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精選16篇)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精選16篇)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1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瑰寶,藴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候跟着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道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説是什麼意思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鉅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精選16篇)

《道德經》提倡清心寡慾、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裏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人們常説: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説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説“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説: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絃,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能力。實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2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上善若水,當屬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無私奉獻的。古有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哪裏有水,哪裏就會有生命,水作為生命之源,無私地像萬物獻出它晶瑩的身軀,卻不索取一分一毫。當酷暑籠罩着大地萬物,當連片的土地相繼裂開,水幻化成另一種身姿,從天而降,化為甘霖,滋潤着生靈。

水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純潔;淡如涓涓細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畝方塘,平靜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態,穿行在崎嶇的土地之間,從不與人爭高下,只默默地,悠閒地開墾出生命之園,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謠。它沒有虛名浮利,只懂得寧靜致遠,悠悠地流向遠方。

水有其寬廣的胸襟。因為寬容,才有了浩瀚無垠的大海;因為寬容,才有了那山林深處的溪流;因為寬容,才有了那波濤滾滾的江河。包羅萬象,影布水面,給日月星辰一個夢幻的世界。河水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擇優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懷,接受萬物,洗淨除塵。

水是謙虛,虛懷若谷的。水以其最低的姿態,穿行逶迤於土地山川之中,俯身親吻着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處,也會找個罅隙縱身跳躍,然後摔個粉身碎骨,回到它賴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瀑布。水從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軀餵養了人們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着,教會稻穀即使豐碩也要垂下頭顱,謙虛地飽含鮮食等待人們的豐割,才造就了人們的一日三餐。

水,不僅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榜樣。人心亦如水,於淡泊以名志,寧靜以致遠的淡然中,陶醉於雲捲雲舒的人生境界裏,漫步於水流低吟的閒情雅緻中,臨溪側畔,靜聽流水嘩啦,細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無私奉獻,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虛懷若谷的精神,詮釋人生的品質,它將永遠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難以迄及的高度。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3

道德經並非是一部講為人處世等禮節之書,而是哲學角度的人生教誨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孝等方面行為準則可以説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有益處的對人的一種規範,理應是在現實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對往昔以追憶,可以説是有前車之鑑,是對西周時期的統治思想的一種發展,一種延續。反觀老子,其主要是從大千世界中去尋找、去體會,進而來對人生進行一些教誨。相對於儒家來説是把自然之利與世間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來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觀點沉重而肅穆,莊嚴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當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觀點析之,縱使自覺客觀亦不能處當事人之境會之,今之窠臼仍將作用之。道,似一種規律,然亦非也。以心靈會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萬般規則,我們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產生的“有”,是一種載體,或亦即是規律,(規律非道),天、地、人皆歸其道,匯入總道,“四域”是道的載體,人亦是各道載體的產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辯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為合於道?拙見見之曰“旁觀,反見之”。道德一經,以道開始,有無相交,陰陽相合,盈虛之理,謂之辯證。以旁觀者的心態來看自己行為之結果,先覺之!以水類比,即可見準繩。“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這是自省,即是辯證的理性。

道乃德之本,然本書內容之先後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經;一曰:德道經。德乃道之中樞,是得“道”之徵兆。故可產生兩種疑問:是否德先盈而後得道?亦或是先體道而後知德?盲目尋求道,則會時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會陷入不同偽道。,此乎難!個人有個道,孰樂恭他而棄己?何為正道,亦會紛爭不斷?此又違背“絕聖棄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處也。

然,不論如何,老子思想乃又一璀璨之星也,尚有借鑑之處,恐日後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4

在如今這個喧鬧的社會,一切都是那麼的瞬息萬變。比起像大眾一樣的隨波逐流,我更願意在一個愜意而又安靜的下午,喝着親手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經》,去感受古人那時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出生在這麼一個有底藴的文明古國,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傳統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華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歷史可以去領略。讀書無疑是一種感受歷史和文化的好途徑。

比起現當代的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聯網上如此眾多的小説,我更傾心於古典文學。畢竟那才是真正有營養的作品。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難免使人們的心變浮躁了,於是人們無法靜下心來去吸收那沉澱的文化,反而熱衷於一些不切實際的科幻網絡小説。可是我們青少年不能隨波逐流,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後才能幹出一番新的事業。

有一段時間,我也沉淪了,開始盲目追求一些沒有內涵的書。直到那次去新華書店,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經》,我輕輕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從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裏。歌德説:“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在對話。”可這本書在我的生命裏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讀着它時,彷彿時間靜止了,一段慢節奏的時光便產生了。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深的影響,不僅是因為書中的智慧,還有那智慧帶給我的心理的變化。以前的我,也許太年輕了,敢想敢做,沒有目的地橫衝直撞,結局總是頭破血流。現在,我依然帶着年輕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麼叫腳踏實地,懂得了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夢想,對於現在的我來説,還是太遠了,遠得連在夢裏都看得不真切。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斷地朝着夢想前進嗎?在這條路上,難免會孤獨寂寞,難免會浮躁,我們應該找到那個照亮夢想道路的指明燈,讓它指引着你,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執着地前進。所幸的是,我已經找到了,那就是藴含着千年智慧、為我及時照亮遠方的經典著作——《道德經》。

時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動。我很慶幸有這麼一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及時的出現,為我照亮通向夢想的道路。我相信它會一直陪着我,直到我到達那個夢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5

開篇之前我認為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説老子當年西遊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鬚如雪,有聖人之象。於是留老子於關內,並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遊。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後人。

《道德經》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箇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歎。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説:“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説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可以説,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一書只有五千餘字,而“道”字卻出現了八十多次,那麼究竟什麼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説,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後幾章多次為道註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裏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註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註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

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於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於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築物,銅牆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麼?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麼?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只能在水中隱於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知道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我們並不能因為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些人常認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們所利用的。然而實際並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可以獨立在“有”之上,只有通過一定的形體才能顯示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因為“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無”其實就是指空間。比方説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處是因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方説一個糖果盒,因為裏面是空的,可以裝糖果,也就實現了他“有”的價值。

“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僅適用於物質與空間。還適用於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説,給我們一些空間。如果其他人過多的涉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過氣,非常的悶。宇宙之所以為宇宙,是因為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這麼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由!(這裏所提到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內心總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現實與虛擬“有”與“無”並作的境界。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鬆。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為什麼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麼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麼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體現。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為世事都有相對面。“塞翁失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循環往復。而有其他物質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往復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後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後又恢復正常。古人説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態平衡。我們應該正確的、不干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換,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運就藏在你身後。

讀道德經後我總結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情理,知可止,利於本,有無生,悟道德。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道。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6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愛無偏私,亦有不濟;名雖美甚,偽亦必生。仁德之厚,行義之正,禮敬之清,皆載之以道。棄其本而適其末,雖盛其美,必有患憂,豈足處也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是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勝剛強也。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為無為,事無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未若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用志於內,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亦為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守強不強,守弱則強,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禪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殺者,希有不傷手矣。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則憂。續鳧之足,何異於截鶴之脛畏譽而進,何異畏邢是非同門,美惡同根,不可得而偏舉也。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則更無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不足貴,貴在其母。四時成運,功成則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難。物壯則老,兵強則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質承違,同乎於玄極。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晝。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眾甫。

道者,萬物之奧。處卑不動,守靜不衰,無形無影,無逆無違;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與江海,以道蒞天下,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7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説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説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説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説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裏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裏,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作者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説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説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説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欲如玉,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説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説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8

自從上了國小以後,學校組織誦讀《道德經》,在誦讀的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道德經》是一部藴藏着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

《道德經》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質和本原。表現了老子崇尚自然。第二部分講述了以“德”為中心的人生觀。“德”構成了人們的思想、言論、行為的準則,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有道德、講文明的好學生。

我最喜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應當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

自從誦讀《道德經》以後,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做為一名國小生,我要做一個有道德、懂文明、講禮儀的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9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一羣笨偷——小螞蟻不請自來,住進了我家新裝修沒多久的牆壁裏,它們不僅偷吃我的蜂蜜,搬走我的白糖,還沾污我的餐具、紅酒。不僅如此,當我們一家人就餐時,它竟然也爬上了餐桌,當我在房間裏度步思考時,有時竟然也看到它在地上晃盪,面對此景,何止是火冒三丈啊。

其實,這些小東西是很笨的,更談不上思考了。比如當它們偷吃蜂蜜時,竟然不知道蜂蜜是液體會沉,以至我的蜂蜜罐裏浸滿了它們同類的屍體,當它們侵入我的白糖罐搬白糖時竟會迷失了方向,在那迷宮般的糖堆裏打轉。我就奇了怪了,這麼笨的小東西是怎麼在這充滿了智慧的世界上生存下去的?

不過要消滅它們卻也有一定難度,由於它們住在牆壁裏,要找出它們巢穴的準確位置比較難,而且更為主要的是即使找到了,礙於裝修好不足二年的牆壁和傢俱,卻顯得有些無可奈何。這裏我突然想到了我小時候玩的一個叫“誘螞蟻”的遊戲,小時候在農村,閒着沒事時,我們一羣小夥伴就用小動物(如蜻蜓、蒼蠅之類)的屍體去引誘螞蟻傾巢出動來搬,然後就用水或火來殺死,這是當時我和小夥伴們玩得最起勁的遊戲之一。

在一個星期天,我決定如法炮製。由於沒有小動物的屍體,我決定提高檔次,用它們最喜歡的冰糖,我從密封的罐裏找出一小塊冰糖,看準了一隻正在找食物的螞蟻,突然把冰糖放在它的面前。一開始時它還嚇了一跳,以為突然來了一個什麼大怪物,不一會,發現這怪物不會動,對它沒有威脅,它就試着用觸角去碰了碰,沒反應,再進一步用嘴去添一添,發覺正是它喜歡的美味,它似乎一下了來了精神,它快速圍着小冰糖塊轉了一圈多,然後又倒着轉了轉,又用嘴添了添,確認這正是它們的美食後,似乎更有點興高采烈了。它快速地往回跑,從牆壁踢腳線和地鋼磚間的一個小縫隙中鑽了進去。我不竟暗自得意:小東西,連這麼簡單的引誘你都看不出來,我看你怎麼活。

不一會,原地又鑽出二隻小螞蟻,快速來到冰糖處,繞着糖塊正着反着轉了幾圈,其中一隻還用觸角去碰了碰,再用嘴去添了添,然後它們就分開了,其中一隻留在原地,另一隻則又快速返回巢穴,不一會,踢腳線和地鋼磚間的小縫隙中又鑽出螞蟻來,一隻、二隻、三隻……成羣結隊地出來了,直奔糖塊處而去,這次它們也不再用觸角去碰,就直接用嘴去啃了,它們有的站在地鋼磚上吃,擠不下的、夠不着的就直接爬上冰糖塊,從上往下吃,把這塊冰糖圍得嚴嚴實實,而更多的螞蟻正源源不斷地趕來,路上形成一條浩浩蕩蕩的螞蟻隊伍。不一會有的開始往家裏走了,似乎是吃飽了又似乎是去通知更多的螞蟻來一起享用。奇怪的是這次它們只拼命地吃並沒有要往家搬的意思,記得小時候螞蟻是把小動物往家搬的,現在怎麼不搬了?進化了還是習性改變了?

這時我突然想,它們既然不往家裏搬,那第一個發現冰糖的螞蟻要是不回去告訴別的螞蟻,那這塊冰糖就是它一個的了,別的螞蟻也不一定會剛好找到這裏來呀,那就足夠它躺在冰糖塊上享用一二個月的了,它怎麼還要傻乎乎的回去告訴其它螞蟻呢?這時,我又突發奇想,現在要是有一個人類突然發現這麼個寶藏(冰糖對於螞蟻就好像寶藏之與人類),他(或她)會怎麼辦呢?他(或她)會去告訴同事嗎?會去告訴小區的鄰居嗎?會去告訴他或她的國家嗎?以現實情況看,我猜99.9%是不會的了,不僅不會,我估計他(或她)還會把它隱蔽起來或設置陷阱以防被其它人看到拿去。實際上,從現實社會的情況看,不要説這些意外的無主財物,有些已有主即已明確是別人家的財物,卻還總有那麼一些人在挖空心思地想要把它佔為己有,君不見,為了佔有別人的財物,有殺人搶劫的、有偷竊的、有行騙的、有以權謀私的、有以次充好的、有不顧別人死活亂排污的等等;往細裏説,比如各種各樣的電話詐騙、短信詐騙以及地溝油、毒奶粉、毒澱粉、毒生薑、毒韭菜、毒豆芽、染色饅頭、塑化劑、瘦肉精、蘇丹紅鴨蛋、老鼠肉做的羊肉……總之一句話為了搶佔別人的財物而不顧別人的死活,什麼事都幹得出。

老子曾説過“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可看看現實社會,奢侈品、富翁及排行榜都聽得耳朵生繭,現在是污染環境越多、掠奪資源越多、掙的錢越多、得到的頭銜和榮譽就越多,只要錢多其它的錯誤幾乎可以不論,即使偶而有批評富翁或“富二代”、“官二代”生活奢靡的,可那口吻卻分明是羨慕,巴不得那被批評者就是自己,活生生的一個笑貧不笑娼。在這樣的社會裏,道德還會在人的腦子裏被想起嗎?再看教育,現在強調的從小孩開始就要“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然後整個社會向他(她)們灌輸的就是競爭、排名、考試,可曾教育過要友愛、團結、互助?這樣一來,本來應是親如兄弟的同學活生生地成了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為了排名可以不擇手段。嗚呼,這樣的“智慧”又有多大意思呢?團結、友愛、親情、道德這一切都已成了真正的奢侈品了……

這時,我再回過頭看了看在地上正吃得歡的一羣沒有“智慧”的小動物,不竟悲從中來:難道人類真的不應該擁有“智慧”嗎?螞蟻,螞蟻,我怎麼忍心殺你啊,我多麼希望我是你的同類啊。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10

在孩提時代的我就曾經接觸過聖人老子的《道德經》,大家可以輕而易舉猜到當時懵懂孩童的我,對於這本書可謂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我對老子以及《道德經》的初步認識還得追溯到我爺爺跟我講的故事。爺爺跟我講了很多的古代傳説,其中就有關於聖人老子的傳説——相傳老子一夜間就寫出了流傳千古的《道德經》,騎着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成為神話傳説中的太上老君。小時候聽着這些傳説比較神祕、玄奧的東西,都是和老子相關的,但是老子是誰,什麼是老子的學説,他所著作的《道德經》講述的是什麼又有什麼意義,卻知之甚少,而且那時根本看不懂。

讀懂一本書,首先讀懂一個人。這是我閲讀書籍的座右銘,若光看一本書所講的內容,而不去深入瞭解作者為何做此書的種種原因,那就與作者做此書獻於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書純粹是為了賺取稿費或者立名,那樣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強稱為寫作工作者罷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時天下大亂,諸侯紛爭,廣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時代造英雄,時代也會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稱《論語》為做官必學,《道德經》為做人必學,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説法那樣的片面。一本《道德經》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為人等多方面的內容。換一種比較概括的話説可算為一本百科全書,但是《道德經》真正的分類還得算為哲學著作。

老子道家的學術充滿着辯證法,從探討宇宙天地、自然規律的變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為本,直接從關注明民生,關注社會弱者,弱勢羣體出發,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對社會人事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道德經》揭示宇宙萬物、自然天地、社會與人等及其運動規律,因而是一個博大的哲學思想體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運動一般規律的哲學概念,對中國文化以及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黑格爾曾經感慨:世界的哲學故鄉在中國!

在老子《道德經》諸多哲學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處世這方面知識。下面簡單的敍述一番。

修身為本的主張在《道德經》中有諸多名句:“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細細體味一下老子對人生修養和處世的見解,我覺得他的很多話語,句句啟迪心靈,不時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復醒,感到好像在痛飲千年陳釀,愈久愈香。

做人修身處世,是一個古老卻又常新的話題,每每與人細談老子哲學時談到修身處世這話題時,心中總會盪漾起新的體會新的感受。在立身處世這個主張中有一個極為經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取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弱之勝剛,天下莫不知。”柔弱勝剛強,是老子哲學思想中充滿相反想成、對立轉化的辯證法的命題,帶有普遍真理性的意義。剛剛提到老子以水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沒有東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勝過強大的,柔弱的勝過堅硬的,天下誰都知道。可謂水滴石穿,柔軟的水能夠把堅強的石頭穿透。在老子看來,柔弱勝剛強是自然界的一條法則。它比起強能勝弱,剛能勝柔這一表面膚淺的認識而言,柔勝剛,弱勝強,無疑是認識論上的一個飛躍和深化的實例。這句話告訴我們,新生的、弱小的、暫時處在劣勢的事物,最終是要戰勝舊的、暫時貌似很強大的事物的強有力的論證。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是中大家最熟悉的當屬“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應該向水的柔弱品質學習,即守柔。為什麼呢?因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堅硬的石頭。推及到人,若人能夠做到“上善若水”,所賦予的精神和意義,那麼他的心胸會像水那樣曾經深邃,待人像水那樣愛親,言談像水那樣真誠,處事像水那樣靈活圓通。這樣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説是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學習效仿的人呢?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11

《道德經》主要是論述兩個方面:一是世界本體--自然,即道與陰陽。道為世界之真,用陰陽成物。二是意識。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於道。在這兩個層面上,又構建了兩重秩序:一是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這種秩序證明人要尊敬、理解、學習自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這種秩序就是愛。脱離了愛,這種秩序將不復存在。

一、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於道,道是世界的本體,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沒胡道就沒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述道之理,而道之理應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應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為自己所用,從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天長地久"。倘若我們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勝天"的心態,鬥天、鬥地、鬥自然,最終的苦果還是自食。

"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規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們能夠利用其規律,在實踐中實現自己所要到達的目標或理想,因為"天不負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後要在適當的時候身退。"樹在招風",我們應順應天意,適時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殺身之禍,這也涉及到後面所寫的"知足"。

二、人與人之間的秩序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要想成為聖人實非易事,要想成為聖人,就應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恥下問,努力地用知識與道德來充實自己。,同時,要忌空無實際的志向,應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結合自身實際,去實現貼合自己潛力的理想與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這些,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強健的體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不應有驕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視他人的存在,驕傲自大隻會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萬丈深淵。"知彼知已,方能百戰百勝。""人貴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潛力,一切的困難就不將是困難了,完美的明天將被自己開創。

"困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有時也會決定整體。我們注重整體的同時,也不應忽視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從小事做起。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大廈,也是一塊塊磚建起來的。因此,我們在實現自己的理想時,要從小事做起,從此刻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終成大事,實現理想。

"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剛至強,柔變強。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以柔克剛,柔能勝剛,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敗天下到堅之物,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卻很少,甚至沒有。人民在強權之下,也許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來的柔弱,卻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來亡,便是一個例子。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衝動,更何況是人。那麼,我們該如何抑制自己的衝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應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雲密佈,也應處之泰然,冷靜、沉着地應對,最終將雲開見日。倘若自己先亂,即會做出衝動之事,其結果會更糟。

"夫唯不爭,故無憂。""見素抱樸,少見寡慾,絕學無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夠長久。"人有一大缺點,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變這一大缺點,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慾,持續一顆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煩惱。無煩惱者,常帶有微笑,能開心、快樂與幸福,這就能夠使自己壽命延長,安度天年。

總的來説,《道德經》惜字如金,字字經典,使人在明白自然這理,依道而行。同時,讓人明白世俗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清靜無為,使自身開心、快樂與幸福。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12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説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説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説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説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裏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裏,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説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説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説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欲如玉,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説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説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在《道德經》第七篇裏舉了一個例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説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説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鉅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13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説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説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説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説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裏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裏,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説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_,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説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説侯王都用孤、寡、不_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__欲如玉,__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説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説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在《道德經》第七篇裏舉了一個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liu_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説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説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鉅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14

《道德經》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户曉,兩千多年來一向影響着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讀書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但同樣也不能放下對傳世經典和傳統文化的學習。讀高中的時候,我以前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後隨着生活閲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

在我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充滿了東方智慧的哲學著作,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對現代社會同樣也具有很好的指導好處。其實,我們很多常説的典故和詞語就來源於《道德經》,如無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無形等等。當然,雖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讀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天我主要想講一下我讀後的一點心得:柔弱勝剛強。

萬事皆有“道”,如為官之道、從商之道,還有此刻流行的養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小到為人處世和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的道理――就是説事物產生之後,要用道德去培養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並且依照形勢去發展它。老子在《道德經》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那麼柔弱是如何戰勝剛強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剋制,需要韜光養晦、忍辱負重,需要年復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東西,但是它卻藴含了無窮的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正是因為柔弱,它才藴含着無窮的潛力,才能夠永遠充滿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風暴雨中隨風飄搖,卻永遠不會折斷,而高大強壯的樹木,卻很容易被大風摧折。

歷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説明了這個道理。劉邦因為有柔弱的性格,處處留意謹慎,每次大難臨頭都化險為夷,項羽雖然驍勇善戰,可惜他狂妄自大,到頭來卻身敗名裂,烏江自刎。還有勾踐“卧薪嚐膽”、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説明了這個道理。弓滿易折,人強易亡,柔弱勝剛強。試想,假若當年越王勾踐不忍辱負重,意氣用事,何來日後東山再起,報仇稱霸同樣,要是韓信不受跨下之辱,衝動之下拔劍殺人,之後的結果恐怕是以身償命,默然消失,就沒有以後叱吒風雲,擊敗霸王項羽流芳百世的將軍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頑強的。在抗日戰爭中,當時弱小的中國忍辱負重,最終戰勝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軍。在此刻和平時代,我們國家一向堅持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實際上就是不逞強,以低調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的處理,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而美國憑藉他的霸主地位,到處惹是生非,國際聲譽每況愈下。

柔弱,並不是膽小怕事、唯唯諾諾,它在現代社會表現出來是一種謙虛謹慎、低調務實的態度,是一種虛懷若谷的胸懷。對於為人處世而言,柔弱是一種自我修養,它教我們要學會不自滿、不逞強,要學會韜光養晦、寧靜致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消極懈怠、喪失信心。對於為官從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調謹慎,要善於守拙,不能鋒芒畢露,否則弓滿易折。“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適當的示弱,才能夠以退為進,成為最後的贏家。

柔弱勝剛強,這是古人教給我們的哲理,仔細品讀《道德經》,你能夠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時空,直達我們的心靈。收起你的鋒芒,保存你的實力,卧薪嚐膽,以柔克剛,在適宜的時候主動作為,必將成就一份偉大的事業。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15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處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覺什麼,當真的去結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經歷,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奧。

道德經雖不長,卻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學、政治、軍事及人生諸方面都有不少的論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產生感悟的,其實並不多,道德經給我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個“虛”字。就好像數學中的0一樣,講究的是處下,是低調,是一無所有,其實卻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話叫機會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虛”便是這樣的一種準備狀態,手上不固執的佔有什麼,才能隨時拿起什麼。當0做為分母時,整個式子的結果便是∞。它告訴我們生活要留有空隙,以持續靈動,就像畫畫留白一樣,一幅畫的成功,不在於它畫出了什麼,而在於它沒畫出什麼,在於它隱含了什麼,同樣,一次人生的珍貴,不再於一個固定的形式,路線,而在於,再於那存在於未來不可琢磨變數,那份能透過自己不斷奮鬥而產生的改變。

諸多經典,若是每一天都翻來覆去的看,縱然熟悉,卻也會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無窮,小別勝新婚。對於道德經,猶有這種感覺。

《道德經》七年級讀書心得 篇16

我今天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災難中,努力幸福就快來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為一驕傲就可能變成禍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期,因為表現較好,當選了“三好學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果。然後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果被老師把“三好學生”和體委都給撤了。自從老師訓了我以後,我就開始努力學習並加勁寫博文,結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閲讀之星”的稱號。我現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為“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能力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07kql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