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精選17篇)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精選17篇)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1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的孩子們吃苦耐勞的品質。意圖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懂得勞動會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精選17篇)

這篇課文是自讀課文,我把教學重點定位在讓學生感受課文,品讀課文。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讀了一遍課文,讓他們找出並且概括出槐鄉和槐鄉孩子的特點。這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是品讀課文,我先讓學生們自讀感受,然後我讓孩子們談談對槐鄉的孩子的印象。學生嘰嘰喳喳就説開了:很勤勞──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揹着水葫蘆,帶着乾糧,沒等雲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上小山上了。天沒亮,他們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強──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很勇敢 ──男孩敢爬那麼高的樹。這個環節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能夠很好地調動起來。在這一環節的閲讀過程中,我還讓學生美美讀讀第二自然段,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語,找出寫得美的句子,從作者的用詞準確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最後我再拓展的環節問學生:“生活中,你從事過什麼勞動,勞動中給你帶來了什麼收穫和快樂?”學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放在首位,教學,提問等都要從學生出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積極思考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2

臨近期末了,是該總結一下自己這半個學期以來的學習與實踐的時候了!學校要求我們新老師上一堂彙報課。一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雖然早有心裏準備可依然好緊張,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我正式上彙報課前。奇怪吧,為什麼是上彙報課前呢是啊,這是我要表揚自己的地方,在要緊關頭我似乎能保持比較好的狀態!這次不是巧合,上一次上公開課也是這樣的,不管上課上得怎麼樣吧,這一點還是比較好的,而且應該一直保持下去!

我選好上的課文內容是《雪孩子》,因為早有準備所以把課文留出了,就等着教務科通知決定新老師是否上彙報課。也因此,我已經在為彙報課要用的課件找資料並動手製作。所以時間雖然緊,但我還是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來準備這堂課。

在上課前一天,我在師傅班裏試教了一下,試教的結果很糟糕居然多出10分鐘,着實讓人汗顏啊!幸虧師傅提醒了我讓我先試一下,不然真是糗大了!因為有了師傅的指點與幫助,到了正式上公開課的時候,我比較合理地分配了一下時間,整個教學流程進行得還是蠻順的!只是其中的弊病依然不少!

紀律似乎依然是個不小的問題。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這顯然是我的教學還不夠精彩,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還有一點,我發現我在課堂上對學生作出的一些學習要求還不夠明確。就説我在讓學生邊讀課文邊圈出課文裏的生字這一環節。我説的是邊讀邊圈,可學生只顧着圈了!看到這個現象,我也沒有及時指出,連忙接了下一環節。這不僅無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有了一個很大的失誤,那就是我剝奪了學生讀的時間。在進行這一環節教學的時候,很明顯,課堂出現了一次短暫的混亂。這是我以後教學中所應該注意並處理好的,試着多説一遍自己分配下去的任務,試着多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的時間,也許這樣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一個不得不讓我重視的是教學語言的問題。我發現自己的教學語言太過於貧乏,以致於學生聽到我的評價不但不能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反而覺得枯燥無味。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只能在課外多去積累,多去翻閲一些教學實踐的書籍,才能有所提高。

此外,我覺得自己很不謙虛,很不求上進。按理上完公開課後我就多應該向聽課的老師請教,多請他們提些意見的,可是我好像只向師傅去請教了一下,其他老師那裏不是羞於出口就是煩於出口。這實在不該,以後得改一改!

上完《雪孩子》心裏很開心:似乎比第一次上公開課好了一些。加油吧,繼續努力!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3

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佈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後,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

由於現在的學生離戰爭年代遠,對戰爭了解的太少,更沒有切身體會過失去親人的痛苦,針對這一點,我藉助低沉音樂的烘托、圖片的渲染,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啟發學生融入角色,激發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另外對於世界並不太平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自己補充了資料,學生也補充了資料,這樣使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到讀透。最後一環節,指導學生通過全班交流,變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突破了教學難點,從而實現了師生與作者之間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4

對同一篇課文,對同一個人物,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如在朗讀課文第八自然段時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學生讀出了難過,因為雪孩子捨己救人,小白兔失去了雪孩子;也有的學生讀得高興,理由是小白兔得救了,而且雪孩子變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是一件好事。學生不同的見解代表了個性化的審美價值,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本課教學的不足有下面幾點:1,整段整篇的朗讀少,最後缺少全文的朗讀展示環節。2,老師的語言還需要推敲錘鍊,如在讀完第五自然段後,讓學生説讀後感受到危險了沒有,有的學生就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是很明白,問題缺少實效性。3,學生個性化的朗讀缺少評價,導致後面學生的朗讀缺少提升。4,課文中有些詞句挖掘不夠,如"自己卻化了","他飛到了空中"中的"化"和"飛"是兩種不同的自然現象,點明瞭由"雪"到"水"又到"汽"的變化,但課堂上沒有進行引導。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5

《玩具櫃枱前的孩子》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略讀課文。文中用親切樸實、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售貨員阿姨及她的女兒關心小兵,勝似親人,媽媽用愛挑起生活的重擔,主人公小兵,小小年紀卻懂得關愛父母,自尊自愛,“非常喜歡小汽車”卻“不要媽媽買”,非常渴望擁有小汽車卻對着售貨員阿姨説:“不要!”故事情節曲折,令人感動,引人深思。

現代社會中養尊處優的孩子,是很少有文中小男孩這樣的情感體驗,而本文用貼切的語言講述的故事,很容易喚起學生的情感,並自然而然的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他人的關心,對父母的關愛,對二年級學生來講是個很好的思想教育題材。因此,如何使本堂語文課達到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學習課文後發自內心地愛父母,愛他人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新課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這樣,學生樂學,便會積極投入其中。於是,我努力創設了愉悦可持續型的氛圍,上課伊始,我首先與學生進行啟發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玩具嗎?你最喜歡的玩具是什麼?你是如何得到它的?如果你見到一件自己非常喜歡的玩具,你會怎樣做呢?"由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出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讀書的慾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觀察思維能力。

二、自主學習,發散思維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遵於這一目標,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及詞語卡片,創設找朋友的形式進行識字教學。先詞卡出示“晴”,讓學生認讀,並請讀得準確的小朋友當小老師帶領全班同學讀,然後課件出示“晴”,請同學們給“晴”找朋友,學生們很快完成了這一任務,找出了“目不轉晴”這文中的關鍵詞,我隨機運用課件出示帶有“目不轉晴”的句子,請孩子們在小組內表演“目不轉睛”,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齊讀“目不轉睛”,接着嘗試用“目不轉睛”互説句子,同學們發言熱烈,參與性高,我乘勝追擊,讓大家把“目不轉睛”當成最好的夥伴認真書寫,同時採用多種方式認讀“櫃枱”“售貨員”“富裕”“心疼”等詞,鞏固了識字教學,為閲讀課文打下基礎。如此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識字記字方法,對於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有效地促進。這樣輕鬆、寬鬆的氛圍,讓學生體驗了學習的喜悦,從而達到樂學的目的。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6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二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感覺收穫很多,下面把成功和遺憾之處逐一進行分析.

為了講好這篇課文,我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寫教案,而是反覆地讀課文,直到把課文背下來為止,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熟悉課文,將課文內容爛熟於心,這樣才能較準確地把握課文,在面對學生時才能從容應答.

課文的每一個細節都要重視,而且應把自己當成文中角色去體會各自的心情,感受,把自己融入到課文裏面才可能是可講的生動,傳神.

本節課重點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所以我力求創設情景,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課文中的孩子和國王,悲孩子所悲,喜國王所喜,力求使學生忘掉自我,融入故事之中,收效較好.與此同時,尊重孩子的理解,允許並提倡個性化朗讀,從課題到文句,都設計了這方面的練習,對進一步的理解課文起到了較好的幫助作用.

讀文基礎上注意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讓學生想一想,説一説,既進行了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又使學生更深層地理解了課文.

朗讀是重點,但低年級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因此,我設計了複習鞏固環節,以活潑的小遊戲來激趣,進行復習檢查,收效較好.

此外,我能夠關注個別生,在課堂上,尋找機會讓曹嘉匯,夏望博,朱凱倫,任躍鵬等讀書,答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同時,我注重了對學生的評價,儘量地能夠結合課文內容,做到及時,自然,真誠,如:我聽出來了,一個傷心的孩子.

在過渡語的設計上也力求自然,流暢,力求又音韻美,以期對孩子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板書則力求簡潔,突出重點,突出誠實一詞.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7

今天,我教學了《槐鄉的孩子》這篇略讀課文,也是學生學習、接觸的第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説:本節課是我和學生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思考。因此,一節課下來,感想頗多。

因為是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多彩的生活,快樂的生活。首先,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們回憶前面所學的三課給他們的感受,把幾篇課文能緊密聯繫,孩子們也都能回答出來,深深的讓我感受到,自己在前面幾節課的功夫沒有白下。然後,通過一個問題,引出課題並板書,與前面的文章進行對比,發現課題的不同,區分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並再次觀察略讀課文的特點,發現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並進行歸納總結。隨之,引導學生利用學習提示學習課文。因此,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槐鄉的孩子真!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談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

由此可見,教學中也存在着些許不足,有待不斷完善。

一、學生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是老師也直接參與指導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屬於半放半扶。隨着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後的略讀課我會嘗試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二、自讀中給學生的要求還應更明確,幫助學生養成會讀書的好習慣。

三、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質疑,充分激發學習的興趣與思維的空間,讓其成為略讀課文學習的主角。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8

《數星星的孩子》是一篇融描寫人物、科學知識、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優秀教材。課文通過對小張衡與爺爺、奶奶一同觀察天上星星這一故事的記敍,表現了張衡從小就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課文語言生動、簡潔、優美,處處透着童趣,顯着童真,又藴含着豐富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充滿着無窮的吸引力。所以,這次家長開放日活動,我選擇了教學這篇課文,我以讀為主,藉助媒體課件,讓孩子們真正走進文本,在體會星空的美同時,感受張衡勤於觀察,樂於思考的品質。

一、注重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效性和紮實性。

“課堂上沒有書聲是語文教學的悲哀,課堂上只有書聲則是語文教學的倒退。”《燕子專列》是一篇以敍事為主的課文,但是整個事件的每一個情節都藴涵着豐富的情感因素。本節課教師把指導讀書作為教學的一條主線,以讀為本,創設情境,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激勵學生去感悟,體味文本藴含的深義,感受貫穿全文的愛心。

一、入情入境,以境激情

“情生於境,境能移情”。在學生理解燕子遇到的麻煩時,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播放一段大風大雪的錄像片,狂風暴雪的震撼力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的心。其次,過渡語設計都很煽情,很符合這一課的感情基調,在放風雪錄像片時,老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這樣説:“風猛烈地颳着,雪紛紛揚揚地下着,真是狂風暴雪,天寒地凍,小燕子覺得冷,也覺得餓”。在觀察課文插圖時老師又飽含深情地説:“成千上萬的人都在到處尋找凍僵的燕子。有大人,有老人,還有和你們一樣大小的孩子。其中有一個叫貝蒂的小姑娘,你們想認識她嗎?”。結束時老師煽情的聲音又再次響起:“正是有了千千萬萬有愛心的瑞士人民,燕子得救了,它們坐上漂亮舒適的專列,離開了瑞士,到了温暖的地方。活潑可愛的燕子,熱情善良的人們,在大自然裏幸福地生活。生命是這樣美好,人與自然是這樣的和諧。來,我們為幸運的小燕子放聲歌唱。”(課件:兒歌《小燕子》)。充滿視覺衝擊力的錄像片和煽情的導語不僅很好的渲染了課堂氣氛,而且為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瞭解人們不畏嚴寒到處尋找燕子是多麼的不容易提供了幫助,同時也為學生學習課文做好了情感鋪墊。

二、自主探究,“讀”佔鰲頭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閲讀教學,讀是關鍵,是“問”和“悟”的基礎,讀既是實踐,又是訓練;既是感悟,又是薰陶;既有理解,又有體驗;既有語感的培養,又有情感的陶冶。好書不讀不知其妙,讀是學習語言的根本方法,是閲讀教學的主旋律。而老師就恰恰抓住了這一點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如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用自己質疑提問,“同學們都讀過了這個感人的故事,一定有許多問題縈繞在你的腦海中。誰來説一説?”這一做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學情,把讀書的權利、選擇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同時在學習小貝蒂一段時,“哪些語句使你感動,畫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和小組同學交流交流”。這個開放性的自學要求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一,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經歷“感悟——提煉”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生彙報、交流過程中,教師恰倒好處的引讀、指導讀,更提升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體會。整節課首先是自由質疑,初讀感知,接着,品讀感悟,深入情境,同時又在研讀中感受濃濃的愛心。清亮的童聲始終響徹課堂,琅琅的讀書聲成了課堂最美的語言。

三、朗讀指導,大雪無痕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同學的朗讀做出明確的評價,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朗讀。“這位同學讀得認真,同學們聽得投入。我們來評一評,到底讀得怎樣?熱情地指出優點,真誠地指出不足!”這一環節,激起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使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悦,獲取了進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與和諧,與人為善,共同進步,將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的感情用自己的語言朗讀表達出來了。老師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的自讀、自問、自悟,營造了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閲讀中發現學習語文的樂趣,體會一種樂趣。當然教師必須首先體會作品中的感情,在教學中以情激情,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撥動她們的心絃,讓情滿課堂。

有遺憾,也有收穫,我喜歡這樣粗糙而又真實的課堂。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9

這篇課文情節曲折感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點是在簡短的對話中折射出來的,要讓學生充分領悟到人物鮮明的個性。於是我利用課件展示了文中人物對話的內容,讓學生聯繫第一自然段的內容質疑。如“不,我只看看,不要媽媽買。”男孩搶着説。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麼想説的,想問的嗎?有的學生説小兵心疼他媽媽,不想讓媽媽花錢,因為他家裏不富裕。我接着問你從哪讀懂的?能讀出媽媽無奈的心情嗎?有的學生説,小兵很懂事,幫媽媽省錢給爸爸看病,有的學生甚至可以説售貨員阿姨要把小汽車送給他,他也不要……此時屏幕上打出“他是多麼喜歡小汽車啊!”讓學生體會小兵內心巨大的心理反差,進而領會人物內心的情感。通過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方法,既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提高,也能使學生容易走進人物的情感世界,觸摸到人物的心靈,想人物之所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國小閲讀教學,不僅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本課所描繪的情節感人,語言文字也很貼切,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積累語言,如“目不轉睛地盯着”“興奮的光芒”“專心地看”“忍不住”“眼圈紅了”等詞語,在結尾時,出示習題:如果小兵來到我們當中,你想為他做什麼?落實語文課堂聽、説、讀、寫的教學目標。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10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佔優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本文的教學,我是讓學生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來理解課文中的詞,句,段和文章的內涵。在觀看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一圖時,老師問從哪裏看出他們高興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惟恐把自己的精彩答案給遺漏了。在這此起彼伏的回答聲中,學生們理解了"快樂,又蹦又跳,開心"等詞語。又如,片段一中的雪景圖,把孩子們帶入了生活的情境,貯存的詞語也一下子變得那麼鮮明而富有感情色彩,如白茫茫,潔白,銀色的世界等。孩子們情不自禁地用這些形象的詞語去描繪眼前見到的雪景圖。再看最後的一張白雲圖,把課文內容"雪孩子給小白兔帶來歡樂,為小白兔解除災禍,最後自己變成了雲朵,以及雪孩子助人為樂,捨己救人的高尚品質"都融入到了這張簡單的畫裏,讓畫不再是畫,而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東西。

我覺得在這"看圖中學文",把孩子們帶到了一個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中,在這翻騰着絢麗浪花的源泉中,孩子們的思維極大地得到訓練。與此同時,再回歸文本,孩子們在朗讀時就顯得得心應手多了,那絲絲感情就在他們的朗讀聲中流淌,讓學生的朗讀不再蒼白無力。他們一個個進入情境讀課文,充分領略到了語文的音,韻,美。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11

省中國小“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推進會召開以後,曹武鎮中心國小積極行動,教師們全面掀起了“課內比教學”的熱潮。我在這次活動中,第一個走上講台,講授了略讀課文《槐鄉的孩子》。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我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重點在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多彩的生活,快樂的生活。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並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勞動是快樂的。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槐樹枝條、槐花實物為切入點導入課文,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中,我在學習借鑑別人經驗的基礎上,着重突出了兩點:一是抓住課文“槐鄉的孩子不怕熱”進行品讀,讓學生從中理解“槐鄉的孩子”“不怕熱”不是天氣熱他們更舒服,而是他們不因為大熱天的惡劣環境影響勞動,從而體味到槐鄉的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以苦為樂的情懷。二是感受槐鄉的孩子勞動的快樂的同時,感受他們收穫的快樂。對於後者,學生更易理解,也更利於他們理解前者——勞動的快樂。

我想,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放在首位,教學、提問等都要從學生出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積極思考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同時,還要抓住語文課與社會、人生相結合的特點,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

“課內比教學”是教師的職責是在。在這一活動中,我一定要多聽別的優秀老師的課,汲取優秀的教學方法,內化吸收,力爭使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成為生動、快樂、高效的課。就教於大家。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12

今天我講了《數星星的孩子》這篇課文,學習本課我採用變序法進行教學。先學習課文的最後一段,讓學生了解張衡由於刻苦鑽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那麼,他小時侯是怎樣數星星的呢?再學習前面的課文,抓住張衡認真耐心的詞句進行教學。充分運用課件,演示星空圖,讓學生直觀感知星空的美麗,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有助於學生的感情朗讀。

1、主導線索清晰明瞭

整個課堂教學用兩個問題進行貫穿:數星星的孩子是誰?小時候的他是怎樣一個人?所有教學活動緊緊圍繞主線索展開,一氣呵成。

2、寓教於樂,注重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從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採用表演法、遊戲法、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法,讓學生在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快樂識字,主動探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發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薰陶,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13

《鄉下孩子》全文用兒童詩的形式描寫了農村孩子的快樂生活,讀來清新舒暢,是一篇孩子樂學的詩文。教學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以吟讀為主。創設各種不同的情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無疑也有極大幫助。例如:“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躺在媽媽懷裏是怎樣一種感覺?趴在爸爸背上去野外遊玩又怎樣一種感覺?學生爭先恐後的説“幸福、温馨、快樂等”,也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了鄉下孩子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在這一節課我覺得課外拓展還不夠顯著,這一環節今後還得加強。

朗讀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於是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節:“哦/鄉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通過朗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詩句,學生們體會到了農村的廣闊與前途的光明。此刻,我們老師也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由此而產生的藝術魅力,用三言兩語又怎麼表達得清楚呢?我想:“只要我們抓住它的主幹,讓學生多讀就能感悟,還需多費口舌幹什麼!老師講得再多,難道還比課文本身更生動更形象嗎?不如老老實實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迴歸到語文的本位上來。”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14

不用多説,主要理解了“曠野”,學生已經體會到鄉下孩子的勤勞、能幹、自由。朗讀的感情非常到位。

接下去我把課外找來的兩首兒童詩,配上音樂,美美地讀給學生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連連説有趣極了。我由此引導學生語文就是這樣美,如果你能學好語文,用好語文,你也能寫出如此美妙的小詩來。

發展性課堂教學的首要特徵是注重發展。:“對於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後的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中的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生命價值的體現。”課堂教學不僅應成全學生生命整體的發展,而且也應使教師獲得生命滿足,使師生雙方的發展相得益彰。我想今天的這堂課,給了學生不僅僅是一首小詩,更多的是給予了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對生活的熱愛。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15

新大綱指出:“ 閲讀教學中,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下面,我以《鄉下孩子》為例談談體會:

一、 分層初讀,整體感知。

上課前,我先佈置學生預習:請同學們藉助拼音,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做到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瞭解。在給孩子正音後,讓學生二讀課文,劃出小節。想想每小節都寫了鄉下孩子什麼有趣的事?接着,我讓他們聆聽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範讀,激發他們也要把課文讀好的慾望。通過三次不同要求的讀,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逐步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二、 圖文對照,精讀品味。

這首詩歌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境,反映了他們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作者以鄉下孩子從幼年到漸漸長大的時間推移為“經”,以鄉下孩子從媽媽懷裏,爸爸背上到廣闊田野的空間轉移為“緯”,交織成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鮮活畫面,同時融進作者嚮往之意,讚賞之情。課文絢麗多彩的插圖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通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飛舞的蝴蝶,遊動的小魚和漂亮的白鵝,可愛的花狗,美麗的公雞,饞嘴的貓咪,,憨厚的胖豬,清澈見底的溪水,盛開的野花等景物,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鄉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讓孩子們的思維如駿馬般馳騁在想象的空間裏,指導他們讀好第一節:“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孩子們已回憶起自己幼小時媽媽抱、爸爸背的情景,情不自禁地配上動作朗讀這一節。孩子的天真可愛以及在媽媽、爸爸“懷裏”、“背上”的幸福、温暖之情早溢於言表。

朗讀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於是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節:“哦/鄉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通過朗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詩句,學生們體會到了農村的廣闊與前途的光明。此刻,我們老師也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由此而產生的藝術魅力,用三言兩語又怎麼表達得清楚呢?

楊再隋先生説:“只要我們抓住它的主幹,讓學生多讀就能感悟,還需多費口舌幹什麼!老師講得再多,難道還比課文本身更生動更形象嗎?不如老老實實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迴歸到語文的本位上來。”

三、 聯繫實際,熟讀成誦。

我們的學生雖然是鄉下孩子,但他們的農村生活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歡樂,他們通過朗讀,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比較透徹。聯繫實際,我讓他們自由聊聊現在童年生活中的樂趣。課堂上頓時沸沸揚揚,學生爭先恐後地談論自己的感受泛而談。這個説曾經滑冰摔了幾個跟頭,那個説曾經和夥伴們踢球撞到一起的樣子”;還有的説“跳皮筋”……

在一次次的個別讀、集體讀、比賽讀的過程中,學生們不知不覺將字字珠璣的課文熟讀成誦。

葉聖陶老先生説得好: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是一種享受,而不看作是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教材字裏行間湧動着情感的暖流,彙集着愛國情、長幼情、鄉土情、擁軍情。我們要認真貫徹教學大綱,堅持“以讀為主,以講促讀”的原則,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意會課文鮮活的語言,體味課文深遠的意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美,讓朗讀在閲讀的過程中一路通行!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16

《鄉下孩子》是一首充滿童真的小詩,它描繪了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的鄉下孩子特有的快樂生活。全詩共四個小節,第一小節寫鄉下孩子幼小時生活在爸爸媽媽懷抱裏的情境;第二小節寫鄉下孩子在田野裏歡快遊戲的情境;第三小節寫勞動給鄉下孩子帶來的快樂;最後一小節是對鄉下孩子在農村廣闊天地裏幸福成長的讚美。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以讀促悟,以悟促情。詩歌文字簡略,極具跳躍性,如果能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髮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也有極大幫助。

本節課我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二年級學生閲讀實際情況,主要通過情景導入、自讀體會、語言發展、詩歌創作這四部分,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1、情景導入,激趣學習

課堂一開始,我就以自己的童年趣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幾乎説了半節課,孩子們的興致可高了,這樣讓學生聯想到鄉下孩子的生活是多麼快樂,很自然地導入課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抓住學生的興趣的同時,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這樣的設計活躍了課堂氣氛,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2、自主選擇,細讀體會。

詩歌的二、三小節是本課的主要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學時要反覆朗讀,達到背誦的要求。首先課文二、三小節的寫 法基本相同,我就安排學生自主選擇朗讀的內容,這樣尊重了學生的閲讀興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這幾件有趣的事中,你最喜歡哪一件?把它多讀讀,讀有趣一點,如果你能加上動作就更好了。”這一環節的設計,又一次將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起來,不但喚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而且還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變傳統的教師“講”為學生自己“讀”。

3、語言發展,提高思維。

課標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加強思維訓練是因為,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質的關鍵。思維又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言能力的基礎。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特點,我在學習第二、三小節後,設計了讓學生“學做小詩人”仿照詩句改一改,編一編,續一續等,並且經詩歌創作寫在黑板上,最後再讀一讀,這又是一個積累和鞏固、內化的過程,也是學生詩歌創作“扶”的一個階段,改變詩中的幾個字,就變成了自己的小詩。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更使學生在詩歌創作中受到了美的薰陶。

4、詩歌創作,延伸教學。

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課文只有四個小節,老師建議你們能將剛才説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趣的事創編成兩句(也就是一小節),讓這首詩的內容更豐富更有趣。”教師讓學生在開啟了思維之窗後,發揮各自想象,仿照例句,創作自己的小詩。

整篇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情激情,以讀促悟,以悟促情,以情促説。創設具體、生動情境使學生通過形象感受來理解課文,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等手段,使學生在想象、創作等方面能得到有效地發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氣氛愉悦和諧,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作用,有效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槐鄉的孩子課後反思 篇17

1、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教育不能沒有感動,教師不能沒有感動。教師要用自己的感動去感染學生。否則怎能教會孩子學會感動呢?教師接觸文本後難以平靜的心緒,在教學中化為飽含情感的教學語言、適時深情的小結、與學生如遇知己般的共鳴。這些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2、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通過導入時的兩次看圖説話,鍛鍊了言語表達能力和觀察力;更重要的是由此形成對比,創設了教學情境,醖釀着滋養心靈的養分──感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中又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把握字裏行間中的點點情絲,從而走進玩具櫃枱前的孩子──小兵的情感世界,與他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鳴。然後“自化其身”, 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心靈上得到陶冶,成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激發思想情感,達到語文學習的思想性目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x3ve7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