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四書》心得(通用4篇)

《四書》心得(通用4篇)

《四書》心得 篇1

千萬別當“愛心殺手”——讀《神祕的女老師》有感

《四書》心得(通用4篇)

這本《神祕的女老師》作者是楊紅櫻,她是一位很有名的童書作家。我非常喜歡看她的書,特別是這本書。

《神祕的女老師》主要講楊紅櫻化身的仙女蜜兒再次來到凡間,讓一個叫孟小喬的小姑娘和她的同學重獲了自由和快樂。書中還有一個主要人物——龍校長,一個生在美國,在英國牛津大學留過校的校長。他把學校建得像牛津大學的縮小版。他是一個有童心的校長。在紅官學校已經成了充滿快樂的學校時,蜜兒乘風而去。剛才説到愛心殺手,孟小喬爸爸算得上一位“標準”的愛心殺手。他把孟小喬週一到週五都寄宿在學校,本來孟小喬已經很累了,想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好好的吃頓飯。可是爸爸卻送她去上了兩個小時的英語課。回到家裏,孟小喬的疲勞壓過了飢餓,把書包一放,鞋子一飛倒在沙發上睡着了。

我同情孟小喬,在現實生活當中,也有許多像孟小喬爸爸一樣的人,我希望他們能改回來,讓自己天真、可愛、善良的孩子重獲自由。大多數家長都有過對孩子做下列事:1、你對孩子表現過自己的失望嗎?2、你罵過孩子笨嗎?3、你不讓孩子做家務事嗎?4、你扼殺過孩子的興趣愛好嗎?5、你拒絕過孩子好玩的願望嗎?6、你的孩子遇到困難時你會替他解決嗎?以上數據作肯定回答有四條的就是愛心殺手,他們都應該好好反省自己。這些家長表面上愛孩子,其實他們不到那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剝奪了孩子的自由和快樂。他們也沒有考慮孩子的內心感受。我呼籲廣大家長有時間都看《神祕的女老師》吧!

這本書我很喜歡,都看了二十八遍了。我的爸爸之所以不會強迫我,還有十足的幽默感就是因為看了這本書。

《四書》心得 篇2

假期已經結束了,身體得到了休息,思想得到了淨化。

閒來無事,翻一下書籍。偶見我國古典儒家名著《四書五經》一書,翻來一閲。從中體會到:此書乃儒家思想之鮮明體現,是一部治國、修身、立德、做人的經典之作。書中告訴人們什麼事該怎麼做?什麼事不該怎麼做?以此,來約束當時的上至國君,下至百姓的言、思、行。終於明白我國上古時代為什麼沒有法典的原因。

儒家思想之博大精深。令今人為之歎服,有人説:半部《論語》打天下,此話甚對。

《四書》心得 篇3

我讀了“四書五經”中的《大學》這樣一部古典佳作,對於我這樣的未入道的初學者真是有些舉步維艱,第一次實在不知所曰,只讀到一半,就把它扔到一邊,不再去理會它。直到這兩天再次拿起,堅決讀完了才讓我驚歎連連。短短兩千多字,就概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深深地被觸動。

這《大學》原是《禮記》中的第42篇,是我國儒家經典的重要組成,它相傳是由孔子門上生,曾參作於春秋末年至戰國時期。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及其治國天下的關係。南宋學者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

《大學》並不是指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中的“大學”,而是指大學問,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為初學入德之門也”一章提出“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三綱八目”告誡世人要嚴於律己,修養品德。"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説從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無論從哪個層面解釋《大學》都告訴我們要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八目”中我認為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條!人與人有不同的品行是因為成長的環境所致,我們崇尚的是做一個有道德,品行,修養的君子。首先要正心,誠意,修身才能達到做君子的基礎。但當今社會風氣日益敗壞,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達到君子這個基礎呢?許多人都被利益誘惑,失去誠信,失去品行,生活中就有許多被利益所迷惑從而拋掉道德,品行,誠信的實例!

我國奶粉知名品牌《三鹿》就為了達到國家標準違規給奶粉加入了三聚氰胺,嚴重的傷害了嬰幼兒的健康!還有許多賣菜賣肉的商販為了讓菜肉不變質,能賣得更好。通常加入了大量的防腐劑,添加劑。而這些化學品往往會危害人體健康!這些人都是道德敗壞,品性沒有得到修養的結果!

人人都要以修養品德為根本。"物有本末,本末倒置"終不會有好結果。一定要修好自身素養,如果根無修好,那一切就擾亂了。所以現在的我要努力學習,完善自已,做到內外兼修,心正不邪!這是我對讀《大學》裏面淺顯的認識,對修身感悟。很多道理還是不太明白,僅寫出初讀感受!

《四書》心得 篇4

《四書五經》是一本由孟子著作,中華書局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38.00,頁數:925,文章吧小編精心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四書五經》讀後感(一):問君何能爾,半部治天下

有些東西,一旦被製造出來,就將永遠成為獨一無二的作品。因為在歷經涅槃之後,哪怕是本人,也再也不會有勇氣去航行當年的船。曾經滄海,除卻巫山,僅使這些作品成為令人仰止的高峯。從那高峯處,清泉匯聚,源遠流長。

《論語》就是這樣的一座高峯。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論語》為中國人在很多方面都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柱,無論是引導人們應該怎樣去做一個人,還是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學習,小至言行舉止的細微之處,中至個人的修身養性,大至家國天下的治理。這些東西后來都成為了中國人必修課,因為,《論語》是典範。

《論語》是生長在中國的土地上的,汲取的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很久的的文化,在這片厚土上就從來沒有缺過一種靈魂性的東西作為指引,滲透到了社會中的種.種方面。在治理國家方面,《論語》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的。《論語》中有很多語句都事關治國,比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句話就提出了應該怎樣治國——用道德治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句話就是與法家治國思想有很大差別的。從“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可以看出孔子並不是僅僅站在君王的角度評價的,他很強調人民——這與我們現在所強調的“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一類的話是十分切合的,也可見孔子的眼光是放得很遠的。《論語》是很講求科學的,孔子的眼中君王也是人,而不是神,孔子説對待鬼神要敬而遠之,這樣的態度是相當科學的,以這樣的態度來治理國家,是能夠讓國家風調雨順的。

孔夫子一直倡導的是“學而優則仕”,所以孔子讓其弟子做官也就是為了更好的實踐其政治理想,作為記錄孔子、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一部典籍,《論語》自然是很好地體現了孔老夫子提倡的治國方針,也能向人們反映出孔夫子心中的理想社會。

北宋時期的趙普曾經説“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未免有些誇大,但是也道出了《論語》與治天下是有着密切的關係的。南宋時期的事功學派堅守了這一點,讚賞“勃然有以拯民於塗炭之心”,主張以天下為己任。後世對這種天下意識得到了很好的繼承,這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大優點。所以,趙普的“治天下説”能夠引起士人的強烈共鳴。

孔子心中是有一個自己的理想社會的,在他所生活的禮崩樂壞的社會中,他想要回到周王時的那種禮樂繁盛、天下昌明的時代。也就是説,在我看來,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主張復古的。

縱看先秦諸子中提出過於政治主張相關的學派,儒墨道法都為當時的社會開出了治病的良方。可以發現在這四家中,儒家與墨家存在着“仁愛”與“兼愛”的爭論,儒家與道家存在着“有為而治”和“無為而治”的爭論,但儘管差異很大,儒墨道三家都是主張復古的,與之對應的是法家,法家是主張向後發展的,治國方面,向君主獻出了一把刀,反而殺死了自己。歷史證明,在秦朝時期就採用了法家思想,而並不能使天下太平——秦朝短命而亡,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以及用法家治國的李斯、商鞅,最終都沒有善終,依法家治國太過嚴酷,效果也不見得非常好。然而儒家是温和的,孔夫子是温和的。在《論語》中有關治國為政的言論中,我們看不到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孔子是十分温和的,他的説理是平和的説服,才真正體現出“以民為本”的思想。作為典範被後世所推崇。道家講求“無為而治”,這樣的思想與儒家相比,顯得消極。亂世之中,想要把天下歸還太平,不容易,而退之“獨善其身”,我們不能批評道家的無為,但應該為儒家的先驅喝彩——儘管孔子最終並沒有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至少他已經在探索的路上。與墨家相比,儒家顯得更親切——仁愛比兼愛更親切,也更現實。想要一個人對全天下所有的人分享相等的愛,不符合人性。一個人又親親之愛才是正常的。誠然,治理一個國家要是真能夠讓所有人做到兼愛,國家肯定會非常太平,可是兼愛僅僅是一種理想,永遠做不到,倒是儒家的仁愛可行性更大。孟子到了戰國時期,將仁愛的範圍擴大,上升到了仁政的高度,這些理論都是以《論語》為理論基礎的,所以《論語》中提出的治國的思想可親可近、不消極,正因如此,《論語》才能位列四書之中,並不斷的影響着後來的人。

但我也為《論語》感到惋惜。《論語》的治國理念無疑是先秦諸子中很適合社會發展的,但孔子的政治理想並沒有真正得到實現。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儒家的地位並沒有得到無比推崇。即使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在地位上得到了認可,但畢竟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事情,儒家學術必然只有適應君主專制的部分才能夠被留下,有一些言論甚至會因為服從君主專制的需要而曲解,比如孔夫子所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按照直譯,這句話應該被翻譯作“君要像個君的樣子,臣要像個臣的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盡到兒子的職責。”這句話是説得非常好的,也許地位不同,但都應該做好自己的本分,這裏是對君王提出了要求的——君要像個君,勤於治理國家、威嚴、讓臣子過上太平生活。然而,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之下,這句話變成了君王權力絕對至高無上的工具,即“君就是君,臣就是臣。”這是歪曲了孔老夫子的本意的,這類事情自然很多,僅此為例。

孔子的一腔救世之心沒有在他的有生之年得到回報,即使在他死後的數千年,也沒有真正得到實現。但《論語》中所反映出來的儒家的關於治理天下的道理,至今都還深遠的影響着中國人。如今的人們再次打開《論語》,也許會覺得的遙遠,但是作為一種文化,《論語》早已深入每個中國人的骨髓,或許僅僅是潛在心底的,它正是中過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標籤: 四書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6dx4p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