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黨團相關 >黨委黨建工作 >

黨的羣眾路線實踐活動心得

黨的羣眾路線實踐活動心得

開展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我們党進行自我教育、解決自身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黨的羣眾路線實踐活動心得,歡迎大家閲讀。

黨的羣眾路線實踐活動心得
黨的羣眾路線實踐活動心得一

通過學習,我認為結合當前形勢,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重大意義。隨着社會的發展、條件的改善, 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我們黨內存在精神懈怠、脱離羣眾、消極腐敗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四風問題。因此有必要開展羣眾教育實踐活動,順應羣眾期盼,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要時代意義。

作為黨員,應該立足崗位和個人實際,積極帶頭開展好教育實踐活動,作為我們圖書管理人員,應該以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解決廣大讀者最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以發展為主題,找圖書館發展的辦法,找解決阻礙圖書館發展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應該以習提出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為着眼點,做到“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投身到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點來“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第一,不搞形勢主義,主動聯繫讀者。以堅持讀者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加強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聽取意見、建議,促進工作發展。同時,深入學生當中,瞭解學生需求,掌握第一手情況,在工作中加以落實。

第二,不搞官僚主義,認真踏實工作。讀者滿意是工作的立足點,在工作中想讀者之所想,急讀者之所急,在任何細微的地方都要體現以讀者為先,為讀者着想,為讀者提供便利、快捷、準確的服務,滿足讀者的需要,使服務變得更專業、有特色。

第三,不搞享樂主義,踐行黨員模範作用。對自己嚴格要求,恪守做人原則;不投機取巧、阿諛奉承,不謀私利,不貪便宜;誠實做人,踏實做事,紮實做學問。自覺運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按質按量完成各項工作。

第四,堅決抵制奢靡之風,奉行艱苦樸素。在現代生活中,我們應該把奉行艱苦樸素上升成為一種精神境界,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而不貪圖享受。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聚沙成塔,崇尚節儉,合理消費,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為目標,增強節約意識,改掉不良陋習,做到“以勤養志、以儉養德”。

黨的羣眾路線實踐活動心得二

通過對報告和關於開展黨的羣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講話精神的一次次學習和領會,我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到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偉大意義和重要性。切實體會到報告中所指出的:“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深刻含義。

回顧我黨在戰爭年代取得的勝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了黨的羣眾路線。歷史明,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始終與人民羣眾同呼吸共命運,是我們黨無往不勝的根本。因此,羣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隨着時代的不斷變革,羣眾路線在今天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當今,同樣需要黨依靠羣眾,依靠信念,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取得更加偉大的成就。“大樹紮根於沃土,高樓立足於基石”,人民羣眾在任何時候都是我黨最強大的後盾,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

但是,隨着經濟社會的逐步發展、物質財富的日漸豐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理想信念動搖、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官僚主義等腐敗之風、不正之氣逐漸侵蝕了我們的黨員、幹部隊伍。有的黨員幹部發生角色錯位,由“公僕”變為“主人”,從根本上脱離了羣眾;有的黨員幹部瞧不起羣眾,認為羣眾無知、愚昧,層次不高,怕接觸羣眾,從心理上拒絕了羣眾;有的黨員幹部冷漠羣眾,對羣眾反映的問題漠不關心,至人民羣眾而不顧,自己卻損公肥私、腐化墮落,將務實清廉、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原則和宗旨拋到腦後。這些歪風邪氣雖然僅存於黨內少數成員身上,但這些行為,卻損害了黨的形象,敗壞了黨的聲譽,腐蝕了黨的肌體,玷污了黨的純潔,深深的傷害人民羣眾的感情,影響了黨在人民羣眾中的地位,降低了人民對黨的信任度,也削弱了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關係。

在xx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到“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脱離羣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的講話深刻的闡明瞭羣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重要意義。走好羣眾路線,密切羣眾是事關黨的前途和命運的大事。

面對黨員幹部隊伍當前的現狀,黨中央看到了問題的所在。在我國發展與改革面臨拐點的關鍵時刻,黨中央審時度勢,果斷部署在全黨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適時啟動黨員隊伍自我教育、自我淨化、自我校正程序,是非常及時、相當關鍵的,也充分體現了中央的羣眾情懷、憂患意識。

在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聚焦到作風建設上,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從的講話中可以看出黨中央加強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淨化黨員隊伍、整治不正之風和頑疾的決心和信心。

我們作為教師隊伍中的一名黨員,在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特別是在當前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時期,更需要我們每一個黨員肩負起新的職責、新的使命。更加要帶頭密切聯繫羣眾、走好羣眾路線,更加牢固樹立“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不管是在什麼時候羣眾都是我們最有力的後盾、是我們黨永葆生機的力量源泉”的思想意識。自覺投身於黨的羣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中去。

黨的羣眾路線實踐活動心得三

7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中國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艱難態勢下取得完勝,和共產黨始終堅持羣眾路線、堅決依靠和發動廣大羣眾有密切關係。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只要和羣眾站在一起,“任何強大的敵力是奈何我們不得的”。

黨的羣眾路線在抗戰期間日臻成熟

黨的羣眾路線的內容是:“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羣眾的自覺行動。”這深刻闡明瞭黨和羣眾的魚水關係、血肉關係。其中,“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是講黨的羣眾觀點,它關係黨的性質、宗旨的根本問題;“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是講黨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解決了黨的正確意見從哪裏來的問題。

黨的羣眾路線孕育於紅軍時期。當時敵強我弱,紅軍要生存、要打仗,就必須重視做羣眾工作、贏得羣眾支持。毛澤東同志指出:“紅軍絕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羣眾、組織羣眾、武裝羣眾、幫助羣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紅軍的主要任務是做羣眾工作,打仗與做羣眾工作是一與十之比的。這個時期,我們黨還提出了羣眾觀點,以及把羣眾路線當做工作方式方法等重要思想,羣眾路線雛形已現。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共產黨人非常注重總結和發揚紅軍時期的對敵鬥爭經驗。毛澤東同志就曾指出,紅軍“關於如何聯繫羣眾和動員羣眾反對敵人這一方面”,是對“抗日時期的最好的和最切近的參考”。孕育於紅軍時期的羣眾路線在抗戰時期被充分運用於指導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根據地建設、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各方面工作,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理論概括和昇華,逐漸走向成熟。

黨的羣眾路線在抗戰期間走向成熟,標誌之一是提出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必須相信羣眾、依靠羣眾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為了放手發動羣眾,壯大人民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一個新中國,毛澤東同志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激勵全黨“挖山不止”,以“感動上帝”。而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標誌之二是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並視其為“黨的唯一宗旨”。這使得羣眾路線有了政治靈魂。正基於此,毛澤東同志説,與廣大人民羣眾的密切聯繫,是我們黨區別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標誌之三是提出了“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領導方法,實現了黨的領導方法與黨的羣眾觀點的統一,使黨的領導活動更具科學性、實效性。毛澤東同志指出:“羣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裏的‘諸葛亮’。我們應該走到羣眾中間去,向羣眾學習,把他們的經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然後再告訴羣眾(宣傳),並號召羣眾實行起來,解決羣眾的問題,使羣眾得到解放和幸福。”他還要求全黨必須廣泛深入地提倡這種“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領導方法”。標誌之四是深刻闡述了密切聯繫羣眾的羣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關係,使羣眾路線理論上升到哲學高度。毛澤東同志認為,羣眾路線既是領導方法,又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羣眾路線和思想路線二者的連接點就是深入實際、深入羣眾調查研究。他強調,人民羣眾的實踐活動是正確認識的來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標誌着羣眾路線在理論上的成熟。

羣眾路線是中國奪取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

成熟的、正確的理論一經付諸實踐,就會產生巨大威力。面對艱難困苦的抗戰局面,共產黨人在抗戰中堅持羣眾路線,積極聯繫羣眾、動員羣眾、團結羣眾、依靠羣眾,激發出羣眾巨大的抗戰熱情,並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羣眾路線是制定正確對敵戰略戰術的根本工作路線。正確的戰略戰術是克敵制勝的關鍵。積貧積弱的中國要想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必然要堅持羣眾路線、依靠發動廣大羣眾進行全面的人民戰爭。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之初就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認為抗戰不只是哪一個黨派、哪一個人的事,也不只是政府及其軍隊的事,而是每一箇中國人的事,是全體中華兒女的事。可以説,提出這一正確主張,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羣眾路線的必然選擇。毛澤東同志曾有針對性地指出:“不要人民羣眾參加的單純政府的片面抗戰,是一定要失敗的。因為它不是完全的民族革命戰爭,因為它不是羣眾的戰爭。”並認為中國抗戰的中心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抗戰期間,共產黨人還率先提出和實施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從全面抗戰路線的提出,到持久戰戰略方針的確立,再到人民戰爭戰術的制定,無一不展現出了羣眾路線的重要性。歷史和實踐都已證明,正是緊緊依靠廣大羣眾,中國共產黨才制定出正確的戰略戰術,從而為奪取中國抗戰勝利指明瞭方向;正是緊緊依靠廣大羣眾,才有了奪取抗戰勝利最關鍵的力量、最堅實的根基。

羣眾路線是凝聚奪取抗戰勝利最深厚偉力的重要工作路徑。人民羣眾具有最深厚的偉力。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根據地通過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税,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也得到了開明地主、紳士對共產黨抗日主張的支持。通過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共產黨凝聚了更加廣泛的力量,同時加強了和黨外人士的合作,擴大了影響力。中國共產黨還以多種形式將廣大農民羣眾組織起來,採取“滾雪球”的辦法進行“全民總動員”“實行全民武裝”,並通過整風進一步改進優化了黨的作風,密切了幹羣關係,使黨的各項工作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羣眾,由此贏得廣大羣眾衷心的擁護支持。中國共產黨通過統戰和羣眾工作,推動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共禦外侮,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匯聚起氣勢磅礴的力量,從而為中國奪取抗戰勝利提供了最博大的力量支持。

羣眾路線是動員廣大羣眾積極投身抗戰的重要工作方法。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抗日戰爭這一“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抗戰期間,共產黨運用報刊、戲劇、歌曲、牆報、羣眾大會、演講、個別談話等多種宣傳方式,向羣眾揭露日軍的殘暴罪行,説明抗戰形勢和中國前途。靈活多樣的政治動員,加上現實的殘酷鬥爭,啟發了人民羣眾的民族覺悟,人民羣眾的抗日熱情很快被激發出來。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成為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共同意志。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國人民義無反顧投身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繼承和發揚羣眾路線的優良傳統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在新的歷史征程上,今天的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過去中國取得抗戰勝利的寶貴經驗,是堅持羣眾路線的優良傳統,今後要如期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同樣需要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

繼承發揚羣眾路線的優良傳統能夠更多地凝心聚力,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最大力量支持。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最偉大的夢想,它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夢,需要全國人民共同為之努力奮鬥。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只要繼續堅持羣眾路線這一重要法寶,就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充分地瞭解羣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不斷做好羣眾工作,如此就能廣泛調動人民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更快地凝聚起民心民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匯聚起力量和才智。

繼承發揚羣眾路線的優良傳統能夠更快地找到問題答案,為實現中國夢克服各種矛盾困難。夢想的實現不會一帆風順,中國夢的實現更要在攻堅克難中前行。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中國前進的步伐面臨巨大壓力和諸多矛盾。羣眾中間藴藏着豐富智慧,化解改革攻堅期的矛盾和困難需要到羣眾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繼承和發揚羣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密切聯繫羣眾、認真向羣眾學習、不斷汲取羣眾靈感,我們就會有更多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困難,從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攻關奪隘、闊步前行。

繼承發揚羣眾路線的優良傳統能夠更好地管黨治黨,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最堅強的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領導核心。我們黨之所以在抗日戰爭期間成為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與嚴守黨的宗旨、始終堅持羣眾路線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繼續發揚革命年代形成的優良傳統,堅持從嚴管黨治黨,持續加強羣眾路線教育,進一步密切了黨羣關係、幹羣關係。古語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搞好黨羣關係,做好羣眾的貼心人、引路人,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面對許多具有新的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黨只要不斷髮揚密切聯繫羣眾的優良傳統,繼續堅持羣眾路線,就能和羣眾保持“魚水關係”,就能帶領全國人民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標籤: 羣眾路線 實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angguan/dangwei/9r9n0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