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通用18篇)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通用18篇)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1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説明文。課文着重介紹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狀及其建築歷史,寫出了外觀宏偉、結構精巧的特點以及建造金字塔所採用的辦法,熱情謳歌了古埃及人民傑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幹。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通用18篇)

《埃及的金字塔》。課的開始出示埃及金字塔圖片及文中第一節中的“角錐形、巍然屹立、傲對碧空”等詞語,讓學生用上這些詞介紹金字塔。之後,圍繞第一課時學生提的四個問題(金字塔有什麼用途?金字塔的外形有何獨特之處?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金字塔為什麼舉世聞名?)展開教學。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快從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相機出示了古埃及王朝法老們建造金字塔的資料。解決第二個問題時,重點引導學生閲讀了第三自然段,感受了胡夫金字塔外形的宏偉、結構的精巧,並學習了舉例子、作比較、列數據等説明方法。在解決金字塔如何建造這個問題時,學生從文中描述瞭解了古埃及人民運石頭、壘石頭的方法後,我用圖文展示了古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過程,然後讓學生談感受。學生體會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勞與聰明。之後,我讓學生交流收集的有關埃及金字塔建造之謎方面的資料。可能是上課學生比較拘謹,舉手的人很少。之後,我多媒體出示了這方面的文字資料。之後,再讓學生談感受,學生感受到了金字塔的神祕。這時,鈴聲已響了,最後一個問題沒有解決。下午,放心班時,我點評了學生在課上的表現。之後,我讓學生回答課堂上未解決的問題:“金字塔為什麼舉世聞名?”。不是非常正式嚴厲的上課,學生比較放得開,有的説:“金字塔舉世聞名是因為它的外形宏偉,結構精巧。”有的説:“因為金字塔歷史悠久,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有的説:“因為金字塔建造工程非常浩大,凝聚了許多勤勞聰明的古埃及人民的血汗與智慧。”有的説:“因為金字塔有許多的謎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原以為他們能説出個一、二點已經不錯了,不想學生説了這麼多。看來,課堂上學生雖然舉手的人較少,但他們在認真地讀,認真地聽,認真地思,認真地悟,埃及的金字塔給它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想:如果這最後一個問題能在課堂上解決,那整堂課就比較完整了。但隨後一想,又釋然了,只要學生能感受到,能理解,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就無所謂遺憾了。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2

聽了錢老師的《埃及的金字塔》,受益頗豐。她那緊湊的課堂節奏,紮實的教學,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她在教學第三小節時,每字每句都落到實處,把金字塔的宏偉、精巧一一展現在學生眼前,並滲透了説明方法的教學。

由於自己接下來也上這一課,就學着上了。但是,上下來的結果卻是大相徑庭。

首先,是時間上來不及。儘管我課前有思想準備,我的課堂節奏沒有這麼快,而且學生沒有預習,可能會有些問題。但最後上下來,第三小節根本就來不及講。那就放到下節課吧。

第二課時,我基本採用的錢老師的上法。學生也能找到金字塔的高和大,石塊的多和重,並通過朗讀去深入體會。在講到列數字,作比較等説明方法時,學生的問題比較多,像有東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廈高嗎?一個車皮是多少?和前面的數字好像對不起來……耽誤了一點時間。隨後,把高、大、石塊多、重用一個詞概括起來怎麼説,學生很快能説出宏偉,因為一開始就有人提到這個詞。學習精巧部分,就不是那麼順利。學生讀到下面一段話時,問他們從中感受到什麼,有的説金字塔堅固,有的説很難建造,有的説很大……在一番引導之後,才有人找到精巧一詞。為了加深理解,我有反過來問他們,從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它的精巧呢?學生找到“磨得很平整”“砌合得很緊密”“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等詞句來理解。這裏,重點讓學生了解“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是最能形象説明金字塔的精巧的,這也是説明方法的一種——形象描述。最後,再總結一下金字塔的特點——宏偉而又精巧。

自己覺得是很賣力地上完了課,然而,在批閲了學生的課堂作業後,卻發現課堂效率是如此低。作業中出現的練習,都是課上反覆強調的內容,可結果……最讓人無法相信的是,“這些石塊的接縫處,連最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説明了什麼,竟填的是“宏偉”,而金字塔的特點是什麼兩空,填的是“大、高”或“高、宏偉”“大、宏偉”都有,説明他們對其中的從屬關係根本就沒有搞清。後來,只好把作業發還,把幾道題重講一遍。這樣,到後來,還是有幾個人沒搞清楚。

分析一下原因,我們的語文作業似乎總存在這樣的問題:習題內容上課時都涉及過的,問問答答,都滲透在裏面了。可到了作業本上,很多人都不會做了,回想不起來到底是哪個內容了,就張冠李戴一番。還有,就是自己的課堂,總感覺熱鬧有餘,卻不夠紮實。看上去説的人挺多的,但能靜下來深入思考的不多。尤其是幾個發言積極的,想到什麼就喊出來了,其他同學也就懶得再想。如此一來,那些不動腦筋的人更不動腦筋了,有時連聽到哪裏都不知道。而那些所謂的好學生,因為急於表現自己,也沒有好好思考,總體也得不到提高。看來,改變這樣的課堂現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3

《埃及的金字塔》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節課我該“教什麼”。我先是把課文讀了兩遍,以希望內心裏能湧現出一些構思的激情。可是好幾天裏,我一直是停留在以“導遊的身份”去指導學生學習和實踐的層面,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他們存有興趣去讀這篇文字。然而我始終沒有設計好中間的程序,因為我遇到了一個難題:那樣一來,我的訓練點應該放在指導學生轉換句式上,讓學生練習複述課文,而不可能圍繞課文的重點問題:“從哪裏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 進行引導了,這樣是有點偏離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了。再説,我們指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究竟不只是告訴他們一些知識,而是應該引導他們對一些事物或現象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去思考和探究這些事物或現象。當然,根據班級學生實際,如果把這一課的目標定位在對語言的複述訓練上,也是可以的。

我執教的班級學生,是屬於基礎不太好的那類,對學習的興趣尤其不夠,一般的常規模式的教學,很難激起他們的興致。課堂學習中,常常會有很多學生自顧自的做自己的事情。針對這樣一篇不是很生動的説明文,我應該怎麼定位呢?怎樣才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這是我困惑最多的。

這一課是一篇説明文,應該有一些新知識點,比如:説明文的一些説明方法,是必須要讓學生要知曉的,並要嘗試一些説明的方法;課後的問題:藉助具體的文字描寫,讓學生弄清楚“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是本篇課文學習的重點;想象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辦法和艱辛過程,這是基於文字表達上的頭腦再現,需要指導學生有效達成。可是,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好像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致。該怎麼實施教學才能完成以上的幾個目標呢?

我又讀了這篇課文,而且反覆查閲資料,期求再尋找到新的視點。我原來的設計是這樣的:我是一位導遊,帶着一羣遊客到金字塔參觀遊覽。導遊針對金字塔的特點和建造分別進行介紹。如果能轉換好句式,效果應該也是很好的。但是我打算突破這種常規思維,因為在10年前,我就這樣執教過這一課。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4

在歌曲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學生跟着音樂節奏展開想象做律動,但學生們都表現的過於拘謹,沒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由於我過多的注重於在語言上的引導,而忽略了用我自己的肢體語言去帶動他們,動作的編排上也較為單一。孫丹老師也提到,我在語言引導的過程中,一直在強調手上的動作,而忽略了除了手,我們還可以通過用腳、肢體來表現歌曲內容、體現歌曲情緒。在以後的律動教學中,我更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展現自己,並在平常的教學中,更多的滲入一些基礎的舞蹈律動。在拓展延伸的環節中,同學們欣賞了維族舞蹈《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整個欣賞過程內容形式較為單一,如果引導學生去發現維族舞蹈中的特色舞蹈動作,並讓學生自己模仿,我想這樣他們會對音樂舞蹈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當然在這堂課中還是有很多其他不足之處,比如對課程內容的安排、時間的掌控還不夠精準。個別教學環節內容較為單調,教學形式也比較傳統和單一,音樂教學不比其他主科課程,孩子是無意識地在學習,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就像斯娟老師説的,讓孩子在“動中聽、動中做、動中學”。我也會把這個理念貫徹到我今後的教學中,擺正我的觀念,把新穎的、有趣的音樂課帶給我的學生。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5

《給予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個主題單元“愛的奉獻”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脈脈温情的故事。課文以愛貫穿始終,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課文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本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敍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課文中有多種愛:金吉婭給予母親的愛,給予哥哥姐姐的愛,給予陌生女孩的愛。而課文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愛作為重點深入文本。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提出“這棵樹除了可以叫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名字?”,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後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抓住文本,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金吉婭站在這樣一棵神奇的“給予樹”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麼呢?設計這個環節主要出於這樣的目的: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領悟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為,感受文字中所體會的情感。在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於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為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願,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麼?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為什麼説話時聲音低,為什麼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麼?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是充分聯繫了課文的文本,最後我出示“聯繫課文想象”,告知學生進行想象的方法。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以課文為載體進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錯。

三、説寫延伸,昇華情感

説的拓展和延伸,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寫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階梯。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説,讀,寫”的訓練。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些説與寫的環節。當理解“一直盼望”這個詞語後,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麼時候,她盼望)”讓學生進行想象説話,從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義,進一步體會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我還設計了一個句式“當什麼時候,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己説説自己給予了別人什麼,然後將不同人寫的內容連成一首小詩。學生很喜歡做。

在一篇文章裏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一個課堂就是一個心靈共舞的家園。”我還想説,一個課堂就是一棵給予樹,這樹上種滿了師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討的無窮樂趣;這樹上也將結滿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的累累碩果!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注意了對學生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不是一句口號,而應該落到實處,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學實際中很難落實的一個問題。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塑性和彈性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舉出生活中或者學生能夠接觸的彈性物體和非彈性物體若干實例,通過歸納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彈性。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並沒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對教師給出的若干物體進行分類,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方法教育。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就不同,學生的興奮點就非常多,都試圖依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隨着分類的翅膀在飛翔。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關注學生的體驗。物理不是獨立和抽象於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國中階段來看更是如此。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沒有過分關注基本的知識和概念,而是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橡皮筋、海綿、彈簧、減震等學生常見常聽的事物出發,學生在對物體的彈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礎上,總結出什麼是塑性和彈性。關注學生自己的體驗,讓兩位同學在拉測力計的活動中體驗拉力的不同,認識到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物體的形變大小有關的。學生親自參與到了物理知識的建構中,認識當然是非常深刻的。師生關係融洽和諧,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閃光點。

主要缺點:

學生在進行分類的時候沒有充分放開學生的思維。為什麼學生的分類答案都是與本節內容是對應的?為什麼沒有學生按照物質的組成去分?為什麼沒有按照物質的導電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這是受到了思維定勢的影響,既然本節學習彈性和塑性,當然就是這一種分類方法。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充分分類的基礎上,從中挑出一組依照彈性和塑性分類的一組,讓學生分析這一種分類的標準是什麼,同樣回到了環節的主題。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7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那麼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覆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着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為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並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註。接着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着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己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啟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説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2)“這下我可樂了,幫着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撒桂花,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搖桂花的快樂。而提示語的填寫則更加讓學生領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母親説的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到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説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説母親在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而學生創作小詩,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鄉情》的音樂聲中學生更進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鄉愁。所以詩句的誕生自然而然。今天課堂上馬昊天創作出的“風景還是故鄉的美”則出人意料地給這首古詩添加了一個總結句一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少數學生的活躍以及精彩的發言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知道這種熱鬧的背後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着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我長期以往在課堂中一貫的教學風格,導致了這個班級的兩極分化。我必須深入思考,怎麼樣做到抓中間,促兩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前進的步伐。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8

這是我進入金塘中學以來第一次上的公開課,在上課之前的心情就很緊張,七上八下的。這一次的公開課令到我學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在準備公開課的時候和上課的過程中,以及最後上完課之後,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都是深刻的。我將銘記這一次公開課,讓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學生的總體表現還是相當不錯,能積極踴躍的舉手回答問題。但是互相的討論沒有能夠很好的展開,這與在課室裏上課有着差別,平時在課室裏面上課,都能放得開,積極討論。這是我們七年級6班進入國中以來第一次公開課,孩子們心理上有一點不過關,心理髮楞,有一點害怕,發揮也沒有那麼好。

另外,學生在聽從指令方面不明確,這方面我要作自我檢討。比如在《王幾何》教學中,我問“作者在文章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表現了王幾何的哪些性格特點”。這個問題裏包含了兩個大的問題,學生在閲讀的時候帶着這兩個比較大的問題,常常“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經驗不足,不夠細心。

本來準備了課件,但由於考慮到語文教學中運用課件常常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就沒有用課件。但是因為沒有課件,無法更好地向同學們展示課文中的生字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上課的進程和速度。現代教學中,課件和電腦的使用是經常性的運用教學手段,但是有時候的意外是很難遇見的,關鍵是如何及時正確敏捷的解決問題的出現,讓教學過程流暢,這個是下一步要努力學習的。

第一次公開課已經上完,但這隻代表一個階段的開始,在總結這一個階段之後,將會是一個新的開始和一個新的提高。我會繼續努力的。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9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內容;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課後,我意識到: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第七自然段時),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情。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

同時我還發現朗讀對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篇文章只要朗讀得有感情,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思想感情,教師要指導學生的朗讀,少不了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對於學生理解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極有幫助,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閲讀慾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因此,教師的範讀十分的重要。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看不見的愛》這篇文章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上,下了一番功夫。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母親和作者的對話時,讓學生體會母親和作者的不同心情,當作者得知這是個盲孩時,有些驚訝和不解,這位母親卻是“平靜”,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母親對孩子的信任、鼓勵和支持。再如,在朗讀盲孩打彈丸的句子時,讓學生體會盲孩原先彈丸打得並不好,在母親的鼓勵下,孩子越打越努力,最後打中了目標。讓學生再次體會到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看不見的。這樣的朗讀,對解讀文本是十分有利的。

教學中,兩次學生的説話訓練還是比較有效的。如出示句子:那婦女坐在草地上,從一堆石子中撿起一顆,輕輕遞到孩子手中,安詳地微笑着。讓學生根據句子,思考:母親遞給孩子的,不僅是一塊石子,她遞給孩子的是什麼?想以想:母親此時彷彿在對孩子説些什麼?讓學生結合文本:那婦女坐在草地上,從一堆石子中撿起一顆,輕輕遞到孩子手中,安詳地微笑着。彷彿在對孩子説:________。 第二次説話訓練是這樣安排的:當我走出不遠,身後傳來一聲清脆的瓶子的碎裂聲。讓學生説説這聲音説明什麼?此時此刻,男孩、母親、作者分別會怎麼想?怎麼説?怎麼做呢?根據提示,展開合理的想象。通過訓練,讓學生學習文本中人物動作、語言的描寫,感受到愛的力量的神奇、偉大。

教學中,有些地方的處理,還不夠完善,如:學生對課題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課文的淺層理解上,由於孩子是一個盲孩,所以他看不到母親的愛。在學完課文後,應該讓學生再來説説課題,想一想為什麼課題叫看不見的愛?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中更飽含着母親的愛如輕風細雨,看不見,摸不着,但卻滲透在孩子的心靈中,陪伴着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如果在課堂中讓學生能體會到這一點,教學的有效性就會更有針對性。在體會母親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時,讓學生表達還放不開,有些學生表達不夠正確,自己的心裏沒有底,有時就會急於求成,自己替學生回答了問題。顯然,關注兒童的思維發展,師生互動的質量有待提高。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教學分兩課時,在第一課時先讓學生學習兩岸的風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學生通讀了全文後找出描寫美麗景色的句子,並用—劃出來,再讓學生通過品讀每一句來體會作者描寫的優美的兩岸風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後在第二課時學習小潔愛護環境的句子來體會小潔美好的心靈,在學生邊讀的時候邊用橫線劃出,再通過讀來體會。採用分兩條線進行教學的方法,通過初讀,學生就能感受到文中風景的優美和小潔美好的心靈。

針對本課特點,我在教學第一課時時,先讓學生欣賞課本插圖,然後説感受。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觀察,欣賞能力。在教學中,力圖從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實現語文教學的本真出發,通過想象,對比等方法。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使學生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在反覆的讀和説中使學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優美,文中描寫山石的句子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我讓學生先理解“這邊,那邊”兩個詞語。再通過引導和啟發進行想象説話,用“那邊的山石像---------,這邊的山石像--------”來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同時也更好的理解了文本。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化的山巒。”這句話時,我讓學生主動思考,説説類似的句子。從而接觸學習比喻句。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12

《小草和大樹》這篇課文,從課題表面來看,寫的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初讀課文後,便了解到課文寫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才能輕鬆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呢?

課始,我板書課題,讓學生説説腦海中對小草和大樹的印象,使學生明白:小草是那麼的矮小柔弱,大樹是那麼的高大。文章是寫小草和大樹的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探討文章的內容。正確、流利地讀好課文很重要。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的大意,瞭解文章的敍述順序。對六年級學生來説,默讀訓練很重要,並且默讀應有任務。而概括文章的大意也是必須訓練的一項重要能力。指名説,教師幫助修改,力求説得簡潔、清楚。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13

這節課作為教書以來,第一學期的彙報課,主要設計還是來自聽了一節國中的大型公開課後得來的。我認為,上好課有兩個條件,一個就是課設計的好,一個就是教師的基本素質高。那麼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一下自己的話,其實遠遠不夠,我設計不出這樣的好課,我也沒有很高的教師素質。

上了這節課後,我的感覺很好,感覺自己很適合上一些比較煽情的課,我一直追求的是於漪老師的情感教學法,總感覺自己的情感還是比較豐富的。從高中開始,我就對語文的朗讀情有獨鍾,每個早自習都非常動情讀課文,常常引起一些同學的關注,感覺很不錯,可是,自己的缺點往往是自己看不到的,作為語文教師,朗讀可能並不是我的優勢。

其實,我現在還沒有真正的認識自己,我完全不清楚哪些方面我會別別人優秀,哪些方面是我的若項。可是,往往又都是弱項的東西,自我感覺良好,比較感興趣,這難道就是人沒有自知之明嗎?就像我喜歡跳舞,但是身材不好一樣,這讓我很苦惱。

其實,選擇當老師,我覺得還是沒有選擇錯的,至少,我的語言表達在正常的情況下,還是挺清楚的。那麼,無論這節課上的如何,我都應該把一份好心情保持住,繼續努力,爭取下次上出更好的課來。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14

《早發白帝城》這一課,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出發,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激趣導入。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非常強,因此,剛一上課,我就説:“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詩人,被人們稱為詩仙,你知道他是誰嗎?”學生回答後,我讓學生背誦以前學過的李白的詩作,學生興趣盎然。接着我告訴學生李白現在流傳於世的詩作有3000首,在學生的驚呼聲中,我開始介紹《早發白帝城》的寫作背景,激發學生學習《早發白帝城》的興趣,為學生理解詩意作準備。

二、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先提出學習要求,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自主學習生字,朗讀古詩理解詩意,找出詩中的多音字並組詞。

展示生字學習效果時,一個學生説:“人啼哭時要張大嘴巴哭,所以我就明白了‘啼’的部首是口字旁,口加帝就是‘啼’。這樣我不但記住了‘啼’和形,還理解了‘啼’的意思。”另一個學生説:“我發現‘舟’和‘丹’非常相似,但是‘舟’字比‘丹’多了兩筆:一筆是撇,一筆是點。希望同學們不要出錯。”……同學們對他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學生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盡情展示,體驗成功的喜悦。

本節課,學生學習興趣很高,下課時已能流利背誦全詩並熟記生字。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15

我不惜用許多時間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經過:“中國共產黨是1921年7月誕生的。當時,全國只有五十多個黨員,有十二個代表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開會過了3天時,由於受到了敵人的注意,為了安全,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隻遊船上繼續舉行了2天的會議,正式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這就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一句的來歷。‘星火’是説火星,火小的意思,可毛澤東説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時黨的力量很小很小,比喻為‘星火’非常恰當。而‘航船’即指那隻開會的遊船,又指從此開始,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乘風破浪,勝利前進。”

學生恍然大悟。從語文的角度來説,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有人問:“為什麼黨的生日是7月1日呢?”

“因為當時在延安確定黨的生日時,參加第一次大會的代表只有毛澤東和董必武兩個人在,由於時間長了,兩個人記不準確具體的日期,但確切知道是7月份,於是就確定為7月1日了。後來雖然根據資料考證出開會日期是7月23日,但並沒有改過來,就以7月1日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紀念日了。”

現在,又回過頭來講題目,“‘中華少年’與‘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有關係嗎?”

在老師指導下,大部分學生明白了:中華少年即可指的是我們新一代的少年兒童,又可指我們的祖國。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幾十年,還是和少年一樣充滿生機。同時説明我們的祖國發展前程光明,一定會蒸蒸日上。

一個問題,竟然引出了這樣一段學習經過。可見教學素材隨時都會出現,如果我們教師用心留意,注意學生的課堂發言和提問,適當加以利用引導,肯定會上出學生歡迎,自己得意的生動之課。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16

這篇精讀課文是賈平凹的作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本文敍述層次清晰。細緻的心理描寫是這篇課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是隨着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的。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道“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我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進行仿寫。“ 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 ”。當時,孩子們的興趣一下自就被調動起來了。孩子們的生活真是太豐富了,孩子們的思維太廣闊了。“夏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編花環、戴花環。”“課餘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投沙包、幹編號。”等20多種説法,真讓我眼花繚亂,我真的太佩服他們了。

然後我緊緊抓住做風箏時的快樂來教學。首先用“你放過風箏嗎?放風箏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來導入教學,學生個個都説心情快樂。接着我又用“你做過風箏嗎?”帶孩子們進入作者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通過自由朗讀、比賽讀、默讀的方式,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和詞語表現出了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孩子們找的很多,尤其找到了憧憬、希望、依然快樂、幸福鳥、還把名字寫在上面。結合詞語手冊讓孩子們着重理解憧憬、希望、依然這些詞語的意思,並用依然造句。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雖然什麼也不像了,但孩子們依然快樂。

在一聲高過一聲的朗讀聲中,學生體會到了快樂,似乎自己就在做風箏一樣了。學習情緒再次被調動。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17

在教學中,我首先利用噴灑空氣清新劑,聞到花香,讓學生用手對着臉扇風的感受,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從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着手,認識到物質由粒子構成,只要細心觀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識,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引導學生根據現象大膽猜想,並進行實驗探索分子的性質。以苯分子的圖示和水分子的質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數目讓學生直觀的感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以品紅的擴散為演示實驗和氨分子擴散實驗為例,指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用“1+1”是否等於注射器抽壓實驗比較驗證,形象説明分子間有間隙。

最後,選擇六位同學表演,分別扮演氫原子、氧原子,演繹電解水的微觀過程。使得變抽象的微觀知識 更為形象,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化學變化的實質在整個過程中,都以探究教學為主線,不斷髮展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繫實際,變抽象為現實,化難為易。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後的喜悦,從而使學生產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進一步瞭解化學的情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

成功之處:

1、學生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

2、這一課題中由於聲畫、型、文並茂,形象活潑,使抽象知識具體化、複雜知識明瞭化,學生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資分子的過程,為深入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

3、最後設計的習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説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差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係和根本差別,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

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瞭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還難以用適當的語言去描寫。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寫問題,培育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宏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感受到:

1.我們的概念教學一定要遵照學生的認知習慣。

2.我們的講解一定要從生活中來,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綱,統覽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數。

具體來説就是:

1、學生的認知習慣是由淺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個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學教學中不可能實現的。

2、學生接受知識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後才運用,而且運用的時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漸提高”。

3、化學學習不能脱離生活,要多舉例子,從中找到規律,切記不可過於抽象。

4、還要適當進行知識融合,到了一個階段,就要利用近期所學的新知識對舊知識進行升級。

課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學反思 篇18

在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裝置活動中,每個實驗桌上都提供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試管、錐形瓶、平底燒瓶、廣口瓶、燒杯、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U型管、橡皮管、單孔橡皮塞、帶支管的燒瓶、玻璃導管、漏斗、銅絲、水槽、酒精燈、分液漏斗、雙孔橡皮塞、鐵架台等儀器。要求學生動手操作,選取上述某些儀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儀器,設計出幾組裝置來製取二氧化碳?在選擇儀器時應注意哪幾方面的問題?

相互間討論交流認為哪組裝置是最理想的裝置?為什麼?哪一組裝置與眾不同?”此問題一出,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大膽思維、討論比劃、嘗試,力圖設計多組裝置,力求自己設計的裝置有所創新。同學們根據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設計了各種各樣裝置,有的裝置簡單方便、易於操作;有的裝置構思巧妙、富有創意;有的裝置充分利用廢棄儀器化廢為寶;有的裝置卻是錯誤百出等等。然後組織學生們展示作品、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共同推選出幾組比較有創意的實驗裝置供同學們學習參考。所以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要留給學生廣泛的思維空間,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的超越創新,不要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人格,不要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創造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r3ook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