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故鄉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故鄉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故鄉教學反思 篇1

終於遇到我熟識的“閏土”了,終於面臨不可迴避的魯迅了。

故鄉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它是一篇小説,但它是魯迅的小説。許多學生甚至老師害怕又鄙視魯迅,把《一件小事》的主人公誤認為是車伕,説他敢於承擔社會責任。假如是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成為魯迅了,寫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人— —不難!千萬不要忘記人家是魯迅,他不是在寫車伕的敢於承擔社會責任,而是寫“我”,一個知識分子,在五四後看到了中國社會的希望在於逐漸登上歷史舞台的無產階級。這對於整天想着玩PSP的國中學生來講那簡直是——我不知道應該用什麼語言來形容了。

魯迅的“故鄉”是真切的,也是虛擬化的;故鄉中的人事既是發生過的,又是不盡然如此的。他想説的是辛亥革命後的農村非但沒有走上新路,反而是受社會動盪的影響,瀕臨破產而民不聊生。愚昧的劣根性又使他們看不到問題的所在,所以他們只能“辛苦麻木而生活”或“辛苦恣睢而生活”,就算是來到了城市的“我”也只能“辛苦輾轉而生活”。閏土是最底層的農民的代表,楊二嫂是城鎮小商販的代表,而“我 ”是城市知識分子的代表,都一樣的辛苦,卻一樣的落迫。這就不是個人的原因,甚至不是一個羣體的原因,那一定是他們共同生存的這個時代和社會的原因。

這讓學生明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且,魯迅不僅是批判,還有憧憬。希望“宏兒”和“水生”是一氣,而且過我們未曾經歷過的新生活。並號召人們:“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就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實際上他想説:大家一起行動,創建新的社會!

故鄉教學反思 篇2

中學生普遍認為魯迅的作品語言艱澀,主題深奧,實在難以理解。而《故鄉》一文無論是從內容到形式,從人物塑造到環境描寫,從歷史意義到現實價值等,可講可學可探究的內容太多了,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讓學生在能接受理解的範圍內探究,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捨。在對閏土這一人物形象分析時,我沒有分析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來寫人,而是分析其變化,在人物變化中,分析其語言,在語言描寫中,分析省略號這個標點的運用,省略號運用中只分析中年閏土見到我是説的最短的一句和最長的一句。這樣處理文本,就引導學生對緒的內容,艱澀難懂的語言輕鬆地理解和把握了。

總之教學本課,我本着一種潛入深處的原則,在分析文本時,簡單入手,在挖掘主題是,注重由淺入深,這樣,學生既輕鬆地學習了課文,有深刻地瞭解了本文的主題,何樂而不為!

但是,在聽完了同組丁老師的講課內容後,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樣的問題,在她的引導下,如此輕鬆,條理如此清晰,文本挖掘地如此的深刻,這些將是我在日後的工作中應該探索和研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將本着學習研究的態度,向同組的其他老師學習!

故鄉教學反思 篇3

《故鄉》作為經典作品,有很多優秀教師對此進行深入研究,而且也有很多經典的案例,但是各個教學設計也常常離不開人物分析和主題分析。而且由於文章很長,一般需要三課時才能解決。

我反覆閲讀文章,雖然這樣的文章自己也已經上了多次,但是每次總是有新的感受和觸動。本教學設計從理念和文章處理上希望有以下幾個突破。

1。努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到了九年級發現很多學生已經不再參與我們的課堂,哪怕是很簡單的內容也不願意,因此想通過小組學習和導學形式,逼迫這部分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這一點我覺得效果也是可以的。

2。努力想讓學生思考,儘可能讓教師的教授放到第二位,讓學生自主去感受、體會和表達,那樣雖然可能不成熟、不完整,但比教師雖然精彩的分析,實際上效果更好。不過在本節課中,這方面的目標沒有達成,學生的思維容量不夠,語言表達和書面表達訓練不到位。

故鄉教學反思 篇4

《大海啊,故鄉》是一首3/4拍的抒情歌曲。屬於五年級下學期的教學內容。歌曲的音域跨度為九度。教學重點為附點、切分節奏。音樂元素樸實無華,難點是對祖國、大海、故鄉的眷戀之情的表達。

教學中我不僅關注了愛母親——愛故鄉——愛祖國,這條愛的主線。更關注了附點、切分節奏元素的演唱技法。用樂曲內在的元素精準的表現歌曲情緒,教學特色是以情感為主線,貫穿全課的始終。整個教學通過“創設情景——聽海”,“激發情感——唱海”,“表達情感——演海”,“昇華情感——團圓”四個版塊的鏈接,使課堂教學逐級推進,層次分明,縱深發展。根據學情的進展,任強老師不不時的點燃學生的感情之花,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對藝術美的感受與表現,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突顯了“提升了教學品質,推進高校課堂”的教研主題。

關注音樂元素,關注音樂自身的律動和強弱規律為樸實的歌曲插上了愛的翅膀。但單純的技術練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所以在教學中我用了幾朵浪花來表現切分節奏、附點節奏的強弱規律,形象的浪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鄉教學反思 篇5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提倡學科綜合”的教學理念,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繫。

本課將此基本理念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教者藉助遠教資源,把各種藝術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環境,教學氣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藝術審美空間,增強教學活動的藝術趣味性,

激發學生的藝術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首先以文學詩歌《我家住在大海邊》來導入,以欣賞歌曲《大海啊故鄉》為主線,以觀賞《海濱小城》的視頻課件為輔助,以美術想象畫《我心中的大海》為體驗,以短文《浪娃娃》提示學生查找大海對人類的貢獻為延伸,體現了教育創新,知識創新,學科交叉的新課程教學理念,增強了音樂與姊妹藝術的有機聯繫,為學生欣賞音樂創造了一個更加廣闊的思維和想象空間,不僅能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鑑賞能力,而且能豐富學生的藝術修養,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其次把音樂與美術結合起來是為了更好地拓展藝術審美空間,增強藝術趣味,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而欲達此目的,貴在把二者靈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切不可公式化。要學生把音樂形象描繪下來,教師應該啟發每個學生用各自獨特的畫面構思去表達同一音樂主題。當我們啟發學生描繪一幅圖景的時候,不應當無形地誘導學生一起去尋找同一種圖解,而要鼓勵他們去積極尋找各式各樣的屬於自己的圖解。

最後通過音樂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追求。

故鄉教學反思 篇6

《大海啊,故鄉》是蘇少版第10冊第六單元內容,歌曲旋律舒緩優美動聽,歌詞質樸深情,音樂平易而親切,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該曲採用了四三拍,表現了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母親的真摯情感。

本課目標在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歌曲的情緒、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歌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參與多種音樂活動得到豐富的情緒體驗,與音樂產生共鳴,使學生的音樂視野更加開闊,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以審美為核心”,“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宗旨,我在教學中力求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從全新的審美視角詮釋音樂。面對一個個活潑而智慧的學生個體,力求在挖掘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創編活動等環節上求新,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五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感 受和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根據這一特點教師應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去感受音樂作品,並使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通過參與多種音樂活動得到豐富的情緒體驗,與音樂產生共鳴,使學生的音樂視野更加開闊,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再本課的教學中採用分析、比較、體驗、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欣賞、瞭解掌握旋律、節拍、節奏等音樂要素對錶達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聯繫學生生活經驗通過創編環節的練習,培養音樂創新能力。本課教學力求導入求新、運用處理教材求新並注重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實踐中取得一定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問題,需要再教學中把握各環節分寸,教師指導不夠到位,尤其編創環節的指導不足。任一環節把握不當,都會導致教學失敗。作為教師首先應時刻樹立創新的意識,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一節課是短暫的,但教師的教學事業是漫長的,只有長期不斷地反思積累總結併發揚教學成功經驗,彌補教學中的不足,才能不斷超越,創造性地上好每一節課。

故鄉教學反思 篇7

《大海啊,故鄉》是一首3/4拍的抒情歌曲。屬於五年級下學期的教學內容。歌曲的音域跨度為九度。教學重點為附點、切分節奏。音樂元素樸實無華,難點是對祖國、大海、故鄉的眷戀之情的表達。

教學中我不僅關注了愛母親——愛故鄉——愛祖國,這條愛的主線。更關注了附點、切分節奏元素的演唱技法。用樂曲內在的元素精準的表現歌曲情緒,教學特色是以情感為主線,貫穿全課的始終。整個教學通過“創設情景——聽海”,“激發情感——唱海”,“表達情感——演海”,“昇華情感——團圓”四個版塊的鏈接,使課堂教學逐級推進,層次分明,縱深發展。根據學情的進展,任強老師不不時的點燃學生的感情之花,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對藝術美的感受與表現,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突顯了“提升了教學品質,推進高校課堂”的教研主題。

關注音樂元素,關注音樂自身的律動和強弱規律為樸實的歌曲插上了愛的翅膀。但單純的技術練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所以在教學中我用了幾朵浪花來表現切分節奏、附點節奏的強弱規律,形象的浪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鄉教學反思 篇8

歌曲《大海啊故鄉》是影片《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音樂通俗易懂,格調高雅,旋律流暢舒展,優美動聽,感情真摯,節奏嚴謹,結構簡潔,短小易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在講授歌曲時,播放課件,在《大海啊故鄉》的伴奏音樂下,一副副美麗的大海的畫面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使孩子們彷彿來到了大海邊,感受大海那份情懷。自然的引出課題,通過範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讓學生隨着音樂劃拍哼唱旋律,隨伴奏演唱歌曲,通過不同的演唱形式,使學生更加熟悉歌曲,整體把握歌曲的風格及歌曲的主題思想;在歌曲的藝術處理時一個是注意了主導節奏,另一個是重複“大海啊,故鄉”情緒的不同層次,每重複一次感情的發展就更進一步,從親切傾訴—抒發情懷—情感深華—懷戀之情,從而更好地表達出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情。在同學熟悉歌曲的情況下學唱了英文歌詞。效果很好。整堂課,同學們表現積極,能按要求來演唱歌曲,但在音樂創造方面做的很不好,很多同學不願嘗試這項內容。

故鄉教學反思 篇9

歌曲《大海啊故鄉》採用3/4拍,旋律流暢舒展、感情真摯,並採用了切分音和附點等技法,打破了三拍子的強弱規律,使得旋律韻味變化無窮。而整個音樂在中音區進行,因此也易於學生學唱。於是我將教學重難點放在了歌曲的情感處理和不同表現方式上。

《大海啊故鄉》雖是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歌曲,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能唱完整並準確的人數卻寥寥無幾。尤其在“大海啊大海”處,學生的聲音往往會“掉”下來,幾個低音區也總是“低”不下來。還有學生對三拍子的節奏演唱有一定的難度,句尾的時值演唱的不夠準確,因此,我除了把歌曲的不同表現方式列為難點,還注意到了音準的正確把握。在歌曲情感處理環節,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我啟發學生自己根據歌曲情感加不同的力度記號。 在教學中,我用寬容的心態、温柔的語句去鼓勵、安慰他們,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能夠充滿自信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不足:有個別學生對歌曲不感興趣,因此學唱時不積極,演唱效果不好,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多關注這些學生,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故鄉教學反思 篇10

三月二十四日參加了包河區舉辦的青年教師課堂評比大賽。通過這幾年的外出聽課,知道咱們包河區現在是新人輩出,許多年輕的老師雖然參加工作時間不長,可是在教學方面卻有着豐富的經驗和鮮明的特色。知道自己應該是這次參賽選手中的老大姐了,也知道自己在課堂教學方面並無任何特長,可是為了讓自己的教學生活能夠多一些色彩,也為了抓住這“青年”稱號的尾巴,還是鼓起勇氣參加了這次比賽。

應該説在接到課題後也精心地備了課,並且在自己的學校進行了試教。當時就有老師説前半節有點兒拖沓,造成後半節時間不夠,目標不夠明確,顯得有點兒亂。針對試教存在的情況和幾位老師給我提出的新的建議,我又把教學思路進行了調整,可還是擔心時間可能會很緊張。我執教的四年級下冊的《沙漠中的綠洲》這篇課文,希望通過自己一節課的教學,學生能夠學會生字,理解字詞,知道課文的結構和主要內容,並且能夠熟讀課文,初步感知阿聯酋人民為了改造環境所付出的艱辛。在教學方法上也沒有什麼新招,只是希望踏實而紮實的進行教學,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可是在衞崗國小上完了這節課後,感覺實際效果和自己預料的相差很多。

應該説衞崗國小的四一班的孩子還是很配合我的。讓他們自己預習課文時,都在認真的讀書,完成預習任務。讓他們回答問題時,不管是自己主動舉手的,還是我隨意點名的,都能夠立刻站起來並且大聲地回答,課堂上,沒有孩子違反課堂紀律。可是,一節課上下來,我感覺十分對不起他們,因為佔用了他們一節課的時間,還是不能指導孩子們熟練的誦讀課文,甚至還有部分孩子生字詞讀得都不是太熟,感覺孩子們在一節課之內沒有學到什麼,愧疚之心油然而生。

反思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自己的設計不夠合理,每一步的目標不夠明確,造成花了時間但效果不明顯。比如教學生字詞的時候,分三組把生字組 成的詞語和能體現課文主要內容的詞語一起出示,讓學生自讀,指名讀,解釋部分詞語的意思,練習用詞語説話,説出每組詞語藴含的畫面,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花了很多時間,可是沒有很清晰地體現出生字詞教學時應該有的音、形、義的教學過程。

二是有些過程設計太繁瑣,耽誤了很多時間,可是課後回想起來是可有可無的。比如在導入課文的時候,先是和孩子們做了自我介紹,又讓他們看了一組阿聯酋人民的服飾和舞蹈照片並進行解説,然後根據課題“沙漠”和“綠洲’,又讓學生看了沙漠的照片,讀了一組有關沙漠的詞語,並且談了綠洲應該是什麼樣。等導入結束進入正題的時候,我一看錶,都過了十幾分鐘的時間了。什麼都想給學生,卻丟失了重點。

三是對學生可能會存在的問題預料不夠。讓學生預習課文時,我有這樣一個預習任務,讓學生們用自己的方法解決預習時遇到的難題,我希望的是大部分孩子能夠利用字典或是手中的參考書獨立解決難理解的詞,句和不瞭解的課文內容。我在瞭解孩子們平時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問的幾個孩子大部分都説根據字面意思猜測,只有一個孩子説可以聯繫上下文解決問題,他們只想到理解詞語意思這一個方面。當我問他們有沒有帶字典或是參考書時,沒有一個孩子帶,我只好説就把老師當活字典吧,有問題可以問老師,但是在預習過程中問的學生極少,這樣這一部分的設計就落空了,而當時我還是按原來設計的那樣進行,沒有立即改變方法,可見對學生們的預料不夠,還缺少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

四是備課還是不夠充分。在問孩子們通過預習解決了什麼問題時,有一個學生説開始不知道“迪拜“是一個詞,而把句子讀成我們到迪/拜訪問,後來才知道迪拜是一個地方。我猜測學生們可能弄不清“阿拉伯”“阿聯酋”“迪拜”三個地點的關係,便想在黑板上畫這三個區域的結構圖。可是,首先我不知道阿拉伯的地形圖該怎樣畫,只好畫了一個大橢圓,也不知道阿聯酋的地形圖,就又在大橢圓裏畫了一個小圓形,接着又不知道迪拜應該在阿聯酋的什麼位置,只好又在小圓中隨意地點了一個點。畫完後覺得這樣的“簡筆畫”簡直是拿不出手。其實在備課時我都看到了有關的內容,可認為用不上,都沒有細看。如果記住了這部分內容,就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們看到清晰而準確的圖形了。

總之,上完課,感覺自己在課堂教學方面還有很多欠缺之處,還有很多東西需要不斷地去探索。一節課,帶來的不僅僅是深刻的反思,還有不斷學習的恆心和鋭意進取的決心。

故鄉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在區教研員翁老師的指導下,我在同大實驗國小上了一節區公開課。

本課時是《大海那邊》第二課時,主要完成三個教學目標:一是複習生字新詞、積累同部首的詞語;二是繼續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學習課文,並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是結合課後的説話訓練,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用邊讀邊想的方法學習課文的同時,我穿插了以下知識點的學習及鞏固:初步讓學生了解説話的三種表達方式、按要求積累詞語、用因果句回答問題等等。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是通過朗讀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意境,讓學生讀有所悟,學有所得。

最後,讓學生跳出課文的框框,展開合理的想象,發散自己的思維,讓學生有話可説,同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一節課下來,總體上是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尤其是最後的説話訓練,學生有的根據老師提供的畫面説話,更多的是 從我們平時學習的課文中尋找積累過的好詞好句,運用於説話訓練中,我也及時給予正確的指導和評價,相信學生能通 過這節課為今後的寫話積累一定的素材。

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的是:要教會學生朗讀的技巧。今天課上,由於擔心場地過大,要求學生聲音響亮,在抑揚頓挫上有所欠缺。另外,學生在回答時把“宛如”説成“婉如”,由於疏忽,未及時指出,這也提醒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以注意。

通過這節區公開課,培養了自己鑽研教材的精神,讓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收穫很大。

故鄉教學反思 篇12

幾和第幾是基數和序數的淺顯説法, “幾”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幾”是事物排列的順序號。對於剛入學的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時,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學生充分地説,自由地説,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認識了 “幾”和 “第幾”後,對學生進行了練習,把 “想想做做”第三題和第四題整合成學生喜歡的故事,邊講邊引導學生做題,使學生更能吸引到老師這來,鍛鍊他們聽講的能力。這一環節讓學生再一次認知幾與第幾,對理解力稍微差的學生也可以進行輔導。

除了在教學方面,我還發現要在鼓勵中引導孩子成長。在做練習時有一道題是這樣從幾個梨中圈5個,然後把圈到的梨中的第四個上打上對勾。一般都是從左到右的圈,我發現班上一位行為習慣很差的同學他們從中間不挨着的圈,當時我就把這位同學的作業展示給其他學生看,並且還表揚了這位同學愛動腦筋,善於觀察圖形。第二天上課這位學生一直坐的很端正,並且知道舉手回答問題,當時我還覺得奇怪。後來想想可能是我表揚了他使得他有了很大的進步。

我時常在想這麼簡單的知識該怎樣講,能使孩子既能很容易的接受,又能從中得到學知識樂趣。活躍是孩子的天性,那麼就要從孩子身上尋找可以利用的東西,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彌補他們的缺點。

故鄉教學反思 篇13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由於平時注重了預習時對課文的理解力培養,故在教學過程中,課文部分不用講的太詳細,學生並能根據課文找到許多相關資料。在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資料,有很好的效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對恐龍的種類及滅絕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與疑問,藉助有聲有圖的電腦課件,使本節課充滿生機,學生好學,教師愛教,不但瞭解了許多有關恐龍的知識,還了解到説明文中的幾種説明方法,反思這節課,有失有得:

一、成功之處:

1.視頻的運用,補充了學生生活中對恐龍感性認識的不足,起到了直觀的讓學生了解特點的作用。通 過比較句子特點,明白説明事物特點的方法,從比較、感悟,到尋找“雷同”,皆為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重視學習能力培養的新課程理念。

2.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始終以自學為主,教師只是起了一個引導作用。如學習説明方法時,就採用了“授之於漁”的教學形式,先範舉了如何掌握樑龍有説明方法,師生共同小結學法,再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自己解説,再結合課文內容來學習,始終讓學生把學習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又如彙報學習成果時,教師又讓學生自主選擇彙報的內容,學生説到哪,就學習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語文課程標準》特意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我設計了“走進侏羅紀公園”和“恐龍的自我介紹”兩個環節。而這種尊重個性體現在個性化的表達上——“恐龍的自我介紹”,這一環節,是對課文重點內容的提升,在學生通過學習瞭解了恐龍的特徵以後,學習課文對恐龍的描寫方法,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寫出自己喜歡的恐龍的特徵,並用上説明方法,達到了知識的遷移。

4.課堂上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朗讀。三年級的教學,朗讀指導也是頗為重要的,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靈活地運用指名讀、齊讀、自由讀、默讀等各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同時設計“競讀”的教學環節,引入“競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如:“你讀得不錯,誰能比他讀得更好?”“誰來把這一小節讀好它”……這些教學環節,都讓學生爭着讀好句子,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提起來了,在讀中悟,在悟中讀,體會語感,在輕鬆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得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不足之處:每個環節的過渡語不夠流利、順暢,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

故鄉教學反思 篇14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説明文,説明文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指導學生學習有關説明文的基礎知識,來提高閲讀、寫作説明文的能力,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利用學校的問題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製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因為本校地處鄉村,學生們關於橋的形式知之甚少,所以本節課導入時,我給學生們放了有關橋樑的圖片,使他們從家鄉的獨木橋這一層面一下子開闊了視野,勾起了他們學習本課的慾望。接着,我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如字詞和作者簡介等,通過檢查情況來看,學生們完成情況還是相當不錯的。然後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學生在自學中把不會的問題記錄下來,接下來就是學生們以組為單位相互合作,重點商討這些不會的問題,對於小組內解決不了的,提交全班,全班解決不了的,老師重點講解。然後教師針對本節課教學目標的設定,對趙州橋和盧溝橋、説明文的有關知識兩個方面進行精講點撥,然後老師找出文章中的例子進行訓練,以達到鞏固的目的。從實際效果來看,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並且通過親身參與加深了印象。

最後,我又設計了一個課後延伸環節,目的是對課堂上所學的內容進行拓展。

當然,由於時間倉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這堂課也留下了些遺憾。比如,時間掌控上不是很合理,課堂不是很緊湊,這在以後的實踐中是要努力避免的。

故鄉教學反思 篇15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主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依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愛好,儘可能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感受,把學生帶入江南美麗的風光中,感受江南的美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語言。

在學習“竹排、樹木密、禾苗、江南、魚米鄉”等詞語時,我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圖片、聯繫上下文等方式,適時點撥,突破難點。在學習生字詞語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勾畫出帶生字的詞語,讀一讀,説説你是怎麼記住這些生字詞語的,用什麼方法記住的。然後全班交流。由於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鞏固識字在識字的過程中,讓學生去掉拼音進行識記的鞏固。有比較歸納識字,就像“江、流、遊”,還有像猜字謎、利用圖片理解詞語……讓學生在不同的識記方式中,增加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識記的效果。

課堂教學機制有待加強。教案是死的,課堂是活的。我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慢慢提高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積澱解決問題的底藴。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不夠多樣化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一句簡單的“很好”説明不了問題,學生仍舊感覺很茫然,不知道好在哪裏?其他學生沒有學習的方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故鄉教學反思 篇16

興趣是學習的基礎,一年級的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主要來自於對教材的認識和理解。拼音教學非常枯燥,脱離現實生活,學生不太感興趣,但把它們放在情境中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在教學聲母g k h時,我首先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去秋遊的情境,利用自畫圖,引出一首兒歌“四個小畫家,一同來作畫。小康畫蝌蝌,小剛畫白鴿,小航畫小河,咦,小紅畫的是什麼?誰來説一説?”為整節課孩子們快樂地學習拼音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充分發揮孩子主動性,接着引導孩子自己去觀察、去發現、去摸索、去體驗,學完gkh的音後,我讓孩子看看字母的樣子,説説你有什麼發現,然後編成順口溜,讓學生有意識地想辦法記字母形,令人欣慰的是孩子都找到了字母形的特徵,在師生合作中完成編順口溜,不是由我一手操辦,所有順口溜資源都來自學生的發現。如學完gkh後,説調皮的gkh躲到圖畫裏去了,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你能找到他們嗎?讓孩子們發現鴿子銜的樹枝像g,小蝌蚪和水草像k,椅子像h。學生興趣十分濃厚。在音節拼讀的環節中我運用小鴨子這一情境人物引出音節的拼讀,孩子們在領養小鴨子這一強烈的感官刺激下拼讀得更認真,更開心了。緊接着運用小鴨子引出課間操,避免了課間操的形式化,運用"答對有獎"的遊戲情境把學生帶入到看圖拼讀音節詞的環節,學生在遊戲中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穫。將活動遊戲引進課堂,讓課堂真真正正成為孩子學習的樂園。 在教學中我能抓住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悦,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我讓每一組把自己的勞動成果展示在黑板上,並進行互評時,學生就顯得異常激動,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讚賞,一旦得到其他組同學的肯定,臉上幸福快樂的光芒就情不自禁的顯露出來。

一堂精心教學設計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情境式"的教學模式不僅適用於識字教學、閲讀教學,在拼音教學中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生動的互動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問題情境……,學生就能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和創設的情境中拓展學生思維和想象空間;尊重學生年齡特點與認知規律,授之以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rpkq0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