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精選13篇)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精選13篇)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 篇1

白先勇先生的散文是這樣一種文字,初讀起來,顯得平淡樸素、明白如話,卻經得起反覆回味、一再咀嚼——雖然他只是信筆寫來,態度卻是一如既往地從容淡定、波瀾不興,從不會以花哨的語言煽情和賣弄,但那種歷盡坎坷的憂患意識和悲憫情懷總是瀰漫在字裏行間,而一股生命如寄、人生實難的悲愴感受,也時時讓你悲從中來,不自覺地潸然淚下。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精選13篇)

《樹猶如此》(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11月版)是白先生的散文自選集,其中收錄的,主要是白先生回憶個人經歷和思鄉懷人等方面的文章,時間跨度則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一直延伸到當下,基本囊括了白先生的文字生涯。從中既不難看出白先生數十年來的文學經歷,同時也能夠清晰窺見他的心路歷程。白先生系地位顯赫的名將之後,他出生於亂世,童年遭逢家國鉅變,在他早年的記憶中,更多的是“空襲時的惶恐,得病後被隔離的孤獨,輾轉各地的逃難以及十里洋場的光怪陸離。”這樣一種無根飄零的命運,一種悽惶蒼涼的情結,凝結在他的筆下,轉化成一種生命短促與人生無常的悲涼感受,一種難以釋懷的身世感慨和濃郁鄉愁。當然,白先生對歷史興衰與人世滄桑的獨特感悟,早已超越了鄉土地理的範圍以及個人情感的範疇,最終變成了他文學創作的心靈“原鄉”。

詩人余光中曾經評價:“小説家白先勇是現代中國最敏感的傷心人。”然而,作為散文家的白先勇,又何嘗不是一位“最敏感的傷心人”呢?如果説白先勇小説的底色是哀悼,那麼他散文的底色則既有哀悼,也有真情,可以説是“以血淚、以人間最純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白先生寫自己的至親,比如母親和姐姐,雖然一再抑制自己的感情,卻依然還是情動於中,令人動容;他寫自己的摯友,比如知己好友王國祥——尤其寫到與重病纏身的王國祥依依作別,一個人駕車“開上高速公路後,突然一陣無法抵擋的傷痛,襲擊過來,我將車子拉到公路一旁,伏在方向盤上,不禁失聲大慟。”也同樣讓人黯然神傷、無法控制。面對人世間的大悲劇與大苦痛,白先生總是推己及人,由一己而親友,由親友而社會,最終在他的文字中上升為一種近乎宗教救贖的普遍關懷,而對人類——包括同性戀者、艾滋病患者等所有弱勢羣體在內的廣大人類的同情與悲憫,也成為白先生散文寫作的永恆主題。

談中國台灣現代文學,白先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且不説他本人的創作對中國台灣文壇影響深遠、意義非凡,他力主創辦的《現代文學》,對中國台灣現代文學的發展和成熟,亦尤其具有播種耕耘的開拓之功。在白先生的散文自選集中即收錄了不少有關《現代文學》的篇幅,這些文章既是睿智的文論,又是難得的史料,白先生不僅以親歷者的身份將那段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的日子一一記錄下來,而中國台灣現代文學的前世今生,在他的筆下亦顯得鉅細靡遺、生動如昨。我們既能夠從中梳理出一條中國台灣現代文學從播種耕耘到開花結果的清晰軌跡,同時,也能夠真切感受到那一代中國台灣文學青年的艱辛探索與自我超越。

正像白先生所申明的那樣,文學,雖然不能幫助一個國家的工業或商業發展,但文學終歸是有用的,它是一種情感教育。“想做一個完整的人,文學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白先生之所以堅持文學創作,正是為了把人類心靈中的痛楚變成文字;而他之所以“由年輕人水仙花的自我中心漸臻以悲天憫人的眼光看大千世界”,文學,顯然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 篇2

《樹猶如此》是白老先生的散文自選集,主要收錄他回憶個人經歷、親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紀念王亡友王國祥的《樹猶如此》將至深痛楚沉澱六年,被稱為“以血淚、以人間最純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了兩篇寫友人的新作:畫家奚淞修佛之旅《尋找那一棵菩提樹》,救助上萬艾滋孤兒的杜聰《修菩薩行》。

書中作品多成於白先勇“五十知天命”之後,董橋曾“驚訝他已然像自在、放下的老僧,任由一朵落花在他的掌心默默散發瞬息燦爛”。寫至友王國祥、三姊先明,平實中藴藏波瀾壯闊,人間悲憫。桂林、上海、南京、台北,文化鄉愁疊加,難覓歸處。在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雜誌《現代文學》,白先勇以文會友,情篤一生。他也關心年輕人的成長困境,艾滋病患的掙扎和勇氣。生命繁華之歡喜,傷逝消亡之不捨,白先勇的天真執着和無可奈何,在散文中化為真實的有情世界。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 篇3

《樹猶如此》

“我一向相信人定勝天,常常逆數而行,然而人力畢竟不敵天命,人生大限,無人能破。”

“我與王國祥相知數十載,彼此守望相助,患難與共,人生道上的風風雨雨,由於兩人同心協力,總能抵禦過去,可最後與病魔死神一搏,我們全力以赴,卻一敗塗地。”

生命短暫無常,生活雖然看似平靜,但其中的無常有時是我們無法想象也無法預知的。銘記人生大限,無人能破,用寧靜的平常心但堅定的勇氣和珍惜的心去生活才對。

《第六隻手指》

作者的媽媽真偉大,“做我們十個人的母親,談何容易。分水果,一人一隻橘子就是十隻,而十隻的大小酸甜怎麼可能分毫不差呢?至於母愛的分配,就更難稱量了。”

明姊的心病,心理學的難題,“人類上了太空,征服了月球,然而自身那塊方寸之地,卻仍不得其門而入。”

《明星咖啡館》-年輕時創辦《現代文學》的經歷,優秀的人都是這麼的優秀....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 篇4

蘇東坡是我非常敬佩的大文豪和大學者,他在多個領域都是文藝上的佼佼者,例如書法、詩詞、散文等,都成為了大家,並且他還是一個美食家,善於品嚐和烹煮,他也是個熱愛生活的人,是個天性樂觀的人,早遭遇了不公平和排擠時,他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樂觀堅持的做學問和生活着,這種精神值得我學習!

蘇東坡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也是舉國聞名的散文家蘇洵,但蘇洵在科舉的道路上走的非常不順利,名聲大卻不善於科考,因此父親對兩個兒子給予了很高的期望。結果蘇軾科考就中了榜眼,而根據歷史記載,考官歐陽詢害怕實際上第一名的蘇軾是自己弟子曾鞏,從而引起學子門的質疑,於是就改判為榜眼,結果發榜出來居然是蘇軾,也就是説蘇軾是實際上的狀元。

蘇軾在政治上頭腦清醒,既不屬於鷹派,也不屬於鴿派,因此遭到了兩派的打壓和排擠,不論是王安石,還是司馬光,都認為他是政敵,因此他曾經也遭遇過的烏台詩案,好在宋英宗下旨赦免了他,這些遭遇不過是政敵的攻擊罷了。

蘇軾在朝廷樹敵很多,因此一再被貶,並且被貶到當是稱之為九死一生的蠻荒之地儋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島,但蘇軾不僅沒有就此頹廢和失望,更加堅強的活着,為當地的百姓辦學和教化,此後海南也出了一些進士和舉人,這都是蘇軾的學生,可見文化的影響力之大。

我要像蘇東坡學習,成為一個樂觀的人,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光彩!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 篇5

前些日子借了一本超厚的世界名著《雙城記》,看了幾章後,我決定還了它,實在沒意思,而且又看不懂,不過它的減肥版,總算看完它了。

書中人物其實很多,但人物的各種關係又是那麼的令我意想不到,主人公是一個曾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馬內特醫生,她的女兒露茜,他的女婿查爾斯…我對好人總有一種好感,對壞人總有一種厭惡感,不奇怪啊,每個人都這樣,除非他是超級好人,對壞人存有仁慈的心,或者他是超級大壞蛋,對好人總有一種感覺,其實這也不奇怪的,事實就是如此!一羣虛偽的傢伙。得法熱夫婦去找露茜,原以為要幫她的丈夫查爾斯,其實是害了她的丈夫再次入獄,並且最終導致卡登先生的死。

我本人覺得卡登先生很講義氣,重感情,他第一次見露茜就愛上她,雖然表白遭到拒絕,但對她的愛仍不改變,最後為了露茜能和她丈夫團聚,為了露茜不再傷心流淚,他去監獄和查爾斯調包了,用自己的命換了露茜的幸福,不能不説他是令我最受感動的一個人物。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 篇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每天早晨來到學校,總會聽到同學們在教室裏一絲不苟的讀《三字經》。

在歷史的長河中,先人們經歷了許多艱辛和磨難,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寶藏。《三字經》就是其中的藝術精華。“孟母擇鄰”,“黃香温席”,“孔融讓梨”……這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都出自《三字經》。每當我拿起書本,津津有味地讀着《三字經》時,總會想到那一個個動人心絃的故事,這總會讓我牽腸掛肚,如痴如醉。

《孟母擇鄰》中,孟子有一個愛他的好母親,其實,天下的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一樣的。愛表現在父母身上是那樣的真切。父母的愛是遮雨的傘,父母的愛是一陣涼爽的風,父母的愛是滴落的淚水。同樣,我們也要孝敬父母,在父母勞累時,給他們倒一杯茶;在父母生病時,細心照顧。在古代,人類又是怎樣孝敬父母的呢?《黃香温席》大家都聽説過吧!小黃香為了讓父親在冬天睡覺暖和些,便用自己的身體取暖,那拳拳的孝心感動了多少炎黃子孫啊!不僅是晚輩孝順長輩的一片赤子之心令我們感動,長輩教子有方的故事又讓我們深知父母的一片苦心。兄弟姐妹之間又應該是怎樣的愛呢?《孔融讓梨》的故事中,小小年紀的孔融把最大的梨給了自己的兄長,這種團結友愛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啊。

《三字經》中還有許多酷愛讀書的感人故事。頭懸樑,錐刺股。蘇秦刻苦學習的品質一直讓我記憶猶新;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綴。孫康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勤學苦練,後來成了大官。那麼多的故事,都講了古代人們喜愛讀書的精神,作為一名當代的國小生,我們應該要學習他們,雖然我們不能頭懸樑,錐刺股,但我們也要孜孜不倦地學習。一想到古時候人們家裏條件那麼差,而現在高科技時代人們學習不那麼刻苦時,我便內疚起來。

自從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後,對我的幫助很大,不但讓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藴,而且還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

人生如一本書,愚人嘩啦啦地翻過,而智者潛心細讀。我學習了《三字經》,讓《三字經》指導我天天進步、健康成長吧!讓《三字經》指導我們的行動,使我們成為有道德、講文明、愛學習的好少年吧!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 篇7

《列寧》是由美國著名新聞記者兼傳記作家路易斯·費希爾創作的傳記。是一本將列寧形象真實可信、生動鮮活地刻畫在讀者眼前的著作。本書既是以美國人的視角來書寫和評判列寧。同時也超越了國別的界限,站在歷史和人性的高度,全面、真實、詳盡地詮釋了列寧偉大的一生,並對其鮮為人知的一面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我想也只有美國人才能比較全面和客觀的撰寫一個俄國人的生平,因為從文化上來説,都屬於西方陣營,是托克維爾預言過的主宰世界的兩個大國,彼此間又分庭抗禮幾十年,所以沒有比一個美國人筆下的列寧更為真實和相對客觀了。

《列寧》自出版以來即獲得世界範圍的廣泛好評,被公認為當今世界最好的列寧傳記版本,並被譽為傳記文學中“劃時代的鉅著”。本書觀點鮮明,論證充分,史料完整,表述準確。作者路易斯·費希爾是有名的列寧研究專家,為撰寫本書蒐集並掌握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經過40餘年的艱苦努力,最終創作出這部記述列寧一生政治活動、社會活動和生活情況的長篇鉅著。

列寧最大的特點就是政治,這是英國演員本金斯利在談到自己扮演列寧的體會的時候説的一句話。因此,列寧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一個職業革命者和政治家的生涯,他的生活是政治,是流亡和辦報,是開會和演講,做指示和閲讀,列寧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不僅僅是在口頭上説説,而是真正做到每天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必須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能夠眼高手低,光説不做,只有自己以身作則了才能為人民羣眾做出帶頭作用、榜樣。列寧還認為:需要把一些單獨的人鍛鍊成一支軍隊,需要把一些單獨的職員組織成一個政府。任何人和事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繫。猶如滴水石穿,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堅不可摧,沒有人能夠動搖。

列寧的早期生活佔據了非常少的篇幅,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介紹1918年到他去世時候的生涯。完全集中於他的對內對外政策,作為一個政黨的領袖和國家的首腦來寫,因此閲讀本書需要不帶任何情感色彩,在書中,你能看到的是一個冷靜的國家首腦,而不是一個傳奇。

通過列寧對於個人感情的控制這方面的內容,我們明白了意識能動性作用的重要性。意識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列寧通過對自己的情感控制,不隨便動怒於人,不隨便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對於什麼事情能用平常心態去應對,這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説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説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告訴我們對以任何事情,都不要看的太重,凡事都要保持好的心態,才能遊刃有餘。

本書作者筆下的列寧具有英雄造就時勢的觀點,斷言假如沒有列寧本人就無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蘇聯的建立。無論這樣説會不會過於武斷,都可以看出列寧自身的果斷和魄力。沙皇和克侖斯基的垮台是由於戰爭的失敗造成的整個國家的癱瘓和混亂,而混亂的時代正是需要一個鐵碗專制的人物來控制局勢和重建秩序,那本質並不是意識形態的勝利而是誰有強力的手段誰勝利。

意識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列寧帶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登上了歷史舞台,如果列寧本身沒有這個意識的話,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一系列成就。意識總是適應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產生的。本書中所介紹的很多章節,都透露了列寧當時所面臨的一種尷尬境地,他所信奉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他被迫的採取的違反正統理論的實用主義做法,如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與德國的和約,顯示的是與其理想和宣傳相反的行為。

人的意識是在能動地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按照客觀實際和客觀規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計劃、辦法等,指導人們進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作者認為列寧是有兩個心的,一是作為思考者,一是作為行動者,而且兩下並不衝突。其實列寧不過是把目的作為唯一的目標而已,手段是他所不在乎的,他説過,不怕弄髒自己的手,不要憐憫而是要敲打人們的腦門,人們生活在地獄裏卻不自知。列寧在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過程中,不斷的加強自我意識以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 篇8

四星半,部分謀殺的細節描寫對我來説略重口,但確實刻畫精彩。第一感覺作者對音樂有自己的要求和品味,因為提到很多樂隊和歌曲,瞭解作者背景才知道曾經是搖滾歌手。小説注重環境氛圍烘托,但偶爾也稍顯宂長。一度懷疑黴菌清潔員和兇手有關,到後面才發現埋這個鈎子是為了解開雙胞胎媽媽的謎團。到小説的一半基本知道兇手是誰,所以會覺得3個疑兇的編排有點刻意,但是看完會發現排除疑兇的過程,一方面也在理清更深層的人際關係和補充殺人動機。最後尤納斯和爸爸的對話,才讓一直被雨雪籠罩的挪威照進一絲陽光,親情可以是超越仇恨和血緣的存在,就像哈利和歐雷克。最後一章關於正義和邪惡的討論引人深思。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 篇9

在生活中我用過的《三字經》有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在學校裏我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向大哥哥大姐姐們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同時也愛護小同學,在家我孝敬父母,有了好吃的東西,我總是先給爸爸、媽媽嘗後我在吃。

我知道一個人從小要學習做人道理,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恭敬兄長、友愛弟妹,因為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德行,其次就是學習看到的和聽到的知識,學習數學語文等各種文化知識,這樣才能奠定好做人和求學的基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生就像一塊玉,只有打磨後才會成為器具,如果沒了打磨就永遠是一塊玉石。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文化。現在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有不斷地學習,和努力地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就像一個老師,教導着我們,為我們鋪設人生的道路,讓我們成為有用的人。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 篇10

幾天前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不論是天文地理、社會家庭,還是歷代興衰、文化變遷,都在其中;書中更是包含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三字經中看到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例如這段話:“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大意是:狗能在夜裏替人看守家門,雞會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蠶能吐絲以供人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還真不如這些小動物呢。

還有這個段落也很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車胤捉來螢火蟲放在紗袋裏,用它來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求學。

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很勞累,但仍堅持讀書,意志超過了常人。這段話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愛讀書,但他家裏很窮,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這可怎麼辦呢?夏天的一個夜晚,車胤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就靈機一動,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紗布袋裏,掛在自己的書桌上方。小車胤就藉着螢火蟲發出的光亮來讀書。車胤勤奮讀書,長大後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學者。

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本領,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我們要在年少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就能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影響極其深遠。全書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去閲讀。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 篇11

説起人類的起源,就不得不提起世界三大起源學説:海猿説、海陸雙祖先複合説與外星人説。它們各有各的觀點,也各有各的證據,真是眾説紛紜,莫衷一是。

對此,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科學家馬萊斯認為:大約65萬年前,一些外星人來到地球,他們具有高度的智慧和豐富的科技知識,發現了地球上的環境很適應他們居住,但他們卻不堪忍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於是這些外星人不得不放棄地球生活,並決定在地球上創造出一種新的適宜於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種,同時又使他們能在地球上繁衍。他們選擇了地球上精力旺盛、智力較高的雌性猿人作為對象,設法使他們受孕,這便產生了我們人類的祖先。

馬萊斯的見解的確驚世駭俗,但我不同意這種説法,假如外星人真的來過地球,真的與猿繁衍出新猿,那麼在這400萬年中,難道會一點痕跡都沒有嗎?如果地球人真的起源於外星人,那麼發現了30萬年前、40萬年前乃至100萬~200萬年前的古代類人猿化石又如何解釋?雖然總有所謂的“ufo”出現在地球的上空,刺激着我們的眼球,可又有誰見過外星人呢?

我比較贊同的是海猿説。1960年,英國的人類學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在化石空白期,人類的祖先不是生活在陸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 篇12

馬克。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能夠經過雙眼看世界,可是有個死角就是自我,所以看清自我、與自我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我,與自我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

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我,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我進行告誡。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忙人們去過更加完美的生活。每個人都要對自我的同類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

如書中有一篇是這樣説的:“有一種人,一旦做了好事,就當作是對別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賬簿上。還有一種人雖不至於如此,可在心裏人就把別人當做受惠者,覺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種人呢,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我做了好事。這樣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結出的葡萄,並不因為自我的果實要求什麼報酬。”

奧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異常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期望別人指導的,不僅僅要使行為高貴,並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樹猶如此》讀後心得體會 篇13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福爾摩斯探案集》,裏面的資料可精彩了。講的是一位名叫約翰華生的軍醫和神探夏洛克福爾摩斯一齊破了一樁有一樁撲朔迷離的奇案。

書中的華生先生和福爾摩斯先生合租了一間房子,兩人便很快成為了朋友。華生在跟福爾摩斯一齊破案時學到了不少東西,他的推理本事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本書分為幾個故事,每一個故事就是一段驚險刺激卻趣味的奇妙之旅。就當福爾摩斯和他的朋友們一點一點找到線索、證據,一點一點撥開懸疑的迷霧時,線索會突然斷了,剩下的是人們茫然的表情。而後福爾摩斯總會找到一些細節,繼續探索下去。就在這時,人們總會發現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不為人知的祕密和事實。就是這些祕密,使真相一個一個浮出水面,最終,聰明的人們找到了通往這樁奇案的大門的鑰匙。就這樣,一樁又一樁的案子被他們踩在了腳下。

書中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異常細緻,描述的也異常的準確,讀了之後彷彿一個人生生的活在你的眼前。我異常喜歡書中的主角夏洛克福爾摩斯先生。因為他的語言詼諧幽默,但辦起案子來卻一絲不苟,他面容冷酷俊朗,目光鋭利,眼神咄咄逼人。”他知識既豐富,同時又十分貧乏。他對文學、哲學和政治學近於無知,他對哥白尼的議論和太陽系的構成竟一無所知。他對英國法律知識精通而偏重實用,他關注地質學則全在實用。“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謙虛、聰明、瘋狂、幽默,是最有魅力的偵探!

《福爾摩斯探案集》中還揭露了人性的罪惡。比如有一個人是一個大家族中的一員,他是個逃犯,然後隱姓埋名住在自我家的附近,他為了爭奪遺產,只要不是自我繼承遺產,他就殺了那個人。最終,他還是被自我害了,掉進沼澤,死了。這是人性的醜惡,是人心的自私。

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期望大家能夠領略一下福爾摩斯,一個最棒的偵探那迷人的風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0766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