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1

《生活日用品的聯想》是一節綜合實踐課,本課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日用品因為用途不同而造型各異,從而引起學生對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學生在此課中可自由選擇表現形式,從學生的作業看,大體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繪畫表現,二是裝飾製作。在教學中我重點進行兩方面的指導,第一,在觀察同一物品時,可以調換不同的方向和位置進行觀察,因觀察角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聯想;第二,同一物品從同一角度觀察,也會產生不同的聯想。課堂中也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由於日用品的範圍很廣,少數學生一時很難確定自己的表現對象,後來我就帶學生把日用品進行了簡單的分類,幫助學生確定表現對象。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精選16篇)

《飛天》是國小美術第九冊的教學內容。由於學生對什麼是石窟缺乏感性認識,對飛天的藝術特點不瞭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發動學生課前蒐集大量的圖片資料,儘量的讓學生觀察、體驗和感悟。在直觀觀察的基礎上,教師帶學生具體分析飛天人物的動態特徵,學生還提到了春晚上的飛天舞蹈,我也讓幾個學生在集體面前嘗試着模仿幾個飛天的動態,學生的興趣濃厚。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個別輔導,及時解決學生作畫中出現的問題。

《色彩的色相》是一節瞭解色彩的色相知識的課程。通過欣賞生活中色相的呈現以及各類藝術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學生能夠科學的認識、理解色彩現象,豐富對色彩的感受,提高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運用表現能力。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喜歡色彩也認識這些色彩,但是他們沒有很理性的去分析這些色彩的色相。如為什麼喜慶的時候要用紅色?綠色和蘭色有給我們什麼樣的視覺感受?白色和黑色呢?讓學生分析研究色彩,恰當的運用這些色彩來幫助我們營造畫面的意境和情調,表達創作的主題思想。

《色彩的明度》是在前一課的基礎上,有對色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明度”的概念,能夠識別基本顏色的明度變化,能利用水粉工具及明度變化表現一幅作品。在學生作畫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在用不同明度表現作品時,一時不知如何畫起,出現心中沒有形象,不知畫什麼,怎樣設計等問題,這時教師給予適當引導,啟發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資料,受到啟發後繼續作畫。

《民藝術家齊白石》是五年級的教學內容,本課將通過學習齊的作品及其人其事,使學生初步理解中國畫特有的表現形式和特點,體驗畫家的人格魅力,從而提高對中國畫的藝術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將齊白石作品的欣賞環節交給學生來自己主持和介紹。每一小組重點分析一幅作品,在小組交流討論後,小組推選一位同學為大家介紹,然後小組其他同學再給予補充,最後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情況,給予適當的補充。以這種形式上欣賞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較好。

植物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許多學生的家裏都有植物,因此《植物寫生》一課很受學生的喜愛。本課的目的是通過植物寫生,引導學生學習精細的觀察物象的方法,通過植物線描寫生,練習寫生的技法。在教學中,很多學生感到如何表現植物的空間層次關係,在作畫時無從下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課堂中詳細示範,並請幾位繪畫能力棒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方法。從學生的作業質量來看,教學效果不錯。

《二十世紀的藝術大師馬蒂斯》是一節美術欣賞課,在本課中,我繼續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分小組課前蒐集馬蒂斯的相關資料及作品介紹,課堂中組內進行資料彙總交流,然後各小組推選一名同學進行彙報,全班同學分別給每個小組進行評價。學生的課前準備充分,小組彙報時發言踴躍,看來學生是很喜歡做課堂的主人的,今後的教學應多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機會。

《橙色的畫》的教學意圖是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和動手調配顏色,認識橙色的色相,瞭解橙色是黃色和紅色調配而成的。在教學中,我誘導學生自己去調配橙色。在調配橙色的過程中,問題就出來了。有的學生調的顏色很紅,有的學生調的顏色很黃,在教師的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反覆的實踐,學生認識到:1,等量的紅色和黃色才能調出橙色。2,調色過程中紅色比黃色越多,調出是顏色越發紅,顏色越深;黃色比紅色越多,調出的顏色就越發黃,顏色就越淺。

《吉祥圖案》一我國民間美術中的吉祥圖案為基礎,使學生了解它的形式和題材是多樣的,並且藴涵着豐富的寓意和美好的祝福。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的蒐集,帶來了剪紙、繪畫、工藝品等多種形式的資料準備。課堂中,教師結合教材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再出示一些吉祥圖案,讓學生討論猜測一下,都藴涵着怎樣的美好祝福,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後,在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欣賞同學們帶來的各種工藝品,以豐富學生的視野。最後,小組探討如何製作吉祥圖案。在這節課中,我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去動手動腦,去探知創造。

《認識身邊的樹》通過實際的觀察,學生所畫出的大樹也是不同的,有的學生表現的是粗糙的樹幹,有的同學表現是是偉岸挺拔的樹的身姿,有的學生畫的是豐滿婆娑的葉子。本課讓學生到户外去實際的觀察樹,所以學生在繪畫中不僅興趣濃厚,而且通過觀察,也很好的表現了不同的樹之間的區別

《四季的色彩》是美術第七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教學我採用學生自學的方式完成四張圖片下的問題卡片,再進行小組內的交流,以拓展其思路。課前教師讓學生蒐集四季的圖片,在課堂中學生互相欣賞、交流,從畫面色彩、構圖、表現方法等方面觀察分析作品,從多方面認識四季,感受四季的色彩。在學生創作表現四季的色彩時,能準確的表現四季不同的色彩特徵,但近、中、遠景色彩的變化表現不夠。

《生活中的暖色》是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識,並能根據觀察或回憶表現生活中以暖色為主的現象。教學中通過對比觀察《紅色的房間》和《尼斯的英格蘭散步大道》,組織學生積極討論,體會冷暖色給人的不同感受。在創作時啟發學生採用多種方法、多種表現形式去創作表現,如油水分離、點彩、油畫棒、水彩筆、彩色鉛筆、水粉等,在表現暖色的畫時提醒學生注意冷暖色的搭配使用,有少數學生出現冷色使用過多和乾脆不用冷色的情況,教師注意給予適度的指導。

《生活中的冷色》是一節色彩基礎知識課,旨在培養學生感受和認識色彩,能辨別冷暖色調並感受冷色美感,提高學畫色彩畫的興趣及表現技能。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我準備了大量的冷色圖片,充分利用圖片、畫家學生作品等。通過圖片、作品對比,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進行講解舉例。

課程主線主要依序為:色彩測試、色相環(冷暖對比)、冷色認知(名稱、感受)、瞭解畫家筆中的冷色(凡高運用色彩抒發情緒)、看書觀察研究(點染技法)、教師示範及方法步驟、學生作業、師生評價、課堂小結。在教學中,圖片色彩知識測試,使學生感受生活中離不開冷色,觀察認讀顏料盒中冷色的名稱、擠冷色的顏料以及看圖回答生活中的冷色給人的感受,使學生對冷色的知識得到加強。其後的畫家與學生作品的賞析,融匯冷色的情感與表現。讓學生在欣賞與回答問題中,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教師示範,有效解決了色彩點染的基本表現方法。本節課收到了課前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觀察、欣賞、評價、研究、色彩知識的運用及色彩表現的感覺均得到進一步訓練和提高。

《杯子的設計》是五年級的美術課,課前讓學生蒐集準備各種杯子,教師精心製作了教學課件。本課教師採用遊戲闖關的形式,有杯子知識比一比、杯子設計想一想、杯子創作賽一賽、神奇之杯賞一賞四個闖關過程,學生對於闖關極感興趣。教學中,先從欣賞觀察多種杯子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欣賞各種杯子,讓學生對杯子有詳細的瞭解。在學生充分了解杯子後,組織學生討論杯子設計的問題,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杯子設計需要考慮的幾個方面:合理性、科學性、美觀性、功能性。學生設計的杯子多種多樣,教學效果較好。但是在本節課中,教師留給學生自由創作的時間還是感覺少了點,少數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深深感到在美術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創作實踐時間,而一節課的時間就那麼40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在美術課的講授過程中,一定要反覆推敲,把握住重難點,掌控好課堂節奏。

《給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本節課屬於“欣賞評述”領域,通過觀察欣賞、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通過本課教學,啟發學生善於從科學的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美。認識感受科學給藝術帶來的方便快捷,及科學對藝術的影響力。使學生了解藝術與科學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熱愛科學的情感。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探索中學生學會設計和完成題目,最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雕塑之美》一課是通過對中外不同風格的雕塑作品的欣賞,使學生初步瞭解雕塑藝術的語言、特點、分類和材料等,瞭解雕塑的審美特點。學習分析和鑑賞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能用歷史的、藝術的眼光去看待各具美感的雕塑藝術。本課通過對雕塑的“造型”、“材料”、“表現手法”、“內涵”四個方面展開欣賞,採用小組合作討論欣賞的形式,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不僅能讓學生學到雕塑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由衷地熱愛美術的學習,讓學生樂在其中。

《花鳥畫》是繼上一節國畫課之後,進一步讓學生學習和研究畫家繪製的花鳥畫作品,加深對中國花鳥畫的認識,學習和分析畫家用筆、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臨摹的基礎上添加和創作一副花鳥畫。讓每位學生去仔細品味浩如煙海的藝術精品,認真感受每位畫家緣物寄情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在這節課中,教師的演示作用很重要,這樣可以讓學生很直觀的瞭解繪畫技巧和繪畫方法,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不能把學生教“死”了,沒有創造性。應該是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的繪畫技法後,鼓勵學生大膽的創作,從中體會一下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瞭解中國畫的情趣。

《山水畫》一課是一節國畫課,通過樹木畫法的教學,增加學生對中國畫山水的瞭解,提高學生對中國畫山水樹木畫法的技法與欣賞水平。樹怎麼畫?教師的示範很重要:“鹿角法”和“蟹爪法”。樹葉怎麼畫:點染法和雙勾法。在教師示範了基本方法之後我通過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水墨之間盡情玩耍體驗中,無論學生的水墨嘗試是什麼樣的效果,他們都覺得自己是非常優秀的,體驗是成功的,在玩中找到了墨趣,玩出了水墨塗抹的喜悦,創造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畫家凡高》一課是以啟發學生情感創造為突破口,力爭深層次地理解凡高的作品,讓學生認識並理解藝術家的創作並不神祕而都是表現藝術家的某種創作意圖,而這種意圖又都是有現實的依據。課堂中,學生按小組分組合作學習,學生處在一種自主學習的狀態,有自主學習的目標、學習方法,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投入,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值得注意的是本課的欣賞評述活動是在學生對凡高生平,繪畫特點作了初步瞭解後進行的,並不是只重情感而忽視美術課的基本知識、技能。對於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課堂中可讓他們自由組合,與夥伴們共同完成某一提綱下的討論學習,得以因材施教。

《在快樂的節日裏》是利用油畫棒刮蠟版畫的製作方法,運用刮蠟手法選擇色彩和有特色的場面表現節日的氣氛。教學中引導學生觀賞課件中的節日照片,觀察假日裏人們的衣着打扮、背景色彩,通過“魔術變變變”環節,引起學生的對刮蠟版畫製作的興趣,在紙張上進行操作,具體要求是力度均勻,整齊有序。學生對刮蠟版畫製作很感興趣,作業效果很好。本課的難點是指導學生在油畫棒塗色時,運用厚塗法,着色力求厚實均勻。

《學畫農民畫》屬於“造型·表現”系列,其意圖是讓學生了解農民畫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種繪畫形式,農民畫具有大膽的想象力、無拘無束的表現手法、鮮豔的色彩和飽滿的構圖等特點。農民畫與兒童畫從表現手法上有相同之處,它易於兒童理解和模仿,從而學習農民畫從生活中取材的特點,鼓勵學生生動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課堂中我通過網上收集的農民畫的作品,民間剪紙,年畫,還有不同風格的農民繪畫作品使學生欣賞,還給他們講述一些民間藝術的淵源和故事,孩子們很感興趣。如此我講到民間老虎帽的民間故事學生非常有興趣從中貫穿尊敬長輩的思想教育。當學生去臨摹或畫農民畫的創作手法的表現,孩子們的表現力變得特別強。

《刻印的樂趣》我課前和學生一起蒐集資料,在教學中通過演示--觀察思考--解決問題這幾個環節,培養學生在製作過程當中自己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培養。再從古人的印章中學習印章的相關歷史知識,豐富學生的作品內容與形式,學生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是學生刻好印以後的上色問題,很多學生調色都過於濕,使得所印出的文字(圖案)輪廓模糊,甚至有些已經看不出是什麼字(圖案)了,我沒有考慮到:因為蔬菜做章石,容易滲出水分的問題,後來讓學生在在印之前用乾的餐巾紙輕輕吸一會,去除一些水分。

《便箋盒的設計》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即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本節課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時期,結合國小兒童的學齡特點,為了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我在“大膽創作——製作便箋盒”這一環節,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再創作,在再創作過程中,我強調學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協調,鐘面指示明確,在學生創作作品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材料的選用、顏色的搭配等問題。我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學會解決問題。

《我的牙刷》是“設計·應用”領域的課程,所以在課的設計中要強調設計意識,既要讓學生樹立美的意識,如對於牙刷的色彩和樣式的關注,還要把握設計的科學性,如牙刷的尺寸,材料等;設計服務於生活,生活的主體是人,所以要幫助學生意識到設計以人為本,如牙刷的結構要講究舒適安全等。設計師不能馬虎,作為消費者更要用心選擇,對於生活用品我們也要選擇美觀的、符合我們需要、有利於健康的類型。

《拼貼添畫》屬於“造型、表現”領域中的內容。以拼貼畫的形式進行創作。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利用畫報紙、舊報紙、廣告紙等材料進行拼貼添畫的製作,並且巧妙利用紙的肌理和花紋圖案進行設計。通過思考,比較,想象,討論,學生能夠感知畫畫和拼貼製作的不同效果。在本課中,較難處理的是撕紙貼畫的色彩。在拼貼時,應該強調使用大塊顏色,面和麪的交界處顏色對比要強烈。

《衣架的聯想》以生活中常見的衣架為創作題材,啟發學生聯想,進行思維訓練。本課的關鍵之處正是知道學生根據衣架的形狀特徵進行設計,通過聯想、想象,利用多種方法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將指導學生對衣架的聯想作為教學重點,利用多種形狀的衣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進行聯想設計,再結合多種輔材,製作出新奇有趣的作品。

魚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在兒童的世界裏魚兒是他們最熟悉和喜歡錶現的對象,本課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與眾不同的魚兒造型,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四年級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美術工具和材料,對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會用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他們所知道的東西,他們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聯想奇特,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現畫面,好奇心重,愛表現自己,但動手能力較差,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繪畫材料來稚拙地表現自己的想法。而《用彩墨畫魚》這節課就是讓他們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髮展的特點。

《用彩墨畫鳥》是“造型於表現”領域中一節國畫創作課。本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創作中體會彩墨與宣紙的特性,瞭解簡單的繪畫技巧。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大膽運用彩墨進行創作,對中國畫的工具、技法有進一步認識。學生通過課前的資料查找和課上交流在中國畫中的一些技能技法,讓同學們大膽的是用彩墨進行嘗試和探索中國畫教學的示範一般都在黑板上進行,由於是直立的,有一定的難度,如演示時墨汁非常容易流下來,因此,教師的示範要做到胸有成竹,落筆肯定乾淨,畫幅儘量大一些,下面用廢報紙襯好,站立不要遮住自己的演示,並經常變換位置角度,以讓各個角度的學生都能看清楚。

《豔麗的大公雞》一課屬於造型 表現學習領域範疇,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認識冷暖色,瞭解冷色和暖色之間的相互關係,感受以冷暖色對比為主要表現方法的作品所產生的特有的美感,並且學習運用冷暖色對比的方法來表現作品,科學的認識、理解色彩現象,培養學生的色彩美感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色彩的興趣,豐富學生對色彩的感受,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運用表現能力。本課我採用的是自育自學教學模式,根據教學需要,我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分成自主實踐探究和自主學習探究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動手實踐解決學生對色彩的認識,瞭解冷暖色,感知冷暖色對比所產生的豔麗感覺。在第二階段的自主學習中,學生通過小組內的交流討論,分析書中的作品,解決如何運用色彩的冷暖對比來表現大公雞的豔麗?本節課的教學思路:冷色和暖色的認知-冷暖對比所產生的豔麗色彩-不同色調的畫面所產生的不同視覺感受-如何用豔麗的色彩表現大公雞-解決大公雞的構圖、動態、色彩搭配等問題-學生繪畫-師生共同評價-拓展延伸。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很感興趣,教學目標達到,有效的突破了教學重難點。第一次將自育自學教學模式用於美術課堂,有收穫也有困惑,課堂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學,那麼教師的講課時間減少很多,如何把知識點提煉出來,如何最優化的設計自學提示,希望和大家不斷探究。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2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這個學期我擔任三年級的體育教學,我想國小低年級隊形隊列一直是讓體育教師頗感頭痛的教學任務,可又不得不完成,因為只有完成隊列隊形的教學任務,才能更好地組織教學。

隊形隊列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不好調動學生的興趣。所以,老師若要活躍課堂氣氛,刺激學生潛在的天分用來提高練習效果,達到鍛鍊身體陶冶情操的目的。有一定的難度。例如,在進行原地踏步、立定的教學中。我嘗試過很多方法,不是練習次數多了,學生厭煩。就是方法不適合學生,總感覺教學效果不理想。最近,我針對學生能初步分辨左右方向的狀況,引導學生從左右腳的交替時開始數數。此方法引起學生較大的興趣。使學生很快就學會了踏步走、立定的動作方法。我又通過捲起褲腳的形式(一隻腳捲起褲腳),來檢查學生的整齊性,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又提高了動作質量。

通過以上實踐,我體會到: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的體育教學中,必須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出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樂學的“情境”非常重要。它能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模仿、交流等活動獲得基礎知識和技能,它能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學好體育知識、技能的樂趣和自信心。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3

國小英語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又是在教學活動中得以體現的。因此,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是順利達到教學目標的可靠保障。今天我所教授的內容是PEP國小英語 Unit3 的第2課時,整個活動設計的圍繞“HOW are you? / I’m fine. / very well,thank you… .” 這幾個重點句型展開。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我擯棄了傳統英語教學所採取的“你教我學”的教學方法,千方百計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寬鬆愉悦、民主和諧的英語氛圍。

在課前熱身階段,我有意識地安排了《If you are happy》這首歡快歌曲的演唱,以此減輕學生們對上公開課的緊張感。然後採用遊戲“Magic eyes”的形式複習本單元的單詞,對於四會單詞進行拼讀,三會單詞進性詞組及句子的擴充操練,Black,black stand up;Pink,pink sit down;等,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增加了詞彙量.

在呈現部分,我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先通過創設“尋找老師的盒子“這一情景活動逐一呈現重點句型。之後,再組織學生通過有趣的遊戲和小組或結對問答進行操練,學生興趣高漲,促進了句型的內化、吸收並能將之融入對話練習。讓學生在創設的真實情境中積極參與,大膽實踐,既鞏固當前所學的知識,又為下一步將要開展的句型教學做準備,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當重點句型在這種科學合理的安排下完成之後,我又帶領學生回到書本,學習part A,完成part C、D,讓學生在聽,説,讀,寫的過程中,自覺的組織、運用本節課所學的句型,讓新知在運用中鞏固。這樣,既加深了對詞彙、句型的深刻理解和運用,又提高了記憶效果。

最後的Homework我佈置學生回去根據今天所學的句型設計一段對話,以此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操練機會和充分展示的空間,引導他們將學習內容和自己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創作的靈感,加大了語言的輸出量,使他們身臨其境、各抒己見,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也讓他們體驗了學習成功的快樂。

在其他老師的詳細點評下,也讓我意識到一些需改進之處:語音語調方面,教授新單詞時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靜聽、細看、再模仿的習慣,當學生朗讀單詞時,老師一定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口型,以便及時糾正錯誤讀音。對於語調的培養,可以採用升降符號、手勢語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及模仿。總結:對於課堂知識的最後總結,也要少採取老師説學生聽的方法,而應多設計老師問學生答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不光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再次複習鞏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中,也讓老師再次瞭解學生對本課時教學目標的掌握情況。

在今後的英語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學習,探詢更為有效的的英語教學方法,研究英語課程標準,設計針對性強的,內容豐富的課堂教學,努力做的更好。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4

《草船借箭》是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諸葛亮,是文中着力讚美的人物,周瑜稱其“神機妙算”。引導學生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根據雙主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這堂課,我在課型設計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叫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答,若學生不會回答,師在點撥一下。學生在讀讀、説説、議議、寫寫中不知不覺理解了課文,並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説。整個教學設計貫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課程理念。瞭解諸葛亮同周瑜鬥智,巧妙地取得勝利並不是教學的重點。學習這課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讓學生弄懂周瑜要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麼,而諸葛亮之所以樂意接受這一任務的原因又是什麼,諸葛亮借箭為什麼能成功,周瑜又為什麼自歎不如,從而把事情的前因後果真正搞清楚。我通過實例操作,得到以下啟示:

1、要構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互動關係。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探究,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例如: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霧中借箭"這部分內容,讓學生找一找從哪些句子中讀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學習語文。在本節課中,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以"合作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諸葛亮怎麼能夠做到讓船順風順水,小組同學合作演示諸葛亮怎樣掉轉船頭借到箭的。學生髮揮羣體的積極功能,智慧火花不斷閃現,潛能得以充分發展。

3、讓學生在探究發現中學習語文。語文課並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審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得到許多有益的東西,教師要善於運用藝術的方式讓學生體嘗探求之味,享受語文的發現之樂,那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所在。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5

一、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找準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使教學目標切合實際。

解決策略

1、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課前調研

2、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上。 ——抓準切入點

3、教學實際要關注讓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親歷過程

二、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根據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這個學習情境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挑戰性的。

解決策略:

1、有思維價值的數學活動情境

2、美麗的童話情境

3、思維認知衝突的問題情境

4、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的學習情境

5、源於數學知識本身的問題情境。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6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髮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説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 你能説出幾種啊 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説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 ”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麼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温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温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説一説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説出了兩個結果温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説冷水比熱水温度高點.同學們説“那是不可能的.”我説“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説.”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7

<我們的民族國小》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學本文時,我讓學生了解我們各族兒童的團結友愛和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讚美之情。

這樣的情感要讓學生自己去領會,自己去感受。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學習,自主討論,自己感悟,給學生心靈放飛的權利,培養了學生的悟性、靈性。在第一課時,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關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孩子們普遍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於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與此同時,我讓孩子們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在認識這些民族的同時,也為隨後開展的深入理解課文鋪墊了基礎。

在學習課文時,課文中並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我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説説民族國小的同學們上課時的情景。孩子們各抒己見,十分踴躍,有的説:“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説:“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的説:“他們把課文讀得又整齊又動聽。”

這一課中我的教學設計比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但我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有時還顯得有些繁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語言、過渡語言、激勵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師多加錘鍊,精心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8

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學習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教室要整潔、優美之外,教師要營造一個輕鬆而又愉快的學習環境,教師以平等、誠摯、友善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全面關心學生,不僅關心他們的智力發展,而且還關心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生活習慣,將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的發展,良好的師生關係能使教師瞭解學生,發現他們的特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對學生來説,他們就會主動接近教師,擁有自我表現的衝動和慾望。

也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整個課堂的學習氣氛濃烈。在學習My family 這課時,我在導入部分則用了歌曲“Boy and girl”.讓學生一開始就對學習產生興趣,沒有壓卷感,自然而然學起來就輕鬆很多了。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9

昨天在官窖國小組織了一次數學活動《飛呀飛》,對本節課的過程有如下反思:

1、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對本節課做了充分的準備。

本次活動的對象是小班的孩子,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及>傾聽時間都比較短,而且又是沒有接觸過的孩子,想讓他們跟隨着環節圓滿的完成活動,就必須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對接下來的內容有所好奇。於是,在設計本次活動的時候,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用形象鮮明可愛的動物圖像和小動物説話的聲音來吸引住孩子們的注意力,並準備了形象的教具,用鮮豔的樹葉和瓢蟲來激起孩子們操作的慾望,使整個活動過程達到了預想的效果,孩子們也在愉快主動的情緒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2、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在為教學內容服務。

短暫的二十五鍾裏要讓孩子們學會目標要求的任務,這就要求內容的設計要精簡、準確。而最能激起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主動接受所學知識的活動形式就是遊戲,所以,在準備過程中精心設計了每個環節,不論是開始部分的手指遊戲,還是操作過程中的“幫瓢蟲找家”,包括中間休息的“快樂的小動物”,都緊緊圍繞着“學習手口一致點數5以內的數”這個目標進行,使孩子們在積極快樂的氛圍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了知識。

2、注意語言精煉,避免環節的重複。

根據活動過程的安排,很擔心在操作部分孩子們耽誤時間而使教學時間延長,所以,在活動之前仔細琢磨了每個環節的每句話,爭取做到精煉不囉嗦,使整個教學過程清楚

有序,不給人雜亂無章的感覺。

總的來説,本次活動完成的比較順利,達到了預計的效果。在活動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各種能力又得到了一次鍛鍊,心理素質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同時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在課堂語言的組織,臨場應變能力還需要加強。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針對不足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10

本課兩首古詩抒發了詩人在秋天裏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前兩句寫詩人秋夜的孤獨寂寞,後兩句寫夜深偶見籬下燈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樂生活。《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作者王維十七歲時寫的詩,一首抒寫思親的千古絕唱。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於繁華熱鬧的帝都,備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的親人。前兩句寫詩人想念親人,後兩句寫親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寫出了“獨在異鄉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名句。

教學目標

1、學會7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查找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培養學生閲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3、美讀詩句,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教學重點:品重點字詞,反覆吟誦,體會詩歌感情。

教學難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課前準備:1.學生:初步預習課文。2.教具與學具:錄音機、圖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不僅僅是佳節,其實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宋朝詩人葉紹翁所寫的《夜書所見》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二、初讀

1、自由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邊讀邊思考詩的大意,劃出不懂的字詞。

3、釋題,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

三、悟情

詩人葉紹翁久居在外、歸家不得,再讀古詩,對照插圖,你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詩人的孤獨、寂寞、難過這許許多多的思鄉念親的情感嗎?

(一)一二句

1、蕭蕭是什麼意思?(風聲)這是秋風吹動梧桐葉發出的聲音,一起讀:蕭蕭

2、蕭蕭梧葉送來了什麼?“寒”給他組個詞(寒冷)蕭蕭梧葉使詩人感到寒冷(讀:蕭蕭梧葉送寒聲)

3、拓展促悟: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杜甫《登高》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相見歡》【唐】李煜

這蕭蕭梧葉送來寒氣逼人,讓人感到——孤獨、淒涼(讀:蕭蕭梧葉送寒聲)

4、這秋風,不僅吹動了落葉,還動了什麼?讀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於是辭官回鄉,了卻心願。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5、情感朗讀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2、學生想象孩童捉促織玩耍時那種天真無暇,快樂的情景。讀——知有兒童挑促織

3、此時詩人看到這些情景,又會想什麼呢?(自己童年時的夥伴。)

是啊,他可能會想到自己童年時跟小夥伴們一起捉蟋蟀的場景,可能會想到小時候一起玩時有趣的事,可能會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可是現在呢?自己一個人在外地,童年的夥伴們還能記得我嗎?再讀—

4、一燈明:他看見的只有一盞燈,觸景生情,多麼孤單啊!(讀:夜深籬落一燈明)

離開家鄉,又這麼孤單,你們想想,詩人除了想念自己的夥伴外,最想念誰?(父母、親人)

5、情感朗讀三四句

(三)配樂吟誦

在這樣的一個秋天的晚上,本應該和家人團聚,詩人卻身處異鄉,又看到蕭蕭桐葉、籬落一燈明,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這種孤獨、淒涼、思鄉的感覺,一起來讀——

四、拓展

1、無論在鄉間還是身處繁華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樣的處境,一樣的是思鄉情,齊讀兩首詩。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來,懷鄉思親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遊子吟》、《長相思》、《秋風引》等,這些是老師從書籍、網絡中查找到的。課後,同學們還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我們來開個“ 九月九日誦詩會”。

五、作業

1、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2、背誦兩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前詩 引入新課

背李白的《靜夜思》,説説詩人李白在這一首詩裏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思念家鄉、親人) 板書:思鄉 念親

唐朝另一位詩人叫王維,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僅擅長寫詩,還精通書畫音樂,他在17歲那年,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求學,也寫過一首思念家鄉、親人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齊讀)

二、初讀全詩 瞭解重陽

1、學生自由誦讀全詩。

2、正音:“為”這裏應讀“wéi”,指導學生注意停頓,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來。

3、釋題:

重陽節:指名讀,齊讀書上註釋,並指出藉助註釋理解詩句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陽節在我國古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節日裏人們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因為兩個九意味着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又叫老人節。

“茱萸”:(讀書上註解)一種有香味的植物

“憶”即“思”,思念、想念;“山東”,陝西有座名山叫華山,華山以東有個地方叫蒲州,是詩人王維的老家;“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

連起來説説題目的意思:王維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三、反覆吟誦 體會孤獨

(一)與詩題相對應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重陽節,説説我國其他的傳統佳節:中秋節、元宵節、元旦、春節

憶——思,兄弟——親,每:每當;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人們無不興高采烈、歡度節日,可詩人王維卻發出了“倍思親”的感歎,是什麼原因使詩人在這美好的日子裏如此深深地思念親人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看詩中哪些字眼點明瞭詩人“倍思親”的原因。

(二)一二句:

1.“異鄉”:他鄉,李白離鄉來到長安,長安對他來説就是“異鄉”

2.“異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紀漂泊在外,獨居他鄉,身份是“異客”。

3.“獨”:獨自一人,還隱含着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

想象:當我們離開家,孤獨寂寞的時候,(我們可以打開電視,解解悶);想家的時候,(可以給家裏打個電話,跟親人聊上幾句);實在忍不住就(坐車,坐飛機回家)。

但是王維生活在古時候啊,沒有電話,晚上也沒有電視,該有多寂寞啊。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孤獨、寂寞)

4.他15歲離開家鄉,這種舉目無親的日子經過了兩年。兩年啊,七百多個日日夜夜,詩人沒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親人們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麼長,更沒有我們今天的汽車火車、飛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和親人團員啊!此時詩人心中除了孤獨還有什麼?(有家不能回。難過)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難過)

5、年年重陽,今又重陽,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心中的思鄉之情就再也掩飾不住了,於是一發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佳句。(齊讀)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古詩的一、二兩句。

(三)三四兩句:

1、王維的思鄉情感猶如潮水般奔湧而出,此時此刻,他思緒萬千,想到了什麼?

2、想像兩年前的與親人共度重陽節的美好情景:

兩年前的重陽節,給王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時時浮現,往昔的重陽節啊,我們兄弟曾經一起……曾經一起……曾經一起……

思緒萬千的王維,想起的又何止僅僅是兄弟呢!那年邁的父母啊,已雙鬢斑白,他又何嘗不是時時惦記,九九重陽又被稱為老人節,可王維卻無法伺奉左右,承歡膝下,此時此刻,他真想對雙親説:父母啊……

3、家鄉的親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説話——

4、但如今卻沒人與他共度佳節,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這高高的山上,遠遠地望着家鄉,他心裏該與多少傷心難過啊,讀——

四、配樂誦讀 深華情感

1、配樂讀全詩: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2、詩人王維僅僅是在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思念親人嗎?學生想象在不同的節日裏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五、背誦全詩,書寫生字

1、背誦

2、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3、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

4、書寫生字。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葉紹翁 思鄉 念親 王維

孤獨 寂寞 難過

教學反思:(20__學年)

這節課學習的古詩,都是寫出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感情。同時在教學時也正是中秋節過後,學生對於過節的氣氛,家人團聚的幸福感都有所體驗,這樣對於課堂的教學,體會當時詩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幫助。

在教學這兩首古詩的時候,課堂中我注重把握詩的意境和情感,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詩意,加以引導。例如在教學第一首古詩《夜書所見》的時候,對於第一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想想當時詩人所想,所感。課堂中通過我的教學語言,給學生創設情境,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一個人在外地的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會想到感覺很孤單,想家裏的親人等等,通過這樣的想象很好的讓學生體會了詩人當時寫下這首詩時的感受,體會了詩人的真實的內心世界。

10.《風箏》教學設計及反思

導入: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學生:詩中描繪了春天孩子們放學後忙着去放風箏的情景。

師:很好。詩的後兩句讓你想到了我們剛剛學過的《春》中的哪句話?

生: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師:是啊,早春時節正是孩子們爭相到户外活動的時候,放飛美麗的風箏,也正是放飛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學家魯迅先生看到天上飛舞的風箏,卻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麼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風箏》來共同研讀。(教師書寫課題)

二、自學課文,把握內容

1.複述課文

師: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字,通讀了課文,有誰能夠為大家複述一下課文的內容?

生:本文記敍了魯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飄飛的風箏,想起了小時侯自己不喜歡放風箏也不讓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風箏毀壞了。中年之後,他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認識到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他非常後悔,找機會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經忘記了,這讓他的心情更加難過。

師:你的複述非常完整、準確。

2.分析人物形象

師: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師:請仔細地閲讀3、4自然段,思考:這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1名學生朗讀、自學5分鐘,教師點撥

生:從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體瘦弱。

生:從第3段“他只得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時竟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愛,特別喜歡放風箏。

生:從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靈手巧。

生:從第3段中可以看出魯迅獨斷專行。

生:從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的幾個動詞可以看出我特別冷酷,不讓小兄弟放風箏。

師:“我”為什麼不讓小兄弟放風箏?

生:“我”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師:可以看出我怎樣的情感?

生:“我”是為了小兄弟好,是愛他。

師:我小時侯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不讓他放是嚴格管束,是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後發現這是錯的很自責,而弟弟已經忘卻了。體現了我對弟弟的手足之情。

師:剛才的自學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還有一些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們理解,下面我們進入自主提問、合作學習環節。

三、自主提問、合作學習

1、將課前小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難問題提出來

(1)生:為什麼“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生:“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樣理解?

(3)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什麼?

(4)生:兄弟的忘卻為什麼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樣理解結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説是“不幸”的?

2、小組討論8分鐘,教師巡視輔導

3、師生交流,逐一解決

師:請同學們自由發言,不必拘泥於問題的順序。

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指的是“我”不顧弟弟的喜愛,粗暴地將風箏踏扁。

師:不過是毀壞了一個風箏,怎麼能稱為“精神的虐殺”?

生:因為這麼做傷了弟弟的心。

生:還有,放風箏可以鍛鍊身體、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動手能力,魯迅這麼做,使弟弟不能從中得到這些好處。

師:可以看到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

生:後悔、難過。

師:這能看出作者是個怎樣的人?

生:知錯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個問題。當年我認為自己的作法是對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自己錯了,所以説是“不幸的”。

師:你分析得很好。請繼續。

生:第2個問題我來分析。因為作者離家多年,所以説是“久經訣別的故鄉”,也因此看不到故鄉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動的風箏讓他想起了故鄉的春天。

生:第1個問題,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動的風箏讓“我”感到“驚異”,着讓“我”想起了小時侯對弟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所以説“悲哀”。

生:我來解決第4個問題。“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卻了,可見小兄弟並不認為這是精神的虐殺,認為兄長當年做的是對的,我為他的不覺悟而感到更加難過。

師過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誰願意解決第5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説要“躲”到嚴冬中去?

生:因為他不想回憶過去的事情。

師:那為什麼説“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僅僅是指自然環境嗎?

生:不是,是説大家都沒有認識到玩具對兒童的意義,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認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師:是啊,人們的不覺悟讓人不寒而慄。

四、探究主題:本文的思想主題是多方面的,你對此有怎樣的理解?

(1)作者對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對像小兄弟一樣的人的不覺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業

師:你喜歡哪種遊戲?如果家長反對,你會怎麼做?

生:我喜歡打籃球。如果家長反對,我會告訴他們打籃球可讓我精神放鬆、鍛鍊身體。

生:我喜歡玩布娃娃。如果家長反對,我會對媽媽講,我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養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設計能力,對我是有好處的。

六、總結

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們既可以讀出作者對小兄弟的愧疚之請,也可以看到他接觸了科學之後時時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對“被虐殺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學們也能在生活中善於觀察,長於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個有思想的人。

11.《秋天的雨》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認識“鑰、匙”等8個生字,會寫“扇、郵”等12個生字。正確讀寫“清涼、留意”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雨的喜愛和讚美之情。積累好詞佳句,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渲染,調動情感。

1.教師談話導入新課。

(播放課件)同學們,我們一起伴着綿綿的秋雨走進這快樂的課堂,今天我們就學習《秋天的雨》。

2.齊讀課題。(板書:秋天的雨)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詞。

(1)同位互相指讀生字:同桌之間互相用手指着雙線格里的8個生字讀一讀,看誰讀得準、記得牢。

(2)集體反饋。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字詞,重點強調“鑰匙、菠蘿、扇”的讀音。

(3)誰願意當小老師領着大家讀一讀?

2.指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請一組同學開火車讀一讀。一個人讀一段,其他同學認真聽,一邊聽一邊思考。

(2)讀後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誰能説一説,在秋雨裏,你都看到什麼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鵲)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鵲準備過冬,是不是?你們除了這些還看到什麼了?(銀杏樹、楓樹、柳樹、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讀課文。

1.感悟“五彩繽紛”。

(1)學生默讀課文,尋找描寫的顏色詞語。

學生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把描寫顏色的詞語畫下來。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描寫顏色的詞語變成相應的顏色。

(2)美讀句子,體會色彩之美。

自己小聲讀一讀這段話,一邊讀一邊把你喜歡的句子畫下來,美美地多讀幾遍。

2.重點體會、美讀描寫銀杏樹和楓樹的句子。

(1)學生讀句子(課件出示句子)。

(2)去詞體會。

如果我把句子當中的“扇哪扇哪、飄哇飄哇’去掉,自己再來讀讀看,好不好?為什麼?

(“扇哪扇哪”讓我們彷彿看到銀杏葉像一把把黃色的小扇子,輕輕地、輕輕地幫我們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而“飄哇飄哇”讓我們感受到紅紅的楓葉多像一枚枚郵票,為我們郵來了秋天的涼爽。)

(3)指導朗讀。運用聯繫上下文和一邊讀一邊想象的方法,走進情境,美讀課文。

(4)看錄像,感悟“五彩繽紛”。]

小朋友們,這麼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讓我們一邊看,一邊讀出它的美麗吧。

(多媒體出示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學生根據畫面讀相關文字。)

(5)美讀全段。

3.體會“氣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繽紛的顏色,還藏着許多好聞的氣味呢。(板書:藏着氣味)誰願意給大家讀一讀這一段?

4.表演朗讀。

(1)熟讀課文。通過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讀。

咱們就來把小動物和植物們是怎樣準備過冬的演一演,怎麼樣?

(2)師生互動演一演。

(3)指導朗讀。

這麼快樂的景象,就讓我們來快樂地讀一讀吧。放開聲音讀出你的快樂,自己讀自己的。

四、拓展、積累,昇華感情。

1.小結。難怪課文第一自然段説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帶着清涼和温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板書:鑰匙)

2.拓展。小朋友們,説説看,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秋天?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美麗、歡樂……)

3.積累背誦。

想不想把這麼美的景色永遠留在腦海裏?就選擇你最喜歡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讀一讀,背一背吧。

五、佈置作業。

1.抄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選擇你喜歡的內容背誦下來並抄寫自己喜歡的詞句。

3.用你手中的畫筆為你喜歡的課文內容設計一幅圖畫。

第二課時

一、 欣賞秋色,育情導學。

1、師:同學們,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門悄悄地打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你們想知道嗎?(課件)

2、師:你們欣賞到了什麼?

3、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綿綿秋雨,來聽聽雨聲,感受秋天的美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要求讀準詞語,把句子讀通順了。

生自由讀課文。

2、檢查三組詞語:

黃色 紅色 金黃色 橙紅色 紫紅的 淡黃的 雪白的

輕輕地 香香的 甜甜的 厚厚的 油亮亮的

扇哪扇哪 飄哇飄哇 你擠我碰 爭着 頻頻點頭 勾住

A、第一組顏色詞指名讀,正音。

B、第二組疊詞要求輕讀“的”。讀中説這組詞的特點:疊詞。朗讀指導:使輕的更輕了,香的更香了,再指名讀。

C、第三組動詞教學: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一組可以做動作的詞語,可以加上你的動作,讀好它。生加動作讀詞。

2、檢查句子

師:下面的句子更長了,但讀起來也更有味道了。

點擊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總結:咦,大家發現了嗎?這五句話連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雨的小詩,它包含了無限的情趣和韻味,咱們一起來讀讀這首小詩。

生齊讀。

3、有目的通讀全文

導入:多麼有趣的小詩啊,更有趣的是小詩裏的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段的第一句裏,最有趣的還是每段的內容都是圍繞這些話展開的。不信,讓我們再去讀讀文中的句子。邊讀邊思考:在綿綿秋雨裏,你看到了什麼?

生再次有目的的讀文。

三、精讀課文。

1、讀後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師:誰能説一説,在秋天的雨裏,你感受到了什麼?(他是用眼睛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你還有其它的不同感受嗎?你聞到了什麼?)誰能連起來説説你感受到的秋雨?

學生回答:我看到秋雨給秋天帶來了五彩繽紛的色彩,聞到了秋雨中有果實成熟的香甜味道,聽到了秋雨的聲音和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聲音。(板書:看 聞 聽)

2、這麼美的景色是由誰帶來的?他真象一位神奇的魔術師。

第二段:感悟五彩繽紛

1、學生默讀課文,尋找顏色。

師:小朋友們,剛才你們有的同學看到了小動物、有的同學看到了很多水果,還有的同學看到植物有很多漂亮的顏色。你們師從哪兒讀懂的銀杏樹、楓樹有着漂亮的顏色呀?(生:課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秋天的雨把顏色送給誰了?

2、美讀句子,體會色彩之美。

師:這麼多顏色,多漂亮呀。請你們美美地讀一讀,把你喜歡的句子畫下來。(學生自由朗讀)

師:好了,小朋友們,現在我們一塊來交流交流,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銀杏樹

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如果我把句子當中的“扇哪扇哪”去掉,你們自己再來讀讀看好不好?

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總結:(“扇哪扇哪”説明夏天是慢慢地走的,秋天是慢慢地來的;讓我們彷彿看到了銀杏葉象一把把黃色的小扇子,輕輕的、輕輕地幫我們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這句話,一連用了三個扇,使原本靜靜的畫面立刻動了起來,不但把銀杏葉寫美了,更把銀杏葉寫活了。)誰願意再來讀讀這句話,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楓葉

師:我們一塊來看看這句話,你從“飄哇飄哇”中感受到什麼?你們想看看楓葉師怎樣飄的嗎?(播放課件)(生隨音樂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句“他把紅色給了楓樹……”)

田野

師評價:聽了你的朗讀,我彷彿看到無邊無際的海洋。

果樹

師:我剛才聽出來了,你們在讀的過程中把“你擠我碰”“爭着”讀得很重。這是為什麼呀?

(師評價:説得真不錯,就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種水果,再來讀讀吧!)

菊花

師:瞧,多美的菊花呀!(出示課件)你能説説這些菊花的樣子嗎?

是呀!怪不得菊花仙子會在秋雨裏頻頻點頭呢,因為他得到的顏色的確很多,讓我們也來和他分享快樂吧!(生齊讀第二段的最後一句)

3、美讀全段。

秋天的雨多神奇呀,秋天多美呀,有這麼多的顏色,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概括就是(五彩繽紛)

4、積累背誦。

師:你們選擇了這麼多精彩的句子來讀,讀得真不錯,這些優美的句子都是寫“秋天的顏色 ”的,如果我們能背誦下來該多好啊!

第三段:體會氣味的香甜

師: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繽紛的顏色,還藏着許多好聞的氣味呢。誰願意給大家讀讀這一段。

(1)、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這是怎麼回事呢?

(2)、好香啊,我們一起來聞一聞,你聞到了什麼氣味?還有嗎?(結合生活實際説)

(3)、秋雨過後,空氣那麼清新,水果成熟的香味那麼誘人,令人垂涎!難怪它能勾住我們的腳步!誰能朗讀這段,讓聽眾流出口水!指名讀。

四、拓展

1、過渡:我們都該感謝秋雨,它帶來了絢麗的秋色,帶來了成熟的果香,還帶來了冬天即將到來的信息。讓我們一起來讚美這秋天的雨!齊讀第五自然段。(切換回課件)

2、老師給大家配上音樂,請大家在讚美你心中的秋雨,朗讀課文。

3.拓展。同學們,説説看,學了課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秋天?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美麗、歡樂……)

課件演示:秋天的雨是( )的。

學生寫句子,交流。聽了你們的發言,我覺得秋天的雨真是美妙、神奇、令人陶醉。你們個個都是小詩人!

《秋天的雨》教後反思: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

《秋天的雨》這篇文章用了多種修辭把秋雨人格化,教學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麗的景色,讓學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隨風起舞的落葉、饞涎欲滴的水果,還有那淅淅瀝瀝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給全文的教學做了一個很好的情感鋪墊。欣賞完之後問:“你欣賞到了什麼?你欣賞了景色之後,能不能用一個詞語來表達呢?”

教學生字詞時,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並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為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複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天的小詩。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髮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到課文語言的優美,而我的教學過程也遵照這一點,讓學生自已讀並展示自已最喜歡的部分,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去掉它是否可以,從而,體會句子的優美。學生們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熱的夏天已經走了,涼爽的秋天來了。這就是多讀的收穫。評到“菊花頻頻點頭”時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文中把菊花當成人,評到“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我問:“香味怎麼會勾住腳?你的腳被勾住過嗎?” 然後讓學生將“勾”換一個詞,可以換成“吸引”或“迷”進行比較,然後引導學生想象自已在果樹花香旁時會怎麼做,學生讀的激情越來越高,一個個抒發着自已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説説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後來一思索,學生能説出很多個比喻句,但絕對不能説出意境如此優美的句子,萬一課堂上出現了“冷場”的現象,那就不好了。想想還是不要這個環節吧。實際上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是不可預見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放開手來,相信學生能行,這樣的課堂才是活的。

總之,備課時總覺得已考慮全面,課後卻總是留下諸多遺憾。只能待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

12.聽聽,秋的聲音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準備:錄音帶(適合做朗讀背景音樂)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秋的腳步輕輕,可我們還是分明聽到了秋的聲音,不信你聽!(錄音響起)同學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仔細聆聽,想像一下,你的腦中會出現怎麼樣的畫面。(音樂中師範讀全詩)

2、你覺得這秋天的聲音美嗎?生:秋天的聲音很美。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聽聽秋的聲音吧,出示課題《聽聽,秋的聲音》,請學生讀課題,讀得美一點。

二、欣賞朗讀,感受詩情。

1、學生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檢查

3、感知內容:你在詩中聽到了哪些聲音?學生回答

4、你最喜歡的是哪種聲音?

(1)、“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聲音,(看課件)

黃葉從樹上一片一片地掉下來,你看着像什麼?黃葉對大樹媽媽説:“       ”哦,你能用你的朗讀把它們的飄飄灑灑表現出來嗎。呵,多美的黃葉啊。

(2)“蠷蠷”蟋蟀振動着翅膀,和陽台告別的歌韻。蟋蟀要到哪兒去了呀?(看課件)

蟋蟀在唱着“       ”朗讀指導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雲,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他們在説些什麼呢?(課件)捨不得走,因為這兒的秋天很美麗。朗讀表現。

(4)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發出“       ”的聲音,(課件)這是秋風送來的豐收的歌吟。秋風吹過,田野裏       果園裏       ……人們的心裏

(你能用朗讀表現麼?)配樂朗讀1----4節。

三、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你好好去聽秋的聲音,你還能聽到哪些秋的聲音?

學生髮散説,師引導到詩歌的形式,為寫打下基礎。用聽聽,秋的聲音……這樣方式來説。

師:是啊,秋的聲音,我們已經説了好多,還有好多好多……把你聽到的聲音也像這個小詩人一樣把它們寫下來好嗎?

出示:聽聽,秋的聲音 四人小組合作,寫詩,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組合作寫的詩,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來。

師小結:是啊,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裏,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裏,在每一顆綻開的穀粒裏,聽到秋的聲音,我們的心裏多麼——

就用我們的朗讀來表達我們的喜悦吧!

佈置作業。

1、為自己寫的詩配上畫。

2、蒐集有關秋的詩歌,畫面,歌等

3、感受秋天寫詩:看看,秋的色彩————

聞聞,秋的味道————

教學反思:

第三單元的語文可真應景!當秋天踩着落葉詩意地走進我的視野時,課文裏也開始秋意飄飛。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陽光的顏色就變了——變得金黃金黃,十分悦目,呃……像個和善的老頭兒。在上班時,我時常閉上眼細心地聆聽秋葉“唰啦啦”飄落的聲音。沒想到這一習慣竟不知不覺被學生學了去……

上《聽聽秋的聲音》時,我就改變了策略。實在也巧的很,我寫完課題,窗外正好吹過一陣風,“唰啦啦!”這純自然的音樂激活了我的心。我驚喜地喊:“你們聽,這是什麼聲音?”“風吹落葉”“風聲……”

調皮的同學站起來喊:“秋的聲音!”一個有趣生動的導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學生們是閉着眼聽完我的範讀的。這首小詩打開了他們思路,竟使有的學生聽到花開的“啪嗒”聲,農民豐收割稻的“唰啦”聲……

驚喜在秋之聲中,不斷湧現……它們時而在窗外尋找秋天的影子,時而閉上眼回憶自己海邊的、山裏的童年……我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瀾……  看來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窗外已有滿眼秋色,又何須我蒼白的語言……

下課了,還有許多孩子圍着我講秋天……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11

新課實施改革的目的是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在於倡導“以人為本,德育第一”的素質教育,切實培養學生的能力。國小語文實施課改幾年來,廣大教師投身課改,融入課改,傳播了新的教育理念;學生也多了思考的空間和實踐的機會,個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張揚,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課改使國小語文出現了許多新氣象,可謂好評如潮,褒揚眾多。但如果我們冷靜面對,認真思考,難道真的就很完美,沒有瑕疵,這確實是一個值的深思的問題。

首先,課堂教學與考試內容的問題。課堂是課改的主戰場。國小語文課改的目的之一是讓國小生“減負”,擺脱“題海戰術”。可是,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今天,考試排名壓力是教師一塊很大的心病。學校與學校的比較往往是升學率的較量,學校中班與班的比較也是如此。有的老師為了應付六年級的升學考試緊張的連覺都睡不好。老師也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要考試,要評比,沒有辦法。要命的是:考試往往不是考學生的能力,而是考學生的熟練程度。在此情況下,為避免學生考不好引起家長埋怨、學校領導不滿和社會誤解,不少教師在“課改”的背後,仍偷偷地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原本要一個學期學完的東西,一定要在4個月內學完,然後大量做練習題,陷入“題海戰術”裏。一方面,教師起早貪黑,廢寢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學校裏,幾乎沒有多少屬於自己的時間;另一方面,學生機械、重複的訓練,變成了學習機器。説實話,這的確對考試很有用。但對學生,不僅增加了學業負擔,而且不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教師,也是一種折磨,我曾去聽一位優秀教師的報告會,她動情地説:“我是依靠透支健康來獲得事業成功的。”課改幾年了,這種話還從一名優秀教師的口裏説出來,我不禁感慨萬千。無奈!新課程改革非常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需要教師給予其充分的關注和充足的發展空間,實際的情況是老師忙於日常的教學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鑽研教學,為了擠時間鑽研教學,有的教師常常熬夜,有的年輕人甚至不敢要孩子,實在沒有時間和精力。在這種情況下,小班化教學是與其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

其次,教學方式的問題。《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給課改提供了科學、有效的解決之道。可是,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在“自主”方面犯了“隨意性”,上課時讓學生自己看書,一看到底,喜歡怎麼讀就怎麼讀,沒有要求,沒有指導,或者是指導不力,要求不明確;表面上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實際上學生能力根本沒有得到培養,純粹是放任自流。有的教師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讓學生合作討論,給人感覺學生很“忙”,課堂異常“活躍”。我們不禁要問,有的問題很淺顯,答案直白得一眼就能看出來,還需要合作探究嗎?如果個人效率比集體學習還高,為什麼非要合作不可?我還看到一些教師為了讓學生合作,把一句完整優美的語句拆開讓三個學生合作讀,這樣怎麼能培養出學生的語感呢?還有,國小課改慣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是“表揚式”,學生誰回答對了,教師就讓大家邊鼓掌邊叫:“好,好,你真棒!”想以此來激勵學生。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學生又有多少抗挫折的能力,特別今天金貴的獨生子女,我們不得不憂慮。

也許有人會説,課改是一個創新的活動與過程,是教育領域中一場深刻的變革,出現一些問題是在所難免的,何必去吹毛求疵、以偏概全呢!正是因為希望課改能更完善、更能促進教學的全面發展,才更要找出它缺點。反思課改歷程,尋找癥結所在,有益於課改的未來。

因此,除了考試製度、評價體系等必須改革外,教育工作者還得在緊張的工作中靜下心來,想一想,總結經驗教訓,提高反思能力;看一看,開闊觀察視野,豐富思考角度。只有這樣,國小語文課改才有新起色、新突破,才會一路好走。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12

作為剛剛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師的我,面臨的問題就是: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引導學習,激發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學生自由“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我經常上網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閲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閲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回顧我聽過的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兩年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閲了學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國小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

二、在情境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懷念母親》一課,作者通過介紹自己對兩位母親——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懷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喜歡自己的母親嗎?誰能列舉一件小事談一談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簡短的一句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言。正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課前的思考,有助於有效教學,智慧教學;課後的思考,有助於發展與提高。只有教師學會思考,才能教會學生思考,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富有意義。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13

在通過體育健康課的準備過程中,讓我深深感受到國小體育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國小低年級的教學中,客觀地存在着體育教學成人化的傾向,學習的內容不夠豐富,學生的主體作用尚不能真正發揮。體育老師總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按部就班的進行授課,使學生學得太苦。從而導致了學生喜歡體育活動而不喜歡體育課的狀況。無論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還是在“增強體質為中心”都沒有從根本上擺脱體育傳統教學的模式。傳統體育教學中,我們重視的是讓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忽略了給學生髮揮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機會。

傳統的體育教學都是按照事先設定的教案程序順次實施。學生在課堂上的任何個人表現是由教師設定的,甚至任何隊列調動均要在教師規定的教學範圍內展開,並且美其名曰“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些表現是否出自學生的內心需要?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體現?針對存在的這些實際問題,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1、教師要通過發揮教材、場地、器材和課堂氣氛的作用,創造“動起來”的情景,在課程設置與教學形式上大膽創新,使體育課向着有趣、輕鬆、自由、娛樂身心的方向發展;增強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促使了學生積極自願地參加體育活動,瞭解健康生活的知識和技能,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2、我們根據教與學的雙邊活動特點,把教學中一般應遵循的認識規律,動作技能形成規律,生理技能活動規律,青少年生長髮育規律融為一體。我們可以按“動起來——樂起來——想起來——自我展現起來”來設計課的進程。

3、教師即興示範調動學生動起來。以各種簡便易行的隊形變換,多種多樣。積極性激發學習信心的趣味練習,使學生身體充分活動,使其心理上得到滿足,使之練習情緒高漲。

4、活躍身心。以有節奏的,帶有聲響的個人的,雙人的集體協調一致的各種操練習,既保持活躍情緒,又有適當調整負荷,準備進入主要階段。

國小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驅力來自於他們的好奇、好動的心理以及對體育運動的熱情和渴望,在教學中教師應採用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活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他們對體育運動的渴望淋漓盡致的表現在身體的活動中,從而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喚起他們的競爭意識。

國小生神經活動中第一信號系統活動占主導地位,第二信號系統正在發展。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發展不均衡,興奮過程佔優勢並容易擴散,發生“泛化”現象,表現為活潑好動,但注意力不集中;模仿力較強,容易建立條件反射,學習和掌握動作性,但動作技術的準確性較差,容易發生錯誤和多餘動作。針對他們的神經系統的生長髮育的這些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和選擇合理的方法。

國小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完成動作的能力存在差異,教學中不能採用機械、呆板、枯燥單一的模式。國小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要求不易太嚴,規定不易過死,允許他們在課堂上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這才是真正的快樂體育,只能這樣才能真正展示學生的個性,極大的提高國小生參加體育運動的熱情。在這一方面,有的教師往往只注意課的常規、規範、紀律嚴明,以至規定太多,要求太嚴太死,甚至出現罰、訓的教學現象。如此對國小生的個性發展就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而現在有的教師仍在國小體育教學中過分強調動作的具體細微,使國小體育教學帶有“技術化”、“成人化”的痕跡,不考慮國小生動作準確性差、協調性差等客觀因素,強迫學生完成“力不能及”的動作,嚴重影響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妨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國小體育教學中,兒童情緒高漲,全身心的投入到體育活動中,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參加體育活動,常常會出現一些差錯或者少數學生有“出格”的表現。這些都在情理之中。這些教師只要加以適當的指導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個別學生還有“出格”表現時,教師應及時、善意的提醒,讓學生進行心理上的自我調整,逐步提高他們的自控能力。在8—12歲期間,少年兒童的認知能力、自控能力、社會合作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都在增強,但仍然很不成熟,往往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過分相信自己,甚至出現與羣體對立的情緒。教師的適當引導,實際上是給學生一個正確的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合作能力。

充分發展少年兒童的個性,是創新教育中國小教師的重要職責。我們不能僅僅注意國小體育教學的生物功能,更要發揮它的社會功能,使少年兒童得到充分發展。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14

國小二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廣播操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每天必須參加的課外活動。做廣播操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反映一個學校開展體育活動的情況,也是當前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窗口,是學生鍛鍊身體素質的基本途徑,因此,每學年新生廣播體操教學就成為體育教學的一個重點,但是廣播體操的學習恰恰是很枯燥乏味的。所以我在廣播體操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運用正確而優美的示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正確而優美的示範是教好新操的前提,教師也應當對新的廣播操應具有較強的動作示範能力和一定的音樂素養。由此,教師課前要充分熟悉新廣播操的動作,掌握動作要領,熟練做好鏡面示範。先做完整示範,使學生對新操有所認識,形成完整生動的動作表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教學中體現新廣播體操的特點,全面提高學生學習動作能力。

新廣播體操對學生的動作協調性、動作方位感、節奏感、音樂美感、動作表現能力和動作模仿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先對學生進行基本動作的“強化”練習,使學生基本動作方法有一個初步瞭解。如手型、步法以及跳躍移動練習,先學習單個較難掌握的技術動作,然後再進行組合練習。

3、讓學生做小老師去教學,發現並及時糾正錯誤動作

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以優帶差的教學法,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由學得較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充當小老師去教學。教師發現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錯誤動作,應及時予以糾正。如果是少數人的錯誤,可用簡短的語言或者是動作的暗示予以引正,如果是多數人的問題,則要求全體停止練習予以糾正。

4、通過分組比賽,提高學生自覺練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每次課的結束前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比賽,看誰的動作完成得好,這樣會大大提高學習效果。學習新操前可以向全校發出舉行新廣播操比賽的通知,引入競爭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和集體榮譽感。

廣播體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高估計學生接受能力,前四節操教授速度過快。

2、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不夠,沒有樹立好廣播體操強身心,健體魄的思想,致使個別學生視學習廣播體操為一種負擔或應付差事。

3、細節動作抓的不夠嚴密。

4、學生協調性急需提高,音樂節奏感不強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15

在學校裏是不是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的抱怨: “我都講了幾遍了,你怎麼還不明白?”“這種類型的題,咱們不是講過嗎? 怎麼還有這麼多人錯?”學生的週記:“老師,我上課總是很認真地在聽,可回到家,作業做不出來時爸媽總説我上課沒有認真聽,真冤!”開家長會時,家長的困惑:“老師,我的孩子總是説上課都聽懂了,可為什麼作業老是做錯?他在騙我們嗎?”

當我們發現學生作業或練習出錯時,在分析了學生方面的因素後,還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學生雖然沒有親口向我們訴説,但他們的疑惑就隱藏在交給我們的作業本和練習卷中。下面是本人在備課過程中反思的一些心得。

反思一:你真正理解“備課”的內涵嗎?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了教師如何備課的問題。 他舉例説,一個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非常出色的課,聽課的教師都完全被吸引住了,就如同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是怎樣備出來的呢?一個聽課教師問歷史老師:“您用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這位教師這樣回答:“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震撼!這才是教育技巧的奧祕所在,這才是真正的備課。 那麼該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大家: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不斷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充實他們知識的海洋,使得他們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時能更加遊刃有餘。 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要備好一堂課,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總結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樹立終身學習、終身備課的教育理念。

反思二:你真的備好課了嗎?

教師要上好課,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最基礎的因素是教師要備好課,正如感人的話劇,首先要有感人的劇本;動聽的演唱,首先要有動聽的詞曲。教師沒有備好課是不應該不負責地走上講台的,正如嚴肅而負責的演員不願接受質量低下的劇本一樣。但目前有部分教師對備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常常聽到一些關於備課的錯誤言論,現摘錄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簡單,無啥備頭,照書本講,依書本練就行了。”這些人備一節課花半小時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簡:“講例1-3,做習題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書本上劃幾個記號,就算備好課了。

反思:這種人懶得細想,教材雖簡單,但其內涵、外延極其豐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從而透徹掌握教材。學生從掌握知識到發展智能又是一個飛躍,更需教師對學生點撥、指引和訓練。寫簡案是完不成這些任務的。

言行二:“多買幾本《教案集》,備課照抄就行了。”這種人備課所花時間不多,但筆記詳細、工整、甚是好看。更有甚者,因嫌抄寫麻煩,乾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講台。

反思:這種人多的是模仿,少的是能動創造。別人的優秀教案是別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對於多變的活生生的學生雖具有借鑑作用,但絕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去實踐。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對教材教法的理解、概念的闡釋、公式的分析、習題的處理,決無定法可言。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寫,沒有必要,拿舊教案上課照樣行。”為了應付學校檢查,有的雖然不是舊教案,但僅是一案多本而已(從舊教案上copy)。

反思:這種人依賴舊案、以舊代新,是一種行動上的惰性、思想上的僵化,是不可取的。這種人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展,墨守陳規,必定上不好課,教學質量也就可想而知。

反思三:你能做到備課先備人嗎?

提到備課,很多老師都認為把課準備好就是備好課了。其實不然,如果只是把眼光盯到課上,我相信,所備的課未必是好課。為什麼呢?

首先,教材是“死”的。如果只為備課而備課,肯定省事,因為有那麼多前人的經驗,找到較好的經驗,拿來用就得了,也用不着自己再去思考,這不省事嗎?但是如果這樣就能達到目的,那還要教師幹什麼?還談什麼教師的專業化?

其次,教學的對象是“活”的。拿着一個“死”的東西去教一個“活”的人,肯定會把“活”人給教“死”了。學生會成為一台台機器,只知道往自己的腦袋裏裝東西,最後滿腦子的知識,卻沒有活性,那要這種知識何用呢?

再次,教育者是“人”。教師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如果只是把課當成是知識的載體,只為教而教,那麼我們的課堂就會死氣沉沉,我們的心就會麻木,我們的生活就會乏味,我們的人生也就會暗淡。因此,備好課,課其實是其次的,“人”才是首要的。那麼,究竟如何先備好“人”呢?

第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段的學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徵,不同的心理需要。比如國小到國中的學習內容變化,往往會使一些七年級學生無所適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學生學習方式的適應性轉變。

第二,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包括知識準備及心理準備。所謂知識準備,即當前學生對於該堂課的知識掌握所必備的知識基礎。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掌握好了,或者乾脆不負責任地説:“掌握不好是他們的事,我只要把這堂課上好就是了。”這樣的上課會遊離於學生之外,收效甚微。所謂心理準備,即學生是否已經準備上你的課了。有的老師可能會疑惑:“怎麼會不準備上我課呢?難道他還想逃課不成?”其實,有一些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和逃課又有什麼分別?如果在上課之前將學生的知識準備及心理準備摸清,顯然會發現很多問題,這不正為上好一堂課開了個好頭嗎?

第三,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和人格特徵。不同的學生有着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特點在課堂上就會有不同的表現,而在面對個體時,針對不同表現的個體就要施以不同的方式。比如,有的學生特別敏感、內向、不善交流,在班級中屬於“角落”中的學生,那麼作為老師,就要多關注他、多鼓勵他、多瞭解他。

第四,要了解自己。瞭解自己不僅要了解自己的知識、瞭解自己的能力,還要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對適合於課堂的要充分發揮,不利於課堂的要儘量控制,比如自己比較情緒化,就要在課前將自己的情緒調到最佳,並時時提醒自己。

反思四:你設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科學嗎?

教學策略,一般可以理解為解決某一個實際問題的帶有規律性的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學策略具體體現在:教學中是否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否能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是否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教學是否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例如,有些學生一遇到探究性的作業或練習題就感到無從下手,這和任課老師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關係。雖然新教材中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探究素質的培養,但有些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把探究為主的新課上成了講解為主的滿堂灌,整個探究過程中只有教師一人蔘加,而且也只是口頭上的。對於探究式教學方法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認為“那不過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玩一玩而已。”不肯認真鑽研新教法,不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的演練,學生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鍊,這方面的素質當然就欠缺了。更可怕的是,當學生作業中出現問題時,把原因都歸結到沒有認真聽講上,“怎麼探究我不是講得很清楚嗎?為什麼還不會呢?”試想:學生沒有親身體會過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如何懂得去運用呢?

反思五:備課時你考慮過學生的參與度、交流度、創造度嗎?

1、學生參與度的反思: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定,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不夠,就算不上“主體”。從這一點上講,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沒有引起多少認知衝突的課不是好課。比如講有理數大小比較時,我把全班學生分為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説一個有理數,另一個學生寫一個比它大或小的數。講同類項時,我讓一個學生説出一個單項式,另一個學生説出它的同類項。這些小遊戲能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效果很理想。

2.學生交流度的反思:課堂上教師是否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裏是自主的、融洽的,它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對話,交流彼此的見解和知識,情感和理念,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3.學生創新度的反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是積極思考、勇於創新,還是消極參與、喪失信心。這一切應當為我們教師所關注,關注的同時還要求我們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話筒。

這樣的反思既強化了學習結果,又深化了學習過程;既讓學生“知其然”,又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既使數學學習的過程得到優化,又進行了學法總結,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反思六:你寫教學後記了嗎?

有位教育家説過:“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因為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和教學經驗總是在不斷變化,教學結果往往和設計的初衷會產生較大分歧,而教學後記能將教學過程中的新問題、教學心得及時記錄下來。教學後記既要記成功之舉,也要記“敗筆之處”;既要記學生的不同見解,又要記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隨機應變,更要記下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教學後記作為今後改進教學的依據堅持下去,必將不斷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也更有利於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而言之,新課標把教學反思提高到了教學行為中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教師在每節課後進行教學反思。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如果沒有反思,教師的教學就僅僅是一種重複單調的工作,教師就像工人,學生就像產品,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千篇一律地生產出毫無新意的產品。教學反思貴在堅持,重在及時。教師應做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於捕捉靈感的火花,勤於動筆,善於動筆,樂於動筆,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教學反思,就請從一節一節的備課開始吧!

國小美術教育教學反思 篇16

本課是四年級上冊第14課內容。本課內容屬於立體造型的範圍,從學生們熟悉喜愛的蝴蝶導入美術學習,融入了摺紙、剪紙、圖案裝飾和色彩知識,知識點多,跨度比較大。這一課前面剛剛學習過《跟奶奶學手藝》,瞭解了圖案和剪紙套色的方法,為這堂課做了很好的準備工作,而蝴蝶的造型又是學生們從小就愛畫的內容,有了這些做鋪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就容易設定了。

本課重點之一就是立體柱的摺疊方法,四年級的學生想象力豐富,立體思維思維能力強,但是想象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這裏我請學生分組討論,實驗。圓柱體的摺疊方法很簡單,同學們輕輕一卷就可以做到,這裏在講課時一帶而過。四稜柱和三稜柱部分學生做得出來,但是部分同學隨意一折,不知道對摺,通過小組內交流,解決了這個問題。第二個是美觀的問題,好多小組沒有預留邊角,這樣折完只能用透明膠帶硬粘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有同學想到提前留出一個邊,這樣就可以和另一邊重合,看起來更整齊美觀。

本課難點是如何刻畫蝴蝶?老師按照學生回答示範錯誤的方法,同學們發現,首先蝴蝶應該畫在稜角兩邊,刻畫時要與稜角留出空隙,這樣才不會將蝴蝶翅膀完全剪下來。

解決了本課的重點難點,老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大膽想象,如何裝飾的更漂亮?可以在不同稜邊上刻畫蝴蝶,可以裝飾小花小草。

本節課總體來説,達到了三維目標的預期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zegg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