序方面、文字符號和數的排列組合等抽象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最為兒童導師的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正確指導幼兒走出困惑,不進如此還要重視家園教育,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很多時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但是當他們一旦意識到就會自己反省,他們有自我反省的潛質,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耐心的等待幼兒改正錯誤,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必經過程。老師的耐心教導,家長的支持配合,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5

托爾斯泰説:“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構思二十年、撰寫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愛彌兒》就是這樣一本理想的書籍,書中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可謂“博大精深,字字珠璣”。在這本書中,盧梭將愛彌兒的教育分為四個時期,並詳細論述了各個時期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他強調,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因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批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太龍鍾的兒童”。熱愛孩子,把孩子當作孩子,構成了這部奇特的教育學鉅著的精髓,這不但在當時沉悶壓抑的封建教育環境中如空谷足音,即使在今天,對於我們的教育者,依然具有莫大的啟示。散佈在書中的串串碎玉,至今讀來仍有振聾發聵之感。現將我感受最深的幾點拿出來與大家共享。

不要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

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讓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天真爛漫的本能。

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摘自《愛彌兒》)

這段話對於今天那些急於成龍、成風的父母來説,依然有着很大的警示意義。讀到這個地方,我不禁想起了在幼兒園見習的一幕:某大班裏,孩子們陸陸續續地做完了拼音練習。我側身看了看旁邊的一個孩子,她還有兩頁沒有做呢!我不禁替她着急起來,催她道:“別的小朋友可都做完了,你得抓緊時間啊!”沒想到她仍是一副不為所動的樣子,隔了一會,只聽她説了一句:“這個幼兒園,可把我折磨死了!”我聽了不禁為之一震,只聽她又接着説:“為什麼要一遍遍寫拼音呢?有的小朋友不寫拼音也能考上大學呀!”面對孩子,我能對她説些什麼呢?説學拼音的重要性嗎?説沒有小朋友可以不學拼音就能考上大學嗎?我只能無言以對。當時我才真正感覺到原來自己對孩子的瞭解是那麼少。孩子的童年沒有了歡樂,有的是無盡的苦惱。“為什麼要讓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與痛苦呢?……你們絕不要剝奪大自然給予他們的短暫的時間,否則你們會後悔不及的:一到他們能感受人生的快樂,就讓他們去享受;不管上帝何時召喚他們,你們都不要讓他們沒有嚐到生命的樂趣便死了。”盧梭在當時便向家長大聲疾呼,要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可到現在,孩子的童年卻變得越加不快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每位家長、老師信奉的真理,於是幼兒園要學習國小的知識,家長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唯獨沒有想到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孩子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適當的磨難有助於兒童獲得幸福

當一個婦女不是不給孩子以母親的關心而是過於關心時,她也可以從一條相反的道路上脱離自然;……她希望他不遭受自然法則的危害,於是使他遠離種.種痛苦,可是不曾想到,由於她一時讓他少受一些折磨,卻在遙遠的將來把那麼多的災難和危險積累在他的身上。(摘自《愛彌兒》)

人們常説,母愛是天底下最偉大、最無私的,可是,若這種愛變成了毫無原則的溺愛,最終也只能是害了孩子。盧梭認為,孩子最初的性情是比較容易塑造的,不用花多大力氣就可以養成。因而在最初的階段,人們應當遵循自然的法則,讓兒童接受必要的鍛鍊,這樣才能增強體質,形成良好的習慣。父母不應該一味地嬌慣孩子,孩子一哭便馬上去哄他,或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一開始孩子的行為是一種請求,他想要尋求家長的幫助,但如果家長不能很好地瞭解他的需要,事事替他處理,這種請求便會成為命令,使他養成支配人的習慣。這種情況在現在的家庭中仍然很普遍,所以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懂得關心別人、自我中心等等,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不是別人,正是家長本人。盧梭説:“我們同情兒童的命運,然而應該同情的卻是我們的命運。我們更大的災禍全是我們自己咎由自取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做呢?盧梭的建議或許可以給我們以啟示。他認為當孩子能夠用説話的方式索取他想得到的東西之後,如果他還用哭的方式索取的話,就不論他是為了想更快地得到那個東西,還是為了使別人不敢不給他,都應該乾脆地拒絕。如果他確有需要,不能講出來,你就要弄清楚他需要的是什麼,而且,立刻照他的話去做。在兒童的自然狀態中,有時在成人眼裏看來是給兒童造成了痛苦,但實際上是自然給兒童的一種鍛鍊,兒童自身感到其樂無窮。

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

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它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它這種形式而不能夠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你對他花費的苦心才能取得成效。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要特異的徵象經過一再地顯示和確實證明之後,才採取特殊的方法對待他們。(摘自《愛彌兒》)

從上面的摘述中可以窺探出盧梭的一種重要教育觀,即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盧梭的這一觀點始終貫穿着全書,在這本書中,他對其虛構的人物愛彌兒進行適應“天性”的教育。愛彌兒是一個完全在自然狀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把愛彌兒帶到農村,為愛彌兒精心地挑選保姆和乳母,在愛彌兒兩歲以前,盧梭的教育準則是給他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儘可能充分地活動。在兩歲到十二歲這一段時間,他反對愛彌兒讀書與學習,特別反對教他學習古典語文與歷史,注重讓愛彌兒通過活動積累對周圍事物的感覺經驗,自由快樂地生活。愛彌兒犯錯誤了,他反對口頭説教,反對嚴厲的懲罰,而是通過讓他自己體驗其過失的不良後果的“自然後果法”或者説“自然懲罰法”來糾正他的過失。十二歲之後,愛彌兒應該進行學習了。盧梭強烈反對他屈從於權威,接受種.種傳統觀念,所以對施教內容進行了精心選擇,要求他學習真正有益於幸福的知識。盧梭主張教育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根據其理解水平選擇學習內容是值得肯定的。不過他説,理想中的愛彌兒應當在十二歲時還不知道什麼是書籍,這未免有些偏頗。目前的很多研究均已表明,兒童各種能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關鍵期,如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是2~4歲左右,錯過這一階段,以後的發展就比較困難。

在閲讀此書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地方缺乏實踐性,甚至不乏荒誕。然而,正是這些振聾發聵的聲音更令世人深省。不論如何,從盧梭身上,從《愛彌兒》這本經久不衰的著作中,我們都可以學到很多。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6

看過法布爾的《昆蟲記》,我瞭解了另一個世界。那就是昆蟲的世界,它們的世界同樣讓人着迷。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喜歡、熱愛,法布爾的《昆蟲記》之所以名聲響亮,那是因為他懷着對渺小生命的尊重和熱愛去描寫的,他不僅是去記實,而是在歌頌這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這種愛也深深地打動了廣大的讀者。讀後我感受到生命是平等的,要尊重和熱愛一切生命,另外當你做一件事的時候,要投入自己最大的熱情,你會收穫的很豐厚。

昆蟲,很小,小到我們常常忽視了它們的存在。但法布爾卻因此獲得了“昆蟲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桂冠。讀了這本書,心中深受感動,原來它們的世界也很精彩。昆蟲和我們一樣,也在不斷地覓食、説話、唱歌、跳舞。村莊、田野、河道都有它們的身影,在屬於它們的樂園裏快樂地生活着。

昆蟲是弱小的,但它們的破壞力不可小視。在我們的養育下,舉世無雙柔順的捲心菜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我們和家畜當作營養:它的葉、花、芽、莖、根都是有用的,可裝飾,也可實用。我們喜歡捲心菜,毛蟲也喜歡捲心菜。它們對捲心菜的葉子有很好的胃口,幼蟲的身長迅速增加,在破除束縛的疲勞之後,飢餓開始發作,在幾個星期之內,捲心菜將徹底毀於它們的食慾。它們覓食得到了滿足,捲心菜就遭殃了。

而我們人類對它們的防控只能是很勤奮地觀察和監視捲心菜的葉子,用拇指和食指捻碎卵牀,用腳踩死毛蟲。每種生物都有生存的慾望。捲心菜毛蟲迫切地要求延長生命,對我們的農作物的危害是巨大的。那它就是我們的敵人,我們要消滅它,可當它以我們的敵人為生時,又是我們的朋友。看來我們對毛蟲的感情是很複雜的,既不能完全消滅,又不能放任自流。

昆蟲除了覓食,它們的業餘生活也是很講究藝術的。你聽蟋蟀在彈琴,它用四個發音器把歌曲傳到幾百公尺遠的地方,這聲音多麼大啊!蟋蟀喜歡在暖洋洋的陽光下彈琴,圓渾、響亮、富有節奏感,而且無休止地延續下去。它的生活比陽光還陽光,整個春天它都這樣自得其樂地歌唱着,它的生活充滿了樂趣,它為幸福的生活歌唱。我們現在幸福嗎?我們對現在的幸福感恩了嗎?我們為幸福歌唱了嗎?我們為幸福生活盡力工作、學習了嗎?我們在抱怨的時候,我們頹廢的時候,想到了光亮了嗎?我們是不是應該像蟋蟀看齊,時常彈響自己的琴聲,感受身邊的快樂,陽光的明媚。我們都喜歡蟋蟀吧,它帶給你的不僅是歌唱,更是精神的愉悦,向上的風帆。

喜歡捲心菜的毛蟲大家還記得吧。現在讓我們再認識一位消滅毛蟲的能手——金步甲。它是鄉野衞士。有了它,捲心菜就安全了。但是金步甲是很殘忍的,是殘忍的吞噬者,吞噬同伴。戰爭是殘忍的,這小小的昆蟲界也充滿了血腥。昆蟲跟我們人類在勞動和掠奪上多麼的驚人的相似。我歎服神祕的自然,更歎服法布爾的獨具匠心的細微的觀察,為我們展現了真實的昆蟲世界。觀察,精微的觀察,全身心的投入,就像沈復寫的《童趣》,明察秋毫,就能發現物外之趣。經常的延長自己的思維,你會成為一個有情趣的人。

觀察是需要光亮的,大自然的光亮除了天上的太陽,還有地上的螢火蟲。那奇妙的小動物,為慶祝小小生命的歡愉,在尾巴上燃放煙火。從出生到生命的結束,螢火蟲在不斷地發光,生命不息,光亮不止。我們從中是不是也有所觸動。

“螢火蟲的光是白色的,非常柔和而且幽靜,沒有一點兒刺激,就像星星的光華被這隻小小的昆蟲給收集起來了一樣。讓我們懷疑天上的星星原本就是無數螢火蟲在那裏睡眠。”法布爾對螢火蟲的熱愛,讓他用心去觀察,去體驗,用充滿無比喜愛的語言描述了那點點亮光。他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非比尋常。因此,人們讚譽法布爾“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書寫”。

《昆蟲記》將昆蟲世界化做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被達爾文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的法布爾以人性觀照蟲性,書中描寫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人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而且閲讀本身就是美的享受。文中運用了巧妙的擬人手法,還有法國式的幽默生動。讓我們在探索昆蟲王國神祕的同時,不斷了解昆蟲先生、女士的生活、習性。法布爾先生還用了許多生動的修辭:比喻、擬人、誇張,把昆蟲的動作、神態描寫的讓人感到如臨其境。好象自己也走進了昆蟲的王國,和它們一起高興、唱歌、憂鬱。仔細觀察吧,你也會發現許多的樂趣。

昆蟲一樣有着和人一般的生活。儘管它們的生命是那麼弱小,那麼卑微,那麼微不足道。但它們的生活同樣很精彩,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尊重每一個生命,自己就得到了尊重。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7

小時候,我很愛讀一本《365天童話》,而對安徒生所寫的《海的女兒》留下深刻印象。美麗的小人魚最後應嫁給英俊的王子,兩人一直過着幸福的生活。隨着閲歷的增加,我才漸漸地明白自己所幻想的結局可能也僅僅存在於美麗的童話中而已。今天,我再次讀到這則故事時才真正領悟其中的真諦。

《海的女兒》是一則愛情故事嗎?有可能。那麼她僅僅是一則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愛情故事嗎?不一定。當然,這則故事最打動人的一定是小人魚那純潔而又崇高的愛情觀。

每次重温《海的女兒》,我便愈發感激安徒生,感謝他為我們的心靈創造了一個美麗的棲息地。雖然這是一個讓人傷心落淚的悲劇,但給那些依舊默默固守美好價值觀的人以無比堅強的信心:這個世界上仍然有一種崇高的東西值得我們去相信,去盼望。

在小人魚公主身上,讓我們找到了一種尋覓已久的率真品質。這種感覺在我們生活的年代裏顯得那麼珍貴,讓人覺得如沐春風,如嗅芝蘭,久久回味而唏噓不已。小人魚有五個姐姐,她們喜歡的是“用她們從沉船裏所獲得的最奇異的東西來裝飾她們的花園”。而小人魚喜歡的卻是“像高空的太陽一樣豔紅的花朵”和“一個美麗的大理石像”(這尊石像代表一個美麗的男子)。和幾位姐姐們喜好追求物質享受相比,她要追求的卻是光明和愛情。當她遇到了自己深愛的王子,並且費盡周折救起了落海遇險的他之後,自己卻“遠遠地向海裏游去”,“好使誰也看不見她小小的面孔”。她並沒有想讓王子感激自己從而最終愛上自己,只是“決不能讓他死去”,而寧願讓自己“非常的難過”。

她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她的母親告訴她,只有人類才有一個“不滅的靈魂”。小人魚公主卻始終對愛懷有堅強的信心,仍舊要“犧牲一切來爭取他和一個不滅的靈魂”。她的想法那麼單純:“為了和他在一起,我永遠犧牲了我的聲音”。“我要照看他,熱愛她,對他獻出我的生命”!小人魚打動我的還有她的善良。當老巫婆告訴她,“當你穿過我的森林回去的時候,如果珊瑚蟲捉住了你的話,你只須把這藥水灑一滴到它們的身上,它們的手臂和指頭就會裂成碎片,向四面紛飛了”。可小人魚認為“沒有這樣做的必要”。當王子把另一位公主誤認作當初救他的人,並且最終與其訂婚後,她知道自己的幻想破滅了,自己也將會在婚禮後的第一個早晨變成海里的泡沫。在那個宣佈訂婚的晚上,“她知道這是自己看到他的最後一晚。為了他,她離開了家庭,交出了自己美麗的聲音,每天忍受着沒有止境的苦痛,而他卻一點也不知道”,她在舞會上依舊“笑着,舞着”,因為她不想讓心中深愛的人不開心!她最終沒有聽從姐姐們的勸告,“她把這刀子遠遠地向浪花裏扔去”,“再一次把她迷糊的視線投向這王子,然後她就從船上跳到海里,她覺得她的身軀在融化成為泡沫”。為了所愛之人的幸福,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也正是小人魚公主的善良所在。小人魚有美麗的皮膚、美麗的眼睛、美麗的聲音、美麗的身材,還有美麗的心靈。她追求的不是外表的美,而是要擁有永恆的靈魂。

這則故事為什麼偏偏要以悲劇收場?我在《夜行的驛車》一文中找到了答案。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安徒生曾經無奈地拒絕過一位美麗女子的愛情。他想,如果自己聽任這種愛燃燒起來,那麼他的心將容納不下它。這愛會給他帶來那麼多的苦惱和喜悦、眼淚和歡笑,他是沒有力量去經受住它帶來的種.種變化和意外的。他生怕因愛情,讓那五彩繽紛的一連串童話黯然失色。他告誡自己:“只有想象中的愛情才能天長地久,才能永遠圍有一圈閃閃發亮的詩的光輪。”此後,他和那位女士再沒見過面,但是終生互相思念。無怪乎安徒生逝世前曾對一位青年作家這樣説道:“我為我的童話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要説,是大得過分了的代價。為了這些童話,我斷送了自己的幸福,我錯過了時機。”安徒生正是為了對人類的熱切的愛而犧牲了自己的愛情。

安徒生究竟因為什麼而如此熱愛人類?讀了安徒生的自傳《我的一生》,再對照一下房龍那篇介紹安徒生的文章,我們就會一目瞭然。安徒生是窮苦人出身,一生都在為窮苦人説話。他同情那些身遭不幸的人,為他們點燃黑暗人生裏的一盞盞路燈。他雖然在年輕時飽受苦難的折磨,但在晚年時他卻説“我一生的經歷宛如一幅濃豔的、美麗的油畫舒展在我眼前,激勵着我的信仰。我感到我是幸運之子,有那麼多高尚、心腸好的人都曾深情地、誠懇地待我。那些辛酸、悲慘的日子本身也就孕育着幸福之芽!當我們朝着上帝奮進時,心酸與痛苦在消失,留下的就是一片美好的風景,人們把它視為陰暗的天空中的一道五彩繽紛的彩虹。我這一輩子的經歷將向世界證明--有一位可愛的上帝,是在指引着萬物去完成美好的心願。”安徒生原來是出於自己首先是被愛了的深切感受,才會藉着童話這個載體,不斷向我們播撒愛的訊息。《海的女兒》這個沉重的愛情悲劇實際上正是寄託了安徒生本人對人間深切的愛!

小人魚追求的就是“靈魂”!“在三百年以後,你就可以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不滅的靈魂。”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話故事《光榮的荊棘路》所表述的;“人類啊,當靈魂懂得了它的使命以後,你能體會到在這清醒的片刻中所感到的幸福嗎?在這片刻中,你在光榮的荊棘路上所得到的一切創傷--即使是你自己所造成的--也會痊癒,恢復健康、力量和愉快……這條光榮的荊棘路,跟童話不同,並不在這個世間走到一個輝煌和快樂的終點,但是它卻超越時代,走向永恆。”

《海的女兒》揭示生命的意義:追求自己的“靈魂”--人與人之間充溢着真善美的愛!愛是一扇窗,打開後既有春風,也有秋雨;愛是一盞燈,驅散黑暗,温暖心靈。少年人會從愛情裏找到愛,中年人可以從友情中發現愛,老年人能夠從親情中感悟愛。愛之傷不在於因愛而受苦,而在於不再相信。愛之痛不在於有所失去,而在於不再盼望。愛的意義不在於為自己得到,而在於為他人奉獻。愛的,付出了才會懂得。愛的全部奧祕,就是永遠的相信並對此永生不悔!我始終相信,我們必會在愛的懷抱裏,走向永恆的真…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8

每次讀完一本書,思想總會碰撞出火花,那是對自己的一種反思,也是對書本學習的反思。盧梭的名字,毫無疑問,他應排列在人類思想者的前列。《愛彌兒》就是出自這位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説,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教育對象,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此書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對於兒童成長各階段中的身心表現和特徵的描述是細緻入微的,是將“把兒童看作兒童”進一步具體化了。這當中包括有他的天才想象,但主要是包含了他對兒童、對自身和對當時社會教育的細緻觀察。他的這種將兒童看成發展中的人、看成有階段地向前發展的人的觀點是可取的,而他根據觀察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來進行教育階段劃分的嘗試精神和做法更值得稱讚。因為在此之前對教育階段的劃分中,柏拉圖依據的是培養“哲學王”最高治國者的需要;亞里斯德依據的是他設想的靈魂的三部分組成;誇美紐斯在論述這個問題時則偏重於模仿自然的四季變化。他們都未能象盧梭這樣完全依據兒童自身的發展來劃分年齡階段。

盧梭關於兒童天性中包含主動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結論,以及他呼籲保護兒童純真天性、讓兒童個性充分發展的主張,代表了社會進步的心聲,預含了豐富的現代好處。

盧梭的思想既是他那個時代要求的產物,又具有着現代教育思想的萌芽。實際上,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個最基本問題;兒童觀的更新是人類教育的發展由古代中世紀教育轉向近代教育的關鍵之一。沒有新的兒童觀,也就沒有新的教育思想體系和方法體系。在盧梭之前,文藝復興運動的鉅子如拉伯雷,就曾激烈地反對禁慾主義、主張個性解放;然而正如盧梭所言:“很早以來就有人在大聲反對這種舊有的教育方法了,可從來沒有人準備提出一套更好的來。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和科學,傾向於破壞的成分多,傾向於建設的成分少。”

因此,盧梭的確是在研究兒童、更新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從而在建立資產階級教育理論方面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教育思想家。從盧梭開始,才真正系統地在教育理論上實現了由尊重人權向尊重童權的過渡,開啟了兒童研究的大門,吹響了兒童天性解放的歷史號角,掀起了近代教育的巨瀾。難怪康德要把盧梭的性善論與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相提並論,認為牛頓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盧梭則揭示了人性的發展規律而大加讚賞了。

盧梭嶄新的兒童觀不僅僅是前無古人的,而且也是後啟來者的,為西方現代教育思潮之先河。及至20世紀,杜威在其名著《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更是多次引證盧梭尊重兒童天性的理論,他要求給兒童主動活動的自由、讓兒童在做中學習,以及主張兒童適應他所在的社會等。在這些思想中,都有盧梭的兒童觀、教育觀投下的影子。皮亞傑也稱讚盧梭看出了兒童的每一年齡階段都有它自己的動力,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觀察、思維和情感的方法。皮亞傑的研究實質上也是以這一點為前提的。

我相信盧梭的兒童觀對我們瞭解學生,尊重學生有很大的幫忙。首先我們要明白兒童觀的含義。“兒童觀是成人如何看待兒童和對待兒童的觀點的總和,它涉及到兒童的潛力與特點、地位與權利、兒童期的好處、兒童生長髮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和兒童發展之間的關係等諸多問題。”眾所周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務必有正確的兒童觀。

其次我們要了解兒童的特點。兒童有兩個特點:第一,發育的不成熟。他告誡成人:對兒童的種.種不成熟的表現,不必大驚小怪,而應當對兒童的孱弱予以保護和幫忙,並及其留心兒童隨時閃現出來的智慧的火花。第二,天性的純潔善良。兒童的天性出自造物主之手,是純潔善良的,並且他來到世間不久,尚未受到成年人那樣多的不良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把兒童和成人區別對待,要把兒童當作兒童,設身處地地為兒童着想,持續兒童天生的自然狀態,讓兒童過的幸福和快樂。盧梭還認為,兒童的身心處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兒童的發展變化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併且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我們要把兒童看成發展變化中的人,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我們的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個性發展,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年齡特徵,讓學生在簡單活動中學習,在生活汲取知識。

盧梭對兒童幸福的詮釋是:“自然人的幸福是同他的生活一樣簡單的;幸福就是免於痛苦,也就是説,它是由健康、自由和生活的必需條件組成的。”因此,他的愛彌爾自小不需要經受襁褓的束縛。能夠在沒有危險的地方隨意活動,盡情呼吸鄉村的好空氣。盧梭讓愛彌爾不用學單車、小推車和引步帶。當他明白怎樣把一隻腳移到另一隻腳前邊時,只要在有石子的地方有人輕扶一下。每一天把他帶到草地上,讓他跑,讓他玩,讓他每一天跌一百次。或許身上常常都有點兒傷,然而他永遠是快樂的。

盧梭認為,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其天性充分自由地運用,就會既使兒童此刻感到快樂和幸福,也會使兒童將來獲得快樂和幸福。

盧梭的兒童觀給我們帶來的重要啟示:尊重兒童、解放兒童。解放兒童應從四個方面着手:讓兒童主動探索學習,讓兒童創造性地學習,把兒童從傳統的師生關係束縛中解放出來,把兒童從家庭、教師和社會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來。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9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作品,被認為是意大利人必讀的十本小説之一,是世界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國公認為最富愛心和教育性的讀物。朱光潛、豐子愷、茅盾、夏衍等學者曾將此書作為當時立達學園的重點讀物。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歐洲系列叢書》中。1994年被列入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國際安徒生獎《青少年必讀書目》之中。20__年被教育部指定為中國小語文新課標課外閲讀書目。《愛的教育》超越了時代和國界的限制,被譯成數百種文字,至今銷量已超過15,000,000冊,成為世界最受歡迎的讀物之一。

這是一部以教育為目的的兒童文學作品。它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歌頌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的高尚情懷;它鼓勵人們消除階級觀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實現各階級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愛的教育》都一直是整個意大利的青少年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説的主人公安利柯是一個剛上國小四年級的意大利男孩,他出生在一個衣食無憂的知識分子家庭。由於接受了他父親的巨大影響,他在學習上勤奮努力,在生活中誠摯友善,是一個優秀的中產階級少年。在書中,他以一個孩子的視覺角度、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在整整一個學年中,他的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的故事。雖然校園是書中絕大部分的故事演繹的舞台,但是,我們卻可以從這樣的一個小小的窗口看到當時整個意大利的一個縮影。品學兼優的德羅西和驕傲自大的沃蒂尼同樣出生在富裕的中產階級階層,前者真誠質樸、平易近人,後者卻驕奢橫溢,目中無人;而作為平民學生的代表者加羅內和克羅西,一個是非分明,敢於和邪惡抗爭,是弱者心中的英雄;另一個活潑可愛,小小的年紀就幫助父母扛起了生活的重擔。如果説加羅菲的生意經和小聰明讓人忍俊不禁,那麼弗蘭蒂的冷漠的內心和醜惡的面目則會令所有閲讀這本書的人不齒。雖然作者用簡單而平實的筆觸勾勒出這一個個孩子形象的時候與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已經相差了上百年,但是他們卻彷彿真的生活在我們的身邊。也許這就是這本書幾十年來都沒有被人們忘卻的真實原因吧。

除了安利柯的日記,《愛的教育》一書中還穿插了安利柯的父母和他的姐姐西爾維亞給他寫的一些信以及九篇老師讓孩子們聽寫下來的每月故事。如果説這些信帶着深深的時代烙痕,讓崇尚人文的現代人多少覺得有些教條,有點空洞,並不是那麼有説服力的話,那麼那九個故事的存在卻包含着作者的許多匠心。聰明的讀者,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這九個故事中的九個英勇的少年他們來自意大利九個不同的大區(意大利的一個大區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省份。),他們站在一起代表了整個新生的意大利和它的未來。故事中的九個小主人公們是九個小英雄,為了他們心目中崇高的目標,他們承受了巨大的犧牲,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不管是為了自己的祖國還是為了自己的家庭,他們在他們的事蹟中表現出來的忘我和克己的精神,在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現代人眼裏,從某種程度上來説,都有些難以理解,甚至匪夷所思,但是它們卻體現了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加富爾(1810-1861)當時的治國理念,是年輕的、剛剛統一的意大利所需要的奉獻精神。

《愛的教育》這本意大利文的著作它原來的標題是“cuore”,如果直譯的話,應該是“心”的意思。用“心”,也就是用“真誠的心和平等的概念”來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是該書的教育主旨,也是這本書最侷限、甚至可以説最“失敗”的一個地方。作為一個專業的新聞工作者,作者對自己生活的那個時代有着深刻的認識,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裏,人與人最大的交流障礙在於他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而這一點不是簡單的對“心” 的召喚能解決的,但是,他卻沒有勇氣把自己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想法講出來,而只能採取逃避和迂迴的辦法來號召所有的青少年都做一個有“心”的孩子。這一點,作者自己也早就認識到了,所以,在《愛的教育》獲得成功之後,他在一些媒體上對自己的所謂“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評。

隨着時代的變遷,《愛的教育》對於意大利青少年成長的意義已經不像它剛出版時那麼重大,近幾年來,在意大利本國的媒體上不斷有文章抨擊這本書存在的現實意義。有人批評它“田園式的、牧歌般的”情懷與烏托邦社會一樣缺乏現實意義;有人抨擊説那些每月故事中的英雄少年距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遙遠,是後文藝復興時期的中小資產階級不切實際的幻想;還有人説書中恩里科的班主任佩爾博尼老師採用的教育模式有煽情的嫌疑,已經不合時宜,對待當代的青少年我們需要把他們當做朋友,坦誠地與他們進行交流,等等等等。

但是,無論世事怎樣變遷,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愛的教育》這本書在意大利的統一大業中產生的偉大的歷史意義。大家都知道語言的統一是一個國家實現政治上的統一的必要條件。在很長的時間裏,“意大利” 這個名詞一直都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政治概念。如果説現代意大利語的開山鼻祖亞歷山德羅·曼佐尼用他的經典著作《約婚夫婦》使現代意大利語實現了初步的統一,為意大利政治上的統一打下了一個基礎,那麼在《約婚夫婦》面市五十年之際到新生的意大利統一政權產生後的二十五年裏,我們説是德·亞米契斯《愛的教育》進一步鞏固了亞歷山德羅·曼佐尼的成就,為意大利的統一大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德·亞米契斯敍述故事時採用的樸素、平實的語言使《愛的教育》成為了一部喜聞樂見的作品,使處在社會底層的廣大勞動人民都能參與閲讀。它對文字統一、文化推廣的作用幾乎可以和二戰後進入人們生活的新型媒體--電視相媲美。另外,政治上的侷限也並沒有阻礙《愛的教育》在廣大民眾中獲得偉大的成功,它提倡的奉獻精神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甚至還對當時整個意大利社會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10

盧梭的《愛彌兒》是一本值得來回揣摸的書。盧梭構思奇巧,用虛構的主人公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齡階段對孩子先後進行的各種教育,系統地表達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盧梭的教育主張是“迴歸自然,發展天性”,這種主張反覆強調的是教育中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去對待學生,就像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一樣遵循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髮展的固有規律。盧梭説,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本來都是好好的,可一到手裏就全壞了。是的,盧梭的觀點切中時弊,英國18世紀初期的教育現狀不與現代教育有着同樣的弊病嗎?現代教育固然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帶給了必要的手段,它在維護某種已有秩序和現存狀態上的確取得了較大的成功,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人類自身的充分發展。那是因為,現代教育沒有真正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如此看來,盧梭的“自然人要學會平等、自由、博愛,要體格健康,心智發達,道德高尚,做事幹練,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持續人的地位,適應發展變化的客觀環境”的教育主張對現時的教育有着多麼重要的借鑑好處啊!

閲讀了《愛彌兒》,你會發現,我們在教育中有太多愚蒙的行為!

包在襁褓裏

不知從何起,一個錯誤的論點構成了我們的慣有行為:如果讓嬰兒自由自在地活動,會養成一些不良的姿勢,長大後四肢會變形。因此,孩子一出生,人們便用襁褓把他束縛起來,兩腿伸得筆直,兩臂放在身體兩旁,用布帶繞了一圈又一圈,只頭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稱“三角包”。盧梭説,能夠肯定地説,這一點事毫無根據的。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無拘無束的狀態中養起來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應對危險的自主意識很強。是啊,把嬰兒包在襁褓裏,最終使新生兒在掙扎中耗盡了體力,延遲了發育。這樣殘酷的束縛,使孩子出生後獲得的第一感覺就是痛苦,第一種待遇就是懲罰,第一件生日禮物就是枷鎖,比戴着手銬腳鐐的犯人還要痛苦難當,就連小貓、小狗都不如,唯一的自由只有哭聲!

因此,盧梭認為,從嬰兒開始呼吸,就不要把他包在襁褓裏,不要給他戴帽子,不要給他繫帶子,不給他圍圍巾,必須要給他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他的小小的四肢能夠自由地活動。等有一天,你必須會驚奇地發現,他已經擁有超越同齡孩子的健康體質。

讓哭成為命令

我們常常會有這些的做法:對於嬰兒期的孩子,當他為伸手卻拿不到一樣東西而又哭又鬧的時候,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把東西拿給他;對於童年期的孩子,當他頭碰腫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傷了而嚎啕大哭時,我們常常忙去抱他,安慰他。類似前者的狀況,雖是小小舉動,卻會讓孩子養成奴役他人的思想。養成了這個“幫忙”的習慣,孩子就把周圍的人看成是工具,利用他們追求自己的慾望,並逐漸構成依靠心理,就會感覺到奴役他人的幸福與舒適。一旦這種感覺紮下根,即使長大之後也不會消亡。懂得教育之法的人就應在孩子不聲不響伸手時把他慢慢抱到那東西前面,而他開始又哭又鬧時要假裝沒有聽見,不理會他的哭聲,不要使他養成命令人的習慣。類似後者的狀況,不忙着抱他或是安慰,要讓孩子跟着自己鎮靜下來,學會忍受傷痛,先忍受輕微的痛苦,逐漸學會忍受更大的痛苦。想盡辦法保護孩子,防止他受到傷害,這會導致他長大以後沒有勇氣和經驗去應對傷痛。

如果是一個聰慧的孩子,假如愛無緣無故地哭,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只要他一向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時,我立刻就到他的身邊。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很少哭。

用説理教育

相對於知識的傳授與潛力的培養,我們的道德教育顯得有些艱澀,很多家長與老師常常這樣怨恨孩子:這些道理,我反覆説過無數遍了,可他還是不聽!英國紳士教育的倡導者洛克強調理性及自我剋制教育,他的觀點固然值得現今通識教育者的參酌,但是以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並不適合童年期的孩子。洛克的錯誤是把目的當成了手段。

我們有時候很欽羨幼兒園的老師,拿個鈴鐺,輕輕一敲,孩子們就井然有序地回到了位子上,或者彈奏一首曲子孩子們明白該做什麼了作文網。顯然,幼兒園的老師遵循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寓教於遊戲中。兩歲到十二歲是兒童期,某些老師誤把國小階段的孩子當作成人來教育,卻不知犯下了操之過急的錯誤,在錯誤的時間想去完成正確的事,結果非但無效,反而是孩子從小對“道理”產生厭惡情緒。

“不要對他們進行任何語言教訓,讓他們從經驗中得到教訓”。如果他因為你不答應他的條件而生氣,不要批評他,要在他玩得開心的時候也提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讓他也學會拒絕。如果他性情暴戾喜歡搞破壞,千萬不要生氣。先把容易弄壞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如果他打壞了傢俱,別忙着為他添置,要讓他感覺到不方便;他打破窗子,你就讓他整晚受風吹,寧可讓他着涼,也要改掉他的壞毛病;如果他還繼續打破窗子,就把他關進沒有窗子的小屋,直到他承認錯誤。

“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行動都要多於語言。孩子們最容易忘記的是簡單的説教,記憶最深刻的是親身實踐。”

無視勞動教育

北京科技大學一名老師告訴記者,有一次新生開學,別的新生都在忙上忙下整理鋪蓋,一名女生卻在那裏哭,老師問她怎樣了,她説自己不會掛蚊帳……近年來,這樣的新聞不斷出現,原先被家長看作“小事一樁”的家庭勞動意識教育問題越來越凸顯。而與農事有關的親近自然地勞動教育更是成為城市孩子教育的空白。

盧梭十分重視勞動教育,他把勞動教育視為培養能夠運用自己聰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去從事勞動、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他認為,一個人、一個公民,如果不去勞動,同強盜沒有什麼分別。勞動是不可推卸的職責,而所有的謀生職業中農業是人類從事的歷史最悠久的職業,是最有益於人類的職業,也是最高尚的職業。因此,盧梭讓愛彌兒從小就懂得幹農活,讓他學會使用各種農具。盧梭覺得“教育最大的祕訣是:使身體鍛鍊和思想鍛鍊有機地融合。”他把愛彌兒培養成既像農民那樣勞動,又像哲學家那樣思考。在勞動中成為一個既能行動又能思想的人。

美國哈佛大學經過四十餘年的研究發現:適量勞動可使孩子快樂。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做過簡單家務勞動的人,要比那些小時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為孩子在勞動中,不僅僅獲得了才幹,而且會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當然,對於盧梭很多觀點我還是持懷疑態度。如,盧梭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截然分開的方法並非科學。我也不同意他不主張教給學生百科全書的知識,更反對用書本知識來束縛頭腦的觀點,這是不貼合當今知識爆炸的經濟時代的要求,也是與盧梭的“啟發學生思考”、“獲得經驗”的觀點相悖的。因為,知識既能促進學生間接經驗的獲得,又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他重視獲取知識的潛力、培養好奇心和興趣固然正確,但這些因素都與知識緊密相契,無法單立獨存。

《愛彌兒》為我們培養子女帶給了很多寶貴的指導和啟發,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教育孩子的一張良方!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11

近日抽空拜讀了汪中求先生的《細節決定成敗》,頗有收穫,膚淺心得略説一二吧。書中從各個方面,由淺入深,從思想觀念出發,到細節產生的差距,忽視細節的代價,由細節的本質到細節的積累,清清楚楚,淋漓盡致的展現了一個全新的觀念,從做人,做事,做管理,處處體現了細節的重要性。

書中眾多的例子從正反兩面説明了細節能夠表現整體的完美,同樣也會影響和破壞整體的完美。細節在創造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究竟有多大差別,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差異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大。很多小事,一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上的功夫,決定着完成的質量。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這種人無法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而只是當作一種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熱情。他們只能永遠做別人分配給他們做的工作,甚至即便這樣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細節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字眼。要真正做到對每一件事都細緻入微、周全考慮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書中所説的注意細節其實是一種功夫,這種功夫是靠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香港商業鉅子李嘉誠無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與人的交往中都可以説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就在一次講學中説道:"栽種思想,成就行為;栽種行為,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説:"什麼是不簡單?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什麼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讓我們以此共勉。

讀了《細節決定成敗》深深地感到: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要重視小事、關注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揭示了"細中見精"、"小中見大"、"偉大與平凡"的真理。隨着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也要求人們做事認真、精細,否則會影響整個社會體系的正常運轉。要想整個社會體系的正常運轉,就必須通過制定和貫徹執行各類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從技術和組織管理上把各方面的細節有機地聯繫協調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系統,才能保證其生產和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龐大的系統是由無數個細節結合起來的統一體,忽視任何一個細節,都會帶來想象不到的災難。當今社會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我們不僅需要雄韜偉略的戰略家,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執行者;不缺少各類管理規章制度,缺少的是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而汪中求先生的這本書關鍵就在這兩點。第一是制度的建立。第二是制度的執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書中舉了大量的例子,有因細節而成功,有因細節而失敗。可是在這些表象的背後,除去機會和巧合,拂弄的命運之手上刻着兩個字:"制度"。人都是有弱點的,有私念,有目光短淺的時候。成功企業的員工們未必個個對企業絕對忠誠,也未必持有"企業是我家,發展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識,最終不過是僱主和僱員的關係。但制度可以彌補這些人性的弱點,和事實上不可掩飾的"員工和企業之間的距離"。制度的執行需要不折不扣,監督體系需要剛正不阿,需要透明直接。但是,制度本身沒有太多東西要説。在當今市場經濟激烈的競爭中,很多事情往往就輸贏在細節之上。"百分之一的疏忽,就可能導致百分之百的失敗"。

我在學習《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也有同樣的感想,同樣的體會:在工作中要重視小事、關注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道理。把讀書的心得體會聯繫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對那些平時工作中被忽略的小節、見怪不怪的小事,引起了高度重視。正如書所説的:"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總還只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礎。"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説: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所以,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細節,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

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聯繫到工作,細節的寶貴价值更為突出。一個簡單的操作,細緻的眼神,一絲不苟地核對醫囑等日常工作,就像不厭其煩地拾起細碎的石塊,日積月累構築起來的卻是高聳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腳下的壯美景色時,才會體味到這些小事的重要。正所謂,細微之處見精神,人人都應從小事做起。小事不能小看,細節方顯魅力。以認真的態度做好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只有小事做好了,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最大價值。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12

《細節決定成敗》粗一看這題目,似乎覺得有點小題大做了,可是仔細一讀這本書,卻是深有感觸,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要重視小事,關注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揭示了"細中見精","小中見大",寓偉大於平凡的真理。"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所以,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在中國,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決不缺少各類管理規章制度,缺少的是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這段話指出了我們工作中的通病。再高的山都是由細土堆積而成,再大的河海也是由細流匯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須從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順利完成。

一個細節的忽略往往可以鑄成人生大錯,可以造成事業顛峯之危,而一個細節的講究,可以讓企業鹹魚翻身,可以在談判中力挽狂瀾於既倒。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在比較中國公司員工與日本公司員工的認真精神時曾説:"如果讓一個日本員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員工會不折不扣地執行,每天都會堅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讓一箇中國員工去做,那麼他在第一天可能會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會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會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後來,就不了了之。"有鑑於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細節決定成敗》一書所説的:"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總還只能做一些具體的,瑣碎的,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

"在現實生活中,細節往往被我們忽視。隨着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也要求人們做事認真,精細,否則會影響整個社會體系的正常運轉。對一個單位來説也是如此,單位要成功,就得靠每一個員工做好每一個細節。就我們培訓中心而言,如果管理人員沒有做好每一個細節,中心的總體工作的正常運行就不能得到保證;教研培訓人員沒有做好每一個細節,就不可能保證教研培訓工作的質量。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菲利普·克勞斯比説:"一個由數以百萬計的個人行動所構成的公司行為經不起其中1%或2%的行動偏離正軌"。

如我國前些年澳星發射失敗導致澳星爆炸,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所以一個單位若想成功,就必須把單位每個員工做的每個細節有機地聯繫,協調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才能使單位發展壯大。所以,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細節,從小事做起。古人有云:"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易 "。已故總理周恩來就一貫提倡注重細節,他自己也是關照小事,成就大事的典範。的確,細節在我們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魅力是無予倫比的。你可能因為對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機會,從而體現了自身的價值,修復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細節,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會更強大,因為成績與榮譽是一點一滴堆積起來的。沒有小的成功,哪來大的收穫。細節的文化底藴與深刻含義往往是一般人難以把握的,相反,對細節有一定的認知,能用細節來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聰明又成功的人。他們瞭解細節之美,能靈活運用細節給他們帶來的財富,從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礫之中,也能閃爍出耀眼的光茫。細節是生活與事業中一些很小的閃光點,但它的作用卻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勝人一籌,從而忽視小節,結果不但沒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敗。

因為他們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會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樹連接而成,驕人的戰績更是無數細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讓我們把握生命中的細節,醖釀過程中的細節之美。只有這樣,你才會取得不斷的成功。 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這種人無法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而只是當作一種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熱情。他們只能永遠做別人分配給他們做的工作,甚至即便這樣也不能把事情做好。

而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13

假期裏有幸拜讀了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起初拿起書,便被它的封面吸引了,米色的封面上,一行一行灰色的大小不一、深淺有致的文字環繞着”新教育之夢“這一標題,一直向外延伸、延伸……,似乎帶着我的思緒一起在延伸。打開扉頁,仔細的地閲讀目錄,一條一條認真地看,”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品讀中已記不清有多少次在心頭產生了震撼。《新教育之夢》並不是泛泛而談大道理,而是從我們身邊的教育現象入手,進行分析、闡述;以獨特的眼光從一些小事上琢磨到教育的真諦,並運用通俗的手法表達出來,在客觀地分析了現行教育的現實和困惑之後,理智地批評了舊觀念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全方位、多角度地構築了新時代的新教育理念,打破了隔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城牆。

《新教育之夢》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 吸引我的, 是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展現的當代教育的現實所在。《新教育之夢》在訴説着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 而教育使愛在昇華。 雖然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 但是閲讀此書我們都會從書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事例,它讓我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們對於教育的一些思索:理想的師生關係、理想的課堂、理想的教師……這麼多理想中的教育,難道就只能成為理想?年少時,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很多的夢想,而且夢想純真,比如曾決心努力學習考上一所好學校,追求作者筆下的浪漫愛情,嚮往城市的現代生活……後來,我們的夢想一點一點地實現了,如今我們早已踏上了工作崗位,自己在教師這一工作崗位上也已經工作了二十餘年,年輕氣盛也在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慢慢地消磨退盡,自己也已經成為芸芸眾生裏,那種注重現實,不趕浮想聯翩的人了!然而我常想:我們終日忙碌的可有價值?價值有多大?朱永新老師説過:”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是什麼?用心就是”愛“,愛教師這一職業,愛每一個學生,愛身邊的每一個朝夕相處的同伴,既要愛在心中,也要讓人看得見,感受得到。我們都應該選擇微笑為溶合劑,用微笑來傳遞着對學生、對同伴等的關愛,顯示着對他們的信任,表達着對他們的理解! 理想,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朱永新教授憑着對教育的至愛和理解,利用自己遊學講學、出訪考察的機會,以教師、教育研究者專業的眼光,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理想教育圖景:比如在《理想的師生關係》中向我們講述了教師可以和學生這樣靠近;在《理想的課堂》中向我們展現了怎樣的課堂才富有生命氣息;在《理想的教師》中借各位教師的美文向我們闡述着理想的教師就是一個胸懷理想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理想之所以不是空想或幻想,就在於它是有根據的,它是合理的。認真閲讀書中俯拾即是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教育素材更是讓人受益匪淺,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將從教育理想中尋找到差距和動力,尋找到職業的魅力和尊嚴!而站在建設與批判的交點上實踐並書寫自己的教育理想! ”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對於我們所有年輕教育者來説,這既是朱永新教授的真誠規勸,更是他的殷切期望。從書中,我讀出了朱永新教授成功的祕訣——不要羨慕別人,不要感歎時運,要做起來,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順,哪怕艱難。育人就得從不斷育己開始。在不斷成就自己的同時去成就孩子,這該是做老師的真正幸福。做老師的就是用無私的”愛心“去點亮學生的心靈,讓光和熱不斷傳遞,這才是人類文明得以傳承與發展的根本。

《新教育之夢》一書中告誡我們:理想中的教育”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德育不再是空中樓閣,它還應讓學生”自警、自誡、逢勵“在”陶冶情操、磨礪意志的過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習慣“,讓學生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德性,在遊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體育不只是追求四肢發達,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閒消遣。 教育是科學,教育是藝術。教師不僅僅在於教給孩子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每一個孩子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着每一個孩子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並最終形成他們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我們教師只有用自己全部的愛,去摸索,去關注,才能無愧於自己的職業!只有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用成功的教育方法去引導孩子發現成功的學習方法不斷創新,才能無愧於自己的靈魂。

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讓我們欣賞”陽光下最璀璨的事業“的任重道遠與魅力;讓我們在征服崇高與屈服”浮躁“之間選擇;讓我們的思想撞擊出閃閃火花;讓我們的”夢想“奔馳在廣闊的原野。

我們很幸運的,我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一個開放的時代,新教育之夢,並不遙遠,她,就在我們共同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追求中,新教育之路就在我們的腳下。

努力吧—— 高瞻遠矚,做一名有理想的教師;精雕細刻,做一名有個性的教師;融會貫通,做一名有思考的教師;殫精竭慮,做一個會呵護的教師;同舟共濟,做一名會協作的教師;精益求精,做一名會學習的教師!努力吧,有夢就有理想,有理想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成功,我們有理由相信:夢圓未來時分,教育異彩紛呈!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14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抱着一種完成任務的態度去看的,因為要交一篇讀後感。但是在我通讀朱永新的這部著作之後,才發現為什麼學校建議我們來讀這樣一本書。對於像我這樣剛剛走上講台的新教師來説,這確實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書籍。

“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人的一切。”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書寫在《新教育之夢》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為熱愛和未來的詩,教育是一個讓人充滿期待的夢想。一番翻閲以後,他超凡脱俗的熱情和誠懇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書中,他是這樣向我們暢談着遠大的教育理想,他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宏偉的教育藍圖。

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夢》“教育理想”系列摒棄了“書齋式”研究,紮根教育的沃土,圍繞構成現代教育諸要素的核心詞彙——德智體美勞課程、學校、教師、校長、學生、父母等,以對教育的至愛、激情、理性和建設態度,向我們描繪了理想的“教育圖景”,闡述了作為教師、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員的教育主張。這樣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過多“博大精深”的理論闡述和學術語彙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實踐本質,引起了一線教師的共鳴,成為廣受歡迎的教育學著作。

所謂理想,就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朱永新先生憑着對教育的至愛和理解,利用自己遊學講學、出訪考察的機會,以教師、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員的多重身份和國際視野、專業眼光,向我們介紹、描繪了一幅幅理想教育圖景:比如在《理想的學校》中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全世界十所最好的特色學校;在《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中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蘇州、上海、南京等地有聲有色的學生社會活動、體驗教育基地;在《理想的校長》中乾脆自己提出創建校園文化氛圍的具體建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理想之所以不是空想或幻想,就在於它是有根據的(紮根成功的教育實踐),它是合理的(符合教育發展要求)。至於在書中俯拾即是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教育素材更是讓人大開眼界。對一切與教育沾邊的人而言,《新教育之夢》是一本現代氣息濃厚的教育資訊集,一本如何做好教師、好校長、好學生、好家長的“教育指南”。

有人認為朱永新先生對中國教育“理想”有餘,批判不足,這種將理想和批判人為對立的思路殊不可取。我以為,作者之所以有理想,除了“心中有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實有缺陷。不破不立,朱永新先生對教育問題的批判不可謂不尖鋭。比如,在《理想的德育》中,他批判説“學生最不滿意在課堂上和辦公室裏用兩種聲音説話的教師,最不滿意用那些連自己也不相信的東西來征服學生的教師,最不滿意那種盛氣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師”;在《理想的教師》中,他批判説“我們的不少教師,沒有愛心,不是擔任教書育人的角色,而是擔任‘教育警察’的任務,不是肯定成績,而是發現缺點。在《理想的美育》中,他批判説“我常常看到天真無邪的孩童欣賞昆蟲之間的廝殺,欣賞蚯蚓被踩成兩截之後的掙扎,欣賞受傷後的蝙蝠無助的顫抖……這樣的孩子無論他在學校表現如何品學兼優,我認為其人格構成都是有缺陷的。”他對名校校長們説:“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為不是你的教學水平特別高,而是你的學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學校、你的老師。”(《理想的教師》)這些批判因為立足學生、教師、教育研究者、代表社會公平的教育行政官員的角度,所以能直指教育“病灶”,至深至切,刀刀見血!

朱永新先生是一位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深知,“我們不能希望所有的教師都能夠成為理想的教師,那是永遠不可能的,因為人是有差異的,人的價值觀也是有差異的。”朱永新先生又是一位滿懷激情的理想主義者,他説:“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們整個民族變得強盛,變得有凝聚力,我們才能在與世界各國的競爭中站住腳。”教育沒有理想,既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

朱永新對於“理想的教師”提出了八點要求。這些要求為我指明瞭努力的方向,同時也讓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任何一個崗位都充滿着競爭,教師間的競爭往往又是多於合作的。目前,教師這個行業的職業特點,工作制度,評價方式都需要競爭。但是作者在書中説,一個不善於合作的教師走不了太遠,因為這個社會是需要合作的社會,社會如此,教師職業也是這樣。從書中,可以看到作者對教師間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雙贏才識真正意義上的競爭”這句話説得多好啊!當今社會除了競爭,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就呼喚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社會需要合作,教師也要學會合作。教師要成為受歡迎的教師,作者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換位,二尊重,三互惠。這三點建議同樣也在告知人們怎樣學會合作。

《新教育之夢》告訴我,智育不能獨領風騷,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數字,或是一紙文憑,一張入學通知書,它“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德育不再是空中樓閣,它還應讓學生“自警、自誡、逢勵”在“陶冶情操、磨礪意志的過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習慣”,讓學生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德性,在遊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體育不只是追求四肢發達,它應“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培養學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強’,並能完善自我,體現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閒消遣,它“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優化生命,激揚生命”。

我們怎麼辦?讀了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夢》,又一個問題在輕叩我的心扉。

如果你是教師——那麼你“應該是胸懷理想、善於合作、充滿愛心、富有創新、勤於學習、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如果你是校長——那麼你“應該是一個能夠清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使命,具有奉獻精神和人文關懷的人”;如果你是學生——那麼你“應該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人”;如果你是父母--那麼你“應該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養孩子追求卓越、獨立自主、持之以恆、勤儉節約等個性品質和良好習慣的人”。

如果説今後我還將有夢,那麼我將永遠記住那本書——《新教育之夢》,是它讓我懂得“我們的教育不能沒有夢”,是它告訴像我這樣的新教師應該做怎樣的夢,也將是它激勵我為夢的實現而奮然前行。

作為一個剛剛走上講台的新教師,在自己還很迷茫的時候我讀了這本可讀性很強的書。感謝學校開展的這次讀書活動,讓我聆聽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讓我審視自己所做一切的意義,讓我尋找到一條自我突破自我發展的道路。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將來,新教育理想一定會實現。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15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啟蒙運動時期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作品,針對當時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以及其法國種.種腐敗的社會狀況,盧梭絲毫不畏懼地進行了無情的抨擊與揭露。《愛彌兒》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説體教育名著,這本著作正是盧梭討伐法國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闡發了資產階級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義教育觀。《愛彌兒》全書根據兒童的不同的年齡階段應有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劃分,一共分為5卷,其中,他所闡釋的自然主義教育目的觀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這也正反映了法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愛彌兒》的第一卷主要論述的是人出生到兩歲,即嬰兒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我覺得這句話極其富有哲理,也恰恰體現了盧梭主張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人性本善緊接着,他指出了我們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的三種不同的教育對人在嬰兒時期的重要影響,是教育給予了我們生來軟弱卻可以擁有的力量,給予了我們生來一無所有卻可以得到的幫助,生來愚昧卻可以具備的判斷是非的能力。他倡導人性本善,強調教育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關注個人的價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自然人,通過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種惡念的生成,這樣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認為,身心能健康成長的嬰兒應該是在四肢均無拘無束的狀態下撫養起來的,而不是給予嬰兒生長姿勢的各種束縛。他極力要求擺脱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所帶來的摧殘和束縛,要求教育務必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這正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關聯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備了健全的身軀,才能夠具備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災難。因而,在嬰兒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嬰兒身心健康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二卷主要論述的是人2至12歲,即童年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開始便指出從嬰幼兒時期過渡到童年時期,是人生一大重要進步所在,在這一階段,盧梭得出一個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籲將這一原理應用於兒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的方法。在對兒童時期的教育觀念上,盧梭重視的並不是兒童使用的措辭,而是兒童給這些措辭的含意,他極不贊成家長教兒童説些虛偽的客氣話,因為這些客氣話從孩子的口中説出來幾乎就會變味了,極有可能會把請求的語氣説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兒童的方式上,盧梭既反對過分嚴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對過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個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盧梭堅信人性本善,我們應該要去尊重兒童,而不是急於對兒童所做出的行為做出或好或壞的評判,他堅持自然教育,倡導兒童應當讓大自然先教導一段時間,然後我們再去接替,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們的教育方法與自然在教法上相沖突。在童年時期,兒童並不能達到理智的程度,他們的智力仍然處在感性階段,他們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他們不具備判斷的能力,即無法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記憶。因而,在童年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感官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三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2至15歲,即少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從起初只有感覺到現在已開始有了觀念,從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觸到現在已開始能夠進行了判斷,個人的體力在迅速發展。由於智力的發展,孩子已經逐漸認識到時間的價值,他們懂得要把時間花費在有用的事物上,他們會自行提出一些問題,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盧梭指出,我們要做的是,看怎樣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樣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慮怎樣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則時,始終要從最普遍、最顯著的現象開始探索。不能讓孩子總是一味地按照別人説的話去做,因為除了他自己覺得對確實是有意義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對他而言都是無益的。盧梭非常反對嚴格的紀律以及僅靠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他認為教育是一種從內在本性向外展開的活動,教育應該適應兒童的性格、能力,發展人的天賦與本性,使每個人的各種內在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智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四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5至20歲,即青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人們處於一段艱難的叛逆期,人們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們要學會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約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戰勝偏見。盧梭堅信人的自然本性,認為人的一切慾念都是源自於人的感性,想象力決定的是他們發展的傾向,只要把自愛之心擴大到去愛別人,我們也就可以使自愛變為美德。人們的思維也終於開始進入了道德的境界,在進行德育的時候,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應該是純理論的東西,空洞的道德説教完全是紙上談兵,但是我們可以去結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學知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實踐,要立足於實際生活中,這樣才有利於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這一卷的最後一部分,盧梭還特別提到了對宗教的看法。他主張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別是在宗教問題上,人的偏見是壓倒一切的。對於要培養孩子信什麼宗教的問題上,盧梭批判了宗教的矇昧主義,他堅持應該讓孩子自己正確地運用他的理智去選擇。因而,在青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德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五卷主要論述的是愛彌兒的未婚妻,即蘇菲的教育,其中,特別強調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過自然教育培養賢妻良母。蘇菲在平凡的內心中擁有一種良好的天性,而她勝過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於她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內心卻常常很敏感,也正是這顆極其敏感的心,有時候會使她產生難以平靜的想象。但是,對於別人的過失,她能夠耐心地忍受,對於自己的過失,她更是能夠樂於改正。除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之外,蘇菲對其它一切權利都是極端重視的。她不僅知道自己有權利,也知道要運用這個權利去評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過程中,懶惰和桀驁不馴是女子最危險的兩個缺點,為了防止這樣的情形的發生,如果僅僅採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話,反而很容易使他們厭棄工作,而只知道玩樂。因此,女子的行為總是要受到輿論的約束,也正是由於她們養成了受約束的習慣,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種她終生都必須具備的品質,即温順。女子常用豔麗的服飾和化粧品來裝飾自己,卻忽視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權利;只要有熱心和才能,便可以養成一種審美的能力,進而欣賞美以及與之相聯繫的道德觀念。

縱觀全書,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在《愛彌兒》的字裏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極其富有內在意藴,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師範)的學生,我將來是要走上幼兒教師這個職位的,置身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這樣只會泯滅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應該是竭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兒童自由、健康成長的適當的環境條件,通過對孩子的行為的細緻的觀察,然後對其不恰當的行為進行適當的誘導,而不是一味地強迫兒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處世方法。此外,我們還要積極鼓勵兒童置身於大自然中,去體現大自然的自然美,藉此鍛鍊他們的獨立,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毅力,倡導他們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16

利用業餘生活時間,我有幸拜讀了《新教育之夢》一書,感慨頗深。朱永新是我國著名教育學者、蘇州大學的博士生導師、蘇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長。《新教育之夢》,書中給我們展現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畫面,看了使人振奮。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提出一系列教育的理想,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觀察和認識教育的新視野、新視角。

全書共分十章,分別是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和理想的父母。在文後收錄了《新教育實驗的理論與實踐》,這是朱教授主持的一個國家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開題會是在張家港高級中學舉行的。新教育實驗課題有六大行動。即: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熟練應用雙語,建設數碼社區和創建特色校園。現在這個已經在全國各地實驗推廣。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的序言中,朱永新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英國有一個退休老師,在佈滿塵埃的閣樓上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發黃了的舊練習冊。它們是他以前31位孩子的習作,作文的題目是《未來我是———》。31個孩子有31個夢想,有想當總統的,有想當馴狗師的,有想當領航員的,有想當王妃的……

那位老師突發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本。他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曆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正當布羅迪猜測着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本送進一傢俬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

信中説,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保存着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裏,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説,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獲得啟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朱教授在書中説,讀書需要良好的環境,也需要條件的便利,因為便利會使讀書變得輕鬆愉快。朱教授在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考察中就充分感受到了這種便利所帶來的愉悦。比如在美國,你只要持當地人寫給你的信,就可以到圖書館借書。還書也無需辦理什麼手續,尤其是社區圖書館,門口都有一個還書的箱子,順手將書往裏一扔即可。所以,他很希望學校圖書館和閲覽室裏一個開放的空間,供學生隨時閲讀。這樣,既省卻了煩瑣的借閲手續,又沒有了開放時間的限制。有人擔心如此狀態有可能造成圖書的丟失。但朱教授卻説:“我們應該相信孩子。即使有的孩子真的把書拿回自己的家裏,説明他非常喜歡這本書。孔乙己還説竊書不算偷呢,孩子愛書就更不是什麼壞事情了。”

《新教育之夢》中説:“讀書,是孩子們淨化靈魂、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因此,實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書香社會,建立起書香校園。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讓學生與書本為友,與大師對話,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淨化自己的靈魂,昇華自己的人格。上學期,我們曾經嘗試鼓勵學生大量地進行課外閲讀,並通過“閲讀摘錄”這項作業督促檢查學生課外閲讀的情況。“如果一個孩子愛讀書,那麼他會從書籍中尋找到生活的榜樣,從書籍中得以淨化自己的心靈,書中的道理往往就成為他人生的座標。”讀書不僅能提高孩子們的寫作能力,增長他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陶冶情操,淨化靈魂,昇華人格,而這不就是我們做教師的最重要的任務嗎?鼓勵孩子們讀書,也許會使學生的負擔加重一些,但是當孩子們從書中找到了榜樣、當孩子們從書中學會了做人,當孩子們的心靈受到了陶冶,那麼這種所謂的負擔能使他們受益終身,這樣的好事為什麼不堅持呢?

我想,今後我們不僅要堅持鼓勵孩子多讀書讀好書,還要在這方些面加強指導,比如讀什麼書、怎樣讀、要創造性地組織孩子們進行讀書比賽,指導他們寫讀書心得等等。總之,要採取一定的措施,鼓勵學生去多讀書,讀好書。朱老師的教育理想之夢,給我帶來靈感和啟迪,感謝朱老師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糧,感謝朱老師願意把這些可貴的文字和我們分享,感謝朱老師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誘的引導和教誨。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17

讀完《班主任基本功的主要內容》這篇文章,感受頗深,體會頗多。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更直接地體現在對學生的熱愛上。一名好的班主任,永遠要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每一個學生。

首先,愛學生就要公平對待所有學生,決不厚此薄彼。無論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低的,無論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家庭條件差的,無論是安靜聽話的還是調皮搗蛋的,他們都需要班主任的關愛。班主任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之窗的燭光,相反,任何看似不經意的失誤都可能給學生幼小的心靈留下難以撫平的創傷。

其次,愛學生就要善於瞭解所有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在工作中,要善於觀察,通過看學生在學習、課外活動、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情況,就會大致瞭解到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聰明才智;要細心詢問,通過與學生聊天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喜怒哀樂和內心世界,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注意和關心;要集思廣益,通過訪問家長,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環境,通過與任課老師交流,掌握學生的各項特長和心理特徵。只有這樣,才能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紮實的基礎,進行教育就會因人而宜,事半功倍。

最後,愛學生就要真誠面對所有學生,能夠親密無間。國小生,特別是低年級國小生,求知慾望非常高,對什麼都感到新奇,什麼都要問個為什麼。這就需要班主任始終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幹他們愛做的事,説他們愛講的話,與他們打成一片,不斷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增加他們的知識技能,學生們也就自然會把你當作他們的大朋友,有了高興的事就忍不住要告訴你,有了小煩惱也會第一個向你傾訴,如此,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天然障礙和心理阻隔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教育也就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教師經常要對學生的工作進行評價,而這種評價則必須要公正,只有公正地評價每一個學生,才能使學生信服,從而激發起他們奮發向上的願望。因此,我在教育中力求公正的評價每一位學生,對成績好的學生不護短,對學習差的學生不歧視,注意發現優生的不足,防微杜漸;善於發現差生的閃光點,並使之發揚光大。如在衞生工作中,有些學習差的學生勞動表現積極,不怕髒、不怕累,爭做重活,而有些所謂的好學生卻怕髒、怕累,在一旁轉圈。勞動結束後,我及時作了全面的實事求是的總結,同學們聽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對於班幹部同學要求更加嚴格,要求他們每月寫出工作總結,召開一次幹部會議,推廣各自的工作經驗,對於取得成績的同學適時地表揚,使他們心理上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以便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學習。 總之, 教育是一門科學,育人成才是一種精雕細刻的藝術,在工作中只有講科學、講創新、講藝術,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多學習先進經驗,不斷改進,不斷提高,積極探索,善於總結,使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斷提高。在很多人眼裏,班主任工作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大部分老師能推則推,實在推不了,就勉強應付。事實上,這既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也是長期對班主任工作的一種曲解。做好班主任工作,不僅是完成了學校的一項工作,對自己的教學也是大有助益的。

在《班主任基本功這本書上,我學到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獨到的心理學思想、全新的管理體制,對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無不起着引領和導向作用。

比如第十章《沉迷時的呼喚-----學生問題行為的干預與處理》,裏面講到的讓班主任頭痛的學生問題行為,如厭學、逃學,網絡成癮,早戀及未成年人性行為等,哪一樣不是班主任最費心裏的呢?看到這一章的時候,我很自然地就想起了我曾經教過的一位男同學小才。那個班是我從三年級一直帶到畢業的,可以説對每位學生都是十分了解,摸透了他們的脾氣,我處理什麼事情孩子們都是十分服氣的。唯獨小才,這個高高胖胖的男同學,一個跟隨爸爸生活的單親家庭的男孩,可以説是班裏最不受人歡迎的同學了。他懶惰,經常不做作業,上我這個班主任的課有時都無精打采的,其他音樂課、美術課基本都在打瞌睡,連衞生輪值也經常開溜。除了批評教育外,我還嘗試過許多方法都不奏效,和他家長的聯繫幾乎兩三天就一次,但他還是老樣子。

一天早上,小才打電話跟我請假,説自己生病了,要請一天假。聽他在那頭有氣無力的説話,我急了,再三叮囑他要讓爸爸帶去看病,要休息好。上完第二節課,我打電話給他爸爸問情況。他爸爸説今天早上還好端端地上學,並且拿了2元錢去買圓珠筆。我倆頓時醒悟過來,這孩子是曠課了。他爸爸火冒三丈,説找到他非打斷他的腿不可!我們在烈日下奔走,足足找了一個多小時,才在一家網吧找到他。我雖然生氣,但想起班主任的職責就是關心愛護學生,要循循善誘地做好差生的轉化工作。於是,我勸住就要動手打孩子的家長,並邀請他們父子到談話室裏,三人心平氣和地聊一聊。我先是細細分析了曠課和沉迷遊戲的害處,然後和他爸爸一唱一和講了欺騙老師和父母的弊端,小才爸爸也跟孩子訴説自己賺錢的不易、不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環境的內疚,聽得孩子眼淚汪汪。

第二天,我送了一本陶宏開教授的《救救孩子》給小才,囑咐他要戒除網癮,認真學習。小才之後的點滴進步,我都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他繼續努力。直到畢業,雖然成績中上,但人確實上進了很多。

在學習本章的相關內容後,我對自己當初的處理基本上是滿意的,但我還有個想法就是,老師不要老擺着師道尊嚴的架子高高在上,應和學生打成一片,這樣學生們願意把班裏或同學們的任何情況反映給你,平時也要主動多與家長聯繫,這樣你才能及時掌握情況,把不良現象消除在萌芽狀態,不要出了事情才跟在學生屁股後面跑,弄得自己很被動

在《班主任基本功》這本著作中,我受益的何止一兩點!在我工作中出現失誤時,在我遇到難題束手無措時,在我和學生關係出現矛盾時,我都會靜下心來看看這本書,有時候是茅塞頓開,有時候是虛心借鑑,有時候是另闢捷徑。在這本書上,我學到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獨到的心理學思想、全新的管理體制,對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無不起着引領和導向作用,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為科研型教師的信心。這些理念我會在日常的教學中努力嘗試,相信對學生一定會有積極的影響,期待今後的實踐效果。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18

老師推薦我讀了《夏洛的網》這本書,主要講了一隻蜘蛛如何營救一隻小豬的故事,讀完這本書,我內心無比的感激蜘蛛,他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友愛,什麼叫幫助。感激弗恩,他讓我知道了任何事物沒有天生註定,永不放棄,給與關愛,就能有成就。……

弗恩愛威爾伯勝過一切。她撫摸它,餵它,把它放在牀上;她每天熱牛奶,給它圍上圍涎,拿着奶瓶餵它。在弗恩精心地無微不至地愛護、養育下,爸爸眼中的落腳豬威爾伯,最終獲得了冠軍。夏洛用蜘蛛絲編織了一張美麗的大網,在網上織出了“王牌豬 ”“ 了不起”“ 謙卑”“ 光彩照人”,這網既救了威爾伯的命,也徹底改變了威爾伯的命運。

夏洛願意為威爾伯付出,是因為它愛威爾伯這個好朋友,它希望在它的生命裏留下這個好朋友,也希望在自己活着的時候為自己的好朋友付出一些。這就是朋友之間的真情吧!

我也要像夏洛一樣,像弗恩一樣處處付出我的愛心,跟我的同學友好相處!做一個永遠有愛心的人,才能永遠有快樂!

夏洛的網讀書心得體會總結大全精選篇四

今天在書店看《夏洛的網》這本書的時候只覺得震撼因為eb懷特真的將那種最純真的感動描寫的淋漓盡致……一開始我只認為它是一本童話!是的,一本類似於安徒生童話的純在。但是我沒有想到他能帶給我這麼大的震撼和關於人際的思考……

文中開篇就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是弗恩説的“這是生死攸關的事,你還説什麼控制自己”在那樣小的年齡裏,她不懂得大人的心態,或許她懂只不過想要救那隻豬而已,她沒有她父母的市儈,她有她的純真,她的善良,所以才會去救威爾伯。才會用她的天真打動我們。

我不知道這樣説合不合適,現在泛濫的“碰瓷”現象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在危難關頭不去救人而是在想會不會遇到“碰瓷”,就如弗恩所説的“這是生死攸關的事,你還説什麼控制自己”

我覺得這種行為非常不可取,在緊急關頭前,是人命重要還是你的錢重要?更何況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何必要以為錢而傷命呢?

在朱克曼家的穀倉裏,威爾伯意外得知自己的命運竟然是被做成燻肉火腿,夏洛那一句堅定的“我救你”道出了她和威伯爾之間的堅定友誼。而不似那隻老鼠一樣的“牆頭草”夏洛不計一切的為了威伯爾的存活而努力,甚至在她產卵之前也不顧性命的幫助她,人的一生能得到這樣一位不計回報但卻可以用生命去幫助你的人……足矣!

而在夏洛臨死前説的話真的讓我十分感動“我感到很滿足,你今早在裁判場上的成功,在很小的程度上,也可以算是我的成功。你的將來沒危險了。你會無憂無慮地活下去的,威伯。現在沒什麼能傷害你的了。這個秋天會變短,也會變冷。葉子們也會從樹上搖落的。聖誕節會來,然後就是飄飄的冬雪。你將活着看那個美麗的冰雪世界的,因為你對朱克曼有很重大的意義:他再也不會想傷害你了。冬天將過去,白天又會變長,草場池塘裏的冰也會融化的。百靈鳥又會回來唱歌,青蛙也將醒來,又會吹起暖暖的風。所有的這些美麗的景色,所有的這些動聽的聲音,所有的這些好聞的氣味,都將等着你去欣賞呢,威伯——這個可愛的世界,這些珍貴的日子……”“你一直是我的朋友,這本身就是你對我最大的幫助。我為你織網,是因為我喜歡你。然而,生命的價值是什麼,該怎麼説呢?我們出生,我們短暫地活着,我們死亡。一隻蜘蛛在一生中只忙碌着捕捉、吞食小飛蟲是毫無意義的。通過幫助你,我才可能試着在我的生命裏找到一點價值。老天知道,每個人活着時總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才好吧”……

什麼叫有意義?有意義就是好好活着。那什麼叫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義的事!不是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都能做好多有意義的事,對於夏洛有意義的事就是為了威伯爾而付出一切。

而我也非常佩服eb懷特,他將夏洛和威爾伯之間的真摯友情,化作取一種力量,化作一份鼓勵。將愛的力量温暖我們冷漠的心,而他筆下的朋友間無私的關愛與生命中純粹的友善,都有一種觸動人們最柔軟的心房的力量。千般感觸匯成一句話——每一個生命都有力量,每一份友誼都值得珍藏!

夏洛與威爾伯之間的友誼令我十分羨慕,友誼是純潔的,無私的,十分珍貴的。我從夏洛與威爾伯身上學會了如何珍惜友誼。我也有不少好朋友,當朋友有困難時,我們也會互相幫助。就在幾天前,已經放學了,同學們都已經走了一大半,我急急忙忙地抄着作業,可越忙越容易出亂子,一不小心寫錯了一個字,可我卻碰巧忘了帶修正帶,我四周望了望,同學們都已整理好書包,正準備離開,我不好意思叫住他們,只好到處尋找是否還有同學沒整理好書包,這時我的同桌古思葦問道:“發生什麼事了?”我回答後,古思葦竟回到座位,打開書包,將她的修正帶借給了我。這雖然是一件螞蟻大小的事,但我的心中暖暖的,友誼不就是體現在這些小事上嗎?雖然我們無法像夏洛那樣偉大,但在朋友有困難時伸出手,就能使別人感到温暖。我一定會珍惜我現在的朋友,也會努力交到更多的朋友,與朋友一起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19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沒有跌巖起伏的情節,沒有引人入勝的懸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這也是亞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處.《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字裏行間,都抒發了作者本人對愛的理解.這種情感是普通的,確實不平凡的.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這也是為什麼愛的教育被評為愛的魔法書的原因.《愛的教育》告訴我們: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都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只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而已.一想到自己曾經忽略一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細節時,心就好痛.我真的很後悔沒有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每次當要失去的時候,才知道事物的珍貴.是的,人們總是那麼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卻讓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間,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但是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如果人生是一場戲,我覺得應該給這些平凡而又難忘的瞬間一個特寫.儘管我知道時間不會給我多餘膠捲,這些瞬間也許只會成為我們心中無足輕重的片段,被時間剪掉,那些瞬間,永遠只是我們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中的一朵小小的花.但,我仍願意用自己的心去迎接幸福.儘管幸福那麼短暫.《愛的教育》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飛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們寧願葬送自己的生命來挽救愛?帶着這個問題,我與這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長途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這一切的一切,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在這當中,我找到了答案.雖然並不像想象的那樣特殊,但真的讓人覺得很温暖.愛比珍珠更寶貴,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瑩,比羣星更璀璨,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令人快樂,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錢買不到的感覺.愛能夠將心中的恨化為勇氣,它使你微笑地面對生活,使你倔強地反抗命運,它是還魂的仙草,給罪人新生,他是慈愛的母親,喚浪子回頭,它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命運不會讓你白白付出,它會用人間最珍貴的愛來回報你.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為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親子之愛,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無法感覺到.安利科有一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為什麼呢?我思考着.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類是那麼偉大,難道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是我們所比不上的,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就連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對現在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而不是為孩子的錯誤找理由,但為什麼仍有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呢?當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的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了《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同時這份心情,也將我在成長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為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是我獲得的意外收穫.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20

這個世界有太多人在抱怨,工作太忙,任務多,壓力大,消費高,家庭壓力大,生活環境差,PM2.5,或是感冒發燒,陰天下雨,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會不公,怨人心不古,怨命不好,似乎藉此發泄自己的不滿,並獲得他人的同情,抱怨不僅僅發生在某個人身上,也不單單是一個國家的人,抱怨似乎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本書不是心靈雞湯,而是教你直面這個天天在發生的問題,讓你意識到自己原來也不知不覺地在抱怨,原來身邊的人都或多或少在抱怨。書中推行的紫手環行動,是為了幫助你自己認識到你在不知不覺中的抱怨,抱怨的頻率,每次抱怨都把紫手環換到另外一隻手上,換的過程意識到自己是在抱怨,從而逐漸降低抱怨頻率。

要消除抱怨,首先看看什麼是抱怨?人為什麼會抱怨?

向可以幫助你改善環境的人提出意見,就不是抱怨;如果你是對着自己或其他無關之人責難或悲歎當前的狀況,那就是抱怨。抱怨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上頭,所談論的是負面的,出錯的事情;如果抱怨天氣熱,天氣會熱得讓你無法平靜下來;如果抱怨工作多,你會感覺工作永遠也做不完;如果大聲喊“痛”,傷害就會出現,如果抱怨,就會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什麼上頭,那個東西就會擴大。這是行動上的“吸引力法則”。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不想做的事件,如上學,上班。

書中提到“心身症”這個名詞,心身症主要是患者的心理運作過程,而非生理因素所引發。很多疾病是病人自己創造的,根據醫生估計,有百分之六七十的疾病,都是患者“自以為生病”造成的結果,醫生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診療這樣的病人-他們生病的原因其實都有其心理根源。報告顯示,有一半的癌症病人是被告知自己得了癌症後嚇死的。醫生如果告訴病人,有一種藥很可能治癒他們的疾病,這種藥對這些病人發揮的功效,就要比使用了相同藥方,卻沒有收到這項訊息的病人大了許多。

抱怨有用麼?當你抱怨天氣太熱,太冷,空氣太差,天氣就會如你所願了麼?

當你抱怨健康問題時,丟出負面的説詞,讓你的身體聽見,這種負面的説詞反而會烙下印記,而你的想法也會將這股能力導入體內,引發更多的健康挑戰,所以抱怨疾病並不會縮短生病的時間,也不會降低疾病的嚴重性,反而可能是企圖用汽油來滅火。抱怨健康的人沒有變得更健康。不滿只是開端,卻不能成為結果。當你抱怨某種狀況,或許可以吸引其他人跟着你嘀咕,抱怨,卻發揮不了多少作用。

抱怨的結果是什麼?抱怨是人的惰性的反應,當一個人抱怨時也就代表他放棄主動改變現狀,放棄了在這個競爭激烈,弱肉強食的社會中拼搏的信念。抱怨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將人們困於問題當中,使得他們沉浸在失意,沮喪中,無力自拔。越抱怨,越不滿,心情越差,生活質量越差。

抱怨不止發生在個體當中,抱怨還會傳染,這種負面情緒傳遞給別人,還會影響他人的情緒。健康的溝通是:直接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而且只跟那個人談。和另一個人談就是抱怨,這會形成三角問題,也會繼續製造問題,而不能解決問題。不要剋制壓抑,不要悶在心理,只要確定你是在陳述事實,而不是讓你話隱含着“你竟敢這樣對我?”等負面意義就好。

所以當你處於集體當中的時候,首先要停止自己抱怨,其次要遠離抱怨的人,不讓負能量附身,如果你夠mental strong,試着影響他人吧,瞭解抱怨的原因,帶他們遠離抱怨的深淵。幫助他人的最好方法,就是過着不抱怨的生活,成為不抱怨的榜樣。

在此我要分享我的親身感受①學習正確的表達抱怨;②學會表達抱怨後,再試着中斷自己的抱怨;③享受輕盈的心靈。 所以紫手環其實只是一個精神力量的載體,它本身承載着控制自我情緒的魔力,從而警示帶着紫手環的人拒絕抱怨、拒絕負面情緒,其實最終是否能不抱怨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帶着紫手環,不一定就能拒絕抱怨,其實我們自己才是真正的“紫手環”,只要我們願意、只要我們想不抱怨,我們才可能真正的做到不抱怨。終結抱怨、改變一生。生活中我們要感恩,我可以走路,我有可愛的家庭,有好朋友,好工作。我必須要把精力重新投注在感恩上。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就能發揮這種確保健康的力量。

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21

盧梭在《愛彌爾》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他在《愛彌爾》中開宗明義地説,“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這些兒童教育觀,儘管歷經三個世紀的惡的歲月交替,時代變更,而在知識日趨進步,思想不斷更新的當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威力。經得起時代檢驗的才是真理,可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有着驚人的超前意識和恆久。他的教育思想與其的行為、性格,尤其與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有着密切的關係。他生性愛好自然,行為不拘,一生只受過兩年正規教育,但他善於學習,與一些社會名流交往,深受影響,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人本主義,要減輕人類的不平等,只有迴歸自然,服從自然的法則,脱離社會的約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會政治和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

孩子是有思想的,這點我們要時刻切記。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盧梭認為,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張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國大哲學家洛克曾主張,兒童就像一塊白板,教育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意願採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兒童。在這種兒童觀下,教育就是重複訓練,兒童被當作一個容器,由成人隨意填充。這種兒童教育觀對教育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當今學前教育實際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其實上述兒童教育誤區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觀的流毒。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盧梭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認為人的慾念是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切慾念的本源是自愛。 基於這種思想,盧梭認為:

(1)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產生善良、博愛、憐憫、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動人的情感,防止產生妒忌、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慾念。

(2)道德教育的途徑是通過人去研究社會,通過社會去研究人。因此,盧梭要求愛彌兒從鄉村回到城市。此時他已經受到了足夠的鍛鍊,能夠抵抗城市虛偽文明的侵蝕,同時他是社會的一員,應盡他的義務。

(3)道德教育的內容是學習歷史知識、實用哲學和寓言故事,而不是純理論的東西。

(4)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實踐,反對空洞的道德説教。只有通過道德實踐,把在學校裏獲得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才可以培養善良的感情,正確的判斷和良好的意志。 反思一下我們現在的道德教育,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只用一本本課本去空洞的説教,收效甚微,對一個孩子講多少大道理都不如讓他親身去體會更有效果。而且現在的學校家長也很不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他們認為只有分數才是最主要的,殊不知,這樣能培養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不僅對社會沒有貢獻,嚴重時更能危害社會。從這方面來看,道德教育甚至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二、自然主義教育的意義與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1. 對我國教育改革

《愛彌爾》中所體現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主張順應人的自然天性,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這不僅對當時的教育有批判作用,對後世的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教育價值的取向是保守的。教育目標上,只重傳授知識,而不重視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上,陳舊,創新少;教學方法上,採用注入式,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學形式單一化。這些傳統教育的弊端都長期影響我國的教育,而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推動我國應試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本書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審視兒童,研究兒童,欣賞兒童,對兒童的認識值我們參考,在教學中我們應更加關注兒童的天性,尊重他們,讓他們更加快樂的成長。

2. 對家庭教育

眾所周知,盧梭筆下的愛彌爾是“一個身體強壯,感情豐富,而且能適應各種客觀條件變化的完人”,雖然完美,但畢竟還只是盧梭塑造的一個幻影而已,他為我們們培養子女提供了寶貴的意見,是我們教育孩子的一劑良方,家庭是兒童重要的活動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在兒童的最初階段,父母有責任為兒童創設和諧的家庭環境,對兒童進行適合的教育。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22

讀了汪中求所著的《細節決定成敗》後,感覺到在充滿競爭的今天,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關鍵在於抓住了一個“小”字。也許太多的人,總不屑一顧生活的細節,太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殊不知,作為我們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假如每個人能把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就已經很不簡單了。其實“細節”散落於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俗話説“成也細節,敗也細節。”細節決定我們人生的成功與否。這本書通過正面或反面的例子,闡述了細節在我們日常工作中的作用。書中不斷強調,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要重視小事,關注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做精,深刻闡述了細中見精,小中見大這一平凡的真理。在公司裏,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正如書中所説:“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決不缺少各類管理規章制度,缺少的是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細把小事做細……。”這段話深刻地指出了我們工作中的通病。再高的山都是由細土堆積而成,再長的河海也是由細流匯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須從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順利完成。一個細節的忽略往往可以鑄成人生大錯,可以造成事業受挫。海爾總裁張瑞敏説過,“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偉大來自於平凡,其實我們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複着所謂平凡的小事,看似單調重複,其實不然,簡單的積累終究會變成強大的動力。現在的市場競爭已經到細節致勝的時代。不論是從企業的內部管理,還是外部的市場營銷、客户服務,細節問題都可能關係到企業的前途和命運。

一個個行之有效的細節和關注離不開我們公司全體員工對自己工作的反饋和分析,只有我們認真地剖析,增加我們工作細節關注的程度,提出合理的改革意見,進行行之有效的優化改進,才能為我們下次的工作積累經驗。工作的改進和創新正是源自我們對這些細節的深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我們工作執行過程的自我提高。例如:每個人的工作安排有量化嗎?下屬彙報有核實嗎?一線員工有情緒管理人員瞭解嗎?客户的投訴有記錄嗎?反饋及時嗎?處理是否妥當?客户是否滿意?等等。做事就好比燒開水,99℃就是99℃,如果不再持續加温,是永遠不能成為滾燙的開水的。所以我們只有燒好每一個平凡的1℃,在細節上精益求精,才能真正達到沸騰的效果。小事不可小看,細節彰顯魅力。當我們學習時,學習別人的專業,要注意多多觀其中的細節;當我們集中精力,想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更大的價值時,就要專心致志,從點滴做起,以認真的態度做好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認真負責的心態對待每個細節.

在工作中,在生活中,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細節,從小事做起。古語有云: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易。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勝人一籌,從而忽視小節,結果不但沒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敗。因為他們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會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樹連接而成,驕人的戰績更是無數細小的成功凝聚而成。只有把握生活中的細節,醖釀過程中的細節,才會取得成功。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這種人無法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而只是當作一種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熱情。他們只能永遠做別人分配給他們做的工作,即便這樣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古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今有“細節決定成敗”。時代有變,從小事做起,注重細節的道理,古今傳承,從未改變。書中提到:“今後的競爭將是細節的競爭”,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總還是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礎。”

“阻擋你前進的不是遠處的山峯,而是鞋底的一粒沙子”。生活中無處不在昭示着這樣一個道理:要想取得最後的成功,就要注重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即細節決定成敗。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23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着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裏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着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説,《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裏,《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説,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説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峯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裏,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裏,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才是真言。《名人傳》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

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

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鬥。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着思想,阻撓着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顯然,羅曼·羅蘭要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矯正時代的偏向。在羅曼·羅蘭看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偉大是痛苦和孤獨,是自我同無形物的抗爭。在同一引言中他還説:“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偉大的人。”他正是緊緊抓住了英雄偉人痛苦的心靈,把戰勝苦難作為衡量英雄的一把閃亮標尺。而他的《名人傳》就是揭示人類歷史上三位苦難英雄的心靈傳記,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鉅子托爾斯泰。他在《貝多芬傳》的結尾這樣寫道: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説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確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是什麼支持着貝多芬?是不向皇權低頭的品質,是不被金錢收買的決心,是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正是依靠着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的無數個痛苦險峯,達到了對人生最清醒的領悟。如果説《貝多芬傳》是英雄主義的號召,是力的頌歌,那麼《托爾斯泰傳》則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闋送葬曲。貝多芬偉大的痛苦是因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運,托爾斯泰偉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觀意志的選擇。《復活》是托爾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羅曼·羅蘭所説:“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為他是堂·吉訶德,因為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鬥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己。” “托爾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揚的主義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應當被人蔑視。”終於,在82歲的暮年,托爾斯泰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獨自逃出了家門,在一個無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號啕大哭,對守在他周圍的人們説道; “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為何大家都在這裏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其實,托爾斯泰發出的是對蒼生的疑問,也是對痛苦心靈的迴應,在這裏我們分明又聽到了貝多芬對生命的歡樂歌唱。這就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裏留給我們的永恆的精神光芒。偉大的心靈猶如崇山峻嶺,風雨吹蕩它,雲翳包圍它,但人們在那裏呼吸時,比別處更自由更有力。純潔的大氣可以洗滌心靈的穢濁;而當雲翳破散的時候,他威臨着人類了。

我不説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峯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一個上去頂禮。在那裏,他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裏,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

“富人享有特權者,僭越了藝術的專利權。他們依了自己的歡喜,立下藝術的標準。在離開

窮人的時候,藝術變得貧弱了。”不靠工作,而生活的人所感到的種種情操,較之工作的人所感到的情操要狹隘的多。現代社會的情操可以概括為三:驕傲,肉感,生活的睏倦。這三種情操及其分枝,差不多造成了富人階級的全部藝術題材。它使世界腐化,使民眾頹廢,助長淫慾,它成為實現人類福利的最大障礙,而且它也沒有真正的美,不自然,不真誠,是一種造作的肉的藝術。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24

屬於卓越的人都不應該抱怨這整個世界。千其萬變,錯綜複雜的事物接二連三發生,往往以不揮手告別的態度,不愛理睬他人的做法,也不是某些人頭腦簡單的問題,是他們對世界產生的一種錯覺。每個人都有特點,相對而言就是有個性,想要去改變一個人在某種立場上的思維,的確很困難。

從人際交往關係和改善溝通來説,人們都存在着一種誤區,要講故事,更要講道理,以和為貴,化干戈為玉帛,在求同存異的前提下達到本質上的相似和相近,都源於結伴而行。

要尊重科學和文化,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也要了解一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歷史典故,你必須要熟讀歷史,這準確的時間需要你來把握住。先秦時期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哲人老子,真名李耳談到了處世方略,道出人事進退之術,指出人類歸其與自然共處,合乎社會的規律。也都要遵守社會的規則,達到自信與自覺都來自於傳統文化。

威爾、鮑温是美國深受推崇的心靈導師之一,他本身從實踐的態度出發,邀請每位參加者都戴上紫色手環,只要覺察自己有抱怨情緒,就將紫色手環戴在另一個手上。從正向、反向的思維來看,決定關係的走向,想要看到世界改變,就要你先改變。

“無用之用”、“與時俱化”出自《莊子、人世間篇》,莊周本身對世間一切事物產生了一種美好的嚮往,達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的理想狀態。這也是我們社會所需要提倡的品質。實事求是分析當前形勢,不浮誇自己。

假如我皺眉頭,並不代表我有一定難處,因為我的自信來源於真理。都要以改造自我為目的,既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但是理論的適應性取決於條件的反射性,比喻説某某同志身體不適,也影響了某種時期前進的動力,也不要強加他人所難,即使他能辦到的事,也不要命令他此時幹他不相適宜的工作。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這首詞《雨霖鈴》出自北宋詞人柳永之手。他也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的精力作詞,其詞特點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鋪敍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

此詞牌來源於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後期,馬嵬坡兵變,楊玉環貴妃縊死,在平定叛亂之後,唐玄宗北還之路,一路上戚雨瀝瀝,風雨吹打皇鑾的金鈴上。自古以來多情人最傷心的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怕只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這一去長年相別,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的定義一樣。

看懂了文字,就看懂了人生。路過心上的故事,如何才能做更好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需要相互交往,就是要去欣賞對方的優點,對於彼此之間談吐和言行,要從全方位考慮問題,知人一面不知其心,都得需要注意一下各種處事的方式。

比喻説有的人愛誇大奇談,把不相應的事實誇大,往往弄成了反作用,搞得對方不大自在。也有的人往往愛做表面文章,不切實際,喜歡溜鬚拍馬,總愛抬高自己、表現自己。一切都要從事物的本身來看問題,要正視現實,不要談或者你能該怎麼樣?或者這個詞彙,只能作為你寬恕自己的定義。

我們都要從實際出發,試着接納與你不同性格的人説話。要面對與你不同觀點人的時候,都要停止挑剔和責備,要穩重對待,證實缺陷和不完美,不要害怕與逃避責任。渴望被愛、被接納或被欣賞,這是與生俱來的需求,只要善於接納,那你才懂得欣賞。

藝術起源於生活,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布萊克,天真過的預示,是別有一番洞天。他教會了我,對我有成見的人千萬不要和我説話。

為現實而爭論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如果你和對方發生摩擦,讓你感到憤怒和不滿,那麼你就有義務從壞情緒中解脱出來,讓你卸下武裝,驅散以牙還牙的衝動。容隱他人寬恕自己,因為仇恨越深,作用在你身上消耗的能量就越強,也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不利。

只有拒絕爭鬥,才不可能受到他人攻擊。一些關係遭遇挫折,是處於關係中的人們為了讓自己的需求得以滿足,總是在相互抱怨。抱怨不但沒有解決任何難題,還會將你困於問題當中,使你沉浸在失意、沮喪中,無法自拔。曾經你也有過許多優秀品質,你要單獨列出你的特長,探索心靈成長空間,是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你要擁有無盡的可能,也要相信縱橫交錯的人生。人生就是成長的過程,任何關係都提供你成長的機遇。不抱怨的觀點就是你必須挑戰達到光明的最高處,讓光亮點照耀你全身,才能看到挑戰,以實際的行動着手要解決的問題,痊癒你曾有過的創傷。

如果你想吹噓,也要認清你過於自我為中心,如果你想操縱別人,那是因為你內心裏有種無力的感覺,這樣你怎麼能關心和幫助他人呢?比喻某個人很有才華,必須肯定和尊重他,不要產生妒忌的可能想法,這樣就很容易產生誤區。

其實最基本的關係就是自己與自己的關係,需要你反覆重複練習寬恕,感受人羣各式各樣的笑話中釋放出來的温度,一切過錯皆有誤會產生。

在關係中你要學會成長,給予我們很多機會,讓我們擴展對自己、他人的愛與同情。想象是偉大的潛水者,以人心極為本體,臨川四夢,馮小青留下怨仇,為自己畫下肖像,頗為此曲愁腸,一夢而亡的杜麗娘。——這是一個美麗的邂逅,來自於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牡丹亭》一書。陳同讀書的批語,後來聽説,她因為情緒失控而去。談則也接着寫姐姐的評語,她也憂鬱地去了。

最後還是大户人家出身的錢益,也接着寫她姐妹們的評語,當我所有證據都沒有采集到或她們翩翩身影來臨之前,已經變成灰燼。所以説經常讀書會提高你的思維反應能力,讀書要讀品味,增加閲讀量,吸收精華,也必須結合作者當時寫書的實際情況來閲讀。

與中立的第三方處理,在矛盾中撇清你所有情緒,事情也不會發展成絕望的窘迫。在矛盾中撇清你所有情緒,秉承良善的意向。相互之間你要掌握分寸,因為何時何地你都是唯一的,不可改變。你要清楚自己的缺陷,也要達到一種自我批評的狀態。

“琴瑟和鳴”是出自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覓之音的典故,藉此用以比喻夫妻間情篤和好的故事。唐代詩人元稹的絕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也概括了對愛情忠貞不渝深刻的含義。

那是意識的錯覺,是自己的思想感情與某種事物割裂開來的東西,一個人就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天賦畢竟是天賦,不能相提並論。切勿混淆大眾的聽覺,要以自己的視覺為觸點,只有這樣,你具備了所有能力,才會處理人世間各種關係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25

當我拿到《愛的教育》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馬上翻閲裏面的內容,而是被書名和一張圖片所吸引,而後進入了一段深深的沉思:什麼是愛?世間的愛有很多種:親情間的愛、友情間的愛、戀人間的愛,那麼師生間的愛會是什麼樣的呢?我的思緒被問題所包圍。什麼是愛的教育?顧名思義,從書名的字面意思理解: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存在着愛,無論是教師對幼兒的愛,還是幼兒對教師的愛,之間一定存在着必然的關係。帶着這些疑問,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了書,開始慢慢的品味其中的奧妙。

《愛的教育》一書是以日記形式撰寫的小説,書裏的每一個故事篇幅都比較短小,語言文字淺顯易懂,講述了一個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長故事,詳細地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着一種感人肺腑的力量……這一切的一切永遠都離不開一個字--愛。

起初開始讀它的時候,我並沒有什麼感覺,因為書裏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都是那麼的簡單而頻繁,才讀了幾篇日記我就有些厭倦了。但是我每天都堅持讀幾篇,誰知我越讀越着迷,越讀越感動,越讀越感概,也許這就是“愛”的魔力吧!這一篇篇雖然語句普通,但是深刻的故事,是讓我從心底發出由衷的讚歎,讚歎故事中人與人之間那份美好的“愛”。

在所有的日記故事中,最最令我難忘的是一個叫齊啟祿的小男孩,由於他的父親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後突然生病,就此住進了醫院。父親寫信告訴了母親自己已經回國及因生病入院的事。妻子得知後很是着急和擔心,但由於家裏當時的情況,不能分身,不得不叫大兒子前往看望父親。在醫院,孩子不但照顧父親,還一直照顧着一個外人,最後不但不和自己的父親回家,卻要堅持照顧着那陌生人。看完這個故事後,不經讓我感概萬分:愛自己的親人是應該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個人只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愛,那他就是一個可悲的人,他並不真正明白愛。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感受去學習那種愛呢?

再請回過頭看看現實,作為一名普通的幼兒教師,愛孩子是每個教師的職責。在平日裏,我的愛是如此的平凡:每天早晨,我都會得到孩子們最真誠的笑臉和問候,如果我哪天沒去上班,孩子們會反覆唸叨:周老師怎麼還不來?周老師去哪了?每天午睡,我都會給孩子們講講小故事,讓他們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中,聽着童話般的故事甜甜地入睡;每天放學,我都會和孩子們聊聊今天一天中,你覺得最開心的事,孩子們都會滔滔不絕,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從他們的嘴裏説出來就是如此的開心。正如高爾基所説:“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誰;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好孩子。”愛時刻陪我左右!

愛,無處不在!點點滴滴都在身邊!

讀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教會了我感恩父母,感恩老師。作為老師的我,其實和其他普通的老師是一樣的,老師的職業是神聖的,因為他們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孩子,他們是啟發孩子心靈、培養孩子智慧的人,他們的地位並不亞於自己的父母,有着同等重要的位子。老師是億萬兒童心靈的智慧之父,他們得到並不富裕的報酬,卻在培養未來一代的優秀接班人而辛勤勞動着。所以永遠要愛自己的老師,永遠要以尊敬的口吻來稱呼“老師”這兩個字,因為世界上除了父母親之外,“老師”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崇高、最親切的稱呼了。回想自己的讀書時代,身邊出現過許多老師,曾經不經意的小事現在想來卻是如此的意猶未盡。老師對於同一個問題會不停反覆的唸叨;老師對於開小差的孩子會適時的提醒;老師對於薄弱的孩子會個別的指導;老師對於生病的你會時時的關心……這就是我們身邊的老師,他們對我們的愛是默默的,是真摯的,是特別的。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愛着我們!

有時躺在暖綿綿的牀上,彷彿書中這些故事都一一漂浮在我的眼前,我的心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的洗禮。我如夢初醒,原來愛一直伴我左右!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就讓愛隨時隨地陪伴在我們身邊吧!

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虛偽的,但只要我們用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們的愛就愛在平凡的工作,愛就愛在生活中點滴之處。愛體現在紮實的基本功、高度的責任感、精深的專業知識、以及一顆愛孩子們的心。所以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對幼兒更多地給予一份真情、一份關注、一點呵護、一些寬容,讓幼兒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我手寫我心,把真心亮給幼兒看,用真情訴給幼兒聽,把真心帶給幼兒讀,我相信作為新教師的我,從中也會獲取到無窮的動力與愛與被愛……

愛,無處不在!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26

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珍惜孩子對你的信任

“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裏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的大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為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啟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麼這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級裏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

對於新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後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我所缺乏的也就是這一點,要時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和觀察,並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三、教師的教育素養

“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説,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可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其實,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好,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閒暇時又懶得動,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説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麼惟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而讀書的這種意識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

年輕的我對於教師這個行業還存在着比較稚嫩的想法,而學習對於我來説是補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斷地學習,積累經驗,使自己能成為一名名師。

此外,我還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為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師生關係主導在教師,據有關調查表明,教師的行為和態度是決定師生關係親疏的決定因素,百分之70以上的受訪問者認為影響師生關係的主導因素在於教師,百分之66的學生認為自己和班主任的關係還可以,百分之24的學生認為和老師關係比較融洽,因為老師和藹可親,或是因為自己學習好老師喜歡。只有少量學生認為和老師關係不太好,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守紀律。過去那種認為師生關係情同父子母女的傳統認知受到了挑戰。而且,師生關係和學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聯繫。隨着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們與班主任的關係出現趨於平淡的趨勢,也就是説年級越小、學歷較低的學生與班主任的關係越好。而學歷較高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學習獨立性更強,與教師的接觸機會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瞭解的機會,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認為自己與班主任的關係一般。

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願意與學生成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

教師要重視教育法規的學習,具有依法執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

教師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視教師職業的特質修養和個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標。如教師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備”、“嚴格負責”,又要“幽默風趣”、“熱情活潑”;對教師素質,要注意培養學生喜歡的“幽默”、“熱情”、“機智”等特質;對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舉止優雅”、“談吐高雅”等較高素質修養層次的追求。

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有關規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師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一名稱職的教師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歡迎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老師那裏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師生關係的潤滑劑。

影響師生關係的重要原因其實是師生之間缺乏正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實教師都是本着教書育人的態度來要求學生的,他們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來看待,基於恨鐵不成鋼的想法,教師希望每一位學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質,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是為每一個學生着想,教師本身並不能得到任何的回報。學生應該正確地理解教師的行為,不要產生厭學和反感教師的情緒。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師的,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教師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師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比如學生見了教師不説話,上課時間吃東西,不服從教師的管教等,這些行為應當堅決的制止。如果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27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説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必須予以嚴懲。當然,這嚴懲指的是批評教育。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學生們出奇的乖,學習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能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

現在,我才明白把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國小生教成小大人式的學生,是教育的悲哀。因為我們剝奪了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作為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學生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為照耀學生心靈的陽光,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開放學生的時空,使之充滿活力

開放學生的時空,使之充滿活力,教師必須摘下師道尊嚴的面具,讓自己的主導地位不至於變成主宰地位,建立起民主、平等、親切、融洽的師生關係,使學生向教師敞開心靈的大門,説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思想,敢於在教師面前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並自我挖掘出創造性的潛能。要做到這樣,教師必須做到不拖堂,不讓作業和考試填滿他們的課餘時間;不要滔滔不絕地滿堂灌,還學生自主權,還學生髮言權,還學生活動權。否則就等於堵塞了他們學習發展的渠道,久而久之,學生將被動地接受信息,變成錄音機,變成容器。

二、關愛學生,使其親其師,而信其道

《學記》中雲:親其師,而信其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老師關愛學生必然贏得學生的愛戴,學生也必然會將愛師的感情轉化到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中去。反之亦然,如果我們對每個學生不做到力戒忘事忌語,即使您一切為了學生,而學生卻受到您的言行的影響,或疏遠您,或與您產生對立情緒,漸漸地變成被動學習,甚至厭惡學習。

三、教師要有良好的素養

老師工作有着枯燥重複的特點,每天要面對大量繁雜、瑣碎的學生問題,若不能以平常心態對待周圍變化的事物,久而久之脾氣會變壞。如果急噪不能剋制自己,變得激動,訓斥學生,憑主觀臆斷妄下結論,會挫傷學生自尊,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失控,導致心理失衡現象。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的任務是去幫助每一個學生成功,對其不規範行為,只有引導,認真去做思想工作。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向李鎮西老師學習,做到邊教邊學,隨時反省自己的言行,要有敢於認錯糾錯的勇氣,這對自己發展很有利,同時我們只有寬容學生的錯誤,給他們愛,用自己的美好心靈去醫治其心靈創傷,用精神甘霖去洗滌他們思想上的污漬,他們今後才會寬容別人的錯誤。要知道:我們對孩子的方式,也是孩子對待我們和別人的方式。所以我們要拋開一切面子的事,具有良好的素養,從學生角度去思考,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及時將一觸即發的矛盾緩衝過來,增進師生情感。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2

最近,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20xx年的經驗與收穫。讀後,使我受益匪淺。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對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他的觀點,他對班級的管理,使我感動,折服。同時,使我這個頗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從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更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在這裏,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這裏我可以學到寶貴的經驗總結。

有人説,愛是一盞燈,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愛是一首詩,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愛是夏日的風,冬日的陽,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教育理念《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正是證明了這一點。他把自己所有的愛,全部傾注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20xx年如一日,愛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譜寫着一幕幕愛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級這個集體大家庭裏,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裏面去,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去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 對照李鎮西的教育方法,我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着很多不當之處。例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由於急於求成,常常忍不住對學生髮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時,對完不成作業的學生,缺少耐心輔導,缺少個別引導,使學生對我敬而遠之,師生之間缺乏代溝。

通過讀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我認識到:教育上的愛,不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運用得恰當,它會把愛自然而然的貫穿於教育的某一個環節,也會不聲不響的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會潛移默化的浸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決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為榜樣,以愛為己任,在今後的工作中,積極進取,甘為人梯,愛生如子。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28

《愛彌兒》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説體教育名著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愛彌兒》一共分為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在第一卷中,盧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盧梭,因為他在《愛彌兒》裏主要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讓兒童任性發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為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為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為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温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啟發。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麼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後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髮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養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自然的錘鍊,比如孩子在各個時期都會生病,着同樣也會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試想沒有勝過任何疾病的孩子會強壯嗎?

有許多父母為了使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遠離疾病,他們把造成孩子傷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讓孩子從事有危險,但對孩子的將來有利的事情和活動,孩子被禁錮在安全無恙的環境中,孩子不能經受應有的鍛鍊和適應,這樣孩子沒有暫時的災難和危險,但是孩子卻缺乏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因為孩子成人以後必將走向社會,必將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險和困難,因此,如果把孩子培養成温室裏的花草,就等於害了孩子,違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則。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卻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後果。

如果母親是孩子的保姆的話,父親則應承擔起教師的職責,父親不應該因為種.種藉口而不履行這個職責,因為血緣的關係,父子之間原本是親近的關係,如果父親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的化,他對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來得人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來就跟能得心應手。但很多父親都把這種責任,藉口工作忙而不願履行,而把這一應該履行的工作讓其他人代行其責,這樣就疏遠了父子關係,使孩子對自己的父親的親情慢慢淡化了,一個對自己的父親不親密的人,怎樣才能做一個社會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為父母對孩子應盡到三個反面的責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合羣的人,第三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社會上合格的公民。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29

拿破崙的一生,是顛倒的一生,少年時急於成勢,不守道義地在兩個陣營反竄,就象一個小人,或許這也是在他危難之時,其部下反水的一個原因吧。由於急於功利,整天夢想着統一歐洲征服印度,卻不去思考一些基本問題,所以在用人上出現了極大的問題。

一方面是濫用家人,濫用家人也就罷了,居然不去約束,施恩招怨,不但搞壞治政還失去戰機,最後還搞得兄弟反目。另一方面不束妻子,不知擇妻之不慎甚於擇友。第一任妻子放蕩淫邪,奢侈無度,卻不知斷義。第二任妻子純粹是為了名聲與政治目的而娶,在他流放聖赫勒拿島後,無論他怎麼寫信,她都未有回覆,卻去跟一個軍官公開同居。而在第二任妻子之前,有一位天使一樣的情人,他卻不去立後,而她在他兩次流放,及滑鐵盧大敗時都去看他。不立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她出身不貴,他卻忘了自己的出身也貴不到那裏去,他很明白她的感情的純真的情況下,不去立後卻另娶連面都沒見過的政治妻子,簡直是倒行逆施。不説感情,就以他功利性的目的而言,一個好妻子可以增加他半倍的精力,而一個壞妻子可以浪費他4分之3的精力,出身頂個屁用。三是不遠小人。他明明知道他的最得力的兩大文臣——富勒與塔列朗裏通外國,且曾陰謀政變,在他得到確鑿的證據的情況下,居然一點事的都沒有,原因是政務上離不開他們,卻不知地球就是沒有了他拿破崙也是照樣會轉的這個道理,沒有了這兩個人他的帝國就不轉了?實在是一種可笑的處理方法。結果在俄國戰爭中,因為富勒的諜報,俄皇在準備投降的情況下,知道了他的部隊的困難而改變主意,造成了俄國戰爭的徹底失敗,也是他帝國下坡的開始,如果他贏得了這場戰爭,歐洲的歷史將改變,而滑鐵盧也不可能有什麼戰爭。

在法蘭西戰爭中,他的這兩個寵臣與得力元帥拱手讓出了巴黎,並逼他接受退位與流放。自己為自己掘出了一個好墳墓。由此可見他除了那征服歐洲的狂想與天賦的軍事才能外,在這些基本問題上簡直是一個白痴。在他第一次失敗,流放到厄爾巴島後,他才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也大致思考明白了他失敗的原因,從而從厄爾巴島逃走並重新得到民眾的支持而開始了百日王朝。在滑鐵盧他因為失誤而大敗,巴黎又逼他下野,而這時他並非沒有了戰勝反法聯盟的勝算,並且南方軍隊與近衞軍都效忠於他,他此時如果再次實行獨裁,思維與見解已經清明的他將對法國及法國人民作為與此前完全不同的貢獻,然而他卻以不願讓法國流血這一理由,答應再次退位,而説白了他已經失去了勇氣。最後被英國所騙,流放到環境惡劣的聖赫勒巴島結束了他的一生。終其一生,勇氣與智慧從來沒有同時結合到他的身上,流放前只有勇氣沒有智慧,流放後有了智慧卻失了勇氣,實在是可歎可悲。

不過,這也是歷代所謂大英雄的共同軌跡,由於太在意於權勢與所謂的宏圖大業,雖然都是年紀輕輕便威權赫赫,但説白了都是一個草包,最大的英雄成吉思汗就是一個最大的草包。或許看過拿破崙傳的會説拿破倉不是設科學院嗎?不是很尊重學者嗎?其實他的尊重至少一半是為了政治,如果他真尊重,就不會斷然拒絕富特的蒸汽機。如果他接受富特的蒸汽機,那麼他的艦隊就將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他的死敵英國不説被滅,但至少可能會龜縮於英格蘭島,那又何來反法聯盟?所以,他骨子裏並不尊重知識,他是什麼都不信的人。什麼都不執着是智慧的表現,而什麼都不信就是愚蠢的表現,但在表象上,這兩種人差不多。在過去,我對所謂的英雄確實還是非常欽佩的,但現在的我越來越討厭這些英雄。這些英雄對人類所作的貢獻廖廖無幾,幾乎只有殺戮的功勛。當然,我説他們是草包並不是説他們真的什麼都不懂,而只是在人類的基本問題上沒有什麼思考而已。如果真的什麼都不懂,又何以建立那怕是隻有殺戮的功勛?至少他得讓人信服他,跟着他吧?

如果英國是拿破崙海上的敵人,那麼俄國就是他陸上的敵人。在以後的幾年裏,英國發生了嚴重的困難。可是英國殖民地多,至少可以從別的地方得到需要的東西。但歐洲大陸國家卻無法再從海上貿易中得到許多必需品,因而產生了嚴重的不滿情緒滿最大。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是個年輕人,血氣方剛,對拿破崙騎在他頭上十分怨恨。他陽奉陰違,私下允許俄國商人和英國發生貿易,目的是向拿破崙施加壓力,表示自己的不滿。拿破崙本人對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更是非常看不上,認為他目空一切,卻毫無本事。

1820xx年,拿破崙提出娶沙皇的妹妹為妻,亞歷山大一世對此反應冷淡,他無論如何不會答應有尊貴血統的妹妹嫁給一個科西嘉暴發户。拿破崙對此還以顏色,還在和俄國宮廷協商過程中就宣佈和一位奧地利公主訂婚,極大地刺激了好面子的亞歷山大一世,兩國關係由此日漸冷淡。這些都為後來的徵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拿破崙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就是徵俄戰爭,但是這個戰爭是以拿破崙的慘敗,或者至少是兩敗俱傷告終的。拿破崙的不少顧問看出了進攻俄國伏下的危險,向他進言,但拿破崙根本聽不進去。拿破崙對此戰可以説是費盡心機,孤注一擲了。

莫斯科大火是信仰的毀滅,一個民族可以放棄自己的首都,這場大火燒了很多東西,更重要的是燒掉了拿破崙雄霸歐洲的夢想。莫斯科這座俄國故都幾乎化為了一片瓦礫。拿破崙得到了一座殘破的莫斯科,卻一點用也沒有,不能消滅俄軍主力,戰爭還是無法取勝。拿破崙佔領莫斯科後,本以為沙皇會主動來求和,他也好乘機從這場戰爭中脱身。不料等了又等,沙皇竟無動於衷。這時,後方又傳來壞消息,西班牙戰場的法軍出現了全面潰敗,連馬德里都丟了。法國國內情況也不穩定,保王黨人蠢蠢欲動。而且法軍的補給線也連遭俄軍襲擊,隨時都有被切斷的危險。

拿破崙再也等不下去了,他主動向沙皇提出了媾和,但亞歷山大一世對此無動於衷,他已決心用戰爭的全勝來洗刷俄羅斯所遭受的恥辱。結果拿破崙在莫斯科白白呆了4周,徒勞無益的求和談判,什麼事也沒幹成。進入10月後,天氣越來越冷,俄羅斯的冬天就要到來了。拿破崙意識到再耽誤下去只有坐以待斃,他終於下決心撤退。徵俄戰爭讓法國或者説拿破崙元氣大傷,開始時的50多萬大軍,最終回到法國的隊伍只有不到3萬人,日益衰落的法國將要面對的敵人是曾經被迫臣服的整個歐洲。 滑鐵盧戰役拿破崙一世的最後一戰。1820xx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爆發。上午11時,拿破崙率領法軍主力720xx人向威靈頓麾下的英荷聯軍的發起攻擊,以阻止普魯士軍與聯軍匯合。法軍的進攻遭到威靈頓的頑強抵抗,打亂了拿破崙的作戰計劃。下午,普軍開始到達戰場,形勢逐漸有利於聯軍。此後,法軍又發起多次進攻但均遭到挫敗,傷亡非常慘重。普魯士援軍不斷抵達,聯軍數量達到了13萬,大大超過了法軍。進入傍晚,聯軍發起反攻,法軍支持不住全線崩潰,拿破崙狼狽撤退。在滑鐵盧會戰中,法軍損失了320xx人和全部火炮,聯軍損失23000人。拿破崙丟棄殘軍逃回巴黎,6月22日再度退位,後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上。

不可一世的拿破崙一世為何敗於滑鐵盧?對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的失敗原因主要有這四種:一、軍隊素質差,指揮員缺乏;二、沒有及時殲滅普軍;三、兵力分散,調動不及;

四、法軍將領的不稱職。正是這些原因,拿破崙一世的政治生命、軍事生涯就此終結。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張芝聯主編的《法國通史》中提到過:“拿破崙體現了平等,稱帝、侵略,不能推翻拿破崙資產階級政權、法典和戰爭的反封建意義。”

拿破崙是法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他用武力和獨裁進一步摧毀了封建舊秩序,維護了法國資產階級統治秩序,捍衞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在法蘭西第一帝國期間,他重視資本主義工商業,為保持資本主義的長久利益,他倡導用法律規範來資本主義秩序,他公佈的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法典成為以後立法的典範。拿破崙作為軍事家,經了了無數征戰,其正義戰爭捍衞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其非正義戰爭雖然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主權獨立,卻將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帶到歐洲大陸,客觀商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

縱觀其一生,拿破崙功大於過。

2000字的讀書心得體會總結 篇30

“彆着急,善良的人!守得雲開見月明。” “我真希望能把我的那束花送給爸爸,我想他聖誕節恐怕過得沒有我們這麼快樂呢。”“先別告訴媽咪,讓她以為我們是為自己準備的,給她一個驚喜。” “特迪,親愛的,我真希望能……”這些温馨樸實的話是出自《小婦人》。作者路易莎?梅?奧爾科特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當初為了使家庭經濟有所好轉,她做了很多份工作,最後,她的創作使她解決問題,《小婦人》正是她的成名作。而路易莎在自己的文章中也這樣寫道:“我要以自己的頭腦作武器,在這艱難的塵世中闖出一條路來。”也許這正是趨於她堅強的意志吧。《小婦人》曾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全世界最暢銷的一部優秀作品,我閲讀的這個版本是由譯林出版社於1997年3月出版的,它的第一部分的譯者是劉春英,第二部分由陳玉立負責翻譯。仔細看整本書,就會發現,路易莎寫這部《小婦人》有一部分是影射了自己的真實生活,而又有一部分是出於她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小婦人》講述的是馬奇一家的故事。家裏有四姐妹:追求高貴但會照顧人的大姐梅格,充滿躁動卻關心家人的二姐喬,優雅自私卻頗得人愛的艾美以及忘我無私卻需要家裏人的貝思。她們的母親是慈祥的馬奇太太,父親馬奇先生隨軍當兵。這樣的一家人和她們的鄰居男孩勞裏、勞裏的爺爺勞倫斯先生、馬奇嬸嬸,以及周圍的朋友所發生的如家庭日記般簡單的故事,卻流露着耐人尋味的親情、友情、愛情。書中展示的是一幅幅温馨甜美的家庭生活圖景,歌頌了永恆的愛情,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作者路易莎的父親因為沉迷於對理想的追求,以至生活重擔落入母親和她手中,生活十分辛苦,馬奇一家正是她家生活投影,但現實中路易莎一家的經濟狀況遠不如馬奇一家。我想,書中男孩勞裏經常幫助馬奇一家,也正是路易莎希望現實中也有一位男性可以挑起她家的生活重擔,飽含着這一美好願望,她把自己變成了書中和男孩勞裏成為好朋友的喬。整本書可以説是馬奇家四姐妹和男孩勞裏的成長曆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更懂得了身邊的親情、友情、愛情,更理智地對待它們。喬是一個假小子,喜歡創作、寫詩,她喜歡勞裏,但這是純真的友情,她想讓梅格嫁給勞裏,後來又想讓艾美、貝思嫁給他,喬認為他們很般配,最後勞裏向她吐露愛意時,她才發現,擋在中間的是自己,應該儘快把自己處理掉。於是她選擇了逃避,而待她成長起來了,懂得並渴望愛情時,卻永遠失去了勞裏;貝思最寧靜,默默為大家做事,為了幫助別人,染上了猩紅熱,乃至付出生命,她的一生都在為別人着想,深受家人愛戴,面對她的死,所有人都傷心欲絕。我想,即使是一個最自私的人,也會為之痛惜;梅格為家負擔,外出作家教,雖然她喜歡追求高貴虛榮,但最後,她放棄了馬奇嬸嬸的遺產,嫁給了清貧的布魯克先生,過着苦中帶甜的幸福生活。艾美想作淑女,追求藝術,但一直喜歡和假小子喬吵吵鬧鬧。後來,她去了世界各國學習,扶弱助貧,變得成熟穩重了,最後,和勞裏建立了愛情。這便是善良仁愛的馬奇一家,她們一起為家庭負擔,堅強獨立,選擇屬於自己的生活道路。可以説她們漸漸成熟了,她們的心靈始終是美好的——不管是當初為夥伴寫詩的心,為小姐妹的死而流淚的心,而是現在收穫的心。

書中有許多感人肺腑的話語: 貝思患病危在旦夕時,馬奇姐妹在祈禱: “如果上帝賜給貝思一條生路,我一定不再抱怨。”梅格虔誠低語。“如果上帝賜給貝思一條生路,我一定愛他敬他,終生做他的奴僕。”喬説。艾美傷心地哭了,假如失去温柔可愛的姐姐,即使有一千個一萬個綠松石戒指,也不能給她帶來安慰啊!喬交到巴爾教授這個朋友後説:“嗯,冬天過去了,我一本書都沒寫,也沒有發財,但是我交到了一個很值得相處的朋友,我要努力一輩子享有他的友誼。”喬拒絕了勞裏,勞裏説:“哦,喬,難道你不能?……” 喬説:“特迪,親愛的,我真希望能……”我將這些對話都圈劃了下來,總是想回味一下,之所以覺得這本書值得推薦,是因為《小婦人》這本書充滿了人性美,是每個人心靈至深處的東西。看着書中人的成長,我們也可以試着正確地處理身邊的親情、友情、愛情,感受一下同齡人的喜怒哀樂,感受一下人性美,書中的事也都發生在我們周圍。關於愛,其實很複雜,有朋友之愛,親人之愛,長幼之敬愛。

這本書將告訴我們如何懷着一顆收穫的心體會,感受並對待它們,並且試着像馬奇一家一樣,為了這些愛,變得更堅強獨立。家庭生活可能很枯燥,但誰能發現它温馨的底藴,誰就具備了慧眼。我想《小婦人》的作者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具備了,此篇讀後感的寫作者王聞洲也擁有了。家——是人性最美的一面體現的場所,那裏是無私的愛的所在。每個人的追求從這裏開始——如四姐妹,每個人的目標最終也要在家中落腳。希望讀到此書的人都能在生活的一刻中駐足,體味它的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eynzy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