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寫作指導 >

寫好文字材料要注重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寫好文字材料要注重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當前,機關幹部在文字材料寫作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針對性不強,深刻性不夠,缺乏厚度和份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多年來從事機關文字材料寫作工作的實踐,分別談點體會。

寫好文字材料要注重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增強文字材料的針對性上下功夫

判斷一個材料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這個材料有沒有針對性。一些材料質量不高、領導不滿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針對性。針對性從哪裏來,最直接的就是抓問題。提出的問題越尖鋭、越貼近實際、越具有普遍意義,引起的反響就越大。抓哪些問題?要抓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具有很強的典型意義和代表性,講出來後能引起大家的重視和思考;要抓十分突出的現實問題,特別是把那些“關注度”很高的問題,在合適的場合講出來,讓羣眾和部屬清楚組織的看法和態度,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案和交待;要抓將要遇到的關鍵問題,講這一類問題,主要目的是增強預見性,掌握工作的主動權。那麼,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增強文字材料的針對性呢?我認為需要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要切中要害。鼓要敲在點子上,蛇要打在七寸上。提出問題要直奔關鍵,敢於查擺矛盾,敢於揭露傾向性問題,追究其原因、教訓。有一個材料對“好人主義”和“叫好主義”分析得比較好,可以説講在了點子上和要害處,它是這樣講的:現在一些單位“叫好主義”很有市場,“叫好主義”比好人主義有新發展。好人主義只是不敢和不願得罪人,“叫好主義”則把功夫下在拍馬溜鬚上,見人就講“過年的話”,逢人先戴“高帽子”,就連黨委民主生活會上,也往往是表揚與自我表揚相結合,批評與自我批評很難開展起來。有的怕得罪人,“批評別人開不了口、處理問題下不了手”,甚至在有些問題上無原則地遷就退讓;有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説為佳。這都是與好人主義與“叫好主義”盛行分不開的,也説明一些單位少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必須在提高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質量上下功夫。二是要由表及裏挖深處。對司空見慣的問題,不能光是擺現象、談危害,而應站在更高起點上分析,從更新的角度來審視,找出問題存在的深層次原因。能不能把存在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找出來,是決定材料思想性強弱的重要方面。分析問題不要追求面面俱到,不要涉及方方面面,要講最本質的東西,不能老和尚的帽子——平平沓沓。如果要害的、本質性的原因找不到、寫不透,材料的思想性就上不去。俗話説,掘深井得甘泉。我們打井挖了很多鍬的時候,常有“差不多”的感覺,可就是不出水,如果這時不停地挖上幾鍬,甘泉就會噴湧而出,少挖一兩鍬,就可能是一個枯井。分析問題也常是這樣,感到“差不多”的時候往往也是才思枯竭的時候,這時如果再鼓一把勁、努一把力,就可能達到“更上一層樓”的境界了。最近聽一位教授的輔導講座,他在講到少數黨委班子成員不會正確處理原則與感情的關係時,對問題分析得比較深,原因找得比較準:“黨委班子成員作為擔當一定職責、擁有一定權力的社會行為主體,往往處於各種社會關係的交匯點和方方面面感情的關注點,不講關係、不講感情是不可能的。但現在有一種傾向,有些事情明知道辦了違反原則,但考慮到有的是上級交辦的,不辦怕影響在上級心目中的印象;有的是同事、戰友、熟人託辦的,不辦怕人家説自己不夠意思;有的是地方對口部門求辦的,不辦怕斷了後路、以後不好來往,再三權衡,最終還是原則讓位於感情,説了不該説的話,辦了不該辦的事。這些問題,説到底都是個人主義思想作怪,是等價交換原則侵入黨內政治生活的表現。”三是要寫出解決問題的新辦法。材料的根本目的在於指導工作、啟發思想、推動實踐。我們無論起草什麼樣的材料,都不光是念給別人聽的,不僅要告訴別人怎麼看,還要告訴別人怎麼幹,力求拿出解決問題的新辦法、新措施。因此,起草材料要着眼於解決問題多想辦法、多拿對策,注意材料的實用性。特別是對一些常講的問題、經常性主要工作,儘量寫出新思想、新分析、新思路,拿出新舉措,讓人聽後思想有啟發、行動有遵循、工作有“抓手”。最近看了一個材料,對黨委正副書記如何對待名利、做好“讓”的功夫寫得很到位,提出的辦法操作性比較強,很受啟發:“在名利面前,每個黨委正副書記都要超脱一些,名利這個東西,爭是爭不來的。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爭你我高低,其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事業受損,個人發展也受限。黨委正副書記一定要有大家的胸懷,在成績榮譽面前要讓,多講對方的功勞和作用;在出頭露臉的機會面前要讓,自覺充當幕後的英雄;在名利和好處面前要讓,自覺經受住寂寞和淡泊的考驗;書記對副書記要讓,充分調動副書記抓全面、負全責的積極性;老同志對新同志要讓,多給對方提供摔打鍛鍊的機會;但發生問題時,正副書記尤其是書記一定要勇於承擔責任,勇於承擔主要責任,切不可‘出了成績都是我的,有了問題都是你的’,更不能相互推諉、互相指責,真正在互信、互通、互讓的基礎上促成正副書記彼此的協調配合”。

二、要在增強文字材料的深刻性上下功夫

一篇文字材料要能夠使人看得完、看得懂,能説服人、打動人,使看的人真正被你動員起來,關鍵就在於材料的文字和思想要深刻,這應成為每個同志寫材料的最高追求。起草文字材料過程中,要想使思想有深度、文字很尖刻,能深入人心、產生共鳴,就必須在增強深刻性上下功夫。一是把深刻寓於精粹事實中。過去有一種模糊認識,總認為一強調材料的深刻性,就是要多些議論或思想性強的話。實際上,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所有的文字材料都來源於祕書工作客觀事實,材料的深刻性、可讀性是由客觀事實本身決定的,只有通過反映事實才能體現出思想的力量。許多精典文章大都是多用情況、具體的做法、具體的數據等事實作為依據來反映深刻的思想。運用事實材料説明觀點,必須力求“鮮活”,善於運用調查和數字資料。有篇文章用了這樣一個調查資料來説明蘇共跨台的重要原因,提醒執政黨要過好地位關,警惕由“社會公僕”變成“社會主人”,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不濫用、不變質、不喪失:“1990年蘇聯社科院作過一個“蘇聯共產黨究竟代表誰”的調查,結果令人吃驚:認為蘇共代表勞動人民的只佔7%,代表工人的只佔4%,代表全體黨員的只佔11%,而代表官僚、幹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達85%。難怪1991年,前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等人發動“8∙19”政變,想挽救蘇共,結果1900多萬黨員,響應者寥寥無幾,軍隊也拒絕執行命令,甚至發生倒戈。”周恩來總理是舉世公認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楷模,用什麼樣的讚美語言歌頌都嫌不到位。有一份材料用了這樣一串數字:“周總理是1974年6月1日住進醫院的,1至5月共139天,他每天工作12—24小時有9天;15—18小時有74天;19—23小時有38天;連續24小時有5天。只有13天工作在12小時以內。而從3月中旬到5月底,2個半月,日常工作之外,他又參加中央會議21次,外事活動54次,其他會議和談話57次……”有這一連串數字,任何讚美的評價都可視為多餘。此外,在選用事實材料時,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則,寫材料最忌“到處開花花不豔”,能提示事物本質的過得硬的典型事例,比一般事例不知要強多少倍;能用一個典型事例説明問題的,絕對不用兩個、三個,否則材料就精簡不下來,文章就顯得拖拉無味,浮在上面沉不下去。我們起草文字材料時,應注意根據有關要求,精選那些有廣泛代表性,有高度概括力和最強説服力的典型事例,反覆對比、優中選優,用例貼切、乾淨利落,切實達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見微知著的奇效。魏魏同志寫《誰是最可愛的人》,開始寫時用了20多個例子,顯得拉雜拖沓,後來只用了5個典型事例,最後發表時他又刪除了2個,只留下3個響響噹噹的典型事例,全文精粹簡練、生動感人,成為有口皆碑的傳世精品。二是把深刻包含在打烙印的語言中。實踐證明,一份材料要想增強深刻性,就必須善於運用打烙印的語言,使人聽了以後有可以記住的閃光語言和重要觀點。要注重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表述,高度概括思想,切實給人以深刻印象。像毛澤東《為人民服務》中講的“重於泰山”和“輕於鴻毛”,小平同志講的“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陳雲同志關於“黨風是關係執政黨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等等,都給世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有着很強的概括性和深刻性。如果語言平平淡淡,像一碗白開水,便難以給人留下值得回味的東西,材料就難免遜色。材料語言要打烙印,就要揭示本質、一語中的,有特點和個性化,適當使用一些修辭手法。拿起草領導講話來説,當前隨着人們的知識結構的變化,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不斷提高,那種乾巴巴的材料語言越來越沒有市場,而是更多地向政治語體、文藝語體和新聞語體汲取營養,有的可以借鑑,有的可以直接“拿來”。象xx指出的:“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為羣眾誠心誠意辦事實,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羣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羣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等,這其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豐富了講話語言的表現力,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三是把深刻埋在淺顯中。寫材料有一個把深奧的道理簡單化,用羣眾語言來教育羣眾的問題,看似淺實則深,這裏面有很大的學問。現在看,真正的大境界是文字表述極其簡樸,甚至帶着“土氣”,但好念、中聽,越咂摸越有味道,這樣的表述羣眾喜歡,好聽好記。比如,XX年12月7日,温總理會見旅美華僑時講的“無論你走到哪裏,你的心總是和我們在一起;無論黃昏時的樹影有多長,它總和樹根連在一起”來形容華人華僑和祖國的關係。像有些文字材料中,“書記是蠟燭芯,委員是蠟燭油,點子是蠟燭芯,燒子是蠟燭油”,來形容書記與委員的關係;以“來去匆匆的是工作組,面貌依舊的是黨支部”來形容機關抓基層作風不夠紮實;以“連隊就像火爐子,一要及時添柴、二要適當透氣,不能不按規矩辦,如果你捅兩下,他捅兩下,再旺的火也捅滅了”來形容領導機關建立正規秩序的重要性;以“機關是刀把、基層是刀尖、刀把往哪裏使勁,刀尖就往哪裏用力”來形容機關與基層的關係;“金盃銀盃不如羣眾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哪羣眾的誇獎”,來形容抓工作、搞建設,羣眾公認、大家滿意是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批評時臉紅一陣子,受益卻是一輩子”來形容相互批評的重要性等等,雖然話很樸實,但都顯得形容到位,入情入理,比起長篇闊論地講大道理要深刻很多。

三、要在增強文字材料的厚實性上下功夫

現在人們看一份材料的質量也常常用有沒有厚度、有沒有份量來評價。這裏講的厚度和份量,除了指材料的主題重大、意義重要之外,還指材料所包含的信息量。在儘可能短的篇幅內,包含儘可能大的信息量,也是決定材料質量的重要因素。實踐中感到,增加材料的厚度,需注重把握好這樣四點。一要掌握上情下情。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材料首先要掌握必需的大量的素材。材料寫作所需的素材是多方面的,有兩個基本方面必需掌握,這就是吃透“上情”和摸透“下情”。在材料寫作中,上情如同天,下情如同地。只有掌握“上情”需要,想出來的問題才有指導性;只有瞭解“下情”實際,抓出來的問題才有針對性。要做到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方法有很多,如及時認真學習上級批示精神,對上情切實把握準、領會透;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實際,對下情真正瞭解細、掌握實。當然,還有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勤于思考,用自己頭腦這個“加工廠”,對來自“上下”、“天地”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加工,找準結合點,捕捉“陰陽放電”的火花。二要增厚知識底藴。機關幹部起草的文字材料,大量的是領導講話、調查報告、情況反映等綜合性材料,這就要求掌握必備的知識,在本職業務上成為“專家”,在掌握相關知識上要當“雜家”,努力拓寬知識面,特別是多學點歷史知識,這方面知識豐富了,文章寫出來就有厚重感。有的同志寫材料左右逢源,哪個方面的材料都能拿得起、攻得下,腦子就像一個內存很大的資料庫,總有説不完的好話、用不完的事例,關鍵在於這些同志具有豐厚的知識儲備。機關幹部只有重視學習,成為知識的富有者,努力把根基夯實,把視野拓寬,起草文字材料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三要突出抓住“亮點”。就是要把精心提煉概括的“點題話”,具有説服力的數據和典型事例等重要素材,均勻合理地運用佈置到材料的各個層次、各個段落之中,把材料充實豐滿起來,既避免產生觀點事例過分集中擁擠或偏沉失重的感覺,又力求具有高低起伏的韻律變化,增強材料的韻味和可讀性。四要多用複合句式。一是語言多用短句。中國優秀的古體詩詞和文言文都是語言精煉傳神的佳作。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雖然每句只有短短十幾個字,但內涵、意境包容量很大,讀來耐人尋味。二是表述具有跳躍性。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意牽神連,很少使用過渡性的語言。一些單位起草的工作總結,僅從其語言表述的精煉、準確、到位等特色上看,常常一句話一個思想,一句話一項工作,句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全篇語言緊湊、乾淨利落,堪稱學習借鑑的成功之作。

標籤: 下功夫 材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zhidao/7en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