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精選17篇)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精選17篇)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1

一、在教學實踐中自我反思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精選17篇)

在每一堂課結束後,要進行認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斷值得仔細咀嚼,哪些突發問題讓你措手不及,哪些環節的掌握有待今後改進等等。同時,要認真進行記錄,主要有三點:

(1)總結成功的經驗。每堂課總有成功之處,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堅持把這種成功之處記錄下來並長期積累,教學經驗自然日益豐富,有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2)查找失敗的原因。無論課堂的設計如何完善,教學實踐多麼成功,難免有疏漏之處,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等。課後要靜下心來,

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以免重犯,使教學日臻完善。

(3)記錄學生情況。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教師要善於觀察和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普遍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以利有針對性改進教學。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的獨到見解,常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及時記錄在案,師生相互學習,可以實現教學相長。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2

本週的教學任務主要是識字教學,為了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學習語文的規律和漢字本身的規律,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識字形式,主要有看圖識字、歸類識字、熟字換偏旁識字等。

一、看圖識字

歸類識字(一)的第一篇課文就是看圖識字,在教學本課時,我先讓學生從文中提供的圖片入手,讓這些感性的東西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這種識字形式生動有趣,符合兒童特點,有利於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二、歸類識字

第二課是形近字,教學這一部分時我先把生字拆成學過的字,分着讓學生認偏旁,然後再把相應的偏旁和熟字組合在一起,讓學生猜字的讀音,學生對這種方法很感興趣,而且在識字過程中,瞭解了漢字的一些構字規律,逐步掌握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

三、熟字換偏旁

這種方法就是讓學生對生字進行分析,讓他們説出生字是由哪個字變換而來的,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發揮了主動性,效果不錯!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3

不足之處:

1、評價激勵不夠。這篇教學設計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很少,這樣會導致課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 教育論文 日常工作我的教學反思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對自己的定位不明確,會影響這節課的教學效果。

2、對合作學習實效性的思考不夠。從以往的課堂中我們發現:面對好玩的東西,組內同學,特別是男同學,時常爭先恐後的去搶,而對於做記錄這樣的差事則不願意去做,在探究中他們不會合作或不合

作,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對本組探究活動應負的責任”。 從而造成學生探究效率低下。 課堂教學歷來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每位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教學體驗:教案初成,往往難以發現毛病;下課結束,教學設計的疏漏之處不找自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既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方法。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現新問題,激發教師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4

首先,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在書上加圈,加點,劃線,當然只限於自己的書。在書上作眉批、旁批或註解,當然也只限於自己的書。摘錄重要的信息和精彩的語句、文段。對於非常精妙的短文,還可以全文抄寫下來(也可以剪輯)。如筆者所教的某個學生在閲讀了比爾蓋茨的大量事蹟之後,他就摘錄了一句話:“在學校,老師會幫助你學習,到公司卻不會。如果你認為學校的老師要求你很嚴格,那是你還沒有進入公司打工。因為,如果公司對你不嚴厲,你就要失業了”……這樣,大部分學生養成了“積累梳理” 的習慣,為自己能力提高奠定了基礎。

其次,養成寫隨筆(週記)、寫讀後感、寫文學評論的“積累梳理”習慣。在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平時要注意觀察、感悟生活。然後有感而發地寫隨筆(週記)、寫讀後感、寫文學評論,和同學、老師交流。這樣的“梳理”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有很大幫助,哪怕是隻言片語,“不求長短,但求真情”。

第三,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積累梳理”習慣。做作業時,教師要求學生應先梳理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然後才做作業。要求學生平時不要過於依賴市場上良莠不齊的教輔書。告誡學生放棄思考,抄襲答案只會讓你的語文學習能力下降的後果。提醒學生做作業時,書寫要清楚,如犯錯誤一定要認真訂正,切不可忽視。

總之,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和實踐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習慣,不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應主動地去掌握和運用知識。只有這樣,所教學生就會掌握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5

這一週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英語教學交流會。教學經驗豐富老師在英語教學方面的成績和方法真是令人敬佩。作為一為英語教師,要有飽滿的精神狀態,用你的激情去感染學生、去帶動學生;取長補短是每位成功人士的必備素質。

因此多聽課,多看優秀的教學視頻是極有幫助的;傳授知識要深入淺出,自己深入理解,然後用最簡單易懂的語言教給學生,這非常需要功夫;要樹立新課改的意識,切實貫徹自主、合作、探究學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主人,教師當導演,學生唱主角,把學生推向課堂前台,推進素質教育;要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不説一句廢話,句句針對教學目標;抓兩頭,促中間,實施分層教學。

聽了優秀老師的一席話,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英語課,總覺得沉悶了些,於是我決定要嘗試改變——讓學生自己來講!我試了幾節課,效果還不錯。課堂氣氛很活躍,沒有一個睡覺打瞌睡的,學生們都很興奮,上來講課的學生也很有小老師的風範。美中不足的就是給他們準備的時間比較短,講的時候學生有些緊張,知識點基本用法都能講到,但給出的例句較少,這説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還是不行,以後要多給他們時間準備,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6

《老師,你好》是一篇讚美教師的詩歌,這首詩歌採用了比喻的手法,所以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要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是這樣教學的:

教學“在今天與今天之間鋪設大道,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架起金橋。”時,我想到大道和金橋都是兩種形象的事物,我可以利用簡筆畫來把抽象的語言轉變成形象的畫面,讓學生通過形象的畫面來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於是我在黑板上畫了大道和金橋,大道的一邊是”昨天”,一邊是”今天”,引導學生引出老師。在橋的一頭寫上“現在”,另一頭寫上“理想”。

教學“哪個人的成長不浸透着教師的心血!哪一項創造不藴含着教師的辛勞!”這句時,我引導學生先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對詩句的理解,然後再展示經典的故事來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教學“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那是甘露輕輕地灑向茁壯的新苗。”時,我引導學生聯繫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來理解“春蠶”、“理想的絲線”、“甘露”、“茁壯的新苗”的意思。並且啟發學生詩人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什麼比作成什麼。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7

這篇文章是作為綜合性學習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原本並不太喜歡這篇文章,一則覺得它是篇略讀課文,不怎麼上心,二則覺得文字比較平淡,沒有什麼典型的語言材料可以咀嚼。

後來讀着讀着,發現文字雖顯平淡,但感情卻不平淡。作者對懷特森先生前後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評價和感情,這一切皆因懷特森先生用極為不尋常的設計帶給了我們嶄新的懷疑主義。“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何不就從情感衝突入手構築對話來學習這篇文章呢?這是我最初的設想。

於是,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峯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台,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此外在第二版塊的學習中,力圖想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後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説,拓的是課文的意藴,展的是課文的內涵。至此,感覺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漸漸清晰起來。

於是,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對課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懷特森先生一樣經歷了一個感情轉變。這給我一個啟示,當你深深地沉浸在課文的文字中,你總能發現它的可讀之處,可教之處,可掘之處。這是研究這一課給我的最大收穫。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8

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培養其良好的科學素養是十分必要的。透過科學課的學習逐步讓學生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能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身邊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做到這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我作為一個科學課教師如何上好每一堂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透過教學實踐總結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1、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是必要的,但必須要不斷的反思教學中的不足,改善教學摸式探究更適宜自己教學的方法。做到教師教的簡單,而學生不僅僅學到知識而樂於探究學習。

2、“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着”學生只有樂於學習,才能自主探索,才能學好科學課。科學是什麼,科學是指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尋找答案的過程。‘要想讓學生樂於探索,就要提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不是提一些偏離生活不貼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特點的問題,只有那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們對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樂於自主探索,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所有問題的探索過程中,要探究的問題要出自學生本身,讓學生討論並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用心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習過程變得簡單而事半功倍。

4、深入領會學習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三要素。

速度―――學習時間。

收益―――單位時間的學習質量。

安全―――學習體驗。

“學習的結果是關鍵,學習的體驗是靈魂。”好的教育工作者應注重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學習的質量,才是關鍵。恰到好處的利用好課堂四十分鐘,讓學生即有所學,又知所用。教學資料要有層次性,照顧個體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學,都能學到有用的知識。

5、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方法目標。”三者在課堂上完整體現才是一堂好課,三者缺一不可。學到課本上的知識就是實現了知識和技能目標,但不掌握過程和方法就是紙上談兵,科學課的學習,只有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經歷每一次提出問題,尋求答案的過程,才能使知識和技能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為日常生活所用。還要培養他們互相幫忙團結合作的品格,激發其對學習的濃厚興趣不斷增進其自信心和進取心,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生機的課堂。

總之,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要讓他們在這個舞台上做一個“樂知者”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做為一個科學課教師更應不斷探索,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教學,科學合理的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快樂長大。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9

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務必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透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職責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構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構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忙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國小生構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髮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説有的資料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齊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資料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用心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能夠透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透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潛力。如我在教學《我的大樹》這課時,經課前準備,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針對校園內幾棵大樹設計了一個觀察活動的體驗學習過程。學生站在大樹前,我看到了什麼?學生以樹基觀察到樹冠,交流信息從幾條到幾十條。以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季節大樹的生長狀態都是不同的,新葉為什麼是帶有黃色(新綠)樹木有沒有生長的敵人?樹枝為什麼越長越粗?有學生提及樹也有呼吸,樹是從哪裏吸收水份的?吸到的水分又到哪裏去了?……觀察使學生獲得了聯想又產生了疑問,其實正是疑問使學生獲得了知識。直觀大樹,學生有了樹幹圍圓的長度概念,繼而產生了對直徑的要求。大概是讓學生的實際觀察昇華為理性的知識。樹葉不同顏色、形狀大小富有吸引力,學生比較全面明白一張完整的樹葉構成是由幾個部分組成。並在課外觀察小卡片上記錄,起到拓展知識的目的。

學生帶着問題產生好奇,走進文本。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的確定的基礎上,首先思考學生思維的深度,再思考活動的頻率,絕不能高形式而丟掉本質。

古人曾説:“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首先就是反思,只有在不斷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作為科學老師,應時刻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從全新的視覺來看待每一節課,才能給學生帶給一個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到達較好的教學效果。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10

《課程標準》中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藏戲》是國小語文新課標12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按説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以總—分—總的關係結構文章。先用三個反問句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然後簡略地説明藏戲的特色。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民族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傳承和發展。

讀完課文,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藏戲藝人。他們的演出是純粹的,沒有舞台,沒有燈光,有的只是觀眾,只是悠哉遊哉的一份隨意!難怪,藏戲可以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靠的就是藏戲藝人的那種精神,娛樂觀眾的無私精神!他們不計名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表演着!

本課除了有了人名,地名生僻詞以外,文章通俗易懂。於是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能饒有興趣地流利朗讀課文。2、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3.學習作者生動形象的描述和準確地説明方法。4、積累語言。

教學過程我也設計得非常簡單:1、朗讀課文,勾畫出難讀的字詞,多讀幾遍;勾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或者句子,多讀幾遍,嘗試着理解。2、默讀課文,找出文中介紹藏戲形成的自然段,然後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3、藏戲有哪幾個特點,你從哪裏知道的?反覆朗讀具體描寫藏戲特點的自然段,讀出你的感情!你想對藏戲藝人們説些什麼?請寫下來。4、比較本文和《北京的春節》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總之,本文在內容、寫作順序和表達方式上都有其獨特之處。如何把本課的知識點不露痕跡地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是我們教者要認真考慮的。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11

《老師,你好》是一篇讚美教師的詩歌,這首詩歌採用了比喻的手法,所以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要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是這樣教學的:

教學“在今天與今天之間鋪設大道,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架起金橋。”時,我想到大道和金橋都是兩種形象的事物,我可以利用簡筆畫來把抽象的語言轉變成形象的畫面,讓學生通過形象的畫面來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於是我在黑板上畫了大道和金橋,大道的一邊是”昨天”,一邊是”今天”,引導學生引出老師。在橋的一頭寫上“現在”,另一頭寫上“理想”。

教學“哪個人的成長不浸透着教師的心血!哪一項創造不藴含着教師的辛勞!”這句時,我引導學生先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對詩句的理解,然後再展示經典的故事來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教學“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那是甘露輕輕地灑向茁壯的新苗。”時,我引導學生聯繫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來理解“春蠶”、“理想的絲線”、“甘露”、“茁壯的新苗”的意思。並且啟發學生詩人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什麼比作成什麼。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12

低年級學生在課堂《我是什麼》中能否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不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使學習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還關係到學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從而促進個性健康發展的問題。所以我不僅把國小語文教育看作是科學知識的教育,更看作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閉在“知”與“不知”的動態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個學生充分活動的“問題”與“解決”的廣闊的空間裏。

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一次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如理解白、黑、紅三件衣服時,學生在讀之後老師問你們有什麼問題要説?生1:“三件衣服什麼時候出現?”生2:“晴天的時候穿白衣服,下雨前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穿紅衣服。”生3:“為什麼會有三件不同的衣服?”生4:“早晨和傍晚太陽紅紅的所以天空中的雲紅紅的,中午這段時間太陽白白的所以雲是白的,下雷雨前則是烏雲。”學生在自問自答中解決了問題,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師細心地呵護並努力滿足學生這種需求。巧妙地啟迪學生的思維,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生機盎然的舞台。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13

本堂課設計的教學思路是:以“我”的心理變化為線索,在閲讀中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品味人物形象,瞭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以及對學生的深遠影響,並能夠寫出對他的評價,同時體會側面描寫對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課教學時我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文本。比如“請靜心默讀1—10自然段,勾出我心裏活動的句子。”讓學生自主學習勾畫“我”的心理心裏活動的句子並且批註上自己讀出了怎樣的心情。由於給的時間充足,學生在彙報的時候效果較好。品味人物形象能夠抓住老師的神態進行探究、品味,是本堂課中我最滿意的亮點。在關注詞語“狡黠”,品味這個詞語的含義,結合學生此時的心理活動進行想象,指導學生有聲有色地朗讀,讀出驚訝、讀出憤怒、讀出排比句表達的強烈的情感。

同時這堂課上我還有許多的遺憾:在品味懷特森老師的神態時,要把“我”的心理活動結合起來,學生對老師的憤怒越深、誤解越深,越能表現老師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獨特的教育思想。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14

據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樣上?優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四性”,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

一.加強史實教學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寫到“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感知歷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等具體史實。感知歷史階段,學生不僅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潛力,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忽視、削弱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資料和好處,影響歷史教學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史實教學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在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使用,使史實能生動地再現歷史形象。再次是補充豐富、具體的史實,歷史細節越清楚學習印象越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歷史教師要在史海中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例如,我在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時,給學生講了胡適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適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胡適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為胡適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麼大,怎樣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於是自作主張地把“胡適之印”改刻成“胡適的印”。三天之後,胡適收到印章,發現上面刻的是“胡適的印”時,哭笑不得。透過這個事故學生對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印象十分深刻。

二.培養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奉為神聖,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論構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即二重性。客觀性指史實的客觀性,主觀性是指結論的主觀性。歷史結論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説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鑑。再如,經濟危機在舊教材中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脱經濟危機的厄運?還有,在舊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價是否客觀、公正?

要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教師要關注史學動態,查閲歷史資料,敢於質疑。其次是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105頁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討論題目是:有人説“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説“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為什麼?教材還給學生帶給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透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辛亥革命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

三.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新歷史觀

我們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着新課程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

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大學聯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大學聯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大學聯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禮貌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

新時代要求和大學聯考推動,迫使我們在使用歷史舊教材的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新史觀。例如,我們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中有必要融入禮貌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中國近現代史反映了工業禮貌與農業禮貌的碰撞與衝突,中國近現史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用全球史觀審視中國近現代的發展變化。

四.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指出:“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用心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潛力。”從中我們能夠看出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歷史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歷史課程的最高目標。然而説教式、教條式、僵化的歷史教學很難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導致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躍進中餓死很多人,有的同學認為控制了中國人口增長。又如,20__年美國“9·11”事件後,有的同學認為是美國強權政治的報應。這些都反映了學生對人生命權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薰陶。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用心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15

昨天上午,我上了一節公開課。説實話,上略讀課文難以把握教師引導的度。我認為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是讓學生運用已學的方法根據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自主閲讀,教師只是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對某些難點進行點撥。執教略讀課文,還應該引導學生去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將寫作方法運用於自己的習作實踐中。本着自己對略讀課文教學的理解,我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我執教的是《我最好的老師》這篇課文,文章語言樸實,但內涵深刻。這堂課下來,覺得有成功也有缺憾。

這節課做得較好的地方有這樣幾點:

一、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的線索進行教學。“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於是,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峯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台,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在學習中,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後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説,拓的是課文的意藴,展的是課文的內涵。

二、自主、探究學習的學習方法,通過讀來理解感悟文章。

圍繞這“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兩個層次展開的。從內容上看圍繞中心的句子較為明顯,《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時,緊緊抓住這個文章的文眼來進行,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學時,是輕分析,重感悟,讓學生自主閲讀。熟讀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表達方式、獲得情感的體驗。讀後又讓學生自由談體會和感受,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的,做到時時刻刻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又時時刻刻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16

10月17日上午,六年七班的教室裏,正在進行學校耕耘杯的作課活動,我講的題目是《我的老師》。這是一節講讀課,以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為主要目的,在閲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讀中悟,提高能力素養。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回憶了兒童時代在老師身邊的七件小事,抒發了對老師的熱愛、感激之情,表現了蔡老師温柔、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個兒童的眼睛、兒童的心靈,去觀察老師,去感受老師,跳出一般讚頌老師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摯,極富感染力。

良好達到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非常關鍵。它有利用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使新舊知識自然銜接。設計導語如下:“平凡小事見真情”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恰恰是這句話在現代作家魏巍的回憶性散文《我的老師》中妙筆生花。本節課咱們師生共同體會“平凡小事”見“真情”。

《我的老師》共記敍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寫得概括,後兩件事寫得具體。前面寫蔡老師的五件事,從面上概括體現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中心,這五件事是依據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順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對“我”的影響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裏,層層遞進,逐漸把文章推向高潮。後面寫孩子愛老師的兩件事,披露了孩子內心裏對老師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襯了蔡老師對學生的愛。第六件事詳寫,對孩子來説,不知父親死活,又遭同學奚落,這是難以承受的打擊。老師的支持、鼓勵,使“我”感受到温暖,對老師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個孩子的眼睛裏,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大的人啊。”而詳寫第七件事“夢中尋師”,使孩子對老師的愛達到更高的境界。這七件小事,從課內寫到課外,從校內寫到校外,從平時寫到假期,從學習寫到生活,師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選事例豐富多彩,而內容絕無雷同之感。而在兒童時代,那些零碎的、具體的、直觀的材料往往會讓兒童們終身難忘。本文就選取了這樣的符合兒童記憶特點的材料構文,材料選擇很是典型。

作者把自己對蔡老師的濃濃深情藴含在敍述事情過程中的平平實實的字裏行間,通過傳神的細節描寫,將最動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物形象豐滿,情感細膩深刻。如“假打真愛”的場面,“從來不”“僅僅有一次”“好像要”“輕輕地敲”這些詞語説明蔡老師即使在生氣的時候也並沒有真打我們的意思,這僅有的一次假裝生氣,寫出了老師的“嚴”與“愛”,也表明了蔡老師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現了蔡老師的温柔、熱情、深愛學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寫出“我”的本能與調皮;“大夥笑了,她也笑了”中兩個“笑”字表明瞭十分親密、融洽的師生關係。再如假期惜別時的場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邊”一句中“默默”兩字寫出孩子與自己喜愛的老師依依惜別的深情,這是孩子送別的動人場面,這是孩子表達依戀的方式,沒有話語只是默默觀察,只希望能在老師身邊多呆一會兒,只希望能多看老師一眼,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的動作,靜態的描寫,濃濃的情意勝過千言萬語。還有“夢中尋師”更表明了學生依戀老師的程度,只有夢境才能滿足“我”的心願。這心理、這感情、這思念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正像作者説的:“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這些傳神、細膩的描寫,無一不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師生之情。

這節課的重點是欣賞文章中的細節,讓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細節描寫來深入體會文章中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引導者、參與者,努力在作品與學生心靈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但是老問題,一、很難調動全部的學生參與到思考中來,很多學生的惰性,是一種懶與思考的惰性!二、學生無法將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順利的轉化成語言表達出來。或者體會不深,表達不清。能基本達到要求只有20多個學生而已。還有一半的學生依舊是聽甚至無法參與到課堂中來。

課堂時間把握不好,由於前面的體會語言細節環節不好,後面時間也不夠了,如:讓學生找出蔡老師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師的哪些性格特點耽誤時間過長。結果後面的一個給以前老師寫明信片的拓展遷移訓練環節感情調動不夠。看來還是要在課堂氣氛節奏的調控上多下些功夫。不過,和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相比,學生畢竟已經有了體會探究獨立思考習慣,無論是好還是壞。其實課堂中自己最興奮的時候是學生提出了許多好的句子和詞語,是自己也沒有想到的,和學生共同臨時探討是最快樂。這個時候才有點教學相長的意思。

老師教學反思週記_教學反思週記 篇17

《藏戲》一課按説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先概括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緊接着介紹藏戲的重要特徵──“面具”的特點及作用。然後簡略地説明其他特色:舞台簡樸;劇情靠解説、説唱來描述;開場、正戲、結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動作豐富多彩;演出時間長等。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民族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傳承和發展。

也許是課文結構的原因,我感覺這篇課文教得特別爽,而學生學得也特別輕鬆。

在初讀課文之後,我讓學生結合預習情況,説説藏戲的特點。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出課文開頭的三個反問句其實就概括介紹了藏戲的三大主要特點:“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緊接着,我讓學生根據藏戲特點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具體描寫這三個特點的自然段。在找的過程中,我隨機引領學生品讀課文,感悟藏戲的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當然,這中間寫面具的一部分是學生最感興趣的。這些面具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的價值判斷和是非觀念。再通過分角色讀、引讀等多種方法讓學生領略到藏戲的獨特魅力。學生在充分地讀這部分的基礎上,輕鬆理解了這部分內容。最後,我讓學生讀讀課文4-7自然段,説説這幾個自然段寫什麼?學生很快就能明白這是寫藏戲的形成。

就這樣,我引領學生這麼輕易地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瞭解了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領略到了藏戲的獨特魅力,並學習了文章準確的説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了語言,領悟了表達方法。而學生所領悟到的一切,所積累的一切,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rve0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