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通用14篇)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通用14篇)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1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通用14篇)

在我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有無數偉人的事蹟與我做伴:在課堂中,從書本上總能接觸到他們用勇氣和毅力譜寫的偉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無異於那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當提到這個響噹噹的名字,我的心靈都會為之震撼,理由很簡單,她對全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偶然的機會,我得以翻開《居里夫人傳》一書,得以更加細緻的瞭解她那我自認為輝煌的一生。

但是,我可能錯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着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秀的她。可是,命運不願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佔,受着外族沙皇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形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書攢錢幫助姐姐,為的是實現自己的願望。終於有一天湊成了可以入學的幾百法郎——終於能自己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裏幾乎什麼也沒有!傢俱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着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激情!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於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現了鐳以後,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願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着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閒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恆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接受財富,不接受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必須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後,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責任,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來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麼遠在他鄉,要麼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着工作,終於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似乎可以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捨得拋棄這一切麼?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祕,我無法一一敍述,但可以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着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蹟,載入了現在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現在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麼也沒了為自己的信念而奮鬥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麼?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進步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希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只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箇中學生真誠的希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荊斬棘,臨摹這個世界楷模的輝煌,將科學的遠景繼續嶄新下去!

我自己當然想這樣,不隱瞞地説,我與之相差甚遠。設定學習計劃的激情,換來的仍是虎頭蛇尾——它退卻的太快。我現在不敢求像偉大的居里夫人那樣名聲顯赫,只求不違背自己的信念,做自己理想中的事情。每當覺得自己的好行為與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幾分相似時,就會有幾分自豪感。但現在,我只求從點滴做起,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下力求完成創造與奉獻。

《居里夫人傳》一書,讀後真是令我感慨萬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難以忘懷。這偉人的一生,絕不白白瀏覽,她在書中記載的一切將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2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看完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的感觸很深。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著名作家奧四的代表作。書中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無產階級英雄形象。並以保爾柯察金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蘇聯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艱苦卓絕的鬥爭生活。寫出蘇聯時期鬥爭的艱苦和那個時代的美好品質—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鬥的品質。

我很敬佩保爾的這一點品質,他的確是一個頑強的人,當他負傷不得不退出戰場之時,他仍然在後方不停地為社會的發展做着貢獻。當他被診斷出神經中樞有毛病時,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想方設法的工作,爭取多為社會做事。最後,他兩腿癱瘓、雙目失明,不得不放棄工作。但他仍然堅決的拿起筆,再次頑強地與命運做起了鬥爭。正如貝多芬所説:“人應該扼住命運的咽喉!”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應該屈服於命運,應該奮鬥終身,頑強拼搏。在小説中,我最欣賞其中的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我認為這話很對,準確地説明了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難道不是這樣嗎?一個人不應虛度年華,也不應碌碌無為。一個人總應該為社會、為大家甚至為自己做一點事,那怕是一點點,也不能虛度此生,才能算得上是在“活着”。

對於我們來説,狼煙滾滾已成為歷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我們瞭解了歷史,讓我們銘記許許多多的革命先輩們,認識到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所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愧為是一本好書。

小説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早年喪父,12歲被母親送去車站食堂洗碗,飽受苦難。後到發電廠燒火,認識了朱赫來。紅軍撤走後,德軍進攻保爾的家鄉,加上階級鬥爭,人民的日子很艱難。布爾什維克朱赫來被追捕時,暫住保爾家,給他講許多革命道理,對他很有影響。後來,朱赫來被捕,保爾打倒押送兵,放走朱赫來,自己卻入獄。出獄後,他住在冬妮亞家冬妮亞找到保爾的哥哥阿爾焦姆,他讓保爾參加紅軍。一次激戰中,保爾頭部受重傷,但最終死裏逃生。出院後,不宜回前線,便做團的工作,修築鐵路等,以後他參加工業建設和邊防戰鬥,入了黨。由於他多次受傷生病,忘我工作等原因,1972年他幾乎完全癱瘓,雙目失明,他在忍受極大痛苦的情況下,決心幫妻子達雅進步,並開始文學創作,以另一種方式生活。保爾能成為英雄主要在於他的追求和努力的塑造。他從小就有一身正氣,反對以大欺小,以強欺弱,反對官僚主義。他佩服朱澤培加里波第,在朱赫來的教育下,他更加明白他要做的是什麼——就是將個人事業與祖國的需要相結合,做一個能盡一切力量奉獻於祖國的革命者。為了這個理想,他經受住了生活和戰爭的考驗,的確稱得上是一名堅強的革命者。在他的心中,革命事業與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在任何情況下,他的革命信念總是堅定不移的,所以他才有力戰勝死亡與病痛,將畢生投入事業中。這就是保爾這個革命者的崇高精神,鋼鐵就是在這如同烈火燃燒的鬥爭考驗中煉成的。

從小説中,我們也看到了對待挫折的正確方法。保爾癱瘓失明後,想到自殺,但自殺就等於背叛革命,於是他又極力鼓勵自己振作起來,想辦法活下去。對待挫折,不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辦法,活着就是一種希望,沒有什麼比堅強地活下去更有意義了。在面對挫折時,應該想到目標,你還有多少沒有完成,你應該從痛苦中走出來,重新為它努力奮鬥,理想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即使破壞了,還可以再樹立一個,像保爾那樣的處境,都能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生活道路,你為何不可呢?

保爾曾説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説: ‘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句話説有了人應該有偉大的理想,有了理想就要行動,行動了就要盡力,盡力了才不會有遺憾,他這種為實現理想而拼搏的恆心、決心與行動實在令人震驚,正是他這種精神讓中老年人懷念,又鞭策了無數年輕人,為千萬青年人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在時過境遷的現代社會,人們對事業的追求不再那麼執着了,往往是力不從心,茫然無措或是一蹶不振,人們仍需要從這樣的書中汲取精神。應該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好書,保爾是一個永遠的人生強者,一個樂觀主義的勇敢者,他的精神永遠是不變的嚮導。

實現理想並不是件容易之事。不過,你應該明白,理想就像空中的風箏,離你再遙遠,你手中的線總是牽着它,一切盡在你的掌握中,你得從每件小事做起,哪怕只是撿起一顆釘子,為別人倒水,都是實現理想,培養高尚品格的一小步——因為你的事業一定是要奉獻於人的,如果能這樣看待,挫折不也只是一小步麼。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由小事起步,努力鍛鍊自我,你也會是一塊鋼鐵,相信,你一定有抓住“風箏”的一日。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3

我讀了錢鍾書的長篇小説《圍城》,讓我感覺頗多,在這裏我想這樣概括我的這些感受,如“婚姻圍城”,“職業圍城”,“心理圍城”和“人生圍城”等,這些都是人們都會討論的。首先我先介紹一下《圍城》的內容簡介。《圍城》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方鴻漸海外"遊學"數年,回國前花了幾十塊美金到一個愛爾蘭人處弄得一紙假文憑騙過父親與"岳父"。真才實學的蘇文紈喜歡他,而他喜歡美麗純真的唐曉芙,最後由於他與這對錶姐妹之間的種種誤會,暫且離開了上海,稀裏糊塗地與同在三閭大學教書的孫柔嘉結了婚。婚後,方鴻漸對一直喜歡蘇文紈的摯友趙辛楣説:"若是你真娶了蘇小姐,會覺得也不過爾爾。"這也算是他在婚姻城堡中的感悟吧。這以後和孫柔嘉又在婚姻的“圍城”裏,過着好像與外界隔絕的生活,因為好像生活中只有他們自己,他們將婚姻當做了一座圍城,想出來的和想進出的都很難。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錢鍾書的小説《圍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態圖。錢鍾書先生將自己的語言天才併入極其淵博的知識,再添加上一些諷刺主義的幽默調料,以一書而定江山。

第一,是絕大多數人看了《圍城》之後的最大感受,那就是婚姻就是圍城。其實第一次看《圍城》的時候是同學推薦的,那時候我才19歲,看完之後也不太懂得故事的大致情節講了些什麼內容。現在再次翻閲此書,感覺有些不同了。主人公方鴻漸一個留洋的“海歸”博士生出身的他對唐小芙一往情深,但由於蘇的從中摻和,使得這段愛情宣佈破產。後來在教書過程中遇見了孫柔嘉,並最後與她結婚,但是婚後的生活並不很幸福。這樣一個故事如果發生在當代,也只能夠説明主人公的婚姻生活和經歷很不美滿和順暢。但在我看來,方鴻漸是一個很被動的男人,首先他在對於唐曉芙的愛情上就顯得很被動,如果説一個主動的人,如果説真心愛對方的話,就應該不用去管那些流言蜚語,但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太在乎別人是怎麼看的。雖然這樣的想法很單純,但是也很美好,為什麼我們會被那些惡意的話所中傷,為什麼我們不活的快樂一些,忘記過去的煩惱。

所以我們在婚姻愛情上應該主動出擊,男生尤其如此,女生也不必太過矜持,遇見喜歡的應該追到底為止。其次,我覺得婚姻是應該建立在兩個人互相信任的基礎之上的。如果連最起碼的信任都沒有,我會覺得這樣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包括婚姻的前奏-----愛情也是一樣的,都應該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唐小姐對於方鴻漸就應該信任,無論蘇小姐説了些什麼;方鴻漸和孫柔嘉也應該彼此信任,才不會對對方產生這麼大的誤會。另外,我覺得我們現在對於婚姻和愛情要求的過多了,其實愛情和婚姻都是最浪漫和最純真的東西。在浪漫的法國,十幾歲的孩子被問最多的是“你今天和女孩子説話了沒”,“你交女朋友了沒”,這好像在中國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中國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怎麼這麼樣都是被動的形成了太多的不成文的規矩,如在學校裏,特別是國中或者是高中,禁止學生談戀愛等等過激的行為。最近還在網上看到一些關於擇偶的標準,如“寶馬轎車加上豪宅”,“非富二代不嫁”,這些是物質上的要求,還有在相貌上的,學歷上的等等有太多的要求,其實這些都形成了我們現代社會中關於愛情和婚姻過“圍牆”,也正是由於有這些限制範圍的存在,才導致現在未婚人羣的驟增,這是我從《圍城》這本書中體會到的一點點淺薄的內容,暫且當做讀後感吧。

第二,《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説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但如果僅僅侷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説。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後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徵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圍城》被很多人譽為現代的《儒林外史》,是因為錢鍾書在這部小説中淋漓盡致地諷刺了知識分子。這種諷刺基於時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於錢鍾書個體的原因。這就讓我想起了這幾年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假文憑現象,説真的,我對於這件事感觸頗深,首先我們應該對這種現象的存在報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因為當下的社會競爭實在太大,造成要想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都變得是一種“妄想”,巨大的壓力在這些人的身上,致使他們失去理智而去弄一些假文憑來矇混過關。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應該歸因於自身,一個人活着並不應該過於在注重那些虛浮的外在,而更應該注重自身內在的修養,自信是最吸引人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有信心,無論你在哪行哪業,都能夠乾得很精彩。這些內容扯得有些遠了,但是正是我的感受。作為一名當代的知識分子,我們更應該修正自身,而不總是將原因怪罪與外界。

第三.但《圍城》中的諷刺更多的是基於對人性的解剖。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陸子瀟以國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贈書給自己等等,又如結尾一章,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後,正回家想消釋柔嘉的怨氣,柔嘉剛才正向姑媽講鴻漸的不是,害怕已被鴻漸偷聽到,方鴻漸其實並沒聽到,只得擺空城計:“你心裏明白,不用我説。”結果柔嘉心虛之下,説“本來不是説給你聽的,誰教你偷聽?”這就無異承認了她在“背後糟蹋”方鴻漸,結果正準備向妻子低頭的方鴻漸和一心想給丈夫找個好工作的孫柔嘉竟然越吵越厲害,終於走向“不離而散”,不歡而散。我們捫心自問,做過這些事的似乎不止這些人,有時也包括自己。卡內基的《人性的弱點》中也是如此評論人們自身的人性缺陷。所以通過對此書的瞭解,我覺得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想避免出現這些人性的弱點,就應該瞭解自己,正確的對待客觀環境。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4

圍城這一部寫在解放前的著作,寫出了人們生活的困頓,寫出了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中的種種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同時也寫出了人們在對待愛情、婚姻、人際關係等等方面的進進出出、無奈與矛盾。

船甲板上的對話,“那麼,你就是搖籃裏睡着的小寶貝了。瞧,多可愛!”等等表現了即使是知識分子,在人前人後不一的形象,可説是無奈,更可説是對人的不真誠。一張假文憑,一段對鮑小姐肉慾的描寫想來既是對在外留學生不能好好學習知識而吃喝玩樂的諷刺,也是對中國現狀的擔憂。

方鴻漸與周家的關係是一個圍城,已經進去了,想出出不來,在這個密封的圍城裏,方鴻漸喘不過氣來,只能壓抑着自己,跟着一羣市儈“談笑風生”。方鴻漸自己的家是保守迂腐的,這個家還停留在封建社會,方老先生看起來似乎在一些方面是明智的,是有父親形象的,但事實上正是這些所謂的明智阻礙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方鴻漸“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時髦,鄉氣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國裁縫仿製的西裝,把做樣子的外國人舊衣服上兩方補釘,也照式在衣袖和褲子上做了。”這段真切描寫了當時的中國嚴重存在的“拿來主義”,不分是非黑白,把西方國外的東西搬進家門。後面對張先生的描寫更是説明在中國存在很多這樣自以為是,不瞭解事情真是含義情況下誇誇其談,愛眩但又沒有本錢眩。

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寫方鴻漸跟蘇文紈、唐曉芙之間的關係。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喜歡讓所有的男人在她身邊打轉,還以為自己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進入卻等於是在外面,而當她與曹元朗結婚並過上真正的市儈生活時,她卻安之若素。唐曉芙似乎是圍城中最好的人,因為對方鴻漸來説她是虛無縹緲的,可望不可及的,她是一個幻象,所以變得純潔而可愛。這篇幅中對人物的描寫也很是到位,“詩人”曹元朗寫的是不文不類卻自認為很了不起,翹着尾巴卻連狐狸都不能像,可大家仍誇獎一通。大家的交往是如此的不真心,小人之交甜如蜜般。趙辛楣想追求蘇文紈,也付出行動,從這個篇幅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相對來説更會生活的人,特別是在那個時代背景。這些文人騷客賣弄文學的嘴臉在這個篇幅中被描寫得如此可笑,很具有諷刺意味。

方鴻漸終於還是聽從了趙辛楣的話去三閭大學。沿途上,他們遇到了種種困難,最後通過關係到達了三閭大學,而關係這個在中國例行了多少年的東西,過去,現在將來都將例行下去。路上行人的勢利眼,看人看外表,看着裝,對有身份的人阿諛奉承而對老百姓則愛理不理。在這段中女主人公孫柔嘉出現了,人如其名般,剛開始孫小姐顯得如此温柔,乖巧。李梅亭的小氣,自私,像一個真正的生意人,帶着藥去邊遠地區以十倍的價錢賣,而骨子裏有當時中國人的懦弱,無能。

到了學校後,教授不教授等級的劃分也是如此的荒唐,而老師們對這個等級分法的看法也是那麼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拿着假文憑在社會上招搖,也不顯得丟人現眼,而且還理直氣壯得在那爭着等級的高低。更讓人覺得可惡的是愚鈍的不只那些腐朽的老師,還有學生,學生也是一樣的荒唐,看老師的教書的水平不是看實力,而是看文憑,看學位,而且認知能力也那麼差,不能很好認清怎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而去欺負老師,沒有了尊師重道的美德。在學術圈,所謂的文人們是如此的虛偽,不真誠。而在這裏,方鴻漸成了那個唯一一個還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子操守,或者説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而高鬆年、李梅亭、汪處厚,這些人在那裏在裏邊如魚得水,他們會捨得走出這個圍城嗎?

再一個是在三閭大學發生的所謂的愛情的糾紛,這場糾紛也顯得如此的可笑。方鴻漸並不想進入孫柔嘉的生活,但他被孫柔嘉看上了,而且通過“某種方式”得到了他。對方鴻漸來説這個婚姻是他的圍城,在還沒進去前,他不知所以,就這麼進去了,在進去後,他渾渾噩噩得過日子,他也有想衝出來的衝動,但他是個被動的人,不敢行動,也不會行動。結尾一章,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後,正回家想消釋柔嘉的怨氣,柔嘉剛才正向姑媽講鴻漸的不是,害怕已被鴻漸偷聽到,方鴻漸其實並沒聽到,只得擺空城計:“你心裏明白,不用我説。”結果柔嘉心虛之下,説“本來不是説給你聽的,誰教你偷聽?”這就無異承認了她在“背後糟蹋”方鴻漸,結果正準備向妻子低頭的方鴻漸和一心想給丈夫找個好工作的孫柔嘉竟然越吵越厲害,終於走向“不離而散”,不歡而散。他家祖傳的那頂破銅鐘噹噹噹噹噹噹敲了六下,似在嘲笑,對人生的諷刺和嘲笑盡包含在這悵然悠悠的鐘聲裏了。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衝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所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脱幽默的文筆,述説着一羣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這部作品已被譯成世界上多種文字,有十數種不同的譯文在各國出版。在美國,由於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錢鍾書為題撰寫博士論文和專著。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5

《傲慢與偏見》《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説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其實這本書,在七年級時已經接觸過了,但當時對於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後來明白才這裏是在為以後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

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裏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着鼻子走。説實話,我並不認為伊麗莎白被騙説明他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麼對他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説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説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才發現,整部小説,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為它輕鬆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為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鋭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鋭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傑,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以後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閒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説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願開口,除非我們會説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為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為這才最後促成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於和敢於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説“不”。從小説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這部小説中通過班耐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説不僅在當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説家,在英國小説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奧斯丁的小説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鍊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與偏見正是文字魔力結合感情昇華的最佳表現。若説《紅樓夢》是東方的貴婦人.《傲慢與偏見》則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6

《平凡的世界》

許多人都喜歡用“平凡”這個詞來描述自己,用它的反義詞——“偉大”來形容他人。的確,在茫茫的人海中,我們每個人只是海中的一朵小浪花,看似渺小,但並不代表不重要。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正是通過一羣平凡的小人物,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以孫少平等人位為代表,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在複雜的矛盾糾葛裏所展現人物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我很喜歡路遙的出發點――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座村落中的一座。從小處着眼,作者刻畫出一個個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襯托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反映人們的思想,給人以親近,給人以啟迪。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説孫少平,我認為孫少平這個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線,通過他的成長和成熟的經歷,展現給大家面前的是那個時代整整一代人對生活的憧憬與無奈。他受過了高中教育,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各種優良的品質,包括並不好高騖遠。貧窮曾讓許多有理想的人們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們的自卑與懦弱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們要用另外一種眼光去學會欣賞。那種戰勝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現出自卑裏的堅強讓我敬畏,因為那也是一種精神。戰勝困難,擺脱束縛,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何的體會生活中間的親情、友情、愛情,學會生活,懂得珍惜,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也是一種警醒。在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這些平凡的人物裏他描寫着人性中的善與美,醜與惡。在他的世界裏,人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他認識到了平凡,也選擇了平凡。

當我費力的打開第一頁的時候,就被一個雨雪描寫的場面給吸引住了:“…系濛濛的雨絲夾着一星半點雪花,正紛紛玲玲的飄灑着…”我喜歡景物描寫,給人美的享受,這可能是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受,春天到夏天,夏天到秋天,秋天到冬天,冬天又到春天,過度的非常自然,跨越了近XX年的季節變化,相同的季節不同的手法描寫,讓我大覽宏圖。

最讓我賞識的是,從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作者給我們引發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們怎麼去生活,和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思考,書中多次提到對人生的贛台,這可能是這本書的深邃所在,也是這本書的精華。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説過:痛苦難道會是白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偉大!什麼是平凡?那種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於平庸,生活上安於現狀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這是一個喧囂浮躁、道德危機的時代,每一個還擁有夢想並在追夢的人們都該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儘管命運是那樣的不公,儘管社會有那麼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夠不屈不撓、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終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每一個正在虛度生命的人們都該讀《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珍惜。

其中穿插兩個字交錯複雜的愛情故事。孫少平是幸福的,因為有田曉霞的出現。即使他們最終不能到一起,他們都是幸福的。這也是孫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點,他遇到了田曉霞。然而,現實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愛呢?對於很多人來説,孫少平的愛情是讓人羨慕的。少安是平凡世界裏面寫的最成功的人物,我是這麼認為的。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畫到了極致。我甚至感覺少安就是身邊的某一位人。他小時候因為無錢讀書而退學,他與潤葉的愛情是那麼的讓人惋惜。是的,沒有浪漫。少安,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對於家他沒有一點點的自私。為了家裏能夠維持下去,他放棄了潤葉。儘管書中説他對潤葉是一種兄妹之情,但是我們不會忘記他接到潤葉給他告白信時他的那種喜悦,甚至抓狂。潤葉這麼好的人,少安沒有理由不喜歡。只是我們的少安責任心太強,他在潛意識李認為自己給不了愛人幸福,因此他不敢去談愛情。他只有婚姻,沒有愛情。他的老婆必須是能夠與他一起撐起這個家的。再説到少安的事業,可以這麼説,少安是一個很精明很勤勞並且思想很先進的人。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能夠發家致富並不超出我們的意料,他的經歷卻是幾經坎坷,幾度起伏。多麼的現實啊,付出才會收穫。有得當然有失,事業上如日中天時他的妻子卻病入膏肓。這又是平凡的世界一大絕筆。

《平凡的世界》對我的影響也許我現在還無法預測,有一點時肯定的,它給予我一種來自靈魂的震撼。它改變了青春時期的我。我的思想,我的行為,我的態度。真的事無法言語,只記得那段時間自己好像很麻木,就像回到了那個時代,內心充滿着各種幻想。我開始變得多愁善感了,我感覺世界事多麼的美好。

生活沒有如果,他們的命運告訴了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受制於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完完全全的決定着自己的命運,我們要做的是怎樣讓我們更幸福。有遠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這只是我們追求幸福的一種途徑。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7

讀柴靜《看見》有感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這本書記錄了柴靜在央視十年裏經歷的大型新聞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一下閒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穫了更多的是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她的採訪,常常會觸動我心絃,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繫到自身。從剛開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説出:“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的柴靜;到被工作和現實打擊得一敗塗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己,站起來告別過去,重新出發的柴靜;最後是延續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靜。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跡。我並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無幸像柴靜那樣有那麼多人為她點燃明燈。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才剛開始。曾經,我很害怕成長,很抗拒成長,因為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佈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如迷宮的路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裏,誠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後落入我眼瞼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説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説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於我來説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通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實將要給我的挫折。

透過《看見》,讓我更深層次地瞭解到了柴靜。散文般的敍事風格,細膩婉約的情感表述,都將柴靜的博學多識與紮實的文學功底展露無遺。“非典”事件中的出色表現,更是讓我對於柴靜這樣一位身材嬌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時刻,是柴靜主動請纓去到現場瞭解最真實的“非典”,去接近最鮮活的事實。她七次與“非典”患者面對面交談,軟磨硬泡才獲許一個人進入病區權利,她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個新聞人的社會責任約束自己,用真實回報受眾,用真實擊敗流言。她的勇敢和執着給每一位讀者注入養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反思,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我明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本職,努力工作,為整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為公民對於社會的最基本的回報。

在《看見》中我瞭解了社會最隱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之後,在這裏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當多年的隱忍與承受終於在那一刻海嘯般爆發時,往往是施暴者結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監獄,從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見了李陽將自己的家庭暴力歸咎於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義,看見了人們對家庭暴力的習以為常。施暴者有時候會後悔但這阻擋不了他們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裏從來不會只有善與惡,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倘若我們的法律能更加完善從而嚴格的制約家庭暴力,或者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那麼會不會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會不會變的比惡多一點,至少我們不會助長惡的火焰,從而給善一個生長的環境。

一個以揭露真相為己任的新聞記者,面臨的誘惑與威脅絕不會少,這也是現在各種假報道氾濫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慶幸的是我們在《看見》中看見了許多真相,在面對金錢與威脅而面不改色的柴靜身上看見了新聞職業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們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們才能堅守自己的道路,不為各種誘惑所擾。

由於年齡和閲歷的侷限,我對《看見》的理解可能達不到它所想要達到的高度,但書中對人性的挖掘、對自己成長的突破讓我受益匪淺。十年前,柴靜説: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後,她做到了。她沒有忘了自己為什麼出發。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8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

在我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有無數偉人的事蹟與我做伴:在課堂中,從書本上總能接觸到他們用勇氣和毅力譜寫的偉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無異於那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當提到這個響噹噹的名字,我的心靈都會為之震撼,理由很簡單,她對全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偶然的機會,我得以翻開《居里夫人傳》一書,得以更加細緻的瞭解她那我自認為輝煌的一生。

但是,我可能錯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着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秀的她。可是,命運不願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佔,受着外族沙皇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形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書攢錢幫助姐姐,為的是實現自己的願望。終於有一天湊成了可以入學的幾百法郎——終於能自己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裏幾乎什麼也沒有!傢俱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着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激情!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於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現了鐳以後,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願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着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閒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恆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接受財富,不接受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必須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後,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責任,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來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麼遠在他鄉,要麼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着工作,終於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似乎可以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捨得拋棄這一切麼?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祕,我無法一一敍述,但可以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着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蹟,載入了現在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現在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麼也沒了為自己的信念而奮鬥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麼?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進步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希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只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箇中學生真誠的希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荊斬棘,臨摹這個世界楷模的輝煌,將科學的遠景繼續嶄新下去!

我自己當然想這樣,不隱瞞地説,我與之相差甚遠。設定學習計劃的激情,換來的仍是虎頭蛇尾——它退卻的太快。我現在不敢求像偉大的居里夫人那樣名聲顯赫,只求不違背自己的信念,做自己理想中的事情。每當覺得自己的好行為與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幾分相似時,就會有幾分自豪感。但現在,我只求從點滴做起,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下力求完成創造與奉獻。

《居里夫人傳》一書,讀後真是令我感慨萬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難以忘懷。這偉人的一生,絕不白白瀏覽,她在書中記載的一切將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9

原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有説過:“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這一道德要求教師必須圍繞着熱愛學生,很好地為學生服務,但不能籠統地把所有的“愛生”都選為師德崇高,必須看教師對學生愛的動機和愛法是否正確,特別還要看教師愛的效果如何,正如敬愛的周所説的那樣,要“愛生教好”,教不好學生的教師何談愛生?談何師德?為此,相互信任就時下幾種被人們説是“愛生”的表現,略談一下我自己心裏的認識:

一、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該是“恨鐵不成鋼”的愛,某些教師抱着對學生“寧給好心,不給好臉”的態度,對學習和品德行為不夠好的學生,一味批評訓斥,甚至採用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這樣的教育效果適得其反。因為,青少年的叛逆性很強,教師這樣教育學生,只會讓學生加大恨老師,使其品德行為就更為放蕩,日益失掉爭取進步的信心。記得我曾教過這樣一個學生,他有厭學的情緒,上課常走神或做小動作,作業糊塗至極,甚至乾脆不做。我屢次直接嚴厲地批評了他,沒想到他不但不思悔改,情緒反而更加低落,一副無精打采、毫不在乎的樣子,我差點為之氣昏。過後,我頭腦冷靜下來,回想自己的言行,才吃驚地感覺到對他的態度過於偏激並且簡單草率。後來,我重新從另一個角度支觀察揣摩他,抓住他愛表揚的特點,儘量找出他們的閃光點,當他老毛病再犯時,不是再一味批評他,而是避開這事,表揚他愛動腦,聲音響亮,這樣一來,他可來神了,身子坐得挺直,集精會神,那節課的提問,他回答得正確而且聲音十分響亮,課後的作業也做得不錯。所以,經驗教訓讓我深深覺得,做老師的不要動輒就批評學生,或用單調的罰抄、罰背、體罰等來對付學生,因為這種表面看似乎“愛之深”,但實際表現出來的卻是“恨之切”的行為,常常給學生帶來身心的摧殘,學生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尊嚴,擁有為人權利的人,當老師兵貴神速或踐踏了他們為人尊嚴和權利時,學生就會產生越批評、越懲罰、越偏跟教師對着幹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對學生不尊重的態度和行為,都是應當予以遺責的。

二、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該是“讓學生一口吃成胖子”的愛。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考試是教育結果檢測的手段,考試是為教育服務的,但由於社會總是用考試來檢查、評價教育的結果,並以此為依據來區分各個學校教育效果的好壞,決定學生的升學率。由此,大部分教師為讓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大幅度採用題海戰術,大量的作業讓學生簡直喘不過氣來,教師卻不為之所動,仍不知疲倦地蒐集資料,絞盡腦汁不停的出題,讓學生不分晝夜地做!做!做!學生考試成績好,教師就高興;學生考試成績差,教師就不高興,甚至大發脾氣,責怪、漫罵、歧視、課業懲罰、肉體懲罰等相繼出現。這樣的教育只會造成學生對學習恐懼的心理,日益把學習當作苦差事。試想一下,成年人工作一天下來,尚可會覺得疲累不堪,一下班回家還可以停歇下來休息,悠閒地坐在沙發上聽聽音樂,看看電視。而學生一整天除了上課時間外,課後還有大量的作業在等着他們,甚至連星期六和星期日兩天休息日都不例外:背書、作業一大堆,學生真是比大人還忙累!長期下來,學生吃得消嗎?知識掌握得了嗎?這樣的教育適應現當今的素質教育嗎?答案是顯而易見。

三、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該是“只重優差生而忽略中間生的愛”。一個班中有幾十個學生,先天條件、心理素質、文化素養、學習成績不可能完全一樣,總有強弱優差之分,當然,也就有夾在優差的兩頭的中間生。有些教師重視的大都是冒尖的“兩頭”,由於應試教育的泛濫,片面追求升學率,不少教師總是比較喜愛品學兼優的學生,少數開學有望“尖子”平時對他們總是給予更多的注意和關心,甚至常開“小灶”而“轉化後進生”已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全社會的重視。因此,“厚愛”後進生,關注後進生,促進後進生轉化是教師必須堅持不懈的工作,而處在“中間層次”的學生,學習平平,能力一般,平淡無奇,沒有出眾的表現,但也不會帶給老師麻煩,不少老師常常任其自然,對他們的長處熟視無睹,對其缺點了心不在焉,使“中間生”處在“受冷落的尷尬之境地,”這樣“中間生”就容易因被冷落而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他們中一大部分人就會對周圍的事物反應冷淡,學習的勁頭也不高,參加集體勉勉強強的,他們心裏認為“沒人注意我的存在,幹好幹壞一樣。”

其實,這些學生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師的重視和關心,哪怕是一句簡單的表揚,一個關節的眼神,一聲親切的問候,都會帶給他們很大的影響,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本學期,我新接手一個班,班上有一個女生,學習默默無聞,相貌一般,毫不引人注目,並且有個最大的弱點,就是特別膽小,連課堂上站起來回答問題都會臉紅。對此,好也很苦惱,我發現了她的這個弱點以後,特意選她為語文科代表,早讀要她創造出頭露面的機會,女孩的心裏感動極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她變了,變得活潑開朗,膽子也大了許多,對班級的工作熱情參與,對各類活動,比賽都積極投入,學習成績也有驚人的進步,一位教育家説得好:“教師應當把愛心分給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心中應當有每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那些平平常常的,不聲不響的學生也是需要關心、重視的一羣,他們身上的“亮色”也需要老師去挖掘,他們同樣渴望着老師鼓勵的目光和讚許的點頭,還有善意的批評。教師對學生的“愛”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結果呢?我想這裏存在着一個“愛”的方式方法的問題,以及如何表現教師的“愛”的問題。有不少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強制的愛、盲目的愛、粗暴的愛、變味的愛。

教師如何愛學生?我想教師應該正確把握好“愛”的藝術,用好自己神聖的愛。第一,愛應該是公正的,要做到不偏不袒的愛。教師不僅要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更要愛學習成績及表現差的學生,對於成績及表現差的學生,教師應該多發現其優點,找出愛的理由,用真心去愛他們,用熱情去感化他們。第二,愛應該是細膩的,要做到無微不至的愛。學生是人,是一個多樣化的人,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感是多樣的,這就要求教師用真心去發現學生的需求,用愛心去化解學生的矛盾與痛苦,讓他們體會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候去愛他們。第三,愛應該是嚴峻的,要做到剛柔相濟的愛。教師愛學生並不是無要求的愛,並不是爺爺奶奶式的愛,並不是無限的愛。愛中有要求,愛中有希望,愛中有原則。

顯然,教師對學生愛的正確動機,是一種出自崇高目的。充滿科學、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師愛,是來源於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教師要力求做到愛得得體、嚴而有理、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嚴而有理,這樣,才能把正確的愛生動機和真正教好學生效果統一起來,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發展。這樣努力去做的教師,才堪稱師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做一個真正有愛的教師!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10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浩緲的世界來説,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這個世界也是平凡的,悲與歡、生與死、窮與富、世事的變更,於歷史的長河來説,無非是些平凡事。對於平凡,我素來都是這樣認為的,直到讀了一本書——《平凡的世界》,這才恍然大悟。

這一部偉大的巨着,為我們解説了平凡和苦難,闡釋了生活的意義。書中為我們描述的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一個黃土地上的世界。這裏生活着一羣世世代代面朝黃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們演繹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貧窮與富裕、苦難與拼搏、世事變更的戲劇。是喜劇?悲劇?正劇?也許都有一點。在這本書裏,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險離奇的情節,沒有驚天動地的場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師推薦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以為她是在搪塞我,因為我讀完第一遍的時候,我沒有任何感覺,這裏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讓我感覺到他們都好像是發生在我的身邊。然而,當我讀到第三遍的時候,我已經感覺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開始沸騰了。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孫少平。這是一位對苦難有着深切的認識,對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對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錚錚鐵骨,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氣。從學生時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時代的“攬工漢”,他經歷的是艱苦卓絕的人生奮鬥,然而在痛苦與磨礪中,他形成了一種對苦難的驕傲感、崇高感。我欣賞他的苦難的哲學,欽佩他對勞動的認識,羨慕他對生活的理解。

關於苦難的哲學,書中這樣表達“……是的,他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為了幾個錢而受盡折磨;但是他已經不僅僅將此看作是謀生、活命……他現在倒很“熱愛”自己的苦難。通過這一段血火般的洗禮,他相信,自己經歷千辛萬苦而釀造出來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這種認識叫做‘關於苦難的學説’……“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認識啊?每到我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也許這種困難與挫折只有孫少平所遭受的苦難的百萬分之一——我們可曾有過這樣的認識?就算是哪天放學是下了場雨,亦或是天氣有些悶熱而又停了電,我們往往會聽到許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讀了《平凡的世界》以後,讀懂了“苦難的哲學”,那麼就算是你今後遭受再多的苦難,你也不會怨天尤人。

對於勞動的認識,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説活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於他對勞動的態度。”這絕對是一條精闢的理論,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理論。“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無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對於這些人來説,孫少平給他們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課——如何對待勞動,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課題。”這裏體現出的是兩種人,勤勞的和懶散的。人生來是沒有差別的,然而經過了不同的境遇和發展之後,人與人之間便產生了巨大的差別。而在這期間,對於勞動的認識不同,對產生這樣的差別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們考到大學的時候,在學習方面,我們沒有太多的差別。然而,經歷了三年的大學生活之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劉羅鍋在和紳臨終前對他説:“其實,每個人的結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設計的。”當我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們都應當好好想想,我們是怎樣對待勞動的。

孫少平,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其實,他也就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一個比普通農民多讀了幾本書,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着更高層次追求的人。在寫給妹妹孫蘭香的信中充分表現了他對生活的認識:

“……我們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使我們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侷限中解脱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

首先要自強自立,勇敢地面對我們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難!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説過:痛苦難道會是白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偉大!什麼是平凡?那種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於平庸,生活上安於現狀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孫少平這樣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稱之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偉大的平凡。

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沒有經受太多的苦難,然而我們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們每一天過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繹着一幕幕平凡的戲劇。擦亮我們的眼睛,仔細瞧一瞧,那一位是孫少平呢?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11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着小説,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對詞中的英雄一詞發生了疑問,書中講到的人物驍勇善戰,然而,羣雄逐鹿於亂世之中,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書中寫到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關羽、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

有人説,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為他足智多謀,處事果斷,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難見的一代賢相,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無不體現這一點。然而,我認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劉禪無能,根本扶不起來,孔明卻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綁在了蜀國這輛毫無希望的戰車上。

還有人説,關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我倒覺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儘管書中説他大逆不道,奸詐多疑,還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能者居上,為何偏偏姓劉的能當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變的名正言順;他是軍事家,不計前嫌,招賢納士,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使敵我力量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是文學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當然嘍,他太多疑,以至於剛愎自用。但功大於過,曹操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稱得上英雄。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20xx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20xx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膽略還需有情義。曹操在這一點上更值得稱道,當初劉備在曹營,曹操已知劉備野心,若誅之,也無後來蜀魏之爭,可是曹操並未加害於他,直至劉備逃走;曹操安撫關羽,對其厚待有加,與劉備之對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於後來關羽念舊日情分,放其一條生路。曹操不失為一條有情有義的漢子,雖説後來他也做了不少錯事,但那是形勢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顧他人之理?既有亂世爭雄,便不免犧牲,歷史上的事糾纏不清,也不可以怪罪於一人之上。至於後來曹操見到關羽頭顱嚇出病來,則更可以證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無人性,區區一個關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孫權不過仰仗父兄基業,建功甚少;周瑜雖年少有為,但氣度狹小,意氣用事;關羽,太驕傲;張飛,勇有餘而謀不足;呂布,一見利忘義之徒也……

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12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浩緲的世界來説,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這個世界也是平凡的,悲與歡、生與死、窮與富、世事的變更,於歷史的長河來説,無非是些平凡事。對於平凡,我素來都是這樣認為的,直到讀了一本書——《平凡的世界》,這才恍然大悟。

這一部偉大的巨着,為我們解説了平凡和苦難,闡釋了生活的意義。書中為我們描述的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一個黃土地上的世界。這裏生活着一羣世世代代面朝黃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們演繹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貧窮與富裕、苦難與拼搏、世事變更的戲劇。是喜劇?悲劇?正劇?也許都有一點。在這本書裏,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險離奇的情節,沒有驚天動地的場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師推薦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以為她是在搪塞我,因為我讀完第一遍的時候,我沒有任何感覺,這裏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讓我感覺到他們都好像是發生在我的身邊。然而,當我讀到第三遍的時候,我已經感覺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開始沸騰了。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孫少平。這是一位對苦難有着深切的認識,對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對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錚錚鐵骨,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氣。從學生時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時代的“攬工漢”,他經歷的是艱苦卓絕的人生奮鬥,然而在痛苦與磨礪中,他形成了一種對苦難的驕傲感、崇高感。我欣賞他的苦難的哲學,欽佩他對勞動的認識,羨慕他對生活的理解。

關於苦難的哲學,書中這樣表達“……是的,他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為了幾個錢而受盡折磨;但是他已經不僅僅將此看作是謀生、活命……他現在倒很“熱愛”自己的苦難。通過這一段血火般的洗禮,他相信,自己經歷千辛萬苦而釀造出來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這種認識叫做‘關於苦難的學説’……“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認識啊?每到我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也許這種困難與挫折只有孫少平所遭受的苦難的百萬分之一——我們可曾有過這樣的認識?就算是哪天放學是下了場雨,亦或是天氣有些悶熱而又停了電,我們往往會聽到許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讀了《平凡的世界》以後,讀懂了“苦難的哲學”,那麼就算是你今後遭受再多的苦難,你也不會怨天尤人。

對於勞動的認識,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説活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於他對勞動的態度。”這絕對是一條精闢的理論,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理論。“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無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對於這些人來説,孫少平給他們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課——如何對待勞動,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課題。”這裏體現出的是兩種人,勤勞的和懶散的。人生來是沒有差別的,然而經過了不同的境遇和發展之後,人與人之間便產生了巨大的差別。而在這期間,對於勞動的認識不同,對產生這樣的差別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們考到大學的時候,在學習方面,我們沒有太多的差別。然而,經歷了三年的大學生活之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劉羅鍋在和紳臨終前對他説:“其實,每個人的結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設計的。”當我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們都應當好好想想,我們是怎樣對待勞動的。

孫少平,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其實,他也就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一個比普通農民多讀了幾本書,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着更高層次追求的人。在寫給妹妹孫蘭香的信中充分表現了他對生活的認識:

“……我們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使我們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侷限中解脱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

首先要自強自立,勇敢地面對我們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難!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説過:痛苦難道會是白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偉大!什麼是平凡?那種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於平庸,生活上安於現狀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孫少平這樣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稱之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偉大的平凡。

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沒有經受太多的苦難,然而我們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們每一天過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繹着一幕幕平凡的戲劇。擦亮我們的眼睛,仔細瞧一瞧,那一位是孫少平呢?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13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看完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的感觸很深。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著名作家奧四的代表作。書中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無產階級英雄形象。並以保爾柯察金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蘇聯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艱苦卓絕的鬥爭生活。寫出蘇聯時期鬥爭的艱苦和那個時代的美好品質—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鬥的品質。

我很敬佩保爾的這一點品質,他的確是一個頑強的人,當他負傷不得不退出戰場之時,他仍然在後方不停地為社會的發展做着貢獻。當他被診斷出神經中樞有毛病時,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想方設法的工作,爭取多為社會做事。最後,他兩腿癱瘓、雙目失明,不得不放棄工作。但他仍然堅決的拿起筆,再次頑強地與命運做起了鬥爭。正如貝多芬所説:“人應該扼住命運的咽喉!”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應該屈服於命運,應該奮鬥終身,頑強拼搏。在小説中,我最欣賞其中的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我認為這話很對,準確地説明了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難道不是這樣嗎?一個人不應虛度年華,也不應碌碌無為。一個人總應該為社會、為大家甚至為自己做一點事,那怕是一點點,也不能虛度此生,才能算得上是在“活着”。

對於我們來説,狼煙滾滾已成為歷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我們瞭解了歷史,讓我們銘記許許多多的革命先輩們,認識到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所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愧為是一本好書。

小説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早年喪父,12歲被母親送去車站食堂洗碗,飽受苦難。後到發電廠燒火,認識了朱赫來。紅軍撤走後,德軍進攻保爾的家鄉,加上階級鬥爭,人民的日子很艱難。布爾什維克朱赫來被追捕時,暫住保爾家,給他講許多革命道理,對他很有影響。後來,朱赫來被捕,保爾打倒押送兵,放走朱赫來,自己卻入獄。出獄後,他住在冬妮亞家冬妮亞找到保爾的哥哥阿爾焦姆,他讓保爾參加紅軍。一次激戰中,保爾頭部受重傷,但最終死裏逃生。出院後,不宜回前線,便做團的工作,修築鐵路等,以後他參加工業建設和邊防戰鬥,入了黨。由於他多次受傷生病,忘我工作等原因,1972年他幾乎完全癱瘓,雙目失明,他在忍受極大痛苦的情況下,決心幫妻子達雅進步,並開始文學創作,以另一種方式生活。保爾能成為英雄主要在於他的追求和努力的塑造。他從小就有一身正氣,反對以大欺小,以強欺弱,反對官僚主義。他佩服朱澤培加里波第,在朱赫來的教育下,他更加明白他要做的是什麼——就是將個人事業與祖國的需要相結合,做一個能盡一切力量奉獻於祖國的革命者。為了這個理想,他經受住了生活和戰爭的考驗,的確稱得上是一名堅強的革命者。在他的心中,革命事業與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在任何情況下,他的革命信念總是堅定不移的,所以他才有力戰勝死亡與病痛,將畢生投入事業中。這就是保爾這個革命者的崇高精神,鋼鐵就是在這如同烈火燃燒的鬥爭考驗中煉成的。

從小説中,我們也看到了對待挫折的正確方法。保爾癱瘓失明後,想到自殺,但自殺就等於背叛革命,於是他又極力鼓勵自己振作起來,想辦法活下去。對待挫折,不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辦法,活着就是一種希望,沒有什麼比堅強地活下去更有意義了。在面對挫折時,應該想到目標,你還有多少沒有完成,你應該從痛苦中走出來,重新為它努力奮鬥,理想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即使破壞了,還可以再樹立一個,像保爾那樣的處境,都能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生活道路,你為何不可呢?

保爾曾説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説: ‘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句話説有了人應該有偉大的理想,有了理想就要行動,行動了就要盡力,盡力了才不會有遺憾,他這種為實現理想而拼搏的恆心、決心與行動實在令人震驚,正是他這種精神讓中老年人懷念,又鞭策了無數年輕人,為千萬青年人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在時過境遷的現代社會,人們對事業的追求不再那麼執着了,往往是力不從心,茫然無措或是一蹶不振,人們仍需要從這樣的書中汲取精神。應該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好書,保爾是一個永遠的人生強者,一個樂觀主義的勇敢者,他的精神永遠是不變的嚮導。

實現理想並不是件容易之事。不過,你應該明白,理想就像空中的風箏,離你再遙遠,你手中的線總是牽着它,一切盡在你的掌握中,你得從每件小事做起,哪怕只是撿起一顆釘子,為別人倒水,都是實現理想,培養高尚品格的一小步——因為你的事業一定是要奉獻於人的,如果能這樣看待,挫折不也只是一小步麼。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由小事起步,努力鍛鍊自我,你也會是一塊鋼鐵,相信,你一定有抓住“風箏”的一日。

讀書心得2000字左右_讀書心得體會2000字 篇14

《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這本書是我看得最困難也是最久的一本書,每一代人都用同樣的名字命名,這常常讓我頭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我所看過的最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

小説離奇的情節令人歎為觀止。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

《百年孤獨》的敍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敍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説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説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

這是一部描寫家族的小説和中國的《紅樓夢》有些相似。但這是形似而神不似。《紅樓夢》的矛盾來自於家族內部是封建的等級制度毀了大觀園;而《百年孤獨》的矛盾來自外部科技、政治、戰爭、商業一次又一次地衝擊着馬貢多小鎮。開篇的吉普塞人帶來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亞發現了“地球是圓的像橙子。”然後隨着政治的介入。本來馬貢多是個幸福的村莊“至今還沒死過人”是他們驕傲的宣言。然後隨着政治的介入鎮長的出現兩黨派的鬥爭都讓這個和平的小鎮漸漸變質:士兵為非作歹學生嚮往戰場。而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又讓小鎮得到了虛偽的繁華並且迅速地在這泡沫經濟中衰敗。

所謂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古怪和撲朔迷離,都是取材於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或許會有人説它太過荒誕,或許會有人説他的內容太過偏激,但這偏偏是它的價值所在,它的荒誕造就了它濃厚的現實意義,它豐富的想象力使它成為文壇上不朽的經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n0yvr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