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德育新論》讀書心得體會

《德育新論》讀書心得體會

讀《德育新論》有感,小學生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發展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道德教育要讓人們從青少年時期起,每天都能從這個源泉中不斷汲取新的力量。分享讀書心得體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德育新論》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閲讀。

《德育新論》讀書心得體會
《德育新論》讀書心得體會篇1

內容摘要:

《德育新論》介紹了道德教育與道德哲學、文化學與德育、德育與認知、道德與情感、德育的本質和麪臨的新挑戰、德育的目標及其分類、德育過程理論、德育過程中的教育者、學生的思想品德評價、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發展及其特點等方面的內容。

所感所悟:

暑假期間我細緻地讀了《德育新論》一書,發現原來我們一直都有用心地踐行着各種德育方法,在此與大家一同分享。

1.實際鍛鍊法。是組織受教育者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接受鍛鍊、訓練,從而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比如:學習活動、委託任務、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執行制度等。從學習知道我們應當學習什麼,從行動知道我們應當怎樣去行動的。從談話學會談話,從書寫學會書寫;從服從學會服從,從節制學會節制,從説真話學會真實,從有恆學會有恆。

本學期,為了讓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區,學校大隊部組建了義工小隊去探訪孤寡老人,組織不同年級學生參加由廣東省教育促進會社區教育專業委員主辦的“‘尋找海珠’——親子定向活動”、“‘關愛生命,安全你我’自護自救親子公益活動”和“‘小小科學家’公益培訓活動”。期末,學校還安排學生到瑞寶派出所、肯德基、廣州農商銀行等地去考察,讓學生接觸社區、融入行業、參與勞動、合作交流,進一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獲得對行業的體驗與感悟,學會在實踐中規劃自己的人生航向,發展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他們的學習生活更充實、更有趣、更有意義,從而強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暑假時,學校提供了三條社會實踐體驗路線,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路線去進行社會實踐體驗活動,這一切都切實運用到了“實際鍛鍊法”,收到了一定成效。

2.榜樣示範法。道德教育需要榜樣和教誨,榜樣示範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影響受教育者的方法。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典範:歷史偉人、民族英雄、革命前輩、思想家、科學家和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他們是民族的代表、人類的精英。

示範:教師、家長和其他年長者所作的示範。

樣板:通過評優樹立的學生樣板,包括優秀個人和優秀集體。

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會結合學科進行德育的滲透,語文課堂上,老師常以課文中的偉人給學生樹立榜樣的作用。我們教師平時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則,還進行家長德育流動課堂,邀請家長來學校給孩子講課,教師和家長都給學生做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另外,我們的每個課室都有一塊爭章榜,優秀的學生都在榜上,他們都是同學們學習的好榜樣。

3.品德評價法。是指通過對學生已經形成時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以引導他們不斷上進,促進其品德積極發展,預防和克服不良品德滋長的方法。主要有:表揚與獎勵、批評與懲罰、操行評定等幾種方式。在不傷害學生身心的前提下,給予必要的懲罰或引導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是必要的。

對於學生的道德行為和思想品德的評價,相信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新的學期我將運用“虛擬貨幣”管理制度,使那些枯燥的規則和紀律變得更加有趣,讓遵守規章制度能更加給學生以成就感,以此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強良性競爭力,增加合作意識。我管我班的“虛擬貨幣”叫“星幣”,“星幣”的多與少將是學生評優的依據,他們還可以用自己賺取的“星幣”在班上買到需要的文具,這讓學生懂得靠自己努力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除了這些老師制定的班級管理制度外,我們還每一階段都會用心地在《學生成長手冊》上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如果遇到問題學生時,我們會帶他到心理諮詢室進行單獨的談話,引導他説出心裏話,幫助他解決問題。本學期,學校還邀請了社區的心理專家給孩子和家長進行心理諮詢和輔導,還為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開設了培訓課。

4.避免不良的社交。他認為兒童必須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應當小心地防備一切腐敗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談話,沒有價值的書籍之類。”

這方面我們一直都在向學生強調,要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就如我們中隊的口號——“禮是我的修養,儀是我的形象,讓禮儀之星閃亮星空吧!”,時刻提醒着學生要講文明,守禮儀。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這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努力,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我認為,學校在德育教育這方面已經盡所能地做到更好,但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去學習,去研究,希望我們在德育方面的研究上會有更大的成果!

《德育新論》讀書心得體會篇2

在老師的介紹下,我閲讀了魯潔、王逢賢教授主編的20xx年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育新論》一書。這本書介紹了道德教育與道德哲學、文化學與德育、德育與認知、道德與情感、德育的本質和麪臨的新挑戰、德育的目標及其分類、德育過程理論、德育過程中的教育者、學生的思想品德評價、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發展及其特點等方面的內容。

在書中,魯潔教授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 因為它面對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對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對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顯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美麗人生的追求,世間還有什麼比這些更有魅力?

這個觀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當今社會,我們過於追求形式,大量開展過於“形式化”的德育活動,如孝道、雷鋒精神教育等,我們做到了教育,但真正起到的實質性作用卻很少,因為大家都把孝道、雷鋒精神當成課本知識進行記憶而已,並沒有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對此,魯潔教授提出了“生活德育論”理論,倡導學校應該讓學生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來對學生進行德育,而不要過於追求形式。同時,在現代教育觀念中仍存在的“以成績來評論一個學生的好壞”現象,不可否認,分數從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個學生理論學習的情況,但在更多的時候,我們要將德育、美育、體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來迎合時代的發展和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德育過程中師生關係有平等性、目的性、示範性。師生關係是發揮教育者德育影響的基本途徑。沒有師生之間的交往、接觸,就談不上師生人格、個性的相互碰撞,乃至影響、也就不存在教育者對學生道德價值觀的滲透過程。

師生之間只有建立融洽、和諧的關係才能達到和實現我們的教育目的。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是站在神聖講台上的引路人,但是,更重要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生活、思想道德培養的促進者,是學生的朋友。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教育、關心、愛護、指導和幫助。作為老師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師德修養,要愛護和尊重每一位學生,嚴格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幫助每一個困難的學生樹立信心。其次,要處理好師生關係,教師還要時刻規範自己的言行,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身教重於言教”,對學生身心最深刻的影響莫過於教師自身素質的完善和提高。再次,要處理好師生關係,教師還必須轉變傳統觀念,完善對學生的評價體系。最後,要處理好師生關係,教師必須從“主體思維”向“關係思維”轉變,即倡導以“對話”為內在精神,從非對話時代走向對話時代。增進師生的交流、溝通和交往。

如今,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頒發,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將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認為教師首先應該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思想品德修養,使自己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得以全面發展的人,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對學生思想、行為等方面的榜樣示範作用。其次,教師要以保持一顆“愛心”,以愛心看待學生,以愛心看待工作,以愛心看待生活。用感染、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更好的教育。最後,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內包含的德育信息,特別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這門課的教學承擔着學校德育的重要任務,對學生德育的培養作用巨大。既然身為一個人民教師,我們就應無愧於人民教師這個稱號。

《德育新論》讀書心得體會篇3

《德育新論》中提到“享用功能之教育價值”,實施德育過程給受教育者帶來的快樂、愉悦與幸福,並且十分強調這種快樂、愉悦與幸福的體驗對進一步發展與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品質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可以歸納為:激發道德的需要與動機;道德認識轉化為信念的中介;外在道德價值轉化為內在德性的通道。

反思我國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視引導受教育者去體驗這種可能和應有的愉悦。把道德教育作為“鬥”和“批”的痛苦折磨。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引導受教育者正確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履行道德的責任與義務是一種生命的快樂,讓受教育者個個都能成為享用文明幸福的人,也就成為德育的最終歸宿了。

所感所悟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人道主義入門教育就是讓孩子在精神上給別人以温暖的時候,自己也能從中感受快樂。”正是這種快樂使孩子們在做完一件好事之後促使他們再去做第二、第三件,以此引導他們沿着道德發展的階梯拾級而上。他深刻地指出:只有這種伴隨道德行為而來的內心喜悦才能激發起真正的道德需要與動機。 就像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剛從幼兒園進入國小,他們好動,課堂上不能靜心傾聽同學的發言,打斷教師講課,抄襲他人作業,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已有等等,在老師看來是不道德的,不允許的行為,在學生心目中卻是完全合理的,並沒有道德與否的問題。而老師遇到這種情況,更多地充當裁判、法 官的角色,自主去判定誰對誰錯、誰應該接受批評或懲罰,而往往忽視了道德主體的內心體驗,損傷了孩子的道德情感。

當學生為避免批評或懲罰所表 現出來的服從行為,並沒有養成道德行為習慣,只有他們樹立了自覺道德意識,在沒有任何外力情況下產生的道德行為才是良好的道德品質。 那麼我們該如何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與動機,使其產生自覺的道德行為呢?

1、適當的競賽,激發學生道德行為的內需。

從生活事件着手,結合學習目標,分小組開展競賽,道德行為達到一定效果給予集體獎勵。例如:為小夥伴做一件好事競賽,讓低年級兒童在獲獎內需激勵之下,逐漸養成道德行為習慣。

2、間接組織學生活動,培養兒童道德意志。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語文課堂上,書本上有許多包含道理的文章,一次教學活動中《一分鐘》這篇課文,講述了晚一分鐘起牀而遲到十分鐘的事,於是課堂後向學生提出,“那平常我們起牀時該怎樣做?”學生就此知道不能因為晚起一分鐘而遲到的道理。這樣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讓學生在明理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價值觀,雖然是一次教學活動,但是促進了兒童道德行為的發展。

3、利用遊戲培養兒童的道德行為。遊戲是一種自然規律支配的偶然性活動。它既有偶然性的元素,又有必然性的元素,因此成人喜歡,兒童也喜歡。我就利用遊戲的特徵,豐富道德教育於遊戲活動,促進兒童道德品質的不斷提高。例如:棋類遊戲學生是最喜歡的,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棋類比賽,在遊戲活動中讓學生知道遊戲規則的重要性,養成服從裁判、不損害對方、公平競爭等誠信的道德行為,從而加強同學之間的團結,關注他人的感受,培養一種人性化道德情操。

國小生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發展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道德教育要讓人們從青少年時期起,每天都能從這個源泉中不斷汲取新的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8mmr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