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

為了上好這堂課,課前我進行了精心準備。我反覆朗讀課文,體會安塞腰鼓動作奔放、充滿激情的舞蹈氣勢。為了弄懂每一個句子的含義,避免出現上課生問師呆的尷尬場面,我查詢了各種資料讓自己把課備在心裏。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圍繞着教學設計思路,我用了兩課時教授了本文。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點:

1、注重文本意識。《安塞腰鼓》是一篇閃現着人文之光的文章,有着較強的文學性。作品的意旨通過朗讀深思才能心領神會。第一課時在解決了字詞關之後剩下時間全部用於朗讀。師範讀、男女生賽讀、小組賽讀、同桌賽讀、個人賽讀,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因為讀得到位,文中精彩的段落學生在品位語言中幾乎都進行了賞析,從而感受到了文章中的美,提升了審美境界。

2、注重發揮小組互疑互助的作用。在品味環節中,我讓學生找出最喜歡的語句或語段進行賞析並談談自己喜歡的理由。文章中精彩的句子很多,如讓學生一一在全班賞析,耗時且效果不一定很佳。我讓同學們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賞析精彩的同學全班再交流,這樣既省時又顧及了班級整個面的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憑藉着自己的閲讀經驗和生活積累進行了具有“辯論氣勢”的分析,課堂氣氛較活躍。在這個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方式激活了課堂,同時也激活了氣勢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2

在看到優點的同時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重理解而忽視形象感受。講授這一課時由於條件限制未能播放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舞蹈畫面或影碟給學生以視覺上的感受,致使從未看過《安塞腰鼓》的同學只能在老師描述中去想象,對於舞蹈的磅礴氣勢體味不出,體會不夠深。

2、缺乏朗讀激情。“讀”雖然貫徹了課堂整個環節,但由於學生朗讀水平教低,對於富有感情、富有氣勢的文章缺乏朗讀激情,使充滿激情和力量的舞蹈表演氣勢遜色了許多。朗讀訓練需長抓不懈,朗讀水平需不斷提高。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3

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 教學鼓勵學生藉助自己的閲讀經驗和生活積累,所以學習氣氛相對比較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也比單純地由教師講解分析要高漲。比如同學在閲讀後提問:本文第10自然段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我適時先作引導:要理解這個句子,先必須依次明白前面的兩個段落的意思,而且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什麼“使人想起”?學生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是壯闊、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我接着動情地説:對啊,當作者看見這腰鼓表演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古人所寫的詩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這是唐朝詩人的傑作,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個詩句表現的戰爭場面,你有什麼感想呢?學生在老師激情地引導下,踏實地對悲壯的古戰場似乎有了初步感受。而《安塞腰鼓》接下來的語段則引用了“信天游”陝北民歌《王貴與李香香》的句子: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我又啟發學生:你們抓住該句關鍵詞“千里”、“萬里”想象一下安塞腰鼓表演的場面是怎樣的?學生們又找到了答案:很遼闊。我趕緊趁熱打鐵:是啊,作者藉助這個詩句是想要寫出腰鼓表演場面的空前壯闊!而聯繫課文短橫線下的註釋,柴同學提出的問題裏的“晦暗”是指人們對生活或者更確切地説是對人生的領悟境界,那麼該句“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會表達哪個方面的感想呢?學生們回答道:那是針對人生話題的。

我進一步開導他們:古語説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其中“四十不惑”就是指每個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隨着閲歷的增加,對生活、對宇宙的感悟基本達到了大徹大悟的境界!我最終拉回學習話題:然而在本文中,帶給作者這種思想領悟的卻是安塞腰鼓,那麼安塞腰鼓實在是非常神奇的啊,我們要好好領略一下作者展示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4

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湧。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台。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説你的,我説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

經過慢慢的嘗試,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麼?母語教育學什麼?“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翻閲相關書籍,我認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藴涵於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國小作為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後藴藏的人文內涵。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5

上完《桃花心木》這一課,對講讀課文的教學我又有了新的認識。

一、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在預習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後説説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再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針對學生的疑問,我及時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發現問題,老師及時進行點撥。討論以後,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基本明瞭,弄清了課文主要寫的什麼。對種樹人的一些奇怪做法有了初步認識,對種樹人的語言也有了新的看法,獲得了人生新的感悟。

二、讓學生學會品讀課文的重點句段 課文中有不少富含哲理,意藴深刻的語句,要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反覆研讀。例如: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就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還有不少類似的句子,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討論交流,認識語句的深刻含義。

三、讓學生深刻領悟文章主旨 文章雖然説的是桃花心木,説的是種樹人的奇怪動作,奇怪語言,更深層的含義是説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大有作為的人。這種借物喻人的寫法,是本文昇華主旨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及時滲入品德教育,國小生也受到良好的人生觀的教育。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6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普知識性兒童小詩。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文字淺顯,文筆優美。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兩班學生的學情,我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1、通過感情朗讀,讀懂詩歌內容,使學生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2、讀寫結合,模仿課文仿編詩歌。

教學中主要體現兩個理念:

1、落實朗讀訓練,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理解課文內容,在品讀過程中感悟語言,體會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閲讀中引導學生髮現詩歌寫作上的特點及形式,指導學生仿寫,給學生創作寫作的平台,使其思維得到拓展。

教完本課,我覺得自己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閃光點是:

1、轉換語言文字的敍述形式。小詩中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文字更加充滿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則調動孩子們一起將小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改編。如小詩的第七小節“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圓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示範給孩子們可以這樣改編文字:“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魚身體上的魚鱗,你們知道我還有什麼作用嗎,那就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主人金魚有幾歲了呢!我有幾個圈圈,就説明金魚有幾歲了。怎麼樣小朋友們,今天知道這個小祕密感覺很開心吧?”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這讓孩子們對於這篇詩文的每一個小節更有了進行改編的樂趣,讓每節小詩更加充滿童話的色彩,將學習知識與創作語言故事緊密地融為了一體。後來孩子們又對其它幾個小節,如:小蝌蚪、大樹年輪、大雁、三葉蟲等小節都做了語言文字的改編,從而改變了一種原有的教學方式,更讓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於大自然的語言。對於蝌蚪和大雁孩子們並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我便會引導孩子們在腦海裏進行充分想象,同時藉助書中提供的畫面,感受兩種小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最後再讓孩子們進行感情朗讀。這兩個小節中分別有兩句反問的語氣,更加使文字充滿了童趣,但孩子們的語氣還不是很到位,後來經過我的範讀和轉換句子形式來提醒孩子們去讀,最終能讓孩子們達到了有感情去讀。

3、 詩歌的創編。課後我佈置孩子們回去蒐集整合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寫一寫,如果能寫成詩歌就更好了。”班級多數孩子,特別是普通組和提高組的孩子們幾乎都去搜集有關大自然的語言了,有的是關於諺語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等等類似的天氣方面的諺語;有的則是將自己蒐集到的相關資料,整合了一節節充滿童真童趣的小詩。例如這首小詩:

你看那夜晚的北斗星,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如果你迷了路,

它是指路的嚮導。

小鳥在清晨鳴叫,

不就是像在議論天氣,

大自然在雲彩上寫着:

今天風清氣爽。

蜘蛛如果編了個網,

一天你會發現網上的水珠--

水珠越多今天天氣越好,

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讓美麗的荷花,

長在強烈的酷暑中。

這是在告訴令人們:

夏天已經來到。

詩中每一小節的每一種自然語言都是生活中常見到的,可見孩子觀察的非常仔細,創作的也十分具有兒童性和趣味性。我將孩子們創作的小詩進行了裝訂整合成為了一本《大自然語言小詩集》並讓孩子們自己配上喜歡的插圖和封面進行保存。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課堂上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充分到位。這是一首知識性詩歌,內容又比較淺顯,學生只要多讀、多感悟就可以理解。課堂上的有很多地方的講解顯得有點多餘,還應該在朗讀上下工夫。

2、備課不夠充分。該課如果能充分準備多媒體課件,將圖文並茂結合起來更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可是由於時間倉促,沒有能在多媒體下進行教學,對於詩中提到的“三葉蟲”“漂礫”學生不是很熟悉,只是通過我的直觀描述一番,可還不能達到形象具體。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7

課文《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

在教學《窮人》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______彩。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自説,自讀,自評,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感受,讀出感受。

重捶敲打關鍵詞句:當學到“桑娜用頭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厲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一段時,我問學生關聯詞語“非……不可”怎樣理解?同學們紛紛舉起了小手,等叫到王立同學時,他站起來,堅定地説:“必須這樣做,不這樣做不行。”我聽了好激動,立刻評價説:“你真了不起!看到學生自信的樣子我抓住時機適時點撥到“為什麼不這樣做不行呢?”讓學生畫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閲讀情感,有的説“桑娜看到死去的母親和孩子生死相依的情景感動了。”有的説“悽慘的現實容不得桑娜再去多想什麼,只有把孩子抱回家去。”還有的説“這是窮人間至真的愛,至真的情……”學生在自讀中,悟出這是桑娜出於對死者的同情,對孩子的憐愛。此時我以肺腑之言感染學生:女主人公對自己的做法説不出理由,講不出道理,但是覺得收留兩個孤兒是義無返顧的事。你們説這表現出桑娜怎樣的品質呢?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桑娜那純樸、善良的心地撞擊着學生,觸發了學生更深入的讀課文,同作者、老師產生思想共鳴,達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8

通過今日的教學活動,使我感悟到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首先要讓幼兒感受音樂的旋律,瞭解音樂中歌曲的意義;其次就是通過輕聲教學,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要讓幼兒感知音樂中的美,這樣幼兒在模仿過程中學會運用自然、親切、優美的嗓音來表現;最後在調動幼兒的主動積極性與專注性方面,除了採取合理、可實施的方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發展規律的遊戲方式,運用多樣的玩教具輔助活動外,肢體語言在幼兒的教學活動中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幼兒通過感知音樂,運用肢體來表現音樂,使幼兒自然地進入到音樂情景之中,拓展幼兒的想象力,滿足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在活動中,我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例如:教師的親和力不夠,缺少情感上的培養與交流;活動室的佈置缺少合理性,束縛了幼兒的動作施展等等方面。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改掉不足之處,在教學設計之前要多思、多想、避免不必要的遺憾,以最好的狀態投入活動中,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地發展。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9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詞作。整首詞最後收束到了一個“愁”字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品讀這種“愁”的三個切入點,以便學生自主完成賞析任務,就像新課標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由於大家對李清照的生平較為熟悉,所以我擔心學生都從“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這一點來品讀,這樣容易導致思路侷限而且品出的“愁”脱離文本,不夠深入。於是,我就決定由自己來完成這一點,讓學生集中精力從二、三兩個切入點進行品讀。

在我語言的感召帶動下,學生們都很積極地發言,特別是從第三個切入點賞析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説“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説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並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課堂的另一個高潮出現在賞析完全詞後,學生朗讀整首詞時。這一遍朗讀,和初步感知時的朗讀真是天壤之別。當學生由這三個切入點,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了。

當然,最令我滿意的還是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課都圍繞着一個“愁”字展開,分析了《聲聲慢》和《一剪梅》中的“愁”,並且比較了這兩首詞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時,指導學生賞析的方法,這種賞析的方法也是貫穿在整堂課的賞析過程中的。

總的來説,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讀不充分。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對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讀都十分重要,更何況是一首詞。正式上課時,我卻因為緊張,幾處都忘了讓學生朗讀。特別是在賞析“尋尋覓覓”這句時,提到疊詞的音樂美,卻沒讓學生齊讀感受一下,這很不當。還好學生極賦深情地朗讀,幫我彌補了這一不足。其次,在給學生提示,降低問題難度方面還不能很好的處理。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0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學是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本,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文本,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對象,作為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變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本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本的豐富內涵,往往藴含在空白之中。因為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為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城縣發展的空間和餘地;因為是空白,課堂教學會生動活潑,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藴含與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為文本、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台。下面就《風箏》一課談談課堂教學活動中空白點的發掘:

一、與看是矛盾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寫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不是什麼也不像嗎?為什麼快活?而且將他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指名學生讀該段,其他學生説説作風箏時的心情怎麼樣?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説説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就根據自己情況説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再等着我們去發現。

二於情境凸現中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夥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情境,把某個情節做適度的誇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烈。教學時,讓課件展示孩子們去放風箏時的歡樂場面,並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樣放風箏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樣放風箏的?當讀到“......站在遠遠的地方,説聲“放”,這個字時,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通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景進行放大處理,情境一下子凸現在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於言有未盡間挖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村裏人看見了説:“放得這麼高!”讓學生多讀幾遍,看村裏人是帶着什麼語氣和神態説的?學生比賽讀出村裏人帶着驚奇和羨慕來誇讚他們。着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啊,孩子們擁有着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着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你就是放風箏的小夥伴,你聽到這樣的讚揚,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於重點詞句中發掘空白點

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着飛上了天,突然,當自己正在高高飛着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心情怎樣呢?抓住關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見時着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適時提問:你着急什麼?你在呼喚什麼?我們都哭了,為了一支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去體會、説話,將感情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為了一隻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承載着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若創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點並進行情境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五、於意味深長處挖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藉此讓孩子們拓展説話: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後老師總結,不管幸福鳥找沒找到,孩子們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樂!

空白,依託教材,但卻不侷限於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於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説,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託,又沒有限制。

這篇課文上完後雖然被學校評為優質課,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亮點,如學生能依託教材的空白點能更好地與文本對話,感情也得到了釋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電腦操作還不是運用自如,導致後邊時間還有點緊張,感情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後放歌曲時還沒有完全將孩子們的情感宣泄出來。我今後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鑽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為社會輸送更多複合型人才!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1

1、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的集體備課顯得特別重要。集體備課重在集體的交流和研討,這是提高備課質量、節省時間的最好的方法。我們要確實做到個人自備──集體交流──個人整理有機結合起來。使每一次備課都有所創新,有所進步。同時強調與學生一起探討,共同製作課件,讓師生共同分享勞動成果。

2、新課程提倡開發課程資源和活用教材,但是開發課程資源不能冷落教材。四個省份的課改實驗區唯一政治教材統一採用人教版,所以在重視教材的前提下用好教材,學會拓展教材,但是不能過早、過多和無限地補充教學內容。

3、活動設計中,要從新的教材觀、學生觀出發,並且結合本地區本校學生實際,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活動,並在活動中遵循相應的科學性、操作性、開放性等原則。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積極參與,使活動課更具有實效性。

4、隨着新課改的實施,我認為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不確定因素將大大增加,這對我們教師的應變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形成嚴峻挑戰。所以我們教師不僅要做“教書匠”,更要做新課程的“研究員”。我們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自覺地更新觀念,主動、積極地投身於教育創新的研究和實踐之中,與時俱進,才能走在課程改革的前例。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2

這次教學《北京》一課,在反反覆覆的磨課中,我感受到自己在不斷進步。我們教研組的每位成員都鼎力相助,出謀劃策,幫我更改教學設計,聽我的課,再改教學設計,再上課,教研組長張老師更是幫我聯繫學校讓我試上,師傅胡老師也是不斷幫我指出各不足之處讓我改正。在這個磨課過程中的收穫遠遠超出我的料想。

首先,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學《北京》這一課時,聽取其他老師的意見,改變導入的方式,把課文的第一句的後半句“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作為本課的導入,再引出北京不僅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它還是我國的首都。另外,先上學生喜歡的,讀起來優美動聽的有許多優美詞語“綠樹成陰、鮮花盛開、川流不息”等的第三自然段,教師作為導遊來介紹沿途的風光,讓學生閉目想象,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再讓學生作為遊客的身份談談看到的美景,給學生自主的權力,而不是由老師牽着學生一個個地教學好詞好句。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但這也給我的教學帶來了難度,課堂的生成性變化不易掌控了。最後上北京的象徵即最重要得景點——天安門,使整個課堂達到一個高潮。

第二,生動的評價語。課堂是學生和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教師富有趣味性的生動的評價語能給課堂增色不少。以往我總能給予那些朗讀動人或回答問題準確、精彩的學生以肯定、生動的評價,但對那些朗讀不到位的學生卻不知如何應對了,又不能太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只能説“哪個小朋友想跟他比比”。其實這樣對於他的朗讀指導沒有落到實處,這次教學中針對我的這個不足點,同事們告訴我,貼合孩子心理的評語既能給孩子指出不足之處,也很有趣味,讓孩子能立馬能領悟到自己讀的不夠好的地方。比如“天安門前面是寬闊的廣場,廣場中間矗立着人民英雄紀念碑。”如果孩子讀得太快,我這樣評價道:“呀,這廣場有點小啊,這紀念碑也有點矮,誰能把它讀得又高又大?”比如“道路兩旁綠樹成陰,鮮花盛開。”孩子讀得太快了,我又可以這樣評價“這麼美的景色一晃眼就過去了,你能慢慢地讀,讓我們慢慢地欣賞嗎?”這樣形象生動的朗讀指導和評價對孩子朗讀的進步很有幫助。

第三,課堂感染力。老師充滿激情地上課,很能感染學生,讓學生的情緒高漲,融入到課文所創設的氛圍中去。教師的示範朗讀對學生的課文朗讀至關重要,當學生讀不好時,教師飽含深情的朗讀就能起到榜樣作用,讓學生模仿。不僅老師的示範讀很重要,其實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每一句話都不可忽視,要抑揚頓挫,就像朗讀一樣動聽,並配上適當的肢體語言,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像一根繩子時刻拉住孩子的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除了要有老師深情並茂的講解,也離不開現代教學技術,漂亮的圖案、精彩的視頻、舒緩的背景音樂,在平時的課堂中巧妙地運用這些技術能給課堂錦上添花。

還有很多很多課堂細節,比如要及時抓住學生精彩的回答,讓孩子帶着這樣的感情朗讀,這就是對年輕老師課堂機動性的考驗了;當一個孩子讀得不好時,給予機會再讀,這對孩子幫助是深遠的。。。。。。總之,經過這段時間的磨鍊,我有了蜕變。今後,我要把所學的這些方方面面都運用到平時的家常課中,以後的每一堂課都是我的練兵場,繼續磨鍊自我。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3

又一輪主任下水課結束了。回顧我的《燈祭》一課教學,從備課到講課確實也花費了心思。備課時我沒有過多關注他人的教學設計,而是主要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研讀教材上,從文本內容與學生情感的銜接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我校的教學研究主題“自主性課堂”出發,力求通過這節下水課為老師們展示一堂具有“自主”味的語文教學課堂。

教學結束後,感覺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某些環節總覺得差那麼點勁兒,有種不解渴的感覺。下課後我先後和李校長、孫校長進行了交流,認真聽取了他們的意見。由於校長已經聯繫好第二天去漢沽第一國小進行教學交流,其中有我的這節課,所以當晚我針對兩位校長的意見加上我自己的想法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一些調整,感覺第二次執教《燈祭》比下水課時教學效果有些許進步,但也不盡如人意,所以這兩天我反覆觀看我的課堂錄像,在進行不斷的思考。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4

在引導學生明白葬禮的意義後,我進行了拓展延伸,出示了人們破壞環境的圖片,讓學生談想法,以及自己可以為保護環境做些什麼。使學生的情感昇華到關心人類的未來和命運,樹立保護環境的強烈責任感和緊迫感。

在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對於調動學生的情感有很大幫助,讓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了情境。

但是,由於自己對文本的解讀、主要是自己駕馭課堂能力的問題,沒有安排學生寫寫自己學了文章的感受,比較遺憾。如果讓學生寫一些自己的感受,定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完美的體現。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5

《看海去》

夢想課進行了半個學期的繪本教學,我感覺孩子們在繪本童話的世界裏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很高興,很快樂,可以產生豐富的聯想,還有很多老師都意想不到的新創意。可為什們我們在進行其它的教學活動時,孩子們卻沒有這樣活躍的思維,也沒有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許,正是夢想課程讓孩子們的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可以任意發表意見,可以任意進行表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不受固定的思維方式的束縛,才讓孩子們的思維活躍起來,讓他們多了笑聲,多了笑容,多了歡樂!看來,我們應該讓孩子們有更多的快樂!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6

從四年級開始,學生們便逐漸地接觸古文,而到了六年級,很多孩子已具有了初步的學習古文的能力,但他們對學習的方法缺乏概括性、明確性、運用性。因此,本課的教學中,一個教學環節的開始或是之後,我都會以“學法”為導向或是總結。如:在“誦讀古文”時我引導學生“學習古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讀’,而且要放開聲音大聲讀,讀着讀着,你會發現自己越讀越順口,越讀越明白。現在就請同學們放開聲音大聲讀,讀幾遍你自己定,只要你覺得自己能把課文讀流利了,你就停下來。”又如,在理解寓言意思時,我強調地告訴學生“學好古文的第二個重要方法就是藉助譯文理解意思”。再如,在最後的領悟寓意時,我總結地説“寓言往往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而道理又往往隱藏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結合板書,分析文中的這兩種主要人物,想想: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這樣,學法不僅串起了整個的教學環節,也推動了教學的進程,使課渾然一體,更使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鞏固和明確了學習的方法,為國中的進一步學習做好了鋪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wlqvk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