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精選24篇)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精選24篇)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1

我將活動重點設為:引導幼兒根據故事中的線索,圍繞問題,積極思考,理解小松鼠耳朵上“綠星星”的祕密。我在教學設計中通過設置問題情景,在分段講解時將一系列問題逐步遞進,層層展開,啟發幼兒積極思維,在前兩個環節中就幫助幼兒理清了思路,理解了故事內容,充分感受了故事所描繪的完美形象,同時培養了幼兒對語言的理解力。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精選24篇)

不足之處是沒有充分挖掘體驗故事的情感美。

在完整欣賞故事後,結合幼兒實際生活,充分挖掘故事情感美的部分做的還不夠。可以站在每個角色的角度上引導幼兒充分體驗思考。如還可以引導幼兒説説:除了喜歡螢火蟲,小松鼠,小朋友喜不喜歡小草和小花呢?為什麼?從小花小草的角度思考:他們能在別人要傷害自己的時候,知道將自己的感受説出來,通過自己的勸告來避免了一場傷害。這樣自然而然地結合孩子的生活經驗,會比教育幼兒愛護花草樹木來得自然些。

雖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我覺得還是有收穫的,我相信只有自己不斷的積累,才會在教學當中有所長進,為了這羣活潑可愛的孩子,我會更加努力的。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2

《耳朵上的綠星星》一課中,我有兩方面的感觸:一是成功地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自主識字,享受識字和閲讀的樂趣,西師版國小二年級下冊《耳朵上的綠星星》教學反思。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驚訝”、“善良”等詞的情感和指導寫字時突破“驚訝”和“善良”中所含的生字,並練習用“善良”説話。將識字與讀文、讀句、讀詞結合起來,將認讀、理解與運用結合起來,推動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提高。二是成功地開展了情景教學,讓學生入情入景地朗讀,,受到人文情懷的薰陶,教學反思我始終以教師之情激發學生之情,讓學生在動聽的歌聲中走進故事,在扮角色朗讀中逐步走進文本,在老師的引導下,把自己當作小松鼠、小草、玫瑰花、螢火蟲等,細細品味故事,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充分感受小松鼠善良美好的心靈,讓學生盡情享受童話故事的情趣和語文閲讀的樂趣,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當然,本節課的教學也留下許多不足之處:課堂上老師對學生調控不夠,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閲讀感悟是,隨“活”但也“亂”,有些孩子毫無顧忌隨便接嘴。整個班級的發言面不廣,尤其是女同學除了朗讀積極性高外,涉及到感悟文本時就像一個個旁觀者或者收音機,所以激發女同學大膽地暢談自己對文本的感悟是非常必要的。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3

在本學期開展的語言課競賽中,我準備了一節大班語言活動《耳朵上的綠星星》,這節課給我的印像非常深刻,孩子們能開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而且也是輕鬆地接受知識。

這節課有兩個目標:

1、通過故事使幼兒懂得,做事要多為他人着想,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給別人快樂自己也會快樂的道理。

2、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的慾望,大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大膽學説角色對話。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五個環節:

1、出示主要角色,引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2、結合圖片,幼兒自由創編故事。

3、完整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小松鼠的善良美好。

4、看課件,分段欣賞故事,學説故事對話,學習形容詞。

5、情感教育,使幼兒懂得做事情要為他人着想。

整個活動下來,我覺得故事情節有趣,語言比較幽默,很吸引幼兒,整個環節較容易把握,同時也給了我一些啟示:

第一,故事開始採用先讓幼兒自由創編的方法,能充分激發幼兒的想象,同時也為讓幼兒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做了鋪墊。

第二,在第四個環節中讓幼兒學説故事對話,這調動了幼兒的興趣,使課堂更加活躍。採取分段欣賞故事則有利於幼兒對故事的理解與把握。

第三,在情感教育時我採用了設問的方法,幼兒能較輕鬆的深入到故事內涵,難點突破的較容易。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4

《烏塔》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描寫了一位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這對從沒出過遠門的中國小朋友來説,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這篇課文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思想意義方面都讓我班學生感到新奇,興奮。故對這篇課文的讀書積極性相當高,可以説是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自然收穫也相當多。無論是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啟迪,還是審美的樂趣。總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學完課文後,我在班級裏舉行了"一個14歲的小姑娘獨自漫遊歐州,究竟是好,還是不好"辯論會。這是我班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形式。正反雙方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口水之戰":

正方認為只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可以一人外出旅遊,這對烏塔今後的成長有好處;烏塔真勇敢,讓人好佩服;這是他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烏塔是那麼自由,離開爸爸媽媽的管束,像小鳥那樣飛出去了。哪像他們除了學校就是家,活動的空間那麼小,

簡直是井底蛙,籠中鳥;什麼時候他們也像烏塔那樣出去走走,闖闖,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反方認為烏塔還小,不應該一人外出旅遊,這樣太危險;一個小女孩獨自外出,家長一定非常非常擔心呀!俗話説得好,兒行千里母擔憂呀!一個小孩子獨自到異國他鄉,她能安排好個人的出行和生活起居嗎沒有大人的指導,她能增長多少見識呀!漫遊世界可是很花錢的喲!雖説烏塔有自己賺點錢,可也要花掉父母辛辛苦苦掙的很多錢……

好一場脣槍舌劍,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贊可夫説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詞語。今日,我重温此語,倍感親切。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5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於朗讀在低中高三個學段中分別作了這樣的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正力顯了新課程提倡的“各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應該成為小語閲讀教學的主旋律。在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地盡情表達情感説。我在《中華少年》這課時設計是根據本文是詩歌的特點設計以感情朗讀為學習方式,運用多種的朗讀方法,引導學生讀出樂趣。

一、配樂的朗讀是有意義的

在教學《中華少年》一課時,配上和諧的音樂和生動的畫面進行聲情並茂範讀,學生自然而然就進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圍之中。在朗讀教學中,運用情境創設法,將學生引入情境,藉助朗讀,去想像,去體會,去理解,去表達,使朗讀達到了語言與語境的融合,情感與情理的結合,體會與表達的結合,情思與情趣的一

二、趣味的朗讀是生動的

趣味的朗讀方式是符合國小生心理特徵的,有分角色讀、加上動作讀、配樂讀、配音讀……其中的分角色朗讀是我們平時在課堂中運用的比較多的,自己尋找朗讀的夥伴,對於學生來説既是練習又是提高。老師還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創造性地安排朗讀的方式,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朗讀的方式,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朗讀。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6

一次失敗的試講讓我徹底清醒了,備課要備學生,要把備教材與備學生結合起來決不是放在嘴邊的一句空話,它的存在的確有實效性。帶着失敗的教訓,我認真去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在第二次備課的時候做了相應的改動。首先,我設計了一個梳理課文內容的環節,以台階一節一節向上來反映“父親” 為造台階所做的準備。這樣一個之前我認為太簡單、不需要考慮的環節在第二次試講時讓課堂一下子就變成了學生的課堂。生在這個階段立刻活躍起來,似乎他們的信心也充足了起來。第二,在訪談的環節,我事先佈置學生自己預習,鼓勵他們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後以小紙條的形式收上來。這樣既確保了是學生自己的困惑,又避免了課堂的不着邊際。第二次試講的事實證明,由於課前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看課文,他們的提問既緊扣了文本,又融入了學生的個體理解而有了深度。

當然了在第二次試講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備課這個角度,我自己認為較之上一次是比較成功的。這次備課的經歷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備課時,將備教材與備學生結合起來的重要。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將激勵和促進我將成功的教學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讓教學成為更有效的教學!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7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朗讀,通過這些語言材料感受徐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質。在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通過比較抓住一些關鍵詞來體會句子中所含的意義,如:1、箱上寫着:凡附近居民水電出現故障,急需當天夜晚修理的,請寫清地址投入箱內,本人將及時提供熱情服務。開箱時間19時間。2、箱上寫着:附近居民水電出現故障,急需修理的,請寫清地址投入箱內,本人將提供服務。開箱時間19時。讓學生比比兩句話的不同及讀後的感受,在比較,感悟,朗讀中明白徐虎急羣眾所急,服務態度熱情。

第四自然段比較具體地記敍了徐虎為住户連夜疏通管道的一件事,在教學中,通過閲讀,讓學生初步懂得寫一件事需要哪些要素,從而為今後練習寫記事的片斷打下基礎。

這是一篇描寫當代人物的課文。徐虎,他是一個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徐虎的事蹟平凡而又偉大,這個名字對現在的孩子來説很陌生,學習課文自然也不會體會和感悟深刻,只有通過換位思考,才能體會出徐虎的偉大。所以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從“熱心、誠心、恆心”三個方面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每天”“總是”“定時”“挨家挨户”理解徐虎的堅持,引導學生想象徐虎在幫助人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他又是怎麼克服的,颳風,下雨,生病時徐虎有沒有放棄,他又是怎麼做的?通過想象,使學生橫深入地走進人物內心,也使得徐虎的形象更加豐富、高大。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8

在作者的文字中那聲,那情,那韻,真的讓人沉醉、浮想聯翩,彷彿來到了那綠意盎然、清泉湧流的鼎湖山區。我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作者的文筆引人入勝的因素,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感悟朗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和感染,他們對作者謝大光先生非常敬佩。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體悟表達和作者的體悟表達得以比較從而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昇華,使他們很快地觸及到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也更容易領會課文的主旨了。

在學生用朗讀表達自己對文字的體悟時,我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獨特感受。因此學生朗讀“夜聽泉聲”這段精妙的文字時趣味盎然,真情流淌,讓人感動。你看,有的同學讀“小提琴般的泉音”時,語調是那樣優美,而有的同學讀時優美中又帶點悲傷,有的同學讀時語調顯得活潑輕快,有的讀時語調又低緩沉鬱,這都是他們用自己方式感受在傳達獨特的體驗,我欣賞這樣多樣化的凸現個性的朗讀,這正是我所期望達到的效果。學生朗朗讀書的聲音由清脆到雄渾,由悠揚到高亢,就如同譜寫了一曲美妙的課堂交響樂!這些優美的語言也就從課本上流到了每一個學生的心中!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9

要在一節課的時間裏與學生分享這份感人至深的友情,使他們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我主要採用了讀中想、讀中感、讀中品、讀中悟、讀中寫這幾個環節,從而達到情昇華、情延續這樣的教學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各年級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閲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激發想象。《生命的藥方》這篇課文是朗讀的好材料。我在教學時堅持以讀為本,以讀促學,讀中求悟。如對全文中心句德諾媽媽説的話,我採用了層層遞進、一詠三歎的朗讀方法,使學生的情感在讀中呈螺旋上升,逐步達到高潮。其它形式的朗讀,如出示句子感受讀,理解句子後有感情讀,教師範讀、引讀,師生合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我還不失時機地巧妙抓住了重點詞“塞”和“抱”,在這兩個詞上引導學生誦讀,感悟,品味,“塞”這個詞是整個第4自然段的向心力和支撐點,讓原本簡簡單單的文字變得厚實、豐滿,充滿人情的意味。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艾迪對德諾那份真摯的友情。

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在第4自然段上重筆潑墨,主要是為了在6、7、8自然段上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明理。多角度地體驗性朗讀,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昇華了他們的情感體驗。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10

《給予樹》這篇課文寫的是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在教學中重點理解“給予”,但要理解着一個詞語,這個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聯繫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展現人物間的相互給予。

如從“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這是媽媽對孩子的給予;從“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可以看出這是兄弟姐妹間的相互給予等等。最後學生自然初品出“給予”就是“送、給”的意思。在解決問題“‘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給予樹的句子。引導學生對“一直盼望”一詞展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麼?學生情不自禁地説出:“因為小女孩很貧窮,買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為她喜歡。”

“因為她很孤單,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從而感受小女孩那種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緊接着,我讓學生再次想象“小女孩會在卡片上寫些什麼?”進而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

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就能順理成章地説出“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讓人如願以償的樹。”……同時也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願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沉默不語”、“低着頭”想象金吉婭此時會想些什麼,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11

一、本課教學設計的一些淺顯的再認識:

(一)、由“野”存疑,切入教材

學生們學過的寫景的文章不少,但是從來沒有哪一篇文章用“野”字來形容景色的美麗。課後靜下心來重新審視這篇課文的題目,感覺我這節課的導語設計的太平淡了。沒有最大化的激發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在作者看來一走進張家界的索溪峪,腦子裏一切意念遍都淨化了,單單地剩下了一個字——野。就讓我們在作者的引導下,去體會一下它所感受到的野。

設計的意圖:創設情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繫,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共同點,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貼近生活,讓教材“活化”是學生所需。天性愛玩的孩子們上課伊始就暢談遊山玩水的感受,情緒必然高漲。接下來的美圖欣賞給了她們更為新鮮直觀的刺激,對資料的歸納也是理性的提升。這樣引出課文水到渠成。

(二)、自讀自悟,獲得情感,領悟表達方法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在教學時,從全文的角度設計問題,如:課文寫了索溪峪哪幾方面的野?每一部分都採用了怎樣的寫法?引導學生從佈局謀篇的角度去考慮,瞭解課文的組織結構,從而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我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然後找出作者介紹了索溪峪山哪幾方面的美。然後用師生對讀的方式引導學生細讀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佈局謀篇的方法。

在讀文之後,適時地出示索溪峪山的圖片,美圖的欣賞給了學生更為新鮮直觀的刺激,起到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作用。但是,課後自我反思時發現,這部分內容處理的還是太粗糙了,還可以再細緻一些。例如:可以把圖片的賞析,按照山美的三方面內容分別出示,品讀完“驚險的美”這部分內容,立即出示圖片欣賞,然後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語談自己的理解,再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讀表現出索溪峪的山驚險的美。這樣安排更細緻,效果更好。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12

課文記敍了15歲的宋慶齡到美國留學時,在一次討論歷史方面問題的班會上,以自己對祖國的真摯情感有力地駁斥一位美國學生關於“……那些所謂的文明古國,特別是亞洲的中國,都被歷史淘汰了……”的謬論,表達了宋慶齡對祖國的未來充滿着信心,充滿着理想和希望。課文故事內容具體、感人,語言優美、生動,學生有濃厚的閲讀興趣,在感受語文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強調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教授《我不能忘記祖國》這篇課文時,在分析體會完課文的內容之後,我又留了一些時間讓學生美美地把課文讀一讀,特別是重點指導朗讀宋慶齡説的兩段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還特意安排了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體驗整個學習的過程。並給了他們這樣一個問題:“説説你認為宋慶齡是個怎麼樣的人?從課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待學生讀完課文後,他們紛紛舉起了小手。只聽他們有的説:我認為宋慶齡是個熱愛祖國的人。從他説的那兩段話中可以看出來;有的説宋慶齡是個熱愛學習,勤于思考的學生。從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來;還有的説:宋慶齡是個知書達禮,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是由於教學節奏較快,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二是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還不夠。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1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創設實踐的機會,把課文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體現語文學習的綜合性,讓學生在活動中語文實踐能力不斷提高。

利用課件,回憶我們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並仿寫:

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試圖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飛揚他們智慧的語言,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很多不足之處,如:

1、個別學生參與不夠主動,依賴小組其他成員。

2、還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沒有形成系統,表達不夠明確,有的地方支離破碎。

3、還有的學生不能認真地聽別人的發言……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14

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師生關係、朋友同學關係,培養中學生健康的愛情觀,僅有十四歲的女兒能夠大膽地向父親提出什麼是“愛情”,同時得到父親慈母般的回答,這本身就體現了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和女兒平等和諧的父子關係,藴含着父親平時對孩子循循善誘的教誨,讓孩子從這樣的教育中飽嘗親情的關愛。我們許多家長老師與孩子形成一道天然的代溝,以嚴父、嚴師的姿態對待孩子,讓孩子望而生畏,退避三舍。象這樣的孩子有心理話,他能和你講嗎?

他有許多的祕密能去告訴你嗎?因此這樣學生他只能在同齡人中去尋找傾訴的對象,於是久之便成知己,他們相互的不足又不能相互發現,有的簡直是“臭味相投”、“一見鍾情”難以割捨,就這樣造成中學生“早戀”現象。此時如能遇長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直面“愛情”和孩子坦誠交流,指導孩子正確對待“早戀”,處理好自己生理和心理成熟關係,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就能讓中學生克服“早戀”,踏實學習,揚起青春的風帆,在實現人生遠大理想的航線上,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彼岸。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15

《對花》是一首河北民歌,是我國北方廣泛流傳的一種小調。通過讓學生學習歌曲《對花》,學習手絹舞,從中瞭解華北民間音樂的地域風格色彩,使學生了解熱愛祖國的民間音樂文化,體現弘揚民族音樂的重要理念。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用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調來演唱歌曲《對花》。本課的兩個音樂知識(對唱和表演唱;上滑音)的學習我放在唱歌的教學中,一方面,我要讓學生在學習歌曲的活動中去進行對唱和表演唱,另一方面,兩個知識點與對花調的風格形式緊密相關,如:曲調中的上滑音正是凸現了其他地域色彩的裝飾,演唱是要準確的把握歌曲的地方風格,就必須唱好上滑音。

本課的教學難點在體會歌曲的地方特色,自主的運用手絹舞這種形式表現歌曲《對花》。引導學生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創編歌詞、進行表演。所以在介紹手絹舞時把舞蹈的要求講的清楚,使學生易於接受,在表演唱時要注意用情緒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並能準確的跟着歌曲的節奏表演。在創編歌詞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做到心中有數,瞭解一年四季花開的自然生長規律,瞭解花卉的名字,以免張冠李戴。在示範是還可以提到“反對花”即由冬季對起倒攤到春季。讓學生用逆向思維方式想問題。

在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把握中,我把歌曲教學做為重點,從舞蹈導入歌曲時我啟發學生説説用什麼演唱形式表現愉快的心情,讓學生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進而導入表演唱和對唱,層層深入,引入歌曲《對花》。在這個環節的把握上教師要注意語言的的巧妙設計在上滑音演唱時教師讓學生髮現樂譜上的記號,從而講解上滑音,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演唱加深學生對上滑音的印象。在表演唱時要注意用情緒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並能準確的跟着歌曲的節奏表演。把歌舞的生動活潑表現出來。

在本節課的設計時,我感覺自己對本課的一些設計聽、唱、跳、創編等環節中都與以往設計類似,所以在唱歌環節的設計上,我採用了分句對唱的方法。在設計本課的導入時,我也絞盡腦汁的想了很多方法,如:遊戲法,情景導入法、師生表演法、等等,最後我採用“變魔術”的方法,變出手絹,讓常見的手絹花出示起來比較新穎。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教師還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基本動作、學習歌曲、創編歌詞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本課學習河北民歌,讓學生了解了河北民歌和河北民間舞蹈,弘揚了民族音樂,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體現新課標“弘揚了民族音樂”的新理念。同時,在教學中我還要改掉一些不足。像:沒有把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教師的表情還不夠,情緒不夠,沒有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不能充分調動課堂的氣氛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太平穩。在語言組織表達上要更親切更有趣,示範時要表情更豐富,表演時要更誇張到位,學生才能感受到教師的個人的魅力,才能把歌曲的情緒很好的表現出來。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16

這篇課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敍述方式。記敍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裏行間充滿着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因此我在教學中着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比如:1、叔叔告訴川川巖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抓住“小魚”一詞理解叔叔開心的心情。平時我們看到小魚,都會很開心,因為小魚很可愛。今天我們在哪裏看到小魚呢?(在巖石上)除了開心的心情,叔叔的心還帶着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2、叔叔講到巖石書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裏埋着煤礦,哪裏藏着鐵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説是鑽石、有的説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17

1.在閲讀中注重雙基,落實語言的訓練。在完成這一環節時,根據詩歌的特點,我特別重視朗讀,讓學生讀準、讀上口,讀上心,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了味道,這為下面通過想象和聯想推度人物形象這一核心目標的落實打下基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時而勾畫,時而默想,時而小聲朗誦,時而大聲吟詠,學生投入到精彩的故事情節和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的感知之中,並不時在書上作圈點批註。這説明初讀的效果十分明顯。例如有的學生在讀到:“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時抑揚頓挫,緩急相間,重音、節奏、語調都把握得比較好,確實讀出了戰前的緊張而又井然有序的出征準備場面。如果沒有充分地朗讀,而是由老師包辦代替分析恐怕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

2.注重學生對問題的生髮。傳統的教學中的問題往往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或者是教學目標而強加給學生的問題。有些是學生並不感興趣的問題,有些是沒有難度和深度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對於學生的思維訓練收效甚微。或者是一堂課中沒有問題。這都是不符合新課程要求的。

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在反覆閲讀和思考後生髮出來的問題,因為這才是最有效的、有價值的問題。並且學生髮現問題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這一過程比直接尋求問題的答案更加重要。當然,在學生問題生髮時老師要注意把學生引向核心目標上來。以免學生的問題過寬過範,漫無邊際。

教學第一環節中就有意識地鼓勵和引導學生圍繞核心目標提出最有價的問題,為第二和第三個環節打下基礎。後面才會有學生精彩的發言展示和老師精彩的點撥點評。

總之,這節課的幾個看似不經意的教學預設中重視夯實學生雙基,落實學生的閲讀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語言訓練,為二三環節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書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發展學生閲讀、表達、傾聽能力作好鋪墊,為四五環節方法遷移埋下伏筆。 可見第一環節的精心設計無疑是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有效閲讀”的教學指導策略。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18

1.投映畫面,突出重點。

學習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霞”。第三自然段我先用課件出示各種水的圖片,從平靜的湖水到洶湧海濤,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詞語來形容你看到的水。他們説了很多,寧靜、美麗、平靜、清澈見底,活潑、調皮、活躍,奔騰不息、川流不息、洶湧澎湃……然後再來看看課文是怎樣來描寫這樣的水呢,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圖像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訓練,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對比畫面,加深理解。

利用課件播放水“温和”時,為人們做好事,灌溉田地,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電站;“暴躁”時,為人們做壞事,淹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了不便,沖毀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害。通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害的教學目標。

四、收集信息,延伸課外。

講解課文第四段,從整體把握,引導人們想出了種種辦法管住水,讓水給人們多做好事,不做壞事,人們想出了什麼好辦法?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結合課前收集的有關水對人類所做的貢獻的資料。學生通過交流,知道了人們植樹造林,建三峽大壩來防洪、發電、航運,既得到了口語交際訓練,也培養了其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19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義的學習時,分為三個階段:比的意義、比的各部分名稱、比與分數及除法的關係。比的意義教材是從富有教育意義的神五飛天的例子中引出的,通過對具體例子的討論,明確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義基礎之上的,揭示了比與除法之間的本質聯繫,是一種以“倍比”為基礎的比較關係。教材在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提出了比值的意義,它既是一個知識點,又有助於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是本節課的又一教學要點,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對後繼學習特別是綜合應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理解比的後項不能為0的認知基礎。

學生在已學過和掌握分數、除法的意義,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比的意義”。雖然學生在生活中也接觸到了一些“比”,但並不瞭解數學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內在聯繫和區別。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20

葉聖陶説過:“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於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孜其如,非謂教師滔滔講説,學生默默聆聽”、“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堪稱紀念魯迅先生文章的經典,課文通過周曄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説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熱愛勞動人民;憎恨黑暗的社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怎麼讓學生能讀懂課文,領會文章中心,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呢?這無疑是教學的難點。在上課之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和獨到的解讀。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懷。

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繫起來,把文本和擴展內容結合起來。“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這句話是小周曄失去伯父時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線,文章以此為情感軸心,回顧了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小事。教學時,每講學一個小故事,再返回到該句的誦讀上,以形成一詠三歎的效果。用這樣的設計,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魯迅的博大上來,相互照應,讓課更顯精緻。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21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詩歌,寫出了殘疾人盲婆婆受到關愛時的幸福神情,同時,一個活潑可愛,非常有愛心的少年兒童形象也躍然紙上。通過這首古詩的學習讓孩子們學會去關愛別人,尤其是殘疾人更需要我們的關愛,願這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在孩子們身上也能發揚光大。,但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直接聯繫不夠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發學生想象,為理解詩歌內容,走進詩歌所創設的情境作鋪墊。

我藉助角色換位的方式幫助學生獲得真切而深刻的體驗,即藉助角色扮演,使學生轉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不同的情緒反應,並以某種角色直接進入情感共鳴狀態。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學生有了真實的生活體驗,這源頭活水才能水到渠來。在課堂上,學生真因為體驗了盲人的生活,雖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一點震撼,也足以讓他們體會到了作為一個盲人生活有多麼的不便,是多麼的需要幫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幫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領路人。”雖然孩子們只是短短數語,但説出了他們的真實感受。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從中可見他們的感受之深,體驗也切。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22

1、立足課內,聯繫生活實際,本節課由生活小常識引入,如蚊蟲叮咬,痛癢難當,我們可以怎麼辦?學生眾説紛紜,然後教師又給出許多止癢方法,接着分析止癢原理很自然的就引出了新課:《酸和鹼的反應》,同時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預設中為學生留出了足夠的學習空間,如:讓學生自己設計探究實驗方案,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想法是五花八門的,把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説一説,互相交流達成共識。這樣就可以以説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3、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綜合分析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23

首先,從課題入手,在課題中質疑誰的翅膀是彩色的?讓學生圍繞問題,整體把握全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很容易明白課文寫的是“小高帶一紙箱昆蟲入島給花粉授粉並同我參加了嘗瓜會”的事緊接着,又質疑“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島?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壘出海島田”“又被暴風雨襲擊”“遠離大陸”感受小島生活的艱苦最後,以問題“寶石島遠離大陸,條件艱苦,又是一個不毛之地,戰士們能在這裏安心守衞?”讓學生在文本中抓住重點詞句來感悟戰士建島、愛島的深情

其次,我通過體驗與想象豐富學生的感受在教學“戰士們都笑着,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端詳着,輕輕地聞着,慢慢地咬着,不住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好象有一股甘泉,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這段文字,我不僅讓學生從戰士嘗瓜的動作中體會戰士們對島上結的第一個西瓜的珍愛,還讓他們邊學着嘗瓜的動作,邊想細細端詳着,輕輕地聞着,慢慢地咬着,不住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好象有一股甘泉流進戰士的心田”這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想象戰士們笑什麼?端詳着什麼?聞着瓜香,咬着瓤汁,發出怎樣的嘖嘖的讚歎聲?把這些想象融入句中進行品讀,在讀中感受“戰士們這麼小心翼翼地吃”的原因是西瓜來之不易,體會他們為了西瓜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這西瓜凝結着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啊!學生在此情感基礎上,進而找到體現西瓜來之不易的語句:有的孩子從“兩年前,戰士們來到荒蕪人煙的小島上,壘出“海島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於沒有昆蟲授粉,一個西瓜也沒有結今年戰士們用人工授粉,結出小瓜,誰知又被暴風雨襲擊那個唯一殘存的小瓜在戰士們精心的照料下,才結出了第一個大西瓜”這兩句表面上是寫西瓜的收穫不容易,其實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戰士們在海島如此惡劣的生活條件下,勇於戰勝困難,以苦為樂、艱苦奮鬥的建島精神

最後,我抓住了文末極富內涵的句子“我忽然發現窗玻璃上停着一隻小蝴蝶,正對着朝陽,扇動着彩色的翅膀”進行品讀感悟這“朝陽”不正是海島的未來嗎?如一縷初升的太陽,綻放出彩色的光芒映照在“五彩的蝴蝶”身上,荒蕪的海島開始顯現綠色的生機,寂寞的海島也有了多彩的生命!這情,這景很自然地能讓人思緒萬千、心潮騰湧我並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進行了練筆訓練——“此時此刻,我親愛的同學們,假如你就是一隻小小的蝴蝶,就讓我們也扇動着彩色的翅膀,放飛想象想一想,經過十幾代海島戰士的努力,現在的海島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新景象呢?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把它們寫下來吧”同學們放飛思緒,一幅幅海島新景在孩子們的筆端如靈泉般地湧現。

耳朵上的綠星星反思總結 篇24

讀是一種最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無論是情感體驗,還是個性感悟,只有充分讀了,才能有所理解,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體驗.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寫父母親的句段,生生合作研讀"我"聽了父母親的話後的表現,通過讀,體悟父母親的情感,正確地捕捉"我"當時的內心想法,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動,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最後對母親和父親的愛便有了深刻的感悟.讓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去發現,去體驗,去感悟,讀是最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自讀,指讀,範讀,同桌互讀,小組讀,齊讀.範讀是引領學生體悟作者的情感;自讀,理解着讀,讀中去揣摩,去體會;指讀,把個人體驗,感悟到的表現出來;互讀,加強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齊讀,釋放自己的情感.

課堂非常注意學生情感的激發,很重視在情境中引導學生閲讀.這裏的情境不是指某個教學環節的單一情境的創設,更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圍.它包括生動形象的場景,教師的語言,活動的方式,構成了完整的動態的情境,因此,課堂上注意多種形式的活動方式,有學生個體的自學,研究,又有小組間的討論,研究,更有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教師的語言,不管是指令性的語言,還是評價性的語言,都富有煽動性,能引發學生的激情,如讓學生讀"課題"時,老師是這樣説的:"'精彩極了'該怎麼讀,誰行 ""你讀得也精彩極了,老師也被你深深折服.""雖然只有短短几個字,卻意味深長."學生就是在這樣充滿讚賞,充滿鼓勵的課堂中,迸發出激情,迸發出智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yrk7g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