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1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營造好的課堂氣氛,還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究,還要注重學生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的培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信息收集、處理和應用的實踐活動,為信息技術教學營造“寬鬆、主動、愉悦”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快樂中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現淺談如下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幾點體會: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一、利用多媒體演示講解的教學設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信息技術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是直觀性,有關信息技術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僅憑老師的口述,學生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的講授應精心選擇使用多媒體數據,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得出正確的結論,使教學取得最佳效果。創造民主、輕鬆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利用發現探究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獲得知識,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被動的接受者。其教學設計為:簡述操作要領→操作嘗試→啟發引導→操作學習→反饋指導→鞏固練習→歸納總結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方法,一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二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如在學習word製作表格時,學生學起來很簡單。但是否很簡單,通過佈置一個任務(製作課程表),學習效果就一目瞭然了。至於鞏固練習和歸納總結,道理是很顯然的。這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操作時間密切結合的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2

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着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聊天等等。

如今他們已夢想成真,終於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計算機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是"學"跟着"教"走,只要"我説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術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之後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3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老師先佈置任務,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自主的參與教學,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有利於建立良好的教學人際關係,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使學生智力得到較好的發展。例如佈置任務:應用FrontPage軟件製作個人網頁,鏈入班級主頁。在大多數學生基本完成任務後,從學生製作的網頁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由學生自己介紹演示,然後讓學生互相討論,發表意見、看法,實現相互交流、學習的目的。教師在此過程中以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為目的,適當的引導討論方向。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主動研究,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並通過師生交流的互動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學習,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實現學生主動發展的目標。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4

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有兩處出現了小問題,第一處是,第一樂句的結尾的最後一個音田野的“野”字,只要唱一拍,但是學生在唱的過程中往往會拖拉,造成節奏的拖拉,影響了下面的演唱。還有一處是在最後一個樂句的開頭,“無邊的稻田”的“無”字唱的時候出現偏快的現象,這兩處問題出現後,經過聽唱、看唱(配合老師的指揮動作),最後學生就掌握了,弱起拍的演唱掌握的還可以。

通過教學我覺得在教學中,單單讓學生唱唱、説説、講講,是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掌握音樂技能技巧的,歌曲的音域較寬,對學生的演唱的技能的要求也比較高,在藝術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演唱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5

《靜夜思》這首詩,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成功地反映了外出遊子的靜夜思鄉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隻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着作者的心絃;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無盡的思念。背景圖是詩句內容的形象反映,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進入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播放《靜夜思》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的美。然後請願意讀的同學站起來戰時自己的風采,讓學生都很羨慕他,從而帶動其他同學也願意站起來讀,還通過小老師領讀、小組比賽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練習朗讀,培養他們熱愛讀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朗誦、背誦古詩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

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也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拼音自己練習讀,發現自己讀得不正確的可以請同桌幫助。然後通過與“字娃娃”交朋友的遊戲來調動認字的積極性。、將生字與音節打亂,“找朋友”、“認朋友”等遊戲性的教學環節中,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學生願意在玩中學,這樣既補充了豐富的拼讀練習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激發了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在認讀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字音的糾正,如:“牀”“光”“望”“鄉”都是後鼻音,學生讀起來不容易讀標準,我採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導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讀不準的就看老師的口型讀,直到學生讀準為止。

會讀不是最終的目的,關鍵是否能牢固掌握,我還通過複習鞏固加深寫生對字型的認識。首先,在教學中,可以用組詞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字義,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如,光—光明、月光、燈光;舉—舉手、舉重;用“詞語轉盤”的形式寓教於樂,讓學生在遊戲中複習本課的生字。。還讓認識字的同學説出自己是怎麼認識的,請認識的學生當小老師,,教那些不認識字的同學。於是我採用包乾到人的方法,讓認字有困難的同學自己去給自己選擇小老師。大家互相幫助、一起學習、一起讀字、一起讀書。這種方法一經實施,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小老師認真負責得教,同學們也喜歡學,到了第二節語文課,大夥兒基本上都能熟練地讀出這些字了。最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人團結合作,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這節課,我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讀書、學習這一教學理念。在新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特別是: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問問你當時在思念故鄉的什麼人?你想對他説什麼呢?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想象能力,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思念家鄉的情感態度得到了昇華。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6

一、明確一堂課的教學要求。

一堂課的教學要求,訂得明確具體,而又恰到好處,就要認真鑽研大綱和教材,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

二、保證新知教學。

為了保證學生在短的時間內學好新知識,要努力改變教學中不分主次,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進行精心地安排和剪裁,抓住難點突出重點。

不足之處:

1、運算順序的強調不夠。儘管大部分的孩子對於先算除法後算加減法已經掌握,但是在總結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多説説。

2、我沒有很好的將算式的讀與算式的運算順序結合起來,比如應該在學生讀算式之後説再計算,也可以讓學生觀察了運算順序之後讀一讀。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教學了第四課《列夫·托爾斯泰》,節選自茨威格的傳記作品《三作家》。課前佈置了預習,也要求同學們課後看《名人傳》,瞭解托爾斯泰的生平經歷。

課堂上,我首先檢查預習情況,指名上台板演生字新詞的注音解釋,我到學生行間檢查其它同學的預習情況。我感覺有的同學在躲避我的眼神,有的同學我一到他的前面,就趕忙把書合上。我知道他們一定是沒有預習好,不好意思讓我檢查。然後我要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運用誇張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眉毛、鬚髮、皮膚、鼻子的句子,並仔細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對這麼簡單的題,同學們還是耷拉着頭,不回答。教室裏的氣氛一點也不活躍。我真想臭罵他們一頓,但我覺得沒用。於是我讓同學們課上進行預習,要求每位同學大聲讀課文,劃記課文對托爾斯泰眉毛、鬚髮、皮膚、鼻子和眼睛進行描寫的語句。同學們學得很認真。讀完後,我提問,這下有幾位同學舉手了,他們也答得很準確。

後來,我讓同學們討論課後作業第四題,聯繫托爾斯泰的生平討論托爾斯泰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這下大多同學又傻眼了,他們還沒有進行課外閲讀,他們沒有自己獨立的觀點和看法。我也沒有批評他們,我只説我們把這道題留作課後作業吧,你們可以在看完《名人傳》之後把自己的看法寫在隨筆本上吧。同學們欣然接受了。

今天在課堂上,我兩次改變教學步驟,在沒有運用粗暴的教學方式的情況下,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慶幸我的修養高了一點。不過,對這一屆的學生,我也感到有些擔憂,他們學習習慣太差勁了,他們很少進行預習,老師佈置了他們也不會認真做。我們做老師的,真該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下一番功夫,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讓學生能夠自覺自主的學習。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8

《大地巨人》是一首想象力豐富的小詩,內容不長,但很有意思,詩中有三個小節具體的描述了大地巨人的高大,而最後一小節則告訴了我們這位高大的巨人是一位和藹的巨人。這是一篇語言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的詩歌。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樂學的境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是這樣做的,激發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愉悦的情緒是實現學生探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百必備的條件。為了達到目的,首先,我根據課文以及學生特點,準備各個環節。我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讀書,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激情,在讀中品味,展開想象,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大地巨人的形象,大自然的神奇美麗自然地就留在學生的腦海裏。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9

由於分數是學生剛開始認識的一種新的數,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從學生的認識特點出發,多聯繫實際,多舉實例,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操作活動,加強感性認識,讓學生親身體驗,積極探索,體會新舊知識的聯繫,為以後學生在分數的認識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打好基礎。

課堂是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探究交流數學知識,構建自己有效數學理解的場所。所以本課我力求做到了師為主導,生為主體,疑為主軸,動為主線。把學生推向學習的前沿,把學習的權力還給了學生,把反思與發現的空間和時間也給了學生,把發現的權利交給了學生。為此本節課教學中,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加強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繫。

本課首先創設野餐活動時分食品的生活情景,分食品是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再現生活中“分蛋糕”的場景,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了“平均分”,為下面教學幾分之一的意義作了鋪墊。並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景認識二分之一,體會分數產生於實際生活,知道二分之一是分數。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説,理解分數 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三、自主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在認識蛋糕的二分之一之後,我讓學生用長方形折一折,塗一塗,認一認,通過交流比較進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在折一折的環節中,學生的不同的折法都能表示長方形的二分之一,為什麼這裏面存在一個數學裏面的求同的思想。求同存異,它有不同的地方,折法不同,那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同學們通過思考,他們給出答案,它們都是對摺的,都是平均分成兩份。

用不同的圖形折出不同的分數,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聯繫已有的經驗和數學知識,主動探求折法,得到更多的分數,充分展示學生思考,探索,交流的活動。在羣體中交流多種折法,既尊重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個人策略,又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釋放和發展,放手讓學生自主創造分數,順應學生好表現的心理特點,彰顯了學生個性,學生通過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幾分之一的理解,並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學生做完分數後,我拿了三個不同圖形的四分之一,不同圖形為什麼都可以表示四分之一呢根據孩子們的經驗,他們知道,它們都是把圖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圖形不同是沒有關係的,只要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四分之一。通過兩個層次的比較,至少給同學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要表示幾分之一,怎樣對摺沒關係,什麼圖形沒關係,只要把一個東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不僅達到了強調“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並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把探索過程引向深入,從而使學生操作,思維,語言相結合,深刻的體會分數的含義,這樣的設計還有利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鍛鍊,也使學生去體會與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別人的長處。我想孩子們在初步認識幾分之一的時候,如果能通過這層層的活動和比較,對於分數的本質問題有所感悟的話,對孩子以後的分數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10

通過觀看大屏幕上中國地圖,激發孩子的探索慾望。因為在《教師用書上》出現:啊,祖國,媽媽,您的孩子在同一個時間裏,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圍着火爐吃西瓜的詩句。讓孩子們在瞭解祖國人們在同一時間裏的不同活動。在教授時可以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適時播放圖片。在觀看南方景色的時候,我就讓孩子們看了三遍,充分了解南方的一年四季鮮花盛開的特點。

在課上,當講到南北兩個方位詞時,幼兒對於關於地理方面的知識瞭解不夠深,分不清南北在哪,還應該是在活動前的準備或活動後的延伸部分或生成的課程,不應占據這一活動的多半時間。我覺得自己在活動中,缺少了情景性的語言,應該多培養幼兒在語言方面的鍛鍊。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11

這節課我預定的教學任務當然是沒有完成,還有一個寫作探究環節因沒有時間而只好延遲到下一節課。但我覺得這節課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本來就存在一個“預設與生成”的問題。當課堂中出現有價值的資源時,要善加利用,允許臨時生成,按照課堂中當時的情況發展下去,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師自己的教案一路宣講,將學生宥於預設的軌道。學生質疑探究的熱情被激發起來以後,如果教師因擔心過多地花費課堂時間而簡單強制地掐滅它們,無疑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當然也不可完全任由學生自由去發展,教師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要起好適時引導和調控作用。

一點不足:讓每組承包一個板塊,同學們大多致關注本組的板塊內容,對其他足的內容較少關注,因而影響了整篇文章的學習,上完後我在第二節課予以了糾正,規定以後預習,每個板塊大家都要預習自修,在此基礎上各組在進行承包預習自修、展示交流。這一點組內老師在評課時也指了出來。

總之,課改就需要我們不斷動腦筋去探究,隨時加以總結。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在課改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12

《金色的魚鈎》這篇課文是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四組15課 。課文中作者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金色的魚鈎》的語言樸實,像講故事一樣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敍述,表達了對老班長的深切懷念。當我教學完這篇課文 後,自己靜下來進行對自己的教學反思一下,我體會到以下四個方面。

1、《金色的魚鈎》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因此在教學本課之前,我先交代學生查閲歷史資料,瞭解故事背景,為理解老班長的高尚品質奠定基礎。並且提示學生聯繫《長征》這首詩,根據自己的瞭解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鬥等,使學生更加深入的認識長征。

2、《金色的魚鈎》篇幅較長,故事性很強,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快速閲讀的能力。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時,入眼看得快,入腦想得快,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鈎”,這個魚鈎真的是金色的嗎?作者為什麼説“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鈎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勵志天下 )

3、在快速閲讀的基礎上,學生大概理解了課文內容,我再要求學生把感受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讀幾遍,並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寫在旁邊。之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並説説自己為什麼受到感動。

4、 這篇課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為學生在讀寫之間架起橋樑,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如,課文中幾次描寫了老班長的神態,從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思考這幾次描寫老班長的神態有什麼不同,你能從中感悟到什麼?從而使學生領會神態描寫對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13

《搭積木》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2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在教學過程中我以讓學生做積木增減的遊戲開始,剛上課時學生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但是一節課上下來讓我感觸頗深。在講課之前我沒有進行試講,但是講過了才發現原來教學過程中存在着一些事先想不到的問題。通過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1.由於我對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在教學時僅僅是以書本上呈現的各種例子進行講解。在幫助學生建立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運算模型時沒有用到直觀模型,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部分時就缺少了橋樑,課堂也因為這個原因一度很沉悶。課後和其他老師交流時發現用小棒或者是計數器等等都可以很形象的向學生解釋清楚。這也讓我更清楚的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從生活中尋找模型對學生的理解是最有用的。

2.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太少。課堂一開始的積木增減遊戲我只是請了一部分學生上台來做,班裏還有一大部分學生並沒有參與進來 ,這也無疑削弱了許多學生的積極行性。其實我應該事先讓學生準備好剪好的色卡紙代替積木,這樣上課時每位學生都可以參與到遊戲中,會更有利於學生從中發現問題。

3.在講課過程中學生自主交流的機會幾乎沒有,學生由於沒有親身的體會,所以對所講的內容就沒有自己的想法。以後要多給學生一些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學會從自我發現觀察中學到屬於知識。

4.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在上課時處於精神振奮的狀態呢?這是我一直都在思索的問題。講課時的聲音要有磁性、要抑揚頓挫、要對學生有吸引力,我要學會用自己的聲音為學生營造一個有親切感和興奮感的認知環境。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我還要認真學習教材,多像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 篇14

通過分析課文的行文結構,初步瞭解並掌握“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先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內容:先概括介紹狄仁傑是一位剛正廉明、執法不阿的政治家;接着用三個具體的事例,詳細地講述了狄仁傑是如何剛正護法的;最後講狄仁傑輔國安邦,深為武則天所倚重。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梳理,不難看出,課文是運用“總-分-總”的行文結構。隨後,我讓學生仔細地回憶四年級學過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課:開頭總寫“桂林山水甲天下”,接下來,分別描寫了桂林的山美和水美,最後總結全文,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作結,既呼應了文章的開頭,也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通過兩篇課文的對比學習,我點出了這種結構方式的好處:採用這種方式來安排材料,不但可以使文章層次清楚,脈絡分明,而且可以使文章的內容緊湊,首尾呼應,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我詳細地講解了如何運用這種行文結構:先總的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根據文章的中心,用簡潔、精煉的語言提煉出主要內容),然後再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具體説明(根據事物或人物的特點,從不同的側面選擇恰當的材料進行描寫或介紹),最後進行總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rr84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