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新聞報道 >

《詹天佑》評課稿(通用3篇)

《詹天佑》評課稿(通用3篇)

《詹天佑》評課稿 篇1

今天我有幸聽了楊磊老師的《詹天佑》,現在我談談我的聽課感受。我覺得一堂課就是一件藝術品,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不同的風景,我從我的角度看到的好風景有以下點:

《詹天佑》評課稿(通用3篇)

1、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我認為一堂好課的第一個標準就是師生的就是精神面貌,是精神抖擻還是吊兒郎當,是全神貫注還是心不在焉,是勤學好問還是冷漠懶散,是字正腔圓還是含糊其聲,是羣情激昂還是七凌八亂這從上課的起立動作中,從問好口號的呼喊中,從回答上台展演的爭搶中,從積極發言的爭辯中,都能看出來這堂課的師生是振奮、激昂、歡快的。

2、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楊老師老師讓學生全程參與,學生在學習課文時,並不停留在一個時間段,而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從“複習課文,整體認識詹天佑”到“品讀感悟,全面認識詹天佑”,然後到“研讀體驗,深入認識詹天佑”,讓學生在認識詹天佑的過程中,多次地讀,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更在朗讀與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3、知識容量科學合理有梯度

表現在:①教師正確理解並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和特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確定重點和難點。課文的重難點就是:詹天佑修築

鐵路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方法。②內容具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③具有“生成性”——這節課不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投入,又有智慧思維的啟迪,既有學習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還有創新領悟的生成。

4、恰當的教學方法

表現在:①抓住詞句,感悟人格魅力。在這堂課上,楊老師抓住了“大概”“差不多”來體會詹天佑對工作一絲不苟;通過動詞“帶”“扛”“背”等詞語,來體會詹天佑身先士卒的精神。並引導學生細細體味,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②感情朗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我們的工作首先要........這句話的朗讀,教師就設計了多種情景。還有抓住重點詞重讀。③恰當使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難點。例如:“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動畫課件展示,遠勝教師枯燥的千言萬語。

有人説過:課堂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正因為有了遺憾我們才覺得真實,才讓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這種我覺得這堂課的遺憾之處有以下幾點:

1、老師能從整體把握課文的主旨,但沒有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作者寫詹天佑開鑿線路,設計“人字線路”,僅僅是為了表現他的傑出嗎?其實,詹天佑之所以接受任務、克服困難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他的愛國情懷。但老師並沒有讓學生探究到這點上。

2、激勵學生的語言少。

楊老師有一副好嗓音,醇厚的男中音讓我們感到餘音繞樑,但老師卻吝嗇用他的號嗓音説一些讚美之詞,我覺得老師可以在課堂中説一些激勵學生的話,這會讓你的課堂錦上添花的。

3、老師對學生的信心不足。

在講解開鑿法時,老師講解得歡暢淋漓,其實這個知識點可以放手讓學生講解就可以了。

這就是我欣賞楊老師這件藝術品所看到的風景,你從你的角度又看到怎樣的風景呢?

《詹天佑》評課稿 篇2

這學期很有幸又聽了老師執教的觀摩課,更有幸的是有機會主評徐老師的這節課。《詹天佑》這《詹天佑》評課稿課文主要講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蹟——主持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傑出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文章層次清晰,內容生動,字裏行間流露着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讚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全文圍繞“傑出、愛國”而展開,教學時應以此為線索,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認為陳老師的課努力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下面,我簡單談談我聽課後的一些感受。

一、結合背景介紹,縮短人本對話。

本課內容離學生現在的生活現實較遠,因此學生對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原因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陳老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能結合當時社會背景的介紹,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當時詹天佑接受修築任務的壓力之大、困難之大。

二、緊抓句的教學,感悟人格魅力。

在教學課文第四自然段的時候,陳老師緊抓這一段中的句子展開教學,如:引導學生明確過渡句的作用、畫排比句、找詹天佑親自堅持野外工作的句子等,並一一引導學生細細體味,從句中感悟詹天佑的偉大品格,從而感悟到詹天佑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不過,這裏我有一個小小的看法:如學生圍繞詹天佑親自堅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談體會時,有一生説從中可以看出詹天佑的愛國品質,這時徐老師給予了否定,我個人的看法是,學生的説法也是有道理的,因為詹天佑所有一切的行為動力應該是來源於他那強烈的愛國心,也正應該是這強烈的愛國情感才支撐着他克服修築鐵路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難。如果在這一段的教學中,老師能讓學生説説哪些句子更令自己感動,説説原因,可能學生能更好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構築詹天佑的真實形象,情感體驗也能得到更主動地調動,這時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些令自己感動並受自己所喜歡的句子,學生肯定能借助聲情並茂的朗讀達到與文本內容的更好溝通,從而更真切地受到詹天佑人格魅力的感染。

三、注重實踐訓練,體會創新品格。

在教學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陳老師採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筆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不過我覺得可以讓學生到黑板上畫一畫,這樣會比老師讓學生拿着自己畫在紙上的示意圖進行評議看得更清楚些。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這也是在鐵路修築史上的首創,我覺得陳老師在教學時對這一點強調不夠。教學時,陳老師讓學生示範演示了“人字形”線路的行駛辦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難點。這時候如果能對學生的演示進行更細緻地指導,那會更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比如讓學生先站板畫出“人”字形示意圖,再用一支帶有兩個不同顏色的鋼筆頭的鋼筆上台演示,效果可能會更好。在這一過程中,就可以很明瞭地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感悟到詹天佑偉大創新品格。

四、恰當使用媒體,突破教學難點。

在一堂離學生實際生活年代比較遠的課堂中,老師能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顯得尤為重要。陳老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內容不多,但有節有序。如兩種隧道的開鑿辦法和“人”字形線路的設計的動畫課件展示,遠勝教師枯燥的千言萬語,這樣的課件展示不僅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看得真切,感得真實,更有助於學生透徹理解課文的難點,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結合課堂拓展,昇華情感體驗。

當陳老師教學到外國人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人”字形線路都讚歎不已時,讓學生也來説説:你會怎麼稱讚詹天佑?不僅昇華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還注意了學科間的聯繫,使學生能得以學以致用。

總之,陳老師所上的這節課是很成功的,其中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數不勝數,還是留待今後的工作中慢慢學吧!

《詹天佑》評課稿 篇3

本文主要講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蹟——主持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傑出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文章層次清晰,內容生動,字裏行間流露着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讚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全文圍繞“傑出、愛國”而展開,教學時應以此為線索,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認為老師的課努力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朗讀指導到位,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我想,張老師的課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一、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老師上課時要求學生全員參與。課堂伊始,課前談話充分激發學生説話的慾望,讓學生看錄象、大聲讀、細細讀、入情入境讀都充分體現了這些特點,讓學生更多參與。其次,張老師讓學生全程參與,學生在學習課文時,並不停留與一個時間段,而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從“初讀課文,整體認識詹天佑”到“品讀感悟,全面認識詹天佑”,然後到“研讀體驗,深入認識詹天佑”,讓學生在認識詹天佑的過程中,多次地讀,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更在朗讀與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體驗。最後,學生在文本內容的感悟中,老師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人”字形鐵路的設計,老師請一位同學當工程師後,並沒有自己直接地説,而是讓學生交流回答這樣設計的優點在哪裏以及當時世界上有這樣的設計嗎?學生通過思考與尋找文本的內容,找到了答案,也體會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動了學生。

二、情感朗讀指導到位。

張老師的朗讀指導,體現了他的語文教學功底與語文教學的藝術。通過多次感性的朗讀內化為學生的內心體驗。如,教師在指導“詹天佑揹着標杆”這一部分的時候,當學生找到這一部分內容,讓他的心裏很有感觸的時候,張老師也隨之説,老師每次讀到這兒,心裏總是很有感觸,讓我深深地感動,然後就是教師的範讀,接下來讓學生讀,多次使用充滿智慧的評價語,學生在張老師不露痕跡的指導中,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體驗。

三、課堂教學明確體現因材施教分層學習的策略或方法

張老師以“感動中國”作為切入點,以這一條線索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驗、探究、演示,走進詹天佑的內心世界。這是很吸引學生的,畢竟還是十一、二歲的孩子,老師選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作為他們本次閲讀的話題,是很有吸引力的。《新課標》指出,語文要加強與實際的聯繫,要加強在語文具體的實踐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張老師在這一點上做的比較有特色。

四、教學媒體使用妥當。

在一堂離學生實際生活年代比較遠的課堂中,老師能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顯得尤為重要。張老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內容不多,但有節有序。如,三分鐘的錄像通過聲音、畫面立體地介紹了當時當地的情況,遠勝教師枯燥的千言萬語,這樣的背景拓展有助於學生了解當時的情況。教師的友情提醒更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引導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最後的“人”字形鐵路,讓學生做工程師,多媒體演示火車的行駛過程,學生能夠看得真切,感得真實,更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

五、評價合理及時。

張老師整堂課的評價語,語言優美,體現了教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同時,教師的評價及時穩健,為接下來學生的學習做了鋪墊,創設學習情境,加深了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學生在充滿創意與激情的表現裏,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薰陶。

六、板書井然有序。

老師的板書就是他上課的思路,條理清晰,突破難點,讓人一目瞭然,很值得我們學習。 以下談幾點本人並不成熟的想法:

一、老師在本課執教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很多情感的表達是外顯模仿的,不是孩子通過閲讀中自發而生的,其實學生通過自己讀悟,結合自己的生活,給合當時背景,可以將心目中的詹天佑一點一點累積。孩子們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奮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實可親的,因為那是孩子們心中自己構築起來的詹天佑

二、我覺得詹天佑這《詹天佑》評課稿課文的內容很平實,就象詹天佑所説的話一樣,課文的內容其實也不難理解,我覺得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能否借鑑一些詹天佑平時的為人處事,與人説話的語句來作為鋪墊,是否能讓學生學得更加豐滿一些呢?

三、教師的導語是否有點過長,顯得有宂長之感。能否有所選擇,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為課前談話內容,是否更加合適一些?要不然,在上課之前,説這麼一大段煽情的話語,是不是把教師的情感強加於學生身上?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點感悟,有不對的地方還望多多給予指導

標籤: 評課 詹天佑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xinwen/oypm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