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通用19篇)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通用19篇)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1

《雨後的森林》是新課標語文S版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兒歌,這是一篇輕快活潑的小詩,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雨後森林裏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由於是剛學習課文,孩子們對於課文學習的思路和方法還沒掌握的特別紮實,對朗讀課文也沒有太多的方法和心得,我選擇了第一課時。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通用19篇)

第一課時主要完成三個教學目標:認識9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夠通順流利的讀課文,初步瞭解雨後森林的美麗。在教學過程中能做到有層次的教學,先從帶拼音的詞語入手,讓孩子能夠藉助拼音拼讀,在拼讀的過程中採用小老師領讀,自己單獨讀,小組讀,開火車讀等多種方式讓孩子記住這個詞語;在去掉拼音讀一讀,一方面驗證孩子是不是記住了這些字,另一方面讓孩子通過這個詞進一步瞭解和記憶這個字,最後單獨出示生字寶寶,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認讀,完成認識生字的教學目標。在寫生字時,採取學生觀察,説一説這個字你怎麼寫才能漂亮,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對生字的入門知識,能會説,會觀察,才能夠寫的漂亮、美觀。挑選一個帶有新筆畫的字和兩個筆畫較多的字進行示範寫,剩餘兩個簡單的字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説最後自己寫。逐步做到先扶後放。

對於一些小細節,做的不夠認真不夠仔細,教師沒有範讀,而選擇放錄音,且錄音聲音太小,沒達到示範的作用,缺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在示範寫字的過程中擋住黑板,學生沒能夠觀察到,對學生的具體回答問題,沒有給與及時的鼓勵和幫助。對於內容而言,處理的有些也不夠得當,對於會寫字沒有側重點,整堂課全是圍繞會認字去簡單講解,會寫字沒做擴展和強調,顯得課堂過程特別拖沓,教師個人語言太快,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短,容易缺失語文味,還要多加努力改正。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首非常優美生動的詩歌,共兩句話。第一句寫雨停了,雨後蘑菇、木耳、紅果、葡萄的樣子;第二句寫雨後的森林色彩美,森林是寶庫。課文洋溢着童趣,有利於激發學生想象,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感受雨後大自然的美。本課的學習目標是:1、認識“傘、紅”等八個生字,學會“木、開”等五個生字,培養主動識字習慣。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閲讀中積累語言。4、感受大自然的可愛,從而樹立保護大自然的意識。教學的重、難點是:1、朗讀課文,瞭解雨後森林的樣子。2、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閲讀是人生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應該讓閲讀變得快樂,成為一種享受,享受閲讀應成為語文教學的至高境界和至上追求。《雨後的森林》全文只有30多個字,沒有更多的故事情節,只有在字裏行間藴藏着濃濃的環保意識。老師要善於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藝術方式,帶領學生進入境界,這樣才能激起他們去欣賞,去體驗文章中的無窮內涵。

我發覺自己在備一年級的課的時候,對孩子的情況和他們的心理狀況瞭解的不夠清楚,還是像高年級那樣做剔骨剖肉的分析,沒有抓住課文要旨,以多種形式讓學生逐漸仔細領悟,向學生滲透的是應該愛護樹木,保護植物。雖然我已經改變了語言風格,表情也是微笑的,和藹可親的,但是,在內心卻沒有和這些小娃娃貼近。所以,整節課分析太多,既不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又沒有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而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走。

文學作品藉以形象説話。閲讀者生活體驗、學識水平、興趣愛好、性格品質等的不同,對作品的理解也會不同。這就是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決定了解讀、體驗和闡解作品的意義帶有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這就是文學的精彩之處,也是文學的誘人之處,硬性的“統一見解”是不符合閲讀的規律的。教師既不能以參考書對作品的主題的闡析,對人物的解讀,對結構運思的評判作為評價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程度的惟一尺度,也不能過分引導、漠視了學生在閲讀思維上的差異,忽略作品所藴含的豐富內涵。據各自的生活體驗,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讀,對作品的認識更全面、細緻和深刻。閲讀中個體的差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碰撞、砥礪,是閲讀中自由精神的閃爍。惟此才能領略文學作品的多姿多彩,進而享受到閲讀的樂趣。

為此,我在教學中安排了幾個説話訓練,“森林裏還有什麼?”“森林裏的東西有什麼用?”前一個問題學生説得很好,後一個問題由於學生的知識水平跟不上,所以學生根本答不出來。

在這節課中,我試圖用漂亮的圖片,動聽的音樂,讓學生充分體驗世界的美麗,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輕鬆的氣氛中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樂學、會學。但課上完了,結果卻不令人滿意。 當前教育倡導以讀代講,讀中感悟,朗讀是教師教語文,學生學語文的一個重要方法,它不僅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發展語言、陶冶情操,這恰恰是我沒有做好的。如果再上一次,我應該組織學生遊戲、閲讀,學生或讀、或劃、或思、或問、或議。由於是一年級,重在識字,識字與閲讀的相結合。我以讀為主線,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學生讀的形式多,讀的時間長,對文章的主旨也就領悟透了。一節簡單的課,可能會把環保教育講得空洞;而當把全部的真情和摯愛融入到作品的意象之中,這種閲讀就成了一種藝術的薰染。這也是閲讀教學的真正魅力。

我遇到的第三個問題是: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對語文教材的理解各異,主體性的體現就是要把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放手給他們自己研究,可以小組討論,可以全班討論,遇到分歧也可以讓他們爭論。但在這樣的交流中,教師並不是聽眾,也不應該是裁判,不應該怕説話,在是整個課堂掌舵的船長。要適時引導學生對語文文字的追究,引導、啟發學生互相取長補短,增進對文本的理解,這也是鍛鍊學生能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渠道。引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立足對學生智力的開發。

太多的時候,我們忘記了學生的生活、學習,學生已有的知識,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建立在教師內心的標尺上。忘了學生究竟知道了什麼?忘了學生究竟需要什麼?作為一名教師,常常將自己的喜好,一廂情願地硬塞給學生,將自己對教材分析的所得按照自己的思路,採用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方法一步步引生入“甕”,不許學生越雷池半步。在這裏,我就是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體驗與知識經驗,超出了學生的接受範圍,所以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自己在教學中遇到問題也沒有好好去解決,草草了事。同時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們班的小朋友課外知識掌握得太少太少了,以後迫切需要在完成課本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學生的課外閲讀。每一件事,多多少少會給人帶來遺憾,有了遺憾,才會邁出進步的步伐。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3

1.引言

“教與學”的關係非常複雜。每一堂課上,每一個教師所追求的都應是“教大於學”,但往往在實際的教學中,因為沒有很好地地把握到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所以出現了“教等於學”、“教大於學”的情況。師生、生生的交往互動受限,師生的共同發展受到阻礙。

2.問題的提出

上完一堂課後,心中存了不少尷尬。匆匆忙忙的一堂課,暴露了本人在教學實際中,對學生的學況掌握情況等多方面缺乏及時應對預案的問題。對於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學情境及導語的設置,課件、教具的準備,教者頗費了一番心思,卻由於疏忽沒有給任教班級的老師學生一個較好的心理準備,加之多媒體設置問題。致使學生在懵懵懂懂而又鬆懈等待的狀態下進入學習,課堂效果不大理想。

而後,在生成的實際中,教者又發現,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閲讀課文,這是他們從漢語拼音到閲讀課轉換的第一篇,由於缺乏必要的預習、字詞方面掌握不大熟練。閲讀、朗讀的一些最起碼的要求沒有達到,很大程度地影響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在點撥朗讀方面中頗費了一番口舌,也就有了“多講”之嫌。在課堂中的度把握得也不夠,想放開讓學生在同桌中、小組中去讀,或讓他們自讀自悟,但上課初始時他們同桌互讀的狀態就不容樂觀,沒有掌握好一定的讀書方法,教者在擔心閲讀效果的前提下,於是便出現了“收得太緊”的現象。只受限於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生生之間的交往互動不夠。換言之,“預設”的彈性不夠,生成的把握不到位。

3.反思與討論。

教學前的設計是生成的一般指導,生成的情境,生成的結果要靠教師進行調控。它由諸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完成,特別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等因素的積極配合才能得以實現。它需要教師冷靜地分析、靈活地運用。首先,要把握好生成的起點。它是最為基本的、前提性的條件,也就是學生的現有水平,這是生成的基點,也是生長點。備課,要充分地瞭解自己的教育對象,瞭解學生的方方面面,整體發展情況。如果在課前就能對學生的閲讀狀況、閲讀水平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瞭解,對教學的實際生成就有了一個充分的估計。針對學生讀的狀況就會有一個應對的措施。如自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同桌互讀等閲讀方法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在接觸閲讀課文的初始就能掌握一定的閲讀方法。在生成中就可以把這作為教學的一個目標來實現。

無論是學生的學,還是教師的教,讀文本是基礎。學生因讀而發現領悟;教師因讀而認識把握。如果不讓他們充分讀書,他們在課堂上的語文學習只能是盲目和無的放矢的。如果沒有學生的讀書,或者沒有充分地讀書,那麼,無論教師如何引導點撥對於學生來説都沒有太大的效果,更談不上師生互動。但對學生充分讀書的度的把握,我們又不能不正視。這個度應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在閲讀時間上要充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閲讀只能是浮光掠影。其次是讀通讀懂,能夠挖掘出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生活體驗,從書中讀進去又讀出來。沒有學生自己的感悟,過多的講,即使是再精彩的演説也不能使學生進入狀態。因此,教師應該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悟,不應把自己的一些體會、感受強加於學生對課文的體驗中。

在預設缺乏彈性的課堂中,生成的動力不足。師生間、生生間的交往面不夠大。一般情況下,它只限於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並且是以教師和全班同學交往為主的單向交往,學生接受來自他人的信息和同時向他人發出信息量較少。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生來説,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和知識面較窄、在交往中容易出現無法進八狀態的情況。也就是隻有師生之間的互動,而缺乏生生之間的互動。在預設中對這些生成性情況都應有一個充分的估計、及時進行調控,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互相交流,互相促進。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在上本課時,為了使學生能夠領會本文所表現出來的童真、童趣,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點。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觀為目的。筆者從整體感知課文,欣賞優美句子,合作探究等三方面做了教學預設。

在課堂教學中,從回顧本單元前兩課內容入手,將學生引入到本節課內容。然後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交流體會,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接下來是欣賞句子,學生們發言積極,表述也非常的棒。老師的心情也隨着學生的激情不停地愉悦。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們探討了三個問題。一個是領會課文的中心,一個是明確課文的線索,一個是瞭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最後是比較閲讀,讓學生將本文與《童趣》進行了比較,指出它們的異同。這樣,即深化了本課的內容,又複習鞏固了學過的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容量是比較大的,有朗讀課文(兩千多字的文章),有欣賞句子,有探討問題等。整個課堂學生們緊張而又活躍,興奮而又激情。老師只是一片綠葉,除了適當的點撥外,節約了很多的語言。本節課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教師在課前的教學設計非常重要,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學設計中所創設的環境必須要吸引學生,使學生感興趣。設計的各個環節的流暢性要符合學生的思考、探索、求知過程,逐層誘導深入,理解鞏固,深入淺出。課堂活動的組織要克服隨意性,提問、討論及其他課堂活動,都應該事先準備充分、設計精當,以便更好的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5

在《火燒雲》的教學過程中,我站在教師的立場,理應引導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產生了各種教學設想,看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否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是否能造成思維活躍,情緒歡快的課堂氣氛。為這一教學,我在課堂中安排了四項詞語練習。

一、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為什麼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啟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説開了,毛煜民説:“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複了。”周逸倫説:“課題是《火燒雲》,用‘燒’字起點題作用。”鄭甜又説:“用了‘燒’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應。”

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閲讀習慣和閲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裏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二、説説火燒雲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雲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搶着説:“朝霞、晚霞、雲霞、彩霞、紅霞。”

這也是詞語的訓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三、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説,還有些説也説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麼你們能試着説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説“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説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説“白茫茫”、“灰濛濛”等,當學生説到“白茫茫”、“灰濛濛”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説是對的,但跟火燒雲的實際不相符。

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為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四、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雲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後,陳姝穎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這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蘇周楠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

就這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雲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這些練習,學生卻很感興趣,發言興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還在課文結束後安排了一個説話練習,要求仿照課文説説火燒雲的形狀,這項練習,仿中有創。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因而學生情緒高漲,爭相發言,慾望不止。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6

本週依舊是人與動物的主題,本節課旋律活潑、簡單,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在學習時同學們的興趣比較濃厚,但是由於調比較高,學生們在演唱時出現了自己降調的問題,由於我及時的糾正了這個錯誤,同學唱得不錯。

這首歌比較適合作為視唱曲目,但由於學生的視唱水平比較低,還不能自主的進行視唱,所以我採取了教唱的方式,隨着學生的視唱水平逐漸的提高,我將逐漸的放棄這種方法,讓學生獨立自主的進行視唱。

這首歌中的難點部分為休止符的演唱,這是我處理的不太成功的地方,在我提醒的時候,同學們可以做得很好,可是脱離我的提醒,學生們就會忘記。這是我以後要注意和研究的問題:如何加深學生對難點的印象。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7

觀察要點:嘗試用各種材料和方法,感知空氣的存在。

活動背景:在圍繞“我和空氣做遊戲”這一主題開展活動時,孩子們都知道空氣就生活在我們的身邊。可孩子們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在開展這一主題時,我們就在科學區提供了材料,如各式各樣的塑料袋、土、盆、水,讓幼兒自己通過實驗來感知空氣的存在。

幼兒行為描述:孩子們對於做這種小實驗非常的感興趣,只見幼1自己拿着塑料袋使勁的跑,等塑料袋的氣充盈之後。他就開始扎住,可由於扎的時候力氣太大,塑料袋裏的氣就癟掉了。他只能垂頭喪氣的又開始漫無目的的跑。幼2就比較的聰明,他選擇土,只見他小心翼翼的把土塊放入水盆中,驚訝的説,你們來看,有水泡冒出來,引來了一堆小朋友的圍觀。

幼兒行為分析:幼兒特別喜歡這種小實驗的東西,對於中班幼兒來説,好奇心特別強,“空氣在哪裏”這個實驗中,我投放了兩種材料讓幼兒去感知空氣的存在。幼1最終是失敗了,分析其原因,他方法還沒掌握,在捉空氣的時候,他是跑動了起來,很好的把塑料袋充盈了起來,就在扎住的哪兒失敗了,孩子手的力量上面把控力還不是很好,這邊應該藉助於老師的力量,或許會好一些。這樣最後孩子在將紮好的口對着自己,更能感受到空氣的存在。幼2利用了土進行實驗,選擇的材料比較簡單,技能性的東西比較少,所以較成功。

教育策略與建議:通過本次實驗發現,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教師還是特別需要注意它的難易度。在注重目標的同時,我們要多關注孩子本身操作的能力。哪些是孩子容易操作的,哪些是需要我們教師輔助幫忙的,心中一定要有數。本次活動後,我們還可以多增加一些材料,如扇子、充氣筒、製作風車等讓幼兒進一步感知空氣的存在。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8

為使本節課更有層次性,預想將“8的組成”的教學過程設計得更能凸顯教師的指導性,而在“9的組成”這一部分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性。通過對比,體現教師指導後學生自主運用所學方法繼續學習的過程和能力。

因此,“8的組成”這一部分第一次設計為:

【設計一】

1、師:將8個〇分成兩部分,可以怎樣分?

(學生每人動手分。師巡視,看是否正確,是否完整,是否有序。)

①.分完以後在黑板展示“ 8” 的7種組成。

師板書: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 完整地讀一遍。

2、師:這麼多種組成,怎麼記會更快、更方便呢?

①. 學生討論。

小結出:只需記前4種,就能想出後3種。……

②. 記背這4種。

③. 鞏固記憶:對口令,找朋友……

【反思一】

試教中,發現教學過程進行得很順利,但課堂氣氛也很沉悶。究其原因,我想是由於前面在學習2---7的組成時,一直要求學生有序地分出所有組成,所以第一個要求對學生來説實在是簡單得沒有任何新意。而且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幾乎都是前一次課(“6和7的組成”)的翻版,因此學生才學得了無生趣。不禁問自己:這種順利而沉悶,順利得沒有一點思維“撞擊”的課堂是我們所追求的嗎?學生在這節課中能學到什麼與前一節課不同的東西?又能在哪些方面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呢?

因此,重新對“8的組成”這一部分進行了設計。不僅改變了學習方式,還考慮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以及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與需求。第二次設計如下:

【設計二】

1、師:將8個〇分成兩部分,有哪些分法?

你能把所有的分法不重複、不遺漏地都擺出來嗎?

2、小組合作操作:有人擺,有人記錄。

3、展示分法:

①、記錄了7種的:(觀察是否是有規律地記錄的)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只記錄了4種的:

8 8 8 8

/ / / /

1 7 2 6 3 5 4 4

提問:你們(他們)為什麼只記錄4種?

可以通過你(他)們記錄的這4種想出8的全部7種分成嗎?怎樣想?

4. 記8的組成。

(略)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9

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內容是很抽象.但和學生的生活很貼近。學生在生活中看見過,也聽説過.因此,我就從學生生活中熟悉問題改變例題。

課的開始就開門見山的出示教學課題,並鼓勵學生用已學的知識經驗嘗試着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課堂上以思考、交流貫穿全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尤其是特別注重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間。

教學中,無論是學生觀察、發現或是“探索創新”或是“鞏固深化”或是“聯繫實際”都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或再組織討論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話可説、有話想説、有話能説,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覺到數學課堂中對於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是多麼的重要,只要讓學生將解題的思路用完整的語言表述清楚,這樣才能證明他的頭腦中對這類應用題掌握得是否準確。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10

健康教育課不同於一般文化課,它的授課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課內容、方式、語言等等都與別的文化課有很大的區別。而且涉及的知識領域是十分廣泛的,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以整合,靈活運用,才能使健康教育課體現其科學性。

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課,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知、情、意,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經過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摸索、總結、思考、調整,我逐漸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1.抓住學生心理,以趣促學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同樣的內容,採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加樂意和主動。面對從未真正接觸過健康方面知識的學生,我在第一堂課裏以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為內容。從夢到星座,從“肢體語言”到“從眾”,引起了學生對心理世界的好奇,進而講述提高心理素質的好處:提高學習效率;合理調節情緒;形成良好性格;學會與人交往等,同時説明這些也是健康教育課以後要涉及的內容。這堂課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引起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興趣和重視,闡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意義和目的,並讓學生正確的認識心理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目標,也為以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2. 堅持核心原則,形散神聚

健康教育課的重點在於活動中的體驗,絕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活動應該有主題,有核心。健康教育課也應該堅持一個核心,並圍繞這個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養學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質,讓他們學習和體驗到對自己的終生髮展有價值的核心觀念

3. 聆聽他人故事,因勢利導

健康教育課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獲得的心理體驗和感悟程度。學生總是非常關注他人在同一問題上的表現,喜歡聆聽他人的“故事”。

(1)心靈感悟:在課堂上,我經常會給同學們同齡人的“故事”。試圖讓學生明白這些問題別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並相信這些問題可以解決,進而學習和掌握方法。其實學生在聆聽的同時,也在審視自己。

(2)自我開放:如果健教教師能在適當和必要的時候,作真誠的自我剖析、自我開放,學生也會真實地表達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不過作為一名健教教師,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終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自我開放應該有一定的原則和限度。

以上是我在健康教育課的教學中,經過實踐的幾點看法和做法。當然,要真正上好健康教育課,發揮出它最大的作用,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發現和解決;要真正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還需要更多、更強關注學生健康的力量。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11

50米快速跑是國小體育教材中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主要技能。在設計本課教學內容時,充分考慮學生已掌握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以及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將學習技能和參與遊戲融為一體。積極探索有效、合理的教學方法,既考慮了全體學生的需求又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中採取教師示範講解,學生自主練習相結合。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習、娛樂、競爭、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良好學習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快速跑練習中,學生的興趣很高,能夠按照前後擺臂的動作要領來完成練習,特別是讓距離跑,每個學生對自己都充滿了信心,哪怕讓你再多我也能夠跑過你。學生不甘示弱練習得比較投入。

在遊戲中,有2個小組的學生第一次由於沒有領會遊戲的方法而導致遊戲失敗,於是我馬上集中再次強調遊戲方法及要求,提示他們:我們進行的就是集體活動,要靠組裏每一位同學的努力,不能拋棄小組中的任何一人,我們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第二次遊戲開始,學生的表現就不一樣了。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總結、學習,大膽創新,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有一個新的提高。我採用了靈活多樣的教法吸引學生,以新課程要求來對待學生,善待調皮學生,充分認識體罰和變相體罰的錯誤和危害,使學生積極的投入到課堂中。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教師, 應把語文教學的着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熟悉世界上, 要由側重於語文知識的傳授轉變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點。不僅讓他們獲得聽説寫讀的知識能力, 還能通過實踐, 去體驗領悟語文之外的精神方面的信息, 從而主動地探索語文領域的奧祕, 培養學生解剖社會, 解剖世界的能力, 體現人生的價值。語文教學正如布魯納所強調的“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就是學生自始至終全部參與的過程,創新教育就是要求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並獲得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時間和空間。

這篇課文講的是茅以升爺爺小時候的一則小故事。通過寫少年茅以升對走馬燈奧祕的探求,告訴我們,茅以升爺爺少年時代就很會觀察,並且喜歡在觀察中思考、探求科學道理。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説説茅以升小時候是怎樣的孩子。難點是:對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的認識。生字教學我抓住多音字“轉”和“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理解字義並組詞。從課後反饋的信息看主要錯誤有“蠟”字“蟲”字旁寫為“火”字旁。“形”與“型”在組詞時分辨不清楚。在講解課文內容時,引導學生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在朗讀指導時,反覆朗讀讓學生走進文本,並重點指導多音字“轉”在不同句子中反覆出現的不同讀音。 這篇課文淺顯易懂,孩子們很輕鬆地理解了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13

《松鼠》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因而在上課前,我採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性趣,讓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軌道上來。通過看課文動畫,加深了學生對松鼠的影印象,再有感情地齊讀課文,讓學生能夠從整體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後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同時明白了文章是從外形、生活習性這兩方面給我們介紹松鼠的,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在學習松鼠外形的美麗的過程中,我採用的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感受松鼠的美麗。如果能夠對照松鼠的圖片,讓學生體會它的外形的美麗可愛,可能會效果更佳。在學習松鼠是怎樣活動的內容時通過觀看了松鼠活動情景的動畫,再次讓學生體會到了松鼠的可愛。在學習松鼠搭窩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劃出課文中表示順序的詞,鼓勵學生用這些詞説一句話,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並能讓學生學以致用。通過複述塔窩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口鬥表達那能力。學習最後一段時,讓學生自讀自悟。我問:“你從中知道了什麼?”學生把知道的踴躍表達,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最後讓學生進行小練筆。

總之,我覺得還有許多不到之處,比如抓重點詞語方面把握的不太好,學生回答完問題應該注意適當的引導。如果讓學生課前再蒐集一些有關松鼠的資料,對松鼠會有更深刻的瞭解,也許效果會更佳。希望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指導我今後的工作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14

《窮人》一文在單元教學中理應要讀懂課文,體會情感。同時要再次深入地去學習作者通過環境描寫、人物言行、心理描寫的句子,去抒發美好情感的方法。在本文的教學中,抓住環境描寫、人物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品質,始終是一條主線和抓手。

在本課的教學中,整體思路分為理解《窮人》的“物質貧窮”以及“精神富足”這兩大部分。由於文章比較長,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此,在預習的時候我讓學生“根據人物的主要活動”來劃分三部分進行理解。這幾部分內容的概括把握能夠幫助學生整體去感知全文。在品味“物質窮苦”的部分上,我設計的是讓學生自行讀文章,在1~2自然段中找到相關的句子體會窮人的“窮”。從學生的回答上看,學生能夠從生活條件、工作環境中體會桑娜一家的窮苦,並由環境描寫中確實地體會到了作為窮人的那種悲慘的境地。為了達到更透徹瞭解窮人的境況,營造悲涼的氣氛,我再讓學生從描寫寡婦西蒙的句子延伸開去,想象一下作為殘缺的窮人家庭的生活會如何更加的悽慘。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15

短短的40分鐘的課上完了,但是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卻是很多,這從側面也顯現了作為一名新教師的我還是不成熟,仍然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

首先,從整體上來説,這堂課還不夠完整。一堂課應該由問題引入——新課探索——鞏固練習——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所構成。但是我的這堂課在小結後就匆匆結束了,並且小結進行的也是相當的倉促。顯然,在整體佈局和時間的分配方面仍需要加強。

其次,在這堂課中,或許是學生的緊張,或許是學生的確掌握的不夠,導致出現了很多沒有預料到的問題。而對於這些問題,我的應變的能力就顯的很薄弱,有些問題我不明白該如何的處理,因此只能草草的讓其他學生報了正確的答案後囫圇帶過而已。而這個問題恰恰是需要自己去着力解決的。學生產生了問題本是展現老師水平的時候,針對錯誤的答案,可以讓學生們討論“錯誤的原因”,“正確的該是什麼”等等;在措詞上也應該儘量避免“對嗎?”,“正確嗎?”等等看似“疑問”實則否定的話,而應採取“還有其它答案嗎?”之類的語句,讓其它學生去思考。因此,對於這個問題需要更加詳細的備課,更加鞏固的考慮

再者,在概念的引出之前事實上我只採用了一個例子。但事實上,一個例子,是不具代表性,相反,應採用更多的例子,正例,反例等等,必要時,教師還可以創造一些錯誤的題目來讓學生判斷。而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清晰,更透徹的理解這個概念,方便學生最後自己概括出概念。因此,張波老師也建議將概念後面的鞏固練習提上來,放在概念形成之前,作為辨析進行。

另外,在課堂上,學生應該是主體,教師只是作為引導。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去思考,去討論,讓學生通過老師設計好的有層次的階梯一步一步自己發現,自己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的“做數學”。而不是老師灌輸學生接受。

這是一堂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課,課堂上暴露了相當多的問題,其他老師也給我指出了各種有效的改進方法。相信通過這次機會我會得到很大的進步。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16

在教學中感覺最開心的是同學們不像前幾週上課那樣不自然,開始有一點自由了,這可能對於教學秩序方面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同學們在課堂上心情放鬆,對於今後的教學來説是一件好事。

同學們表現最好的是多數同學能根據教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課堂上給同學們十分鐘的時間自由理解課文大意,大家基本上能做到與同學一道去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只有極少部分同學坐在課堂上自己做自己的事。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主要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可能與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學習的激情有關,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習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和學生目標的培訓教育,只有從根本上才能解決部分學生厭學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17

課上完了,現作一點反思,願得到同行的指點。

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我想詩歌應通過誦讀來領悟它的內涵。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對比朗讀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後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説説什麼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説該如何去做。

在朗讀指導中我採取了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藴,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好多學生甚至能當堂背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18

“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説,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針對以上情況,在學習本課時我利用故事和遊戲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

通過引導同學們説一説: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爺爺的前面,你會對老爺爺説些什麼呢?

(2)老爺爺高興地排到了第一。現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沒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

(3)剛才我們説的幾人與第幾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樣嗎?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知和體驗“幾”和“第幾”,區分出5個和第5個的區別,明白“第幾”是指某一個,具有相對性。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描述位置關係。

在練習時創設多個情景,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學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增加了實際的體驗。學生在參與中鞏固了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滿學習興趣又鞏固新知,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雨後的森林教學反思 篇19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畫一畫: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説一説: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説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説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説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説,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時,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也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三、議一議:

讓學生透過母親為兒子所作的小事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母親的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愛,讓學生自由表達,這一過程使學生母親對兒子那片真情,那份偉大無私的母愛再現學生心中。最後教師説:“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説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説,真情流露,從而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本堂課教學,我個人認為有滿意之處和不足之處:

一、滿意之處

1、充分尊重學生的閲讀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呈現出“我要閲讀”的主體興奮狀態,令人欣慰。

2、全班學生真正沉浸於文本,進行了一次文本細讀,而且讀出了文本中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與文本、作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對話。

3、學生有些解讀超出了我的預見,生成點較多。

4、本課着眼點在於:(1)讀出文本背後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2)學習“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3)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後兩個內容在這節課上完整呈現。

二、不足之處:

1、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當然,如果留待下節課分析還是可以的。

2、生生間的對話還不夠,雖然也有生生間的正面交鋒,但限於時間,教師並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否則生成點會更多,也許更精彩。

3、當教學中遇到學生的生成影響教師的教學預設的時間、節奏和內容完成時,教師應該怎麼辦的問題。這節課裏也有幾處學生的生成頗有意思,但我顧慮時間不夠,中止了學生的發揮,雖覺得有理由,但仍覺遺憾。

以上為本課的教學反思,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3l7k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