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精選15篇)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精選15篇)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1

這次,我終於理解了季老的這篇文章!我終於讀懂了作者的感情!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精選15篇)

那麼,我的教學中是不是非要孩子們理解這樣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經歷,我都經過了這麼多年才懂,孩子們怎麼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尋另一個突破口,通過對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之情,讓孩子們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愛戴父母,要熱愛祖國,時刻把祖國放在心中!

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調整了教學感情的着落點。我要讓孩子們受到薰陶,愛父母,愛祖國,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懷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細膩!這樣,我不再感覺這篇課文的內容太散,孩子們學習起來過難。

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我犯了一個低級錯誤,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多教學環節是不落實的。我帶着孩子們跑啊跑啊……當然這樣的教學效果無庸質疑——不咋樣!

上完課,慚愧不已,我上課的時候急什麼呢?應該踏踏實實走好每個教學環節啊!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2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裏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裏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3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一、引用《賦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鋪墊

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圍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問題,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本節課還存在着一些遺憾之處,比如:因為課堂容量過大導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合作、再次朗讀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學機智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課堂上由於頻繁的表揚學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揚語出現重複,沒新鮮感。但我會不懈的努力,因為追求無止境。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4

在學生充分發表完意見後,我開始給學生講我自己兒時因頑皮而故意讓媽媽在晚上到處呼喚我,尋找我的一件事。我為自己兒時的不懂事感到後悔,今年正是我母親去 世三週年,離她的祭日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深深的內疚和對母親的思念使我在講述時情不自禁地掉下淚來。當時的情景立即感染了所有的學生,教室裏鴉雀無聲。 我能感覺到孩子們都在認真地聆聽我的講述。講完後,我馬上播放毛阿敏演唱的《燭光裏的媽媽》,讓同學們在充滿深情的歌聲中回憶自己對媽媽説過或做過哪些現 在令自己很後悔的話或事。可愛的孩子們都是哽咽着回答問題的,他們都回憶起了自己對媽媽發脾氣和因頑皮惹禍令媽媽生氣傷心的情景:有個學生回憶起自己不聽 媽媽話故意在家玩火,差點釀成大禍而惹媽媽傷心的事,現在為自己當時的頑皮自責,覺得對不起媽媽;還有個學生回憶起自己因和媽媽賭氣,聽到媽媽呼喊故意躲 起來不理睬,讓媽媽着急的事,現在感到很後悔;特別是剛才發言“心煩”的同學們更是愧疚不已,他們真正體會到了有媽媽在身邊,能經常聽到媽媽的呼喚和嘮叨 其實是很幸福的。

這時我立即讓同學們讀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母親的呼喚都是母愛的流露,是親情和關懷的表示……”這樣昇華課文主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 效果。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5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閲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藉,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薰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閲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國小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裏説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閲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閲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説:‘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裏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説: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説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裏拉着我,背上揹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説:“歌德説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着板書“翻山越嶺”説:“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説:“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所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味同嚼臘的語文教學,閲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6

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一、從題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幹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裏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裏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三、以讀促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我讓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等詞語,自己讀句子,談感受,並鏈接《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母親的悔恨,在讓學生反覆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上完這節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有的同學甚至熱淚盈眶,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7

① 準備到位

上課之前準備充分,親手製作課件,一張一張地慢慢充實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為了克服教室投影儀色彩失真的不利條件動手PS圖片作為背景。教案也是在參考了有限的資料後獨立設計的(相關資料不多,因為本文07年才進入人教版七年級上的教材)。這樣細緻的備課過程使自己對教材足夠熟悉,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環節清晰連貫,內容交代清楚,展開完整。沒有出現拖堂、冷場、中斷這樣的尷尬情景。

② 多媒體運用實效和美感並重

堅持獨立製作多媒體課件,兼顧實效性和對學生美的震撼,尤其是為白蓮紅蓮命運的對比設計了一組美輪美奐的全景大圖,直觀展示了雨打白蓮、白蓮飄散、荷葉擋雨、紅蓮無恙這幾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現得的最為讓人動情的畫面。此外,教參上寫的祖父説家中開了三蒂蓮的時候正好大家庭裏面添了三個姊妹是“花瑞人祥”,這樣的過於書面甚至帶文言色彩的詞彙實在難於讓學生理解,於是筆者尋找資料,對比眾多信息,查到了多條有關三蒂蓮的新聞和相應的圖片,擇優使用。同時,又發現有材料説三蒂蓮的出現概率竟然是百萬分之一,雖然難於證實,但是,這種情況出現極少應該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為貴,由此向學生説明這樣的稀罕物兒出現了,在老人的眼裏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過了多少年都記得,也就很容易説通了。

③ 真情動人

筆者在教學設計中不僅僅選用配樂朗讀,緩緩將學生領入課文的情境中,還在講授結束後播放《母親是最美的春天》這首優美抒情,詞曲皆極為扣題的歌曲。昇華了主題,更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共鳴。不少學生跟在後面哼唱,有的則動筆記下來歌詞,真正做到了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

④ 師生互動率性、深入

在預案中精確設計了多處互動環節,在教學中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尤其是讓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愛的原文中描寫蓮花、荷葉的語句這個部分,學生認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夠發言,富有感情地朗讀出自己選擇的好句好段,並且獨立分析的有聲有色,比設想中的效果還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後,已經臨近下課,筆者即興問學生母親為你們付出了這麼多無私的愛,你以後要怎麼回報她呢?學生都很激動,紛紛發言,有的想為母親做點小事,有的認為自己好好學習就是最好的行動、最好的回報。筆者總結,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還是小,都請你記住今天説的話哦。在會心的笑聲中,這一堂課圓滿結束了。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8

不少語文老師説語文課越來越難上。好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簡簡單單上語文”,可是就連許多特級教師似乎也沒有把語文課上簡單。為什麼簡單的事反而搞複雜了?老師們説:怕別人説沒有“新意”,沒有“亮點”。沒有“亮點”意味着什麼?它雖然不能和失敗畫等號,至少意味着平庸。

以往,我的許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課文,還沒讀兩遍,便考慮怎樣上出“彩“來——做什麼樣的課件,哪裏可以表演,哪裏可以“小組合作”,哪裏可以拓展、發散,哪裏可以“多元解讀”,如此等等。企圖以花架子來製造“亮點”。

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裏?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説獲得師生掌聲和讚歎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一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説:“閲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説:“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範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入情入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説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9

不少語文老師説語文課越來越難上。好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簡簡單單上語文”,可是就連許多特級教師似乎也沒有把語文課上簡單。為什麼簡單的事反而搞複雜了?老師們説:怕別人説沒有“新意”,沒有“亮點”。沒有“亮點”意味着什麼?它雖然不能和失敗畫等號,至少意味着平庸。

以往,我的許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課文,還沒讀兩遍,便考慮怎樣上出“彩“來——做什麼樣的課件,哪裏可以表演,哪裏可以“小組合作”,哪裏可以拓展、發散,哪裏可以“多元解讀”,如此等等。企圖以花架子來製造“亮點”。

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裏?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説獲得師生掌聲和讚歎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一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説:“閲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説:“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範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入情入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説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10

在理解“母親挑重擔”畫面時,我以“為什麼在我得知母親很輕之後會感到如此愧疚”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關注重點句“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膽子”。在這句話中,理解“重擔”的含義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難點。教學時我進行了如下設計來突破重難點:1、理解“重擔是什麼意思?母親承受的重擔到底有多重?”並在本段中找出相關語句和字詞好好品讀體會。2、用心思考,聯繫平時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付出,説説母親的重擔除了肩頭的擔子還可能是什麼? 3、總結學生髮言,體會“母親之所以表現得力大無窮的原因”, 理解母親挑起的是整個家庭的重擔,體會母親的偉大和堅強。 4、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自己的心情和體會。

在理解“我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而抱母親”的畫面時,我進行了感情範讀,並配上了《母愛》的音樂。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也沉醉在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讀悟情,感悟母愛是本段主要的學習方法。通過讀,學生悟出了母親內心的想法,悟出了母親那飽含深情的熱淚,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11

① 課堂容量過大

其實本課就如一開始的時候分析的那樣,並不算難懂,在講前面問題的時候,學生就已經能咀嚼出更深層次的“味道“了,後面的那個分析三看紅蓮的圖表,就很多餘,完全可以分散在前面講解構思之美的時候帶過,不需要過多關注,因為學生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相關的知識點(都在書上),教師只要稍加點撥一下即可。

② 圖片用的還不夠“盡情“

雖然用大圖片展示蓮花、荷葉,讓學生深深體味到了美的震撼和母愛的深濃。但是這還很不夠,在後面播放歌曲的時候,如果能加上展現母愛的温馨畫面就更能夠融情入境了。可惜思慮未周,沒有想到這方面可以進一步慢工雕琢,失掉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授課之前,就已經發現多媒體教室的投影儀色彩失真得很厲害,三蒂蓮的圖片投影上去,像是黑白底片一樣(實際上是顏色比較豔麗的彩色圖片),同時多張文字幻燈字也顯示得不甚清楚。因此,特地設計了一張浮雕效果的偏淺灰白色的圖片作為背景(是用一張荷葉蓮花的攝影照片作為原版底稿的),並且在打鈴之前,還稍稍對個別地方做出了修改。總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教學,絕對不為了所謂的美觀而買櫝還珠。此外,由於身體不適請假,其實在上課之前,筆者並未有任何時間來督促。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12

今天要講《第一次抱母親》。我讓學生預習完以後,便開始檢查自學的情況。

“誰來朗讀課文?”我話音剛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學幾乎同時舉起了手,就連性格一貫內向、一發言就有些口吃的小麗也舉起了手。

“請小麗第一個讀。”出乎預料的是,小麗除了剛開始兩句讀得有點結巴外,其餘的都讀得很流利,並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麗終於戰勝了自己!”我對她豎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學也都為她鼓掌祝賀。

“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在旁邊做好批註。”教室裏頓時安靜下來,同學們有的埋頭看書,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裏的淘氣鬼小柏旁邊,想“偷看”一下他的批註,誰知一不留神兒,我的左腳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掃了我一眼,根本沒理會我充滿歉意的微笑,繼續低頭在書上勾畫。我有點尷尬,轉身走上講台。這時,許多學生已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

第一個發言的就是小柏。他説:“課文的最後一句最讓我感動,’’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了下來’’。因為兒子抱着母親睡覺,使母親感覺到兒子很孝順,她覺得自己一輩子的辛苦沒有白費,心裏一高興就流淚啦。”“這是幸福、欣慰的眼淚。”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邊的小冰就作了補充。“精彩!”我帶頭為他們鼓掌。接下來,學生們的發言異彩紛呈。

快下課了,我準備作課堂總結,班長又舉起了手:“老師,母親用80多斤的身體扛着100多斤的擔子,這是母愛的力量。母親為子女操勞一輩子,生病時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淚,我覺得我們的母親都一樣偉大。所以,我想建議同學們回家都抱一次媽媽,讓媽媽知道我們也愛她。”伴着悦耳的下課鈴聲,教室裏再次響起了掌聲。

哦,我被這些看似沒有長大的精靈們感動了!他們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感悟到了母愛的偉大。同時,文中兒子的反哺之愛也在他們心中產生了共鳴。誰説現在的孩子缺少愛心,誰説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們、瞭解他們,你就不難發現,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陽光雨露日趨成熟。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13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説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歎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儘管他們是四年級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説:“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同學是否把課文讀熟了。”

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範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範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範讀。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説:“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説:“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説我説”,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14

本文有兩個學習目標:1.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2.理解小詩意思,畫出課文中詩句的解釋,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圖報的道理,能背誦古詩。在精讀感悟這一環節裏,我按層次設計了兩個大問題,每個問題裏有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大問題即對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點。學生對這個問題彙報得相當不錯,而且連我沒想到的,他們都説出來了,很細很透徹。讀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知道了作者熱愛母親、思念母情的情感。

由於第二個問題品析第4——5自然段沒完成,所以也就沒讓學生利用書中的語句去解釋古詩的意思。也沒能讓學生互背互查古詩了。先完成了對重點段理解的作業。但我深信,學生在第一課時熟讀課文中就已經把故事背下來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為我在導學案設計精讀感悟問題時不太合理造成的。

懷念母親課文反思 篇15

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追敍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的文章,人文內涵豐富。

在講授這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在課堂上我又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比如,導入之後,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母親,如果讓他們來寫這篇作文會如何做,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讓學生拿自己的構思與課文進行比較,可提高學生作文的水平。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為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徵的把握。這樣,課堂上出現一個主問題,便於學生對課堂的把握,便於學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課堂上講的東西過多,學生什麼都設計了,最後也什麼都沒有弄明白。

在學生的回答上,我沒有為了讓課堂進展的順利而刻意地去挑選好學生,而是把中下等學生作為重點,如果他們回答不上來,再讓好一點的學生去補充。這樣既照顧了差學生,又兼顧了課堂。

因而,課堂上我表現的也比較輕鬆。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邏輯性,學生的自主性的培養等,這些還需要在以後的課堂上慢慢去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e8pnx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