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精選11篇)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精選11篇)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篇1

美是什麼?我們怎樣去認識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回答起來卻有點讓我無從下手。如果單純的説美是漂亮,有些膚淺;説美是善良,又有些抽象;説美是看着順眼的東西,又有些狹隘……那麼美到底是什麼?我有些疑惑了。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精選11篇)

然而,當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書簡》以後,我受益匪淺。也深刻體會到了文學力量的偉大。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新者,用他畢生精力,向人們談論美。這是他對美的魅力的深刻體驗,是對他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更是給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覆。他就青年朋友們普遍關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徵、文學的創作規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力圖在促進年輕一代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參照和指南。此書採用書信體的形式,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

《談美書簡》是一部系統的美學著作,書中的13封信對怎樣學習美學、馬列主義美學體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維、創作方法等等美學範疇,作了生動而詳細的闡釋。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第一封《代前言:怎樣學習美學?》

朱光潛先生首先談了寫作《談美書簡》的動意,並且談了學習美學的基本方法。在回答“怎樣學習美學”這一問題時,説他感觸最深的是治學的學風。朱光潛先生指出:“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大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要“學通一二種外語”,直接閲讀外文書籍;尤其應下大力氣去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但不迷信翻譯過來的書籍。美學是科學工作的一種,它需要實事求是的精神,清醒的頭腦、堅定的恆心以及排除萬難的勇氣。馬克思的名言是:“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是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到這裏人們就應該排除一切疑慮;這個領域裏不容許又絲毫畏懼!’”朱光潛先生也寫到“正路並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對美學道路的不懈追求。

第二封《從現實生活出發還是抽象概念出發?》

人們在不斷的探究美的定義是什麼?但是並沒有固定的結論。美可以變為醜,醜也可以轉化為美。80年代,朱光潛先生堅持“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一總命題,認為這是從抽象的概念出發不是從現實出發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從現實出發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正確辨認生活與藝術中的一切醜現象”,認為“自然醜也可以轉化為藝術美”,“藝術家有描寫醜惡的權利”。

第三封《談人》

談美離不開談人,因為美是一種對於人來説才具有意義的價值。文中寫到:“一個活人時時刻刻要和外界事物打交道,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從實踐到認識,又從認識到實踐的不斷反覆流轉的發展過程。為着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斷地改造自然和社會,同時也在不斷地改造自己。”因此,人的活動大致分為知情意這三種,作為審美主體的人是“一個整體”。並且對康德的美學思想進行了批判。

第四封《關於馬克思主義與美學一些誤解》

在此,朱光潛先生重申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鄭重提出“我們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從馬克思主義思想中‘解放’出來”。針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並沒有寫過一部美學或文藝理論的專著,説不上有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等一些誤解,朱光潛先生説,構成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這個完整體系“是長期發展而且散見於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美學體系,就要認認真真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對我們學習美學是一大啟發。

第五封《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

朱光潛先生認定“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是精神方面的生產勞動,其實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交融的”。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一方面,自然經過人的改造而日益豐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發揮了他的本質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對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質力量日益加強和提高了。這是一個雙向過程。人類歷史就這們日益發展下去,以至於達到“人的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人道主義”的辯證統一。

第六封《衝破文藝創作和審美學中的一些禁區》

“四人幫”統治時期,文藝創作和美學中的禁區是“人性論”、“人道主義”、“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為人的自然本性, “人道主義”總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嚴”,“把人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因為人雖是一種動物,卻具有一般動物所沒有的自覺心和精神生活。”在闡釋“共同美感”時,朱光潛先生援引了馬克思“藝術起源於勞動”的論述,指出“勞動是人類的共同職能”,它所產生的美感也就是“人類的共同美感”。因此,老先生呼籲我們衝破禁區,解放思想。

第七封《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在這封信裏,朱光潛先生向我們介紹了一些生理學知識來使我們更好的認識美與美感,如節奏感,移情作用和內摹仿。而且向我們進一步闡述了其“美是主客觀的統一”“文學作品應該具有節奏感,而不應一味高昂”“審美者和審美對象各有類型”等觀點。人的審美標準不同,美的標準也就不一樣。情人眼裏出西施,難道西施都長一個樣嗎?

第八封《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

朱光潛先生認為“把從感性認識所得來的各種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來達到一定的目的,這就叫形象思維;“把許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綜合,求出每類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規律,這是從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這種思維就是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的不同之處,在於形象思維始終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沒有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這也契合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

第九封《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

文學是用語言為媒介,語言這種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觀念性,即語言要通過符號(字音和字形)間接引起事物的觀念。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在藝術門類中佔有獨特的地位。“文學實際上就是語言學”。他提醒我們青年一定要加強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如多讀文學作品等。

第十封《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朱光潛先生認為不能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區分絕對化。“浪漫主義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情感和幻想較佔優勢”;“現實主義從客觀現實出發,抓住其中本質特徵,加以典型化”。這兩種創作方法雖然是客觀存在,卻不宜過分渲染,像旗幟那樣鮮明對立。要“從主客觀統一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高爾基曾説過:“在偉大的藝術家們身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時常好像是結合在一起的。”

第十一封《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環境起着決定典型人物性格的作用。“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但是再現典型人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它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及其發展。

第十二封《審美範疇中的悲劇性和喜劇性》

悲劇與喜劇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體裁,具有兩種不同的審美特性。悲劇與喜劇很難截然劃分,從根本上説,是因為現實世界的矛盾本來就很複雜,縱橫交錯,很難分出悲喜,同時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多種多樣,不同的人對同一個戲劇往往產生不同的感受。“世界對.動情感的人是個悲劇,對.思考的人是個喜劇。”

第十三封《結束語:“還須弦外有餘音”》

朱光潛先生對來信問到關於學外語和美學問題朋友們提出忠告:“學美學的人入手要做的第一件大事還是學好馬列主義”;其次,“掌握一種外語到能自由閲讀的程度”,“掌握國際最新資料”;第三,“要隨時注意國內文藝動態”,“最好學習一門性之所近的藝術:文學、繪畫或音樂,避免將來當空頭美學家或不懂文藝的文藝理論家”。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就是這樣一本書,13封信,行雲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在同我們聊天的過程中給予我們美的啟示,逐步的認識美,理解美的問題,掌握美的體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正如他幾十年前創作《談美——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一樣,不是掉書袋的,而信手所致,拿來談談;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美學、理解美學,而不是空洞的來談論美學大理論。所以,每個人多應讀一讀這13封信。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篇2

美的本質。從柏拉圖開始許多的哲學家、美學家以及文藝理論家都進行了不懈的探討和研究。但最終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見美的問題本身有着不可測度的奧祕。這同樣也告訴我們:美學是一種概念。美學之路,自然就艱難遠久。

朱光潛先生卻強調:“美的研究,一定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類對美的追求源於日常生活和經驗。

學美學,首先應知道什麼,瞭解什麼。或者必備什麼認知呢?朱光潛先生回答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理解起來似乎就是:各人資凜不同,環境不同。學美的性質自然也不相同。美源於一點;自然最終也會歸就於一點。在探討和研究的道路上。儘管途徑各不相同。其結果卻都一樣。

談美與審美。最直觀的就是人。因為無論是對人的批評還是欣賞。都源於美的界定和價值。

對美的判斷力並非人類誕生時就存在。而是隨着我們人類的進化而逐步完善所成為的一種情感意識。

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繫着各種能力的有機統一體。它會將自然中的一些單一性適當融合。正是由於這種融合,才促使美體現在人類的“認知、情感、意志”中。

馬克思主義是現代美學的基本;但也並非學懂了馬克思主義就能學通美學。如果一個人學懂了馬克思主義,但是他並不具備認真刻苦、勇猛前進的時代精神;那麼,他也不會在坎坷的學美之路上創造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

個人精神的結合產生了情感。人與人的結合產生了社會。當人們心中具備某些東西后;他們就會開始宣釋自己內心的美的感受。這其中自然就會要勞動。用勞動將自己的內心展現在這個社會。

展現的內容,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繁複的。這其中不禁要包括許多的學術限界。即不要因為不超越學術界限而宣揚單一的美學。這樣不禁使美學空洞和抽象了。

藝術體現美,反映了現實中的自然。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加工創造,是一種勞動產物,所以藝術又被稱為“第二自然”。

藝術敍述了人們心中的情感,思維和夢想。通過藝術,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維高度和精神生活。

藝術源於生活。生活通過修辭轉化成藝術。藝術也就無形式。儘管在過程中存在着多種“主義思想。”但藝術的終端。我想也會迴歸於生活。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篇3

長時間不曾讀書,更不曾這麼認真的讀書。《文藝心理學》(復旦大學出版學出版)又名《談美書簡》,是朱光潛先生一部談美學的論著。朱光潛先生在美學界的造詣這裏無需過多贅述,他是我國研究美學的始祖,一代美學大師。通讀完後,首先的感覺是朱先生知識的淵博,旁徵博引,學貫中西。在他的書中,古今中外的文獻引用得極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國關於美的論述都是他最早翻譯過來的。其實粗讀一篇,我真沒有弄明白到底什麼是美。雖然他通篇都在介紹什麼是美,從心理學角度、從哲學角度、從自然科學角度去研究、論證美的本質意義。但是我讀的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麼的深邃;眼光是那麼犀利;觀點是那麼獨到。都説讀書就是讀者和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我只覺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長馬褂,在某個黃昏的清風中,向我娓娓道來,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樣,他持才並不傲物,從容淡泊,虛懷若谷。對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形容了。

那麼,到底是什麼美?

什麼是美?朱光潛先生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對於一個嚴謹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説是理論研究者,簡單草率地定義某種事物,總不免會把讀者引入歧途甚至會怡笑大方。偉人如柏拉圖也曾犯下把人定義成沒有羽毛動物的錯誤,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屬性,不能科學定性地定義。譬如我們説水,這是可以嚴格定義的,凡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質就是水,這個不會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變。然而我們很多人對美的定義其實都是成為美的條件,我們説腳長的女人比腳短的女人要美,對稱的比散亂的要美,但這都是成為美的條件,但具備這些條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氣含有水分是雨的條件,但空氣中的水分卻不是雨。因此有人問聖·奧古斯丁:“什麼是時間?”,他回答:“你不問我,我本來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麼,你問我,我倒覺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義,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屬性,那就沒有研究價值了嗎?朱先生告訴我們,美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物屬性,當我們見到美的事物時,大多數人還是會覺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別美,不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時還要着重觀賞者在所觀賞物中見到的價值去研究。通俗一點講,就是美不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所以美學研究的理論,不僅要講藝術,而且要講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講美,我才疏學淺,讀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窺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闡述的理論。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有一個疑問,自已認為美就是美,瞭解那麼多有意義嗎?

那麼,為什麼要研究美?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攀登過山,遊玩過水,欣賞過畫,背頌過詩文,當我們發現某處景色讓我們心情愉悦時,我們會説,這裏真美;當我們讀到某處詩文讓我們身臨其近時,我們會説這首詩真美;當我們讀到某篇文章讓我們長期心靈的桎梏、精神的困頓豁然開朗的時候,我們會説這篇文章真美。我們在説美的時候,其實都只是一個隨性的判斷,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經驗,至於為什麼會覺得美,我們都沒有意識進行仔細的考量。我們要欣賞、判斷美,其實是不能離開理論支撐的。如果我們沒有決定怎麼才是美,就沒有理由説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如果我們沒有明白藝術的本質,就沒有理由説這件是藝術品,那件作品不是藝術品。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的時候,才能使欣賞和創造的過程得着更準確的力量(朱自清語)。

對於讀這本講哲學,講心理學的理論書籍,讀起來非常費力。要來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一以貫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覺得不認真讀完都是對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論到一個觀點,都列舉了十幾個思想流派的主流觀點,然後自己不輕易的判斷某種觀點的對錯,也不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在以過自己認真思索、艱苦探索的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他在《談美》中説到寫此書時“要先看幾十部書才敢下筆寫一章”。這讓我想起,他在這本書附錄《作者自傳》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時候,還努力去學習俄文,並且可以達到讀寫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書上看到北大王選在60多歲的時候,再去學計算機程序語言,併成功開發出漢字排版軟件,打破了國外對漢字排版領域多年的壟斷,被譽為“當代畢昇”。在這裏不是想説他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覺得我現在還很年輕,悲觀、懶惰的情緒時常在纏繞着我。每當一看到《文藝心理學》擺在我面前時,自不覺汗流夾背。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篇4

《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説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並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脱節。在這裏,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一節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心血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的學者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娓娓道來,無論是對於想要擴展知識的讀者還是對於有志於美學研究或者文學創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

在《談美書簡》中,作者以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對於怎樣開展學術工作,他教導説:“我們乾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恆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苟地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習,做一點有益於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説老實話,辦老實事’,這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容不謀而合。所也説:無論做什麼工作,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篇5

今天又是心血來潮,看到書架上有本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正好電腦被兒子霸佔,不如拿來讀讀。一開篇第一封信關於讀書的議論就於我“心有慼慼焉”了,對自己也是一個指導,因為自覺不算得真正的讀書人。

第二封信是談動,“閒人大半易於發愁,就因為閒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倒是真的。每天閒時都做着同樣的事,上網、聊天、聽音樂、放音樂、唱歌,時間一長便覺無聊,因為畢竟不是正事。哪有忙着正事的人會發愁呢?即使正事讓你發愁也不可能給你時間正兒八經的坐着發愁的,而是會拼命想方設法去解決,也就是説發愁的人往往發的愁也是無關緊要的。

可,“閒愁最苦”,不見“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嗎?大概是因為閒愁是有時間想來想去,於是越想越多,越想越愁吧。於戀愛中的人來説,閒時會胡亂猜測,胡思亂想,對方專一嗎?是否也在思念自己?或是根本就是在和別人説笑?於自戀中的人來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都非常重要,今天別人議論自己了嗎?自己的表現是否完美?完全沉浸在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當中了。怎會不苦?

不過,愁有用嗎?“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麼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麼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對自己的看法不外乎這兩種吧,或是偉大,或是渺小,都不該在閒時發愁。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篇6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是美學經典,它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們學文的人都應該看看,因為它對我們的藝術鑑賞能力將有很大的幫助。在戲劇和小説方面,“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章節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讀懂戲劇和小説。

德國詩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關於藝術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語錄:

詩人究竟為一般而找特殊,還是在特殊中顯出一般。前一種程序產生出寓言詩,其中特殊只作為一個例證才有價值。後一種程序才適合詩的本質。它表現出一種特殊,並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誰如果生動地掌握住這特殊,他就會同時獲得一般而當時卻意識不到,或是事後才意識到。

朱光潛認為,這種提法很好地解決了形象思維與文藝思想性的關係問題。我認為,這涉及到藝術典型在創作過程中是從共性出發還是從個性出發的問題。具體在我們的寫作活動中,以小説寫作為例,這個原則可以指導我們怎樣來塑造一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們應選擇一個典型的環境。環境包括具體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個環境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藝術的真實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説的故事都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發生。

其次,我們要選擇的這個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個性,即使你寫的是一個普通人,其實也要寫出這個人的特殊性。國小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寫成一個樣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實就是把人物類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則。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們筆下的人物都要有個性,不然就不符合客觀規律,當然就不符合寫作的規律了。

再次,要樹立用典型人物形象來表現一般規律的寫作原則。正因為我們筆下的人物是典型的,所以他更真實,更能反映生活的原貌。因為典型,還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本質。

最後,為了要塑造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我們首先要善於觀察,找到一種事物與它事物的區別,對事物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現出這個人物的特殊之處,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後把人物置於一個典型環境中,讓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在環境中碰撞、融合。這樣我們就能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來呈現生活的本質。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篇7

德國詩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關於藝術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語錄:

詩人究竟為一般而找特殊,還是在特殊中顯出一般。前一種程序產生出寓言詩,其中特殊只作為一個例證才有價值。後一種程序才適合詩的本質。它表現出一種特殊,並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誰如果生動地掌握住這特殊,他就會同時獲得一般而當時卻意識不到,或是事後才意識到。

朱光潛認為,這種提法很好地解決了形象思維與文藝思想性的關係問題。我認為,這涉及到藝術典型在創作過程中是從共性出發還是從個性出發的問題。具體在我們的寫作活動中,以小説寫作為例,這個原則可以指導我們怎樣來塑造一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們應選擇一個典型的環境。環境包括具體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個環境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藝術的真實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説的故事都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發生。

其次,我們要選擇的這個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個性,即使你寫的是一個普通人,其實也要寫出這個人的特殊性。國小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寫成一個樣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實就是把人物類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則。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們筆下的人物都要有個性,不然就不符合客觀規律,當然就不符合寫作的規律了。

再次,要樹立用典型人物形象來表現一般規律的寫作原則。正因為我們筆下的人物是典型的,所以他更真實,更能反映生活的原貌。因為典型,還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本質。

最後,為了要塑造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我們首先要善於觀察,找到一種事物與它事物的區別,對事物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現出這個人物的特殊之處,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後把人物置於一個典型環境中,讓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在環境中碰撞、融合。這樣我們就能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來呈現生活的本質。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篇8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黃昏還用如此細膩且深入淺出的文筆,將深奧的美學知識娓娓道來。對朱光潛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書中,老先生“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整理”,也算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在《談人》裏,老先生指出“原始人類對美的追求和所從事的藝術活動,如人體裝飾、歌唱、音樂、舞蹈等,都直接源於原始民族休養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經驗,”美學,原來源於生活,貼近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於我們身邊。其實,冥思細想,美無處不在。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不少美的傳承,比如唯美典雅的國畫、筆酣墨飽的書法、國之精髓的京劇、名揚四海的瓷器工藝……

現代文化下人們更是發展了更多美學的分支。我們生活的現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現代感的同時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讓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體現,生態綠化的興起,不正是體現人們在往更高層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時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種對於美感的滿足從而欣喜,這也成為一種美。

文學美,就是人類先進思想的結晶,中間許多個性鮮明飽滿的人物更是成為了美的代表。《巴黎聖母院》中年輕貌美的吉卜賽女郎在危急時刻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給他救命之水。奇醜無比的敲鐘人卡西莫多之後屢救吉卜賽女郎,為她報仇雪恨。你能説卡西莫多不美麼?《老人與海》中窮困交加的聖地亞哥終日與海為伴,與比船還大的槍魚奮戰兩晝夜,並擊退啦鯊魚無數次的攻擊,雖然最後只拖回了一截白骨,但是我們能説他不是美的代表嗎?還有《弱種子也要發芽》裏的老農,得知“我”的孩子聽力受損,看到他把弱種子拋棄很難過後,“抹了一把眼角的淚水,以既誇張又慈愛的姿勢,抓起了那些癟種子”,讓它們“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鮮、肥沃的土壤裏”,此刻的老農在震撼人心的感動中能説不美嗎?

什麼是美?如何學好美學?我們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美學,就真的不懂美了麼?難道一定要學好美學,才算懂美?朱光潛先生書中舉例的杜甫詩句“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確告訴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達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質的美了。文學美,建築美,都可歸於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的話已經為我們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確方向。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篇9

朱先生自己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裏,我把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裏,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我無論站在前台或站在後台時,對於失敗,對於罪孽,對於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讚。”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是先生新近送我的一本書。對於朱先生,我雖有耳聞,但他的文字卻是首次得見,真是歡喜得不得了。樸實流暢的文字和隨和真誠的作文態度正是我所喜歡的。首先讀的是朱先生當年從海外寄給國內青年人的《十二封信》,其中談論的都是青年人生活中極其普通的話題,但同時也是極易引起青年人困惑的問題。比如,讀書與作文,動與靜,情與理,人生與我。讀朱先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真是一種享受,夏丏尊當年在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寫的序裏説,朱先生的這些信“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下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看來夏先生對這些信太瞭解了,單就這句話就引我一頭扎進了這些信裏。

“談人生與我”是最後一封信,其中講到朱先生自己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裏,我把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裏,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這兩種眼光真是獨特,朱先生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人。關於“人生與我”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一輩子都未必真正思考過。然而,不論思考與否,我們卻由不得不受這個問題的影響。人來到世間,活在現世,快樂與否,幸福與否,都與這個問題脱不了干係。同樣是人,有的樂觀,有的悲觀,有的積極,有的消極,有的有出世的態度,有的有入世的精神,有的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有的終其一生只感到索然無味,這個中滋味也多半受這個問題掌控。既然如此,如何看待人生與我的關係,可是決定我們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大事,也是關乎每個人一生的大事,我們最好還是學習一下,思考一下。

朱先生看待這個問題的眼光非常獨特。他把人與草木蟲魚一樣看待,同時也把自己與草木蟲魚一樣看待。他説人類比其它萬物感覺到苦,是因為人覺着自己比草木蟲魚重要,同樣,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覺着苦,也是因為這些人覺着自己比另一些人重要。這些見解實在精彩!細想想,還真是這麼回事。也許有人會反駁,人是萬物之靈,怎能與草木蟲魚同日而語?!當然,這樣的説法無可厚非,但人家朱先生講的是一種看問題的方法,我們就沒必要糾纏於什麼低等與高等的差異問題了。順着朱先生的話想一想,的確,人幹嘛非要那麼在意自己呢。説實在的,這偌大一個天地間,多我一個,少我一個,我欣喜也好,悲苦也罷,實在是無礙於“天地之和”。看那些草木蟲魚,無論和風甘露,還是悽風冷雨,不都是一樣地活着,草木該繁茂時即繁茂,該凋零時即凋零,蟲魚該強健時即強健,該衰老時即衰老,誰也沒有覺着自己幸運或者不幸,欣喜或是悲苦。惟獨我們人類,七情六慾俱全,最易自艾自憐,自尋煩惱。

既然把他人把自己都當作草木蟲魚看待,人生豈不慘淡?事實上恰好相反,朱先生看人生的眼光似乎全在“趣味”二字。無論看人生的喜劇,還是人生的悲劇,總帶着欣賞的成分,總覺着有趣味,總能尋到美的感覺。也許正是這種眼光,這種特質,使朱先生最終功成名就,開我國現代美學之先河。可是,古往今來,多少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慨歎着人生的無趣無味,又有多少人在無趣無味中苦度了一生呢。現在看來,人生到底有無趣味全在你自己的一雙眼一顆心,朱先生眼中的喜劇別人未必能看到,朱先生眼中的悲劇別人也未必感受得到。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人生也就少了許多把玩的對象,自然毫無趣味可言。許多人終其一生,全部的注意力只在一己身上,悲喜全從自身而來,這樣的人生難免趣味無多。

學了朱先生的眼光,我發現人生的喜劇遠遠多於悲劇。比如,之前總看不慣某些人身上的毛病,甚至厭惡,如今換一種眼光,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還真是趣味無窮呢。如有的女人不論別人是否感興趣,總愛在人前誇讚自己的老公,其實無非是要告訴大家其老公如何如何能幹,如何如何能與達官顯貴同進同出,如何如何享盡人生浮華,我之前很反感這樣的人,覺得她們無聊膚淺。現在換了眼光,把自己放在後台袖手旁觀,便覺得這種女人也着實可愛,於是也便能以另一種態度欣賞她的津津樂道與沾沾自喜了。欣賞之餘,還意識到自己當初也不免有狹隘之嫌,的確,她們能在這些事上尋到無盡的樂趣和人生的滿足感,我們又何必嫌惡呢。還有,之前很看不慣一些口是心非的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總是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以前的一位同事,一次如廁時見到了A同事,A同事剛燙了捲髮,我的這位同事就誇讚説,哎呀,你的頭髮燙得真好看,多麼適合你的臉型和氣質。

A走後,B同事也來如廁,剛巧,B同事也剛剛燙了捲髮,我的這位同事馬上又扭頭誇讚道,哎呀,你燙的這個髮型真好看,剛才我看見A,她的頭髮燙得一點兒都不好,還不如不燙呢。一邊説着一邊興沖沖地往外走,誰知話音剛落,便看到A還站在衞生間門口,這位同事當時窘得無地自容。後來在工作中屢次遇到這樣的人和事,雖不如這個例子典型,但總是大同小異。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總不免從心裏鄙夷其兩面三刀,説話辦事不講原則,做人沒有誠意。但現在換個眼光看,便也覺無妨大礙。一個人是什麼樣的脾性,他的話該如何聽,時間久了周圍的人自然會有共識,這樣的人若能從口是心非中獲得些樂趣,就隨他去,若能獲得些教訓,也算是得了生活的教化,豈不更好,我們完全可以拿它當個喜劇看看,實在無妨。

如此這般,人生的趣味真是多了去了。

人生的悲劇我見得不多,但也並非沒有。比如我的同胞哥哥,由於學業無成,一直未尋到合適的工作,有幾年遊手好閒,苦悶之餘便生出一些事端。爸媽眼看着兒子一步步誤入歧途,家庭也墮入困境,二老終日愁眉不展,悔自己沒有教育好兒子,歎自己不該一次次縱容遷就。哥哥也終日愁苦,悔自己做錯了事,辜負了青春好年華。他們都是我至親至愛的人,看着他們愁苦,我也愁苦,覺得父母不幸,哥哥不幸。 現在學了朱先生,換一種眼光看,正所謂“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人生的路有千萬條,但每個人只能擇其一,有的人一生道路較多坦途,有的人較多磨難,雖説有時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但更多時候人在命運面前也是無能為力。至於為何有的人命好,有的人運差,似乎千百年來也沒人説得清,佛家講前世,講因果,講輪迴,就是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不論信與不信,我們卻或多或少不能擺脱命運的安排和捉弄。既然如此,儒家所謂的“知命”就是立身處世的根本。順也好,逆也罷,我們都須在這世上走一遭。

面對人生的悲劇,埋怨毫無作用,有時連抗爭也未必管用。之前我也埋怨哥哥不懂事,做事不負責任,也怪怨爸媽太驕縱兒子,對兒子的事大包大攬。可這些都於事無補。後來,我逐漸冷靜下來,換了一種做法,既不埋怨哥哥也不責怪父母,而是盡己所能做些實際的事。我讓哥哥離開原來的環境,到北京自謀生路。大半年下來,他雖生計艱難,但至少平靜了心情,端正了生活態度,而且能憑藉自己的努力養活自己。爸媽看到兒子終於自食其力,心也漸漸安定下來,我從他身上也越來越多地看出堅定與信心來了,家裏又有了歡聲笑語。朱先生説,“悲劇也就是人生的一種缺陷。它好比洪濤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見出莊嚴,在黑暗中見出光彩”,我想,説的就是這個意思。

朱先生在文章最後寫道:“我無論站在前台或站在後台時,對於失敗,對於罪孽,對於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讚。”這樣的人生態度讓我倍感温暖。一副冷眼,一個熱心,便道盡了“人生與我”的關係。我們對待人生的悲喜劇,對待他人,對待自己,都既用得着一副冷眼,也用得着一顆熱心,一副冷眼能讓我們氣定神閒,從容大度,既不要自命不凡,也勿隨了世俗去,一顆熱心能讓我們發現趣味,發現美,既關愛他人,也顧到自己。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啟迪了我的心智。朱先生説,也許有人認為他拿人比禽獸諸物,會將其視為異端學説,那他本可以搬出古聖先賢來為自己的理論辯護,如孔子所謂“知命”,孟子所謂“儘性”,莊子所謂“齊物”,宋儒所謂“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和希臘廊下派哲學,他都可以拿來作為護身符。但朱先生認為不必如此,因為“我雖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聖先賢的聲威”。這句話之於我有格外重要的意義,它使我認識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個人更應看重自己的悟性,而不要被古聖先賢嚇得畏首畏尾縮手縮腳。之前,我一直很有種自卑感,覺得自己沒有生在書香之家,對於人文哲理,雖有興趣,可缺少底藴,更談不上學養,後來年紀稍長,漸漸有了些人生體悟,也想偶爾抒發一下情懷,但常常缺少勇氣,羞於表達,生怕被人笑話,在古聖先賢面前出了醜。讀了朱先生的這句話,總算對待自己也有了另一種眼光和態度。

古聖先賢與我,時代雖有古今之分,天分雖有高低之別,但同樣為人,人性大抵是相通的,每個人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也是相似的多,不同的少。只是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淺,有的人悟得早,有的人悟得晚,有的人能將悟到的東西説出來總結出來,有的人説不出來總結不出來。但無論如何,總不至於有大區分,既然如此,何必擔心在同類面前出了醜。我只要相信,我於這個人世間體悟到的必是人類真理中的一部分,我的理由就是理由,不必顧及古聖先賢是否説過,或是如何説的。這樣的話説出來,不知會不會引起誤解,以為我竟然膽大妄為到不把古聖先賢放在眼裏。事實上,朱先生的這句話並不能減少我對古聖先賢些微的敬畏之情,只是讓我有了勇氣重視自己。單為這個進步,我也該好好感謝朱先生。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篇10

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才把薄薄的一本《談美書簡》看完,這主要得益於作者嚴肅的寫作態度和讓人肅然起敬的內容。在這個場合倉的閲讀過晨光中,我多次不自覺地進入半睡半醒的狀態。但是這麼長的時間也沒有白花,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裏,畢竟還是有了些收穫。

首先,就是在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終於對朱光潛這個人有了新的瞭解。以前由於種種原因我一直以為朱光潛是一個仍然在各大報刊雜誌上寫寫《咬文嚼字》之類的小文章的人,翻開此書之後,我最大的驚訝就是發現朱光潛早已在1988與世長辭,而且在他在世的時候,也是一個“追求真理的美學老人”,絕不是會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説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作為文學與戲劇中的人物,除了是故事中的人物之外,還應該是環境中的人物,因此創作者在創作故事的時候應該把握好人物個性與典型性之間的關係,從而達到表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效果。這樣的觀點貫穿在這一節的始終,可以使讀者在解讀當代一些文學、電影中的“實驗作品”的過程中,得到一些除了溢美之詞之外的評價。雖然在這個強調個性的年代裏,這種典型性並不如作者寫書的時候那麼強烈,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一想法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的應用,正是這些貌似平易近人,實則各有性格的角色,豐富了我們單調的電視屏幕,讓生活豐富多彩了起來。同樣,這樣的想法也可以讓我們明白為什麼近年來講述各種小人物的電影在國際影壇開始叫好又叫座的發展起來。

再比如,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一節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心血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的學者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娓娓道來,無論是對於想要擴展知識的讀者還是對於有志於美學研究或者文學創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身為作者的朱光潛老先生在這本書的創作過程中起到的是引導者的作用,並不能夠從中見識到他的研究成果,然而在這樣一本可以作為啟蒙書籍來讀的小書中,我們需要的不正是一位可以引人入勝,帶領我們觀看勝景的好導遊嗎?作者的確非常成功地充當了這樣一個角色。

説完了作者的優點,我很想再講一些我在讀這本書是對於寫作方式的看法。

作者在書中曾經多次指出,大家在做美學研究的時候,不可以總是概念套概念,整篇文章沒見什麼具體分析,都是概念。由於這本書寫於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幾年,受舊思想的影響還很大,我認為作者在有的時候也犯了這樣的錯誤,作者是一個研究了很多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者,寫的書也如同馬克思主義要求的那樣,非常辯證的看待一些問題和觀點,即使是套概念也套得很有一套,讓大家在套中套裏也自然的學到了東西。

另外一點就是,作者在每一次批判或者支持某一個觀點的時候,總是舉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文章或者信件作為論據。我承認馬克思他老人家創立了非常完善的思想體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一應俱全,我也相信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於美學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認識,我更確信中國的和平崛起是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上的一大勝利,但是我想説的是,如此普遍、廣泛的舉出他們的文章做出不可置疑的論據來使用,甚至不加點評或者邏輯推理的承認是絕對的真理,是否本身就是違背了辯證的思想呢?這是否可以擴大為中國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一大失誤呢?

提出以上的兩點內容,我並沒有批評朱光潛老人,更沒有否認馬克思主義否認黨的指導思想的意思,畢竟時代不同了,人們看事情的角度和想法也很自然地產生了變化,然而我認為,以上的這兩點,正是我國大部分政府與黨的文獻中廣泛存在並且應當試圖避免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兩點正是中國共產黨讓人感受到形式主義存在的主要原因。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篇11

剛剛扣上談美一書,便提筆來寫感,頗有幾分應付之意。但事實並非如此。於我,一個從未考慮過什麼“美”是什麼,並幾乎不與藝術沾邊的高中生來説,讀這本書真的有些吃榴蓮之感,首先是無從下手摸不到頭腦,其次便是內容的苦澀。因此,我實屬是怕不立即記下點什麼,怕是白讀了這篇佳作。於一門生疏的知識,我隨時頗為認真讀過,但僅僅一遍,還只是汲取了九牛一毛,本該讀上二遍,三遍···可假期已近尾聲,只能推到下一假期了。

於此,淺談一下我的拙見。

這次使我真正瞭解了美的範圍,我想這也是我受益最深之處。當然,美的範圍無人可以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因他是一個極為廣闊的領域。語言、聲音、畫面、勞動生產、建築···皆屬美的範疇。人與自然,世間萬物無一不是美得締造者。可這之前,我只狹隘的認為藝術品之美,人之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此處的藝術品也只是狹隘的定義),用心領會2,我們時時刻刻都與藝術接觸,都在與美接觸,依據動聽的話語,一道虹,一片發人深省的文章···沒有人可以給美下一個完美的定義,正如文中所説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眼中的美。美是頗具人性化和人道主義的。而美與美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即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沒有脱離美感的客觀美的單獨存在,正如朱老所舉,沙漠中再宏偉的建築,沒有得到主觀美感的肯定,誰又能説他是美的呢?而美感是人的人性化的一種傾向,不同人的傾向不同,因此沒人會了解且統一所有人的傾向,也就無法給美一個確切的定義。這裏所説的沒事一種傾向,就大大的擴展了美的含義,這就可以用我們所説的內在美和外在美來解釋。我們一般人眼中與思想中的美,都是我們表面所看到的,也就是外在美。可其實不然,我們心中冥冥中有一種自然地傾向(這貌似就要用生理學和心理學來解釋了),就像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他即使外貌醜陋,可卻擁有一顆感恩高尚的心,這時我們便產生了一種自然地傾向,傾向於欣賞加西莫多,也就是他的內在美。而同時,美感變產生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9jrej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