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老師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説“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那麼對一個教師而言,讀書就是最好的備課。當我捧起《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與這位偉大的教育家進行心靈的交流。

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的一篇文章裏談到了怎樣對待“後進生”問題,讀過之後,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為教師,被贊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每一個後進生?在我們的學校裏也存在着這樣的羣體,由於家庭因素、生活環境因素或者先天智力發育等,使他們的學業不佳,使他們成為教育者心目中不被關心,至少是不被特別關注的一類人。與此相反,那些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自然成為教師心目中的寵兒、學校裏的精英。不被關注的學生們淪為弱勢羣體,沒人關注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思想。其實他們的心中也有自尊,也有擁有自豪感的強烈慾望。學生年齡再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也需要讚許的目光、會心的微笑、紅紅的對號、豎起的拇指。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笑容,多灑一些雨露給那些“無可救藥”的後進生吧!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也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每一個人跟前去,看看每一個人遇到什麼困難,給每一個人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作業題。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們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或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們有機會獨立去思考。如果教師只是口頭講授或板書,或者讓一些程度較好,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流利的回答,那麼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對於那些後進生就會產生很大的障礙,久之就會有更多的“欠賬”。因此,留下獨立思考的時間很重要,無論這些時間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要促使後進生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有進步,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

回想一下我們的教學過程,是否做到對學習困難學生特別關心、特別關注呢?這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好好地反思,切實地改進工作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還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求,當做飢餓者的食物。但是環顧一下週圍的人們,看到的令人遺憾的現象就是大多數老師整天都忙着批改作、備課、上課,可以説沒有誰能夠有閒逸之情去捧着教育雜誌或者教育名著在閲讀。只有個別老師在寫論文或上公開課時,才偶爾想起來找一點參考書看,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現成文章,有無可參考的教案、論文等。大多數老師仍在“啃老本”。一位語文高級教師曾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和教參)的老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愛心和社會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教師”所不可缺德“精神底子”。可在今天,我們的“老本”還夠用嗎?還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嗎?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提升我們的心智,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讀書,每天不間斷讀書,跟書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僅是為了教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求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讀一些學術專著,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內,是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些科學基礎知識,對於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海洋裏,你所交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一粟。

總之,讀完《給教師的建議》,我感到收穫很大。只有我們每一位老師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教育的價值才能夠真正體現出來,所以,我們應每天都有更高的追求,以不愧己心

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2):

早就聽説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一本書,覺得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學習這些名著,接受專家的建議,以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但是説實話,面對這本厚達548頁的書,我已經沒有耐性一頁一頁精心讀過去,只是粗略翻了一翻,讀了幾個章節。但是就是這麼一翻,就是這麼幾個章節,還是讓我感觸頗深。單是看了書的目錄,“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怎樣檢查練習本”“興趣的祕密在哪裏”“學生負擔過重的奧祕在哪裏”等等,我就明白這本書不是枯燥的理論,不是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從我們教師的身邊出發,探討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以及頗具爭議的問題,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也就是“一百條建議”。我覺得這些一定對我們教師有着很實用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因為我沒有認真讀完這本書,我只能簡要地談談我所讀過的章節,以及這些建議給我的啟發。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農村國小教師,在校時間遠遠不止8個小時,在這些時間裏,我們要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衞生,每次上課都要準備很多的材料等等,有時候還要抽出時間來學新教材新大綱、寫論文;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教育照顧自己的孩子等等。那麼教師怎樣才有更多的時間呢?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説:“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作者還説:“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學科中,使教材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在閲讀中享受教育的樂趣,找到思考的快樂。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總是用終生的時間備每一課的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也是我比較關注的話題,在這一章節裏,提到一個叫“費加”的孩子,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描述費加的,她“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她的意識裏,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她的思想曲折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認定的笨的學生非常相似,那我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利用課餘時間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閲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就這樣,費加到了五年級,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七年級畢業後,費加進了中等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真的是不可思議啊,費加碰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老師真是她的幸運,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待一個後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不要讓像費加這樣的孩子在短時間裏一下子記住要背的課文,一下子理解這道數學題,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確是一本好書,值得每一位基層教育工作者學習、借鑑。雖然蘇霍姆林斯基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我想我以後會花時間讀更多的內容,把其中精華的理念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標籤: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3ov67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