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精選17篇)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精選17篇)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1

《水滸傳》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中國名著,與它相媲美的還有《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號稱“中國四大名著”。《水滸傳》它真實地描寫了宋代農民起義,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統治階級的罪惡。它以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法,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揭露了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X反”。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精選17篇)

《水滸傳》寫英雄們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況,但是在逼上梁山這一點上,許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於生活不下去,他們不滿官府的剝削,積極參加劫取“生辰綱”的行動,從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寶是由於受地主的掠奪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魯智深是個軍官,他嫉惡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結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貧民,為打抱不平和報殺兄之仇,屢遭陷害,終於造反,勇猛地向統治階級進行衝擊。他是從血的教訓中覺醒過來的。

水滸一百零八將,人物形象中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吳用”和“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智多星吳用”幾次獻策:吳用為晁蓋獻計,智取生辰綱,用藥酒麻倒了青面獸楊志,奪了北京大名府樑中書送給蔡太師慶賀生辰的十萬貫金銀珠寶;宋江在潯陽樓念反詩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場,快行斬時,吳用用計劫了法場,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莊失敗;第三次攻打祝家莊時,吳用利用雙掌連環計攻克祝家莊。宋江鬧華州時,吳用又出計借用宿太尉金鈴吊掛,救出了九紋龍史進,花和尚魯智深。一生屢出奇謀,屢建戰功。受招安被封為武勝軍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後,吳用與花榮一同在宋江墳前上吊自殺,與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卻俠骨柔情,殺卻惡人為的是救窮苦人於水火的真漢子,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們面前表現出一副粗魯,野蠻。可他到了衝鋒陷陣的時候可毫不含糊,揮着62斤重的禪杖上陣殺敵。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水滸英雄們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會X敗的一面。這的確是一本非常耐人尋味的一本書。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2

《三國演義》裏的劉備是“一代亂世英雄”,可“縱橫一生落幕”;“隆中便曉三分天下,曠世奇才死而後已”這個人就是諸葛孔明;其中有“叱吒風雲,雄霸天下,能臣,奸雄由人評説”的曹操;還有“青年才俊,一戰成名,一生光輝與驕傲”的周公瑾……不過讀了《三國演義》我也有許多不解的疑慮和問題。《三國演義》中,劉備曾經和一位老先生(他也是一位軍師,就是卧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的師父)説過話。那老先生説:“這世上有兩個人,他們都是曠世奇才,得其一即可得一半天下,他們就是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然而,劉備不是得了他們兩個嗎?是不是應該得全部天下了呢?可為什麼到最後劉備的蜀國非但沒有得全部天下,反而被魏國滅得很慘,這時為什麼呢?在偷偷告訴你們一個祕密。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曹操早已知道隆中有卧龍這樣的奇人,所以已經三顧過茅廬了。

而為什麼劉備請他成功了,而曹操卻沒有成功呢?這是因為曹操第一次請是叫程昱去請的,程昱是諸葛亮的朋友;第二次是叫程昱,賈詡等人去請他到小飯店吃飯順便請他的;第三次才是曹操親自去請的,一點誠意也沒有。曹操還不滿的説:“我麾下謀士多的是,誰稀罕這個不肯出山的謀士呀!”可他萬萬沒有想到,真是他放棄的那個謀士,摧毀了他的好多兵力呢?曹操也歎氣説:“我早知道就誠心誠意的把卧龍親過來了,也不至於現在落得這個下場!”《三國演義》是由元末明初的羅貫中著的。它真是一段傳奇的佳話!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3

《水滸傳》講述的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昏庸無道,奸臣當政,民不聊生的社會背景下,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員草莽英雄的人生經歷,並最終聚義到梁山泊。聚義之後,梁山好漢鋤強扶弱,為民除害,替天行道,等待朝廷招安,為國效力。在徽宗皇帝三番下詔招安後,宋江等歸順朝廷,為朝廷破大遼,平草寇,打方臘的故事。

“死生相托,吉凶相救,患難相扶”

一讀《水滸傳》,梁山好漢“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兄弟之情深深撼動我的心靈。最令我難忘是方臘時,每有兄弟陣亡,好漢都是眉頭不展,面帶愁容,止不住地痛哭。這是多麼難得!在那個提倡“男兒流血不流淚”的封建社會,更何況好漢們並不都有親緣關係……

但是反觀民主社會的今天,且不提沒有親緣關係的兄弟。就連血濃於水的親兄弟,總是因為父母的愛,因為名利,因為家產等爭吵。即使頭破血流,你死我活也在所不惜,一絲兄弟之情都沒有。如此鮮明的對比,真讓人倍感悲哀!

“好人有難皆憐惜”

二讀《水滸傳》,我深深的領悟到“做好事,説好話,存好心”對於我們的人生是多麼重要!真的!《水滸傳》中的及時雨宋江便是一個活鮮鮮的例子。宋江出身微賤,只是鄆城小吏。可説是“沒後台”,“沒錢財”。但他卻憑著平日裏仗義疏財,賙人之急,扶人之困的好。即使怒殺了閻婆惜,犯下滔天大罪,也有知縣、同僚為他遮掩,助他逃命。

由此可見,做一個好人是多麼重要!我自己心裏也暗下決心:要以宋江為榜樣,助人為樂。即使無法仗義疏財,也要賙人之急,扶人之困。

“快心事過必為秧”

三讀《水滸傳》,我發現不少梁山好漢都是因為一時之氣殺死了人,犯下滔天大罪,才被迫逃到梁山泊落草的。宋江,武松,魯智深,楊雄等比比皆是。雖然可能是故事發展需要。但我覺得這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告誡我們不要逞一時之氣,而禍害終生,要凡是“三思而後行”。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4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知道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愛的教育》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疑問,我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的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愛,其實愛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這些孩子雖然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以及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感受《愛的教育》這本書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

合上小説《牛虻》,我已是淚水漣漣。我被這本外國名著深深打動了。回顧牛虻的一生,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江,它闖過淺灘和激流,浪花撞擊在礁石上,奔騰着,跳躍着,又義無反顧地向大海奔去。

從打開小説的第一頁起,我就不由自主地被這浪潮所席捲,欲罷不能。我深深震撼於這驚心動魄的故事。即使淪落到拖着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園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牛虻始終沒有放棄追求,我的耳邊迴響起亞瑟堅定的話語:“獻身於意大利,幫她從奴役和苦難中解放出來!”

正是這崇高的信念,支持着他重新站起來,用殘廢的手握起筆,對準一切虛偽外表下的醜惡靈魂,毫不留情地抨擊和鞭撻;也正是這崇高的信念,支持他“懷着輕鬆的心情,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學童”一樣走進刑場,昂首面對烏黑的槍口。牛虻,是真正的勇士。

人不能沒有獨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人,在這世界上就只是一具行屍走肉。是精神的支柱,崇高得如同一盞指路明燈,賦予人無窮的精神力量。這股精神力量鼓舞人直麪人生,勇敢承受生活的各種艱難困苦,也使人以更加超脱的態度看待生與死。

小説的封面上寫着: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名著。今天,我以第四代人的眼光來讀這本小説,依然有強烈的共鳴:任何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需要這股精神力量。如今,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迎接我們的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只有擁有堅強意志和獨立精神的人,才能走在時代的最前端。精神的浩氣長存,即使相隔百年,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深深的震撼力。小説《牛虻》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是永恆的,它將繼續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牛虻》的故事告訴我們:逃避現實,與世無爭是懦夫的表現;直麪人生,義無反顧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裏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裏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裏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脱的孩子,有時還做着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裏享受着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裏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裏,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麼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5

《名人傳》即:“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他們的主人公分別為音樂家、雕塑家和小説家,不過,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

面對痛苦、面對孤獨,貝多芬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念,作為一個聽不到任何聲音的音樂家,他給人一種傲慢的錯覺,對於政治上的專制統治,無情的戰亂,他卻選擇了反抗,為了和平,貝多芬曾説:“只要是為了獲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規律都可以破除。”這句話準確地表達了他當時反對專制的心理,而米開朗基羅又何嘗不是呢?為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因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衝破精神上的束縛,本想他的人生理想中。而托爾斯泰則用他的筆桿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

但他們也是與我們一樣的人——在完成着生的使命,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是軟弱的不幸的人,那麼請聽羅曼·羅蘭的心聲吧:所有不行的人啊!切勿過於怨歎,人類中最優秀的和你們同在。汲取他們的勇氣作我們的養料吧;倘使我們太弱,就把我們的頭枕在他們的膝上休息一會吧。他們會安慰我們,在這些神聖的心靈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強烈的慈愛,相激流一般飛湧出來。甚至毋須探尋他們的作品或傾聽他們的聲音,就在他們的眼裏,他們的行述裏,即可看到生命從沒像處於患難時的那麼大,那麼豐滿,那麼幸福。”

而我面對現在的和平,美好的社會,更應該用刻苦的學習,豐厚的知識,武裝自己,走向美好的未來《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鬥。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6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科學教人求真,人文教人向善,生活教人尚美的道理和事例。

求真就是求“真知,做真人。”“真知”就是真理,真才實學。“真人”就是品行端正,真誠可靠的人,有真才實學的人。生活中我們要多讀書來求真知,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也。不要相信算命大師,風水先生,神醫等,許多人打着大師的幌子在社會上矇騙羣眾,騙錢,危害社會。要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識破像張悟本用綠豆能包治百病的大騙子。美國蘋果聯合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就説過: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請不要浪費時間去過你不想要的生活,不要被教條所迷惑。是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求迷信,不如多讀書,有一個創新的思維,追求真理,相信科學,尊重科學,做一個“真人!”

人文教育向善。人的素質只能靠人文教育來培養,而經典閲讀,應該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經典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一個寶庫。我們每個人都應多讀經典,享用這筆寶貴的財富。善良是永遠的美德,小小的善舉讓社會更美好,更温暖,更和諧。當同學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和伸出援手。在家裏應該孝敬長輩,感恩父母,認真做好每件事,誠心誠意善待每個人。

尚美,熱愛生活,學會感恩......熱愛生活,你會感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到人間其樂無窮,感到前途光明,有激情,有前進的動力。生活是美好的,靜下心來,仔細聆聽大自然的樂音,你會發現小鳥的叫聲無比清脆,風吹楊柳飄舞的聲音也是一種美妙的樂音。只要你細細體會生活,你會發現生活中暗藏着無限的美。學會感恩,也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向善的行為,因為感恩,才有社會的和諧快樂,才有彼此的仁善友愛。每個人不可能孤立存在,我們的成長,成功都來自於種種力量的作用影響。我們要學會寬容,承受和付出,懂得回報,用心去感謝幫助過我們的每一個人,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生活才會多姿多彩!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7

初次讀《花季雨季》我只不過是個剛進國中的小姑娘,那時只因順應“大眾”潮流而讀。如今再次回味此書,我已是個16歲的高一新生,讀完的感受卻大不相同,我的心靈似乎也被震撼了……

16歲,正值豆蔻年華,也是步入春光明媚的花季年齡。“自信、大膽、活力”是我們的共性;“叛逆、衝動、自主”是我們的特徵。在這個更新月異的時代,我們充滿朝氣,用少年純潔的心靈和青春的音符去譜寫屬於我們青春生命的律動。走進花季,讓我們一起珍惜它,把握它。

《花季雨季》中,孤高氣傲卻兼備才氣的陳明,勇於挑戰而實力有佳的蕭遙,帥氣活潑而極受女生親睞的王笑天,幽默搞笑而鬼點子特多的餘發,獨立大方的謝欣然,漂亮美麗的劉夏,多愁善感的林曉旭,呆頭呆腦的柳清……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彷彿就是我們現實中生活的縮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因屬花季少年特有的氣質。走進花季,我們可以為着自己的追求所瘋狂,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在冬天吃冷飲引得路人差異的眼神;籃球架下總有男生們打籃球的身影,女生們則在一旁歡呼加油;男生一遇上不順之事,總是借“球”發泄,瀟瀟灑灑地拼個你死我活,將煩心事忘的一干而淨,這就是女生所羨慕之處。女生呢?則會與好友訴苦或是眼淚不止,這就是男生最怕之處。緊張的學習生活因為有男生女生的存在而變得愉快,有多少美好往事至今歷歷在目,我們在一起,哭過、鬧過、笑過……我們的無知、對過去的遺忘、對現實的挑戰、對未來的憧憬,一切的一切,只因為我們正值花季。

此書中的事,我們也有所經歷過,多少家長期盼有像陳明那樣高才生的子女,一心只讀聖閒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孩子;但家長們卻忘記了一句古話:有得必有失。這樣的學生並不是這時代所需的人才。多少花季少年更是羨慕王笑天與劉夏之間純純的戀情,視其為花季中最美好的回憶,但卻被家長、老師是為“禁果”,青春期最大的障礙。現實使我們這些無知狂妄的叛逆少年終於嚐到時代、社會競爭的滋味——殘酷,使我們明白了生存的規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使我們漸漸失去這年齡因有的單純與幻想。有多少學子在考試時像餘發一樣視作弊為考試的一種“對策”;有多少同學追求“名牌效應”互相攀比;有多少學子像劉夏一樣成為忠誠的哈韓或哈日一族,整日做着“明星夢”……無疑暴露了一些青少年現象,處於這年齡段的孩子極其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因為從小都是養在暖房裏的小草,躲在父母的避風港裏,漸漸喪失了獨立面對挫折的勇氣,在失敗的面前低頭,甚至選擇逃避現實。“叛逆”循規蹈矩,“衝動”不會靜下心思考,“自我”自私自欲,這一切不得不讓我們這些花季少年思索,我們是要珍惜青春,而不是虛度年華。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劉夏想在生日時在家中開PARTY與同學一起狂歡,但不願母親在場,便制開了她,那天正好是母親節,老師調查同學們父母的生日,可班中知道的甚少,令劉夏感觸,決定與母親一起過16歲生日。看到這,我的臉突然變得滾燙,慚愧之情油然而升,“母親何時生日?”我頓時發現自己好不孝,記得一個廣告詞這樣説: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兒女的生日,但有多少兒女知道父母的生日呢?父母為了培養我們成材,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青春,操勞得頭髮裏還夾雜着幾縷銀絲,看着孩子天天快樂成長,他們已無比欣慰了,孩子的優良成績是給他們最大的回報,天下父母的一樣希望自己兒女長大後有所成,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我們呢?一次次讓他們失望,還用“代溝”的理由回絕他們,其實我們真的不懂父母的心,比起他們我們無地自容。在這裏,我最想對媽媽説:“對不起,請原諒女兒的任性。”

走進花季,去擁抱青春,把握現在就等於掌握未來;珍惜花季,去享受青春,記住: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8

《飄》

讀完《飄》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氣憤。氣憤於女主角郝思嘉的卑鄙、殘忍甚至陰險,因為大凡看小説,讀者總是有種先入為主的期望,期望女主角温良賢淑,大度寬容或者純潔善良、忠貞不渝。不想,小説剛開始沒多久,郝思嘉就在12根橡樹衞希理和梅蘭的訂婚宴會上為了報復衞希理而“色誘“梅來的弟弟。很快他們就結婚並且還生了一個兒子,看到此處我好不氣憤,期望中女主角清純的形象蕩然無存。好在梅來弟弟很快就死在了南北戰爭的戰場上,也使我憤憤的內心燃起了“期望“,期望郝思嘉“往後“能和白馬王子白瑞德能有驚天動地令人陶醉的故事。

可是後面無情的事實是,美麗的女主角郝思嘉為了300塊陶樂的租金在向白瑞德騙錢被識破而未果後,又故伎重演色誘甚至還是她妹妹未婚夫的乾癟老頭弗萊,就只因為這個乾癟老頭有一個小小的木材廠,能夠提供她300塊。讀到這裏我都快被氣炸了,甚至我都不想看下去了,真是令我失望,女主角會如此的隨便,沒有一絲的對愛情的忠貞。幸好老頭弗萊沒多久後也由於郝思嘉的原因死了。終於,她和白瑞德走在了一起,可思嘉還是對衞希理賊心不死,居然身在曹營心在漢。正所謂一樣東西只有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才知道珍惜它,郝思嘉也是如此,到了最後,她才明白只有白瑞德才是值得她愛的,可惜那時白瑞德都被她氣跑了。

平心而論我是很喜歡郝思嘉獨立、自我、有想法有作為的“豪放“性格的。同時,對於其“不擇手段“式的“自私鑽營“,對感情不純真、不忠貞是很氣憤的。曾經有好幾次,我和不同的女孩子討論過郝思嘉,希望瞭解從女性的角度怎麼看待郝思嘉。得到的結果是,她們大多是很佩服欣賞郝思嘉在那個年代的勇氣、能力和作為,而對於其沒有節氣式的“隨便“卻持寬容態度,認為那些是她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都是為了生存。不過靜靜想想也確實如此,在郝思嘉所處的那個動盪變革的時代,沒有她那“強悍“的性格,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養活一個家庭、一幫朋友也保不住父親留下的陶樂。郝思嘉通過用斤斤計較的賺來的錢,通過各種“殘酷手段“,換得了自己的新生,換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另一方面,郝思嘉對待梅蘭是很好的,是極盡關愛的。

開始可能是出於對衞希理的愛而愛屋及屋,但到了後來則完全不是。她們兩個人的性格是截然不同,思嘉經常生梅來的氣,甚至還想棄她於不顧,好在在關鍵時刻,思嘉沒有以個人的私利干擾自己的情感選擇。以至最後,這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卻達成了一生一世的友誼,實在是一種奇蹟。至於思嘉對瑞德的感情,開始時我覺得思嘉是出於功利性目的的,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在利用瑞德,直到最後思嘉看清了希理,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就是瑞德。反觀瑞德對思嘉的愛則確是真切的,雖然瑞德的性格和思嘉類似都是功利的性格,而且他還痞子氣十足。但我以為他從在12根橡樹第一次遇見思嘉就已喜歡上她了,這種喜歡是出於愛慕、出於對思嘉的愛。

相對於我對郝思嘉的既喜歡又氣憤,文中白瑞德這個形象我是比較喜歡的。他“放蕩不羈“但又不失自我,一身的痞子氣但又不失男子漢的愛國豪情,而且居然他還出身名門(美國西點軍校炮兵專業畢業生)。白瑞德看起來像個玩世不恭、唯利是圖的老痞子,但是從華貝兒口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實白瑞德是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至於瑞德的愛國情操那就更不用説了,在他們的“國家“(南方)危機的時候,白瑞德領導的封鎖線商人,歷經艱辛、排除萬難衝破北方的封鎖線為南方運輸急需的物資,並且在亞特蘭大陷落那晚在他親自上陣,操炮反擊“北方佬“。即便如此,也只有梅蘭瞭解白瑞德,亞特蘭大的上流人士還是不齒他。

雖然《飄》只是小説,但是通過讀《飄》,我也對美國的南北戰爭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從歷史角度判斷,北方戰勝南方,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這些我們都在歷史書上學到過了。但是通過讀《飄》後,我們能看到從道德判斷來看,南方奴隸制中也有温情也有情誼,北方對南方進行的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侵略,摧毀着南方的秩序和關係,在某些方面反而激化了白人和黑人的種族衝突。

總之,《飄》不愧是世界名著,看後令我感慨良久。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9

她,是一位平凡的女性,但卻為幾千萬殘疾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是一位又盲又聾的殘疾人,但卻取得了哈佛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她,雖然眼前一片黑暗,但心裏卻是無限光明;她,與拿破崙並稱,但是,她的影響卻遠遠超出拿破崙;她,就是美國着名女作家、慈善家海倫凱勒!

海倫出生於美國的一個小鎮,她出生時天真可愛,但是卻在一場大病中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她就這樣生活在一個黑暗而寂靜的世界裏。7歲時,父母給海倫請來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教師——安妮沙莉文。在莎莉文的幫助下,海倫終於學會了手語,這段期間,海倫努力學習,刻苦奮鬥,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拉德克里夫學院,而且還獲得了哈佛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哈佛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對於一般人來講都是遙不可及的事情,然而卻在一個殘疾人身上實現了!海倫用自己艱苦奮鬥證明了什麼叫: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海倫把自己的大半生投入到了慈善事業。她走遍了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聾啞人學校募集資金;她還呼籲各地人民愛護身體;她不顧一切到世界各地去演講……她終生致力於殘疾人事業,很快傳遍了世界。我們不能不説海倫確實是一位偉大的女性。

海倫雖然是盲聾人,一生只能生活在黑暗與寂靜中,但是她的內心卻充滿了陽光,她不相信宿命,所以終於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海倫用事實證明了:人一定要靠自己。這個真理,她用努力為自己創造了一片多姿多彩的天空。讓我們以海倫為榜樣,共同學習她的堅強、勇敢、自信、善良,讓我們共同創造美好的明天!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10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地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説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做一個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後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11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老人與海》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位老人常年獨自在海上打魚。有一次他掉到了一條大魚,但是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成羣的鯊魚。老人使出渾身解數和鯊魚搏鬥,鯊魚把能吃的肉都吃完了。結果老人拖回去的只是一副大魚骨架。

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了困難,也許會迎難而上;但也會畏難止步。比如説張海迪阿姨,她小時候雙腳就已經殘廢,但是她並沒有向挫折屈服,而是以積極、樂觀、自信的態度去挑戰挫折。她每天把詞語貼在牀頭、牆壁上、廚房……經過張海迪阿姨的不懈努力,她終於戰勝了挫折,而且還獲得了榮譽,為祖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魯迅先生曾經説過:“偉大的胸懷,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迎接悲慘的命運,用自信的勇氣來應付自己的不幸。”是啊!當我們遇到厄運和不幸時,與其埋怨命運的不公,還不如鼓起勇氣,振作精神,以剛毅的態度與厄運抗爭。

老人不也是這樣的嗎?老人沒有被任何困難壓倒,他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與生活中的磨難做不屈不撓的鬥爭。老人也説過醫生令我最難忘的話:“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卻不能打敗他。”當你遇到困難時,你一定不要被挫折壓倒啊!一個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沒有失敗,但我們如果能夠從失敗中獲取有益的經驗,發現成功的曙光,把失敗看成是同鄉成功的必經之路。那才是從失敗中獲取的最大的收穫。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12

今年斷斷續續的又讀完了一遍《紅樓夢》,掩卷而思,真有一種“雲深不知處”之感,紅樓中那些可愛又可憐的女孩兒,牽動着古往今來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筆下的人物都獨具人性,千人千面,沒有絲毫的雷同首先要説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體弱多病,身世孤單,精神壓抑,加上寄人籬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己十分脆弱。黛玉初進賈府時,時時小心,事事謹慎,言談舉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別人恥笑。

第一次見到寶玉其人時,油然而生了一種親切感。而寶玉眼中的黛玉,自然與眾人眼中的不同,“這個妹妹我曾見過”。所以當發現這個“神仙似的妹妹”沒有玉時,竟摘下自己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歡黛玉,不喜歡寶釵,我也佩服黛玉的美麗才情,但總覺得大家閨秀就應該如寶釵般大度有氣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雞腸、尖酸刻薄。寶釵博學多識,深沉理智,端莊賢淑,然而也是一個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實更多的是遵從母親之命,嫁給了一個不愛自己、亦不被自己所愛的丈夫。

賈母説她的一段話我很喜歡;“大凡一個人,有也罷沒也罷,總要受得富貴耐得貧賤才好。頭裏他家這樣好,他也一點兒不驕傲,後來他家壞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樣安頓,一時待他不好,不見他有什麼煩惱。我看這孩子倒是個有福氣的。”做人就應該這樣,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紅樓女兒們個個個性鮮明、美麗可愛,《紅樓夢》這本書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讀的好書。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13

《陶行知教育名著》

最近我有幸地拜讀了 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陶行知先生作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教育學説,既強調了教育的顯示功能,又關住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他的理論和實踐,應該成為中國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敬業精神讓人感動,我也為之折服。 在讀到《教學合一》這節時,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要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新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繫起來。簡而言之,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我仔細閲讀,細細品味,聯繫我的教學,我感覺陶公所提出的“教學合一”的觀點很有道理。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師的課堂設計應適合本班學情,根據學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那麼這樣學生就會樂學了。教師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外,確實還需要不斷的學習,用豐厚的知識去充實自己,不是有句話“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嗎?”

《學生的精神》中提到三點;(一)學生求學必須具有科學的精神;(二)要改造社會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應付環境必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説説我自己的感受。現在的學生正如陶公所説容易“自滿”,自己剛剛對這個知識點有一定的領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實踐做題時,卻無從下手。學生對學習缺少一定的目標,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到學校來接受教育是為了什麼。每當找學生談話時,我便會問“你準備讀完幹什麼?”學生的回答:“不知道。”他們從來很少會想過我以後的路該怎麼走?會是什麼樣?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上不想下功夫,更不願意吃苦,對於周圍的環境學生很少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歸納在外界的環境上,例如,學生作業未完成,當問其原因時,學生回答無非這幾種“我不知道什麼時候交作業?”“我不會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題?”“我忘記交作業啦!”“課代表交作業時沒告訴我!”諸如此類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讓人無可奈何,更多的時候我在問自己:“我們的學生到底是怎麼了?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變成這樣?”

回首這些年的教學,我在不斷的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學會去轉變角色了,你現在已經是一名教師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師範生的第一變——孫悟空,也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為什麼是變成孫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説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中就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陶行知所研究和實驗的教育問題,直到今天,讓感到很中肯,很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學合一”,“我們的信條”“生活及教育”等這些諸多觀點讓我歎服,不斷地從他的教育名篇汲取豐厚的營養,來充實自己的教育理論知識,他的著作又如一盞明燈,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領我們去找尋屬於我們自己的目標。讀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動之餘,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為人,更佩服他在那個時期所提出的一些鮮明的觀點,也正如魯迅所説:“讀完此書,我和一個高尚的靈魂接觸了!”我將努力去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業務素質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14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

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Z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埃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後,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讀書心得

暑假伊始,自小熱愛讀書的我便早早的制訂好了讀書計劃。

我按照計劃讀了高爾基的《童年·我的同學·在人間》、魯迅的《吶喊》、謝婉瑩的《冰心兒童文學全集》、劉洋的《綠野仙蹤》、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卡洛爾的《愛麗斯漫遊奇境記》等幾本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

這些書基本上都是我從各個書店中淘回來的。自己的積蓄不算太多,但又想買到自己喜歡的書籍,開始的時候,只能硬着頭皮攢錢去買那些昂貴的書籍,後來便有了經驗,從那些被人遺忘的書堆中找到許多好的書籍。其中有名著、有童話、有詩歌、有小説、有散文無論中外,寫的都是那麼引人入勝,使我得到了許多課本上得不到的知識,也有了許多感想和心得,筆尖流露出一時的感受。

在我讀過的這些書籍中,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魯迅的《吶喊》了。《吶喊》深刻地揭露了舊時封建社會的殘忍,從中我也讀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忍景象。從《狂人日記》到《孔乙己》再到《啊Q正傳》,從《風波》到《故鄉》再到《社戲》,沒有一篇不是在用犀利的筆鋒與封建社會的欺壓百姓的人們手中的尖刀、火槍做鬥爭,他犀利的筆鋒令國民黨反動派聞風喪膽,無論是他的文章還是他的愛國之心,都是那麼地令人肅然起敬。雖然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新社會,已經不僅僅滿足於温飽甚至小康,但是老一輩的精神不能丟埃

在我認為,讀書是人生中最好的娛樂、消遣的方式,它不但能給予人無窮無盡的知識,而且可以給予人無限的樂趣並且培養人為人處事的的能力。

在人們孤獨的時候,讀書變成了最大的樂趣。這時它既是人們豐富知識的工具,也是消遣的娛樂品,當人們在這時看它時,會感到快樂、輕鬆;而在人們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從讀書中獲得的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是無窮盡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多讀一些好書,對自己是有利無害的,如果能夠在實踐的時候不是單純的運用書本中的知識,而是在書中的知識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結合自己的實際,靈活運用,才是讀好書的最高境界。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爺爺的一句名言,也同樣是對書籍讚美的一句名言。從這句話中便可以看出書在世界的地位是多麼重要,它的價值有多麼珍貴。正如高爾基爺爺所説的,一本一本的書,就像一個一個的階梯,使人爬上高峯。但是爬上高峯的路是陡的,是險的,是要的努力才能爬上去的。讀一些不同的書籍就像是在爬階梯,對自己也是很有幫助的,但也要會選擇書籍。一本好書就猶如是由鑽石似的思想和那些珍珠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無價之寶,其中所藴含着的知識與智慧是那樣的珍貴,書籍真可謂是人類的良師益友、精神的食糧啊!相反,如果我們去讀那些幾乎彙集了天下所有骯髒之物的不利於健康的書籍,那不是在掌握知識、尋找樂趣,而是在使自己墮落,會使自己變得庸俗、無知。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15

《三國》

“魏吳爭鬥決雌雄,赤壁樓船一掃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郎此曾破曹公。”

《三國》一書想必大家都讀過,而赤壁之戰又讓我們意猶未盡、刻骨銘心。在華容道上,關羽一夫當關,敗軍之臣曹操山重水複疑無路。關羽本可獲得殺死或俘虜一代梟雄曹操的絕佳機會,但想到曹操曾經幫助過自己,待自己不薄,不忍心對他恩將仇報,因此,放虎歸山讓曹操逃過一劫,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我們看來這是孫吳聯盟赤壁之戰的一大敗筆。其實,我們不防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關羽下狠心把奸臣曹操殺死,那麼,江東的孫權沒有了曹操這一大勁敵,便可不費吹灰之力拿下當時兵馬殘缺的劉備。而劉備不是死得更慘嗎?更快嗎?如果這樣,與其説關羽行俠仗義、重義氣,不如説這是諸葛亮的一個計謀,因為這會讓劉備的帥位暫時保住,獲得喘息之機以便招兵買馬,並可讓曹操與孫權互相爭鬥,俗話説:“二虎相爭必有一傷。”當哪方戰爭失敗後,劉備便可坐收漁翁之利,到那時自己也兵強馬壯,有了實力與對手相抗,這樣不是更好嗎?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16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_1936),蘇聯著名的布爾什維克作家,自他的小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問世以來,他就同書中的保爾.柯察金一道,成了世界上千萬千萬有志青年的朋友和楷模。

1920xx年,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烏克蘭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一家釀酒廠的季節工,母親在大户人家當廚娘,家境十分貧寒。因此,他只念了三年的書,十歲左右就開始幹活謀生。奧斯特洛夫斯基幹過各種職業,如幫人家牧馬,在車站食堂當小夥計,在發電廠當助理司爐等,貧困屈辱的生活培養了他對舊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13歲的時候,他就開始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20xx年,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家鄉一度被德國軍隊佔領,他冒着生命危險去完成組織上交給自己的收集敵人情報和將革命佈告貼到德軍司令部哨兵棚上的任務,顯示了他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們的讚揚。

1920xx年7月,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家鄉成立了共青團,他成了第一代共青團,並參加紅軍奔赴前線同白匪軍作戰。第二年在一次激戰中,他的頭部、腹部多處受傷,右眼因傷而喪失了80%的視力。嚴重的傷痛使奧斯特洛夫不得不離開隊伍。然而,傷勢剛剛有所好轉,他就以高度的革命自覺性轉入勞動建設,先是到一家鐵路工廠當助理電機師,後又自願報名參加突擊隊,投入修築鐵路的艱苦勞動。在工地上,他染上了傷寒並患了風濕病,常處於昏迷狀態。這場大病還未痊癒,他又積極參加在第伯聶河上搶撈木柴的緊張勞動。因為長時間泡在齊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風濕病更加嚴重,又很快迸發了多發性關節炎,肺炎。從此失去了最起碼的健康,並日趨惡化,到1920xx年,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動能力,但他絲毫也不悲觀消沉,“只要心臟還沒有停止跳動,就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對黨有用的人。”學習文學創作,是躺在病牀上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找到的“進入生活的入場券”。

1920xx年底,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與病魔做鬥爭的同時,創作了一篇關於科托夫騎兵旅成長壯大以及英勇征戰的中篇小説。兩個月後小説寫完了,他把小説封好讓妻子寄給敖德薩科托夫騎兵旅的戰友們,徵求他們的意見,戰友們熱情地評價了這部小説,可萬萬沒想到,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郵局弄丟了。這意外的打擊對他來説,實在是太殘酷了,但這並沒有挫敗他的堅強意志,在參加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函授大學學習的同時,他開始構思規模更大的小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4年小説出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被吸收為蘇聯作家協會會員。隨後,奧斯特洛夫斯基開始創作另一組三部曲長篇小説《暴風雨中誕生》,以表彰他在文學方面的創造性勞動和卓越貢獻。1936年12月,由於重病復發,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保爾.柯察金,出生於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早年喪父,全憑母親替人洗衣做飯維持生計。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在那兒他受盡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斯壓究人的店老闆,厭惡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錢人。

“十月革命”爆發後,帝國主義和反動派妄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保爾的家鄉烏克蘭謝別託卡鎮也經歷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內戰的歲月。紅軍解放了謝別托夫卡鎮,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什維克朱赫來在鎮上做地下工作。他在保爾家住了幾天,給保爾講了關於革命、工人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許多道理,朱赫來是保爾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領導人。

在一次釣魚的時候,保爾結識了林務官的女兒冬妮婭。

一天,朱赫來被白匪軍抓走了。保爾到處打聽他的下落,在匪兵押送朱赫來的途中,保爾猛撲過去,把匪兵打倒在壕溝裏,與朱赫來一起逃走了。由於波蘭貴族李斯真斯基的兒子維克多的告密,保爾被抓進了監獄。在獄中,保爾經受住了拷打,堅強不屈,為迎接白菲頭子彼得留拉來小城視察,一個二級軍官錯把保爾當作普通犯人放了出來。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來到了冬妮婭的花園門前,縱身跳進了花園。由於上次釣魚時,保爾解救過冬妮婭,加上她又喜歡他“熱情和倔強”的性格,他的到來讓她很高興。保爾也覺得冬妮婭跟別的富家女孩不一樣,他們都感受到了朦朧的愛情。為了避難,他答應了冬妮婭的請求,住了下來。幾天後,冬妮婭找到了保爾的哥哥阿爾青,他把弟弟送到喀察丁參加了紅軍。

保爾參軍後當過偵察兵,後來又當了騎兵。他在戰場上是個敢於衝鋒陷陣的能幹而且還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宣傳員。他特別喜歡讀《牛虻》、《斯巴達克斯》等作品,經常給戰友們朗讀或講故事。在一次激戰中,他的頭部受了重傷,但他用頑強的毅力戰勝了死神。他的身體狀況使他不能再回前線,於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復和建設國家的工作。他做團的工作、肅反工作,並忘我地投入到艱苦的體力勞動中去。特別是修建鐵路的工作尤為艱苦;秋雨、泥濘、大雪、凍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還有武裝匪徒的襲攏和疾病的威脅。

在這一段時間裏,他和冬妮婭的愛情產生了危機,冬妮婭那庸俗的個人主義令他反感。等到在修築鐵路時又見到她的時候,她已和一個有錢的工程師結了婚。保爾在鐵路工廠任團委書記時,與團委委員麗達在工作上經常接觸,倆人逐漸產生了感情。但他又錯把麗達的哥哥當成了她的戀人,因而失去了與她相愛的機會。

在築路工作要結束時,保爾得了傷寒並引發了肺炎,組織上不得不把保爾送回家鄉去休養。半路上誤傳出保爾已經死去的消息,但保氏爾第四次戰勝死亡回到了人間。病癒後,他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並且入了黨。由於種種傷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勞動,保爾的體質越來越壞,喪失了工作能力,黨組織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讓他長期住院治療。在海濱療養時,他認識了達雅並相愛。保爾一邊不斷地幫助達雅進步,一邊開始頑強地學習,增強寫作的本領。1920xx年,保爾已全身癱瘓,接着又雙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終於把這個充滿戰鬥激情的戰士束縛在牀榻上了。保爾也曾一度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他很快從低谷中走了出來。這個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並且沒有絲毫寫作經驗的人,開始了他充滿英雄主義的事業--文學創作。保爾忍受着肉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紙板做成框子寫,後來是自己口述,請人代錄。在母親和妻子的幫助下,他用生命寫成的小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終於在1934年出版了!保爾拿起新的武器,開始了新的生活。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説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個在布爾會維克黨的培養下,在革命烽火和艱苦環境中鍛煉出來的共產主義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崇高的道德風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蹟般的生命活力和鋼鐵般的堅強意志,譜寫着把一切獻給黨和人民的壯麗詩篇。

保爾是一個自覺的、無私的革命戰士,他總是把黨和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與火的戰爭年代,保爾和父兄們一起馳騁疆場,為保衞蘇維埃政權,同外國武裝干涉者和白匪軍浴血奮戰,表現了甘願為革命事業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在那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艱難歲月中,他又以全部熱情投入到和平勞動之中。雖然他曾經金戈鐵馬,血染疆場,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沒有考慮個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為黨和人民做點事情。黨叫他修鐵路,他去了;黨調他當團幹部,他去了,而且都是害出命來幹。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犧牲愛情。他愛麗達,但受“牛虻”的影響,要“徹底獻身於革命事業”,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來了個不告而別。在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後,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夠繼續為黨工作。正像他所説的:“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中國名著讀書心得感想 篇17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説,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説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説,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歎息,時而又為惡人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dl7w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