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1

《長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風格的進行曲。它們氣勢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長江的波瀾壯闊、曲折迴轉的情景,樂曲用單三部曲式寫成A+B+A+尾聲的結構。剛踏入中學校園的同學們,對音樂課充滿期待,因此,教師在課前應做好充分準備,在教學過程裏,首先,注意教學切入點導入,其二,注重教學環節的銜接,用簡練精悍的語言承上啟下,將教學細節環環相扣,使課堂既生動又活潑,從而激起同學們對音樂課的喜愛。講解音樂知識的時候和歌曲相結合,做到形象和生動,容易接受。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2

《長江之歌》是系列片《話説長江》的主題曲的歌詞。所以我在學習這首歌詞之前,先播放了《話説長江》的第一集,讓同學們對長江的基本情況有所瞭解,然後導入新課。播放《話説長江》之後,找同學來複述自己觀看過程中記住的東西,因為看得都很認真,所以長江的位置、起源、長度、經過的省份,都基本上能説出來。接下來我給同學們範讀課文,讓同學們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聽過之後,找同學來試讀,樑蘭方同學讀得很流暢,但感情不是太飽滿。我指出這是因為對詩歌內容不理解的原因。自然引出第三個教學環節:理解詩歌內容。這一部分,我放給同學們自學,讓他們結合手中的資料,找出兩節中反覆的部分,理解反覆的作用,並畫出自己最欣賞的詩句,在課本上作批註。同學們互相交流,大家對詩中的比喻擬人句都能準確把握意思。

在大家自學的基礎上,我引導同學們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詩歌共分為兩部分,請概括兩部分的主要內容。

(2)、詩歌中有“我們讚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這句詩,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長江“是無窮的源泉”?

通過討論,同學們加深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總結詩歌的主題:通過對長江的歌頌和讚美,表現了人們對祖國母親的依戀和熱愛。

這樣,再進行朗讀指導就顯得水到渠成,學生很快就能把握好詩歌氣勢磅礴、熱情豪放、舒展寬廣的誦讀基調。同學們自由讀、集體讀,然後指名讀。在這樣反覆朗讀之後,這首詩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最後再播放歌曲《長江之歌》讓學生感受長江之美。

這節課,學生讀得比較充分,不足是賞析的深度不夠,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停留在表層。這跟我的引導是分不開的,我也只是對詩歌有了初步的理解,並沒有深入地去鑽研這首詩的內涵。所以只能從字面上對學生提出要求,學生的賞析當然也只能達到表層的程度。反思這節課,我覺得每一節課前的充分備課都是必不可少的,來不得半點懶惰。尤其是要在平時有豐富而深厚的本體知識的積累,這樣課堂上才能遊刃有餘,得心應手地把學生引向深處。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3

《長江之歌》這篇課文是一首歌詞,又有着詩歌的特點。歌詞的內容藴涵着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同時又表現出長江的壯麗。

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引領着學生去體會每個詞語的意思,我覺得我們很難捕捉到作者在瞬間迸發出來的靈感與感受。所以,在研讀課文的時候,我安排學生先朗讀課文,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的感知。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我引導着學生們關注歌詞的寫作方法,這樣就避免學生陷入對某個詞語的糾纏之中。

在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以後,我設計了一項這樣的朗讀環節。我讓學生對比着來讀每段話,一個同學讀第一段中的第一句,另一個同學來讀第二段中的第一句……在讀書後讓學生説説你發現了什麼?這樣一問,孩子們的話匣子算是打開了。

有的説:“某某句,標點符號一樣”。

有的説:“某某句,字數一樣”。

有的説:“第三句的意思相近”。

有的説:“每段的最後四句一樣。”

我將學生髮現的內容一一寫在了黑板上,進行梳理。最後總結的時候,我指着板書上的內容告訴孩子們這就是歌詞的特點,掌握了這些特點以後,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歌詞作家。

這節課,我覺得唯一遺憾的地方是沒有讓學生們動筆寫一寫歌詞,如果讓他們也嘗試着寫一寫,我想他們的收穫會更大。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4

因為課文是雙休日佈置學生回家預習的,從書本上的閲讀批註可以發現,只有少部分的學生認真閲讀了課文,絕大多數的學生只在重點句段選了一二處,簡要寫下了自己的體會,與《匆匆》一課相比,讀得並不認真,所以在檢查朗讀這個環節,我特意多加了幾分鐘。

“誰準備好了,想把課文讀給大家聽?”誰先舉手,我就叫誰,讀得正確流利的加二分,讀得有感情的加三分,並讓學生下去寫在黑板上的小組積分欄裏。原本寥寥無幾的舉手,因了這加分的誘惑,逐漸多了起來。原本我是想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多讀的,但他們並不舉手,我就只能叫那些學習好的學生,現在想想倒也不壞,好學生讀一遍,他們在心裏也跟着讀了一遍,把自己沒有把握的 地方聽會了,就有信心舉手了。等到第一遍課文讀完之後,再讀第二遍的時候,舉手的同學越來越多,加分的同學也越來越多。

讀第三遍的時候,我讓學生選擇自己讀得最好的、能讀出自己理解的 段落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選擇讀第十四自然段,你讀完了我讀,我讀完了他讀,特別是學習靠後的朱曉東同學讀得慷慨激昂、富有感情,我給他加了十分的時候,教室裏沸騰了,學生都舉手想要展示自己的朗讀和理解,看着那一張張熱情的小臉,我想,孔主任提倡的“爭先恐後讀課文”的場面,我做到了。反思學生所以熱情的原因,加分的誘惑有之,老師的鼓勵有之,讀到一定時候教室 裏那特殊的“讀”的氣場的感染亦有之。這個環節我對自己、對學生都非常滿意。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5

這節語文課失敗了,失敗在整節課學生按部就班,隨着老師設計的教學環節,在問答之中度過了45分鐘。

這節課的教學層次還是清晰的,但是每個問題的提出有點為設計而設計,在實施過程中並沒有能很好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們在子課題“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有效途徑”的探究中學習到很多激活課堂的措施,但是在再實施的過程中,雷同的措施並沒有能很好的祈禱相似的作用。在現實教學中尋找激活課堂的源頭,也就成為下一階段探究目標。

要讓理論在實踐中完美體現,我想一定要關注以下因素。

1、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決定了他們的接受能力。在課堂中許多問題為了顧及課堂的完整性而設計的,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就會走模式化道路,而失去自己獨特的體驗感受。

2、教學文本的不同決定教學評價的差異性。在現實課堂中,教學評價還沒有形成體系,學生不清楚學習的標準就會破壞課堂的整體性。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評價體系非一朝一夕可形成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找到激活課堂的源頭,讓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快樂學習。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6

一、體現了對教材挖掘的高度和深度,教學思想深刻。

《中彩那天》這篇文章的主旨顯然是“做人要誠實守信”,這個主題對於四年級的學生是不難理解的,學生在首次接觸文本時就已解讀的很到位。當然,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或補充一些相關閲讀材料,對於學生理解誠信,並將誠信的種子深埋於學生心中是大有益處的,而且也能體現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的新理念。但我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抓住一句不起眼的句子(第二天,庫伯先生派人來,把奔馳汽車開走了。),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作為最大利益的受惠者,假如你是庫伯,你會怎樣説,怎樣做?慢慢將一顆心存感激的心靈種到了學生心裏。顯然,這裏老師自己的心靈首先是被文本的這句普通的句子刺痛了,扎傷了,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現在的獨生子女一代在享受着各種恩惠的同時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二、思想與技術的融合使課堂產生了美的效果

如果説“把握文本中有價值的信息,鑽研教材準確把握主旨,超越教材挖掘以生為本的更有效信息”算是第一步的話,更難的還是在後面,因為文本思想、教師思想在傳遞給學生的過程中因學生閲歷經驗、情感距離多方面的因素往往會導致偏差,甚至碰撞。這就需要一定的技術系統的支持,好的思想還要有佳的技術,思想是身體,是靈魂,技術是翅膀,沒有好的翅膀,思想飛不起來,飛不遙遠。本課的最大成功是“以情勝”,誠信和感恩同時流淌於學生的心底。在這節課中,語言文字的訓練同樣是出彩的──“以語勝”。語勝促進了情勝,語勝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表達素養。

三、不足之處

教學中沒有照顧到所有的學生,有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很差,對説話的練習不知所措。

對有的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進行評價。

對文父親感情變化的句子沒有細細體會,忽略了。

由於心理素質不夠好,板書的時候出現了筆誤,這也是一個小瑕疵。

還應該加強對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錘鍊,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7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

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

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

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

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8

教學本課我從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語言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採用學導式教學法,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全文教學分為初探性引讀,深究性引讀,內化性引讀三個階段,安排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四個環節。如精講環節,我着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説的兩句話。

1、“小孩家知道什麼!”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説:“不是常對你説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抓住“堅決”“常”“輕易”“什麼時候”展開教學,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着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沉着、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説明了什麼?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學生體會到了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情,英勇無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緊扣文章的中心詞語“信心”一詞,展開教學,這樣對於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會更有幫助。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9

《畫角》是在學生學習了《角的度量》之後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對於反過來探究角的畫法興趣非常濃厚。

課前我預想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比較薄弱,因此在學習畫法時主要以教師講解,並結合講解板演為主,沒有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索畫法。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學生動手練習上。從課堂的效果來看,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業中出的問題卻較多,主要是畫不準,有的學生甚至把鈍角畫成了鋭角,鋭角畫成了鈍角等。仔細反思,可能是以下幾方面造成的:

1.學習畫法時,以教師講解為主,放手不夠,學生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課堂上來看學生好像已經學會了,實際由於體驗不深刻,學生並沒有把知識很好的吸收並內化,掌握得並不牢固,所以導致回家作業效果不好。

2.學生出錯最多的就是找不準數。這説明學生前面的基礎還是沒打好,對量角器上的刻度還是不熟悉,找不準數。特別是 不是整十度時,錯得更多,很多學生都少畫或多畫了10度,説明他們在畫角時,對於這個度數的取數範圍在哪裏心裏都不是很清楚。

3.學生在畫角時,內外刻度不分清。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把內外刻度弄混的狀況也很多。這説明他們在畫角時,頭腦裏並沒有去認真想清楚該找內刻度還是外刻度,只是看到這個度數就馬上打好了點,導致本來是鋭角的畫成了鈍角,本來是鈍角的畫成了鋭角

4.有的學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學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線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圖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點是一個小洞,學生在重合的時候左移一點或者右移一點就會有10度的誤差等,這些也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干擾。

5.有的學生利用內圈刻度畫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內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點,於是找不到記這個點的位置。他們不會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會看的也把刻度線看歪了,偏離到別的刻度去了。還有很多學生對於內刻度的數對應外刻度的哪個數這一點並不熟悉,所以找不到點。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如下改進:

1.在學畫法之前,可以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時間,使他們有一定的學習體驗,經歷學習的過程後,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會更深刻。

2.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最好選擇量角器上沒有圖案,刻度比較清楚的,這樣會更有利於量角和畫角的準確。

3.在認識量角器時,有必要讓學生知道內刻度的數對應的是外刻度的哪個數,這一點在教學時確實有所疏忽。 

4.畫角之前,一定要求學生想清楚自己畫的是鈍角還是鋭角,畫完後一定要進行檢驗。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10

《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 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

整個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徵,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於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説有一定困難,這裏我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討論交流,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時老師再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總結。

(三)變式拓展,實踐應用

練習的設計不僅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了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在遊戲中,師生互動,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學生不僅參與率高,而且還較好地鞏固了新知。課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養,並及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享受數學,感悟文化魅力。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11

《望江南》以登台遊春起筆,勾畫了一幅細風斜柳、春水鮮花、萬千人 家的祥和畫圖。登上超然台四處眺望,護城河裏春水漾漾,密州城內滿 目鮮花,濛濛細雨沐浴着萬千人家,令人心境平和,空明澄靜。作者筆 鋒一轉,由眼前之景喚起思鄉之念,寒食節暢飲之後,如今酒醒,故鄉 何在?內心不由得發出一聲嗟歎。然而,面對同遊的老朋友,還是不要 去懷想故鄉吧,來呀,讓我們重新生起火來,品嚐品嚐剛焙制的春茶, 吟詩飲酒,可要趁着尚未衰老的大好年華!作者以一種樂觀而豁達的人 生態度對待心中的鬱悶,以一種高雅而超脱的人生追求平息了內心的矛 盾,灑脱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現實。

這首詞頗能代表蘇軾此一時期的思想特點,在他看來,“凡物皆有可觀。

苟有可觀,皆有可樂”,“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如果能摒棄對物慾 的孜孜追求,“遊於物之外”,便能超越塵世的擾攘,做到“無所往而不樂 ”了。蘇軾的這一思想貫穿了他後來不幸的一生。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12

《青蛙看海》是二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隻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説明了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明白“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並且能夠分角色朗讀課文。在設計這一節課的時候我想創設的就是一個輕鬆,愉快的童話氛圍。使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不僅讀通課文,讀出感情,還能在讀中領會課文的含義。在此基礎上進行分角色的朗讀和表演。並能從青蛙、松鼠、蒼鷹身上學會一些可貴的品質。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上採用串講的形式,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思考。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能感受到青蛙所面臨的困境也能體會出青蛙為了看見大海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在第一部分的教學中重點讓學生體會到青蛙想看大海這個願望的迫切和看大海的艱難。蒼鷹在整個故事中是一個引導者,是它給青蛙指明瞭道路。也是蒼鷹讓青蛙明白了現實情況的艱難,從迫切的失望變成了失望的情緒。在教這一自然段的時候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讀和觀察理解到整個情緒轉化的過程,明白青蛙看海是一件很難完成的心願。為後來的看到大海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在這一個部分裏青蛙遇見了松鼠。而松鼠就是青蛙理想的實踐者。是它帶領青蛙最終登上山頂,也可以説沒有松鼠的鼓勵和幫助,青蛙是不可能看見大海的。在講這一部分的時候,我讓學生找出松鼠的四次説話內容,反覆閲讀感悟松鼠的語言,從而讓松鼠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慢慢根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孩子們在朗讀中對松鼠如何激發青蛙的自信,如何言傳身教地引導、如何保護青蛙登山的熱情,有了深刻的體驗。並緊扣課文在最後提問“小松鼠”“你為什麼覺得青蛙一定能看見大海?”。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到青蛙登上山頂的艱難,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跟着我一起學小青蛙一級一級條台階的環節。在跳的過程中讓“小青蛙”體會到累和艱辛,堅定他們絕不放棄的信心。當他們最後看到大海的時候,通過讀和看讓孩子們體會到實現理想的快樂並能對大海説幾句讚美的話。

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有許多的遺憾和不足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彌補。比如:讓孩子學小青蛙跳的時候,課堂氣氛得到了活躍。但是孩子並沒有完全真正理解到小青蛙的艱難,而只停留在了單純的跳的層面上。應該在跳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再讓孩子感受一下山的高,體會一到腳下的一小步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跳過一座大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能體會到小青蛙堅持不懈的努力。另外就是個別的細節和提問的方式上還需要更加完善,一個問題換一個問問題的方式,找一個合適的契機來問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學完這一課更應該讓孩子懂的就是要學會青蛙的這種不怕困難的品質。而我們老師不正如帶領青蛙登上山頂的這隻松鼠嗎?只有通過我們正確的引導和不斷的鼓勵,每個孩子才會實現理想,到達成功的彼岸。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13

百分率知識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是國小數學中比較重要的基礎知識,也是用百分數解決問題中最簡單的題型。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化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率的實質是百分數意義的實際應用。

今天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求“百分率”,知識點看似簡單,卻沒有什麼引人注目的地方,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我只有聯繫生活實際,例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百分率,通過這些知識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回答問題有了一定的基礎,突破了重點,難點。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

在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把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教材中原有的例題和練習是求工農業生產中的百分率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因此我對教材做了一些改動,一開始我就出示了學校兩個社團的出勤情況,引用這一學生身邊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創設“哪個社團的出勤情況好”這一問題情境,開啟本課學習的入口,學生先進行猜測,再引導出比較他們的出勤情況,其實只要比它們的“出勤率”或“缺勤率”,也就是出勤人數是總人數百分之幾。通過對“出勤率”、“缺勤率”這一相對百分率的交流學習,提供研究的途徑,突出研究百分率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2、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教學的對象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由學生看得見的出勤率、缺勤率、達標率、發芽率作基礎,讓自學書本。通過自學書本,學生髮現百分率的計算除了我們之前所用的算式外,還可以有不同的寫法,並能找到他們的聯繫與區別。看書後,讓學生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學生也就很容易從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尋找有關百分率的例子。這一切都説明學生在學習百分率這一新知識之前,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並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教學時就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百分率時,我應該採取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桌交流,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説生活中的百分率,説出它們的意義,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並且讓他們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有許多數學知識,以促進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通過類比遷移,學生自主探究。

3、精心設計練習環節,提升練習價值

數學課堂中練習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我們不能單一的利用練習鞏固新知、訓練解題技巧而忽視了它藴含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思維方式、學習策略、創新意識等等教學價值。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的練習一改再改,旨在注意充分開發、挖掘練習的價值。課堂上我設計了基本練習、變式練習、綜合練習,都來自生活,一環扣一環,層層加深,既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也充分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相結合,使學生真正享受數學帶來的快樂,讓他們在學中樂,樂中學。比如從例題求一對有着相對關係的出勤率和缺勤率,瞭解它們之和是100%,到基本練習達標率、發芽率等從單一的計算百分率,到“種了100棵樹,死了1棵,求成活率”、“25克鹽和100克鹽,求鹽水中的含鹽率”等變式練習,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4、深思:教師語言還需錘鍊

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達內容的形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教師的語言表達直接影響到教學工作的效果。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不夠簡練、精確。特別是在提問、點撥和評價性的語言。提問,是啟發誘導的重要方式。提問的實質是激疑,而激疑的目的是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善啟發者,必善提問。比如,在總結求百分率的含義時,提問:“學習了那麼多的百分率,求百分率就是求什麼呢?”此問一拋,學生頓時無所適從,不能很準確地回答問題。但如果結合之前學習的那麼多百分率,讓學生觀察,從而再讓他們概括求百分率的方法那就自然的多。

點撥式語言也是啟發誘導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學生學習出勤率時,不單單隻用“你説,你説”這樣簡單的過渡語讓學生機械式地説出勤率含義和計算方法,而是加上一些點撥語言,讓學生更深入、更全面的瞭解出勤率。

評價是聯繫教師與學生思維、情感的紐帶,在激勵中成長,在反饋中提高,在調整中發展,已成為學生髮展性評價的有效手段。有時教師試圖用鼓勵性的語言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發展,效果並不一定很理想。究其原因,教師的評價可能沒有對學生的認識起到提升的作用。課堂中,有時只是對學生的發現進行簡單的肯定,而沒有關注學生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性評價的內容。

面對新課程改革下開放的課堂,面對一個個性格經歷各異的學生,面對學生隨時出現許多未能預料的想法,該如何很好地運用教學語言的表達藝術去調控課堂和引導點撥學生值得我深思。

長江之歌的教學反思 篇14

《去年的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話故事,故事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鳥兒和樹之間的真摯情誼。

這篇文章中的對話較多,比較適宜學生分角色朗讀,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每一個角色的情感,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一個對話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説,教學就是在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中展開的。因此我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深入童話中的角色,體會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學生真正帶入文本的情境中,體會每一個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學初始,我就逐步引導學生注意課文中小鳥和大樹的對話,讓學生們體會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分難捨,小鳥尋找大樹時的焦急與艱辛。用小鳥的三個問句把這些零散的語言朗讀串成一條情感的鏈,讓學生在反覆地朗讀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這樣,漸漸的,孩子們走近了這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讀的感情基調。

在小鳥面對着燈火,唱歌給樹聽這一部分。這裏有三個自然段,文字很簡單,卻給了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這裏既是情感的暴發點,更是指導學生練筆的訓練點。最後我還在這裏安排了一個想象説話的環節,語文課堂應是聽説讀寫相結合的。學生交流後,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本課的教學目標比較切實地完成了。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課文中的詞句,並感受到小鳥和大樹之間的種種情感。

但設計畢竟是預設的,一到課堂上就不是那麼回事了。課雖已塵埃落定,課堂上不能忽略的細節讓我更為難忘,也促使我靜下心來好好地思考了一些問題。

一、對文本多元解讀時,正確把握教學的主導傾向。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老師和學生從這個童話中讀出了小鳥的信守諾言、珍惜友情,讀出了大樹的自我犧牲、無私奉獻,讀出了對伐木人亂砍樹木的憤慨,讀出了對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感悟……這些多元解讀,價值取向積極健康,應該説都是可以的。不過我們又要看到,作者寫作總有他的主導傾向。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對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開,所以,我們在對作品多元解讀時,還得考慮教學的主導傾向。

細細品味《去年的樹》,一種哀婉動人的心緒會縈繞在我們心頭,久久揮之不去。究竟是什麼打動了我們的心?《去年的樹》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但它的構思卻與眾不同:故事剛交待了鳥兒和樹的友誼,樹就從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敍述主線完全落在了鳥兒身上,讓鳥兒信守諾言,去追尋樹的蹤跡。故事的結局讓我們心靈震顫——鳥兒找到的已經不是當年枝葉繁茂的大樹,而是朋友的軀體點燃的燈火,儘管這樣,鳥兒還是對燈火唱起了歌。這個故事打動我們的不只是鳥兒的信守諾言,而是一種生死不渝的友誼。當友誼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就成為感人肺腑的永恆情懷,成為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覺得這是這個童話人文內涵的主導傾向,它有別於其他歌頌友誼的課文,具有獨到的教育價值。

當我第一遍讀文本時,我覺得這篇作品的主旨在“環保”上:要愛護樹木,保護樹木,不應該亂加砍伐。但再讀幾遍後,我認為作為文學作品,這篇童話更為重要的,在於非常生動地敍寫並歌頌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深厚的愛意、純真忠誠的友誼。小鳥對着燈火歌唱着,樹變成火柴,這是有形的,可是當變成火光,就是無形的,小鳥為什麼還要歌唱?小鳥對着不可觸摸的,已經飄逝的火光唱歌,明明知道它已經不會回答了。這是盡心,這是牽掛,這是深厚的愛意,這是純真的友誼,這是對自己的愛負責。”雖然我對文本的解讀是到位的,但在教學中,對引導學生體會小鳥的信守諾言做得不到位,感覺太突兀了,學生還不明白。

二、重視整體把握和時間的安排

對要進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先進行估計,想想這一個步驟可能會用去多長時間,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會有意識的,有序地進行教學,保證教學內容的順利完成。如:《去年的樹》一般教學兩課時。我的第一次設計是這樣安排的:第一課時除了初讀課文和學習字詞外,細讀課文的前面部分,着重體會樹和鳥兒在一起的快樂,感受他們分別時的難捨難分,第二課時讀餘下的部分,感受鳥兒和大樹生死不渝的情誼。可是一試教,不得了,我上的第一課時內容太少,課顯得很單薄,不充實。於是,我又調整了我的安排,第一課時除了初讀課文和學習字詞,基本上把課文讀完,第二課時以複述故事和練筆為主。然後又去試教,感覺這樣第一課時才充實了許多。

總之,教無定法,但教學又是有規律的。通過此次活動,我從《去年的樹》這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悟出了一些新課程閲讀教學的方法,對改進自己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wlqee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