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精選18篇)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精選18篇)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1

這一週,除了日常的獎狀材料和維護工作外,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上興趣小組的課。這是我在聽了郭老師上了幾次興趣小組課,學習郭老師的上課方法,並私底下自己試着去上課之後,第一次上台上課,一節課下來,自己明顯感覺到自己對課堂的控制能力不足,小朋友注意力的集中非常困難,而如何去控制他們,對我來説確實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課後郭老師給我指出了課堂上的一些不足,同時也給我了我很多建議。聽郭老師的話,真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畢竟那是郭老師十幾年教學經驗的結晶啊!在此,感謝郭老師一直以來的幫助和支持。今後我一定更加努力的學習,把興趣小組的孩子帶好。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精選18篇)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2

1、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持久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切教學設計都是為了學生,目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教師的帶動下主動地學習,自主地探究,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當學生真正進入主體角色後,他們所爆發出來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潛能是難以估量的。這樣的課堂上,師生和-諧地融為一體,學生學得開心而輕鬆,教師教得愉快而順利,如此便能持久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注重導入,激發學生的直接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課長期以來之所以大力提倡和採勸任務驅動法”,就是因為它的很多學習內容都可以化解為一個個具體而有趣的任務,學生通過努力並不難實現,以此導入容易吸引學生,激發其學習慾望即直接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如學習在電腦中新建文件夾,我們可以用中文名稱命名(如學生姓名),學生就十分感興趣,通過學習還能消除他們對電腦中密密麻麻看不懂的英文文件夾的神祕感與畏懼感。又如電腦繪畫、電腦動畫等諸多學習內容,老師都可以事先展示準備好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垂涎”一番,進而幫助他們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實現他們的願望。

3、注重學習成果的激勵作用,提高學生的間接學習興趣。

通過學習成果的及時反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間接學習興趣,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教學反思。老師要經常通過網絡教室教學演示功能,多多展示學生的作業,及時給予點評指導,鼓勵先進,鞭策後進。如鍵盤指法與打字練習(國小三年級),其機械單調性很容易使學生厭煩,而充分利用學習成果的反饋作用,完全可以將教學設計得有聲有色,首先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習進度與練習層次,同時突出學習的趣味性,將打字遊戲引入課堂並開展遊戲競賽,比一比誰的打字速度快等活動。這類做法有很多,不論結果如何,但“寓教於樂”這種做法對學生學習的激勵作用是立杆見影的,常常還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對學生影響深遠。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3

在這一週我讓三、四年級的學生在“打字教程”中練習基礎鍵位主要是正確的用手指去敲擊A、S、D、F、G、H、J、K這幾個鍵,在練習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這個字母打不出來。”我過去一看,原來是大寫字母,這説明學生對鍵盤不熟悉,成其是功能鍵,我用了10分鐘講了一下鍵盤上的“Capslock”、“numlock”鍵,分別為大小寫切換鍵和數字鎖定鍵,讓學生示範掌握,在剩下的時間裏就是指導練習。

五六年級的學生在本週練習後,主要講了“文件”的“頁面設置”因為這項為文件中的重點,並且在這一項裏面包含了很多常用的選項,例如,紙張的大小,頁邊距的設置等等都在裏面,對於學生來説,可能有些難度,在教不過程中,學生有的問老師B5、B4這些紙型是多大呀,我用了一張8開的紙做了一下示範,這也説明學生的學習態度還是很好的。這樣更有利於教學的發展。

這一週在教學上來説比較高興,因為在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使學生掌握新的知識,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學認識。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4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本文語言通俗,道理明晰,主要採取 “由具體事例説明道理”的寫法。

這篇文章無論從標題,還是到內容,都能夠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因此,教學導入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切題,待充分交流之後,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後,便引導學生找到文中對懷特先生評價的句子----------“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以此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懷特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出人意料的舉動。我順勢引導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麼想?你可否有與作者同樣的心情?哪些詞語才足以表達你當時的心情?此三問的目的其實有兩個方向。其一:給予學生暢談認識的機會,如果學生能夠談到“感激”,想必他們已經讀懂了文章藴含的道理。其二: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引導學生抓一些關鍵詞語來體會,並能夠有感情地朗讀。

最後,要理解懷特先生事例中所藴含的科學精神直接可以從書中的總結可以得知。但文章中“以具體事例説明道理”的寫法的理解倒是挺陌生的。我的做法是讓學生找到文中所提及的科學精神,然後問及“結合文中故事,你是怎樣知道這些科學精神的?”待學生談論時,我再順勢給他們概括“其實,同學們剛談論人物的科學精神時,都是在具體的事例中體現的,這就是一事一議的寫法”。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5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在整個的探究活動,學生經歷了猜想-設計-探究-驗證這個完整的探究式學習過程,教師注意自始至終都以一種啟發者、引導者、幫忙者、欣賞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選取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與交流,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彙報,學生的彙報雖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對學生的回答適時補充,並善於及時捕捉學生隨時閃現的智慧火花,給他們以肯定,給他們以激勵。透過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學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自主設計實驗計劃、選取實驗材料、開展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論。在探究活動中,注意了小組內的相互合作和觀察研究。在實驗的現象分析和總結中,明白用三稜鏡、水稜鏡分解太陽光構成彩虹,牛頓盤能把多種顏色光混合成白光。明白了人工製造彩虹的方法,明白了彩虹多構成於夏天雨後的原因。

《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這也是《新課標》所要求的。“你們真棒!”。“你們真像一個小科學家!我都要向大家學習了,期望同學們能在今後的學習中發現更多的問題,提出更多的問題,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更多的自然科學問題”......這些語言的肯定與鼓勵,體現了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在課上時,我經常説:“你們真棒!”,這不僅僅使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更進一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既做到關注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又關注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並在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基於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讓學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達成共識,構成結論。對於學生的評價既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構成和發展,能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用心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評價以師生評、生生評、自評等多種形式進行,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潛力的評價。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為科學課教師的我們,必須會以契而不捨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科學課教學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6

不足之處:

1、評價激勵不夠。這篇教學設計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很少,這樣會導致課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 教育論文 日常工作我的教學反思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對自己的定位不明確,會影響這節課的教學效果。

2、對合作學習實效性的思考不夠。從以往的課堂中我們發現:面對好玩的東西,組內同學,特別是男同學,時常爭先恐後的去搶,而對於做記錄這樣的差事則不願意去做,在探究中他們不會合作或不合

作,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對本組探究活動應負的責任”。 從而造成學生探究效率低下。 課堂教學歷來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每位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教學體驗:教案初成,往往難以發現毛病;下課結束,教學設計的疏漏之處不找自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既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方法。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現新問題,激發教師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7

教學十多年,我一向在尋找,尋找“何為一節好的思品課”。我聽課,我觀摩,我也自我探索。漸漸發現,一節好的思品課,關鍵有兩點:一、精彩的材料及設計是上好課的關鍵;二、學生有所感悟是一節好課的評價依據。

一.精彩的材料及設計是上好課的關鍵

好的開頭能迅速活躍課堂,在第一時光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彩的材料能扣緊教學主題,啟發學生,讓學生願意去想願意去講;別出心裁的課堂設計讓學生無暇分心,緊跟老師思路,暢遊知識海洋,簡單感悟生活,學會做人。

例如,我在講《自尊自信》這一課的時候,是這樣開頭的:“上課之前,我想先做個小小的調查……”這時候學生的眼睛已經睜得很大了,“願意當眾趴在地上學狗叫的同學請舉手……”我的語速很慢,講第一遍的時候學生不可思議地看着我,講第二遍的時候,已經有學生不滿:“老師,你不尊重我們……”很好,接下來我順其自然進入課程的學習。

在我講《明辨是非》這課的時候,我使用了十分有名的心理學兩難選取“海因茲偷藥的故事”,這藥到底該不該偷?發明家和海因茲到底誰對誰錯?要是你做法官,你將如何判案?兩難的選取,學生爭着舉手發表意見,是與非在辯駁中變得清晰。課上完了,學生意猶未盡。

七年級第一學期最後一個單元講的是學習,如果按照課本條條框框講下去,可能會落入俗套,這就不可能到達很好的教學效果。透過思考,我設計了個簡單的遊戲讓學生明白我們人學習的原理,以及讓學生明白“學平原區”及如何更好地走出這個區,取得成績的進步。遊戲很簡單:我準備了一張打亂了順序的數字圖,打印多份,分發給學生。每個學生人手8份。然後給學生60秒的時光,讓其將數字按照順序連接起來,從1到2,到3,到4……直到時光結束,將連到的最後一個數字圈出來,並寫到紙的空白處。重複這個程序8次。這樣,每個人就會有8個數字,將這8個數字按照先後順序標在圖表上,並將各點連成一線。最後,每個人都會得出一條“學習曲線”。遊戲做完以後,全班同學一齊討論這樣幾個問題:1、坦白説,在進行這個練習的時候,感覺怎樣樣?2、人們説:“刀越磨越快”,但是,在我們這個練習中,是這樣貌的嗎?如果不是這樣,那是怎樣樣的?能夠呈現你的曲線給大家看看。3、我們每個人的曲線都會經歷一個短暫的或不明顯的平原區,甚至是下降區,這是由於什麼引起的?類比到我們的學習,你有怎樣樣的啟發?4、請思考,我們有什麼辦法能夠突破這個學習的平原區?由於學生在之前親自把自我的學習曲線畫出來了,在討論這

些問題的時候,大家都很有感想,對“學習”這個話題想法很多,也説出了很多很有見地的話,提出了很多有實際好處的推薦。

一節好的課,其實並不需要很多花俏的東西,只要能夠實實在在地讓學生緊跟你的思路,去學習,去感悟,就已足夠。

二.學生有所感悟是一節好課的評價依據

我認為,一節課無論設計得多巧妙,材料用得多精彩,但如果學生不能夠在這個課堂中有所感悟,那麼,這就不能夠説是一節好課,甚至不能夠説它是一節合格的課。我深深認識到,學生是否有感悟,這是我們難以預料的,因而,我們教師必須要隨機應變,不能讓既成的教案束縛了我們的靈活性。

我在講《跨越障礙正確選取》這一課的時候,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情景:期末考試中,你被一道數學題難住了,眼看時光一分一秒地過去,但是你還是做不出來,這意味着你將丟失15分,前十名將與你失之交臂!這時,坐在你後面的好朋友小華遞給你一張紙條,上方寫着這道題的答案,而老師卻沒有發現,這時你會怎樣做呢?在備課的時候,我想學生就應都會做出正確的選取的,也沒有多想。誰明白,上課的時候,我連續提問了三四個學生,他們的答案都是:拿過來,參考;或者是,不接,但是會看上幾眼,找到思路。我無奈,問全班學生:“你們都這樣做嗎?”學生異口同聲:“是啊!”我差點暈倒!這可怎樣收場!還好,我腦袋靈光一閃,再問:“恩,大家的情緒我完全能夠理解!那麼,再請大家想一想,你的試卷發下來了,你的分數由原先的80分,一下子到了95分,你的情緒如何啊?”有學生立刻就説:“高興!”“哦,高興。能夠理解。僅僅是高興嗎?”這下,學生開始沉默,我請了幾個看起來有想法的學生來説説自我的想法,他們的回答基本上一致:會有一點點開心,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為這不是我的成績,我也擔心被其他同學,或者被老師發現。聽的學生也微微點頭,我心中竊喜。“是啊,會有一點點高興,畢竟得了高分;但是

,更多的是不安,因為做了虧心事啊。我再給大家講個故事……”然後,我又和他們講了一些逃脱法律天網的殺人犯,在經過了十幾二十年後,總會自我去自首的事例。從學生的眼神、表情,能夠看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尤其是情感、態度、加值觀目標,完成得十分好。

我的學生一向很喜歡上思品課,不是因為我每節課都能夠設計得很好,或者每節課都能找出一些新鮮搞笑的材料讓他們思考,最重要的,我想就應是他們喜歡我上課的風格,我會很坦然地在課堂上表達我的喜怒哀樂,學生喜歡一個真實的老師,因而愛屋及烏喜歡上一門課程。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8

新頒佈的《《3~6年級》科學課程標準》與以往的國小自然教學《大綱》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別。《科學課程標準》借鑑了國外關於科學教育的成功經驗,對國小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培養目標、資料標準和實施推薦等做出一系列的規定,力圖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強調這門學科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價值,注重學生的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三個方面資料的整合。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國小自然教師應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把科學的新理念貫穿於自然課堂教學中。“動手做”是科學課教學的靈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説明教材的作用。教師做“導演”,學生做“演員”,是基本的方法。擔任《科學》課的教學以來,每次上課,我都會有一些新的收穫。同以前從事的教學相比,《科學》課教學過程中的開放性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以下是科學課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主角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的傳授為重點”,教師在課堂上將知識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給學生,最後將各部分知識組成整體,學生只需聽、練、背,記住教材中的知識即可。教師的主角是教學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材資料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的評判者。多年來,我們已習慣了這種主角,總是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範,但有創造的見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麼,當代教師的主角是什麼呢?《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教師應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忙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從這個觀點來看,國小科學教師就應在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們自己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在他們的摸索過程中給予幫忙和引導,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系統知識。教師充當的主角應是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科學的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再把科學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孩子們一齊尋找答案,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教師成為學生的夥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傳統好處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構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將導致師生關係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的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轉變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二、課堂教學強調從問題入手

科學課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這是自然課與科學課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我們的教師在學習科學課標以後,把新的課程理念融入到自然課堂教學之中,用課改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導着自己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從問題入手,使學生帶着渴望知識的願望去學習。在課堂中,學生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中間要經過一大段過程,沒有過程和方法,解決問題也是一句空話。作為一名教師務必教會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他從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的研究過程,運用一系列的科學方法,最後把問題解決了,才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在經歷過程和運用方法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獲得相關的知識,掌握必須的技能,發展必須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都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實現、要到達的目標。

三、課堂教學以科學探究為主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着國小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學習中,具有重要價值,透過“做科學”來“學科學”,學生們能夠把科學知識與觀察、推理和思維的技能結合起來,從而能夠能動地獲得對科學的理解。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在參與解決問題、參與做計劃、參與決策、參與小組討論、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們將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同他們從多種渠道獲得的科學知識聯繫起來,並把所學的科學資料應用到新的問題中去。透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們對科學探究的手段、使用證據的規則、構成問題的方式、提出解釋的方法等一系列問題有了親身的體驗,而不僅僅僅是聽到或記住有關的知識和結論;透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以科學與技術的關係,科學的性質等一系列問題,有了切身的認識和體驗,而不僅僅僅是獲得了關於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

科學探究的核心就是強調“動手做”,學生學習不僅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説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因此,科學課標提出了體驗性目標,強調“活動、操作、實踐、考察、調查”等活動,而且十分重視學生們直接經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去鼓勵學生對科學問題的自我見解,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其獨到的見解。根據課標的學習,今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忙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計劃。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資料,選取不同的學習方式。這樣的教學,知識容量大,學生的思維活躍,參與度高,課堂研究興趣濃厚,學生研究的時間充分,不僅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潛力,觀察潛力,語言表達潛力,將科學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然教學中,教師真正成了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和指導者,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和合作者。而我們教師本人,也要與新課程共同成長,不斷學習,成為新課程的實踐者、研究者和開發者。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9

在讓學生體會“這個小夥子”和“這些小夥子”分別棒在哪裏時,教者主要讓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語大膽想象、移情體驗、感情朗讀來體會人物心理,從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質。在教學到“為什麼説這個小夥子真棒”時,就讓學生讀12自然段,説説博萊克棒在哪裏?有的同學説:“他雖然拄着枴杖,可還是走得非常認真,和全隊保持一致,很勇敢。”教者馬上讓這位學生讀出博萊克的勇敢,他讀出了自己的理解。這裏面好幾個同學都談出了自己的感受,讀出了自己的理解。

另外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博萊克的堅強與勇敢,教者還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看着博萊克此時精神的樣子,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教者出示一段博萊克的日記,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博萊克好幾次都走不好,但他還是堅持練習”;“他摔倒了,但還是堅強地爬起來”;“他比其他的兒童隊員練得更刻苦,更認真”……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博萊克的堅強與自信,體會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裏時,主要通過讓學生感受那討論時兒童隊員矛盾的心理。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説:“這些小夥子棒是因為他們也走得整齊。”可見學生的感受還不夠深入,於是教者就追問:“難道觀眾這麼説,僅僅是因為他們走得整齊嗎?”於是又有同學説是因為他們做出了一個大膽地決定:讓博萊克一個拄拐的男孩走在隊伍的第一排。教者就讓學生研讀兒童隊員討論的部分,想一想他們作出這個決定容易嗎?從哪裏感受到做這個決定不容易?學生在反饋時,教者主要抓住了“怎麼誰都不願意第一個開口呢?”

“隊員們鴉雀無聲,在想些什麼”這些重點的地方移情體驗感受隊員矛盾的心理,在這裏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兒童隊員的矛盾心理“讓博萊克去,就有可能丟兒童隊員的臉;不讓他去又會傷孩子的自尊心。到底該如何是好?”學生體會的不錯。再看隊長的決定時,抓住“羨慕”這個詞,感受其他隊會羨慕兒童隊員什麼?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羨慕我們讓博萊克走在第一排。”“羨慕我們尊重關心殘疾人。”“羨慕我們愛團結友愛”……可見學生感受到兒童隊員對殘疾兒童的關心與尊重,讓學生明白“這些兒童隊員棒在孩子對同伴的關心和尊重等”。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10

本節課教會學生“質疑”“揣摩”語句的方法。

(1)難點質疑,抓住課文中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進行質疑;如第二板塊作者又提到“凱蒂旺普斯“,還在其他老師的課堂上叫出來,有什麼含義?這是本文的難點,因為這告訴我們學生們已經養成了”懷疑“的習慣,“凱蒂旺普斯“也是同學們心理難忘的教訓,更是學習的動機。

(2)用語上質疑,對文章運用語言進行質疑,體會作者遣詞用語的良苦用心;“一股怒火升起來”為什麼用“升”,能不能用其它詞代替,體現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

(3).充分閲讀,讀悟結合。重點品讀1—10自然段,學生自主學習勾畫“我”的心理心裏活動的句子並且批註上自己讀出了怎樣的心情。由於給的時間充足,學生在彙報的時候效果較好。

不足點:

1.有一學生提到:他認為“小橋車”事件不能算“學會了質疑”。這是非常有創新思想的男同學,但我沒能對他的行為給以高度的重視和評價,因為他是真正體現了“新懷疑主義”的學生,雖然他的懷疑是錯誤的,但我們課堂就是需要這樣的學習態度。

2.老師的引導語文不夠精煉,開頭學生講述主要內容是,説不到點子上,有點被學生牽着繞圈子,時間也耽擱了,導致後面有點匆忙。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11

《大倉老師》是一篇寫人的文章,這篇課文記敍了大倉老師的兩件事。一件事是他在開學典禮上的開場白,另一件事是講述他上的一節語文課。從全文的字裏行間表現出小作者非常敬佩、喜愛正直、正誠的大倉老師。全文文字樸實感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真誠正直的品質。 教學時,我將多媒體課件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有效結合起來,通過找句子,讀句子,品句子讓學生逐層深入地理解大倉老師所具備的令人感動的品質。課件給了學生更直觀的感受,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更讓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空間與熱情。

轉變了教師的角色 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夥伴,轉變了學習方式,教學的過程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12

《檢閲》一課講述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節來臨之際,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遊行檢閲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閲隊伍獲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閲讀中體會任務心理變化,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緊緊圍饒為什麼觀眾説“這個小夥子真棒”,又説“這些小夥子真棒”來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移情體驗、大膽想象來體會兒童隊員的心理,從而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質。在教學中我發現對於觀眾為什麼説“這些小夥子真棒”的確是一個難點,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體會兒童隊員在做決定時的矛盾心理來理解“這些小夥子”對殘疾孩子的信任與關愛。我是通過以下幾點來突破難點的。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13

本堂課設計的教學思路是:以“我”的心理變化為線索,在閲讀中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品味人物形象,瞭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以及對學生的深遠影響,並能夠寫出對他的評價,同時體會側面描寫對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課教學時我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文本。比如“請靜心默讀1—10自然段,勾出我心裏活動的句子。”讓學生自主學習勾畫“我”的心理心裏活動的句子並且批註上自己讀出了怎樣的心情。由於給的時間充足,學生在彙報的時候效果較好。品味人物形象能夠抓住老師的神態進行探究、品味,是本堂課中我最滿意的亮點。在關注詞語“狡黠”,品味這個詞語的含義,結合學生此時的心理活動進行想象,指導學生有聲有色地朗讀,讀出驚訝、讀出憤怒、讀出排比句表達的強烈的情感。

同時這堂課上我還有許多的遺憾:在品味懷特森老師的神態時,要把“我”的心理活動結合起來,學生對老師的憤怒越深、誤解越深,越能表現老師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獨特的教育思想。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14

在導入本課時,通過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述“各位觀眾,現在像大家走來的是兒童隊員。看,走在隊伍第一排的是……看到這樣的情境你想説什麼”為學生創設形象的情境,為了使學生產生與觀眾情感的共鳴。學生就説:“這個小夥子真勇敢!他拄着枴杖都走那麼好!”“這個小夥子走得真認真”。的確孩子們也都把目光集中到了這個小夥子身上,而當時在場的觀眾也把目光都集中到了這位小夥子身上。

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學生也就更能體會觀眾們當時的感受了,但是很明顯在這裏孩子們還不能體會到“這些小夥子真棒!”因此當出示觀眾的話時,學生就有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觀眾不僅僅説‘這個小夥子棒’還説‘這些小夥子棒’?”“為什麼觀眾要説‘這些小夥子真棒’?”這些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學生對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裏還不明白。於是教者就把觀眾的話寫在了黑板上,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15

語文課不僅是培養閲讀能力,還必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結合課後的“説寫雙通道”的要求,我讓學生進行了寫話的練習,即大倉老師的內心獨白。因為這是在學習第一句的基礎上的,學生已充分體驗了大倉老師的神態、語言,內心已積聚起各種情感,如對大倉老師的敬佩,對春美的氣憤,各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已使學生有了表達的慾望,這時再讓學生進行寫話練習,可謂水到渠成。而且這題既是深化文章的中心,又是一種句式的訓練,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一些方法來激發學生的情感。由課前的歌曲引入,讓學生進入情景,醖釀熱愛老師的情感,讓他們帶着這份情感進入課文的學習;在學習大倉老師的自我介紹時,讓學生體驗讀,想像自己就是大倉老師,讀出他的幽默與真誠,讓學生一下子就喜歡上這位年輕的老師;在學習第二件事時,重點抓住關鍵字詞的理解,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進一步體會到大倉老師的可貴之處,激發起對大倉老師的愛戴之情;最後的鞏固總結,以作者簡介的形式,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是大倉老師把我領進了文學之門,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這時,大家對大倉老師的由衷敬佩就會油然而生。就這樣,通過循序漸進式的激情、感悟,文章的中心就會深入學生心中。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16

首先,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在書上加圈,加點,劃線,當然只限於自己的書。在書上作眉批、旁批或註解,當然也只限於自己的書。摘錄重要的信息和精彩的語句、文段。對於非常精妙的短文,還可以全文抄寫下來(也可以剪輯)。如筆者所教的某個學生在閲讀了比爾蓋茨的大量事蹟之後,他就摘錄了一句話:“在學校,老師會幫助你學習,到公司卻不會。如果你認為學校的老師要求你很嚴格,那是你還沒有進入公司打工。因為,如果公司對你不嚴厲,你就要失業了”……這樣,大部分學生養成了“積累梳理” 的習慣,為自己能力提高奠定了基礎。

其次,養成寫隨筆(週記)、寫讀後感、寫文學評論的“積累梳理”習慣。在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平時要注意觀察、感悟生活。然後有感而發地寫隨筆(週記)、寫讀後感、寫文學評論,和同學、老師交流。這樣的“梳理”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有很大幫助,哪怕是隻言片語,“不求長短,但求真情”。

第三,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積累梳理”習慣。做作業時,教師要求學生應先梳理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然後才做作業。要求學生平時不要過於依賴市場上良莠不齊的教輔書。告誡學生放棄思考,抄襲答案只會讓你的語文學習能力下降的後果。提醒學生做作業時,書寫要清楚,如犯錯誤一定要認真訂正,切不可忽視。

總之,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和實踐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習慣,不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應主動地去掌握和運用知識。只有這樣,所教學生就會掌握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17

《大作家的小老師》講述了大作家蕭伯納與小姑娘娜塔莎之間的故事,學生從中能感受到小姑娘的天真可愛與蕭伯納的嚴於律己,善於自省。認識到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永遠謙虛。

這篇課文以小故事的形式記敍了一個生活中的細節,以人物間簡短的對話傳神地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可愛和大作家蕭伯納謙虛、嚴於律己的寬廣胸懷。針對這篇課文,陳老師沒有泛泛講解,而是重點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通過自主學習,自讀自悟從中感受人物形象。

課文一開始學生通過自讀後,老師分別提出了蕭伯納、娜塔莎是什麼人?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引導學生初步瞭解人物性格。從顯示蕭伯納的個人資料中體現出蕭伯納是一個世界大文豪,很受人尊敬而通過娜塔莎的外貌、神態描寫體現出娜塔莎只是個可愛的普通小姑娘。

初讀課文以後把本課的重點放在蕭伯納及小女孩説話時的語氣進行對比,並通過蕭伯納對小姑娘説話的這個環節自主練習説話,再找幾位同學學着他的語氣讀讀小姑娘的話。因為小姑娘是學着蕭伯納的口吻回答的。在這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一下,讓學生感悟到,蕭伯納説這句話時是想給小姑娘帶來驚喜。為全文理解蕭伯納是個謙虛自律的人打下基礎。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學着蕭伯納的口吻以及模仿蕭伯納説話的句式體會這位小姑娘的天真、純樸、可愛。再聯繫課文第四自然段“不覺為之一震”讓學生説説蕭伯那是個怎樣的人?從而體會他的嚴於律己。在這樣理解了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做一回蕭伯納和小姑娘,分角色試着讀一讀課文。從‘為之一怔’中體會到什麼?你有什麼感受?通過引讀有關句子,討論,讓學生對人物的品質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後讓學生再來看看課題中這個“小”字和“大”字,讓學生通過整堂課的學習重新感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對這兩個字做出新的認識。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讀出了鮮活的人物形象,讓閲讀真正成為了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信息技術課程老師反思週記 篇18

教學時,我將簡單的多媒體課件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有效結合起來,通過找句子,讀句子,品句子讓學生逐層深入地理解大倉老師所具備的令人感動的品質。課件給了學生更直觀的感受,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更讓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空間與熱情。在教學習過程中,我也更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發表意見的權利還給學生,並採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説話的“慾望”。一開始學生還稍顯拘束,不願意表達見解。但經過我的鼓勵與激發,越來越多的學生願意站起來發表看法了,居然連從不舉手回答問題的徐子陽也高高舉起了小手,頓時一股暖流從我心頭流過。

我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用於教材的鑽研,多向師傅請教,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增強自己的業務水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erp7p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