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1

拿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註釋。對於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為題眼。那麼如何抓住“月”創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師説:“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託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誇張綺麗,喜好喝酒,並且酒後作得一首詩,被稱為“詩仙”。學生心中想着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麼詩呢?瞭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説:“我以為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咱們的教學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月”“江”,教師要激發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並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的想象。

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為學生創設更好的情境。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2

一、讀詩

出示古詩後,請學生自己讀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都讀得很有自信,有好幾位同學在朗讀時還能注意詩句中的停頓,讀得很有節奏感。

二、會意

理解古詩時,我採用了讓學生説説自己讀懂了詩句中的意思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時,邊看圖邊討論,先攻破字詞的意思,再把整句詩連起來解釋,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失為在古詩教學中的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容易掌握字詞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如“半輪”一詞的解釋,學生是根據“一輪明月”遷移而來,其餘的字詞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在學完這首詩後,我問學生:“讀完這首詩,發現詩中描述的地名比較多,你能從中找出來嗎?”學生馬上低頭仔細尋找,並在書上圈劃,找到了這樣五處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很顯然,這也是這首詩中的一個亮點,詩人頻繁使用了五處地名,我們讀來卻不覺羅嗦重複,這就是“詩仙”的魅力。

三、悟情

這首詩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乍離鄉土”時所作,難免會流露出對友人、對親人的留戀之情,學生對於這樣的情感體驗甚少,只是從“思君”這個詞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為了能讓學生的知識底藴更足一些,所以我補充了有關描寫思念朋友的詩句讓學生反覆誦讀,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孟浩然)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3

《峨眉山月歌》與《望洞庭》寫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側重於寫景《峨眉山月歌》側重於抒情。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重點抓住“思”字,讓學生自學古詩,並從古詩的字詞入手,深入理解詩意,並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做到重難點突出,使學生儘快地掌握古詩內容,感悟情感,讀好詩歌,體會秋夜思人的意境,也體會28個字的詩歌包含5個地名的不着痕跡的寫法。

我首先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後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繫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

接着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展開合理的想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意。在討論中老師參與學習小組討論。

最後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詩歌中的文字變成鮮明的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感,培養提高學生感知語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時,教師在下面標示出“渝州”的位置,問學生為何這樣畫?從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義!為了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裏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着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4

一、讀詩

出示古詩後,請學生自己讀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都讀得很有自信,有好幾位同學在朗讀時還能注意詩句中的停頓,讀得很有節奏感。

二、會意

理解古詩時,我採用了讓學生説説自己讀懂了詩句中的意思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時,邊看圖邊討論,先攻破字詞的意思,再把整句詩連起來解釋,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失為在古詩教學中的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容易掌握字詞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如“半輪”一詞的解釋,學生是根據“一輪明月”遷移而來,其餘的字詞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在學完這首詩後,我問學生:“讀完這首詩,發現詩中描述的地名比較多,你能從中找出來嗎?”學生馬上低頭仔細尋找,並在書上圈劃,找到了這樣五處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很顯然,這也是這首詩中的一個亮點,詩人頻繁使用了五處地名,我們讀來卻不覺羅嗦重複,這就是“詩仙”的魅力。

三、悟情

這首詩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乍離鄉土”時所作,難免會流露出對友人、對親人的留戀之情,學生對於這樣的情感體驗甚少,只是從“思君”這個詞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為了能讓學生的知識底藴更足一些,所以我補充了有關描寫思念朋友的詩句讓學生反覆誦讀,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孟浩然)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5

拿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註釋。對於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為題眼。那麼如何抓住“月”創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

師説:“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託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誇張綺麗,喜好喝酒,並且酒後作得一首詩,被稱為“詩仙”。學生心中想着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麼詩呢?瞭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説:“我以為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咱們的教學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月”“江”,教師要激發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並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的想象。

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為學生創設更好的情境。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6

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註釋。對於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為題眼。那麼如何抓住“月”創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

師説:“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託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誇張綺麗,喜好喝酒,並且酒後作得一首詩,被稱為“詩仙”。學生心中想着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麼詩呢?瞭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説:“我以為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咱們的教學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月”“江”,教師要激發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並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的想象。

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為學生創設更好的情境。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我教學了古詩兩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開始了思考這堂課了,為了突破枯燥的古詩教學,我嘗試採用了任務驅動法。

上課一開始必要的導入之後,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這節課後的任務就是把這首詩歌改編成一個故事!看得出許多學生都有點畏難的表情,但是礙於我的“虎威”也只是張張驚訝的嘴而已。

既然覺得有難度就好了——有壓力才有動力!接下來我就發問了,同學們都感到有難度,你們覺得難在哪裏?提出來説説!這下子,他們提出的問題就成了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聽得也認真多了!而許多問題也接踵而至。

每當一行詩歌的重點、難點突破了,我就讓學生來説説這一句的意思。我此舉的目的:一是真要聽聽他們會説了沒有;二是沒有舉手的人要麼沒有聽課,要麼還有問題,乘機發難(哈哈哈!我覺得我有點陰險的!)雙重壓力之下,我覺得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更加主動了!

而在討論中,老師的巡視也應該起到實質性的指導作用,參與學習小組討論,安排小組代言。今天我就參與了一個小組的討論,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們交流,並讓他們幫我代言。

今天連上兩節課下來,大家好像都沒有累得感覺,今天的教學應該是成功的

課堂教學大方向上,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細節上耍耍陰謀也無妨!

教學之後,我又跟師傅教科室夏炎潔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們對情景教學和日常能力教學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夠像特級教師那樣把技能訓練和情景教學結合在一起還真的不容易!這將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今天開始我對劉一洲、楊開來等人開始了“絕對板臉”制度,同時輔之以談心制度,效果還挺靈的。當然看着這些“活寶”,心裏還是挺想笑的,強忍着還真有些難過!呵呵!不過能制服他們就要這樣!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8

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註釋。對於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為題眼。那麼如何抓住“月”創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

師説:“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託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誇張綺麗,喜好喝酒,並且酒後作得一首詩,被稱為“詩仙”。學生心中想着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麼詩呢?瞭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説:“我以為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咱們的教學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月”“江”,教師要激發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並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的想象。

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為學生創設更好的情境。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9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的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並不熟悉。備課時,我就在想,為什麼編者會選擇李 白的這首詩為學生學習的版本呢?之後,我翻閲了“唐詩鑑賞”這本字典,瞭解到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並且, 這5處地名在詩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詩人寫作詩歌時巧妙地把它們融合在了詩句的各個部分,實在令人佩服。再從詩的整體來看,短短四行字,卻給讀者展示了從四 川清溪到長江三峽的千里出遊圖,其磅礴氣勢也令人折服。

於是在課堂上我就抓住了這兩點來進行教學。

首先是解題,“峨眉山月歌”這個詩題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詩歌,即這是一首寫峨眉山月亮的詩歌。

接 着,我告訴同學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要求同學自由讀古詩,找出這5處地名來。5處地名找出來以後,

學生對 這首詩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時若放手讓他們自己來讀懂詩意對於半數同學來説還是有困難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學生再讀古詩,試着解釋詩意,遇到困難可 以提出來。果然,學生對詩句中倒裝的寫法不明白,這“半輪秋”成了首當其衝的難題,在老師提醒“半輪是用來修飾月亮的”後,學生才弄明白了詩句第一行的意 思。在此,我結合半輪月,配以簡筆畫介紹了上弦月、下弦月,瞭解了詩人出遊的大致時間。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從字面解釋並不難,主要是學生得發揮自己的想象,並結合生活中人在動景物跟着動的生活經驗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當。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兩行只要明白“發、君、下”的意思,詩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 解了古詩的大意,第三遍品讀古詩的要求是根據整首古詩的理解寫出李白的出遊路線。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品讀中在腦海中展現出這幅千里出遊圖來。或許是因為對詩 句理解不透徹,或許是因為平時很少看地圖,對此線路缺少了解,這條“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峽”的線路圖出錯的同學很多,特別是渝州和三峽的次 序,大部分同學給換了位置。我立即想辦法補救,以講台為“清溪”要到“三峽”去,以次明瞭“三峽”是最終目的地。教室的一過道為平羌江,我順江而下,向後 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輪秋月,前面不遠我將要到達的地方是“渝州”。學生對這樣形象的説法更能接受。

最後,在有節奏地朗讀故事的基礎上還留有一點時間給學生反覆吟誦古詩,形成積累。

原本在教學設計中還有讓學生結合書上的畫面以山月為題説一段話的訓練,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欣賞水平限制了這個訓練,難以完成美的欣賞與創造,只有以教師語言給予補充,此教學設計得再思改進。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10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的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並不熟悉。備課時,我就在想,為什麼編者會選擇李 白的這首詩為學生學習的版本呢?之後,我翻閲了“唐詩鑑賞”這本字典,瞭解到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並且, 這5處地名在詩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詩人寫作詩歌時巧妙地把它們融合在了詩句的各個部分,實在令人佩服。再從詩的整體來看,短短四行字,卻給讀者展示了從四 川清溪到長江三峽的千里出遊圖,其磅礴氣勢也令人折服。

於是在課堂上我就抓住了這兩點來進行教學。

首先是解題,“峨眉山月歌”這個詩題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詩歌,即這是一首寫峨眉山月亮的詩歌。

接 着,我告訴同學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要求同學自由讀古詩,找出這5處地名來。5處地名找出來以後,

學生對 這首詩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時若放手讓他們自己來讀懂詩意對於半數同學來説還是有困難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學生再讀古詩,試着解釋詩意,遇到困難可 以提出來。果然,學生對詩句中倒裝的寫法不明白,這“半輪秋”成了首當其衝的難題,在老師提醒“半輪是用來修飾月亮的”後,學生才弄明白了詩句第一行的意 思。在此,我結合半輪月,配以簡筆畫介紹了上弦月、下弦月,瞭解了詩人出遊的大致時間。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從字面解釋並不難,主要是學生得發揮自己的想象,並結合生活中人在動景物跟着動的生活經驗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當。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兩行只要明白“發、君、下”的意思,詩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 解了古詩的大意,第三遍品讀古詩的要求是根據整首古詩的理解寫出李白的出遊路線。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品讀中在腦海中展現出這幅千里出遊圖來。或許是因為對詩 句理解不透徹,或許是因為平時很少看地圖,對此線路缺少了解,這條“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峽”的線路圖出錯的同學很多,特別是渝州和三峽的次 序,大部分同學給換了位置。我立即想辦法補救,以講台為“清溪”要到“三峽”去,以次明瞭“三峽”是最終目的地。教室的一過道為平羌江,我順江而下,向後 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輪秋月,前面不遠我將要到達的地方是“渝州”。學生對這樣形象的説法更能接受。

最後,在有節奏地朗讀故事的基礎上還留有一點時間給學生反覆吟誦古詩,形成積累。

原本在教學設計中還有讓學生結合書上的畫面以山月為題説一段話的訓練,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欣賞水平限制了這個訓練,難以完成美的欣賞與創造,只有以教師語言給予補充,此教學設計得再思改進。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11

空間與圖形是我們國小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一個難點。圍繞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有主題、有實踐、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過課堂這個充滿創造的教學領域,獲得了一些認識。

1.給學生創設大膽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初步建立圖形的表象。 現代教學論主張:“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只有經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探索新知,學生所獲得的認知體驗才更豐富、更深刻。因此,老師在教學中給學生創設了一種寬鬆的活動空間,讓學生想辦法由體得到平面圖形,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有用印油印的;有用剪刀剪的;有畫的……學生用不同的辦法得到了物體的一個面,從而感悟到了體、面間的聯繫,(面從題中得,面在體上)初步建立了這些平面圖形的表象。

2. 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場所,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圖形的特點,形成圖形的表象。 為了使學生對圖形有更深入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表象,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摸一摸、折一折、議一議中,把自己的感覺和發現説給身邊的同學聽,通過摸、折、議使孩子們體驗到了圖形的特點,如:有的學生在摸的過程中感覺到圖形的面是平平的;有的學生在折的過程中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4個角也相等;……這就加深了對圖形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了圖形的表象。 教師把解決問題的探索權留給學生,讓學生在主動從事數學活動中,親自參與、經歷並親歷數學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最大限度的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弗賴登塔爾曾經説過:“學這一活動最好的辦法是做。”教師只有把數學學習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才能使數學活動成為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建構,主動發展的過程。

3. 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靈活、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教師應善於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靈活、創造性的運用教材,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打破了教材僅僅要求學生能辨認圖形的要求,而是讓學生在摸、折、議的數學活動中,感悟、體驗每種圖形的特點,但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不同,每個孩子的感受和發現不同,但在討論中可以達到集思廣益,如:本節課中有的孩子發現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有的孩子發現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有的孩子還發現圓與其他圖形不同,扶着它可以滾動等等。真正使所有的孩子在數學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4.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的環境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下創新發現。 整節課老師都以“智慧老人”這個情境貫穿始終,出於好奇,也出於對聰明和智慧的一種渴望,學生的探究慾望非常高,當同學們認識了長方形後,有的同學立刻想到拉動長方形的一組對角可以得到平行四邊形,老師不是立刻給予肯定,而是讓學生拉動長方形框架加以證實,學生在拉動長方形框架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分析,發現長方形和平形四邊形都易變形;有的同學還由長方形猜想平行四邊形對邊也一樣長……老師善於創設和諧民主的環境氛圍,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 此外,課堂上教師注重評價的多元化,使師生關係平等融洽。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12

《果園機器人》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是一篇體現電腦神奇的文章,介紹了果園機器人的特點,內容簡單,比較有趣。因為課文內容比較簡單易懂,因此我也不打算多花大力氣去講解這篇課文。

我先讓孩子們自己讀課文,把生字解決了,把課文讀通順;然後就是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本來我想讓學生再讀讀課文,説説果園機器人怎麼樣?哪些地方有趣?找出文中的句子讀一讀。後來我想還是讓學生再讀讀課文拋個大問題給孩子們吧!讓孩子來説説自己讀了課文知道了什麼?學生交流説:“我知道了這個機器人很有趣?”“如果沒有電,機器人要‘罷工’。機器人會‘罷工’像人一樣,很有趣。”這時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罷工”,學生繼續交流:“沒有了電,機器人會‘餓倒’。這個地方我覺得很有趣。”“我知道機器人很聰明能幹。”師點撥: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找、讀句子理解了課文。

其實學生尋找理由的過程,就是把課文重點的句子,精彩的句子梳理了一遍。對於長文,略讀課文,我覺得要克服面面俱到的通病,要學會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取捨,善於突出重點。當學完後再讓學生説説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再商榷解決,對於重點的孩子們沒有提到的,這時我們可以發揮主導作用了,引領孩子們去理解。這樣使孩子們真正學到了知識,解決了孩子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應該説每篇文章都可以找到它的突破口和支點,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牽動對全文各部分的閲讀感悟,就能實現閲讀結構的優化。關鍵是我們老師能深入的理解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把握課堂,多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深入理解新課標的精神,提高效率這個目標就一定可以實現。教師“教”的時間壓縮了,相應地,學生“學”的時間就增加了──學生在閲讀時就有時間進行感受、進行理解、進行欣賞,進而真正感受學習語文是快樂的幸福的。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篇13

1、在遊戲時必須把要求提前提清楚,教師的引導語相當重要;

2、在教具的佈置上要考慮更全面,一個班的孩子較多,佈置時注意範圍要大,要有一定的距離,一次要能容納下這麼多的小朋友,這樣應該會避免混亂現象的發生,使遊戲表演很好的進行。

3、在表演時可以配上舒緩的背景音樂,以緩和孩子們的情緒。

4、各個環節還可以更緊湊一些。

對於遊戲混亂的情況,也有同事提出,孩子看見佈置在那裏的蘋果、香蕉等肯定會興奮的,可以把這些先遮擋起來,可能會好些。但又考慮到事先先遮擋的方法已經不再提倡,而且把遮擋物拿開又需要花費時間,所以這次還是以開放的形式出現。修改後將再次試教,面對陌生的孩子們,説心裏話,對於遊戲的環節我心裏真的沒有底了,有點心理障礙了。但願這次能順利進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qwpd3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