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勸學》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勸學》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勸學》教學反思 篇1

上完《勸學》課堂後,深刻反思,通過教學雖然在識字教學和閲讀教學中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對本節課的教學,回憶起來感到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現做一下總結反思,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克服。

《勸學》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教學本節課在備課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對人物的介紹,詳細準確。在引入課題時設計的三種方法,最後採用激趣導入法。同時本節課能注意讓學生積累好的詞句。例如:教學指導講解詩意之後,鼓勵學生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出示了格言警句。(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盛所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礪,歲月不待人。)

古文教學還要讓學生學以致用。學生不願意學習古文的原因除了需要識記的知識太多不易掌握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許多學生認為古文與時代距離太遠,於實際生活無用。在這個問題上,我想到的就是如何讓學生覺得古文有用。首先我設計了一個翻譯的環節,把《勸學》中課文沒有選取的一段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文字給學生展示出來並要求他們翻譯。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第一讓學生更全面的瞭解《勸學》及荀子的個人思想;第二在於讓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把剛剛學到的知識立即應用到學習中去,希望他們能感受到收穫新知的喜悦與滿足。我設計的下一個環節是學習荀子的論辯語言和思維。《勸學》是荀子論辯才華的一次集中展現,這種能力恰恰也是學生在平時寫作及生活中需要掌握的一種能力。在介紹完荀子論辯文的基本特點後,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命題“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提出這個命題的原因在於第一“人性本惡”是荀子的人性論的思想中心,這個中心恰恰與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的“人性本善論”相左。我希望通過這個命題加深學生對儒家兩大代表人物“人性論”的理解;第二個原因在於這個命題曾經是國際大專辯論會的決賽辯題,我可以通過展示當時辯論會上的精彩辯詞讓學生對比出自己需要提高、改進的邏輯和語言。

但是發現存在着許多不足,例如,課堂講的多,對詩意理解講得過細,耽誤了時間。指導朗讀,練習朗讀時間也多,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以識字教學為主,造成時間緊張,指導寫字時時間太短。

分析原因感覺在指導學習方法,課前預習,查閲資料方面還要加強指導,培養學生利用好的方法,有利於教學任務的按時完成。

為此,今後我要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上下功夫,循序漸進,耐心指導培養,保證教學任務的勝利完成。

《勸學》教學反思 篇2

上完比賽課《勸學》,我對自己在《勸學》一文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結合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對這堂課的教學進行剖析,以促進自己向更高、更遠、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一、 關於備課

拿到比賽課題、賽課的要求,心裏挺緊張的,長年在高三,上的都是專題複習課,感覺自己已經不懂得如何上課文,如何上好一節課。非常幸運的是,在我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教研室主任邢老師給我指點迷津,教會我從宏觀上去把握一篇課文,告訴我如何指導學生學一篇課文。

勸學是必修二的課文,在備課之初,我沒有借用參考書,自己以學生的身份讀了三遍課文。第一遍讀感知課文,把課文裏難讀的音、難懂的字詞勾畫出來;再讀第二遍疏通文意,調動以往的積累,思考能否通過知識遷移解決費解的字詞句;在解決疑難字句之後再讀第三遍,對整篇文章做出評價。根據賽課要求1課時,結合單元目標和課後練習,確定課堂目標和重難點。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現如果根據傳統課堂的講法,1節課只能完成疏通課文的目標,沒有辦法對課文的重難點——比喻論證的方法進行透徹的講解分析。在反覆的思考之下,決定不走傳統課堂字字落實路線,而是通過運用導學案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課文註釋提前預習,在課堂上解決比較難懂又沒有註釋的個別字詞句即可。所以最後定下的教學目標是:1、掌握文言重點字詞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3、認識本文對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方法的論述,並用以指導自己的學習。 設想的時間分配是,10分鐘對課文進行梳理,20分鐘對比喻論證進行分析,10分鐘留給學生背誦。

二、 關於課堂

在導入環節,一開始處於緊張狀態,拋出問題“你們家長是如何勸你們學習的?”沒有給學習足夠的時間進行討論,慌忙找兩個學生作答就草草總結,沒有達到導入的預期激趣效果。

課文梳理環節,我挑選了文中難懂的四個句子分析。1、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3、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給學生總結了在疏通文言知識的時候可以採用的四種方法:①看字形②看註釋③聯繫以往知識進行積累④遷移成語。在這個環節進行的知識遷移都是學生以往學習過的,所以師生配合還算不錯,有點小瑕疵是沒有讓學生動筆做筆記。

課文分析環節,採用的方法是教師帶領學生精學第二段的比喻論證,看看荀子都運用了哪些生動形象的例子來説明“學不可以已”這個深刻的道理,學生再根據指導方法自學三四段,教師再進行總結歸納全文的比喻論證。

預期設想是,因為課前預習,學生都能把第二段的五個比喻論證找出來: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老師告訴學生荀子就是運用了這幾個生動形象的例子來説明學習可以提高、改變自己,進而證明學習的重要性。精講完第二段,要求學生從三四段中任找一兩個比喻論證的例子,説説它們是從哪方面論述學習。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失誤。因為害怕時間不夠,語速過快,沒有留給學生足夠探討的時間,就急着總結歸納,老師一直在課堂上講,學生就一直被牽着走,沒有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倉促作結。

背誦環節,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掌握好背誦的方法進行背誦。具體做法是在先在幻燈片上提示第二段落每一句的開頭和結尾的字,讓學生面對大屏幕第一次背誦,卡殼的地方再對照課文;第二次背誦時提示再精簡,只提醒開頭一個字;第三次背誦沒有提醒,檢查學生是否能夠背誦出來。這個環節學生狀態都不錯,都能按照指導方法背誦,主動起來背誦的學生完整背誦了第二段。

《勸學》教學反思 篇3

教完整堂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反思。

首先要檢討的是我的教學語言的凝練問題。身為語文教師,本身應該在語言文字的體悟和運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但是,因為平時不大注重對自我的嚴格要求,甚至在平時課堂教學中率性隨心的習慣,導致教學語言的散亂,口語太多。

第二,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整堂課都只想按自己設想去完成教學任務,不給學生思考空間,沒有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一直在牽着學生走,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的思想,沒有充分表達自己見解和意願的機會與權力。

第三,扮演課堂學習組織者的角色,卻沒有很好地組織學生對文章的各個層次思想進行挖掘。一味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進行機械教學。沒有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一步步去挖掘文章的內在思想,所以,對《勸學》一文中飽含的作者情感的挖掘和品悟基本上處於零狀態。

第四,心理素質有待提高。課堂很倉促,教師很緊張,環節很鬆散,引導很生硬等等是自己上完課的最大感受。這些都和自己的心態有着很大的關係。過於緊張的心態讓自己在課堂上丟失了與學生之間的融洽配合,自己的優勢完全沒有發揮出來。

總之,這堂比賽課上得不盡人意,甚至是一塌糊塗。雖然多少有失落,但是值得慶幸的是自己從中發現了的不足,正視不足,反思不足。教師影響學生是需要具備豐富的學識修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也就是體現一個老師是否具備嫻熟的教學藝術的時候。回首自己的教學生涯,不禁為自己知識的鄙薄而悲慨,為自己的教學態度感到羞愧。無論是基本功,還是品味能力,抑或是鑽研精神,求取能力,都讓我的慚愧萬分。

教學基本功的夯實,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鑽研能力的提高,都將成為我教育之路上不斷奮鬥的目標,今後的教學路途中,我將紮紮實實,埋頭苦學,認真鑽研,豐富教育教學的手段及藝術性,力爭儘快成長,不負使命。

《勸學》教學反思 篇4

上週我在八年級年級聽了張雲雁老師一堂課,課題是《孫權勸學》。語文老師都去聽了她的課並提出了各自對這堂課的意見,聽評課之後讓我受益匪淺。

我認為本堂課的優點是:重難點突破較好;教學環節的教學設計>設計環環相扣緊跟課題;改變以往老師站在講台上,學生端坐課桌旁的課堂模式,而是分小組圍坐在一起師生平等對話;小組競爭完成學習任務,課堂氣氛分外活躍:課前收集有關讀書、學習的詩句格言的思路較好,有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缺點是:小組人數過多,致使小組合作過程中很多同學參與機會少;有些小組討論流於形式,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或回答問題表現優劣,可先讓其他同學評點,這有助於學生聽講時更加認真並能對自己今後完成學習任務時的情況準確做出判斷。

經過聽課反思,我進一步認識到課改課堂的基本模式,而且意識到自己平時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低,不敢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去嘗試,總是試圖教學設計>設計一個個框框把他們圈住,希望他們按照我的思路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最後到達我的預定目標。這對於學生創新意識、自主能力的培養是極大的障礙。其次,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有助於培養髮展型、學習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學中“沉”得不夠,往往是充當教材解説者的角色。總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識全都灌輸給學生。細想之下,才明白知識是無窮盡的,是學不完的,教師不能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而應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成果,學習過程作出恰當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評價。再次,對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生搬硬套,結果只學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實,方式方法好不好,並不在於它新穎不新穎,而在於它適合不適合教材和學生。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學生就各有特點,二班學生喜歡活躍、互動的學習方式,遊戲、競賽用於他們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班學生則不善表現,好獨立思考,這時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就更加適合了。最後,我還感覺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已經不很適合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了,因此,多接觸新鮮事物,多與學生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後工作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總之,講課、聽課、評課,這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對每一位教師,特別是對青年教師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這一活動開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針對性,營造出更加濃厚的教研氛圍。

《勸學》教學反思 篇5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餘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敍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着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在人物描寫方面,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有情味。

教學中,我採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促使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學習習慣,學生藉助註釋和詞句理解基本內容,教師只激發,點撥。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讀的訓練中,我以讀思結合的閲讀原則:初讀──速讀──競讀──研讀──背誦,自學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能當堂背誦全文,提高了學生文言閲讀能力。

同時,我還注重文言文拓展訓練,因為課堂學習畢竟閲讀的範圍小,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訓練《指鹿為馬》、,《哀溺》等閲讀練習,使閲讀過程中的諸多收穫得以鞏固與積累。

《勸學》教學反思 篇6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閲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説新語》,《古代漢語》書,並和同年級的老師進行了一番認真的探討,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

為了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我在指導學生預習時,幫助他們先弄清古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文言文是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文是以雙音節詞。為此,我給同學們作了一個比較:我們現在説“祖父”是一個人,就是爺爺;但是古代説“祖父”就是爺爺和父親兩個人。我們現在説“妻子”是指一個人,在古代“妻子”就是指夫人和孩子。如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指拜見,還有“未”、“聞”、“示”等。我讓同學們回家去認真預習,藉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對這些進行單音節詞進行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帶着同學們讀古文。我便示範,便告訴同學們: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一遍,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雖然所花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了學生是越讀越好,越讀越有興趣。讀着讀着,學生終於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勸學》教學反思 篇7

《談生命》是冰心先生早年寫的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其中還藴含着深刻的哲理。文中時有精當的議論,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説,而是將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將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論理交融。鑑於學生生活閲歷淺、閲讀理解有限,我在本節課的設計中,着重引導學生感知品讀課文,發現其中的美點,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關於生命本質的闡述。

一上課,我就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4點),給學生一個清楚的印象和一個明確的方向,為了達到這幾個目標,我將這一節課的設計分成四個板塊(照應教學目標)。

第一個板塊:引導學生用“整體感知”的方法學習課文,理清層次。活動是這樣的: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最能表現作者對生命感悟和認識的三句話,並以這三句話為依據,把文章劃分為四層。這篇文章在形式上沒有分段,可層次標誌卻很分明,學生只要用心讀,這四句話並不難找。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篩選、提煉、概括信息的能力,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第二個板塊:引導學生用“術語點評”的方式來學習課文,探究文章的寫法。活動過程是這樣的:請你嘗試用“術語點評”的方式來學習課文,所説的“術語”,指的是文章的表達技巧,如:表達方式:記敍、説明、議論、描寫、抒情等。表現手法:象徵、襯托、對比、想象等。結構手法:照應、過渡、引出下文、總結全文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反覆、反問、設問等。這一學習活動,使學生的思維發散開來,在發現中,點評中深入學習課文,學習散文多種多樣的表達,學習散文語言的精美。

第三個板塊,引導學生理解富於深意的句子,從而理解文章內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欣賞語言的能力。

第四個板塊:聯想體驗,目的是通過“仿寫”訓練,由課文拓展到現實,讓學生從更深的意義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關於生命本質的闡釋,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由於課前朗讀不夠充分,課堂上朗讀也不夠多,導致學生對課文的生疏,使品讀不夠流暢,不夠充分。如果在閲讀這一環節上處理得好一些,課堂氣氛、學生表現會更好!

《勸學》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統一長度單位,教材是從兩種情況來説明的。第一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都是量的數學課本的寬,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由此啟發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第二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讓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可能數值上一樣,但由於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於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由此引出釐米尺,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新課開始, 我鼓勵學生選用自備的學具硬幣,回形針,文具盒、鉛筆等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學生比較測量結果,體會需要採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從而揭示新課內容——認識釐米,然後讓學生拿出學生尺,自己認真觀察,你在上面發現了什麼?和學生一起找一找尺上的1釐米,是從刻度0到刻度幾?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我及時總結:相鄰的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並讓孩子伸出手指比一比,1釐米有多長?找一找,我們身邊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有1釐米長? 引導學生觀察食指的寬,圖釘的長,然後用尺進行測量,驗證這些物體的長度。學會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我通過設計幫小馬虎找錯的練習,讓學生在具體的測量圖形中深刻地明確了使用學生尺的正確方法:1.把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看右端對着幾。

總之,本節課學生動手測量、觀察討論等活動中,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基本上掌握了相關的概念和測量技能,但不足之處是我在練習設計上忽略了學生的估測的能力的練習,另外,深度挖掘不夠,如:測量數學書的長,尺子不夠長怎麼辦?這些都是我在備課時沒有預測到的。看來,今後還應加強備課的深度和廣度。

《勸學》教學反思 篇9

這首歌曲是一首意大利3/4拍的二聲部合唱曲,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説接受起來還是比較難的。學生最難接受的就是第二聲部的旋律,也最怕唱第二聲部。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打破學生對二聲部的“恐懼感”,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先入為主”的方法,直接進行第二聲部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用的這種打破常規,出其不意的辦法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聲部我採用的方法根據孩子識譜能力比較強,大膽、放手是這部分的主要教學方式。把更多的時間、空間交給孩子,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自學第一聲部,教學效果也有了,學生在快樂中掌握了歌曲。

本節課學生能很快的學會兩個聲部,但學生不會傾聽另一個聲部的聲音,缺少相互間的融合。原因之一:由於剛剛接觸合唱歌曲學生的能力不夠;原因之二:學生之間缺少配合合作意識不夠。因此,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合唱技巧的訓練,不斷地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合作、學會享受音樂的和諧之美。

《勸學》教學反思 篇10

國小三年級英語這一課充分體現了英語新課標理念,從知識目標來説,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考慮到孩子剛開始學習英語,所以本課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目的。以為三年級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我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一種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新單詞、新句型。考慮到三年級的孩子已學過四個星期的英語了,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始終採用英語,讓學生完全沉浸在一種英語的學習氛圍中,同時也以這種氛圍感染每一個學生,大膽開口説英語。

在本課教學中做得不足的是部分同學把單詞green 和 black的發音發的不好,教師應在多數同學錯誤發音後立即進行糾正,有些同學的歌唱的也不是很到位。在以後模塊的教學中還應經常複習和操練。

《勸學》教學反思 篇11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為了能激起學生的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伊始,我問學生:在這美好的秋天裏,你最想送給親愛的爸爸媽媽一幅怎樣的圖畫?孩子們馬上被激發起了興趣,滔滔不絕的説起來。那麼,現在,讓我們去看一看,文中小夥伴準備送給爸爸媽媽怎樣的圖畫?老師話鋒一轉,把他們的思維拉回了課文中。接着我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有了認知的激情,就會自主參與,尋求新知,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再讓學生自主識字:説説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怎樣記住的。然後我學着楊昱婷老師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蘋果、梨、楓葉的形狀,讓學生貼到相應的位置上,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識字、記字的興趣,又增強了識字、記字的效果。

二、 美讀課文,讀中感悟。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主地從課文中找出自已想學的內容,多讀多想;自主地討論、交流,自覺地練習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一些讀書方法探究課文,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自讀自悟,主動發展。例如:讀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學生:大自然的地毯怎麼畫?你則呢知道?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畫一畫。然後再出示這一段再讀,問學生讀後有什麼感覺?哪兒最美?學生説:“一抹金黃最美”。“那麼什麼是一抹金黃呢?”學生都不理解,我又適當引導: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麼樣子的?有的説:“是黃色的。”有的説:“是一半綠一半黃的。”我及時點撥:“一半綠一半黃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黃。”學生在自己的發現中完全瞭解了“一抹金黃”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師解釋。再如:你還喜歡什麼?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有的學生説喜歡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課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讓他讀一遍:“課文中説星星在什麼地方?”“果林裏。”“果林裏有星星嗎?”“沒有。“那會是什麼?”“那是梨子、蘋果熟了。”學生又在我的引導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麼。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你喜歡秋天嗎?喜歡秋天裏的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説喜歡,但卻説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也許現在還沒有真正到秋天,學生以往沒有注意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看來,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的之間的互相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如他讀的聲音太小,他讀的缺少感情,但不會更細緻的評價,以後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勸學》教學反思 篇12

一.分層次的朗讀教學貫穿文章的始終。

這篇課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讓朗讀貫穿整堂課,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揮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設計了幾個朗讀環節:1,讓學生初讀課文,根據“銘”的特點,將文中的韻腳找出來,讓學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語言特點,產生整體感知。2,學生再讀,體會駢體文的句式上的特點,進一步瞭解本文語言的特點。 3,指名朗讀,要求讀出情感。讀後學生帶着對文章的理解進行點評,對什麼地方應該重讀,什麼地方應該輕讀,什麼地方應該停頓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讀課文,就不僅讀出了情感,更讀出文章的韻味。教師指導朗讀技巧。4,學生觀看視頻,聽配樂朗讀,加強朗讀的節奏感的把握,並通過視頻感受陋室的環境等,5,全班齊讀,配合視頻音樂,再次感受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在這樣的幾輪朗讀之後,學生已能當堂背誦,而且並不太有文字難度的文章,已經理解得比較好了。

二.新穎的導入方式吸引學生對文章的感悟。

劉禹錫的《陋室銘》運用“銘”的文體形式,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知道“銘”的特點,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導入部分以讓學生説座右銘的方式,既起到激勵同學們的作用,同時自然的引出“銘”,瞭解是警戒自己或稱頌功德的文字,從而帶着對劉禹錫錚錚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發學習興趣。

《勸學》教學反思 篇13

選擇上《武陵春》這篇文章,首先是因為自己喜歡詞,認為它是最能抒發情感而又音律優美的一種文體。其次是喜歡李清照這位女詞人。她自然細膩的文筆,婉約優美的文風,清新精巧的砌詞,在辭賦之壇一枝獨秀。同時李清照最讓我傾心的是她那豐富坎坷,歷經滄桑的生活歷程。一直以為,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一生大起大落,歷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有着自己一貫追求的人才能寫出絕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這樣的作品。

自己喜歡不等於學生喜歡,自己理解不等於學生理解。為了達到目的同時結合詩詞的教學要求,備課上課時重點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論世,任何一篇流傳下來的文章都與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經歷,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緊密的聯繫。《武陵春》更是這樣的一篇文章。為了讓學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預習階段就讓學生去查找有關李清照的資料,感受詩詞背後的故事。在上課的時候,不時插入與作品有關的資料。特別是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着風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侶,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粧打扮也已無人欣賞,當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的介紹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的積累,對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讀教學是詩詞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備課時在這個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時朗讀又是學生的薄弱點,怎樣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覆可起強調的作用,同時一唱三歎,迴環往復,更加強了詩歌的韻律美。於是在詞句上作了改編,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加工為“風住塵香花已盡、花已盡”,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加工為“欲語、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加工為“載不動、載不動許多愁”,這樣的改編,放慢了節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覆的詠歎,反覆的品味,進一步把作者的萬般愁緒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讓學生更快地進入了朗讀的境界,體會到了朗讀的樂趣,朗讀的意境。事實上,這似乎是學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讀,與瞭解作者的身世有關,更與這種朗讀的方式的改變有關。但如果想達到更盡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讀音像資料,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會更錦上添花。

3、語文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滿堂灌的現象已不多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學成為老師改革教學方法的首選,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正日益增強。然而,不少課堂教學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熱熱鬧鬧的小討論和滿堂絮叨不清的碎問碎答。而老師又不給足夠的討論時間,沒有明確的討論中心,激發不出思維衝突,老師連珠炮似的追問充塞整個課堂。所以在這節課上,我主要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能來説説,作者的“愁”體現在這首詞的哪些字、詞、句上嗎?問題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給於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自由的課堂空間,學生的回答異乎尋常的精到、精彩。有一個學生在回答“風住塵香花已盡”的“花”的意韻指向時,把“花”理解為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趙明誠時,這答案雖超出了原先的設想,但我認為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藴指向原是“華”,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華已逝,但學生是帶着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進入課堂的,他認為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後看到花盡,聯想到丈夫的已逝,應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當即給了充分的肯定。這樣的帶有學生的個性又不脱離文本的回答充滿了課堂。

都説“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確實,課後發覺自己的實時評價還不夠精確,豐富,全面引導學生的能力還欠缺,朗讀還有待於加強等等,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琢磨加強。

《勸學》教學反思 篇14

首先,個人素質方面,有待提高。首先是備課環節上考慮的不夠成熟,預設的課堂程序和實際的教學過程存在差距。再者是課堂語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靜心自對,思過學賢,學以致用,儘快提升素質是當務之急。其次,在高年級小組評課上,聽幾位領導的評述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也感受到我在教學高年級略讀課文時要把握住幾個點:一是整體把握課文的體系,以文章前面的導學思考題入手,將問題簡化突破重難點即可,不能放不下學生,扶的過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類課文的字詞關應一帶而過,不可過細,將精力放在理清條理上,感悟語言,體悟表達方法上。二是要學會及時捨得,把多餘的教學語言、教學環節捨去,去粗留精,為迴歸課文整體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節省教學時間,以利於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語言特色,學習寫作方法並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其三,學會盡快從線狀教學過渡到塊狀教學,從繁瑣的閲讀指導分析中解脱出來,以幫扶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鍛鍊學生學文能力而服務,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其四,課前精心備課,深入鑽研教材,既備文本,又要備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控課堂。

在處理生字詞時,除了將帶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還將一些藏族特有的稱謂出示,並教學生讀準理解,為他們讀通課文打下基礎。此外,我還引導學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詞語,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對課文有了大體的印象。我覺得這樣做的效果還是不錯的,特別是中下等的學生,不至於課文學完了,卻讀不準生字,讀不通課文。

課文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的順序來寫,內容清楚,分“藏戲的形成”和“藏戲的藝術特色”兩方面來介紹的。從文采上來看,“藏戲的形成”這一塊內容是比較突出的,我將體驗的重點放在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重點學習這部分,體會唐東傑布為民造福開創藏戲的艱苦經歷。學生從課文的4——7自然段讀懂了藏戲是怎樣形成的,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勸學》教學反思 篇15

一、 教材地位

《立方根》八年級數學上學期《實數》第二節《立方根》第一課時的內容。立方根(1)的內容,是在學習了算術平方根、平方根的有關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本節從內容上看與上一節平方根的內容基本平行,主要研究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從知識的展開順序上看也基本相同,本節也是先從具體的計算出發歸納給出立方根的概念,然後討論立方與開立方的互逆關係,研究立方根的特徵。

二、 好的地方

1、本節課,我能很順利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駕馭整個課堂,使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把整個課堂調動的比較活躍,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比較高,能到前面展示自己,並且表現的很好,得到成功的體驗,這也給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對後面的學習更加積極,也更想表現自己。

2、本節課的課容量很大,在引導學生類比平方根的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實際問題的引入,自己歸納出立方根的概念,經過例1的教學,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通過兩個探究,得到立方根的性質和被開方數的取值範圍及立方根是它本身的數有1、-1和0,在學生掌握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質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練習,完成了書中的課後練習和課後習題的1、2、3。

3、通過我在課堂上的觀察、瞭解,通過學生做練習的表現和做題情況,通過班主任老師對坐在後面的後進生的觀察反饋,知道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還是不錯的,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第二天我又問了一部分學生對《立方根(1)》這節課的學習感覺怎麼樣,都會嗎?學生也都反映都會,聽的挺清楚,覺得挺簡單的。後面的後進生做的練習也挺不錯的,寫的都對,上課還回答了好幾次問題,都説的挺棒的。

4、教學中我對例2的要求規定了三點:先讀出下列各式,説明表示的意義,再求值。既鍛鍊了學生的語言,又強化了立方根的概念,最後完成求值,完成解答。從中也是給學生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強化讀題的重要性,要明確題意,才能求解。其實,這也是通過這段時間聽指導老師陸春老師的課學到的,要感謝陸老師。

5、在講明中a的取值範圍時,我是在得到立方根的性質:一個正數有一個正的立方根;一個負數有一個 負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之後,讓學生思考a的取值範圍是什麼,學生根據性質正數、負數和0都有立方根,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得到a的取值範圍,這樣很自然,學生也很容易理解,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二、不足之處

1、教學中我總是以我的意識為轉移,課堂上按着我設計好的路線行駛,不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能把學生放出去,總是攥在自己的手裏,我覺得學生應該會的、容易的就少講,覺得不好理解的就多講,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定,把學生放出去,掌控好他們,最後再收回來。

2、教學中我受自己的意識影響,缺少原理性的東西,缺少對定義的挖掘,有些地方沒有抓住定義去進一步解釋,缺少讓學生思考,去想的時間過程,讓學生知道本質的東西有利於學生理解(我總覺得學生都會了就不用過多解釋了)。

3、教學中沒有把平方根的相關知識列出來,所以對於立方根和平方根的類比就不顯得充分、鮮明,我都是用語言來表述的,以後再上這節課時應該在黑板上寫出來,會更好。

4、在教學中,對立方和開立方這一對互逆運算體現的不夠,應該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立方運算的結果是冪,開立方的結果是立方根。

三、疑惑的地方

教學中,我一直認為,學生都會的東西,就沒有必要再去解釋、説明、講解,我覺得學生都會的地方還要去給解釋,再講,是在浪費時間,學生也不想再聽(這是學生的意見)。

四、感受與思考:

1、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法的培育,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2、學生理解的效果,取決於教師根據學生的經驗,作出的恰當的啟發引導,以及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程度,包含主動性、過程性。

3、課堂難度和速度往往以中游學生為標尺,如何培養優生、幫助後進生?怎樣去操作?特別是後進生人羣數量龐大,而且又要面對考試評比,課堂應當怎麼辦?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勸學》教學反思 篇16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題指導思想就會有不同的解題效果,養成對解題後進行反思的習慣,即可作為學生解題的一種指導思想。 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作積極的意義。

反思題目結構特徵可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反思解題思路可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反思解題途徑,可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反思題結論,可培養思維的創造性;運用反思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組塊,可提高學思思維的敏捷性;反思還可提高學生思維自我評價水平,從而可以説反思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 有研究發現,數學思維品質以深刻性為基礎,而思維的深刻性是對數學思維活動的不斷反思中實現的,大家知道,數學在鍛鍊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這種鍛鍊老師不可能傳授,只能是由學生獨立活動過程中獲得。

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作業之後儘量寫反思,利用作業空出的反思欄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作出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説是培養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思維活動,從所教學生來看,一部分學生根本不按老師要求進行作業後的反思,而這部分學生95%的數學能力很低、成績差,他們只會做“結構良好”的題目,以獲得對問題的答案為目標,不會提問,這部分學生中,沒有一個會對命題進行推廣,而堅持寫反思的學生情況就大不一樣,因此,培養學生反思解題過程是作業之後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勸學》教學反思 篇17

由於活動時間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才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並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麼辦?幼兒反應積極,都舉起小手。然而,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我謙讓,讓別人先玩。雖然我進行了引導,但仍沒有幼兒講出別的辦法。我詫異:這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嗎?要知道,他們還只是五六歲的孩子!當我再次審視孩子們時,發現那一雙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順從。無可否認,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它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假如我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違心的謙讓,那它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我決定展開主題活動,讓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傷害別人。在我的啟發下,幼兒提出,可兩個人一起玩、輪流玩,也可用交換、競賽等方法確定玩者。我鼓勵幼兒大膽地把這些經驗運用於實踐。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張釗想用趙-巖手裏的水彩筆,就拿了自己的書去跟他交換。趙-巖當時正畫得起勁,沒有答應。張釗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書一頁頁翻給趙-巖看,還不停地介紹自己的書怎麼有意思。終於,趙-巖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換。

看着滿心歡喜的兩張小臉,我忽然覺得,教育不就是培養一種生活智慧嗎?當我們的孩子運用這些智慧輕鬆自如的面對生活時,他們肯定會更快樂、更自信。我想,這也是教育對多元化世界的一種應答。

區域活動時,小朋友們邊建構邊交流,心情非常愉快。王志偉小朋友突然抬起頭,好奇地問:“老師,‘節約’是什麼?是不是男人和女人約會?”接近學期尾聲,我也發現小朋友們似乎成熟了許多,對男女性別特別敏感,常常發現或是男女生勾肩搭背,或是偷偷地親一下臉,特別是王志偉小朋友,也許是家長不太管的原故,也許是言情電視看得太多的原故吧,他總是抱住幾個漂亮的小女孩時不時地親一下,所以他竟會把“節約”當成是男人和女人約會,這是一個很好的隨即教育機會,活動結束後,我就讓孩子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寫了兩個字“節約”,我問:“小朋友,你們認識這兩個字寶寶嗎?”大家齊聲説:“知道,是節約。”我又問:“節約是什麼意思呢?”這下象打開了話匣子,有的説:“節約用水,就是用水省一些。”有的説:“節約用電,就是要隨手關燈、關電器。”又有的説:“節約用紙,就是不要浪費白白的紙,也就保護大樹了,因為紙是用大樹做的。”我又問:“那又為什麼要節約用水、用電、用紙呢?”這時馬昕宇臉上非常嚴肅地説:“昨天,我在電視裏看見,有一個地方沒有草地、大樹,不下雨,好久沒有水了,大家快要乾死了,他們就派了五個人去尋找水,結果四個人乾死餓死了四個人,回來了一個人,而且也沒有找到水,幸虧科學家來到那裏考察後,用一架大機器鑽開地面,才在很深很深的地下找到一點水,後來他們每天用水非常節約,一個小孩不小心打翻了半碗水,大家都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這個故事一講馬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周稜説:“剛才,沈一成就用手指摁住水龍頭,浪費了很多水。”周之惠説:“趙玲今天畫畫用了六張紙,每張紙上都畫了幾筆。”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小朋友把平時看到的不節約的行為都一一例舉,説着説着,小朋友們還意識到時間也應該節約,節約(珍惜)時間會學到更多本領。

可是當孩子們分散活動時,王志偉又輕輕地跟我説:“老師,媽媽就是跟爸爸説---你再這樣下去,你就去‘節約’吧。”我聽了馬上意識到剛才理解錯了,王志偉媽媽指的是“節育”而不是“節約”(可能他媽媽普通話不太準)。這該怎樣給孩子解釋呢?我隨手拿起一本《袋鼠媽媽的故事》書,跟孩子説:“你看袋鼠媽媽的袋子裏裝了幾隻小袋鼠呀?”“一隻。”“對呀,多生了寶寶媽媽的袋子就裝不下了,你媽媽生了哥哥和你,要好好照顧你們,他們也感覺很累了,所以媽媽認為生孩子也要節約,不能再生了,你懂了嗎?”王志偉歪着小腦袋想了一會兒,點點頭説:“老師,我懂了。”雖然看上去,有些似懂非懂,但是我相信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這個難題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會清楚的。

《勸學》教學反思 篇18

《神筆馬良》這個故事家喻户曉,深受讀者喜歡。課文講了馬良用自己偶然得來的筆為窮苦人作畫,並且畫什麼有什麼。只要窮人有需要,馬良都竭力幫助人們-----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受到了人們的高度讚揚。但是,貪婪的大官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便威脅馬良,馬良用神筆和智慧與大官鬥爭,最後把大官送上斷頭台。

我設計的這節課由“神”字導入課,以讀為主。從讀中感悟馬良的善良與淳樸;從讀中體會大官的貪婪;從讀中領會馬良為窮苦人民畫畫、為窮苦人民服務的美好心靈。在馬良與大官的對話中我指導同學要讀出不同角色的語氣。邊讀邊思考邊用筆畫出馬良畫了幾次畫,都為誰畫的?為什麼?他當時是怎樣想的?並且指導學生用“畫——幫----做----”的句式把每件事説清楚。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朗讀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非常有利於滲透教學目標。

《勸學》教學反思 篇19

當悦耳動聽的音樂鈴在耳邊盪漾開去的時候,我與我的學生都在心底鬆了一口氣:終於,《二泉映月》欣賞“完”了,也欣賞“懂”了!面對着一張張因收穫而快樂的臉龐,注視着一雙雙因興奮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為本”這個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現象,聚焦於學生的探究、發現、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隻注重知識的傳授,而要使學生在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獲得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今天,當我與我的學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優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時,震撼着阿炳堅強又正直的人格美時,我欣喜地發現:原來學生可以更美的!

一、“個性飛揚”是美

新課程告訴我們:課堂上,學生是主體,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我欣賞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飛揚”,那是自信、智慧的湧動,那是主體能動性的張揚。如何讓課堂成為學生“個性飛揚”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備課本中對於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寫得極盡詳細,初看頗有針對性,實質卻完全是我的朗讀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學生,把我的感情強加於學生,學生只是我的朗讀工具。他們也許不懂課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讀”課文;他們也許不明白為何要這樣讀,卻依然讀得“有聲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讀此文,我便被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空靈意境所吸引,更被藴藏於文字但又淋漓盡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當我聆聽完那舉世聞名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後,內心更是震撼!這是一篇適合朗讀,而且需要通過朗讀來感悟的課文。我該怎樣來指導學生朗讀呢?“傾聽孩子的聲音”,腦海中飛快地閃過這一新課程亮點。我精神一振:為何不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傾訴自己的感情”呢?聽聽他們是怎樣欣賞《二泉映月》的?於是,我在備課本上寫下了這樣一番設計:第一教時,先以音樂導入,在優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幫助學生奠定感情基調——對曲子創作者的敬佩。然後給予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學生在敬佩與好奇的情感驅使下,必然會興趣昂然地開始自己的朗讀。學生準備充分之後進行首次朗讀反饋。只要求學生讀,而不需要談“為什麼這樣讀”。接着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確定學生理解的難點,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 第二教時,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課文之後再次清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這次應告訴大家“為什麼這樣讀”。兩次朗讀,各有側重,且逐層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點,後者則是理解後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開始上課,下課時卻欣喜萬分:初次朗讀首先成為學生的“興趣”時,他們大膽嘗試,敢於思索,通過自己獨特的朗讀表達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的也許讀得不夠流利,但那份認真卻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許還不夠深入,但自信卻可見一斑……隨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徹,學生對於阿炳知道得更多,對於《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於是再次“朗讀”便成為了學生表達情感的“需要”。他們通過朗讀演繹着內心深處對課文的欣賞,對阿炳的崇敬,對曲子的喜愛……於是乎,有的同學配樂朗讀,聲情並茂;有的同學小組合作,情感共鳴;有的則激情昂揚,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聲有色地朗誦,使人震撼…….看着這“個性飛揚”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國小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為了真正還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我作了一番大膽嘗試:嘗試讓學生自己走近阿炳,嘗試讓學生與阿炳對話,與文本對話,嘗試讓學生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嘗試讓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時便有了這樣的構思:

一、創設情境,感悟內心

學生輕輕地自讀第四自然段,邊讀邊想,讀懂了什麼,讀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畫出來,然後交流理解。

1.分享讀懂的快樂。

2.提出讀不懂的地方。

3.結合課文第3小節與課前蒐集的資料合作解決疑問。

二、精讀感悟,品味賞析

1.引讀有關課文:聽着,聽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過——,把——情懷,傾吐給——。

2.質疑:讀到這兒,你覺得我們該研究什麼問題了?

3.合作研究。

4.討論交流。

當我終於把這設計定稿時,我很是擔心:學生會質疑嗎?他們能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嗎?合作研究能解決問題嗎?這一連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懸了起來。終於到了關鍵性的時刻:引讀第五自然段的開頭後,我靜待着同學們提出該“研究”的問題。“阿炳怎樣通過琴聲來傾吐自己的情懷?”我驚喜啊,這不正是課文的重點嗎?學生能一下子點出來,多棒呀。“阿炳想通過琴聲傾吐自己怎樣的情懷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這個問題正是我們這節課理解的難點,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讀懂了整篇文章。學生果然也急於解決他們想知道的問題。於是,小組合作研究,通過讀課文,聽音樂,看資料,津津有味地討論交流。最後,大部分同學都明白了阿炳通過琴聲曲調的變化起伏抒發了他內心對音樂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表達了對命運的抗爭,更傾訴了對生活、家鄉、大自然的熱愛……此時,我心中的“石頭”完全落了地,被驚喜籠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來是這樣美麗!

三、“童心閃爍”是美

一直以來,黑板是教師的“專用地”。教師可以在上面“指點江山”,學生面對的完全是教師的“藍圖”,他們往往是被動地接受,被動地理解,即使教師漂亮的板書是對課文最簡潔的概括,生動的板畫是對課文最形象的再現,學生也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者,面對“神聖”的板書,他們不敢思索,也不能質疑。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假如真還給學生“自主”,那麼這一塊歷來被學生視為“聖地”的黑板是否也應該成為 學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時的後半部分設計讓我領略到了學生無窮的智慧。黑板上書寫着不僅僅是他們智慧的見解,更是一顆顆閃亮的“童心”。

課堂已接近尾聲,學生已順利地解決了自己提出的問題。在樂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讀課文。這一次,他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讀的,那抑揚頓挫的語調飽含着對樂曲的欣賞,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對阿炳的崇敬。看着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我激動極了:“這麼美的景色,這麼美的旋律,這麼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動了我。我相信:同學們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傑出的音樂才華和頑強的奮鬥精神所感動!此時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請你在黑板上傾訴你對阿炳的崇敬,寫出阿炳最令你感動的品質或精神吧!“剎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猶豫不決,而是躍躍欲試,小手林立,因為他們內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動湧流着,他們願意通過板書來傾吐這種感動。於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顆顆閃閃的童心,一份份純潔的童真。

《勸學》教學反思 篇20

課文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的順序來寫,內容清楚,分“藏戲的形成”和“藏戲的藝術特色”兩方面來介紹的。從文采上來看,“藏戲的形成”這一塊內容是比較突出的,我將體驗的重點放在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重點學習這部分,體會唐東傑布為民造福開創藏戲的艱苦經歷。學生從課文的4——7自然段讀懂了藏戲是怎樣形成的,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首先,個人素質方面,有待提高。首先是備課環節上考慮的不夠成熟,預設的課堂程序和實際的教學過程存在差距。再者是課堂語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靜心自對,思過學賢,學以致用,儘快提升素質是當務之急。其次,在高年級小組評課上,聽幾位領導的評述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也感受到我在教學高年級略讀課文時要把握住幾個點:一是整體把握課文的體系,以文章前面的導學思考題入手,將問題簡化突破重難點即可,不能放不下學生,扶的過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類課文的字詞關應一帶而過,不可過細,將精力放在理清條理上,感悟語言,體悟表達方法上。

二是要學會及時捨得,把多餘的教學語言、教學環節捨去,去粗留精,為迴歸課文整體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節省教學時間,以利於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語言特色,學習寫作方法並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其三,學會盡快從線狀教學過渡到塊狀教學,從繁瑣的閲讀指導分析中解脱出來,以幫扶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鍛鍊學生學文能力而服務,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其四,課前精心備課,深入鑽研教材,既備文本,又要備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控課堂。

《勸學》教學反思 篇21

這是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介紹了一棟實驗性綜合電腦住宅的有關情況。它位於日本東京市中心,建築面積370多平方米,內部安裝有100多台電腦,設計師是東京大學教授阪村健。它展現了21世紀科技的飛速發展,讓人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是學生十分喜歡的一篇課文。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閲讀提示獨立閲讀課文,在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邊默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電腦住宅中的哪些設施那裏的電腦有什麼功能怎樣工作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如,填寫表格,將電腦住宅的具體設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內容以表格形式展示出來。如此一來,學生對電腦住宅就有一個整體清晰的印象了。另外,我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控究的形式,按課文的講述順序畫出電腦住宅的示意圖,根據自己的想象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的畫面。

我知道學生對電腦比較感興趣,於是我讓學生再讀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鼓勵學生以"電腦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參觀者"介紹電腦住宅,以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和語言,並能重新組織語言,準確地介紹電腦住宅中各項設施的佈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以後,我再讓學生展開想象,圍繞"如果我是一名設計師,我會怎樣設計電腦住宅"進行交流,討論。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有的説把牆壁造成玻璃的,可以吸收熱能,然後通過電腦控制家裏的電器設備,隨時供電;有的説把牀設計成電腦按摩牀,這樣,對主人的健康有利……我還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設計智能化的教室,學校,商場……並鼓勵有興趣的同學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

整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但是由於本課是略讀課,教學時間只有一課時,在一節課的時間裏較難把學生的想象力充分地發揮出來,因此本課的一些問題講述不夠深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o988v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