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規章制度 >

什麼是印度的種姓制度

什麼是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教徒最典型、最重要的社會集團是種姓。而種姓制度(caste system)是印度及其他東亞地區普遍存在的社會體系,也是社會制度和規範。它主要存在於印度教裏,雖説錫克教、伊斯蘭教等是反對種姓制度的(這也是印度不同宗教之間矛盾的原因之一),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宗教或多或少都受其影響。1947年印度脱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在法律上已被廢除,然而在實際的社會活動中,至今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我個人兩個月的旅行經歷,大城市中種姓制度已經比較少見,至少表面上外人看不出來,但邊遠鄉村地區仍然比較嚴重。

什麼是印度的種姓制度

關於種姓制度的產生,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最常見的是雅利安入侵的社會歷史解釋。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雅利安人(aryans)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後,為了把自己較白的膚色同土著居民較黑的膚色區別開來,開始使用瓦爾納verna(顏色或品質的意思)一詞。所以,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隨着雅利安人的社會分化,從事祭祀的僧侶和以部落首領為首的武士集團逐漸同雅利安一般人民大眾脱離開來,而成為兩個特權等級。一般人民大眾則成為雅利安人社會內部的第三等級。這樣,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社會上便自然地形成4個地位不同的社會等級。分別是婆羅門 (brahmins,神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羅惹尼亞(即剎帝利kshatriyas,武士和國家管理者)、吠舍(vaishyas,工商業者)和首陀羅 (shudras,工匠和奴隸)。

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税。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根據印度教《摩奴法典》規定,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如果違反規定, 就會受到處罰。由於印度教重男輕女, 在婚姻制度上也對男子網開一面, 允許高種姓的男子娶比自己低一個種姓的女子為妻,這種情況稱為“順婚”, 雖不鼓勵,但可以容忍。而一個高種姓女子嫁給低種姓男子則被視為大逆不道, 被稱為“逆婚”, 要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被開除出種姓, 他們的子女淪為“賤民”, 在社會上永遠抬不起頭來。賤民(dalit)也叫不可接觸者(untouchable),實際上是上面四個種姓外的第五個等級,是無種姓(outcastes)的一種(還有另外一部分人自願放棄自己的種姓,也會成為無種姓者),最受歧視,不光不能接觸高級種姓的人,甚至要保持相當的距離。他們通常只能從事打掃廁所,清理屍體,屠夫等職業。

賤民的來源是複雜的,但主要來自兩個類。第一類是居住在雅利安社會圈外的落後部落。第二類來自瓦爾納社會的分化。比如世代從事不淨的職業,還有由於戰亂、犯罪、通婚(逆婚)等原因離開或被開除種姓的人。

在恆河邊上的燒屍台,我就遇見一個賤民,他以導遊的身份給我各種講解最後要我佈施點柴火錢,我給了他50盧比又聊了會兒天。從他口中得知,他的職業是世襲的,就是幫忙搬柴火燒屍體,一輩子都幹這個。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但我沒覺得他以此為恥或抱怨不滿或流露出不甘心,反而感覺他很坦然做這個,認為這一切都很正常。作為永不甘心的中國人,一定想知道為什麼他會甘心情願吧?

這就要説到印度教宣揚的業報和輪迴轉生學説。大概就是在靈魂不斷轉生的過程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實際上是業力(即人的過去行為的總和)在倫理上的善惡屬性——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不是學習/奮鬥改變命運之類的普世價值。所以,一個人在今世是高貴還是卑賤,都是他自己本人前世行為的結果,並且他現在進行的每一倫理行為又在不斷影響來世。如果今世的不幸者對自己的現世怨恨或反抗,只會加重自己的惡業,使來生更加悲催。所以,大部分的印度教徒都釋然的看待生活給予他的一切,不妄圖去改變。

種姓制度自產生後不斷分裂、衍化,每一個等級劃分成許多更小的集團,稱為亞種姓(sub-caste),又稱迦提(jati)。迦提的最初來歷是根據職業的不同而出現,但後來,這個詞彙不斷擴大,許多根據信仰、語言、部族起源、地理位置等背景劃分的羣落部族公社等社會共同體都被納入迦提的範圍。比如甘地(gandhi)這個姓氏就顯示了他所屬副種姓的意義,意思是蔬菜水果商人,或者説菜販。

上面是大部分人認可的説法,還有一種歷史久遠的宗教解釋。它來源於婆羅門教古老的經典梨俱吠陀(rig veda),根據吠陀經,四個種姓是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所創造,梵天用口創造出了婆羅門(brahmans),用手創造出剎帝利(kshatrias),用大腿創造了吠舍(vaishias),用腳創造出首陀羅(sudras)。梵天創造四個種姓的身體部位的高低和各個種姓的地位高低是和諧的。不過這只是個傳説,個人覺得前面的説法更靠譜。

在印度,種姓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影響着每個印度教徒和印度教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政治制度、經濟、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在印度,種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職位、地位、上升機會和障礙。由此才有印度的“預留制度”——在公立學校學位、政府公務職位中,為低等種姓主要是賤民、部落預留一定的名額,確保弱勢羣體能獲得工作和教育的機會。

不同於印度教人生下來就被決定了身份的理論,伊斯蘭教是反對宿命論的,佛教更是提倡眾生平等。

印度教的種姓制度有點像日本德川時代的世襲等級制度,也分為士農工商和賤民五個等級,可不同的是,日本可以改變自己的等級身份,而且不同等級間可以通婚。這是日本等級制度下靈活的一點。其實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等級”觀念,大家熟知的士農工商就是古人按照為社會貢獻的大小來排列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直到現在中國人還是認為讀書應拍第一位。在過去農業為主的國家,“民以食為天”,自然地位就僅次於讀書人。手工藝人跟隨之後,地位最低的商人其實也很好理解,經濟文明沒有發展到一定階段,商業很難繁榮起來,一直到近現代商人的地位才逐漸被人認可,到現在21世紀的時候,在當今金錢至上的時代,商毋庸置疑排名第一。

知道了印度的種姓制度,大概就能多多少少理解他們的幸福感了。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是很主觀的東西,是內心深處真實直觀的感受。由所處社會、環境、自身價值觀等等所決定的,無關那些外在的東西。但不能忽略物質的重要性,在物質積累到一定的量前,幸福感確實和擁有的金錢呈正相關,隨着獲得越來越多的名和利時幸福感卻不再有所提升。這也解釋了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北上廣深幸福感指數反而最低。

年前繞着一圈回到偉大祖國温暖的家時,我渾身上下每一個毛孔已經充滿了那傳説中叫幸福的東西。至今,每每想到外面世界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我都覺得自己是幸福的。

標籤: 種姓 印度 制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guizhang/jmd6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