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通用13篇)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通用13篇)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

教要教得有效,學要學得紮實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通用13篇)

課上完後我馬上看了一遍自己的課堂錄像,然後對照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反思。新課程改革在進行深入反思的時候,我們應該呈現給孩子們一個什麼樣的課堂,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理想狀態,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思考着,同時我也在常態的教學下不斷的實踐着,我在努力追求一個體現學生真實發展的課堂,追求一個能夠展現學生真實學習過程的課堂。語文課我想需要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字詞句段篇,更重要的是要交給學生學習字詞句段篇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教的有效;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不僅是要學習一篇短小的文章而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藉助語言的範例來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來提高自己的綜合語文素養,因此學生要學的紮實。

這篇課文我沒有讓學生提前閲讀,我想學生能夠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從識字朗讀到積累背誦,運用學習的語言進行表達,這才是學生真實學習過程的體現。縱觀這節課的教學應該説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真實的,學生的發展也是清楚可見的。從學生第一遍讀課文出現的字詞障礙,經過詞語教學等環節,學生不僅能夠比較有感情的讀文,至到學生能夠藉助板書進行課文背誦,利用教師提供的句式較規範的進行説話練習,足以展現了學生真實學習的過程和學生實實在在的發展。在教學中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學生學習語言來設計的,因此這種課堂是真實而又有生命力的課堂。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2

在執教《秋姑娘的信》時,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閲讀基礎,以演促讀,以演質疑,以演導思,以演品讀,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激發興趣,親身體驗,感受閲讀樂趣

《標準》關於1、2年級閲讀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是“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只有讓學生喜歡讀書,主動的讀書,才能談創新提高。這就是在閲讀目標方面強調的“情感態度”。在教學中,本人以掛圖激趣,看圖貼詞,圖文結合,在讀通讀順的情況下,以演導讀,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課堂中親身體驗,“走進文本”,在演中質疑,讀中導思,“感悟文本”,演後自讀,拓展延伸,“走向生活”。讓學生在輕鬆、活躍的氣氛中走好閲讀教學的第一步。

二、讀通讀順,啟發思考,引導提問理解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閲讀訓練,他們直呼的技能還不熟練,識的字又很少,所以學習閲讀困難極大,如何扶好非常關鍵。因此,在課堂伊始,事先掃除障礙,把比較生疏的字、詞、句、難度大的長句等揭示出來,逐一指導練讀,等這些難讀的詞語和句子讀熟了,讀順了,學生再練讀全文,採取多種方式讓學生讀通讀順。在閲讀訓練中以學生為主體,根據他們的抽象思維差、好奇愛動等特點,以演為線索,在演中導讀,在演中質疑,邊演邊讀,學會提問,學會思考,學會理解,在演、問、説中,緊緊抓住讀書訓練這條主線不放,讓他們在讀中感悟,又反過來以悟促讀。

三、動身動腦,誦讀悟情,提高閲讀能力

40分鐘時間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挺長的,如何讓好動的孩子們上好閲讀課?因此在後半節課時,我就是讓學生站起來,動起來,説起來,讀起來,在動作的配合下有節奏的讀,學習有韻味的讀,有感情的讀,在琅琅的書聲中,反覆朗讀成誦,在讀中瞭解閲讀樂趣,理解課文內容,逐步提高閲讀能力。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3

教要教的有效那就要教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是我課堂教學設計追求的一種理念。在備課時發現課文最後出現了一個一問一答的句式,其實這樣的句式學生朗讀更需要指導,那麼怎樣順其自然的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句子呢?於是我就大膽嘗試把兩個句子提到最前面先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漂亮的楓葉忽然變成光禿禿的樹幹,對比效果非常明顯,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第一個呈現出的問題便是楓葉哪裏去了?課堂教學當中故不出所料,學生睜眼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啊”字,這當然就是感到驚異了,順勢接下來問你們“啊”什麼呢?順其自然的完成了一問一答兩句的教學。其實在這一教學環節當中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個小的情景,較好的完成這一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環節真實自然也是紮實有效的。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生字的教學指導學生利用加偏旁的方法識字、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生字、利用想象字意的方法識字、利用聽讀識字等多種方法識字,這不僅僅是教學生字,更是一種識字方法的教學。

在指導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動筆標標畫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辨析多音字(多音字“着”的教學,同時在這裏也應該感謝劉越同學的默契配合,當指導學生讀zhe時,當然就不是詞語“着涼”了,她非常默契的用課文紙將“涼”字擋了起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詞語的意思等學習方法,長此以往這些學習的方法便會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部分。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學生先讀帶有拼音的文字,然後讀老師寫在楓葉上的沒有拼音的信,再到學生利用板書的提示敍述書信內容,再要求學生將相關的詞語粘貼到相關小動物的後面,學習的要求難度一步一步的提升,學生課堂上的發展也在一步一個台階的提高。如在學生(張海林)張貼“好朋友”一個詞語時,學生已經理解到了不能貼到任何一種小動物的後面,該同學都等到其他小朋友都貼完了才發表自己的建議將“好朋友”一個詞語貼到中間。由此可見在課堂上學生的整個教學環節設計紮實有效,學生能力的提高也是實實在在,因此課堂是紮實的。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4

《秋姑娘的信》一課是通過秋姑娘給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寫信,展現了一幅楓葉飄落、大雁南飛、青蛙冬眠、松鼠儲食、小樹穿“冬衣”的秋景圖,同時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這節課我總共上了3次,課堂氣氛一次比一次活躍,大部分孩子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對照自己的教學設計反思如下:

前兩次我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了教學設計,逐段進行教授,講的很細緻,也很囉嗦,學生不但興趣不高,而且教師指導朗讀也很形式,表面化,一節課下來,學生的朗讀沒有多大的提高。課下,組裏的老師很誠懇的提出了很多建議,於是在後兩次的教學中,我完全顛覆了教案 ,重新設計了教學環節。

這一課我設計了圖畫式的板書,用黃色卡紙做了許多楓葉,讓學生想象會飄到什麼地方,然後教師隨機把楓葉貼在相應的地方,學生既一目瞭然地觀察到秋天楓葉飄飄灑灑的輕逸,又受到構圖意境的薰陶,而且對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秋天的特點起到了輔助作用。

一、注重朗讀訓練。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以小組為單位,讓每個同學讀給組員聽,選出優勝者賽讀,以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在學習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在朗讀時能夠表達出秋姑娘對好朋友無微不至的關照,我先範讀,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讓他們向老師挑戰,看誰讀得比老師更象秋姑娘,然後分組賽讀。在最後兩個自然段的學習時,我讓兩個學生範讀評議後,用同桌一問一答,老師問學生答等多種形式來體會奇怪的語氣和舒暢的語氣。

二、注重學法指導。

本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結構相似,我指導學生進行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讓學生仿照上面的學法,想想秋姑娘又給誰寫信,信上説了什麼,該怎麼讀好秋姑娘的信,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3—5自然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注重培養創新意識。

文內容新穎活潑,有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實踐。在教學中,我努力挖掘文中的“空白”處,如:秋姑娘還給誰寫了信,説了什麼?如果你是秋姑娘的好朋友,讀了她的來信後,你會怎麼做?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5

我講授了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七課《秋姑娘的信》第一課時,課型是講讀課。課後專家給了我很多教學建議,具體如下:

1、缺乏教育機智,課堂出現的新問題抓不住,比如在學習教學目標要求會認的字這一環節中,教師提問學生怎樣記住“摘”這個字時,有一個學生回答“摘”是由提手旁加上一個商字組成的,這是錯誤的,但教師卻沒有察覺到,也沒有及時指出、糾正學生的錯誤。沒有充分關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應加強處理課堂問題的能力。

2、識記生字時,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有些字的注音不夠規範,比如“g”注成了“g”, 再如在蘇教版中“朋友”這一詞中“友”讀輕聲,教師教學生讀“朋友”這一詞時,並未指出“友”讀輕聲,也沒有在出示的詞中標出輕聲,這就導致學生再讀課文時讀錯,説明對細節關注的不夠。

3、在出示課題時,就應該把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姑娘”和“信”講解一下,沒必要都要在認字的環節一起講,也應該強調“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這樣學生在讀課文時就不會讀錯,也為下面認讀生字環節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4、在通過各種形式識記“綠色通道”的字這一環節中,應把要求會寫的字也加進來,即把“四會字”也加進來,通過各種方式來記憶,“四會字”才是重點,要時刻突出重點。在指導書寫生字這一環節中,如果在教寫字時讓學生組詞,對於國小生來説很可能就把之前學的字怎麼寫很快忘掉了,所以給生字組詞可以拿到識字教學環節,或者由老師送給學生幾個“詞”,幫助學生拓展詞彙量就可以了。

5、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讀文方式要多樣,不要單一,可以指名讀、同桌互相讀、分組朗讀,分男、女生讀,齊讀等,還要分層讀,根據學生個人情況,可以分層朗讀指導。教師如果要讓學生在讀之前聽課文,最好不要放錄音,而是由老師範讀,這樣讓學生近距離感知朗讀,示範效果會更好。

6、不要將前一階段學的拼音丟掉,在識字環節上,要讓孩子藉助拼音來讀,這樣即學會了生字,又複習了拼音。

7、教學寫字時,要把展示環節加上,及時展示寫得好的學生的字,及時鼓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對於《秋姑娘的信》這一課,課前我做了很多準備,自認為很充分了,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不盡如人意,出現了很多問題,現反思如下:

首先,要把知識咬死,不應該出現“硬傷”,如在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造成了知識性的錯誤,這説明了自己備課時太過粗心,這樣的錯誤以後絕對不允許出現。

其次,課件製作不夠嚴謹,多媒體出示拼音時,有一部分注音用的是英文形式,如“g”注成了“g”,這樣會給孩子造成誤導,對孩子拼音的鞏固非常不利,今後的教學中要時刻注意。

再次,這一課的教學只注重了每一個環節的展開和完成,並沒有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再次,有些環節安排的不當,比如在出示課題後,就應該強調識字“姑娘”這兩個字,“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也應該指出,在識字環節中就沒必要再認識這兩個字了。

對於細節還關注的不夠,課堂教學還很不靈活,按部就班,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都應該時刻關注、改進。

在經過專家給我的意見後,我有進一步結合專家的意見對這一課進行了反思:

1、要時刻注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向一堂課要效率,不要浪費時間。

2、教師要關注每一個細節,設置的問題一定要精。

3、多媒體運用要恰當、實用,運用多媒體有時可以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但並不一定每節課都要使用多媒體。

4、要培養孩子的個性化閲讀,閲讀是孩子的個性化體驗,每一次讀都要有目標,為高年級的與閲讀打基礎。還要關注默讀。

5、要錘鍊自己的語言,語速均勻、語言準確、用詞規範。

6、要及時抓住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注意孩子的閃光點,及時鼓勵。要培養自己的教育機智。

7、講課要充滿激情,一節課要有高潮。

8、教學時要有側重點,尤其是教寫字時,要有趣味性,保護孩子的學習慾望,形式要多樣。

9、一定要關注孩子,注重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同時也要注意傾聽孩子的話。

10、還要繼續向老教師學習,同時自己摸索,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6

我講授了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七課《秋姑娘的信》第一課時,課型是講讀課。課後專家給了我很多教學建議,具體如下:

1、缺乏教育機智,課堂出現的新問題抓不住,比如在學習教學目標要求會認的字這一環節中,教師提問學生怎樣記住“摘”這個字時,有一個學生回答“摘”是由提手旁加上一個商字組成的,這是錯誤的,但教師卻沒有察覺到,也沒有及時指出、糾正學生的錯誤。沒有充分關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應加強處理課堂問題的能力。

2、識記生字時,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有些字的注音不夠規範,比如“g”注成了“g”, 再如在蘇教版中“朋友”這一詞中“友”讀輕聲,教師教學生讀“朋友”這一詞時,並未指出“友”讀輕聲,也沒有在出示的詞中標出輕聲,這就導致學生再讀課文時讀錯,説明對細節關注的不夠。

3、在出示課題時,就應該把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姑娘”和“信”講解一下,沒必要都要在認字的環節一起講,也應該強調“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這樣學生在讀課文時就不會讀錯,也為下面認讀生字環節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4、在通過各種形式識記“綠色通道”的字這一環節中,應把要求會寫的字也加進來,即把“四會字”也加進來,通過各種方式來記憶,“四會字”才是重點,要時刻突出重點。在指導書寫生字這一環節中,如果在教寫字時讓學生組詞,對於國小生來説很可能就把之前學的字怎麼寫很快忘掉了,所以給生字組詞可以拿到識字教學環節,或者由老師送給學生幾個“詞”,幫助學生拓展詞彙量就可以了。

5、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讀文方式要多樣,不要單一,可以指名讀、同桌互相讀、分組朗讀,分男、女生讀,齊讀等,還要分層讀,根據學生個人情況,可以分層朗讀指導。教師如果要讓學生在讀之前聽課文,最好不要放錄音,而是由老師範讀,這樣讓學生近距離感知朗讀,示範效果會更好。

6、不要將前一階段學的拼音丟掉,在識字環節上,要讓孩子藉助拼音來讀,這樣即學會了生字,又複習了拼音。

7、教學寫字時,要把展示環節加上,及時展示寫得好的學生的字,及時鼓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對於《秋姑娘的信》這一課,課前我做了很多準備,自認為很充分了,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不盡如人意,出現了很多問題,現反思如下:

首先,要把知識咬死,不應該出現“硬傷”,如在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造成了知識性的錯誤,這説明了自己備課時太過粗心,這樣的錯誤以後絕對不允許出現。

其次,課件製作不夠嚴謹,多媒體出示拼音時,有一部分注音用的是英文形式,如“g”注成了“g”,這樣會給孩子造成誤導,對孩子拼音的鞏固非常不利,今後的教學中要時刻注意。

再次,這一課的教學只注重了每一個環節的展開和完成,並沒有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再次,有些環節安排的不當,比如在出示課題後,就應該強調識字“姑娘”這兩個字,“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也應該指出,在識字環節中就沒必要再認識這兩個字了。

對於細節還關注的不夠,課堂教學還很不靈活,按部就班,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都應該時刻關注、改進。

在經過專家給我的意見後,我有進一步結合專家的意見對這一課進行了反思:

1、要時刻注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向一堂課要效率,不要浪費時間。

2、教師要關注每一個細節,設置的問題一定要精。

3、多媒體運用要恰當、實用,運用多媒體有時可以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但並不一定每節課都要使用多媒體。

4、要培養孩子的個性化閲讀,閲讀是孩子的個性化體驗,每一次讀都要有目標,為高年級的與閲讀打基礎。還要關注默讀。

5、要錘鍊自己的語言,語速均勻、語言準確、用詞規範。

6、要及時抓住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注意孩子的閃光點,及時鼓勵。要培養自己的教育機智。

7、講課要充滿激情,一節課要有高潮。

8、教學時要有側重點,尤其是教寫字時,要有趣味性,保護孩子的學習慾望,形式要多樣。

9、一定要關注孩子,注重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同時也要注意傾聽孩子的話。

10、還要繼續向老教師學習,同時自己摸索,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7

教要教得有效,學要學得紮實

課上完後我馬上看了一遍自己的課堂錄像,然後對照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反思。新課程改革在進行深入反思的時候,我們應該呈現給孩子們一個什麼樣的課堂,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理想狀態,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思考着,同時我也在常態的教學下不斷的實踐着,我在努力追求一個體現學生真實發展的課堂,追求一個能夠展現學生真實學習過程的課堂。語文課我想需要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字詞句段篇,更重要的是要交給學生學習字詞句段篇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教的有效;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不僅是要學習一篇短小的文章而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藉助語言的範例來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來提高自己的綜合語文素養,因此學生要學的紮實。

這篇課文我沒有讓學生提前閲讀,我想學生能夠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從識字朗讀到積累背誦,運用學習的語言進行表達,這才是學生真實學習過程的體現。縱觀這節課的教學應該説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真實的,學生的發展也是清楚可見的。從學生第一遍讀課文出現的字詞障礙,經過詞語教學等環節,學生不僅能夠比較有感情的讀文,至到學生能夠藉助板書進行課文背誦,利用教師提供的句式較規範的進行説話練習,足以展現了學生真實學習的過程和學生實實在在的發展。在教學中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學生學習語言來設計的,因此這種課堂是真實而又有生命力的課堂。

教要教的有效那就要教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是我課堂教學設計追求的一種理念。在備課時發現課文最後出現了一個一問一答的句式,其實這樣的句式學生朗讀更需要指導,那麼怎樣順其自然的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句子呢?於是我就大膽嘗試把兩個句子提到最前面先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漂亮的楓葉忽然變成光禿禿的樹幹,對比效果非常明顯,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第一個呈現出的問題便是楓葉哪裏去了?課堂教學當中故不出所料,學生睜眼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啊”字,這當然就是感到驚異了,順勢接下來問你們“啊”什麼呢?順其自然的完成了一問一答兩句的教學。其實在這一教學環節當中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個小的情景,較好的完成這一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環節真實自然也是紮實有效的。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生字的教學指導學生利用加偏旁的方法識字、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生字、利用想象字意的方法識字、利用聽讀識字等多種方法識字,這不僅僅是教學生字,更是一種識字方法的教學。在指導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動筆標標畫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辨析多音字(多音字“着”的教學,同時在這裏也應該感謝劉越同學的默契配合,當指導學生讀zhe時,當然就不是詞語“着涼”了,她非常默契的用課文紙將“涼”字擋了起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詞語的意思等學習方法,長此以往這些學習的方法便會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部分。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學生先讀帶有拼音的文字,然後讀老師寫在楓葉上的沒有拼音的信,再到學生利用板書的提示敍述書信內容,再要求學生將相關的詞語粘貼到相關小動物的後面,學習的要求難度一步一步的提升,學生課堂上的發展也在一步一個台階的提高。如在學生(張海林)張貼“好朋友”一個詞語時,學生已經理解到了不能貼到任何一種小動物的後面,該同學都等到其他小朋友都貼完了才發表自己的建議將“好朋友”一個詞語貼到中間。由此可見在課堂上學生的整個教學環節設計紮實有效,學生能力的提高也是實實在在,因此課堂是紮實的。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詞語教學時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實施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説話練習,順勢理解課文相關的詞語的含義,如小心、充足的教學。在學習課文後利用秋天到了,誰要幹什麼,秋姑娘讓他們怎麼樣,這種句式讓學生説話練習,一是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同時又是對學生語言運用的練習。在課閉又指導學生用書信的方式拓展想象秋姑娘還給誰寫了信進行説話練習,再次對學生語言運用進行練習。這樣的語言練習課堂因該是厚實的。

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確有限,反思整個課堂教學也的確存在很大的遺憾,學生讀書的感情應該再上升一個層次,設計了配樂朗讀可是時間有限了。語言練習設計到了,確實應該練習面再廣一些,效果應該再紮實一點。在詞語教學中設計環節不夠精煉效果不盡明顯,影響了教學進度,導致後面學生感情的朗讀和語言練習的時間沒有了於是練習不夠到位,的確是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8

《秋姑娘的信》是蘇教版第一冊第7課。課文講的是秋姑娘給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寫信,展現了一幅楓葉飄落,大雁南飛,青蛙冬眠,松鼠儲食,小樹穿“冬衣”的秋景圖,同時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在教學的時候,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整體把握文本,以多種形式地朗讀使孩子感受秋姑娘對好朋友的關心。

在備課時,我發現課文最後出現了一個一問一答的句式,其實這樣的句式學生朗讀更需要指導,那麼怎樣順其自然的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句子呢?於是我就嘗試將教材進行重組,大膽創新,把兩個句子提到最前面先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漂亮的楓葉忽然變成光禿禿的樹幹,對比效果非常明顯,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第一個呈現出的問題便是楓葉哪裏去了?課堂教學當中故不出所料,學生睜眼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咦”字,這當然就是感到驚異了,順勢接下來問你們“咦”什麼呢?順其自然的完成了一問一答兩句的教學。其實在這一教學環節當中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個小的情景,較好的完成這一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環節真實自然也是紮實有效的。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詞語教學時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實施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説話練習。如在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説“ 是秋姑娘的朋友。” “ 、 、 和 都是秋姑娘的好朋友。再讀課文後利用“秋姑娘給 寫信。”、“秋姑娘給 、 、 和 。寫信。”這種句式讓學生説話練習,一是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同時又是對學生語言運用的練習。準備在第二課時指導學生用書信的方式拓展想象秋姑娘還給誰寫了信進行説話練習,再次對學生語言運用進行練習。

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確有限,反思整個課堂教學也的確存在很大的遺憾,學生讀書的感情應該再上升一個層次,語言練習設計到了,確實應該練習面再廣一些,效果應該再紮實一點。在詞語教學中設計環節不夠精煉,效果不盡明顯,影響了教學進度,導致後面學生語言練習的時間沒有了,於是練習不夠到位,的確是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9

《穿串鏈》這節課更討女孩子喜歡一些,整節課以孩子們的操作為主,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活動過程體現了學生在前,老師在後的學習方法。首先讓學生自己自由的進行排序,然後讓孩子自由的進行展示,在孩子展示的基礎上,老師加以總結。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簡單規律排序,個別學生還能自己設計規律對物體進行排序。雖然一些學生似乎沒有按規律排序,沒有達到活動目標,但是,他們今天通過自己的嘗試、探索、發現有規律的排序,通過欣賞他人的作品,感知了物體的規律美,在今後的活動中,他能將今天的收穫和感知表現出來,這樣就達到了目的。從本次活動中使我感悟到,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達到同一個標準,只能力求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發展。

我認為我們要認識到美術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這節課的目的不僅是使孩子學習按規律排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尋找規律、發現規律。但這節課最大的不足就是學生帶的材料太少,不能充分作品,還有的同學沒帶材料,只能在圖畫本上畫,感受太少。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0

《大樹和小鳥》一首十分簡單活潑的兒童詩,非常符合幼兒心理特點。在教授這首兒童詩詩,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這首好聽的兒童詩吸引了。整個活動開展的十分順暢。

活動開始,我把大樹和小鳥的圖片展示給孩子們觀看。請孩子們想一想,這棵大樹是什麼樣子的,小鳥會在大樹上面幹什麼,大樹又會做什麼。讓孩子們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再進行詩歌的朗誦欣賞。詩歌很簡單,配上準備好的圖譜,讓幼兒們耳目一新。圖譜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理解和記憶兒歌,還能讓他們根據已有的科學知識主動學習,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他們非常喜歡,也很感興趣。在互動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的抽掉圖譜,和孩子們玩“去圖譜背兒歌”的遊戲,孩子們十分感興趣。在邊遊戲邊記憶的過程中很順利的把詩歌記住了。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1

(一)教學目標的重新審視——以教材為本

雖然從文字表述上看,以上三種教學設計(略)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都是(1)要求學生要知道纏足這一封建陋習曾對中國婦女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2)要體會孫中山對封建陋習的憎恨以及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但是從教學流程的安排以及上課時目標的達成度來看,三種設計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把握是迥然不同的。

表面看來,上述兩個教學目標是孤立的,並列的,輕重一樣的,實質上兩者是密切聯繫的,有先有後,有主有次的。只有引導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到纏足陋習嚴重的危害性,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才能感悟少年孫中山的那顆心——對纏足陋習刺心之痛,入骨之恨,有堅決廢除它的強烈願望,才能讓學生受到孫中山獨立思考,敢於反抗封建陋習,堅決與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的薰陶。由此可見,目標(1)是實現目標(2)的基礎,目標(1)是先行的,是關鍵。顯然,第三種設計者,由於認真研讀了文本,比較深刻地解讀了作者、編者的意圖,真正明確了教學目標及其關係,使文路和教路有機地統一起來,走進課堂時做到了心中有目標。

反觀其它兩種設計,輕文本重教參,甚至照着教參寫教案,搞教參搬家(設計一基本搬了網上的設計)。這中間缺少獨立思考,沒有“化”的過程。雖然把教學要求、教學步驟寫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於囫圇吞棗沒有消化,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滿意。

所以大家要認識到教材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體現了課程目標和能力培養的要求,備課前要反覆讀教材、讀文本,通過與文中人物、作者以及編者的對話,有所感悟、有所體驗、有所感動,形成自己對文本意義的主動構建。有了這個基礎,具體的教學才能做到以教材為本,教師上課才能做到心中有本。

(二)教學對象的重新認識——以學生為本

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知識與生活經驗背景,是學生的真實起點。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是學生學習的基本起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並沒有改變國小生的年齡心理特徵,中年級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設計,只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才能有效。

由於社會的進步,也就是孫中山的功勞,纏足這一陋習早已銷聲匿跡了,對於我們這一代中青年老師來説,如果不去下功夫瞭解,腦子中對纏足是沒有深刻印象的,只是無端地覺得那是用布長期包裹不讓腳長大,最終形成小腳。而對於八、九歲的三年級學生來説,沒有看到過,沒有聽到過,更沒有什麼體驗,可以説是白紙一張。

要讓對纏足沒有任何感性認識的學生,單憑文中“媽媽正在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這一句話來感受纏足形象(醜陋形象),進而來感受纏足的毒害,是遠遠不能震撼學生的心的。

第三種設計,顯然在課前研究了學生,關注了學生的生活世界,把握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設計播放纏足動畫,旁白介紹纏足陋習這一環節,補上教材的空白點,打通了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知識,更主要的是觸動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對纏足厭惡、憎恨的情感,為下面與少年孫中山產生共鳴,感悟他那真摯的火熱的心積蓄了力量,打下了伏筆。

另外,中年級學生的感情是非常樸素的,他們的心是善良、正直的,當自己喜歡的人受到傷害時,反應是強烈的,毫不猶豫的。所以當老師問:如果纏足的不是孫中山的姐姐,而是你的姐姐,你非常喜歡的姐姐,你心裏有什麼感受時,學生有的説難過,有的説心疼,有的説生氣,有的説恨媽媽,這種角色體驗一下子把孩子與孫中山的距離拉近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也是老師研究學生的結果。而第一二種設計或關注了文,沒有考慮人;或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着眼灌輸;或高估了學生,使學生無法“披文入情”“入情入境”,教學平淡無味。所以教師教學時要研究學生,走進兒童的心靈,瞭解兒童,做到以人為本,目中有人。

(三)教學策略的重新選擇——以感悟為主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指出,閲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維。”由此可見,新課程把“感悟”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而本課時的主要目標就是引導學生感悟纏足的危害性和少年孫中山的內心世界。那麼如何在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因感動而醒悟”,“有所感觸而領悟”呢?第三種設計同其他兩種帶有灌輸式、問答式傾向的設計相比,呈現出更豐富的策略。

1、朗讀中感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文本意義不是客觀地先於文本之中,而是讀者讀出來的,或者説是在讀中生成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纏足陋習對婦女的毒害是通過姐姐纏足先後的不同表現體現出來的,媽媽對纏足的無奈、少年孫中山對纏足的憎恨和反抗是藴含在他倆的對話之中的。所有這些怎樣讓國小生去感悟?教師首選的策略是引導學生朗讀體味。成韻的朗讀是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的過程,學生在朗讀中會不經意地體驗、意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讀出了那顆心、那份情”,達到“披文以入情”的境界。同時,朗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安排學生充分朗讀,能激發起學生自己的情感,使學生之情、文中人物之情和作者之情融為一體,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

2、比較中感悟

有比較,才有發現。學生只有在不同語詞、不同句式、不同順序的比較當中,在人物的不同表現中,才能發現課文中語言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藴和情味,從而對語言和語境有所感悟。

(1)姐姐纏足前後的不同表現的比較。

(2)第7自然段與補白的比較:以後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他看到的是(姐姐的愁眉苦臉);孫中山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他聽到的是(姐姐的歎氣聲、哭聲)。

(3)孫中山和媽媽對纏足不同表現的比較。

(4)孫中山和媽媽自身不同描述的比較:

△媽媽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媽媽含着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這種比較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有可能獲得潛能的激發、方法的領悟、思維的啟迪、智力的生成、情感的薰陶。

3、想象中感悟

語文教學是一種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們還語文以畫面、還語文以旋律、還語文以意象。孫中山的姐姐纏足時的情景,學生自然沒有見過,書上也只有短短的兩句話,而這個內容對學生感受纏足陋習對帶來的痛苦非常重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老師通過自己有感情的朗讀,引發學生的想象,由於此時學生已有纏足這一醜陋形象的表象,短短的兩句話被賦予豐富的內涵,烙上了學生獨特而多元感悟的痕跡。這對學生加深課文理解、走近孫中山的心靈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法,那法,只有符合語文教學特點的,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胸中有法。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為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為單位,或者按照意義段來讀,考慮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為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温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裏,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內容,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對比,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説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般來説,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89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説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為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本的理解較為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細節做起。從明天起,我將致力於此。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教學要體現以讀為本。閲讀教學,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理解內容,那樣的閲讀教學是殘缺的。閲讀教學一定要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情。

課文中描寫海鷗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傳神,也十分感人。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從朗讀中整體感知情感、從析詞析句中理解情感、從課外拓展中昇華情感皆是緊扣文本展開,圍繞情感教學,展開的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如:“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理解這句話時,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感受親人離別的悲痛。學生説:“外婆去世的時候,親人們就是海鷗那樣站成兩行為外婆送行。”我立刻追問:“能説説你當時的感受嗎?”她的眼睛裏閃爍着淚光,眼前彷彿出現了葬禮的情景。“我外婆對我最好了,她離開了我,再也不會和我玩了。

所有人都哭了。”她的聲音哽咽了。一種同情、悲痛之情油然升到在座每個同學的心裏。如果我能繼續讓其他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那麼情感的昇華將到達頂點,體會親人離別的痛苦會更加深刻。我即時讓學生把這種情感融入到課文的朗讀之中。讓他們帶着各自的體驗讀一讀這段話,讓學生用心靈誦讀,用心體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nwgo8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