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行道樹教學反思(通用19篇)

行道樹教學反思(通用19篇)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1

在這篇課文文本解讀的時候,受課文閲讀提示的影響,我也是把主題定在“ 奉獻精神”這個層面。但是,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卻覺得僅僅挖到“奉獻精神 ”是不夠的,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去領會主題,於是,預設了一個問題:行道樹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默默奉獻的?還預設了一個“以寫帶悟”的環節:用第二人稱,給行道樹寫一段話,用上四個關鍵詞“環境”“生命”“責任”“執著” 。

行道樹教學反思(通用19篇)

在研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談談“行道樹具有怎樣的品質”的時候,學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説出了“奉獻”。於是就追問:“課文裏還有一些句子也體現了它的品質,找出來,讀一讀,説一説體現的是什麼品質?”於是,學生再仔細去選讀相關詞句,得出了“豁達”、“堅忍”、“盡職”、“執著”等結論。接着,我們就討論行道樹在什麼情況下奉獻的。學生紛紛發言,得出結論“是在遠離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獨、黑暗、喧囂……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奉獻的。”

我最後板塊小結:奉獻不僅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能力,它需要我們睿智地適應環境,需要我們堅忍而執著地盡職做事,如此,我們的生命才能煥發出異彩!從學生最後所寫的一段話來看,學生對主題的理解確實比較深入了。由此,我感覺,教師在文本解讀的時候,自己首先不能“淺解”文本,要儘可能地挖掘出文本主題的深意,然後,要考慮採取合適的方法,以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深處,挖掘出深層的韻味。

淺嘗輒止是文本解讀的大忌,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2

《長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風格的進行曲。它們氣勢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長江的波瀾壯闊、曲折迴轉的情景,樂曲用單三部曲式寫成A+B+A+尾聲的結構。剛踏入中學校園的同學們,對音樂課充滿期待,因此,教師在課前應做好充分準備,在教學過程裏,首先,注意教學切入點導入,其二,注重教學環節的銜接,用簡練精悍的語言承上啟下,將教學細節環環相扣,使課堂既生動又活潑,從而激起同學們對音樂課的喜愛。講解音樂知識的時候和歌曲相結合,做到形象和生動,容易接受。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3

我認為九年級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閲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為……”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為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台,在小範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全班交流打下基礎。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

班裏的鄭蘭蘭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並且採用“比較閲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係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江榮同學質疑:為什麼既然童話故事説的是愛情為什麼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温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為萬能上帝那麼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呂昌玲同學質疑:為什麼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後沉思着離開?……學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證明了,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本節課的不足是:我仍感覺“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沒能及時做好賞析,就又是下個同學的質疑了。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4

這篇童話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筍芽兒在春天破土而出,漸漸長成一株強壯的竹子,從而教育孩子要敢於經風雨,見世面,不要做温室裏的花朵。朗讀本課,要表達奮發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學中,我充分發揮錄音教學重現力強的特點,學生的朗讀能力。

上課伊始,通過聽課文錄音,使學生整體感知童話主要內容,瞭解筍芽兒先後聽了誰的話,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講讀過程中,指導學生逐段一邊聽錄音,一邊抓住關鍵詞“撒嬌、央求、自豪”,體會筍芽兒感情的變化。抓住她跟竹媽媽的幾次對話,理解筍芽兒害怕到堅決的態度。如何引導學生把體會到的感情較準確地表達出來,這對於師生雙方都是一個難題。

課堂上,我以典範的錄音朗讀為示範,發揮錄音烘托氣氛、重現力強的優勢,引導學生認真聽,模仿讀,仔細辨,再重讀,從而使學生懂得把體會到的感情通過朗讀表現出來,應從語句的重音、停頓、速度的快慢、聲音的高低等方面入手。通過錄音教學介入課堂,避免了“這兒讀重音,那裏要延長”類的生硬説教,簡化了朗讀教學的形式,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聽、去讀、去比較、去體會,較快地提高了全體學生的的朗讀能力。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5

通過自己鑽研教材獨立備課,形成了一節有自己鮮明風格的音樂課。我對自己的這節音樂課反思如下:

一、音樂課的教學要體現音樂性。音樂性的表現要以音樂為主,在我的教學中説的過多,要求學生的過多。教師要引領學生投入音樂,在音樂中體會歌曲的內涵,情感,並且以學生多體驗音樂、參與音樂活動為好。

二、音樂課的導入要以學生原有的音樂經驗為基礎。這節課的設計我是以一橫老師的九一八演講,讓學生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進行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然後出示一組數字讓學生説説對祖國的瞭解。激發學生已有的音樂經驗,來進行教學。不能為了導入而導入,要為了音樂學習而導入音樂。

三、音樂課中要培養學生聽唱的能力。擺脱教師唱一句,學生唱一句,通過多聽範唱,反覆聽,逐步培養學生聽旋律模唱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在這一方面着力培養學生聽一樂句,學生模唱一樂句。

四、歌曲的教唱要有整體感。我在教唱過程中,每一樂句都單獨教學生演唱,過程太零碎了,而且破壞了歌曲的整體性。可讓學生在聽賞的同時,聽出歌曲的樂段。分成塊狀的來學習。不能以合唱隊的模式來教唱歌曲。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6

這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課文洋溢着時代的氣息,藴涵着豐富的人文精神,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學生愛讀,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學生對化石的知識瞭解得不多,但是對於銀杏樹和大熊貓特別熟悉。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的同時,呼喚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物的意識。讓學生動口、動手,通過看課外書,上網查閲資料,擴展自己的視野,培養他們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習慣。

課堂上,我先板書“化石”,讓學生運用自己查找到的資料談談自己對化石的理解。然後我再補充完整課題,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題的意思了。接着,我嘗試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課文中介紹了幾種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揚:“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我覺得這樣能慢慢培養學生懂得如何去質疑,或者説帶着問題學習課文,會更有目的性。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7

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們蒐集了課文的相關資料,從崑崙山的環境入手。崑崙山的環境就是邊防戰士生存的環境,也是葵花的生存環境。理清了葵花生長的三個階段後,我把重點放在了文章題目上《葵花之最》,“最”是極限的意思,“葵花之最”就是指葵花中的極致。作者為什麼説這棵“葵花”是極致呢?它達到了什麼極致呢?這正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填空題:“作者説邊防戰士們種的這棵葵花是葵花之最,那麼,它是最( )的葵花?”帶着這道題,我和學生們隨着畢淑敏細緻的描寫品讀了課文的字字句句。

最後,當我請學生們完成這道填空題時,孩子們的答案精彩紛呈:美麗、可愛、獨特、勇敢、頑強、堅持不懈、有毅力、偉大等等等等。這時,我又繼續追問,作家只是為了讚美這棵葵花嗎?請你接着完成這樣一道填空題:“邊防戰士是最( ) 的人”。學生們的答案同樣是精彩的!葵花就是女兵的化身,女兵從葵花看到了自己。同學們想一想:女兵和葵花有怎樣的相似點?向日葵身上的冰花越結越厚,最後凝固成一方柱形的冰晶。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同學們這是畢淑敏心中的葵花,老師相信你們每個人心中也有了一棵與眾不同的葵花,現在,你對於“葵花之最”是怎樣理解的?由於預設的問題設計的到位,學生很快找到了花與人的相似之處,教學的效果也達到了預定的要求。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8

波斯納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並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可見,經驗和反思對教師的成長有着非常大的意義。

記得有這麼一句話“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學會停下來。”這句話是説在跑步中我們要學會停下來,這樣可以對自身做全面徹底地調整,也可以積累更多的體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衝刺。跑步是這樣,我們的教學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試着在教學中多反思,使自身獲得的經驗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那麼,我們的專業技能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

通過我的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地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的成長,真的很重要。記得一次交流會上,有個老師就講起了他對日常教育教學的反思,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專門準備了反思記錄本,只要有想到的內容,及時寫在上面,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大概內容或是一點想法,然後他會利用空餘的時間,把這些內容中特別感興趣的話題寫一寫,也便就成了我們所謂的反思,我想這就是一種堅持吧。

我想,只有堅持不懈坐着反思教育的老師,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所收穫的人。

一個擁有積極態度的人,總是能在各種逆境中尋找到堅持下去的理由。由此想到我們平時教學中的反思也是一樣,只有首先抱有積極反思的態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

所以,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積極的態度吧。

自古以來,關於“堅持”的名言有許多許多,譬如比阿斯説:“要從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又譬如《論語》中那句“欲速則不達。”人們為什麼要一直重複着堅持,可見它是多麼的金貴。

從事教育工作三年來,我就始終秉持這樣的信念,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都會堅持到底。現在的學生與我們存在着很大的觀念差異,而且個性都比較強,不能對他們採取壓制的手法,剛開始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效果卻會適得其反,我們並不是階級敵人,要真正從他們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更要兼顧大多數人的利益。面對本學科的特點,要認真思考怎樣讓他們更好的接受。

教師不僅僅是傳知解惑,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讓學生會學而不是學會知識;教知識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從知識的發生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關鍵。

教師首先要吃透學情,要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學生在什麼情況下能發揮潛力!興趣、方法、習慣、性格、個性、心理品質、目標、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視。

教學要有效果,關鍵在課堂;課堂要有效果,關鍵在學生參與!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課堂教學是關鍵。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基礎,而且要涉獵一些課外書籍的知識,開拓視野,關注身邊事,國家事,只有這樣才能把教材枯燥的知識講活,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引領自己不斷超越。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教師這個稱號,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實。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9

我自己知道這節課遠沒有平時的課堂那麼活躍激動,學生有點緊張,害怕説錯。第一次面對很多人聽課,不放鬆。由於學生的緊張,造成主持人的一些被動和需要啟發帶動和鼓勵,鼓勁。可能平時的上得更理想。

不足:

1、教室佈置環境未改善。(這是我無能為力的事情)

2、最後的課堂檢測方式應該多樣法:如卡通法、小黑板法、手寫答案法。(能辦到,只是第一堂還沒有多想)

3、師説話內容和時間還應消減,讓學生更自在。(能。可有的學生無法明確和模稜兩可的概念,師必須給其明晰的答案,要消減還真不容易,學生的思想基礎和文化素質還沒有那麼高)

4、比賽記分是否在黑板上公佈記分(意見不統一,組員認為可以調動學生答題和學習積極性,而組長反對,認為上課是學知識的課,不能變成打分課,浪費精力和時間。我認為可以偶爾為之,不要常常這樣)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10

《凡卡》一課篇幅較長,文章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在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由於本課的內容和形式比較複雜,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提高教學效率,抓住重點和難點朗讀、體會、想象。

早讀時,學生提前讀了課文,上課伊始,在快速瀏覽課文後,使學生對文章內容和寫法有個大致的瞭解,理清課文“準備寫信----寫信------寄信”這一線索。然後對作者及寫作背景跟學生做了簡單的介紹,因為這是一篇外國文學作品,時間久遠,學生對當時的沙皇俄國黑暗的社會現實不清楚,瞭解後有利於對課文內容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體會會更深刻。課外資料的補充,孩子在課堂上更感興趣。孩子們靜靜地聽完後,我直奔中心,讓他們把文中信的內容的部分做上標記,然後重點去朗讀8、10、11、12、15自然段,先説説對凡卡的瞭解,從學生的回答中,我感受到孩子們能夠從語言文字中感悟凡卡生活的悲慘,他很可憐,他渴望美好、幸福、自由的生活。有了整體的認識以後,小組交流:凡卡在信中寫了什麼內容?細讀信的內容,抓住重點詞句,瞭解到凡卡在老闆家過着怎樣的生活,從捱打、捱餓、睡不好覺感受凡卡痛苦悲慘的生活。九歲的凡卡在鞋匠家裏過着非人的生活,沒有自由、沒有尊嚴,所以他才寫信乞求爺爺趕快帶他離開。學生還從“第八自然段中給爺爺下跪、兩個感歎號、兩處省略號、十一自然段中寫到莫斯科是個繁華熱鬧的城市、十五自然段中説自己的生活連狗都不如”等很多點滴的細節中體會到凡卡所受的折磨和痛苦達到了極致。偌大的城市,卻沒有一個孩子的生存之地,由此折射出的是沙皇俄國黑暗的社會現實。

學生體會得比較到位,但是感情朗讀卻不敢誇獎。從第8和15自然段的朗讀,聽不出凡卡生活的悲慘,感受不到凡卡很痛苦地在向爺爺訴説。通過指導,把“揪、拖、揍、撈、直戳”這幾個詞讀重音,心裏想象着自己就是小凡卡,你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向人傾訴自己心中的痛苦。讀書,就要走進文本,把自己融入故事中,身臨其境才會想人物之所想,説人物之所感。

接下來的環節比較簡單,讓學生了解:課文除了凡卡的信,向爺爺訴説他在鞋匠家的痛苦生活,還寫了什麼?默讀信以外的其它段落,知道了凡卡還回憶了鄉下生活:和爺爺一起守夜、回憶了家鄉美麗的夜景、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快樂時光。讓學生明白作者這樣穿插着寫,更突出了凡卡在城裏當學徒的痛苦生活。這部分的穿插描寫,對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討論故事結局的時候,通過寫信封的幾個自然段,知道上面沒有寫明具體的地址,爺爺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肯定不會來接他的,與信裏凡卡渴望,乞求爺爺接他的心情形成鮮明對比,體現出了凡卡命運的悲慘,就這一點小小的夙願都實現不了。那麼,凡卡後來的命運到底會是怎樣呢?文章最後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以做着甜蜜的夢結束了,但夢總會醒的,凡卡醒來後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佈置作業,讓學生展開想象寫一寫。

閲讀時,有學生提問,為了不打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體會,課堂上我沒有解釋。想專門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再讓學生讀一讀課文,説説後來發生的故事。然後把一些問題放在最後解決。也便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以後,今天回家通過查資料等方式先自己解決。

問題1、文中凡卡為什麼有兩個不同的名字?

問題2、文中10、11自然段,只有前引號,怎麼沒有後引號?

第一個問題,凡卡有兩個名字是因為:俄羅斯人的姓名書寫時,名在前,姓在後,中間用間隔符號隔開。“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愛稱,相當於我國小孩名字前加個“阿”字或者“小”字,叫成“阿—”或“小—”。這種愛稱一般只限於在親人或者親戚之間使用,故凡卡在給爺爺寫信的末尾署名為“伊凡?茹科夫”。

第二個問題,是因為10、11、12這幾個自然段連續引用凡卡寫的信,所以第11、12自然段只有前引號,沒有後引號。要告訴學生,這是在連續使用引號的段落時,中間的段落只用前引號,後引號可以省略。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11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麼也 “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築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作者深沉的憂國憂民的真摯感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和學生的心。

元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 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歎古今之鉅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於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着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12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敍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説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敍,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閲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説,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閲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説,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13

廬山,我國江西省的一座名山,自古就以“奇秀甲天下”,唐朝大詩人李白在50多歲時來到這裏,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望廬山瀑布》: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峯升起紫色的雲霧。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那長長的瀑布飛快地傾瀉而下,真讓人以為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多麼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人生識字憂患始。對於詩人來説,短短的十數個字中,包含了太多喜怒哀樂,情感糾葛。而我們這些後來人,只能在不斷地研讀中揣摩詩人或複雜、或激昂的情感,走進詩人,走進詩歌盛行的時代。

我在仔細研讀了教材之後,將目標設定為: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教學難點定為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麼,根據唐詩音韻和諧、用詞精煉的特點,我採用“分步朗讀、逐漸深入”的方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分散難點,各個擊破,從而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讀、讀準字音

本詩生字不多,但應提醒學生要讀準字音、還要讀準押韻的字。本詩押韻的字是“煙”“川”“天”,它們都是前鼻音,不要讀成後鼻音。另外,“落”字讀Luò,“銀河”的銀讀yín。第三步就是要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這樣的安排,符合兒童好表現的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了民主、輕鬆、互動的學習氛圍。

二讀、理解詞句

學生從上幼兒園起日積月累地背誦了許多古詩,關於詩意的理解卻顯得模糊而淺顯。《望廬山瀑布》這首詩,讓學生在想象中完成對詩歌的理解此刻尤其重要。因此我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鼓勵其他學生給予解答,當遇到困難時,再由我這個教師適時引導、指點,就這樣,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很好地體會了“掛”字的妙不可言、“飛流直下”的氣勢磅礴,“銀河落九天”的驚天動地。在交流中激活學生的聯想,在質疑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在互幫互助中想象畫面,領略文字的獨特魅力,感悟古詩的經典意境。

三讀、體會情感

在學生讀懂了詩句的基礎上,就要指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自由讀,在讀中揣摩怎樣處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頓,怎樣表現詩句的情感;教師引導讀,在理解中體會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交流自己的感受。另外多媒體課件的出示,使學生雖身在教室,卻有如身臨其境、觀看瀑布的飛流直下壯觀場景,聆聽瀑布所發出的隆隆巨響,真切地體會瀑布的雄偉氣勢,以致脱口而出“山河壯美”的感歎!

廬山,一座千年屹立的山峯,因為李白的到來而名垂千古;李白,一位視權貴如糞土的詩人,寄情山水而感歎:“疑是銀河落九天”。但是,這份情,要通過誦讀表達出來,對於二年級的小孩子是有難度的。如何引領孩子們入情入境的朗讀,一直都困擾着我。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14

線性規劃是《運籌學》中的基本組成部分,是通過數形結合方法來解決日常生活實踐中的最優化問題的一種數學模型,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也是高中數學教材的新增知識點,在近兩年大學聯考中屬於必考知識。

線性規劃問題,大學聯考主要以選擇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常考兩種類型:一類是求目標函數的最值問題(或取值範圍),另一類是考查可行域的作法。下面我們結合教材和各地大學聯考及模擬題舉例説明。

第一大類:求目標函數的最值問題,解答此類題型時,關鍵是要正確理解目標函數的幾何意義,再數形結合求出目標函數的最值,而目標函數的幾何意義是由其解析式確定的,常見的目標函數有三類。

1、截距式(目標函數為二元一次型),即,這也是最常見的類型,目標函數值的幾何意義是與直線的縱截距有關。

2、距離式(目標函數為二元二次型),目標函數值的幾何意義與距離有關。

3、斜率式(目標函數為分式型),目標函數值的幾何意義與直線的斜率有關。

反思該節線性規劃的教學,認為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線性規劃應用題條件,數據較多,如何梳理已知數據至關重要(以線定界,以點定面)

2.學生作圖時太慢,沒有使用尺規作圖,找最優解時不會通過斜率比較分析。(用尺作圖直觀)

3.借用線性規劃思想解題能力不強,某些目標函數的幾何意義理解不透。(三組形式)

4.大學聯考中對線性規劃的考查常以選擇、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具有小巧、靈活的特點,因此,對常見題型要重點訓練。

總之,對於線性規劃問題,應堅持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解題,作出可行域和看出目標函數的幾何意義是解題關鍵。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15

《峨眉山月歌》與《望洞庭》寫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側重於寫景《峨眉山月歌》側重於抒情。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重點抓住“思”字,讓學生自學古詩,並從古詩的字詞入手,深入理解詩意,並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做到重難點突出,使學生儘快地掌握古詩內容,感悟情感,讀好詩歌,體會秋夜思人的意境,也體會28個字的詩歌包含5個地名的不着痕跡的寫法。

我首先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後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繫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

接着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展開合理的想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意。在討論中老師參與學習小組討論。

最後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詩歌中的文字變成鮮明的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感,培養提高學生感知語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時,教師在下面標示出“渝州”的位置,問學生為何這樣畫?從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義!為了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裏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着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16

本課屬於綜合探索領域,內容關注學生的興趣又富有時代特點,反映了美術教材內容體現傳統與時代的關係,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和思路,更將實現科學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這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機器人的種類、功能、造型等相關知識,學習表現機器人的多種方法。啟發學生對科學技術發展的關注,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本課設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為繪畫表現.通過本節課的講授,我覺得能夠達到預想的教學目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通過多媒體教學瞭解機器人,並且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思考,展開想象並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用繪畫形式表現的機器人造型與功能.

導入部分我設計了一個用不同幾何圖形拼貼機器人的遊戲,這一環節的設計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 為解決學生在造型時作好鋪墊。在介紹什麼是機器人的時候給學生們播放了 一段錄象片,使學生更加了解機器人,為設計做好知識準備.

為了突出重點,,我分析並將收集得大量關於機器人的圖片和資料進行歸類,充分課本中貼近學生生活中的機器人重點欣賞將種類歸為:助人、娛樂、奇幻的.並適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接着從外形上啟發學生的造型表現.讓學生們瞭解機器人的造型不僅有人的形象,還有車型,動物型,幾何體型等等。在這一環節中,我始終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發現.學生在思考、回答中學習得非常認真而且感興趣,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解決學生創作的難點時,採用的幾何框架起稿,定好結構,再與學生互動中進行個性的添加.重點是師範動作及服裝等的設計.這個環節中,學生大多有自己的想法了,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如何來組織畫面,從動作,外形等方面實現設想.示範不必完成,卻可以展示課前準備的完整稿範畫,讓學生提升畫面整體的把握能力.

反思本節課也有幾點不足,第一,我在教授與欣賞圖片和了解相關知識的過程中佔用的時間有時會過長,遇到學生過分的積極就不會把控好,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應該更好地規範和要求,做到靜問精答,爭取留足時間給學生創想的天地.第二要在示範前就講明黑板示範只有一邊,畫過就會擦去.並明確要求創作時不許臨摹.這樣學生才會積極動腦,展現自己的創意.最後在評價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評價能力,可以多評幾個獎,如:最佳造型獎、最新創意獎.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17

廬山,我國江西省的一座名山,自古就以“奇秀甲天下”,唐朝大詩人李白在50多歲時來到這裏,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望廬山瀑布》: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峯升起紫色的雲霧。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那長長的瀑布飛快地傾瀉而下,真讓人以為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多麼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人生識字憂患始。對於詩人來説,短短的十數個字中,包含了太多喜怒哀樂,情感糾葛。而我們這些後來人,只能在不斷地研讀中揣摩詩人或複雜、或激昂的情感,走進詩人,走進詩歌盛行的時代。

我在仔細研讀了教材之後,將目標設定為: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教學難點定為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麼,根據唐詩音韻和諧、用詞精煉的特點,我採用“分步朗讀、逐漸深入”的方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分散難點,各個擊破,從而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讀、讀準字音

本詩生字不多,但應提醒學生要讀準字音、還要讀準押韻的字。本詩押韻的字是“煙”“川”“天”,它們都是前鼻音,不要讀成後鼻音。另外,“落”字讀Luò,“銀河”的銀讀yín。第三步就是要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這樣的安排,符合兒童好表現的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了民主、輕鬆、互動的學習氛圍。

二讀、理解詞句

學生從上幼兒園起日積月累地背誦了許多古詩,關於詩意的理解卻顯得模糊而淺顯。《望廬山瀑布》這首詩,讓學生在想象中完成對詩歌的理解此刻尤其重要。因此我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鼓勵其他學生給予解答,當遇到困難時,再由我這個教師適時引導、指點,就這樣,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很好地體會了“掛”字的妙不可言、“飛流直下”的氣勢磅礴,“銀河落九天”的驚天動地。在交流中激活學生的聯想,在質疑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在互幫互助中想象畫面,領略文字的獨特魅力,感悟古詩的經典意境。

三讀、體會情感

在學生讀懂了詩句的基礎上,就要指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自由讀,在讀中揣摩怎樣處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頓,怎樣表現詩句的情感;教師引導讀,在理解中體會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交流自己的感受。另外多媒體課件的出示,使學生雖身在教室,卻有如身臨其境、觀看瀑布的飛流直下壯觀場景,聆聽瀑布所發出的隆隆巨響,真切地體會瀑布的雄偉氣勢,以致脱口而出“山河壯美”的感歎!

廬山,一座千年屹立的山峯,因為李白的到來而名垂千古;李白,一位視權貴如糞土的詩人,寄情山水而感歎:“疑是銀河落九天”。但是,這份情,要通過誦讀表達出來,對於二年級的小孩子是有難度的。如何引領孩子們入情入境的朗讀,一直都困擾着我。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18

一、精讀感悟

學生自由的讀課文第三段。用幾個什麼詞來形容你聽到的,讀到的,看到的九寨溝的水呢?可以用書上的詞。

學生很快説出了"清澈見地、五彩繽紛、高低錯落、謂為壯觀……"我們在看看這些詞語,總結出,湖泊是從色彩上吸引人的,而瀑布是氣勢上吸引人的。請學生自由讀出湖泊色彩的美,怎麼美就怎麼讀。請學生讀,其餘學生聽,共同評議,比賽讀。瀑布的句子請男生讀,要求讀出瀑布的氣勢。評議後全班讀。

接着整體讀第三段,讀前提醒:將你體會的美的不同讀出來。

二、弱化一二段,疑問帶過。

九寨溝這樣迷人,你們想去嗎?可是它在什麼地方?我們怎樣才能去呢?請你們做個小導遊,介紹給我聽聽吧。

三、觀看《神奇的九寨》音樂碟,整體感知全文。教師在一旁提點文中用的詞語。

思索:

本文很美,但是我們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內容的理解和感受上,我們不要只是想交給學生課文寫的是什麼?而是交給學生課文是怎麼將這樣美的景觀寫出來的。這才是我們教學的目的。在本文的教學中,我緊緊把握這一點展開教學。

行道樹教學反思 篇19

活動進行得有趣,孩子們快樂,老師感覺有勁,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分析其成功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教師的巧妙引導。在傾聽樂曲後,教師提問:聽了樂曲後,誰來説説你的感覺?龍盧皓小朋友舉手回答:我聽到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樣的,感覺像是解放軍叔叔在走路,很精神的,第二段感覺很温柔。一下子把樂曲的性質説了出來。看他説得這麼準確,而其它幼兒還有點似懂未懂的樣子,我讓幼兒再來聽一聽,看看你的感覺是不是和龍盧皓一樣,在聽的時候,你也可以把你的感受做出來。這樣,在播放第二遍音樂時,孩子們的熱情就一下子激發出來了,他們聽出了三段音樂的不同,並且能夠大膽地用動作來表現。

二是圖形卡的巧妙運用。兩張圖形卡的運用,既幫助幼兒明確區別了ABA結構,知道第一段有六個樂句,第二段有四個樂句。而且還為進行節奏譜的練習打下了基礎。在我出示節奏譜的時候,我問孩子們:你們看得懂嗎?孩子們説看不懂。這時,我將第一張圖形卡放到了A段的節奏上面,用手比劃了一下,然後再問:你們看懂了嗎?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圖形卡與節奏譜表現的是一樣的句子。我接着引:是的,只不過我們要用身體動作把節奏拍出來。於是,孩子們在圖形卡的幫助下,很快拍出了A段和B段的樂句,並且能夠跟着樂曲連續地拍下來,表現非常棒。

三是課前經驗適度豐富。我利用日常生活中對比欣賞雄壯有力的歌曲與舒緩樂曲的播放,引起了他們對先前經驗的回憶。再加上午飯、午點後讓孩子們通過視頻欣賞電影《閃閃的紅星》和舞蹈《紅星歌》,他們對此歌曲既不陌生,又不完全理解,只是從中瞭解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聰明、勇敢、堅強的精神,體驗了歌曲的特性,這為理解樂曲、聽樂曲創編動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wm9z0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