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1

語文是一門內藴豐富、審美趣味很強的學科,上好語文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初讀課文《草蟲的村落》就覺得有趣,草叢是村落,甲蟲是村民,還有遊俠,遠方親戚,音樂家,工程師……多麼奇妙的想象,多麼有意思的故事啊。我想這篇文章學生也一定會喜歡。果然,大概學生天生對小蟲感興趣,閲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充滿了熱情,也追隨着作者的目光進行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感受到了草蟲的生活以及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整個課堂激情湧動,現擷取幾個片段,細品一二: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一、抓住關鍵詞,享受樂趣

在解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有的學生抓住“又”字説作者肯定經常這樣來觀察草蟲;有的學生抓住“躺”説作者看似悠閒,其實在動腦筋;有的説在靜謐中觀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愜意。於是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樣地躺着,姿勢會有哪些。學生就展開了想象,有的説躺成一個“大”字;有的説手託着頭,翹着二郎腿;有的説嘴裏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説趴在地上,託着下巴,翹着小腿……在學生的説中,發現他們真的彷彿就是作者,彷彿也就在草叢中,看喜歡的小草蟲。

二、抓住重點句,展開想象

在課堂上,我抓住了三處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它們互相在傾訴些什麼?“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對這隻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啟發想象,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什麼?第九自然段:“我看見了許多許多……”發揮想象,“我”還會看到什麼?讀了這篇課文的孩子們,我想沒有一個會對這些問題不感興趣。很快地,他們的興趣、想象力被激發,紛紛呈現精彩絕倫的回答。在創設這種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下,調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讀中,以激發學生的想象空間。我想,這樣要比把文章切成幾塊拋給學生好得多。當然,這想象是不能脱離文本的,在想象時,還要學生品味作者怎樣描寫,如何表達,你能不能學學作者,把自己的想象生動地説一説?這樣,也把體會各種修辭的妙處結合起來而不會顯得空洞了。這些想象自然而然地起到以讀悟情,以想品情,以情激情的作用。學生讀在其中、感在其中、悟在其中並樂在其中,對課文的感受深了,讀起來自 然就有“情”有“意”了。也許,這才是孩子們眼中的“草蟲的村落”。在文章後半部分,作者寫到:“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於是問學生,作者在這村落裏還可能看到哪些村民呢?他們有什麼職業,都在幹什麼呢?可以仿照課文的寫法,像作者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寫你可能看到的一種或兩種小蟲。 由於前面感悟的到位,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他們紛紛拿出筆和紙開始寫,後來的小練筆都還不錯。

這課堂小練筆,在學生感悟文字,體悟寫法的基礎上進行,對學生沒有一點負擔,反而是輕鬆上陣,一蹴而就。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加上自己練筆,知道了動物、小蟲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愛人,也有可愛的一面,也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而增強了閲讀的興趣,感受到語言的美麗,對學習文章的表達也更感興趣。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2

語文是一門內藴豐富、審美趣味很強的學科,上好語文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初讀課文《草蟲的村落》就覺得有趣,草叢是村落,甲蟲是村民,還有遊俠,遠方親戚,音樂家,工程師……多麼奇妙的想象,多麼有意思的故事啊。我想這篇文章學生也一定會喜歡。果然,大概學生天生對小蟲感興趣,閲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充滿了熱情,也追隨着作者的目光進行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感受到了草蟲的生活以及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整個課堂激情湧動,現擷取幾個片段,細品一二:

一、抓住關鍵詞,享受樂趣

在解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有的學生抓住“又”字説作者肯定經常這樣來觀察草蟲;有的學生抓住“躺”説作者看似悠閒,其實在動腦筋;有的説在靜謐中觀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愜意。於是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樣地躺着,姿勢會有哪些。學生就展開了想象,有的説躺成一個“大”字;有的説手託着頭,翹着二郎腿;有的説嘴裏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説趴在地上,託着下巴,翹着小腿……在學生的説中,發現他們真的彷彿就是作者,彷彿也就在草叢中,看喜歡的小草蟲。

二、抓住重點句,展開想象

在課堂上,我抓住了三處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它們互相在傾訴些什麼?“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對這隻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啟發想象,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什麼?第九自然段:“我看見了許多許多……”發揮想象,“我”還會看到什麼?讀了這篇課文的孩子們,我想沒有一個會對這些問題不感興趣。很快地,他們的興趣、想象力被激發,紛紛呈現精彩絕倫的回答。在創設這種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下,調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讀中,以激發學生的想象空間。我想,這樣要比把文章切成幾塊拋給學生好得多。當然,這想象是不能脱離文本的,在想象時,還要學生品味作者怎樣描寫,如何表達,你能不能學學作者,把自己的想象生動地説一説?這樣,也把體會各種修辭的妙處結合起來而不會顯得空洞了。這些想象自然而然地起到以讀悟情,以想品情,以情激情的作用。學生讀在其中、感在其中、悟在其中並樂在其中,對課文的感受深了,讀起來自 然就有“情”有“意”了。也許,這才是孩子們眼中的“草蟲的村落”。在文章後半部分,作者寫到:“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於是問學生,作者在這村落裏還可能看到哪些村民呢?他們有什麼職業,都在幹什麼呢?可以仿照課文的寫法,像作者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寫你可能看到的一種或兩種小蟲。 由於前面感悟的到位,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他們紛紛拿出筆和紙開始寫,後來的小練筆都還不錯。

這課堂小練筆,在學生感悟文字,體悟寫法的基礎上進行,對學生沒有一點負擔,反而是輕鬆上陣,一蹴而就。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加上自己練筆,知道了動物、小蟲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愛人,也有可愛的一面,也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而增強了閲讀的興趣,感受到語言的美麗,對學習文章的表達也更感興趣。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3

4月7日,全縣西片古詩教學研討會在採花國小舉行。當我上完《望廬山瀑布》一課後,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感受頗深:要想上好一節課,真的要花很多的時間與精力。真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呀。從最開始的備課,到最後的授課,這過程中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思考的。

一、目標的確定要準確

《望廬山瀑布》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首古詩。這首詩歌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詩歌很美,詩歌裏藴藏的畫面更美。他運用了極其誇張的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這是李白的名篇之一,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深入地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難度很大。畢竟,二年級學生的閲歷,感悟能力,知識水平還是很有限的。因此,目標的確定要準確。我也花了很大的功夫。第一次試講是在我自己班上上的,學生很熟悉老師的教法,也很靈活,回答問題也很積極,課中表現都很出色,感悟的也很深刻,只是花的時間很長,導致後面的寫字任務沒有完成。試講完之後,自我感覺不好。明顯的感受到,學生要深入地體會要的是時間,教師也時有越俎代庖的現象。我們學校語文組的老師也提出了意見,一致認為:二年級的詩歌只要求理解大意,重點是背誦。我吸取了教訓,將目標降低了要求。重點放在朗讀上了。目標中感悟詩意前加上了一個詞“粗淺的”。是的,作為教師,不管上那一課,首先一定要把目標確定好,不要隨意的拔高或降低要求。

二、導語的設計要精彩

一堂好的課,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將學生深深地吸引住,讓學生想,樂學。在第一次備課中,我只在想,怎麼讓學生多積累點知識,多瞭解一些大詩人的常識,沒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所以,在開課時繁瑣的向學生介紹李白的出生、經歷、字號、詩集等等。這真是徒勞無功,事半功倍呀!學生一點興趣都沒有,認真的學生 還跟着讀一讀,不愛學的學生簡直不知道老師在做什麼。就連我的激情範讀都沒能與學生產生共鳴。這樣的導入是失敗的,得改!在所有老師的幫助下,在激烈的討論中得出了結論: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直接出示瀑布的畫面,從視覺上清晰的感受瀑布的壯觀,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眼球。在後來的教學中確實證明了這一點:好的開頭時成功的一半!

三、內容的安排要靈活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主要是以識字、寫字為重點。一般有專門的識字,寫字環節。在開始的試講中,我也是先單獨識字,然後學文。結果是效果不好,時間也不夠。怎麼辦呢?就連睡覺的時候我都在思考。經過反覆地斟酌,我認為在文中識字比較好,一邊學古詩,一邊認生字。因為本課要認的生字只有4個,很少。這樣做既節省了時間,又聯繫詩句理解了生字的意思,效果會好一些。如:學習第四行古詩的時候,首先就出示“疑”,教大家認、讀然後“找朋友”明白其意思:以為,懷疑。看到這麼雄偉的瀑布從山頂上瀉下來,作者以為是什麼呢?學生讀詩句,很快就會明白整句詩歌的意思了。這樣既學了詩句,又結合課文學習了生字,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四、朗讀的指導要細緻

國小的整個語文教學都應當以朗讀為主,不管是那種類型的文章,都必須在讀中去感悟,理解,體會。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就更應當以朗讀指導為主了。教師的範讀,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要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開課後,我為學生範讀了一遍課文。雖然,我在上課時課件出了一點小問題,沒有播放出配置的一點古箏的音樂,但並不影響我的範讀。我看見學生情不自禁的跟着我一起朗讀古詩,心裏真的很高興。

課中,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齊讀,小組長帶領大家讀等,悟出了詩歌中所藴藏的優美的畫面時,教師一定要做具體的指導。那些字該重讀,詩歌的節奏時怎樣的,古人讀詩,吟詩時搖頭晃腦,聲斷氣不斷的樣子······這些朗讀的技巧,教師都要做細緻的指導。讓學生從小就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不唱讀,不拖讀。由此而感受到朗讀詩歌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背誦古詩的興趣,從而積累古詩中的名句,做好長遠的打算,奠定基礎。今後在寫作中能信手拈來。正所謂:熟讀唐詩八十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要上好一節課,真的不簡單。必須經過反覆的思考,反覆的修改,反覆的試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4

教學本課我從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語言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採用學導式教學法,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全文教學分為初探性引讀,深究性引讀,內化性引讀三個階段,安排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四個環節。如精講環節,我着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説的兩句話。

1、“小孩家知道什麼!”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説:“不是常對你説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抓住“堅決”“常”“輕易”“什麼時候”展開教學,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着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________沉着、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説明了什麼?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學生體會到了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情,英勇無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緊扣文章的中心詞語“信心”一詞,展開教學,這樣對於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會更有幫助。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5

很多時候,我們大人都喜歡用方程來解題,這固然是因為到了中學大量學習了各種各樣的方程,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二元一次等等,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方程對解題思路的解放,列算式解決實際問題時,解題思路常常迂迴曲折,而他從根本上讓學生脱離了繁瑣的思路分析,而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解題思路往往直截了當,降低了思維難度,它讓學生從一個簡單的思路——找等量關係來解題。所以説,這個單元的知識如何教好,從而讓學生學好是非常重要的。

一、用字母表示數要注意對數量關係的理解

用字母表示數是學生學習代數初步知識的起步。在算術裏,人們只對一些具體的、個別的數量關係進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數後,就可以表達、研究具有更普遍意義的數量關係。可以説,學習代數就是從學習用字母表示數開始的。

對國小生來説,從具體事物的個數抽象出數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更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而在老師們的教學實踐中,由於在進行用方程解題時格式非常重要,因此往往老師們教學時都會特別強調格式。可是從學生的後續學習來看,我慢慢發現,其實在教學這一部分知識時,老師要注重學生對數量關係的理解,也就是説要加強對學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的訓練,也就是寫代數式的訓練。因為這是列方程的基礎。所以,在這裏教師一定要向學生強調並反覆練習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讓學生明白以往學習的所有數量關係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中都能用到。如:原來有100元,用掉X元,一樣的要用減法求還剩下多少錢,買了3個練習本,每個A元,一樣的用乘法來求一共要多少錢。讓學生在這樣的大量的練習和強化中,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數量關係和以前是一樣的,只是現在所用的符號不一樣,其實,從廣義上來講,字母是一種符號,數字也是一種符號。

二、注重方程的意義的教學。 

方程是什麼,教材中是這樣説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其實,這只是從方程的表現形式來給方程下定義。 也就是説,從表象上來説,如果一個式子是一個等式,並且含有未知數,我們就説這個式子是方程。但是,從數學的本質上來説,方程的意義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熟練地列方程解決問題,那麼,在你列方程解決問題時,你每次抓住的核心是什麼呢?是等量關係。所以,方程最本質的教學意義應是同一個量(或相等的量)用不同的形式去表達。但很多時候,老師們在教學方程的意義時,往往只研究了方程的表面形式,也就是書上所説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所以,老師們一般都是從等式入手,讓學生在認識等式的基礎上引入未知數,然後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這樣一節課教下來,學生除了會判斷一個關係式是不是方程,還知道了什麼呢?這樣的學習對於後面的列方程解決問題真的有幫助嗎?我想,每個人靜下心來想想,應該都會有答案。

三、解方程的教學時不要被以前的教材編排所影響。

新教材對於解方程的安排是變動非常大的。以前我們是根據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解方程。一開始時,還不和學生説解方程,叫求未知數X。而現在的教材編排時是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解,當然,在教材上並沒有歸納出等式的性質,畢竟,在學生的國小階段,只要讓學生明白,在等式的兩邊同時加、減、乘和除以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等式的性質。從學生的學習上來看,我覺得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這種方法的,特別是比較簡單的方程,學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誰抵消,怎麼抵消,基本上問題不大。不過,到了稍微複雜的方程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也許是我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因為總是考慮到學生不喜歡列方程(以往的學生都有這個問題,可能就是覺得方程的格式繁瑣,好像步驟也不少,學生總不喜歡),所以,我就想怎麼讓學生少寫點字,所以,在具體的書寫格式和步驟上,和教材稍微有點不同,我沒有象教材那樣寫出怎樣應用等式的性質的那一步,而是讓學生直接寫出這一步的結果,以至於到了後面,有部分學生就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象5(X+3)=55這樣的方程,學生掌握得比較差,也可能是學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時,還是沒有很好地建立這樣的一個式子是一個整體,表示一個數量這樣的概念,儘管也進行了一些強調。另一個方面就是具體的步驟可能也對學生有影響,所以,我個人認為,可能讓學生按照書上的步驟來寫儘管麻煩一點,但對於學生理清思路可能更有幫助。

總的來説,我覺得簡易方程這個單元,只要讓學生有很好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的基礎,再加上對方程的本質意義有清晰的理解,知道怎樣解方程,其他的應該都不是問題,畢竟,上面的這些都是為列方程解決問題打基礎。基礎打好了,後面的問題就都能能迎刃而解了。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6

《大海那邊》這篇課文通過三隻小螃蟹的話,講述小螃蟹對大海那邊究竟是什麼的探討。課文中三隻小螃蟹由“初升的太陽”、“駛往美國的船隻”和“高掛的月亮”聯想到大海那邊是“太陽的家”、“美國”和“月亮的故鄉”。課文內容生動,語句優美。最後以“大海那邊到底是什麼呢?” 結尾,留給讀者更多想象的空間。通過學習,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學習課文,帶着問題,展開想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而恰當的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大海那邊》是一篇童話故事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創設了一個“童話天地”的情境,將相對枯燥的語文學習和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有機聯繫。藉助投影,在導入時,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個色彩豐富、生動的畫面:早晨,海對面的天空現出美麗的玫瑰色。靜靜的海灘上,三隻早起的小螃蟹,揮動着大鉗在做體操。三隻螃蟹一、二、咔嚓、咔嚓、三、四、咔嚓、咔嚓、五、六、七、八、咔嚓、咔嚓……就像聽從指揮一樣,它們一邊做操一邊在討論,大海那邊究竟是什麼呢?然後出示課題《大海那邊》,讓學生讀了課題質疑。短短的時間,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絃,迅速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的情境設計,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喚起了學習的慾望,樂於學習。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7

本課是一篇兒童詩,內容淺顯易懂,朗朗上口。因此我重點放在了拓展延伸上。本課提到了很多書刊,有很多都是孩子們熟悉的數目,讓孩子們講講有關人物或故事等。孩子們的興趣可濃厚了。

小小的一首兒歌成了孩子們瞭解知識的窗口。之後,我也讓孩子們模仿小詩的格式寫寫自己的小書櫥。孩子們迫不及待的要表達,一首首小詩很快展現眼前。孩子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悦。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孩子們不僅瞭解了很多知識,還激發了孩子們寫作的興趣。可見,只有善於引導孩子們,他們都會有收穫的。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8

柏拉圖説:“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裏的”。我非常的喜歡這句話,併力圖以它來做為我教學的精魂——讓學生樂學、好學。本課是第六單元《短文兩篇》之其一,是人與自然渾然交融的精品之作,融入了作者的細膩情思。本節我圍繞一個“美”字進行教學,雖取得了一定教學效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現反思如下:

一、 小組合作討論不是膚淺功夫。

對於小組合作的任務,我只停留在了對文本釋義的層面上。讓學生邊讀邊譯,小組合作解決重難點,而對於文章中體現的作者情趣、思想感情等未讓學生進行深層的對比思考和探討。特別是對“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一句中體現的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之情體會不深。所以,我認為搞好小組合作教學的關鍵是對學生徹底放手,相信學生,深度的問題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合作激情。

二、 綱舉目張,有效教學。

本文篇幅短小,語言優雅。我的初衷是把文章與《三峽》對比教學,結果設計地內容過多,課堂結構過於宂雜。在處理思考問題“這兩篇短文都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試加以説明”時,只是把思想感情做了簡單的對照,未能聯繫時代背景進行深入的分析。既想把文本知識説透,又想把兩課對比深化,結果是的兩項都渉入不深。想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所以教學中一定要敢於放棄,抓住重點進行教學才能綱舉目張,有效展開。

三、 有“讀”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

自讀是基礎,誦讀是重點,悟讀是關鍵。古文教學中我一直本着“自讀,通大意——誦讀,理文脈——悟讀,重積累”的原則進行。在自讀,誦讀的基礎上悟讀,美讀。文中的“高峯入雲”的“入”、“猿鳥亂鳴”的“亂”、“沉鱗競躍”的“競”······都是極富表現力的詞語,如果能讓同學們賞析、體會這些詞語的美妙,我想讀起來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沒能賞析語言美,不能不説是這節課的遺憾!由於條件限制,教學情境也未能達到更好,學生朗讀未能真正放開,那種由衷的美讀未能引導到位。有“讀”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所以我想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種因素,如加上舒緩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努力讓學生做到體會文章之美,美讀,悟讀。

課堂上還學生一片自主的天地,給學生創設一個鍛鍊的機會。課堂上留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為學生創設一個討論的氛圍,讓課堂成為智慧閃爍的課堂。這樣才能真正的置學生於主體的位置,真正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才真正是學生的課堂!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9

《長 城和運河》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古代勞動人們的偉大。在遼闊的中國版圖上,長城由東向西,撇出凝重雄偉的陽剛一筆,運河自北到南,劃出恬靜平和的陰柔一 捺。這一切奇蹟的締造者,就是我們平凡而又偉大的祖先。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下,學生的朗讀能力,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思維能力怎能不得到極大的鍛鍊和提高?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説明很多家長都能配合老師完成資料的收集。

由於事先都收集了資料,所以孩子們對長城和運河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在上課之處就已經深深為長城和運河而感到驕傲了。因此在課堂上我並沒有着重介紹相關背景資料,而是簡單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檢驗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梳理資料,逐步學會尋找資料,理解資料。

今 天的教學我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範,然後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 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最後我還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唱的歌的曲調來唱一唱《長城和運河》這首飽含愛國情感的詩歌,學生的盡頭可大了,這樣一來學生就輕輕送送地背完了這首詩,同時激發學生的 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10

《説勤奮》是蘇教版國標本國小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説理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説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觀點、生動的事例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説理文的魅力。文章主要講述了司馬光和童第周刻苦學習的故事,告訴我們從小要珍惜時間,勤奮讀書。

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目的是讓學生明確作者的主旨,接着引導學生體會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學習和長大後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開的,通過研讀詞句明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然後讓學生按照自學要求自學第三小節,討論交流後明白“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資源,使課堂教學為學生服務。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鑑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為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於其他學科的特質。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更有創新地引讀。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理解文中“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

在學習童第周的故事時,我主要採取讓學生自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由“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導入整個故事。讓學生先試着解釋一下這句名言的意思,再結合童第周的故事談一談對這句話的認識。學生通過反覆讀,逐一體會: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童第周的“拙”體現在哪些方面?面對自己的不足,他又是怎樣做的?為什麼他基礎比別人差卻能取得成功呢?圍繞着這幾個問題,學生在讀與思考之中逐漸理清了思路,問題的設置也激發起了學生學期的熱情。

不過在課堂教學中,還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夠的:首先是感覺課堂上某些過渡不夠自然,語言不夠精煉。其次是在交流相關“勤奮”的名人名言時,學生的積累太少。故在今後的課前預習方面要引導學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養他們蒐集資料、積累知識的能力。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11

1、朗讀指導到位,訓練紮實有效。

朗讀是閲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新課標指出在閲讀教學中要以讀文本,以讀促講,以讀導思,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在最大限度上引導了學生朗讀。一開始是學生的個人個性化的自由朗讀,接着是指名有感情的句子朗讀,然後是同學間,男女生間的賽讀,幾乎使朗讀貫穿始終。個別讀我強調梯度指導,讓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展示讀我請大家欣賞,邊讀邊想象畫面;男女賽讀,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使學生興致昂揚……形式多樣的朗讀極大地激發了孩子的閲讀興趣,真正使學生願讀,愛讀,樂讀。

2、激情地投入

因為喜歡,才能激情地投入;因為喜歡,也就不再覺得勞累。在課堂上,我始終走在學生中間,和學生打成一片。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的距離,教師的眼神、動作、語言和學生的眼神、動作、語言相互交流着對文本的理解。因為老師對文本激情地投入,對課堂激情地投入,對學生激情地投入,點燃起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全心地投入,使得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學生的學不再遊離,不再勞累;上課成為一件樂事,一件願意全身心投入的事。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12

《趵突泉》一課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而且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學好這篇文章可為今後寫景的文章做好鋪墊。本文通過讓學生了解濟南名勝趵突泉的特點,學習和體會作者細緻觀察和具體形象的描寫景物特點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想象的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審美的情趣。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以欣賞趵突泉的美為線索,結合重點詞句朗讀品味文本的美,視頻短片衝擊視覺感官的美,引導參與、自主探究進行教學方法的美。

一、抓住線索,質疑美

教學本課,我主要抓住了趵突泉的水、大泉的景色、小泉的美麗這三個重點進行教學,課的開始我直入主題,一問激起千層浪,“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趵突泉的美麗的?”教學中始終抓一條線索:以“假如沒有趵突泉泉,濟南會丟失去它一半的嫵媚”為線索展開,並貫穿整個教學,形成一唱三歎、步步深入的效果。我抓住能夠貫穿全文的重點句“假如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嫵媚。層層深入學習挖掘文章內涵。從文章開頭質疑為什麼三大名勝趵突泉卻佔據一全文筆墨進入課文學習。在整體感知課文後,引到老舍爺爺遊覽了趵突泉後,怪不得發出這樣的感歎:“假如沒有趵突泉泉,濟南會丟失它一半兒的嫵媚。”欣賞完大泉的氣勢美,小泉的姿態美后,再次誦讀“假如沒有趵突泉,濟南定會丟失它一半兒的嫵媚。”時加深對此句話的理解、感悟。而在學完小泉的有趣之後,又迴歸到:“假如沒有趵突泉泉,濟南會失去它一半兒的嫵媚。”一次次的迴歸,讓學生逐漸地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更體會到趵突泉在濟南的重要位置。

二、品讀課文,感受美

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理解趵突泉的特色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讀懂內容就必須品讀全文,從字裏行間去感受趵突泉的美。從而促進學生充分接觸文本,教學中我教給學生抓詞語意思理解句子,體會句子從而理解課文,最終是感悟趵突泉美的 。在學生學習泉水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從句子中提煉出重點詞語,反覆閲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去尋找,去感悟。如學習理解“清淺、鮮潔”這兩個詞語時,首先學生説意思,然後引導學生體會趵突泉總的特點。在理解趵突泉冬天時的美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仙境”的意思,再想像出畫面,做到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最後我採用感情朗讀的方式夯實對文本的感悟,感受美。在品讀課文時,我採用師範讀、學生小組讀、個人讀、配樂朗讀的方式品讀課文,去感受大泉和小泉的特點,從而感受美。

三、品味語言,創造美;

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在教學中一是緊緊抓住大泉的晝夜翻滾、生生不息的特點進行重鼓敲擊,二是抓住小泉活潑可愛、善變有趣的特點,進行感悟積累。課堂上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反覆品讀、欣賞,對個別詞語的反覆推敲、評析,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積累。同時讓學生憑藉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聯想,來理解文中所描繪的趵突泉的特點以及感受它的美,記得引導學生學習小泉特點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理解,通過讀、畫、議的方式體會小泉的特點,班上有位同學在品味作者語言精準的同時,想象畫面,採用畫的方法把小泉氣泡的美麗躍然紙上,更形象的創造了美。

四、觀看錄像,昇華美

這麼美的文章,語句精美吸引讀者,對於國小生來説,文圖結合會超越文本的美,我精心製作了課件,有圖片,有實景視頻,在視覺上給學生強烈衝擊昇華了文本之美。教給學生把觀察圖片、視頻錄像和理解課文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方法。要求學生先仔細觀察多媒體課件,再讀讀課文,通過看圖片和視頻錄像,加深對描寫大泉和小泉的重點句子的理解,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的語言把事物的特點寫清楚的。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也培養了他們的想像能力,把所見的景色和自己的聯想、感受結合在一起,仔細體會寫這些句子的意思。同時,在教學“泉水”這一節中,通過朗讀後看錄像使學生感受到彷彿在濟南美麗的山光水色之中。在教學“大泉的景色”這—環節中,我要求學生—邊描繪泉景,—邊想像,最後播放錄像,由此讚歎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給人以一種神祕的感覺,使學生打開想像的閘門,產生種種遐想。教學“小泉的美麗”這一節,則具體描繪它的多姿多態和有趣活潑。引導學生充分地想像,拓展他們的思維,在想象課文所描寫的小泉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就課文中的省略號展開想象:還有很多小泉作者沒有寫出來,你能想象出它們的樣子嗎?學生在説一説、畫一畫、讀一讀的語文活動中,紮實有效的理解,學生在民主、平等、開放的教育氛圍下鼓勵學生敢想、敢説,最後播放錄像增強學生對小泉特點的理解。對於大泉充滿力量的陽剛之美與小泉的陰柔秀美之間的區別,由於學生的生活體驗還比較貧乏,所以體會不深,感受不夠,所以在課件製作上我頗下一番功夫,學生在圖片及美文的感染下,理解並體會泉的美麗特點,引導學生學習事物特點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感到在教授本課時學生讀的時間還不算很充分,打算進行仿寫也沒有時間進行,語文課堂上的課外延伸力度還不夠,這都將成為我今後語文教學新的使命。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13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悦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草叢的村落教學反思 篇14

通過前後兩次的授課實踐,預先設置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但其中仍出現了不少問題。經過師傅和組內各位老師的指導,我又習得了些經驗體會。

首先,問題還在於課堂不夠形象、生動。正如張老師所説,導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讓生長在海邊的學生調動最大的生活經驗,進入與海浪、海岸的溝通,但由於我沒有給學生以視覺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聲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遠離學生的課堂學習。而在問題設計上,教師的語言尤欠生動,過於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其次,對文本主題的探究還不夠全面。第一次授課時,我在引導學生挖掘這首散文詩的第二個層面的主題時,對作者紀伯倫做過相關的簡介,但沒能結合他的身世和經歷,從詩人與祖國的情感方面來探究。雖然這點在第二次授課期間得到了補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層面主題與第二層面主題之間。但從課堂的總體架構來看,這部分內容的加入破壞了課堂設計的整體性,有點“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感覺。而這個愛國主題又不得不説,因此左右為難。後來,還是葉老師幫忙解決了這個難題。那就是將愛國主題放在最後——由詩人出生地環境與文中的海的環境做一聯繫,再用創作背景的相關説明做一個巧妙的過渡並出示詩人流亡海外,為祖國的獨立而奔走呼告的經歷,那麼讓學生理解文中所表現的那份對國土的思戀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還要學會對課文相關資料與課文內容的結合與轉化運用。而有時一個巧妙的過渡就能讓左右為難的事變成兩全齊美。這也是師傅經常向我強調的。

最後,就是朗讀問題。總所周知,語文學科的朗讀非常重要,更何況是這樣優美的散文詩。陳老師不止一次給我們年輕教師指出,教師的朗讀能夠帶動學生的品讀,調動學生的情感。但是,在我們自己做學生時,默讀、速讀已經成為習慣,對於高聲朗讀確乎十分陌生。然而我還是相信“勤能補拙”這句話,反覆的練習定能夠提高我們現有的朗讀水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oj9g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