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精選20篇)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精選20篇)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

戲、上網聊天情有獨鍾,而對於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覺得“不好玩”。作為一名國中信息技術教師,如何把課上得再好一點,如何讓學生喜歡這麼課,並且能在喜歡的情況下,學好這麼課,掌握這門課呢?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精選20篇)

一、重視問題設計

課堂教學中,在導入新課、學習新知等不同階段,學生的思維狀態是不同的,提問要注意時機,引導學生去積極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同一個問題,應善於從不同角度向學生提出問題,運用條件的增設變化及結論的延伸和條件與結論的互換,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等方法設計出新的問題,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

課程改革中,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鑽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關注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教師也要做到少講,讓學生自學,做到精講多練,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充分體現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導者、促進者的多重身份。

三、讓學生有成就感

課堂中多展示學生作品,利用成功體驗激勵學生的學習課堂上多展示學生的作品,給予表揚鼓勵,會使學生有成功感,感到莫大的欣喜,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從而對計算機學習產生更為強烈的興趣。在伴隨着老師和同學們的讚美,這些同學都會沉浸在一種難以言喻的興奮之中。課堂中我讓每個同學都把作品上傳到局域網中,這樣,只要進入網上鄰居的同學都能看到,當看到有同學欣賞自己的作品時,他們會充滿成就感。用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合適的方式,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把枯燥的理論上得輕鬆風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可能地選擇一些貼近生活的實例,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儘量將枯燥的東西講解的生動形象一點,教師在講解時,可用風趣的語言,貼近的比喻,引用身邊的事件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可。比如我在上“信息無處不在”這塊內容時,通過舉例:校園的鈴聲告訴我們上課、下課的信息,走過食堂時傳來的飯菜香傳遞給了我們可以吃飯的信息,用好的比喻,貼近生活的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教師可以把理論課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讓學生感受到計算機世界的五彩繽紛。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根據環境,注重知識應用的綜合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不斷摸索總結,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適應時代的要求!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2

在擔任整個國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學習了一些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我覺得,信息技術課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去了解計算機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計算機基本知識及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信息意識和創新意識,有效地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的能力以及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我認為,在教學中要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來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他們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以下就我對國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作一淺談:

一、課堂演示,講解為主

近年來,大多數學校都陸續建成了新的電腦室,同時配備了幾十台多媒體電腦,從而形成了一個功能較為強大的多媒體網絡教室。我們教師在上課期間,可以藉助多媒體網絡教室的廣播系統,對計算機的基本知識作出適當的演示並加以詳細的講解,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授Windows98系統操作時,我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上機實踐(當然上該節課前已安排學生進行預習),因為各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在他們預習後自己再在無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實踐,看自己的自學能力有多強,從而證實自己的理論理解與實踐是否一致。然後我運用了“躍龍門”多媒體教學軟件,將正確的操作過程通過教師機演示給學生,並一邊進行適當講解,使學生們看到完整的操作過程。這樣做就進一步證實了學生們對自己預習後自行上機實踐是否全部正確。再讓學生們上機實踐一次,這樣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與學效果。同時,為了配合演示式的教學,我又根據課程內容及學生的接受能力,製作有針對性的課件,使課程內容生動形象,變難為易。

二、強化練習

學生要熟練使用計算機,僅靠教師的講授和演示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練習,才能掌握操作技能和技巧。練習的方式要多種多樣,如課堂問答,上機操作,課內外作業演示等。在進行上機操作練習時,一般給學生布置有針對性的練習內容。例如,在講完 “Word”軟件中的文字錄入及排版知識後,要求學生課後準備一篇50字左右的短文,在下一節上課時使用Word軟件進行錄入、排版,並對排版提出合理的要求;又如在講完IE瀏覽器的使用後,就讓每位學生運用IE瀏覽器瀏覽本市的網站和其他教育網站。這樣,每教學一項新內容,就及時讓學生進行定量的練習,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的新課內容,熟練掌握操作要點,提高學習效果。

三、進行網絡教學

自從學校多媒體網絡教室的出現,上級領導對培養學生的上網操作能力非常重視,因此,我們學校也少不了增加上網這項功能。 在計算機教學中,網絡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信息知識環境。學生可以通過上網獲得豐富的信息知識。我們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從網上下載學習軟件,收集各類學習網站以及學習資源,不僅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還培養了他們的信息收集、處理、吸收能力;讓學生在節日時,發送電子郵件給親戚同學問好、祝福;讓學生在因特網上閲讀新聞、參加各網站的BBS、收發電子郵件等。採取各種方式設計教學模式,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

四、採用任務驅動教學

“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個任務逐步掌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為學生營造一個建構知識、

寓學於實踐的環境,讓他們在這個環境裏,充滿興趣愉快地進行學習,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例如,我在因特網的教學中,我可以分為這樣幾個大任務:在因特網上瀏覽信息、在因特網上查找信息、從因特網上下載信息、在因特網上收發電子郵件、閲讀網絡新聞、參加BBS、在因特網上進行實時交流等等。對於“在因特網上收發電子郵件”這個大任務又可以分為:寫信與發信、收信與讀信、回信與轉信、信件的分類和整理、訂閲電子雜誌、加入郵件討論組等子任務;針對“寫信與發信”這個子任務,又可以劃分為:寫信、發信、在信中夾一張照片、發送一個或多個文件、發送一段錄音、發送一個影像、把同一個文件發送給多個接收者、成批發送信件等子任務。

五、實現分組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在計算機上機操作時,學生會經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果教師一一解答操作,不僅教師感到忙碌、時間緊迫,而且還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分組教學可以避免諸多弊端,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根據上課班級學生人數進行分組,每組人數不要太多(控制 6--8名),每個小組有固定的機位並設兩名小組長,上課前先進行培訓。當本組同學遇到問題時,由小組長 充當小 老師進行輔導。當有些問題較難時,教師要鼓勵全組成員一起研究解決。如果處理得當,教師要及時表揚,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成功帶來的喜悦。這樣一來能夠極大地激發小組成員的動手能力。如果小組解決不了,可由其它小組提出方案或由教師進行指導。

六、實現課堂教學與其它課程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術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可以加強與其它學科的橫向聯繫,不僅能使學生更紮實的掌握課堂所學內容,而且還能讓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有更完整的認識。 例如:我讓國中二年級學生運用所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和上網技能,到因特網上查找文字、圖片、照片等資料,製作一個以 “環境保護”為主題的PowerPoint幻燈片。學生們興致勃勃的查找有關環保資料,精心製作出一套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身的幻燈片。這樣,讓學生完成了課堂學習內容的同時,還增長了課外知識,實現了與其它課程的整合,使學生親身體會到信息採集、處理、加工的全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質和信息實踐能力。

七、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信息技術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利用信息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關鍵在於教師潛移默化地引導。作為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並進一步引導他們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例如:各班要出手抄報展覽,我就提示學生可以利用學過的信息技術知識,使用 Word20__軟件來製作更美觀的電子手抄報,然 後交給 老師打印出來,在校園內展出,學生積極性大大增強了,部分學生做出版面新穎、內容豐富的電子手抄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還讓學生利用“畫圖”軟件來出版班上的牆報。這些實際運用不僅有利於學生靈活掌握所學過的知識,還能使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增強了信息意識。

八、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評價方式

記得在20__年五月,我到雲浮市教師進修學校參加課改學習,在學習期間,令我最深刻難忘的就是,廣東省信息技術科科長要志東同志説過一句話,她是這樣説的: “信息技術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信息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一般不宜採用傳統的考試方式來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高低,而要在上機操作中真正體現出來”。她所説的正好與我所想的所做的一致。在實際教學中,我根據所學內容不同,採取了不同的評價方式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在教學“畫圖”軟件後,我採取了“作品展示,開放式評價”的方法,由其他學生一起來打分評價。在教學“寫字板”、“Word”一類的軟件後,採取“指定內容、單人考核”的方法,先提出具體考試要求,並限定時間完成。例如:要求每位學生使用“Word”軟件輸入一篇文章,規定排版要求,完成後上交到教師機,由教師當堂給分。

總之,信息技術學科由於其實踐性及應用性強的特點決定了在教學中必須採取相應的、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才能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精神。以上是我在國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都運用過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必須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再上一個新台階。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3

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珍惜兒童對你的信任

“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裏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的大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為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啟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麼這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級裏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

對於新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後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我所缺乏的也就是這一點,要時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和觀察,並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三、教師的教育素養

“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説,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可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其實,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好,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閒暇時又懶得動,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説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麼惟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而讀書的這種意識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

年輕的我對於教師這個行業還存在着比較稚嫩的想法,而學習對於我來説是補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斷地學習,積累經驗,使自己能成為一名名師。 中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之二

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為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4

不知不覺,一個學期就過去了,回顧這一期的教學,感覺特別地累,但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特別是初欠帶畢業班,更是誠惶誠恐,擔心自己的解讀不準,而使學生有什麼閃失。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虛心向同事們求教。因為我知道課程是一種實踐,只要用心鑽研、探索、反思、總結經驗,就可以把語文融入到學生當中,變成他們的笑臉,就學生愉快的學習,就學生更真實的發展。新課程要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就成一種真實的、動態的、發展的現實。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取了點滴的教學經驗:

一、自始至終強調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課標》中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後段,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否,不僅僅是個人的“門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及性格特點。因此,教學時我採用了“讀字、範寫、評議、試寫”的程序:“讀字”時,讓學生討論“寫這個字時哪一筆最關鍵”、“寫這個字哪一筆最容易寫錯”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問題,整體把握寫字的規律;在範寫之時,讓學生評議老師的範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把握寫字的要領;讓學生對老師評頭論足,運用形體動作學寫筆畫、作業展覽、評選書寫認耀明星等方法,激發了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技巧。

二、在閲讀教學中,我反對無目的的多讀,強調有層次的讀書。

初讀,將課文讀正確,整體感知全文;再讀,將課文讀流利,理解課文中詞句;研讀,將課文讀出感情,談獨特的理解與感受;練讀,將課文讀入心,積累語言文字。在不同層次的讀中,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挑出有價值的問題共同討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畫出來,説一説自己這樣畫的理由,放膽做畫學語文;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師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評議,演演評評學語文等等。這些頗有趣味的方法不僅能有效地完成閲讀教學任務,還能促進學生樂學、愛學語文。

在學生習慣的培養方面,我注意讓學生在規範中學語文,打下學好語文的基礎。這並不與“玩”中學習語文相矛盾,習慣能影響人的一生,“個性”必須在一定的規範中張揚才不會使學生走上發展的歧途。所以,教學決不能從統得過列轉向放任自流,一定要嚴把“度”這一關。在聽、説、讀、寫幾方面,都有一定的規範。如:個別同學站起回答時,其他同學要注意傾聽,有意見可以舉手提出;朗讀或回答問題聲音要響亮……語文學習的點點滴滴都需要有規範,都需要我們去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三、在學生學習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語文活動,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他人。

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5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要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習才會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產生了興趣,才會有動機,學生有興趣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異常活躍,求知慾異常強烈,能夠發揮出潛在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這樣創造思維活動得以啟動運行,範文之教學反思: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由此,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從而忽視學生對某些問題所產生的興趣,往往會導致學生對知識接受的厭煩情緒,不僅不會使學生在要學、樂學的積極、主動地探索下求知,反而會讓學生失去主體性探究的主觀意識和求異、創新的思維主動性。因此,教師應注重從興趣入手,適時發現、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具體措施:

1、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持久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切教學設計都是為了學生,目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教師的帶動下主動地學習,自主地探究,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當學生真正進入主體角色後,他們所爆發出來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潛能是難以估量的。這樣的課堂上,師生和-諧地融為一體,學生學得開心而輕鬆,教師教得愉快而順利,如此便能持久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注重導入,激發學生的直接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課長期以來之所以大力提倡和採勸任務驅動法”,就是因為它的很多學習內容都可以化解為一個個具體而有趣的任務,學生通過努力並不難實現,以此導入容易吸引學生,激發其學習慾望即直接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如學習在電腦中新建文件夾,我們可以用中文名稱命名(如學生姓名),學生就十分感興趣,通過學習還能消除他們對電腦中密密麻麻看不懂的英文文件夾的神祕感與畏懼感。又如電腦繪畫、電腦動畫等諸多學習內容,老師都可以事先展示準備好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垂涎”一番,進而幫助他們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實現他們的願望。

3、注重學習成果的激勵作用,提高學生的間接學習興趣。

通過學習成果的及時反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間接學習興趣,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教學反思《信息技術教學反思》。老師要經常通過網絡教室教學演示功能,多多展示學生的作業,及時給予點評指導,鼓勵先進,鞭策後進。如鍵盤指法與打字練習(國小三年級),其機械單調性很容易使學生厭煩,而充分利用學習成果的反饋作用,完全可以將教學設計得有聲有色,首先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習進度與練習層次,同時突出學習的趣味性,將打字遊戲引入課堂並開展遊戲競賽,比一比誰的打字速度快等活動。這類做法有很多,不論結果如何,但“寓教於樂”這種做法對學生學習的激勵作用是立杆見影的,常常還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對學生影響深遠。

4、注重個別輔導,循循善誘地幫助學生保持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不同於其他學科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便是學生動手操作量大,老師對學生的個別性輔導量也大,常常需要老師馬不停蹄地在機房轉上大半節課,以及時發現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耐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糾正錯誤,改進方法,加快進步。如果老師放任學生自己練習而疏於輔導,有不少學生尤其是學習能力及自覺性較差的學生,會越學越無興趣,越練越覺得“沒意思”,最後變得疲塌厭學。因此,教師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一定要注意並且要堅持個別輔導,而對於一般的學生則可大力提倡小組團結合作或協作,效果同樣不錯甚至更好。

5、注重因材施教,努力維護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維護學生的直接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間接學習興趣,還必須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要面對客觀存在差異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完成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或評價較為靈活的開放型任務。在完成面向全體學生的最基本任務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自願多完成一些其他相關任務,以滿足其學習需求,如編輯一張主題小報,設計一組幻燈片,製作一個動畫等等,只要學生努力完成任務即可,不要強求作業的質量。

6、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世紀大力倡導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信息時代產物的信息技術學科,更是具有無與倫比的學科優勢,可供教師和學生創新之處不勝枚舉,幾乎每一項操作,每一個練習,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處處可見“殊途同歸”;同樣方法達到不同效果更是司空見慣……只要老師用心挖掘,悉心指導,我想我們的勞動就應該會收到成效。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6

一、 説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及前後聯繫

本課是湘版八年級美術下冊的第六單元,屬於欣賞?評述類型課,中國古代的園林藝術與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同樣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藝術成就的,它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獨樹一幟,自成體系,與歐洲、阿拉伯園林藝術並稱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國的園林,既是作為一種物質財富滿足人們的生活要求,又是作為一種藝術的綜合體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現 的,園林建築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相親和的思想傳統”;教材中第一 部分先對中國園林的地位、起源、特徵加以概括的説明;第二部分對中國園林的分類、設計思想、藝術手法作了介紹;第三部分是欣賞方法與欣賞要點;然後是分別介紹拙政園、蘇州留園、揚州個園與蘇州獅子林。對我國園林與民居的欣賞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園林、民居建築知識的積累以及對於建築的審美的提高

2、教學目的

① 瞭解中國古代園林的種類、特點及代表性作品;

② 結合實例瞭解中國造園藝術的原則精神和具體經驗。

3、內容結構

① 中國古代園林包括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觀園林三類。

② 私家園林以蘇州為最盛,設計以中國山水畫為藍本,追求細膩曲折豐富的變化,形成濃郁的人文環境。

③ 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積累了豐富的造園經驗。明代計成《園冶》一書對園林選址、佈局、疊山、選石、因借等作了系統的論述。

教學教學重點和難點:瞭解中國造園藝術的原則精神。

攻破這一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式講解,同時結合展示大量的中國古代園林包括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觀園林三類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探究、總結等方法。

通過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為此,我準備採用下列教法和學法。

4、説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淘説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學中教師只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本課的教學過程 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我以教室為舞台,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觀察探究創造,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通過實際的操作,讓學生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主要採用的教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欣賞觀察法、討論法、合作學習法和創造作業法。

5、 説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找出中國園林的藝術特點,特別是對蘇州園林的設計之美展示討論,在討論的環節中聯繫實際,自由發揮,最後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知識擴展。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生比較棘手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後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於平等的地位。

二、説教學過程:

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初步感知(欣賞作品)——樂中體驗(設計園林)——討論探究(自評)——知識擴展(製作園林書籤)——情感昇華(寫出本課的欣賞感受)

互動>師: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啟發點撥——彙總歸納

1、創設情景提問導入

你們遊覽過哪些園林?去過蘇州園林嗎?

學生自由回答,然後讓學生在音樂中欣賞一組本地的園林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後進入課題“詩情畫意”。讓學生觀看短片(蘇州園林),針對短片提問:我國園林的主要特色是什麼? 自然山水風景園

我國園林有哪些主要類型? 皇家園林、私家園林、風景園林

我國的四大名園是什麼? 拙政園、留園、頤和園、避暑山莊

對南方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拙政園的圖片進行欣賞,以及北方園林的代表——北京頤和園的圖片欣賞,在欣賞過程中穿插講解。(或讓去過園林的學生談談感受,並介紹遊園的經歷)

2、分析講解課文圖片,感知課文,

(教師講解)我國遠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利用自然山水或者摹仿自然山水作為園林造景的主題,這比西方18世紀興起的英國“風景式”園林大約要早兩千多年。著名的圓明園,它的一百餘個景區之中約半數是自成一體的小園林,因此而被西方人譽之為“萬園之園” “詩情畫意”是中國園林的精髓,也是造園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過去的造園匠師們口授心傳,多少都接受一些詩畫方面的陶冶,而著名的造園家如計成、張南垣父子、戈裕良等更是精於此道。歷來的文人畫家也多有直接參予園林規劃設計的,其中如唐代的王維、白居易,宋代的趙佶、司馬光,元代的倪元鎮,清初的石濤、李漁等人,為了渲染園林的詩的情調,常常藉助於各種音響效果。寄暢園“八音澗”、諧趣園“清琴峽”的流水丁冬,滄浪亭“聽櫓樓”的欸乃槳聲,乃至風動竹篁有如碎玉傾灑、松濤之若天籟清音,都能以“音”入景。曹雪芹筆下的瀟湘館,那“凰尾森森、龍吟細細”更是繪聲繪色,點出園林濃郁的詩情畫意。

3、構思立意,突破難點

介紹蘇州園林的造園設計手法:

播放課件:讀圖認識感知江南水鄉---蘇州及園林

1師:如詩如畫的蘇州園林是如何體現出她的巨大藝術魅力的呢?

討論,指名説説,師板書:“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園林藝術的構成

a、自然環境的山形水勢,包括人工疊山和開鑿的泉流湖水;

b、建築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內涵;

c、園林內的樹木花卉;

d、園外大環境的景觀、氛圍。中國造園藝術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2、討論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有何差異。

皇家園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圓明園、頤和園和北海。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為造園的鼎盛時期。皇家園林佈局以江南園林為參照,並以神話傳説的東海三神山進行設計、構思,以其博大恢宏的總體氣象和宮殿羣的特殊政治意義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園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國侵略者的嚴重破壞與搶掠。

4、將我所學,為我所用

教育家弗賴登塔説:“學習唯一的正確方法就是實現再創造”。把所學知識綜合的創造運用是我們的目的,最後,播放輕音樂,讓學生根據園林圖片,嘗試進行課文要求的三個活動練習,使用恰當的表現手法,進行再創造。

5、歸納總結

展示學生作品,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總結。

6、板書設計 :

美術課的板書應融畫與一體,因此,在教學中,應將作畫過程與板書相結合,將範畫、多媒體課件相對應,做到直觀清楚,突出主題,照顧全面。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7

音樂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鑑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優良的品德和情操,還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時,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音樂反思性教學則是指運用教育教學的有關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思考,從中歸納出成敗得失,為不斷優化後續教學提供重要的條件。實踐與研究證明,音樂實施反思性教學是教師自覺探索解決音樂教學中的有關問題,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能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教師自我學習,提高業務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

音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大方面,結合我校音樂課教學設備和學生的音樂基礎,實際上現階段我們主要以歌唱課為主。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指導學生熟讀歌詞。

在進行完歌曲範唱以後,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準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莊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的恰到好處。

三、讀譜訓練。

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準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準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於學生音域窄,確實難以達到標準音時可以適當降調,並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詞。

這一步是前四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於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教唱在連接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

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來喜愛音樂,熱愛藝術。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國小音樂的反思性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生活實際和認知心理出發,通過對音樂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集體協作等多角度、多形式進行科學反思。從成功的課例中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成功?”“成功的理論依據是什麼?”“教學的設計與過程有什麼特色?”“如何錦上添花富有創意?”等等,從中總結規律,提煉經驗、指導實踐。從失敗的課例中我們應該反思:“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如:是教育思想還是教育理念的問題,是目標的設定還是內容的失當、是教學設計還是方法手段的應用等等,從中吸取教訓,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的選擇、組合、調整;教學目標的設計、達成;教學策略的合理、優化,才能使課後的反思性”教學隨筆真正起到反思、調整、改進後續教學的積極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審美能力。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8

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教學目標由原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強調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教學的重點由重傳授向重發展,由重老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學生學習英語的方式和英語教學方式也應隨不同年級的學生而變化。

在七年級的英語教學中,我發現了學生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一、剛學英語的時候,學生對英語這門課程充滿好奇,喜歡學習、模仿。但是,我發現自從國小讀了兩年後,好奇心逐漸減弱。隨着學習難度的增加,學生產生了消極情感,沒有興趣,甚至厭學。

二、牛津教材詞彙量增加,內容難度加大,學生怕苦而不能及時鞏固。課文的配套練習也不能自覺的去獨立完成。

三、教師面對一些整體學生進行教學的態度誤區。教師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要求過於嚴格,不能注意到學生的差異性,沒有發現他們接受語言的快慢程度,最終導致有的學生吃得飽,有的學生吃不飽。吃不飽的那部分學生就會產生以下情緒:上課或講練習的時候,就會馬虎,注意力不集中。

四、教師在有些知識點講過後,有的甚至操練了多遍,反反覆覆強調了,學生仍沒有掌握。有些教師就責怪學生,並因此加強反覆訓練。於是在教師的責怪聲中,在枯燥的聯繫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消失了。

針對這種現狀,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觀察分析,瞭解基礎

國小階段英語只注重聽説讀,而寫的練習相對較少,英語考試也僅僅是流於形式。而農村國小由於師資問題,英語課的教學質量也受到限制。絕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僅限於會朗讀26個字母,而不能準確地讀準、寫出26個字母;興致高時,能朗讀幾個帶有chilish的英文單詞及幾句日常用語。

因此,接手七年級新的教學班時,要對學生進行難易適當的診斷性英語考試,包括字母測試、詞彙測試等。通過測試,瞭解學生的現有基礎,精心備課、上課。針對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避免有一定的基礎的學生對重炒舊菜,索然無味;同時對於毫無基礎的學生精心施教,夯實基礎。

二、主動學習,音標先行

英語學科的學習過程主要包括預習—上課—複習。牛津教材與以往教材的不同在於它增加了大量由學生獨立完成的練習,而詞彙和知識點滲透其中,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做好預習工作,在質疑中自主學習知識,從而體驗到上英語課的“成就感”。但英語學科的特殊性又決定了它的預習具有一定的難度,那麼音標的教學顯得至關重要。

筆者認為,在學完字母及若干基本詞彙之後,要打破教材的編排順序,系統講授音標知識。可採用“分散歸納”的教法,及時利用字母以及一定量的詞彙歸納出音標,教授讀音規則,如:字母組合的發音、輔音連綴、多音節的劃分等,讀音規則與音標結合起來,給學生記憶單詞的枴杖。也可以在音標教學中,編一些與音素相關的歌謠、繞口令及小短文,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鞏固枯燥的音標讀音規則,為將來成功記憶單詞打好基礎。

當然,音標的教學不能孤立的進行,應結合單詞來認識其讀音,這樣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了音標,學生可自行拼讀和記憶單詞,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能力。

三、課堂設趣,寓教於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不斷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才能持之以恆地學好英語。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運用豐富多采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做到聽、説、讀、寫並舉,眼、耳、口、鼻、腦並用。單詞教學中,可以採用實物、彩圖、卡片、簡筆畫等教學手段來加強教學的取見性,激發學生興趣,或者在課前進行詞彙、聽寫接力賽;句型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表演法、競賽法和遊戲法。七年級學生表現欲強,可以讓學生利用每課前五分鐘的表演來鞏固已學句子,如購物、就醫等。同桌表演對話,會什麼,説什麼,不搞每錯必糾,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鞏固單詞和詞組時,我經常採用“競賽法”,以小組為單位,拼寫單詞或翻譯詞組,評出“thebestteam”,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習的熱情。

如我教第六單元Fashion時,要求學生穿上自己最喜愛的衣服,用Showme______句型,讓學生展示所説的實物,並用英語簡單介紹並走秀,學生興趣盎然,同時也掌握了一系列和服飾有關的詞彙,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另外,教師要注重授學生以“漁”,讓學生掌握規律性的知識,使學生靈活的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英語教學中,動詞的時態是一大難點。在教學中,我除了讓學生記住時態的構成及與哪些時間狀語連用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其方法:找時間,看主語,對規則。如Shealways___oesCwentDisgoing.此題中有副詞always,學生確定用一般現在時,主語是she,再看動詞是否是規則動詞,go的第三人稱單數加上“es”,所以選B。再如,Hismother____(cook)inthekitchennow.根據now確定是現在進行時,Mymother是單數,填iscooking。這樣的練習使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不同知識的聯繫與區別,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四、課外延伸,共同提高

要學好英語光靠每週幾節英語課是不夠的,所以教師可以利用空餘時間開展課外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地用英語交流,根據不同班級、不同層次進行組織,加強課外輔導和個別輔導。如,充分利用早讀課的時間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聽、説、讀、寫訓練皆可。再如,培養“小助手”,把班級分為十個小組,每組一名組長,要求他們主動幫助基礎差的學生,不要嘲笑他們的錯誤,耐心地教他們讀和説,以此帶動班上落後學生。成績進步者及時獎勵,在班級內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在抓好課堂質量的同時,作業的佈置和批改亦不容忽視。作業的選擇很重要,我們要注重練習的典型性,我多以考試中常出現的基礎及易錯題為主,一天幾題,積少成多,及時鞏固,做到精講精練。作業的批改中,我不忘給學生評價,及時讚賞進步較大的學生,激發和保護他們的信心,對於退步的同學不忘寫上幾句鼓勵或提醒的話。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9

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

——題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要有知識,就要學習。惟有學習,才能使人聰明,使人進步。要做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人,就必須努力學習,而學貴有恆。為學,要有恆心和毅力。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多看多學多問,才能理解和熟練地運用知識。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的確,學習不可浮於表面,要探其究竟,深鑽細研。美國作家馬克?;吐温説:“如果你不去學習了,你永遠不會做任何的事,只會找別人替你做。”

朱德在1923年進入德國的歌延根大學,為了掌握德文,朱德首先克服年齡大,記憶力差等重重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學習。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就能夠用德語會話和閲讀的德文書報了。他還利用考察德國的機會來提高自己的德語水平,正如他所説:“獲得知識的道路就是努力學習。”

所謂“不是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考試正是學習後的考驗,考得順利當然笑逐言開,而考得不怎麼好卻只是一種“以患為利”的磨難,而磨難正是人生的一種財富,它能激發潛能,鍛鍊能力,使人更具生存力。在被諷刺、被誣陷、被圍困、被打擊的時候,潛能則可能最充分地爆發出來。周文王坐牢時寫出《周易》;孔子在困境時寫出《春秋》;屈原被放逐,賦出《離騷》;左丘明失明,着有《國語》。孫臏殘廢了寫出兵書;司馬遷不僅“沉痾無礙英雄文”,更是“命運不濟文章興,坎坷作民族魂”考,表面是苦,實質卻是甜。

為什麼學後必思?因為思考後才能真正理解,理解了才能正確運用。學習與反思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引用胡達源的名言:“書不成誦,無以致思索之功;書不精思,無以得義理之益。”面對考,要勤思;考後,要反思。思考使人一層樓,讀書不思考,等於吃飯不消化。反思反思,易解其意,就是反覆思考。當忍而三思須憑心暗想。

我國宋朝哲學家朱熹發明了“吃”書法。他認為做學問之道,不光是要吃得進,還要吐得出。吃是讀,吐是思與寫。把你所學的東西,在腦子裏整理思索一番,勤用腦,多用筆,學問就更透徹,“吐”也是“吃”的一種檢驗方法。

要善於思考,勤于思考,凡事問一個為什麼,以“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鑽研,學問才可以進步,知識亦可以提高,方為有益。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0

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節奏的搏動給音樂注入了活力。國小低年級教學中,我以節奏變化為切入點,橫向口子開得小、縱向挖得深。以學生非常熟悉和喜愛的兒童歌曲和生活中的事物為創作素材,引導有機創作,降低難度。對人音版第一冊第五課歌曲《閃爍的小星星》進行了大膽創新、改編題為《星星變奏曲》,在教學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閃爍的小星星》這首歌,小朋友在幼兒園裏已經會唱了,對他們來講已沒有什麼新鮮感了。要想讓同學不覺得老生常談、枯燥無味,必須要有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並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擴展知識,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本課教學從節奏入手,通過讓學生為星星的歌起好聽的名字學唱《星星搖籃曲》、《頑皮的小星星》,知道不同的節奏可以表現不同的小星星。課堂上,所有的孩子都“動”起來了,沒有一處死角,而作為老師的我,卻一改往日汗流浹背、口乾舌燥的狼狽相,完全“閒”了下來,與學生打成一片,一起盡情表演,一起放聲歌唱,實在是既輕鬆又愉快。

課後我想,在為歌曲起名字這一環節中,學生為歌曲起了好多好聽的名字,由於課件的原因沒能顯示很遺憾,應準備好卡片把學生起的名字也顯示出來更能激發學習、想象的熱情。

我認為,音樂課堂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從音樂中找到快樂。

三.課堂實錄

1.拍手律動、師生問候

2.隨優美、安靜的音樂在老師的帶領下做幻想、陶醉看星星等動作後出示藍色的長紗巾。“小朋友你們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條什麼顏色的紗巾(藍色)這藍藍的顏色像什麼?(像海洋、天空、花朵、游泳池)我們把它當做靜靜夜晚天空,你想成為這美麗夜晚天空中的一顆小星星嗎”,教師把一顆卡片小星星貼在藍紗巾上。“月亮姐姐也和我們一起上音樂課”。出示並粘貼月亮圖片。“月亮姐姐説她有一個叫do的小星星是她的好朋友,我請她和我一起做遊戲,do的聲音比較低,和我一起唱唱dodododo,並粘在最底部,學生一次聽出135351並按音高粘貼在紗巾上。

3.課件顯示許多閃閃發光的小星星和月亮姐姐。提問學生該給歌曲取個什麼名字?有的説叫《美麗的星星》……..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閃爍的小星星》標題

4.聽唱法學唱《閃爍的小星星》並自編動作後集體表演。

5.課件顯示月亮姐姐閉上了一雙美麗大眼睛睡覺了。隨3/4拍音樂做睡覺狀擺動身體,討論後為歌曲起個好聽名字。

6.學唱《星星搖籃曲》自編動作後集體表演。

7.課件顯示幾個卡通小星星,隨2/4拍迪斯科節奏自由舞蹈感受音樂,討論後為歌曲起個好聽名字。

8.學唱《頑皮的小星星》,拍節奏演唱、舞蹈。

9.完整演奏《閃爍的小星星》、《星星搖籃曲》、《頑皮的小星星》,讓學生欣賞後再表演,感受變奏的音樂。

10.學生扮演閃爍的小星星、頑皮的小星星,一起跳《星光恰恰恰》

11.結束部分

(1)“月亮姐姐笑着對小朋友説你們真聰明,知道了音有高低還學會了用不同的節奏來表現小星星,讓小星星變得更可愛了。

(2)隨《星光恰恰恰》走出教室。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1

一、課前反思

課前反思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是教學的前瞻性行為,避免經驗主義。在過去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習慣於自己的經驗和現成教案,甚至有部分教師的教案與實際教學不相符,所謂“教案歸教案,教學歸教學”,其隨意性之大得驚人,這種現象在有一定教學經歷的教師中居多,這是值得我們很好地反思和關注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説:“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説明了萬事萬物的不斷變化(微觀上),我們應以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憑經驗往往會忽視我們不斷變化的教學對象,正如教育學家羅傑斯説的,應該把學生看成是“人”,而不是“較大的白鼠”(行為主義觀點)與“較慢的計算機”(認知心理學觀點)。經驗誠可貴,而反思價更高。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我們應積極關注“主體”的發展變化,過去有句行話叫做“備課要備學生”,這句話既是經驗的總結,也説明了課前反思的一個道理。

二、課中反思

過去的體育教學往往忽視課中反思,比較重視教師的應急能力,所謂:“隨機應變”就行了,在新課標下人們發現,課中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它的真正意義遠遠大於隨機應變。教學中進行反思,就是及時主動地審視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時實監控自己的教學過程,及時發現問題,修正教學策略,並以聯繫的發展變化的視角來觀察與解決當前的問題,也是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有很多難以預料的因素,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與處理,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重慶市中國小體育課改實驗賽課》的一次課上,當課進行到整理放鬆階段時,音樂突然放不起,這時觀眾台上的氣氛也緊張起來,但這位教師稍作思考後,就自己放聲唱起來,學生也受到感染,師生共鳴,唱練合一,把整個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在場的評委與同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一案例説明了不僅僅是一種應變能力的表現,更重要的是一種反思行為,是對進行中的課的不斷審視與思考的結果,同時也讓我們發現了歌聲在體育練習中的感召力,體育教師所要具備的音樂素質的意義,以及學科整合的影子。當然,課中不斷審視分析課的發展變化,反思與修正教學行為,也會提高我們隨機應變的能力。

體育教學不像學科教學那樣學生對號入座,而是在較大的空間範圍內進行的,以學生的身體活動練習為主,同一節課班級眾多,資源少,擾動因素多,差異表現於外,以及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的矛盾,等等因素處之不當,課堂教學就可能受到影響,或造成不良後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從教學管理、組織、策略、學生的身心等全面審視課堂,課堂既要生動活潑,又要有序進行,在不斷反思的過程中作出判斷與應急處理,以確保教學過程沿着最佳的軌道運行。同時把課前的準備與課中的思考結合起來,修正與完善教學方案,讓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也是我們課中反思目的所在。

三、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體育教學長期以來也強調課後小結,課後小結雖是反思的一種形式,但是課後反思與課後小結相比,在外延上要豐富得多,從概念的邏輯關係上講,課後反思與小結的關係應是一種“真包含關係”,小結侷限於本課的回顧與總結,而課後反思卻是從課前—課中—課後,實施全過程的審視、分析與總結,它體現了認識的全過程。一是審視分析教學計劃,課的設計,總結課前與課中的得與失,它們對教學活動的影響;二是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態度,審視自己的行為態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否符合現代教育思想和新課標要求,以及適應學生等,這對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態度,提高教學水平,培養教師良好的教學行為習慣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分析總結課前與課中的反思行為與後果,讓這兩個反思得到總結,達到較高的認識程度。因此,課後反思活動是一個再認識過程,也就是所謂的“認識的最高階段”,即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這個階段的反思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是我們的經驗理論化的過程。

總而言之,教學反思符合人的認識規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探究與發現,它為教學的教學工作提供了“再創造”的可能,是教學創新的基礎,教師成長的開始。從不同角度與方式回顧、分析和審視自己和教學行為,教師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然而教師只有把反思行為變成一種自覺與衝動,一種行為習慣,才能不斷髮展自我,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減少“教學遺憾”。但是,要讓我們所有的體育教師把教學反思行為變成一“自覺與衝動”的行動,可能還有很多的“問題”有待解決,其任重而道遠。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2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多媒體在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與其它傳統的教學輔助手段相比,多媒體在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興趣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擬的優勢。在科學教學中合理應用多媒體後,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因而多媒體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教師的歡迎。但在應用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多媒體“萬能論”,多媒體成了科學新課程改革的標誌,甚至出現了一種為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由“人灌”轉為“機灌”的現象。多媒體固然是一種先進的教學輔助手段,值得我們大力提倡使用,但不是唯一的和萬能的教學輔助手段。因此,想在這裏就如何應用多媒體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點

多媒體能營造多重感觀刺激,有利學生記憶。根據心理學研究,多種感覺器官同時感知的學習效果要優於單一感覺器官感知的學習效果。多媒體可將文字、聲音、圖形和動畫同時展現,讓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在學習時能同時接受相關信息,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多媒體版面生動活潑,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使科學課堂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和富有啟發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單調的教學模式,從而起到活躍學生思維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多媒體能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對於一些作圖畫表較多的科學課,通過高效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演示,使授課方式變得方便、快捷,節省了教師授課時的板書時間,可增大課堂容量。對於一些有較多學生練習需即時評價反饋的課,採用多媒體實物展示台,就可方便地實現學生練習中典型錯例的展示,免去了教師板書學生錯例的時間,擴大了點評面,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當前科學教學中多媒體應用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輔助手段,比傳統的教學輔助手段有着巨大優勢,但在應用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課堂上大量應用多媒體後,除了教學內容和形式容易流於呆板僵化、課件製作時間較長、耗費精力大以外,還由於教師的因素在使用中出現以

2.1多媒體代替板書,不利學生知識的建構和整合

科學是一門自然學科,知識點之間常存在緊密的聯繫,即邏輯關係。現在許多教師應用多媒體後,乾脆省了必要的板書,一節課中只是偶爾草書幾個,個別教師甚至隻字不寫。一次,一個經常用多媒體課件上課的教師對我抱怨説,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像話了:在課上,他用多媒體顯示了“P = F v”這個公式的推導過程,並告訴學生要記住這公式的,結果單元測試中許多學生都沒記住。

這位教師的抱怨讓我想起了一段往事。當時念高一時,我們普通班的數學課由一位本科剛畢業的男教師任教。他上課經常一手拿粉筆一手拿黑板擦,一邊講解一邊板書。為了照顧兩邊的學生,每次板書總在黑板中間部分。當一道題或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板書也常常已從黑板的上端寫到了下端。為了開始新內容的講授,他就習慣性地把先前的板書擦淨。一個學期下來,近二分之一的同學期末考試不及格;一個學年結束,期末考試全班僅3個同學及格,他也因此改任了職高班。

今天,許多科學教師用了多媒體就省略了板書,這與我當年的那位數學老師有何區別呢?在一堂科學課中很多知識點常有緊密的聯繫,如果只依靠多媒體課件上課,一張幻燈片的畫面一般停留時間很短。當學生在課間某個時候發生疑問想去看時,常常已沒了蹤影。這樣,學生就會對一些知識點因缺乏識記時間而理解不深,有時甚至會出現當堂遺忘的現象。一段時間後,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就變得雜亂無章,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更不利於對知識的內化和創新。當然,學生的學業成績也就無從談起了。

2.2濫用課件代替實驗,不利學生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的培養

隨着多媒體的廣泛應用,多媒體課件開發者提供了許多實驗課件,節省了教師的實驗準備時間,方便了課堂實驗操作,保證了實驗結果的可控性。因此,在各種教研活動中,教師隨意用多媒體實驗課件代替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的現象已是屢見不鮮。但多媒體實驗課件的濫用,對學生的實驗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在我校一位青年教師的比武課中,他通過播放實驗課件來研究導體兩端電壓與電流的關係:在投影屏上顯示模擬實物圖,通過移動模擬滑動變阻器的滑動頭得到相應的阻值,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指針同時指向相應刻度,並在旁顯示電壓、電流值。利用這樣的課件進行演示講解,雖然顯得方便、簡捷、正確,而且精緻美觀,但這樣的實驗已失去了科學實驗的全部特點和演示、驗證的功能。學生一方面無法體驗到前人在進行實驗設計時所體現出來的科學思想,另一方面,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像這樣的實驗用實物演示並不難,教師應該做演示實驗或讓學生親自做一下。否則長期下去,學生必將暴露出缺乏實際操作訓練的一面,同時也不利於學生創造思維。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3

3天的國中英語優質課評選活動結束了。我有幸被學校派往德州五中聽課學習。感謝學校給我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這為我們英語教師的業務素質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受益匪淺,讓我近距離地領略到每們教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技能,這些優質課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東西,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講好課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我發現優秀的教師均有一下特點:

1、口語流利、發音準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保證孩子對課堂的理解、才能保證孩子學到正確的知識、地道的語言。

2、善於利用多媒體及輔助教學手段。使孩子接觸到的知識更立體、更直觀、更生動。

3、教態親切、表情豐富、在課堂上能輕鬆、活潑瀟灑的進行授課,富有藝術性。

4、有紮實的英語基礎知識作後盾,詞彙豐富,課堂充實。在教學中能優化教學,提高效率,比如:親切的問候和交流,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別出心裁的組織教學,喚起學生的注意,豐富多樣的直觀教具,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以聽説為主,多元化的練習,引導學生實踐,真誠實效的輔導,促進每個學生的指導,用輕鬆、愉快、活潑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教師在教學是以自己的態度來激活課堂氣氛,用輕鬆活潑的氣氛影響學生的情緒,因為學生的情緒會直接關係到教學的效果,重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每個學生取得的成績及點滴進步都予以肯定。

作為一名年輕的老師不僅僅要認真地上好每一堂課,還要在這個“好”字上下功夫,怎能樣才能上好課,怎樣才能上出讓學生喜歡的課?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讓自己的學生更喜歡?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多琢磨,要多學習。

通過這次聽課,我開闊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緊迫感,認識到了自己的侷限。同時我對自己也提出了問題去思考,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一定能拉近距離,不斷進步。

反思之餘,真的慶幸,我還年輕。只有激情和對工作的熱情是遠遠不夠的。自己需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英語一天不看,不聽就會退步,經常提醒學生,卻麻痺了自己。其次,熱情永遠不能跟經驗相抗衡。虛心向別人學習,充實自己。做一個永不自滿的學習者。

為了夢想,快樂的拼搏吧!因為我還年輕。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4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説,這篇小説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世態,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應該説,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課文,如何在“一人一課”中上出新意呢?錢夢龍先生説過:“會讀”才能“善教”。教讀的根本問題在於教會學生讀文章,而要真正教會學生讀文章,首先是須有一位會讀文章的語文教師。(見錢夢龍《導讀的藝術》P108)於是我就把“教參”放在一邊,重新細讀起文章來。在閲讀中也發現小説的一些特點,就隨時記下點滴感受:

1、佈局精巧。它沒有一箇中心情節貫穿始終,而是充分體現出“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的特點,人物的性格展現、命運起伏是構思的重點。

2、小説開頭便描述咸亨酒店,為典型人物活動提供典型環境。以“我”——酒店小夥計的見聞為線索組接生活畫面,選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幾個生活片段展開情節,使人物性格脈絡清楚。故事情節的展開線索分明,結構安排嚴謹完整,增強了親切感和真實感。

3、以“笑”貫穿全文。讓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最後在笑聲中離開生活舞台,這樣的安排既是對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對社會冷酷、羣眾麻木的批判,更是對罪惡的封建制度的無情鞭撻。

根據以上特點,在教學設計時也就忽略對情節的分析,而考慮以“人”為中心,設計三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瞭解小説的社會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第二課時結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個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徵,把握人物形象,瞭解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課時通過對孔乙己“被打折了腿”這一情節高潮的分析,領會封建制度的罪惡不僅僅在於摧殘了孔乙己,還扭曲了丁舉人以及周圍的羣眾,最後總結歸納全文。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5

新課改走進我們的視線,步入課堂的實質性實踐,已一年半了。在上級的正確領導和具體指導下,我們確立了認識課改、研究課改、推進課改的工作思路。近一年半的改革實驗,我們對課改的認識由抽象、粗淺逐漸到具體、深入,課改為我們展現了新的舞台,新的天地,變革了教師的教育思想,推動我校的英語教學改革。這一年半的課改工作總結,記錄了我校全體英語教師參與課改的理性的探索、細緻的規劃、充沛的情感和鮮活的氣氛。

一、課改從理論學習入手

要搞好課改,首先要解決教師的認識問題,只要認識到位,轉變了觀念,就可以將課改順利推行。學校首先抓好通識性培訓,從____年上半年就開始組織有關基礎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理論學習。提前半年為英語教師購買課程標準,做到人手一冊,要求教師提前學習課標、解讀課標,瞭解課改的基本要求,並且在每學期的教研組活動規定至少組織學習、討論、交流課標的教研活動三次,做到人人對課標有較為全面的瞭解。同時,學校多次派出有關領導和部分英語骨幹教師參加區、市、省級的課改培訓。觀看有關課改的專題講座錄相及課改示範課錄相,並組織開展討論。可以説,課改理念已深入學校全體英語教師的頭腦中。

二、課改從教研活動中探索

開展了紮紮實實學科培訓學習,做到邊學習邊實踐。每學期落實教研活動“五定”(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主講人、定文字總結),要求教研組組織以課改的專題教研活動不少於3次,備課組堅持間周開展集體備課,研究教材,討論教法和學法。把通識性學習與學科性研究有機結合,力求將課改教學做到正確把握,適用有效。同時,組織英語教師積極參加區、市組織的各種課改活動,學習借鑑兄弟學校的做法。在校內開展教學競賽活動,增強教師研究新課程的熱情與能力。並規定每位教師每週至少聽同年級同科教師1-2節,並間周在備課組舉行教學研究課研討活動,通過解剖案例來不斷改進教法學法。一年半我們共開展校內研究課30節,同時,區級課改研究課共8節。其中李欣老師參加區“創新、發展”優質課競賽榮獲一等獎,劉英、匡樂逸老師參加區“新課改案例”競賽榮獲三等獎。

”五、課改在教學活動中實踐

在每學期的課堂教學中,我校英語教師們認真實踐,努力按課改理念去進行教學。一改傳統的“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鴉雀無聲”課堂狀況,教師想方設法調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讓教師真正成為“平等中的首席”,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課堂氣氛較之以前面目全新,學生的反映強烈,認為老師們的教學靈活了,生動了,有趣了,願意積極參與師生互動。家長也反映學生進國中後一改國小對學習興趣不高的情況,對學習有了熱情,並主動的開展課外各種學習活動。

六、課改在多彩的活動中深入

1、開設“英語角”,讓學生與同學、老師、外教快樂説英語。

2、舉辦英語歌曲欣賞、英語故事會、英語劇表演等諸多令學生興趣盎然的趣味英語課,讓學生快樂學英語。

3、辦英語板報。不僅讓學生學會獲取英語信息、加工英語信息、交流英語信息,而且讓學生學會用筆把美麗英語畫出來。

4、精心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英語比賽,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斷品嚐成功。

5、舉辦“快樂英語演示會”活動,為學生提供展個性、顯特長的多彩平台。

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全新的天地。學生們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從而大大提高了語言交際能力。他們用活潑潑的英語譯出了一篇篇引人入勝的科技小論文;他們在全國英語奧賽中連年勇奪一、二等大獎;陳瑜同學在市“深圖杯”英語短劇主持人大賽中獲得一等獎;杜華夏同學在福田區首屆中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中獲得第一名……難怪學生們都説:“英語多彩的活動是我們施展才華的陣地,是我們尋找快樂的源泉,更是我們‘種植’英語的花園。”

七、課改以評價改革促進

隨着課改的開展,學校還探索新的評價方式,通過綜合評價展現學生學習情況,以評價促進學生髮展,促進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在全體老師的反覆研討、實驗下,英語科組印發了英語科“學生形成性評價量表”,包括學生課堂行為評價表(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進行評價)、學生自我評價表、家長觀察評價表和同學評價表。此外我們還根據學科特點,結合教學實際,製作了“學生成長記錄袋”。記錄學生“閃光點”的發展情況,記錄中下層面學生的轉化情況。

八、課改在總結中深化

課改需要探索,也需要總結。我們要求每位英語教師嘗試進行反思性教學,課後試行寫教後記,不斷總結課改教學。學校定期召開課改實驗專題研討會,交流課改實驗的經驗、體會與困惑。通過研討會和教研,老師們學到了一些好的做法,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較好的解決措施。課改實驗的思路更加明確,課改實驗的操作更趨科學,信心更加堅定。每學期末,要求教研組、每個備課組寫出教學工作總結,每位教師寫出教學總結;總結全期教學進行的系統經驗和不足之處。同時,每位教師上交優秀課改案例、反思及課改論文給校教科室。

我校英語課改工作剛剛起步,只能説取得了一些經驗,也有一些教訓,尤其是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在教學中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表現,同時面對程度參差不齊的學生狀況,如何讓所有學生都投入到新課程的學習中,讓學生和教師在課改中共同成長?這還需要我校全組英語老師繼續探索,在課改“實驗田”精耕細耘。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6

一、轉換角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絕對的權威,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習成績的評判者。新課程實施,用“目標引領內容”要求我們樹立明確的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均衡協調發展。教師由傳授者轉化為“首席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首席引導者”,就必須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關係,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興趣和愛好,培養終身健康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和團隊意識開放的胸懷堅定的意志,實現現代文明的展示與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質量,促進學生髮展.”的教育目的。

二、調整教學策略,改變教學方法。

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快樂教學為宗旨,時刻都在想如何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體驗運動的快樂,把快樂帶入課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根據新課程觀念,教學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改變教學方法,使其與課改理念高度統一,緊密結合

三、以學生髮展為中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

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學生跟着教師轉,教師跟着教材轉,教師教無興趣,學生學無樂趣。新課程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師心中要裝着每位學生的喜怒哀樂和身心健康,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將學生的全面的發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據學生的體能和體育基本技能的差異,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讓全體學生都有平等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其次,關注學生的需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養成健全的人格。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7

八年級英語教學反思——英語單詞是基礎剛開學的時候,由於剛剛分的班,老師也都換成新的老師,學生喜歡學習、模仿。但是,經過這一個月我發現,學生們好奇心逐漸減弱。隨着學習難度的增加,學生產生了消極情感,沒有興趣,甚至厭學。

在這一個月的學習中,我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要求過於嚴格不能注意到學生的差異性,沒有發現他們理解語言的快慢程度,最終導致有的學生吃得飽,有的學生吃不飽。

吃不飽的那部分學生就會產生以下情緒:上課或講練習的時候,就會馬虎,注意力不集中。我還發現有些知識點講過後,有的甚至操練了多遍,反反覆覆強調了,學生仍沒有掌握,時間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見了。

從以上幾個問題中,我體會到:學生學習語言的潛力是因人而異的,有差別是正常的,要教好每一個學生,但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一樣、一個模式,不能要求學生都按一個模式去發展,而是開發學生不同的潛能,發展學生學英語的各方面潛力。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後的工作當中,我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把握重難點。如果無法很好的把握重難點。則會對重點知識的講授蜻蜓點水,導致學生也無法分清重難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把超多的時間花費在零散知識上,而忽視了重之之重。

二.其次語法講解必須要清楚,透徹。在講解重點語法的過程中,要學生造句子,讓組長進行講解,然後互相學習,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讓學生多練習,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三.應加強學生的對話強度,鼓勵不開口説英語的學生開口。有些學生是對自己不自信,所以當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應微笑着讓他坐下,然後再糾正錯誤。

四.八年級英語教學單詞仍然是基矗我認為就應打好學生的單詞基矗在講授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學生掌握基本的單詞知識,還要和他們一齊尋找記憶單詞的好方法。

五.培養學生們的課文背誦潛力。嚴格要求有潛力的學生背誦課文。基礎差的學生要求他們熟讀課文,這樣能夠培養他們的英語語感。

六.充分利用好課堂筆記本和糾錯本,要讓學生及時糾錯,及時複習。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8

國中化學優質課,我非常有幸聆聽了全體教師的教學活動。參賽選手的激烈的比拼和專家們精彩的點評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很想和同仁們一起交流。

一、感慨優質課的精彩

説真的,一天半聽下來感覺一點都不累,課中高潮迭起,令我們觀摩者心曠神怡,基本上是在享受盛餐。總體的特點有:

1、新課導入各有千秋

俗話説:“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場白為教學任務的完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儘管各位老師的開場白各不相同,但各位老師的開場白卻告訴了我們一個共同的道理:導入新課應新穎別緻、親切自然、切合主題、有吸引力。形式主要有:①複習導入:如從瞭解學生對水的淨化引到活性炭的作用而進入主題。②詩歌朗誦導入:如師生共同朗誦引入《分子和原子》,讓聽課者感到親切自然,另有用鄭板橋的竹子引入《竹子裏的奧祕》等。③圖片導入:上課鈴響,老師首先向同學們展示了各個圖片,由此導入新課。琳琅滿目的美麗圖片把同學們一下子帶入了異彩紛呈的化學世界之中來。④實驗導入:用酒精燈的點燃與熄滅引入課題《燃燒與滅火》,生活中聞到桂花香引入《分子和原子》等。⑤歌曲導入:未上課之前,幾乎每位老師都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優美動聽的歌曲把聽課者都帶入了一種美妙的境界之中。這種方式在給聽課者帶來音樂享受的同時,自然地導出了新課。

2、探究活動實實在在

科學探究既是教學內容也是學習方式,這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9節課中的科學探究真可謂本次活動中的一大亮點:探究主題廣泛,概念、定律、原理、生活知識都成了探究的載體;探究形式多樣,有實驗、討論、尋找規律等;探究活動實在,每一個活動都是形成知識和能力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不象是為了渲染氣氛,貪圖熱鬧的秀場。

3、多媒體應用恰到好處

多媒體的最大優勢就是可達到直觀,高效,生動有趣的效果。從上課教師的表演中,我們真正感受到的選手們多媒體使用的那種絕佳的效果;如《竹子裏的奧祕》,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利用多媒體獨有音頻、視頻效果,巧妙插入動畫、新聞的片斷,起到獨到的教學效果,如《探究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方法》和《愛護水資源》這樣的例子每一課都有。另外實物投影的配合增加了演示試驗的效果,讓學生看着更真切,如《水的組成》。

4、我的課堂我做主

教學過程其實是師生交往的過程。9節課明顯以學生活動為主,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主要為學生創設思維空間、思維的範圍、思維的時間,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有些教師的語言幽默時尚,有些教師的聲音優美動聽,在和諧、熱烈、親切、活躍的氣氛中一節課就悄悄結束了。有的教師在下課時還不忘把課堂作為逃生演練場,讓學生在課堂上了學會逃生本領。

5、實驗中頗有創新

在9節課中多數老師做的實驗都有一定的創新,讓學生的知識儘可能得到增長。例如磷的燃燒實驗的改進和課本完全不一樣,一個實驗引出一個結論,而且還防止了環境污染。電解水實驗中氫氣的檢驗和氫氣性質的實驗和課本也不一樣,把實驗現象一下子變得直觀明瞭,學生也容易掌握。

總之,課程設計的嚴謹;知識過渡和銜接的自然;課題引入的新穎與巧妙;實驗探究的深入和有序;師生的真切互動和溝通,等等很多很多,很難用幾句話能説清楚。

二、感受課改形勢的改變

教育專家總結了現在的教學形勢。強調這次評比的目的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我們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學習的心態和研究的視角來觀摩課。新的形勢下應關注:1、體現新課程目標、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2、創造性使用教科書(用教科書教),3、建設新型的課堂文化:民主、平等、科學、對話、協商,4、密切聯繫實際:生活、學習、社會發展,5、課堂的生成性(上課時出現的意外問題),6、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多元化學習方式,7、師生互動,8、課堂情景,9、個體差異,10、促進學習的多元化。

三、聽課後的感觸

一堂好課應該是教與學完美的結合,應該通過教師的“教”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學”。教學的歸屬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課堂教學要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位一體。這些在平時覺得有些空洞的話,而現在卻有切身體會。我們真的學到了很多,也產生了一些想法:

1、我的課離他們的課有多遠?

在聽課過程中,我都在有意無意地冒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我的課與他們的課相比有多遠?”説實在的話,當時真有“時近時遠”的感覺,一會兒覺得自已也是這樣做的,一會兒覺得“我怎麼沒有想到這樣做呢?”,誠然,優質課大多是通過“智囊團”再三推敲,選出優秀教師反覆演練,才拿到賽場上來的,好像在平時的教學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這樣想一想:“如果每一年都鑽研一點、學習一點、改變一點,那麼十幾年或二十幾年下來,情況會不會發生一些本質性的變化?”所以,教師時常有一顆學習心是最重要的。

2、教師的教學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教學風格是有經驗的教師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的探索,在符合教學目的和教學規範的前提下,充分調動自己教學素養條件的能動性,對教學的諸要素和全過程予以和諧的統攝,從而使教學表現出濃郁的個人特色和藝術傾向性。從本次優質課評比中就可以看出,沒有形成自己鮮明風格的課堂教學,顯得那麼蒼白無力,無法引起學生和觀摩老師的共鳴。相反有自己鮮明教學風格的課堂教學,就顯得那麼活潑生動,學生與老師的情感容易形成共鳴,課堂也較出彩,給觀摩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化學課一定要以實驗為基礎

在化學教學中,無論怎樣強調實驗都不過分,《化學課程標準》中已經不是簡單的“初步掌握……”“練習”等等,而是“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這次評比課中以實驗為主的各種探究的成功開展,再次證明了實驗的地位。我們這兒實驗設施還不完善,就特別需要教師動腦筋想辦法做好實驗。但不管怎樣,首先得讓學生動起手來。藥品用量大,可做微型實驗;儀器不夠,可讓學生將生活用品代替或改裝。例如:礦泉水瓶剪開就成漏斗和燒杯;藥瓶就變為藥劑瓶;筷子代替玻璃棒;吸管變成導管,將食品墊板改成多孔井穴板等等。只有做了,學生才會有體會和收穫,才會有實驗技能和探究能力的提高。這對老師來講,可能更需要一種精神和一種對學生負責任的信念。

當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和同仁們討論、交流。例如:

①教師應該如何點評學生的發言?

②很多活動的情節設計得不錯,老師應該如何在活動的基礎上展開、順勢擴大成果?

③教師在課中為什麼不願意偏離自己設計好的軌道?

④優質課的老師需要書嗎?

⑤用多媒體上課還需要板書嗎?

⑥上評比課的實驗平時都能做到嗎?都能這樣去精心準備嗎?

⑦上課時可以就一個問題展開長時間的討論嗎?

⑧學生回答正確,教師要給學生獎品嗎?

總之,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對新課程改革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從這些優秀的選手的上課中,我們確實開闊了眼界,更新了理念,認識到了自身教學中的不足,明確了以後努力的方向。也非常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次活動的感受,共同思考還存在的疑惑。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9

在英語教學中,閲讀教學是比較難教的部分,也是極為重要的部分,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快速準確地理解和獲悉外語語言的能力。在各種英語考試中,也都把閲讀理解當作主要測試項目(大約佔題40%),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技能。

英語的五大基本功包括:聽、説、讀、寫。讀包括朗讀與閲讀。閲讀又分為泛讀與精讀。快速瀏覽,瞭解文章大意,找出文章所給信息點為泛讀;在此基礎上掌握重點單詞,短語及句型。能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能翻譯文章為精讀。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既要注重培養他們的泛讀能力,更應該培養他們的精讀能力,注意兩種能力相結合。國中教學進入八年級以後就出現了較長篇幅的文章、大量生成的詞彙。科技型、説明型、議論型、人物傳記型閲讀文本也日益增多,而國中學生所學知識膚淺,詞彙量小,分析問題也不夠深入。教師在較長文章的課堂教學中也要注意整體性的把握。讓文本閲讀與語言應用緊密結合。目前,英語學習兩級分化比較嚴重,我們農村的英語教學又成了國中英語教學的新問題。學生底子薄、習慣差、這就更要求農村教師在教法和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上進行探索和研究。以下是我對閲讀教學的一些看法:閲讀前:

1.教師可適當介紹與閲讀內容有關的社會、歷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別是與我國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歷史地理和風俗習慣資料;

2.摘要介紹部分有礙於課文理解的生詞。並要求學生在閲讀中如果遇到可能猜得出的生詞一定要去猜測,而不要忙於查詞典;

3.引導學生根據文章標題、插圖和有關問題討論並預測文章內容;

4.最後教師最好提出一兩個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導性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

閲讀時,可分為計時閲讀,快速閲讀和細節閲讀。通過幾個層次的閲讀理解培養學生的能力,強化讀取信息的意識,為鞏固和運用知識打下了基礎。

1.快速閲讀(scan)指定的內容(用眼讀而不是用嘴讀,逐句讀而不是逐字讀);

2.提問好、中、差各層次的學生,問題要圍繞中心思想(mainidea);

3.提出細節性問題,讓學生獲取有關what,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實以及start,process,end總體過程脈絡;

4.細讀:佈置任務,反覆閲讀課文,反覆思考;

5.分小組討論問題答案,然後全班檢查答案。讀完後

1.鼓勵學生用簡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對文章的見解和領會,而不是複述課文;不要糾正學生的語音、語法錯誤,哪怕比較嚴重;

2.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檢查學生對生詞的猜測情況,既然是猜,能沾邊達意就行。

3.把語言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圍繞已學課文開展各種形式的口頭交流活動。比如可以複述課文,分角色扮演,討論某個問題,調查一個項目,採訪相關人士、仿寫與課文相關的話題等;也可動筆對課文進行改寫,列提綱、評述等。具體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總之,教學方法多種多樣,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促進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20

本學期是學生由國小進入國中的第一個學期,是國小階段和國中階段的一個銜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轉折點,更是一個關鍵的學期。學生由國小的語文學習到適應國中語文學習要求,要經歷大的跨度。七年級年級識字不是教學的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有困難;閲讀應該是學習的重點,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因此,本學期我在注重加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基礎上,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倡導學生多讀書勤練筆作為教學的重點。現就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如下反思:

一、培養濃厚的閲讀興趣和良好的閲讀習慣。

從第一堂語文課開始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樹立"

生活處處有語文"的思想,要勤於閲讀,善於讀書、讀生活,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語文學習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我要求學生堅持閲讀《讀者》等,文章內容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同時堅持寫讀書筆記,每篇讀書筆記包括三部分內容"故事概括",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美文佳句",讓學生自主摘抄,擴大學生的詞彙語句積累量;"點亮心燈",談自己的閲讀感悟。又教給學生圈點批註閲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素養會有所提高。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學生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二、培養學生勤練筆的習慣。

我變週記為練筆,變自定題目自主去寫為規定選題系列寫作。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並記錄身邊一個細節或場景,捕捉生活中的點滴,可長可短,然後試着寫成繪聲繪色的文章。每週的練筆都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賞析,由於是寫身邊所熟悉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很多孩子逐漸能寫出生活的情趣。

三、加強文言文基礎知識的落實,培養良好的語感。

文言文知識量大,需要大量記誦,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想學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本學期在文言文、詩歌的教學上,着重注意了文言基礎知識的落實和朗讀背誦培養語感兩個方面。文言文的翻譯必須放到課堂完成,課下進行鞏固。

誦讀的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體現,課堂上經常在指定的時間內進行背誦競賽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決心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xkv6y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