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通用24篇)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通用24篇)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1

昨天講了必修五第三章的基本不等式。開堂先回憶了國中所學的有關不等式知識,並講解了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接着又把不等式中的大學聯考涉及的幾大問題都有所涉及。但是,一節課下來,感覺不是很好。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通用24篇)

雖然一節課講了幾個大學聯考考點,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剛剛接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我覺得應該按照下面的方式來進行:一,第一節只講基本不等式及其幾何意義。讓學生通過練習,充分理解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具體含義和應用。並輔以大學聯考題型,是學生掌握大學聯考動向。二,第二節再講拼湊和分離這兩種與之前所學函數知識有關的題型。體現出不等式與函數的關聯,説明函數在高中數學的重要性,順便回顧函數中的拼湊和分離這兩種方法。三,第三節課再講“1”的代換和圖像法。這兩種方法考察學生對知識的靈活變化以及對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又比第二節的知識深一點。這樣的話,三節課知識層層加深,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關聯,明確各個知識點在大學聯考中的具體應用。而初始方法中,一節課先把所有大學聯考重點全講給學生,使學生容易迷惑,不知道本節課的重點到底是什麼,而且學生不易掌握,畢竟容量大的話,練習量就會相應減少。而等到第二節,第三節再講時,學生掌握的不熟練,還得再次複習,有點“燙剩飯”的感覺。( 勵志天下 )

所以,講新課,尤其是講學生之前知識接觸不多的新課,一定要穩紮穩打,不能只求大容量,貼大學聯考,也要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去準備合適的內容,順序以及授課方式。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2

不等式一章,對學生來説是難點,把握好教學很關鍵,我經過教學反思見下。

1、教學“不等式組的解集”時,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通過藉助數軸找出公共部分求出解集,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適用的方法。用“大大取較大、小小取較小、大小小大取中間、大大小小取不了”求解不等式,我認為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有易於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兩者皆用。

2、加強對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係的數學建模思想教學,體現課程標準中:對重要的概念和數學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則。教學中,一方面加強訓練,鍛鍊學生的自我解題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糾錯”題型的練習和學生的相互學習、剖析逐步提高解題的正確性。

3、把握教學目標,防止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時提出過高的要求,重點加強文字與符號的聯繫,利用題 目中含有不等語言的語句找出不等關係,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答問題,注意與利用方程解實際問題的方法的區別(不等語言),防止學生應用方程解答不等關係的實際問題。

4、本節課 課堂容量(安排的例題的題量太多)偏大,而且在思維上也有比較特殊的地方,從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的時間不夠,課堂時間比較緊張。因此今後在課時的安排上要儘可能的安排更多的課時,以減少每一節課的課堂容量,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提高課堂的效果。同時還要重視思考題的作用,因為班上有一部分同學體現出基礎比較紮實,而且對數學也比較有興趣,出一些比較難的思考題,能夠讓這部分學有餘力的同學能有所提高。

5.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對象客觀題這樣的題型(如:選擇題、填空題)用特殊方法解題的思維還不夠,他們總是擔心會出問題,特別是選擇題缺乏比較和分析的能力,因為選擇題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題型,它的特殊性在於這類題目的答案是已知的,有的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根本就不看題目中的四個選擇答案,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對於選擇題來講能把四個答案選項分析清楚對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確性是很有好處的。但本節課中出現的解客觀題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在解與不等式有關的題目時特別的有效,但是如果不等式的問題中出現了分類討論的情況,特殊的方法就有它的侷限性,這時就需要學生能夠靈活處理了。問題中出現了分類討論的題目一般來講都是比較難的題目,教學上我的處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這類問題就具體跟學生講解,在學期末的複習時候再跟學生總結。因此要求學生在使用特殊方法用選不等式教學反思教育。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3

1、教學“不等式組的解集”時,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通過藉助數軸找出公共部分求出解集,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適用的方法。用“大大取較大、小小取較小、大小小大取中間、大大小小取不了”求解不等式,我認為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有易於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兩者皆用。

2、加強對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係的數學建模思想教學,體現課程標準中:對重要的概念和數學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則。教學中,一方面加強訓練,鍛鍊學生的自我解題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糾錯”題型的練習和學生的相互學習、剖析逐步提高解題的正確性。

3、把握教學目標,防止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時提出過高的要求,重點加強文字與符號的聯繫,利用題 目中含有不等語言的語句找出不等關係,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答問題,注意與利用方程解實際問題的方法的區別(不等語言),防止學生應用方程解答不等關係的實際問題。

4、本節課 課堂容量(安排的例題的題量太多)偏大,而且在思維上也有比較特殊的地方,從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的時間不夠,課堂時間比較緊張。因此今後在課時的安排上要儘可能的安排更多的課時,以減少每一節課的課堂容量,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提高課堂的效果。同時還要重視思考題的作用,因為班上有一部分同學體現出基礎比較紮實,而且對數學也比較有興趣,出一些比較難的思考題,能夠讓這部分學有餘力的同學能有所提高。

5.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對象客觀題這樣的題型(如:選擇題、填空題)用特殊方法解題的思維還不夠,他們總是擔心會出問題,特別是選擇題缺乏比較和分析的能力,因為選擇題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題型,它的特殊性在於這類題目的答案是已知的,有的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根本就不看題目中的四個選擇答案,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對於選擇題來講能把四個答案選項分析清楚對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確性是很有好處的。但本節課中出現的解客觀題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在解與不等式有關的題目時特別的有效,但是如果不等式的問題中出現了分類討論的情況,特殊的方法就有它的侷限性,這時就需要學生能夠靈活處理了。問題中出現了分類討論的題目一般來講都是比較難的題目,教學上我的處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這類問題就具體跟學生講解,在學期末的複習時候再跟學生總結。因此要求學生在使用特殊方法用選不等式教學反思教育。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4

平時我們聽課很多都是新授課,課的模式我們也探討很多了,而此節就課型而言應算作習題課,為何上此課型,主要是提出一種上法,讓同仁加以探討,得出幾種模式。本節內容是“基本不等式的應用”,是在學生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技巧的基礎上進行的,基本不等式的應用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求最值,二是它的實際應用。教學過程設計為四個環節:一是梳理基本不等式的知識點;二是練習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數的最值;三是基本不等式在實際中的應用;四是大學聯考中基本不等式的典型題型。

時間安排是這樣:第一環節大概5分鐘;第二環節大概10分鐘;第三環節大概15分鐘;第四環節大概10分鐘。在實際操作時可能第一和第二環節有超時,故最後課堂內容不能在40分鐘完成。當然,我的目的只是提出一種習題課的課堂模式,具體時間上我們可以通過對習題的增減來達到吻合。對於第四環節可能同仁有不同看法,認為只是讓學生看一下大學聯考題,起不到實質效果,還不如不要這個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了解此內容在近幾年大學聯考中出現的形式,並作為資料保存課後自己再練習加以鞏固。高中一二年級的老師和學生,應該要有三年一盤棋的思維和行動,每個內容上完後把近幾年的經典大學聯考題拿出來進行分析,我覺得不論對學生或老師都相當有益,如果能讓學生養成這個習慣,三年時間的積累,讓學生或多或少會對大學聯考內容的重點、難點,命題的形式及命題的規律有自己的研究或者是想法,相信對他們高三的複習和迎考有很大的幫助。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5

在複習完基本不等式第二課時後,我對這節課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上,無論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通常會把自己當做課堂上的主人而過多的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或者學生會因為長時間的習慣於聽老師來講解而忘記自己是課堂的主人。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個讓學生討論的環節,但是當我説了同學們可以和自己的同桌討論一下自己獲得的結論之後教室裏還是會很安靜。這樣的課堂活動經過了一分鐘後,我不得不自己來講解我設計好的問題。此時我感覺到這節已經失敗了,因為我佔據了本該屬於學生的時間。

二.要設計好教學問題

在教學中應合理設計教學中所要用的問題,我設計的學生互動環節為什麼沒有成功呢?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我沒有設計好問題,在提問題時沒有明確我要求他們要給我什麼樣的結果。在這節課中,我大部分的問題都是這樣問的:請同學們自己首先來做一下這道題目,然後跟自己的同桌討論一下自己的結果是否正確。當學生聽到這樣的問題時,他們首先會自己一個人去完成題目,而不會跟自己的夥伴合作完成。而且在數學教學中對問題的梯度設計很重要,因為新課程很強調概念的形成過程,而概念的產生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所以在教學時要非常好的展示給學生概念是怎麼產生的,而這個教學環節就要求教師能夠設計好問題的梯度。

三.要學會設計有深度的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同學們明白了沒有啊,或者對不對啊,是不是這樣的啊這些膚淺的問題。而從課堂效果看,這些問題並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也只是機械的回答一下:是或者不是,對或者不對。使學生跟老師之間的溝通成了一種機械的問答過程。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重視對問題深度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多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設計好教學問題並且要學會提有深度的教學問題。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6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節的重點是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並從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證明過程,難點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本節課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課時。

在新課講解方面,我仔細研讀教材,發現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學生理解六字方針:一正二定三等。這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尤其是“定”的相關變化比較靈活,不可能在一節課解決。因為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到第二節課。本節課主要讓學生掌握“正”“等”的意義。

我設計從例一入手,第一小題就能説明“積定和最小”,第二小題説明“和定積最大”。通過這道例題的講解,讓學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然後再利用這六字方針就最值。這是再講解例二,讓學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題的步驟。然後讓學生自己解題。

鞏固練習中設計了判斷題,讓學生理解六字方針的內涵。還從“和定”、“積定”兩方面設計了相關練習,讓學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課堂實施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包括課前預習,例題放手讓學生做,還有練習讓學生上台板書等環節,都讓學生主動思考,並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展示典型錯誤,及時糾錯,達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複習引入的例子過難,有點不太符合文科學生的實際。且複習時花的時間太多,重複問題過多,講解瑣碎;例題分析時不夠深入,由於擔心時間不夠,有些問題總是欲言又止。練習題講解時間匆促,沒有解釋透徹。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7

《搭石》這篇文章就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文中詩一般流暢的語言,鄉親們水一般清澄的心靈,都給學生一種美的薰陶。在上課初始,我就想把學生帶進文中那個詩情畫意的氛圍,描繪家鄉美景導入。從學生們的表情上,雖似懂非懂的意象已經使他們感受到了一種美。這樣也激發了他們接下來學習的積極性。

《搭石》這一課,並進行了認真的備課。當我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著鄉村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本中和諧共生。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把 “美”這條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讓學生通過這些畫面的體會,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時,學習最後一段,並通過背景介紹,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搭石默默無聞的美,情感又進一步得到昇華。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裏,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8

一、學習角的知識,並非僅僅是明確地提出需要達到的結果性目標,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教材的充分挖掘,創設情境,把握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思維的切入口,由此形成有助於學生髮展的體驗性目標。我在本課教學時重點放在學生動手操作上,通過“畫角——記錄——總結畫角方法”的路線。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完成了知識的學習,直觀、有趣。在小組共同活動中學生體會到合作的愉悦。達到了在潛移默化中的情感交流。實現了新課標的:“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的要求。

二、學生在活動中有的用三角板上的60°的角描畫出60°的角,有的用量角器畫出60°的角。活動後我讓學生代表展示這兩種方法。當同學們討論的時候,有的同學提出用三角板畫出的60°的角不夠標準,因為三角板的尖角不好描畫,可是另外一個同學馬上反對,他説,只要先描畫出兩條邊,再延長兩條邊相交,角就出現了,而且也很標準。看到同學都讚許地點頭,我不禁也露出了真心的微笑。這樣,同學一致認為兩種方法都很好。

在活動中還有的學生在畫直角時使用課本的一個角來畫,我及時表揚了學生善於觀察和運用,指導他們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驗證。這恰好説明了學習數學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與生活緊密相連。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9

在《火燒雲》的教學過程中,我站在教師的立場,理應引導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產生了各種教學設想,看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否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是否能造成思維活躍,情緒歡快的課堂氣氛。為這一教學,我在課堂中安排了四項詞語練習。

一、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為什麼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啟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説開了,毛煜民説:“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複了。”周逸倫説:“課題是《火燒雲》,用‘燒’字起點題作用。”鄭甜又説:“用了‘燒’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應。”

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閲讀習慣和閲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裏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二、説説火燒雲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雲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搶着説:“朝霞、晚霞、雲霞、彩霞、紅霞。”

這也是詞語的訓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三、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説,還有些説也説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麼你們能試着説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説“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説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説“白茫茫”、“灰濛濛”等,當學生説到“白茫茫”、“灰濛濛”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説是對的,但跟火燒雲的實際不相符。

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為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四、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雲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後,陳姝穎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這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蘇周楠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

就這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雲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這些練習,學生卻很感興趣,發言興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還在課文結束後安排了一個説話練習,要求仿照課文説説火燒雲的形狀,這項練習,仿中有創。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因而學生情緒高漲,爭相發言,慾望不止。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10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時效。整堂課中,我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是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我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上,並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我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努力讀得精彩些。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的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有興趣。再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教學中,我讓學生領讀,我來跟讀,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跟讀的被動做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還體現在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基礎上。語文課上的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這堂課中教師設計了一道填空題: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聲猶如(      ),海堤上儘管(      ),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説些什麼。漸漸地,潮過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這道題我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它既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又能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填出不同的答案,學習了知識,培養了能力,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11

《四季歌》是一首青海民歌,音樂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富有律動感。根據民歌改編的管絃樂曲,旋律完全保持原貌,只是從音色、音區、力度、配器及伴奏織體方面予以不同的處理,造成每次旋律出現時在情緒、色彩上的變化。所以在教學中主要是從力度上讓學生感受音樂的變化對比。

按照最初的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感受不同力度與音色的變化,基本能體驗到每段音樂的情緒變化。一首看似簡單的民歌,在經過改編之後能有這麼豐富的表現力,學生聽起來也不至於枯燥,從而體會到了音樂的魅力。

在實際授課中體現出以下不足:一、知識性的錯誤:把小提琴齊奏歸為絃樂是錯誤的。二、過分依賴教材,顯得課堂教學較為空洞。三、給學生多留一點想象的空間,而不是教師生硬的灌輸。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12

《操場上》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識字(一)單元的第四課。這課以體育活動為主題,由一幅圖、六個詞語和一首兒歌組成。在把握識字寫字的教學重點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從兒歌描繪的課間同學們在操場上活動的情景中,激發其熱愛體育的熱情和強身健體的願望。

新課程致力於構建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原則,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同時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本課第一課時的教學,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一、讓孩子通過六個體育活動的名稱,學習以手為主的“提手旁”生字,和以腳為主的“足字旁”生字及這兩個偏旁。二、在小組合作中,培養孩子的協作精神,激發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以下我來談談執教本課時的收穫與遺憾。

首先,課前,我播放《課間十分鐘》的音樂,用直觀的視聽效果,為孩子營造輕鬆愉悦的上課心情,然後結合剛剛結束的運動會,用談話的形式,讓孩子談談對參加運動會時的感受。由於結合了孩子的生活實際,所以孩子滔滔不絕,情緒也一下子調動了起來。接着我適時用圖片揭示課題,再引導孩子依據對圖片的感受,引出了本課要學習的有關體育活動名稱的生字,並鼓勵孩子用“有的…...有的……還有的……”進行句式訓練,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

導入新課後,在生字教學環節,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讓孩子觀察圖片説出相關的詞語,再自己試着拼讀,隨後 請孩子自己當小老師為全班帶讀,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為了鞏固孩子對生字的掌握,再次創造語言情境,去掉圖片和拼音,讓學生進行同桌互相讀,指名讀,以及開火車讀等,在多種形式的朗讀詞語中,讓孩子熟練認讀詞語,為識字打下基礎。接着,讓生字單獨出現,鼓勵孩子自己觀察生字的特點,引導孩子通過做相應的動作來發現生字分成兩類:以手為主的“提手旁”生字,和以腳為主的“足字旁”生字,於是孩子在自身的實踐下,對於這兩個偏旁的學習也順其自然地融入其中,而且印象深刻。為了及時檢測孩子的生字認識情況,在識字環節,我不僅採用了組詞,用生字詞説句子,以及出示生字,讓孩子做動作的表演認讀,還讓孩子分小組將偏旁和部件拆分的生字進行重新組合,在小組共同的合作探究組合生字的過程中,孩子對認識生字興趣盎然,而直接的動手實踐,鞏固了孩子對生字的認識,同時培養了孩子的合作探究能力,更讓孩子覺得識字不再是一件枯燥無味的苦差事,反而對識字充滿了期待和興趣。

解決了生字障礙後,我利用視頻朗讀的直觀效果讓孩子初識文本,將平鋪直敍的文本轉化為立體生動的影音呈現,使得孩子對課文產生興趣,拉近孩子和文本的距離,為第二課時做好鋪墊。

最後的寫字環節,我利用課件直觀書寫,讓孩子掌握生字的筆畫筆順後,再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引導觀察寫字時需要注意的地方並進行提醒他人。對生字形成初步印象後我再進行範寫,讓孩子跟隨書空後,再進行描紅書寫,最後的展示的過程中,讓孩子互相評説,看哪裏寫得好,哪裏需要怎麼改正,注重培養孩子的評價能力。而在書寫過程中,我注重提醒孩子注意書寫的正確姿勢,培養孩子良好的書寫習慣。

這節課的授課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讓孩子在快樂的學習中,通過與他人的合作,激發孩子的協作熱情,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學的重點也一一突破,達到本課時的教學目的。當然,教學是一門永遠有缺憾的藝術。雖然有領導和同仁們的熱心幫助,但是在此次的教學中,我還是從遺憾中有所新的領悟和收穫。首先,解題時,應該讓孩子明白課題主要是一種方位詞的運用,而這方面,我太過蜻蜓點水,沒有明確。其次,對於課堂的調控,活躍有餘,文靜不足,導致個別孩子的聽課效果不明顯。再者,此次的授課,對我自身的教學教態,也敲響了警鐘,提醒我教學時語速要有條不紊,而環節也相應要更清晰明瞭。最後,在教學時,不僅要注意對整體的把握,更要注重點和麪的結合,也是我這節課沒有做到位的地位。

總之,通過這節課,我明白了自己自身的更多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地方。接下來,我也將更加嚴格要求自我,多向前輩學習,多自我反思,充實自我,以求進步。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13

轉眼一個月馬上就要過去了,回顧這一個月來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一齊湧上心頭。

時光飛轉,作為一名新教師,由於缺乏教學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顧此失彼,手忙腳亂。所以,平時除了下苦功夫,認真備好課以外,還要不斷向其他老師學習討教經驗,在教育幼兒的同時,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

下面是我就這一個月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所做的教學反思:

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剛從家庭走向新環境,對繪畫幾乎是一無所知,發展水平只是一個“塗鴉期”。比如,我在第三週上的“神奇的筆”(繪畫)一課時,讓幼兒為一隻氣球塗色,開始時大家興趣都很高,但是由於他們不清楚應該如何塗色,雖然老師示範過,但他們不懂得如何運用色彩,有的用各種顏色在氣球上東一根、西一根畫,有的索性畫在氣球外面……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老師千萬不能急於求成,不必強調幼兒畫的好不好、像不像。這樣會讓他們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我們應該去引導、呵護和培養他們。比如給氣球塗色時,小朋友常常把顏色塗到輪廓外面去,這時候老師應該引導孩子儘量注意不要塗到氣球的外面去,因為不小心塗到外面去了,氣球就會“嘭”的一聲爆掉了。這樣説小朋友都開心的笑了。在塗色的時候都格外的小心了。所以我覺得老師在培養幼兒繪畫時,首先要從興趣出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然後再教育指導他們該怎樣畫才會更好看。

幼兒的繪畫潛能是多樣的,思維空間是廣闊的,所以老師在和幼兒一起觀賞自己的作品、講評自己的作品時,應該注意多用正面的、鼓勵的語言,對他們的作品給予肯定和認可。即使畫的有多不好,也要先表揚再建議。比如為氣球塗色時,朱小楠小朋友塗得很不均勻,而且也只是塗了一小部分,這時我就對她説:“我覺得你塗的很漂亮,但你看這裏還是白白的紙,我覺得如果你把它都塗滿了,一定會更漂亮的,你覺得呢?”朱小楠小朋友聽了我的話,點點頭繼續塗了起來。

其實每個幼兒都是一名十分出色的畫家,老師應該尊重每個幼兒,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悦。“世界有多大,幼兒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寬,幼兒創造的天地就有多寬”。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責怪批評幼兒的不對、不足之處,只會使他們失去繪畫的興趣,磨滅他們的積極性,抑制他們的情感,這樣做孩子的身心就得不到和諧健康的發展。

“為了一切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要有一種健康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心境去引導每個孩子,用愛心責任心去滋潤每個孩子的心。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14

一、源於生活導入,使學生感受親近的數學知識。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不確定現象,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概率知識太抽象了,怎樣使這一知識深入學生的生活,讓我們的教學過程更直觀呢?這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老師和學生玩“猜牌”這一遊戲情境,簡單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導學生直奔這堂課的主題“可能性”。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充分提供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牌”“摸球遊戲”“小小設計師”等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遊戲中玩中學,樂中悟,獲得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直觀感受,從而獲得有用的概率基礎知識,並用來解釋生活現象,更為全面地分析問題,作出一些簡單的判斷和推理。

三、加強活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進行“摸球遊戲”之前,教師先進行個示範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小組合作“摸球遊戲”的順利進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時在活動中應用知識,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15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和燕子有關的一個感人的故事,反映了人與動物之間的友好和諧之情。這篇文章敍述平實,語言淺顯。教學本課,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貫穿全文的愛心,增強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貫穿全文的愛心,增強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學習本課時我讓學生在自讀、自悟、合作學習之中不斷增強人與動物是朋友,應該和諧相處這一環保意識。

課堂上我設計的環節並不是很多,主要採取以讀促情。學生也在我的逐步引導之下感受、領悟,從而上升到情感。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讀書方法,如做批註、畫重點句子、圈重點詞。引領學生深入研讀文本,走進語言深處。針對三年級教材特點,着重藉助對 “紛紛”、“一點不在乎”等重點詞語的理解組織教學。通過多種理解詞語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學生理解課文三四小節之前,我通過圖片和充滿激情的語言引領學生回顧了課文前兩個自然段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到小燕子的遭遇是多麼危急,多麼的可憐,多麼的需要人們的幫助,為學生理解瑞士居民救護燕子的行為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礎。在感受小貝蒂一心救燕子時,讓學生看着貝蒂跪在雪地裏,雙手捧着燕子的圖畫展開想象,通過對貝蒂神態、動作的觀察,感受到貝蒂對燕子關愛,再問學生對貝蒂説點什麼,這些情境使學生更快的融入課文中,感受到人和動物間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課文。這些動情的語言把孩子們引入了課文中的世界,整節課下來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有了別樣的感受。

總而言之,教學是一門博大精深藝術,我還需我要潛下心來,認真鑽研,細心學習。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16

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

這是一個重組題,主要想通過本題的練習,使學生認識到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與聯繫。當分數表示一個具體數量時,是有單位的;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時,即兩個數的關係時,是沒有單位的。而百分數只能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所以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最後讓學生通過“10月1日前,已經完成了計劃的95/100(95%)。説明還有(生:5%沒有完成)”等兩個問題,認識到百分數還可以表示一個整體中的部分與這個整體的關係。不過從上課情況來看,這個問題處理的還不到位,有點輕描淡寫的感覺。

這一部分主要是想讓學生感受百分數在生活中統計和比較的功能。預想呢學生能進行一定的比較,例如日本森林覆蓋率比俄羅斯多27%等等。但是上課時提出的“你有什麼想説的嗎?”這個問題似乎不太適合,如果改成“從這些信息中你能知道什麼?”也許學生能從預想的方向思考了。當然這部分也想滲透人文教育,主要是環境保護教育。

通過遊戲的形式,把數學與語文知識相整合。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17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以感情真摯,富含哲理著稱,它抒發了詩人對歷經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在教學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朗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是組織一堂課的基礎和前提,是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過程,是把學生帶進文本構建學習的起點。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分層面,爭取讓學生每讀一遍都有所收穫。同時注意閲讀方式的多樣性,如自瀆、範讀、配樂讀、競賽讀等,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

二、注重情境的創設

這節課,我根據不同內容創設了不同的教學情境。如課前蒐集有關1938年祖國狀況的資料,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他們通過查書籍、看影視、問他人等多種渠道獲取了知識,也鍛鍊了能力,使學生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收穫。總向課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過程和方法的情境創設,同教師的灌輸講解所得的收穫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另外在教學過程中,為解決“象徵“這一難點問題,再創情境。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一隻鳥“的身份捨身處地的去體會作者對”這土地“的摯愛之情。對主題的理解事半功倍。

三、注重評價

評價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其潛能的開發,個性的張揚和創造性的發揮,從而使每一個學生擁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評價的多元化,評價在生生、師生之間充分展開。對朗讀、討論等環節的評價不僅使師生之間增加了親和力,而且使教與學同時變得生機無限,搖曳多姿。

四、注重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首詩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的素材。結合社會背景的對比分析,學生對經歷磨難的祖國心生敬佩,並對祖國的未來充滿希望。這就在教學資源得到最大優化的基礎上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這節課的教學使三維目標在一定基礎上得到了落實,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問題。

1.過分遵循教學模式 朗讀與解讀不必嚴格分開,可以將朗讀融於解讀中,更有利於對整首詩的理解和感悟。

2.解讀過程沒有充分放開 學生討論、總結、交流之後,教師不必重複歸納。這可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他回認為自己的答案是錯誤的。教師只點撥補充即可。

“教學有法,教無法定“,這只是對詩歌教學的一個嘗試,如何最大限度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18

《北京老人》是一篇略讀課文,雖是略讀,卻是非常有嚼頭的。作者用質樸的文字回憶了北京老人幫助自己的兩件事,字裏行間透着温暖與感動。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只在細微之處做文章。以下是我在執教後的幾點感悟。

雖然整堂課下來,每個環節都很清晰:從排除字詞的障礙到整體感知概括文章的兩件事,再到深入文本品析文章中感受深的詞句,進而感悟人物性格與作者情感,最後學寫法,層層遞進。然而整堂課中教師是在不斷地引領學生學習,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略讀課文實際上是讓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所獲得的閲讀能力和方法運用到略讀課文當中。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該做到敢於足夠的放手,敢於要求學生,敢於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19

jqx的拼音教學中,我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孩子們學會聲母jqx,認識聲母jqx的形,能夠讀準聲母jqx的音,jqx與ü相拼時,ü上的兩點要省略。jqx與ü相拼是這堂課的難點。在課堂上,我講故事的形式開展課程,課堂上學生喜歡聽故事,學習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也較好。

我在教學jqx時,我首先出示圖片母雞、氣球、西瓜讓學生記憶jqx的讀音,然後結合文中插圖讓孩子們認寫,最後利用兒歌加強學生的記憶:小雞小雞jjj,一個氣球qqq,刀切西瓜。在教學jqx與ü相拼時,我又加入了 童話故事,童話故事將jqx與ü 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觀察組合在一起的音節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觀察發現ü兩點去掉了。我讓學生自己編順口溜,孩子們興趣盎然,編出來的順口溜既好聽又好記,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再一次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我也用課件出示順口溜“jqx 淘真氣,從不和u在一起,它們和ü來相拼,見到帽子就摘去”這樣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喜聞樂見的形式也讓他們着迷,喜歡上了小ü,這堂課的課堂紀律也特別好。我覺得這一環節特別成功,實現了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還正確引導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裏,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的慾望,使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生自讀自悟,將學生推向了學習的主體位置,學得也會很輕鬆,所以在鞏固練習中,通過判斷,填空,進一步讓學生掌握jqx的拼讀規則。整堂課中,我設計故事情節,運用做遊戲,編口訣等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學習,開發學生智力,使兒童在積極熱烈的學習氣氛中有效的理解和掌握了jqx與ü相拼時的規律,比單純的死記應背效果要好的多!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的問題,往往比教師提出的問題更具有吸引力。巧設問題環節,讓學生主動參於,積極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的慾望,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將學生推向了學習的主體位置,符合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古人尚熟知“教無定法”。拼音教學的方法需要我們來創造,只要我們善於把乾巴巴的抽象符號變活,善於尋找規律,善於抓住兒童年齡特徵,讓學生感受到漢語拼音的優美與奇,就可以使孩子好學,樂學拼音,為識字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20

這節課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歌曲《小酒窩》,本來主題童年就和小酒窩有些聯繫,我就根據教材從幸福的童年引出可愛的小酒窩。並且把歌曲想像成一組解讀幸福的密碼。當我説同學們的幸福都住在酒窩裏時,他們都笑了,還互相指點着看,課堂氛圍就一下子活潑了。我又提出了有密碼可以把幸福請出來時,同學們都很好奇,以至學歌時都很投入。所以,在引導學生學唱一首歌時,我認為首先要讓他們覺得這是一首好聽的歌,是他們愛唱的,這除了歌曲本身的因素外,教師的引導也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另外,由於沒有經驗,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也沒有考慮全面,以致上課的時候出現了學生提出沒有小酒窩該怎麼辦,這是根本不會料到的,我想起培訓的時候有老師説過,在上這堂課的時候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一些紅色的小圓紙,上課時發給學生,貼在臉上充當小酒窩,既可以提高學生積極性又能解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我想下次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

現在的三年級沒學過譜子,所以他們要學唱一首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這時就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在起作用了。這一點不言而喻,這首歌由於開頭兩句是一個同旋律的級進,我就採用聽一聽,找區別的方法,讓學生在無形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並且把歌曲中的注意點難點都放在裏面,學生再唱時就不大會犯這一類的毛病了。讓學生試着唱一唱的時候,我覺得先得讓他們聽清楚旋律,他們一旦積極性高了就唱起來特別地響,走調了也不會發現,所以得讓他們從心裏唱到輕輕地唱到用美妙的聲音歌唱。學生會唱一首歌了,他們就會特別高興,然後每個人都會唱得非常響,這時我就得提醒他們用感情來唱了,但單純地説請唱得有感情是不現實的。所以我想出來了這麼個辦法,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説説應該要怎麼來解決。

現在缺乏經驗和這方面的見識是我最大的問題,有時課堂應急不夠機靈,出現無法自然銜接的現象,這些都有待我今後在工作中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思想,積極探索,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21

《地圖上的發現》一課重在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讀感悟。

本文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考證、提出大陸漂移學説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本節課,我通過自讀、質疑、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合作探討、觀察地圖等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品味魏格納的言行,體會魏格納的心情,感受魏格納的品質。

教學中,以“發現”為切入點,圍繞“吻合”、“奇想”、“中龍”進行教學,經歷魏格納“偶然發現”“艱難考證”的閲讀全過程。突破難點時,在課前,我就準備了地球儀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和了解。上課一開始,我通過大屏幕把世界地圖放大在學生面前,讓每個學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接着,在引導學生交流讀書所得時,我讓學生從地球儀上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然後看看巴西大陸突出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如書上説的那樣驚人的吻合。這樣幾次觀察,學生對於如何推理魏格納提出的假説就自然解決了。這一課上下來,還極大地引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濃厚興趣。

另外,一節課的信息交流畢竟有限,應鼓勵學生課後上網或找一些相關文章讀一讀,可以是大陸漂移説和魏格納的文章,也可以是關於其他發明發現的文章,如牛頓觀察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觀察壺蓋跳動發明了蒸汽機等等,以深化對人物的認識和對“觀察”“發現”的認識,達到擴展知識,提高閲讀能力,享受閲讀樂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同時結合本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注意周圍事物的變化,養成觀察的好習慣,學會寫觀察日記,引導學生説説初秋時分,校園、田野、江南路旁的綠化帶等方方面面的變化,並把自己説的或聽到的寫下來。以深化對人物的認識和對“觀察”“發現”的認識,達到擴展知識,提高閲讀能力,享受閲讀樂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22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動且為學生熟悉的事實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進入猜想,要求他們不要盲目猜想,而應根據現有的知識或體會,進行有科學依據的猜想,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並自然地進入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上的錯誤,避免錯誤的數據誤導學生,使每一組都能順利完成實驗。課上能及時對學生作出客觀、科學、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的樂趣,收穫成功的喜悦。

這一節課的關鍵是對數據的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實驗結論隱藏在數據中不易被發現,因而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數據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尋找數據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得出結論。

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產生各種的猜想和結論,激發更多的學生髮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數據分析——歸納整理等。每個環節教師只作適當的引導,而大部分讓學生自己思考、分析、發現、實踐、歸納。通過該節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的精神。

實驗基本達到自己的預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實驗室提供的相同規格的鈎碼、槓桿,以至各小組的實驗數據十分類似。若實驗中槓桿由學生自己製作,用身邊的一些小物品作為阻力,實驗的數據不會類同就更有説服力,實驗的效果可能會更好,所以這一個探究實驗還有待完善。

另外,一下幾點在教學中應該注意:

1.槓桿這節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根據槓桿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槓桿模型和理想的理論模型結合起來,比如剪刀、夾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這節還有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畫支點和力臂,這裏既牽扯到數學點到直線距離,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點和力的示意圖,學生感到非常困難。

3.畫力臂並比較力臂大小是下面槓桿分類的基礎,一定要多練並讓學生過關。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23

在生字教學中,我利用詞語出示,開展自讀,指名讀,然後剩下單獨識的字,展開小組讀,開火車讀,齊讀等方式,鞏固生字的準確認讀;同時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識記,學生方法多多,識記得興致高漲;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生字也得到了再次的復現與鞏固,學生學得不亦樂乎。最後,讓學生將生字放回到課文中再次朗讀。整個生字教學過程,節奏緊湊,而且學生的熱情始終處於高漲狀態。

在這節課上,我安排學生學習寫“伸、休、甜、歌”這四個字,指導時,不是老師把要求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伸”和“休”的兩豎有什麼不同;左邊一豎和右邊的一豎有什麼特點;“甜”和“歌”寫的時候容易寫錯的地方是是什麼;每個字的關鍵筆畫是什麼。這樣細緻的寫字指導,會使學生寫字時有了目標和標準,寫出的字會漂亮得多。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 篇24

剛剛執教完《窮人》一課,對教學中的一個片斷深有感觸。《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個短篇小説。課文記敍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課文是通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窮人的高尚品質,在教學中我抓住桑娜抱孤兒回家後複雜的心理活動以及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這些內容組織學生深入研讀。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部分,有兩處“沉默”,引導學生理解這兩處“沉默”的不同含義,能更好地體會兩人不同的性格。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處沉默,再進行體會。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我問學生:“桑娜為什麼沉默?當時她心裏會想些什麼?”這個問題大家一致認為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桑娜不知怎麼向丈夫説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盤算着從何説起,這種沉默正掩蓋着桑娜內心的激烈鬥爭。而漁夫為什麼會沉默?學生的回答似乎離“標準答案”差那麼一點兒,教參上寫着漁夫是因為還沉浸在與海浪搏鬥的恐怖中,心裏尚存餘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説話了。而學生的回答卻是多元化的,有的認為:漁夫在擔心明天是否仍是這樣的鬼天氣,會影響打魚,所以沉默;有的認為:魚網給撕破了,漁夫擔心第二天用什麼工具去打魚;有的認為:漁夫心想,這鬼天氣再這樣下去,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該怎麼辦?……

雖然不是“標準答案”,但我認為學生的答案言之有理,漁夫的沉默也許是因為天氣的惡劣,也許是因為生活的壓力,這都符合漁夫的生活實際。新課標提出,閲讀評價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閲讀的評價”,“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精讀“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感情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文本,對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要將過去那種“答案標準化”的僵化模式改為“答案多元化”的彈性模式,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學生,也不使學生受到教參的限制,而是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以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鼓勵學生,讓他們大膽地學,充滿自信地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才能真正放飛學生的個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rex6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