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5篇)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5篇)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1

《故鄉的小路》是一首兩段體的抒情歌曲。4/4 3/4拍,D宮調式,全曲共分為兩樂段。第一樂段音區低而深沉,以弱起開始,曲調平穩,在以六度跳進到第二樂段之後,情緒逐漸得以抒發。這首歌曲要向我們表達的是一種對故鄉淡淡的回憶和深深的眷戀之情。歌曲的第一樂段,似乎是在用傾訴的口吻向我們描述着一段童年往事,清幽流淌着的旋律彷彿像這條童年走過的蜿蜒小路一般沁入人們的心裏;第二樂段則是在第一樂段的鋪墊下,旋律上有了一些起伏,情緒逐漸在回憶的夢中升温,將一種憶往事、思故鄉的情感傾訴出來。《故鄉的小路》所要向我們表達的並非是噴湧而出的濃烈情感,而是像一眼淡淡的清泉,逐漸將那種內斂而深沉的愛送達心底,令人回味無窮。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5篇)

依據對教材的分析,本課設計思路的主線以“濃濃故鄉情”為情感基墊,在音樂情境中抒發故鄉情,表達故鄉愛。主要設計了以下3個教學環節:

1、故鄉小路上的回憶——導入新課。

2、演唱《故鄉的小路》——學習歌曲。

3、縱向挖掘不同藝術作品,歸“情”於“故鄉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這節課,將課堂創設成一種具有音樂性和情感色彩的音樂情境,幫助孩子投入音樂活動,使音樂審美教學始終帶有濃郁的情感色彩,做到真正的情景交融。依據此,我確立了本課的三個關鍵處,分別是:

1、視唱旋律——感受旋律特點。

2、學習掌握升記號——體會其在歌曲中的表現作用。

3、激發對歌曲豐富的情感體驗。

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始終感覺識譜教學是一個很難把握又必需抓牢的難點。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於進行音樂表演和創作等教學活動的開展。

《音樂課程標準》中對五六年級識讀樂譜做出了這樣的要求:能夠識讀簡單樂譜,並且能夠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等常用記號

作為情感延伸的另外一種表現手段,我牢牢把握住“思鄉”這一條主線,分別選擇了描寫故鄉的不同藝術作品,在聆聽中感受不同作品的情感表達,拓寬了學生的認知廣度和深度。使孩子們瞭解到:對家鄉的記憶,不僅僅在那條通往故鄉的幽靜小路上,一枚小小的郵票,無不寄託着一個遊子對家鄉的深深離愁別緒,故鄉的雲,更是另一種激情澎湃的表達。這也正是我努力想向大家傳達的一個重要思想情感:“長長來時路,依依寸草心”。“歸情於故鄉”是整堂課的最終情感歸依。

總之:這節課最終能按照預想的目標得以實現。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音樂的學習裏,我只希望學生的情感世界能夠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而需要我們做的,便是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他們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使他們在真善美的音樂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2

《故鄉的小路》是國小五年級教材中的一首歌曲,表現了對故鄉濃濃的思念,學生沒有這方面的親身感受,怎麼樣讓學生“唱好”這首歌曲呢?在這首歌曲的教學中,我抓住以下幾點進行歌曲教學。

一、節奏

這首歌曲與以前所學歌曲最大的不同是歌曲中同時存在兩種拍子,這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變拍子。我想讓學生自己發現,於是在初聽歌曲的時候,利用節奏遊戲,我跟着歌曲拍節奏,讓學生模仿節奏,然後讓學生説出節奏型有哪些不同?最終,大家發現兩種拍號在歌曲中是以小節交替的形式出現的。(抓住這一點,讓學生明白節奏的反覆性)與此同時,老師彈琴,學生來伴奏,幫助學生熟悉歌曲,更好地把握這種結構上的相同性,為歌曲的演唱奠定了基礎。

二、歌曲的意境

因為歌曲中樂句很相似,很多同學在歌曲演唱過程中都唱得沒有什麼變化,缺少歌曲意境的表現。我先讓孩子們將歌曲按旋律分段,明白歌曲的前半段重在敍述,後半段重在抒情,歌曲的高潮在後半段。但是,後半段的這兩個樂句在演唱中力度也是不一樣的。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區別不同的力度?

我先讓學生用朗讀的方法體驗文學朗讀中的高潮。我先朗讀,學生跟讀,有些同學的處理是前一句強,後一句弱,有些同學處理是前一句強,後一句更強,他們都有各自的理由:先強後弱,能更好地表現這種對故鄉的意猶未盡的思念,先強再強,表現自己對故鄉無比強烈的思念。我首先肯定了他們的見解,接着説:“同學們,剛才是我們在朗讀中的處理,音樂中的高潮不一樣,它必須藉助旋律來表現。我們想一下,歌曲高潮處的旋律有什麼樣的特點?怎麼樣的旋律才有助於我們抒發自己心中的感情?我們再來看這兩個樂句的旋律,你聽一聽,想一想,怎麼樣的處理能更好地表現這首歌曲?最終,在我這樣的引導下,學生一致認為先強後弱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意境,演唱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創編活動

這個教學環節是讓學生創編歌詞,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小組合作精神。

通過這節課,學生都參與活動,而且每個小組都表現的很好,表現了團體的力量,難點、重點在遊戲中已經突破,瞭解變換拍子並能創編,我通過小組接唱、創編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反應能力。

這節課,讓我們都明白了唱好一首歌曲的不容易,但也知道了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善於發現,樂於思考,多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小組合作,讓課堂活起來、動起來。我們的歌一定會唱得更好,更動聽!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3

這堂是以隨堂課的形式展開的,先天晚上看了下教案,直接做了課件,第二天的第四堂課上課,第一堂課偷空做了教具棋子,時間上可以説不是特別充分,讓我感覺有很多遺憾,但是,也正因為有這樣的遺憾才更真實,更能體現平常的教學。

對於這堂課,除了時間上的不充分之外,還讓我再一次的提醒自己,深挖教材,只有深挖教材才能理解教材有那些知識點是必須講到的,例如,這堂課中對於棋子角色的介紹,我就忽略了,導致學生只想到王和王后。對於中國象棋裏,將、帥、兵、馬、炮、象的形象聯想沒有了,其實在中國,玩的最多,最常見的還是中國象棋,如果以平常見的最多的中國象棋為重點進行展開,然後再延伸拓展到國外象棋,我相信學生會更感興趣,作品的完成質量也會更高。

還有一點我一定要反思自己,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引導者,掌握好引導的方法非常重要,而我在教學引導中,總是感覺自己力不從心,無法做到遊刃有餘。反思過程,究其根源有三點:第一是對於學生心理把握不到位,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他都有自己的年齡特徵,有其獨特的思考方式,如果不瞭解他們,不能準確的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你也就不能讓他們明白你所講的道理。第二是對問題的設置不到位,沒能考慮到全部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單獨的,有其自己的個性,並且接受能力也不一樣,基礎就會不同,所以提問題時,除了有目的性之外,還要有目標性。第三就是自己的表達能力,一定要儘量做到簡單易懂,讓學生一下就能明白,説話是有藝術的,掌握好説話的方法很重要。

很感謝老朋友對我的建議,我會一直學習下去,因為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4

早上教的是《隆中對》,文言文教學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如果重視文字的積累,那麼,上課就會變得很枯燥,學生很不喜歡,如果重視了“文”的教學,學生積累方面又會成問題,那麼,考試則無法應付,所以,文言文總是搖擺於“文”和“言”之間。

早上我和學生一道,分析隆重對話中關於蜀國最後失敗的原因,原文如此説: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一部分主要分析兩個人,何人是敵何人是友。曹操是強者,不可與之爭鋒,那麼能不能和曹操結成盟友?學生也很明白,如果和曹操結為盟友,一旦曹操滅掉了孫吳,那麼,回過頭來肯定會吃掉劉備;東吳為何能為外援,因為東吳和蜀國一樣,也面臨強敵曹操,他們顧慮的應該和蜀國一樣,就如現在俄羅斯和中國的聯盟,目的是為了對抗強大的美國。劉備在關羽被殺之後,出兵東吳兵敗,破壞了蜀國戰略,把蜀國帶入了亡國的境地,這就是戰略的重要性。

第三個人是劉表: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雖然劉表和劉備有一點親戚的味道,但政治是沒有感情的,無論《三國演義》怎麼説,諸葛亮在隆中和劉備談了這麼一些話之後,劉表就是死定了,不管是騙還是搶,劉表如果不讓出荊州,都會別劉備給滅掉了,還好劉表早亡。這就是戰略的需要,劉備太需要一個戰略的立足點,劉備前半生就是因為缺乏一個戰略的立足點,所以如喪家之狗,到處依附,何況,就算劉備不奪荊州,劉表也守不住荊州,肥水不流外人田,劉備取走荊州是勢在必行,赤壁之戰之後,曹孫劉都擁有荊州的一部分,劉備擁有零陵、武陵、桂陽、江夏等地,實際上是控制了荊州大部分地區,《三國演義》説東吳為了聯劉抗曹,借了荊州的這和時是有一定的差距,但無論如何,得到荊州是劉備的戰略決策,非得擁有不可。同樣的道理,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也是勢在必行,無論是騙還是搶,都只不過是手段不同,政治是不講感情只講利益的。

荊州對於劉備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關羽失荊州動搖了國本,再加上劉備進攻東吳,再次動搖國本,這直接導致蜀國後來的一蹶不振。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5

僅僅引導學生讀懂貓媽媽的話為重點,真正的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讓他們自由閲讀、自我體驗、自主創造,同時,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本節課中,我在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作用的同時,倡導合作、對話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互動中明白“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一定的用處,處理事情一定要開動腦筋,千萬不能盲目地模仿和跟從別人的道理”。首先讓學生進入遊戲中,利用學生愛玩的心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遊戲中讀詞語,然後在讀詞語中學會運用,並學會了積累詞語。

其次,我注重營造和諧氣氛,引導學生去朗讀。最後把重點放在感悟貓媽媽那席話中,讓學生從多角度朗讀感悟,或心疼,或擔心,或生氣的語氣讀讀貓媽媽的話。通過學生的多角度的朗讀明白貓媽媽説的話。然後考慮到學生個體的理解、朗讀和喜好的差異,以“媽媽,我想對你説”為切入口,要求學生想想該對媽媽説些什麼?才能讓媽媽放心?才會成為一隻真正的捉老鼠高手呢?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理解感悟課文。這一教學過程,我幾乎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講解,僅僅引導學生讀懂貓媽媽的話為重點,真正的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讓他們自由閲讀、自我體驗、自主創造,同時,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6

《白公鵝》一課上完以後,感觸很多。往往一篇題材相同的課文,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採取比較學習的方法來組織整課的教學。《白公鵝》這篇課文的教學也不例外。

比如這兩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都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體會“白鵝”的特點。如果能通過比較兩篇課文寫法的異同,感受作者語言各自鮮明的特點,將會使教學事半功倍。《白鵝》是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上敍述鵝的高傲的特點,把鵝稱做“鵝老爺”。《白公鵝》是從鵝的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和爭搶淺水灘的趣事寫出它“海軍上將”的特點。雖然兩位作者都喜愛鵝,但敍述的語氣不同,豐子愷更多的是善意的掖揄,而葉諾索夫更多的是欣賞,並且語調輕鬆,頗有調侃的味道。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鵝都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點,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風格,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於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總是在單純的教課文,不是在教語文。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這一課時我在詞語教學上下了一些功夫,讓學生學會理解詞語的方法。當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説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猜想意思。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説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説,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説,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説,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再如學生彙報白公鵝“耀武揚威”時,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麼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可見同一類型的文章,進行對比教學好!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可以仿效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獲得不同的閲讀體驗。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7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總統為了保護森林的鹿,下令捕殺以鹿為捕食對象的野獸,結果,鹿大量繁殖,缺少食物,最後疾病流行,只剩下了幾千只鹿苟延殘喘。這個故事告訴人類應該遵守自然之道,不要認為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這篇課文是我第一次執教,課前我反覆讀了幾遍課文。結果這兩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槍聲在森林中迴盪。在敵人冰冷的槍口下,狼接連發出慘叫,一命嗚呼。”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彷彿看見狼正以憤怒、哀怨的眼神看着拿着槍的人類,而且還在詛咒人類!狼雖然是非常殘忍無情、殺傷力大的動物,但是,任何強大的動物人類都有足夠的能力和辦法去對付它們。可以這樣説,在人類面前,動物都是渺小的,柔弱、無助的。這也讓我聯想到,人類不論多強大,在自然面前,永遠是渺小的無助的。狼也好,其他捕食鹿的動物也好,它們同樣是森林的動物,是活生生的生命。人類毫無節制憐憫的捕殺,結果給森林造成了災難。因此,我覺得這個故事不僅告訴我們人類要遵守自然之道,也要敬畏生命。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8

學習《語文百花園三》前,我們的微型課題“微課輔助教學的運用研究”剛剛從調查、準備進入實施階段,家長、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剛剛全部完成註冊,對“翻轉課堂”不瞭解,觀看“微課”操作不熟悉,觀看率非常低,甚至還有家長代替播放孩子不觀看的現象。

學習《語文百花園三》時,我就想:課堂教學怎樣充分發揮“微課”的優勢呢?如果還是像原來那樣詳細地講,那它就沒有起來輔助教學的作用,但如果不再細緻地講,觀看率那麼低,學生沒有掌握怎麼辦?突然,我看到了“我的採集本”部分,這部分介紹的是“五嶽”的內容,作為一個積累學生只需要掌握“五嶽”是哪幾座山,大概在什麼位置,在我們的作業中就有相關的比較基礎的連線練習。在張校長錄製的《語文百花園三》預習視頻中,已經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這五座山分別屬於哪嶽,大概在哪個位置。於是,在教學中,我就讓學生快速地説一説,然後就直接跳過了這一部分,重點告訴孩子: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它們以象徵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

以中原為中心,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五嶽歸來不看山’。五嶽稱華夏名山之首,有景觀和文化雙重意義。還補充了“三山五嶽”的另“三山”——浙江雁蕩山、江西廬山、安徽黃山以及“五嶽”的特色: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北嶽恆山之奇,中嶽嵩山之峻,早已聞名於世界。還特別補充了“泰山封禪”和“重於泰山輕於鴻毛”等相關知識。學生對於書本之外的知識非常感興趣,特別是課外閲讀廣泛對於相關知識有一定涉獵的孩子覺得特別驕傲。

我想,這對於課外知識的積累和課外閲讀興趣的提高應該起到了比較大的作用。在完成練習的時候,認真觀看了視頻的同學都很輕鬆地完成了連線練習,正確率也很高;可沒有認真觀看或者沒有觀看視頻的同學就不清楚哪一嶽是哪座山,還有一個平時學習成績很好的孩子,因為視頻是家長幫助播放自己沒有看的,根本就不知道這道題是什麼意思,直到在同學的提醒下再次翻開語文書多讀了幾遍才知道應該怎麼做。於是,我趁機在告訴孩子們“微課”也是一種學習,提前學習是為了讓我們覺得更紮實或者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補充學習,已經學習過的內容我們在課堂上不會再過多的講解,一定要重視每一課的提前學習,不然就會跟不上,像今天某同學那樣。

經過這件事過後,孩子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基本能夠按照要求較認真地完成學習任務。當然,在學習中還存在過份依賴家長,如果家長不在或晚歸就無法完成;觀看了沒有記錄或者記錄不完全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實踐中一一想辦法解決。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9

本篇課文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為盲人捐獻眼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課文種的“我”由當年對父親捐獻母親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後親自捐獻父親的角膜,這是多麼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展現了“我”思想認識昇華的軌跡。當年的14歲的“我”和現在的14歲的女兒,對親人捐獻角膜的兩種不同的態度,又是多麼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也反應了前輩的耳傳身授對後輩所產生的巨大的影響。文章以“永生的眼睛”為題,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

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最受感動的人物,學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兒,從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我感到學生讀書的細緻。同時,也讓我感受到同齡人之間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在教學中,學生對父親、母親進行了分析,感到他們是為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人。同時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讀這些人物的對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很透徹,好不牽強,回答積極主動。這主要原因是我沒有用更多的問題限定他們,使他們自由感悟,有感而發,談得開心,悟得深刻。而與我講《自然之道》卻是兩種效果。

在理解課文後,我引導學生回到課文的主題,“永生的眼睛”指什麼呢?一個學生説:因為是外公捐獻了眼角膜,雖然他死了,但眼角膜還在,就好像他還沒離開家人一樣,還活着。而在這個學生回答的同時,又有幾個同學急着答到: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質。課堂上學生能展開豐富聯想從各個角度來説眼睛的作用,即失明給盲人帶來的切實痛苦,更有甚者,學生自動聯繫到以前學的《語言的魅力》裏的句子,將這個環節引向高潮。

眼睛是人體的一個器官,我們擁有她,是多麼幸福,多麼方便,她是無法比擬的財富。當某個人失去生命時,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帶給失明者以光明,那將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呀!這個人的眼睛也將得到永生,這又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呀!但我覺得自己美中不足的就在於沒有能按照現在倡導的理念,多指導學生讀,有感情地讀,抓住重點詞句讀,展開想象讓學生更理解課文,與文本產生共鳴。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作者描寫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態,這一段話寫得特別精彩,既形象又生動,因為作者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羣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開了皮,寫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開了嘴,笑破了肚皮。讓學生帶者快樂的心情反覆朗讀,讀出豐收的喜悦,讀出石榴娃娃的調皮與歡樂,並讓學生結合觀察書上的插圖,在朗讀中瞭解石榴果實的外形特點,體會作者寫法的精彩。

然後引導學生學習第四節,瞭解石榴子兒的形、色、味的特點。在理解“瑪瑙般的子兒”時,我向學生介紹了瑪瑙,對照圖片讓學生體會石榴子兒的形狀特點。在理解“一顆顆緊偎在一起”時,通過觀察圖片、舉例子理解“緊偎”,通過這段學習,理清段落順序,先寫作者看到的形狀、顏色,再寫品嚐到的味道,為課後習題品嚐一種水果奠定了寫作基礎。

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就考慮過課的類型,最後決定採用教師主講,學生聽、學的方法為主,考慮三年級語文基礎知識比較貧乏,所以教師講授的內容較多,我過於主導,讓學生髮揮的機會比較少,一篇課文可以有許多種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一個人的思維有限,一堂課上下來也發現了設計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學生不太敢回答問題,希望日後能更改善。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本課是兒童進入國小學習繪畫的初始課,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感性地認識繪畫工具和材料,讓每一位同學都因自己畫下的形象和塗出的顏色而感到興奮和愉悦。

在教學中,我將它設計成一個遊戲活動,我將三個班佈置不同的任務,讓學生有主題的進行繪畫,如——《海底世界》、《奇妙莊園》、《下雪了》等,每班選定一個主題,我説先用五分鐘時間思考,然後請小朋友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你自己喜歡而且你認為最好的作品,每次上去五個個人,畫完的緊接着上去畫,看哪個小朋友畫的種類最多、圖案最漂亮、構圖大方等為獲勝,讓學生自己進行點評,先説一説自己畫的如何,然後再點評別人的,這樣的遊戲場景,很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孩子們很開心。活動中,我鼓勵孩子們大膽去畫,比賽説説:怎樣畫更漂亮?”可以根據方位、大小、佈局擺放等,讓整個黑板畫充滿藝術感。讓孩子們在玩中自然而然地體驗到粉筆的特點及不同組合的不同效果。最後要求孩子們在體驗後説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孩子們不僅自己得到鍛鍊,也在發言中得到交流,學到新的不相同的方法,學習效果是顯著的。

“寓教於樂,寓教於玩”。繪畫遊戲能給學生帶來學習的興趣,能給課堂營造良好的氛圍。而創設良好活躍的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本課通過遊戲法達到了教學目的,孩子們都覺得“好玩”、“有趣”、“輕鬆”,沒有負擔。一年級孩子好動、自率性較差,美術課堂紀律難以控制是常見的事。但是用遊戲法恰好可以彌補這個缺陷。遊戲中,孩子們互相制約、督促,這樣保證了每位小朋友都有表現的機會。課堂有秩序而快樂。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囚綠記》教學思路的考慮:

一、抓住“綠”字,突出“綠”的象徵意義。課文“綠”的象徵意義,共有三層: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2.永遠向着陽光生長;

3.永不屈服於黑暗。

但是這種解讀方式,勢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並且將它圖解為一篇充滿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創作作品時是否有這個意圖,我們的解讀是否為誤讀?

二、抓住“囚”字,層層深入,分析作者內心的衝突。作者在 《〈囚綠記〉序》裏説:“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僕隸。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衝突,我沒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們的軋轢;我沒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這兩者的軒輊。我如同一個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間,受雙方的擠壓。”。《囚綠記》就是一篇表現作者理智與感情衝突的作品,通過對詞語句子的解讀分析,挖掘作者的從“喜歡”到“留戀”到“佔有”的心理歷程。這是一個不錯的解讀方式,但是僅僅分析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不僅課時安排上時間有多餘,而且對文章的理解也僅限於表層,如何把課文分析與學生自身生活結合起來,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傳授有關抒情的知識。抒情式表達方式的一種,也是學生作文比較欠缺的一個方面。但是把《囚綠記》簡單的肢解成反覆、排比等修辭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對比、側面描寫等寫作手法,那麼就會將語文課變得支離破碎,索然無味。

四、拈出一個主題“快活”,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品讀,分析作者在綠色中獲得快樂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綠時失去快樂的原因,從而聯繫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獲取快樂,並避免不快。

課後有老師提出,是否應該介紹一下作者,聯繫時代背景。但是我以為,最後一個思路雖然突破了傳統對《囚綠記》的解讀方式,但是這樣主題式的語文教學,既沒有脱離課文文本,又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整個課堂學生能夠有話説,樂意説,並且最終有所得。如果介紹作者並聯系抗日背景,不僅主題解讀比較牽強,而且因為作品距離學生年代久遠,所以學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題。造成教育的無效。

一篇文章的解讀應該是多元的。這次備課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棄時,靈感忽現,有了一個比較滿意的教學思路,這也是提醒我備課要多下苦功吧。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敍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説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敍,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閲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説,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閲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説,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泉城》是蘇教版國小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也是國小課改最高年級的一篇課文。自課改以來,就嘗試着用新理念來講授課文,就是這樣,我每備一節課,就先在組內進行教研、備課,課授完後大家還要在一起研討,就是這樣,上完每一節課,我從中受益非淺。

本節課從選課到兩次授課,在組內經歷了無數次的研討,對於在課堂上的備課和授課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大家在一起,共同研討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為了解決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掌握寫作方法而選了本課,在學生一邊欣賞祖國美景的同時,掌握學習方法,寓教於樂。

起初在設計本節課時,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合作能力,而忽視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為此主任張老師、本組組長王軼羣老師、屈鑫麗老師、王紅梅老師等,我們經常在一起進行教研、説課,積極的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希望通過在讀中去感悟課文內容、品味生字詞,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好景色的感情。

故鄉的小路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課文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的順序來寫,內容清楚,分“藏戲的形成”和“藏戲的藝術特色”兩方面來介紹的。從文采上來看,“藏戲的形成”這一塊內容是比較突出的,我將體驗的重點放在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重點學習這部分,體會唐東傑布為民造福開創藏戲的艱苦經歷。學生從課文的4——7自然段讀懂了藏戲是怎樣形成的,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首先,個人素質方面,有待提高。首先是備課環節上考慮的不夠成熟,預設的課堂程序和實際的教學過程存在差距。再者是課堂語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靜心自對,思過學賢,學以致用,儘快提升素質是當務之急。其次,在高年級小組評課上,聽幾位領導的評述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也感受到我在教學高年級略讀課文時要把握住幾個點:一是整體把握課文的體系,以文章前面的導學思考題入手,將問題簡化突破重難點即可,不能放不下學生,扶的過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類課文的字詞關應一帶而過,不可過細,將精力放在理清條理上,感悟語言,體悟表達方法上。

二是要學會及時捨得,把多餘的教學語言、教學環節捨去,去粗留精,為迴歸課文整體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節省教學時間,以利於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語言特色,學習寫作方法並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其三,學會盡快從線狀教學過渡到塊狀教學,從繁瑣的閲讀指導分析中解脱出來,以幫扶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鍛鍊學生學文能力而服務,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其四,課前精心備課,深入鑽研教材,既備文本,又要備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控課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k9gqd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