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精選15篇)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精選15篇)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1

最近,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這本書的內容十分吸引人。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精選15篇)

《紅樓夢》主要寫了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賈家的興衰史,描寫了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故事。出生於蘇州的林黛玉,從小失去了母親,父親的工作繁忙,於是被她的外婆賈母接到了賈家生活。在這裏,她認識了表哥賈寶玉,並開始喜歡上他,賈寶玉同樣也很喜歡林黛玉。可是,由於有“金玉良緣”之説,賈母並沒有把黛玉許配給寶玉,而是把同樣也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的薛寶釵嫁給了他。林黛玉很憂鬱,不久就病死了。雖然寶釵也很漂亮、討人喜歡,但這仍然不能讓寶玉擺脱對黛玉的思念之情。後來,賈家開始衰敗了,最疼愛寶玉的賈母也去世了,寶玉最後出家當了和尚。

這是一個很能打動人的悲劇故事。小説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寫得很有特點,比如説:林黛玉很聰明敏感,心思很多,很愛哭;賈寶玉很喜歡女孩子們,對丫鬟們都很好;薛寶釵寬容大度,很體貼人,能使人人都喜歡她;史湘雲性格外向,愛説愛笑……

《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他寫的這部不朽的鉅著,吸引了千千萬萬的人。我也和眾多讀者一樣,愛看這本優秀的名著!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2

今年斷斷續續的又讀完了一遍《紅樓夢》,掩卷而思,真有一種“雲深不知處”之感,紅樓中那些可愛又可憐的女孩兒,牽動着古往今來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筆下的人物都獨具人性,千人千面,沒有絲毫的雷同首先要説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體弱多病,身世孤單,精神壓抑,加上寄人籬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己十分脆弱。黛玉初進賈府時,時時小心,事事謹慎,言談舉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別人恥笑。

第一次見到寶玉其人時,油然而生了一種親切感。而寶玉眼中的黛玉,自然與眾人眼中的不同,“這個妹妹我曾見過”。所以當發現這個“神仙似的妹妹”沒有玉時,竟摘下自己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歡黛玉,不喜歡寶釵,我也佩服黛玉的美麗才情,但總覺得大家閨秀就應該如寶釵般大度有氣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雞腸、尖酸刻薄。寶釵博學多識,深沉理智,端莊賢淑,然而也是一個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實更多的是遵從母親之命,嫁給了一個不愛自己、亦不被自己所愛的丈夫。

賈母説她的一段話我很喜歡;“大凡一個人,有也罷沒也罷,總要受得富貴耐得貧賤才好。頭裏他家這樣好,他也一點兒不驕傲,後來他家壞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樣安頓,一時待他不好,不見他有什麼煩惱。我看這孩子倒是個有福氣的。”做人就應該這樣,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紅樓女兒們個個個性鮮明、美麗可愛,《紅樓夢》這本書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讀的好書。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3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説“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後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4

每一朵花蕾,都期盼着和風與熙日;每一位英雄都渴望着明君與朝政。

才華橫溢,表現傑出的英雄正如同繽紛燦爛,耀眼炫麗的美麗花蕾,永遠都是聚光的焦點。我認為花朵不經過風沙雨雪的摧折,綻放不出動人的芬芳與色澤;英雄未曾有過痛苦艱難的洗禮,展現不出特異的氣度與風骨。

水滸中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沒有和風熙日的拂照,而是飽經風沙雨雪的侵凌!在水滸中他們演繹出驚心動魄的一場場傳説。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魯智深,他是一個彪形大漢,身高約莫六尺,腰圍足有四尺,滿臉的鬍子,一看,便是一位無惡不作的壞蛋吧!聽,遠處,有人在耍棒,賣膏藥,此人便是打虎將李忠!魯智深與兩位故人談笑風生,但李忠卻要賣膏藥,只見魯智深向觀眾説道:“全部都給我滾。”我看到了一個蠻不講理的魯智深。後來三人大吃大喝,忽然聽見隔壁傳來哭泣聲。魯智深趕緊衝過去,質問道:“發生了什麼事?怎麼哭哭啼啼的!”從這句話中,我又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他,魯智深並不是一個無惡不作的人,只是未曾發現而已。我敬重他,敬重他雪中送炭的品質。

這一百零八位好漢如花蕾,綻放出燦爛美麗的光芒;英雄在整個崛起、奮鬥,開創的過程中所迸射出光彩,這才是令人讚歎的!

李逵,是一個天真樸實,粗魯直率的人物,雖然不免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如殘暴嗜殺,粗俗蠻橫。但正氣凜凜,有英雄氣概。魯智深雖然粗豪,但其‘粗’與李逵不同,豪爽的性格是有深明大理的智慧。是個精細的人,做事往往謀定而動,看他故意挑三揀四,出爾反爾的賣肉方式,激怒鎮關西,好尋得動手藉口,可以看出他與李逵的'差異。

燦爛的花蕾,終有零落的時候;英雄,如美麗的花蕾,也將歸於殞滅,這是英雄的宿命,更是《水滸傳》這部史書最動人心魄的魅力。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5

名著閲讀能力的培養在中學教學中至關重要,它為會考名著閲讀和現代文和作文作準備的,沒有較高的閲讀能力,就不可能有較高的寫作能力,可見培養學生閲讀能力是不容忽視的。那麼如何培養國小生的閲讀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討:

一、鼓勵學生,讓學生產生閲讀興趣。

興趣是的老師,國小生的閲讀興趣直接影響着閲讀能力的提高。如果學生有了閲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閲讀的主動性。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誘發、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是訓練國小生閲讀能力的第一要義。人總是喜歡聽好話的,國小生也是如此。要多鼓勵國小生閲讀,及時肯定國小生在閲讀中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濃厚的閲讀興趣,讓孩子快樂地閲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二、引導學生閲讀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會靈活多變的、科學合理的閲讀方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略讀法。這種方法就是根據學生學習或寫作上需要,有選擇性地閲讀相關篇章或相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

2、精讀法。精讀法就是對文章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讀的閲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閲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對語言雋永,情節生動的文章,教師可以這些文章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註,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默讀法。默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文章不發音地快速地讀。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默讀法能用最少的時間獲取較多的信息。

4、摘抄評價法。這種閲讀法就是在閲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美的詞、優美的句和段摘錄下來,或對閲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註釋,寫評語。平時要求學生不拿筆不讀書,不動筆不讀書。還可以在報刊雜誌上,將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

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閲讀環境。

為了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教師要多做一些服務性工作,努力為學生創設課外閲讀的條件,讓學生在幽雅的環境中舒舒服服地進行課外閲讀。

1、學校辦好圖書室。圖書室是學生閲讀的主要來源,有了圖書室我們就可以組織學生上課外閲讀指導課,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圖書室是一個學習的樂園,是遨遊知識的的好場所

2、班級辦圖書角。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教師可以動員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裏,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閲。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間課餘隨時借還,十分方便。也可採用“流動圖書箱”的辦法,由各班幹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閲工作。為了介紹圖書,也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圖書展覽,把被介紹的圖書陳列出來,同時展出學生整理編寫的宣傳圖書的資料。資料可包括圖書內容提要,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等,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閲讀條件。

3、給學生充足的閲讀時間。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及時推薦合適的讀物或文章,同時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閲讀作業,為學生課外閲讀提供空間和時間。

四、學會靈活多變的、科學合理的閲讀方法。

我要求學生根據學習或寫作上需要,有選擇性地閲讀相關篇章或相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對文章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讀。對語言雋永,情節生動的文章,我就指導學生精細地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註,慢慢地一大部分學生已經養成了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總之,名著閲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持之以恆地閲讀,堅持不懈地訓練,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國小生的閲讀能力。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6

列夫·托爾斯泰,這個世界文學輝煌一時的頂尖人物,在羅蘭的筆下,被冠予了中肯、實際的評價。

羅蘭在對托爾斯泰的作品、書信和他人回憶文章的基礎上,向讀者展現了真正本質的東西,讓托爾斯泰崇高的靈魂和偉大的人格躍然紙上。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世家,是一個在一般人看來什麼都不缺的人。而這卻恰恰成了他痛苦的源頭,他為自己的家庭生活與農民有巨大差距而感到不安。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渴望天下大同,希望所有的人都過上幸福安詳的生活。他試圖改善農民的處境,在自己的莊園裏實行改革,解放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户。雖然最終沒有如願,但我們從此就可以發現托爾斯泰成功的一點重要因素。

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着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反映了真實的時代背景,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托爾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這個世界的財富。”高爾基曾這樣説過。

托爾斯泰“是自由_徒中最崇高的一個典型,窮盡一生只為追求一個越來越遠的理想。”他以風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雖已離去,可他給世人心靈所帶來的觸動是無法磨滅的。

他,真正的名人,就像一朵開在荊棘裏的花,褪去鉛華,奮不顧身地抵抗。

越流淚越仰望。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7

這段時間看了餘華的小説《活着》,看完之後內心壓抑了很久,老實説寫這本書的讀後感對我來説是十分困難的,總覺得該寫些什麼又不知道能寫些什麼,寫活着的讀後感勢必涉及對活着的理解,而活着本身是個很深奧的話題。離交作業的日子越來越近,我又實在找不到其他可寫的東西,拖延症的我在辦公室艱難的碼下這篇讀書筆記,請各位書友指教。

《活着》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從小養尊處優,吃喝玩樂無所不佔,在賭輸家產後從少爺淪為貧農,從此歷經苦難的一生。

人們常説人總是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福貴也不例外。在福貴賭輸家產後,徐父並沒有像以往那樣要打死福貴這個“孽子”,而是心平氣和的變賣了田地讓福貴把債還了,徐母跟福貴説只要人活着,窮一點也沒有關係,家珍也沒有因為福貴落魄離他而去,這一切讓福貴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為,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來説,福貴似乎真正開始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然而命運似乎沒打算放過福貴,搬到茅棚沒多久徐父從糞罐上摔下離世,母親病重去城裏抓藥,因多管閒事被抓了壯丁,回來時母親已經去世,善良的兒子有慶為救縣長夫人被無德醫生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因高燒變成聾啞人,在後來的日子裏受盡委屈,最終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為可以開始幸福的生活鳳霞卻因難產而死,女婿二喜為養活家人在搬運時被水泥板夾死,但命運覺得給富貴的痛苦還不夠多。外孫苦根因飢餓吃豆子過多而撐死。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雙兒女,他的女婿,還有他的外孫。除了母親,剩下的親人,都是福貴送的葬,都是他親手埋的,幾十年來,福貴送完了白髮人又送完了黑髮人,一生經歷過許多苦難與痛苦活到了最後,卻不斷眼見着,承受着親人好友的死亡。這種悲慘的人生遭遇,讀者都能感到悽然落淚,何況福貴本身?種種的不幸不禁讓人發問,福貴活着的意義在哪?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種所説:“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對富貴而言,徐父離世後徐母、家珍及鳳霞需要他,徐母離世後家珍、鳳霞、有慶需要他……苦根死後“福貴”需要他,每次經歷親人離世都還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這些時候,他都不能死,他總是一次次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福貴的人生雖然充斥着悲劇,他也不是沒有幸福過。福貴被抓走期間音訊全無,徐母不斷的跟家珍説福貴沒有去賭錢的時候,家珍在得知自己時日無多時拉着福貴的手説下輩子還要在一起的時候,當二喜帶着大隊人馬風風光光迎娶鳳霞的時候,當得知鳳霞懷孕自己要當外公的時候……作者餘華以旁觀者的身份記錄着福貴的一生,但從文字間還是不難感受福貴對這些幸福瞬間倍感珍惜。就整個故事而言,即使悲大於喜,在書裏都我們看到的都是主人公不斷的將幸福放大,對苦難默默承受的樂觀精神。

剛開始《活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疑惑是作者為什麼會給這本書取名叫“活着”,明明書裏到處都充斥着死亡,書中出現過的名字除了福貴到後面基本死完了,後來想想,作者是以死亡為讀者講述活着的意義吧。如作者在序言所寫“活着,即是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人活着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8

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當代出類拔萃的偉大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是他一生心血築就的紀念碑。人們在這紀念碑面前,可以玲聽到許多燴炙人口的有益教誨;可以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素質教育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我選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話,來談談我讀書的心得。

一、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形成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我們上課時有時説"這堂課上得很沒勁"。原因也許不同,但教師講課時激發不出學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師對教材講述的含糊不清,針對性不強,以至於在孩子們那裏形成了一種沉悶的感覺。教師對教材無所謂的態度,立即會傳遞給學生,這樣一來,教學內容似乎成了架設在師生之間的一條鴻溝。面對着難以逾越的寬度,試問學生怎麼能精神得起來呢?在這樣的課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內容豐富的課來學生本不需要緊張,但卻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憊,也許只有下課鈴才能讓他們更興奮一些。學生對學習的熱切願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動力。培養這種願望與學校整個教學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而它的實現首先得依靠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與激勵,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時刻注意克服那種令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語調,用飽滿的熱情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

二、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校裏會有這樣的場景:教師正講解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們認真聽着,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麼問題嗎?"教室裏一片沉默,於是教師得出結論,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但是當教師把學生單個叫起來,讓他複述的時候,往往又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教師不得不把剛才講述的內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講述之前,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説:"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麼剛才不提出問題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

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並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是讓他們扮演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積極主動收穫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更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三、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

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乎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9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的是法國青年於連的故事。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於連説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於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説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後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

於連確實是野心家。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於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於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崙般的英雄。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後來的瑪蒂爾德小姐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覆,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蒂爾德確認自己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説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可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可是又過着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祕密的活動着

對於書名人們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

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讀了紅與黑後,我越發明白了在階級社會中金錢門第的至高無上,於連是一個才華橫儀的知識青年,如給他一個舞台,他會鋒芒比露的,為社會作出貢獻,可是那個社會如同一個染缸漫漫的薰染他,使他為了自己的;理想不得不同流合污,然而,他的地位,家族使他不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等待他的只有被排擠直至死於階級的血qiang中,他真愛的雷德那夫人,然而為了事業,他不得不選擇放棄,當他相戀

生活着的我們得以本質般活着,沒有必要為任何目的去討好任何人,當然,若為實言則可言之,我們沒有必要為討好其他人為達到某種目的因此違背自己內心説話,便成了口不對心的人。由此可得,我們應腳踏實地並句句發自肺腑,當一個“真心真意”的人。

——“這就是拿破崙的命運。日後,也會是他的命運嗎?”

於連在連打兩個“勝仗”後,獨自挺立在峭崖上,仰望晴空。他一直崇拜拿破崙,卻不得不將崇拜之情藏於心底,他把拿破崙的的頭像藏在睡牀處,每每情緒激動時便在頭像背處寫下感言並著上日期。他特別崇拜拿破倫,因為在拿破倫的時代,一個平民出身的子弟有着在戰爭中迅速升官發財的機會。但是於連卻是生活在貴族、僧侶統治下的復辟時期。在這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中,沒有爵位和財產的人,受着更大的壓抑和鄙視;即使象於連這樣有才能的人,也無處施展他的“抱負”。這種情況就造成了於連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和反抗。

在一個痛恨篡位稱帝的瑞那先生家裏,其是痛恨此人的。他仰瞰着腳下的維璃葉城,心情激越,思緒飛揚,空中盤旋的雄鷹吸引了於連的目光,他渴望雄鷹搏擊長空的力量,孤高的境界,由此可知於連為什麼如此崇拜拿破崙,整個場景暗喻了於連的征服野心。

,——“小説,是一面鏡子,鑑以照之,一路行去。”

-聖留阿爾

小説,是異於自身的另一種生活,對異於自體的文體寫照,我們的生活或許與書中相同又或許不同,這是可能事件不是必然事件,它是一面鏡子,照出另一樣姿態生活的故事和人物,豔麗又或黯淡,使我們能從中收益良多,從而讓我們自己能在人生之路上取之借鑑,讓這條路能走得更平穩,順當。照己像的鏡子是鑑別的鏡子,因為鏡子的鑑別的作用,人們往往這樣的映照能讓我們看到自我真實的形象 ,從而能起到提醒我們或者警告我們的作用。

——“日常發生的事,其奇奇怪怪的一面,往往掩蓋了激-情造成的真正不幸。”

女主人與於連之間僕主的戀情繼續升温,他在她身邊,並不是一個身兼情人的僕人。“擔憂一去,墮入愛的瘋狂,連帶這又產生致命的懷疑。”在愛戀,悔恨,歡愉的交疊中,日子過得如閃電一樣快。兩人便渾渾噩噩地,雙方都想承擔惡果或者説是力爭於報應。女主人感慨歎息這男人非她的丈夫,便不會發生如此多的事了。他們片刻的愉悦,有時也是令人不愉悦的,心裏總有種道不出的滋味。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10

一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並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

在有暇之餘,我翻開了《列夫·托爾斯泰傳》,從而來體會一下托爾斯泰的人生成長的艱辛歷程。

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髮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脣,寬闊的耳朵,因為無法改變醜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讚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

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為托爾斯泰採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_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温宛的醜婦人,生着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着《戰爭與和平》。

雖然對於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一歲),但是他至少還能保持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城邑中過着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

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誇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最後,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11

手握《青春之歌》,我的心卻不由的飛向我的“青春”,回憶起我的“青春”來,嘴角間也不由哼起這首越哼越讓我感歎我逝水年華的“青春之歌”。青春叫人無限的追憶又叫人痛苦的無奈,青春應該倍加珍視卻又被我們無情的揮霍,我們不自知的就已寫下一行行所有的青春詩句,卻在再次讀到時潸然淚下。我們不自覺間肆意揮灑着自己的青春,是那麼的“瀟灑”、那麼的“大度”。我們還有多少個青春、還有多少個年華去讓我們“瀟灑”、讓我們“大度”?我不由痛苦的去思考問題,思考這個明瞭而又故意去糊塗的答案。暮然回首,青春只留給我們一串串伸向我們不能退卻的腳印。此時的我們,站在這青春最後的尾巴上茫然四顧,是否更應該好好的活,更應有意義的過?只為這可愛又可惜的青春畫一個完美的句點,讓我們堅定前行。

林道靜,我以一個大男子的角度去思考,她就是一個弱小的女子,弱小到放到只有她一個人的廣場上,你也無法去想象她有什麼特別之處。恰恰相反,林道靜,青春洋溢着激情,揮灑着希望,藴含着力量,年輕的聲音唱響的是一曲鏗鏘嘹亮的青春之歌,衝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懷着堅強不屈的靈魂迎接初升的太陽。是那麼的美,是那麼的感人,那種青年特有的熱情力量,那種為實現真理而不顧一切的勇氣,那種為實現目標而不懈奮鬥精神,無不展現她特有的美感。

就是這種力量、勇氣和不屈的精神,鍛鑄了一個使人景仰的“女戰士”。我們的女主角的人生又是波瀾壯闊、歷盡滄桑的,壯闊到讓很多男子漢萌生再世為人的念頭,滄桑到讓世界都改變了顏色。如果説她代表了中國革命時期的熱血青年,書中的青年們,如同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在中國大地上譜出一曲動人、激昂的青春樂曲,在20世紀上半世紀青春躁動的中國,他們將自己與國家命運聯繫起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新中國的未來而奮鬥。他們為他們那可愛又可惜的青春畫了一個完美的句點。他們為他們無怨無悔的青春而堅定前行。

我們青年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書中那個時代離我們並不遙遠,可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卻與我們相隔的太遠。也許現在,尤其改革開放後,對於我們來説是一個理想喪失的年代,也許有個人理想,但更多的是從身邊耳濡目染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我們失去了社會理想,只剩下生存的需要、金錢的追求、權利的追逐,我們不為此而感到悲哀麼?哪怕只有那麼一點點。我們不去苛求能像林道靜一樣的偉大,但也讓我們的精神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精神”。多一點奉獻、少一點索取,多一點勤儉、少一點浪費,多一點美好、少一點醜惡。古語云:“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

對於我們現在已參加工作的青年來説,在學校,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而今作為煤礦人——新集煤礦的一份子,踐行新集精神,把我們的礦上建設的更加美好,除了為理想而奮鬥外,我們肩負着更多的是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不應該將目光拘於狹小的個人天地,這樣的生活是蒼白沒有意義的,只有緊緊靠攏於企業的組織領導下,做好本職工作,鼓足幹勁,為國家,為企業,為人民奉獻個人的綿薄之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身的價值,才能體現出我們激情的青春。讓我們青春擔當得起“青春無悔”這四個字,當我們回首我們的青春,我們能夠自豪而又驕傲的説“青春無悔”。

我們青年人是需要一點信仰的。林道靜的成長與一年多的監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思想上更是有了一個質的飛躍,用書中的話説是:“*把我們抓來不是讓我們蹲監獄,而是讓我們上了馬克思主義大學”。信仰像一盞明燈照亮了陰暗的牢房,更照亮了前方曲折坎坷的道路。3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富了,但是人們也發現社會變了,社會矛盾激化,價值觀裂變,出現了道德的迷失和信仰的錯位。作為新一代青年人,我們要樹立起我們的信仰,保持“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式,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而國家,由國家而天下,把個人的追求與整體的核心價值統一起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如是觀,作如是,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們前進步伐。那青春之歌和着義勇軍進行曲顯得更加渾厚動聽,那青春的熱血映着鮮豔的五星紅旗更顯耀眼奪目。

“青春”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那麼的公平,一生只給予我們一次機會。轉瞬即逝、彌足而珍貴。但是每個人卻將這僅有的一次“青春”的機會演繹各不相同。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12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叫《老人與海》這本書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老人果然失敗了,但他在與魚鬥爭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氣,表現了一種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勝利,老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書中通過對老人與鯊魚鬥智鬥勇的場面,描寫細膩,引人入勝。

作者從多個角度描繪了鯊魚的兇狠狡猾。老人拼盡全力為了保住自己好不容易捕到的一條大馬林魚。我要學習老人和困難做鬥爭的勇氣。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13

《賣火柴的小女孩》

“噼裏啪啦,噼裏啪啦”窗外響起了陣陣爆竹聲,此時,我手正捧着丹麥作家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正目不轉睛地讀着。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大年夜裏,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正沿街叫賣火柴,可是沒有一個人來買她的火柴。她衣衫襤褸,雙腳也被凍得通紅。因為沒有掙到錢,她不敢回到自己的家中,怕被爸爸打、罵。她來到牆角,冷得縮成了一團。為了取暖,她連續五次划着火柴。在柔和的亮光之中,她彷彿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爐、香噴噴的烤鵝和一顆美麗的聖誕樹,還有已故的曾經最疼愛她的奶奶。可是,每當火柴熄滅的時候,那一些美好的幻想也隨之消失。等到第二天早晨,小女孩坐在牆角里,嘴裏浮出一絲微笑。原來,她在大年夜裏凍死了。

不知不覺我已成了淚人兒……

我為自己能夠生活在這樣幸福的時代而感到欣慰,但小女孩的家境是淒涼的,小女孩的命運悲慘的,不像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為小女孩感到痛心、惋惜……

窗外的爆竹聲打斷了我的沉思,或許窗外那個最美的煙花是為小紅帽綻放的吧!我拿起我那沉甸甸的儲錢罐,等待着新的一年到來。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14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

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Z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埃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後,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讀書心得

暑假伊始,自小熱愛讀書的我便早早的制訂好了讀書計劃。

我按照計劃讀了高爾基的《童年·我的同學·在人間》、魯迅的《吶喊》、謝婉瑩的《冰心兒童文學全集》、劉洋的《綠野仙蹤》、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卡洛爾的《愛麗斯漫遊奇境記》等幾本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

這些書基本上都是我從各個書店中淘回來的。自己的積蓄不算太多,但又想買到自己喜歡的書籍,開始的時候,只能硬着頭皮攢錢去買那些昂貴的書籍,後來便有了經驗,從那些被人遺忘的書堆中找到許多好的書籍。其中有名著、有童話、有詩歌、有小説、有散文無論中外,寫的都是那麼引人入勝,使我得到了許多課本上得不到的知識,也有了許多感想和心得,筆尖流露出一時的感受。

在我讀過的這些書籍中,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魯迅的《吶喊》了。《吶喊》深刻地揭露了舊時封建社會的殘忍,從中我也讀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忍景象。從《狂人日記》到《孔乙己》再到《啊Q正傳》,從《風波》到《故鄉》再到《社戲》,沒有一篇不是在用犀利的筆鋒與封建社會的欺壓百姓的人們手中的尖刀、火槍做鬥爭,他犀利的筆鋒令國民黨反動派聞風喪膽,無論是他的文章還是他的愛國之心,都是那麼地令人肅然起敬。雖然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新社會,已經不僅僅滿足於温飽甚至小康,但是老一輩的精神不能丟埃

在我認為,讀書是人生中最好的娛樂、消遣的方式,它不但能給予人無窮無盡的知識,而且可以給予人無限的樂趣並且培養人為人處事的的能力。

在人們孤獨的時候,讀書變成了最大的樂趣。這時它既是人們豐富知識的工具,也是消遣的娛樂品,當人們在這時看它時,會感到快樂、輕鬆;而在人們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從讀書中獲得的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是無窮盡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多讀一些好書,對自己是有利無害的,如果能夠在實踐的時候不是單純的運用書本中的知識,而是在書中的知識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結合自己的實際,靈活運用,才是讀好書的最高境界。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爺爺的一句名言,也同樣是對書籍讚美的一句名言。從這句話中便可以看出書在世界的地位是多麼重要,它的價值有多麼珍貴。正如高爾基爺爺所説的,一本一本的書,就像一個一個的階梯,使人爬上高峯。但是爬上高峯的路是陡的,是險的,是要的努力才能爬上去的。讀一些不同的書籍就像是在爬階梯,對自己也是很有幫助的,但也要會選擇書籍。一本好書就猶如是由鑽石似的思想和那些珍珠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無價之寶,其中所藴含着的知識與智慧是那樣的珍貴,書籍真可謂是人類的良師益友、精神的食糧啊!相反,如果我們去讀那些幾乎彙集了天下所有骯髒之物的不利於健康的書籍,那不是在掌握知識、尋找樂趣,而是在使自己墮落,會使自己變得庸俗、無知。

國中名著讀書心得 篇15

施耐庵的《水滸傳》刻畫了一羣俠肝義膽的英雄形象。武松與魯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雖然武松與魯達都嫉惡如仇,行俠仗義,是名副其實的梁山好漢,但他倆的性格卻有着鮮明的反差。無論是醉打蔣門神的“計”,還是查出兄弟死因的“策”,都可看出武松的冷靜與沉穩。而魯達一出場就給人粗獷、暴烈之感。聽金氏父女陳述完冤情,他拍案而起,急不可待地要去教訓鄭屠,是一個性格外露的粗漢子形象。如果説武松是迂曲回折的江河,那魯達就是奔騰浩蕩的大海。前者多計多謀,有着“打虎英雄”的膽略和妙策;後者豪爽有力,敢作敢當,表現出了魯提轄的剛烈勇猛。

他倆在性格上的差異也反映在與敵人戰鬥的風格上。就拿“醉打蔣門神”和“拳打鎮關西”這倆“打”來説吧,武松先搗毀酒店,再鬥蔣門神,與魯達先激怒鎮關西,看似有異曲同工之秒,實則不然。武松見了蔣門神,並未直接尋釁挑戰,而是先收拾了他的手下,引蔣門神來與自己較量,顯示了他的有勇有謀。當蔣門神被打敗求饒時,他又適時提出了三個停戰的條件,迫使對方接受,獲得了有理有利的結果。魯達則不然,他嫉惡如仇,面對鄭屠的求饒,他不依不饒,直至把鄭屠打死方知出了大事,然後拔腿便溜。

同時,兩人在武藝上的區別也體現了各自的性格。武松善用各種武藝技巧,招數靈活多變。如他用“玉環步,鴛鴦腳”打得蔣門神跪地求饒。魯達的功夫則講究力量,他的拳術不拘一格。如他提起醋缽兒大小的拳頭,以雷霆萬鈞之力三拳打死了鄭屠。

綜上所述,武松更具足智多謀的行者風範,而魯達則更符合豪爽勇猛的豪傑形象。兩人各有長短,但都真實可信,不與_臣同流合污,以拳頭懲惡揚善,行俠四方,是當時那個黑暗的封建社會中人民所期盼的英雄。最終,他們都被強大的封建勢力逼上梁山,從此眾英雄聚首一方。在他們身上不難看出作者對當時那個社會的控訴,以及當時百姓對正義之士的期盼和擁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6d6ym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