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體會大全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體會大全

《談美書簡》是中國現代美學家朱光潛晚年創作的一部系統的美學著作,書中的13封信對怎樣學習美學、馬列主義美學體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維、創作方法等!下面是本站帶來的談美書簡讀書心得,歡迎大家閲讀。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體會大全

篇一: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朱先生自己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裏,我把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裏,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我無論站在前台或站在後台時,對於失敗,對於罪孽,對於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讚。”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是先生新近送我的一本書。對於朱先生,我雖有耳聞,但他的文字卻是首次得見,真是歡喜得不得了。樸實流暢的文字和隨和真誠的作文態度正是我所喜歡的。首先讀的是朱先生當年從海外寄給國內青年人的《十二封信》,其中談論的都是青年人生活中極其普通的話題,但同時也是極易引起青年人困惑的問題。比如,讀書與作文,動與靜,情與理,人生與我。讀朱先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真是一種享受,夏丏尊當年在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寫的序裏説,朱先生的這些信“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下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看來夏先生對這些信太瞭解了,單就這句話就引我一頭扎進了這些信裏。

“談人生與我”是最後一封信,其中講到朱先生自己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裏,我把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裏,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這兩種眼光真是獨特,朱先生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人。關於“人生與我”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一輩子都未必真正思考過。然而,不論思考與否,我們卻由不得不受這個問題的影響。人來到世間,活在現世,快樂與否,幸福與否,都與這個問題脱不了干係。同樣是人,有的樂觀,有的悲觀,有的積極,有的消極,有的有出世的態度,有的有入世的精神,有的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有的終其一生只感到索然無味,這個中滋味也多半受這個問題掌控。既然如此,如何看待人生與我的關係,可是決定我們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大事,也是關乎每個人一生的大事,我們最好還是學習一下,思考一下。

朱先生看待這個問題的眼光非常獨特。他把人與草木蟲魚一樣看待,同時也把自己與草木蟲魚一樣看待。他説人類比其它萬物感覺到苦,是因為人覺着自己比草木蟲魚重要,同樣,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覺着苦,也是因為這些人覺着自己比另一些人重要。這些見解實在精彩!細想想,還真是這麼回事。也許有人會反駁,人是萬物之靈,怎能與草木蟲魚同日而語?!當然,這樣的説法無可厚非,但人家朱先生講的是一種看問題的方法,我們就沒必要糾纏於什麼低等與高等的差異問題了。順着朱先生的話想一想,的確,人幹嘛非要那麼在意自己呢。説實在的,這偌大一個天地間,多我一個,少我一個,我欣喜也好,悲苦也罷,實在是無礙於“天地之和”。看那些草木蟲魚,無論和風甘露,還是悽風冷雨,不都是一樣地活着,草木該繁茂時即繁茂,該凋零時即凋零,蟲魚該強健時即強健,該衰老時即衰老,誰也沒有覺着自己幸運或者不幸,欣喜或是悲苦。惟獨我們人類,七情六慾俱全,最易自艾自憐,自尋煩惱。

既然把他人把自己都當作草木蟲魚看待,人生豈不慘淡?事實上恰好相反,朱先生看人生的眼光似乎全在“趣味”二字。無論看人生的喜劇,還是人生的悲劇,總帶着欣賞的成分,總覺着有趣味,總能尋到美的感覺。也許正是這種眼光,這種特質,使朱先生最終功成名就,開我國現代美學之先河。可是,古往今來,多少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慨歎着人生的無趣無味,又有多少人在無趣無味中苦度了一生呢。現在看來,人生到底有無趣味全在你自己的一雙眼一顆心,朱先生眼中的喜劇別人未必能看到,朱先生眼中的悲劇別人也未必感受得到。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人生也就少了許多把玩的對象,自然毫無趣味可言。許多人終其一生,全部的注意力只在一己身上,悲喜全從自身而來,這樣的人生難免趣味無多。

學了朱先生的眼光,我發現人生的喜劇遠遠多於悲劇。比如,之前總看不慣某些人身上的毛病,甚至厭惡,如今換一種眼光,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還真是趣味無窮呢。如有的女人不論別人是否感興趣,總愛在人前誇讚自己的老公,其實無非是要告訴大家其老公如何如何能幹,如何如何能與達官顯貴同進同出,如何如何享盡人生浮華,我之前很反感這樣的人,覺得她們無聊膚淺。現在換了眼光,把自己放在後台袖手旁觀,便覺得這種女人也着實可愛,於是也便能以另一種態度欣賞她的津津樂道與沾沾自喜了。欣賞之餘,還意識到自己當初也不免有狹隘之嫌,的確,她們能在這些事上尋到無盡的樂趣和人生的滿足感,我們又何必嫌惡呢。還有,之前很看不慣一些口是心非的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總是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以前的一位同事,一次如廁時見到了A同事,A同事剛燙了捲髮,我的這位同事就誇讚説,哎呀,你的頭髮燙得真好看,多麼適合你的臉型和氣質。

A走後,B同事也來如廁,剛巧,B同事也剛剛燙了捲髮,我的這位同事馬上又扭頭誇讚道,哎呀,你燙的這個髮型真好看,剛才我看見A,她的頭髮燙得一點兒都不好,還不如不燙呢。一邊説着一邊興沖沖地往外走,誰知話音剛落,便看到A還站在衞生間門口,這位同事當時窘得無地自容。後來在工作中屢次遇到這樣的人和事,雖不如這個例子典型,但總是大同小異。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總不免從心裏鄙夷其兩面三刀,説話辦事不講原則,做人沒有誠意。但現在換個眼光看,便也覺無妨大礙。一個人是什麼樣的脾性,他的話該如何聽,時間久了周圍的人自然會有共識,這樣的人若能從口是心非中獲得些樂趣,就隨他去,若能獲得些教訓,也算是得了生活的教化,豈不更好,我們完全可以拿它當個喜劇看看,實在無妨。

如此這般,人生的趣味真是多了去了。

人生的悲劇我見得不多,但也並非沒有。比如我的同胞哥哥,由於學業無成,一直未尋到合適的工作,有幾年遊手好閒,苦悶之餘便生出一些事端。爸媽眼看着兒子一步步誤入歧途,家庭也墮入困境,二老終日愁眉不展,悔自己沒有教育好兒子,歎自己不該一次次縱容遷就。哥哥也終日愁苦,悔自己做錯了事,辜負了青春好年華。他們都是我至親至愛的人,看着他們愁苦,我也愁苦,覺得父母不幸,哥哥不幸。 現在學了朱先生,換一種眼光看,正所謂“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人生的路有千萬條,但每個人只能擇其一,有的人一生道路較多坦途,有的人較多磨難,雖説有時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但更多時候人在命運面前也是無能為力。至於為何有的人命好,有的人運差,似乎千百年來也沒人説得清,佛家講前世,講因果,講輪迴,就是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不論信與不信,我們卻或多或少不能擺脱命運的安排和捉弄。既然如此,儒家所謂的“知命”就是立身處世的根本。順也好,逆也罷,我們都須在這世上走一遭。

面對人生的悲劇,埋怨毫無作用,有時連抗爭也未必管用。之前我也埋怨哥哥不懂事,做事不負責任,也怪怨爸媽太驕縱兒子,對兒子的事大包大攬。可這些都於事無補。後來,我逐漸冷靜下來,換了一種做法,既不埋怨哥哥也不責怪父母,而是盡己所能做些實際的事。我讓哥哥離開原來的環境,到北京自謀生路。大半年下來,他雖生計艱難,但至少平靜了心情,端正了生活態度,而且能憑藉自己的努力養活自己。爸媽看到兒子終於自食其力,心也漸漸安定下來,我從他身上也越來越多地看出堅定與信心來了,家裏又有了歡聲笑語。朱先生説,“悲劇也就是人生的一種缺陷。它好比洪濤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見出莊嚴,在黑暗中見出光彩”,我想,説的就是這個意思。

朱先生在文章最後寫道:“我無論站在前台或站在後台時,對於失敗,對於罪孽,對於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讚。”這樣的人生態度讓我倍感温暖。一副冷眼,一個熱心,便道盡了“人生與我”的關係。我們對待人生的悲喜劇,對待他人,對待自己,都既用得着一副冷眼,也用得着一顆熱心,一副冷眼能讓我們氣定神閒,從容大度,既不要自命不凡,也勿隨了世俗去,一顆熱心能讓我們發現趣味,發現美,既關愛他人,也顧到自己。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啟迪了我的心智。朱先生説,也許有人認為他拿人比禽獸諸物,會將其視為異端學説,那他本可以搬出古聖先賢來為自己的理論辯護,如孔子所謂“知命”,孟子所謂“儘性”,莊子所謂“齊物”,宋儒所謂“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和希臘廊下派哲學,他都可以拿來作為護身符。但朱先生認為不必如此,因為“我雖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聖先賢的聲威”。這句話之於我有格外重要的意義,它使我認識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個人更應看重自己的悟性,而不要被古聖先賢嚇得畏首畏尾縮手縮腳。之前,我一直很有種自卑感,覺得自己沒有生在書香之家,對於人文哲理,雖有興趣,可缺少底藴,更談不上學養,後來年紀稍長,漸漸有了些人生體悟,也想偶爾抒發一下情懷,但常常缺少勇氣,羞於表達,生怕被人笑話,在古聖先賢面前出了醜。讀了朱先生的這句話,總算對待自己也有了另一種眼光和態度。

古聖先賢與我,時代雖有古今之分,天分雖有高低之別,但同樣為人,人性大抵是相通的,每個人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也是相似的多,不同的少。只是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淺,有的人悟得早,有的人悟得晚,有的人能將悟到的東西説出來總結出來,有的人説不出來總結不出來。但無論如何,總不至於有大區分,既然如此,何必擔心在同類面前出了醜。我只要相信,我於這個人世間體悟到的必是人類真理中的一部分,我的理由就是理由,不必顧及古聖先賢是否説過,或是如何説的。這樣的話説出來,不知會不會引起誤解,以為我竟然膽大妄為到不把古聖先賢放在眼裏。事實上,朱先生的這句話並不能減少我對古聖先賢些微的敬畏之情,只是讓我有了勇氣重視自己。單為這個進步,我也該好好感謝朱先生。

篇二: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黃昏還用如此細膩且深入淺出的文筆,將深奧的美學知識娓娓道來。對朱光潛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書中,老先生“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整理”,也算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在《談人》裏,老先生指出“原始人類對美的追求和所從事的藝術活動,如人體裝飾、歌唱、音樂、舞蹈等,都直接源於原始民族休養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經驗,”美學,原來源於生活,貼近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於我們身邊。其實,冥思細想,美無處不在。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不少美的傳承,比如唯美典雅的國畫、筆酣墨飽的書法、國之精髓的京劇、名揚四海的瓷器工藝……

現代文化下人們更是發展了更多美學的分支。我們生活的現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現代感的同時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讓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體現,生態綠化的興起,不正是體現人們在往更高層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時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種對於美感的滿足從而欣喜,這也成為一種美。

文學美,就是人類先進思想的結晶,中間許多個性鮮明飽滿的人物更是成為了美的代表。《巴黎聖母院》中年輕貌美的吉卜賽女郎在危急時刻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給他救命之水。奇醜無比的敲鐘人卡西莫多之後屢救吉卜賽女郎,為她報仇雪恨。你能説卡西莫多不美麼?《老人與海》中窮困交加的聖地亞哥終日與海為伴,與比船還大的槍魚奮戰兩晝夜,並擊退啦鯊魚無數次的攻擊,雖然最後只拖回了一截白骨,但是我們能説他不是美的代表嗎?還有《弱種子也要發芽》裏的老農,得知“我”的孩子聽力受損,看到他把弱種子拋棄很難過後,“抹了一把眼角的淚水,以既誇張又慈愛的姿勢,抓起了那些癟種子”,讓它們“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鮮、肥沃的土壤裏”,此刻的老農在震撼人心的感動中能説不美嗎?

什麼是美?如何學好美學?我們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美學,就真的不懂美了麼?難道一定要學好美學,才算懂美?朱光潛先生書中舉例的杜甫詩句“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確告訴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達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質的美了。文學美,建築美,都可歸於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的話已經為我們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確方向。

篇三: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今天又是心血來潮,看到書架上有本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正好電腦被兒子霸佔,不如拿來讀讀。一開篇第一封信關於讀書的議論就於我“心有慼慼焉”了,對自己也是一個指導,因為自覺不算得真正的讀書人。

第二封信是談動,“閒人大半易於發愁,就因為閒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倒是真的。每天閒時都做着同樣的事,上網、聊天、聽音樂、放音樂、唱歌,時間一長便覺無聊,因為畢竟不是正事。哪有忙着正事的人會發愁呢?即使正事讓你發愁也不可能給你時間正兒八經的坐着發愁的,而是會拼命想方設法去解決,也就是説發愁的人往往發的愁也是無關緊要的。

可,“閒愁最苦”,不見“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嗎?大概是因為閒愁是有時間想來想去,於是越想越多,越想越愁吧。於戀愛中的人來説,閒時會胡亂猜測,胡思亂想,對方專一嗎?是否也在思念自己?或是根本就是在和別人説笑?於自戀中的人來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都非常重要,今天別人議論自己了嗎?自己的表現是否完美?完全沉浸在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當中了。怎會不苦?

不過,愁有用嗎?“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麼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麼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對自己的看法不外乎這兩種吧,或是偉大,或是渺小,都不該在閒時發愁。

篇四: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剛剛扣上談美一書,便提筆來寫感,頗有幾分應付之意。但事實並非如此。於我,一個從未考慮過什麼“美”是什麼,並幾乎不與藝術沾邊的高中生來説,讀這本書真的有些吃榴蓮之感,首先是無從下手摸不到頭腦,其次便是內容的苦澀。因此,我實屬是怕不立即記下點什麼,怕是白讀了這篇佳作。於一門生疏的知識,我隨時頗為認真讀過,但僅僅一遍,還只是汲取了九牛一毛,本該讀上二遍,三遍···可假期已近尾聲,只能推到下一假期了。

於此,淺談一下我的拙見。

這次使我真正瞭解了美的範圍,我想這也是我受益最深之處。當然,美的範圍無人可以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因他是一個極為廣闊的領域。語言、聲音、畫面、勞動生產、建築···皆屬美的範疇。人與自然,世間萬物無一不是美得締造者。可這之前,我只狹隘的認為藝術品之美,人之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此處的藝術品也只是狹隘的定義),用心領會2,我們時時刻刻都與藝術接觸,都在與美接觸,依據動聽的話語,一道虹,一片發人深省的文章···沒有人可以給美下一個完美的定義,正如文中所説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眼中的美。美是頗具人性化和人道主義的。而美與美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即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沒有脱離美感的客觀美的單獨存在,正如朱老所舉,沙漠中再宏偉的建築,沒有得到主觀美感的肯定,誰又能説他是美的呢?而美感是人的人性化的一種傾向,不同人的傾向不同,因此沒人會了解且統一所有人的傾向,也就無法給美一個確切的定義。這裏所説的沒事一種傾向,就大大的擴展了美的含義,這就可以用我們所説的內在美和外在美來解釋。我們一般人眼中與思想中的美,都是我們表面所看到的,也就是外在美。可其實不然,我們心中冥冥中有一種自然地傾向(這貌似就要用生理學和心理學來解釋了),就像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他即使外貌醜陋,可卻擁有一顆感恩高尚的心,這時我們便產生了一種自然地傾向,傾向於欣賞加西莫多,也就是他的內在美。而同時,美感變產生了。

篇五: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德國詩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關於藝術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語錄:

詩人究竟為一般而找特殊,還是在特殊中顯出一般。前一種程序產生出寓言詩,其中特殊只作為一個例證才有價值。後一種程序才適合詩的本質。它表現出一種特殊,並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誰如果生動地掌握住這特殊,他就會同時獲得一般而當時卻意識不到,或是事後才意識到。

朱光潛認為,這種提法很好地解決了形象思維與文藝思想性的關係問題。我認為,這涉及到藝術典型在創作過程中是從共性出發還是從個性出發的問題。具體在我們的寫作活動中,以小説寫作為例,這個原則可以指導我們怎樣來塑造一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們應選擇一個典型的環境。環境包括具體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個環境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藝術的真實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説的故事都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發生。

其次,我們要選擇的這個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個性,即使你寫的是一個普通人,其實也要寫出這個人的特殊性。國小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寫成一個樣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實就是把人物類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則。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們筆下的人物都要有個性,不然就不符合客觀規律,當然就不符合寫作的規律了。

再次,要樹立用典型人物形象來表現一般規律的寫作原則。正因為我們筆下的人物是典型的,所以他更真實,更能反映生活的原貌。因為典型,還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本質。

最後,為了要塑造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我們首先要善於觀察,找到一種事物與它事物的區別,對事物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現出這個人物的特殊之處,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後把人物置於一個典型環境中,讓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在環境中碰撞、融合。這樣我們就能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來呈現生活的本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9ejq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