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4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4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半壁河山”。順應教學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學對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教育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信心,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實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正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此,有必要對之進行一番考察,從而匡正除謬,使我們的作文教學走上正軌,並取得最大效果。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4篇)

一、當前高中作文教學的現狀

1.作文觀念:抒寫情感,見證生命。許多人認為,作文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是生命體驗。生活感悟的一種外化”,有“‘生命傾訴’的特點,是學生生命活動的一種需要”。①中學生作文應“以對生存意義的揭示去喚醒人類的靈魂,去洞見遮蔽的生活底藴”。②因此,作文就是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寫出自己的性情,吐露自己真實的心聲,或者如一篇談“新概念作文”的文章題目所言“寫那想的,想那新的”③。

2.教學目的:讓學生寫出好文章。平時的作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每次都寫出一篇優秀作文,可以對全班朗讀,也可以拿出去發表。每一次作文,教師又都希望學生能夠創新,能夠寫出一般人不能寫或沒有寫出的內容。

3.作文備課:既無計劃也無教案。多數教師只在寫教學計劃時點明安排幾次作文,而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又不寫作文教案。不僅沒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個作文教學中的作用是什麼,都不甚清楚,也不予考慮。

4.進行方式:就是“寫”。作文課幾乎都是教師佈置題目學生去寫。不放心的教師會對作文題作一些簡單的解釋或提示,説明一些要求。作文一般在課堂上進行,安排在課外的多因課文教學時間緊而不得已而為之。5.作文題目:話題作文一統天下。隨着大學聯考採用話題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學無論平時還是考試便一股腦地採用活題作文題目,彷彿不如此就不能趕上時髦跟上大學聯考。話題作文從高中延伸到了國中,甚至連國小也在實行話題作文教學了。

6.作文批改:選優説劣。優秀作文一般會在全班朗讀,教師簡單總結其優點所在。對於較差的作文,多是總體評價其不足,具體到一篇較差的作文,則是多鼓勵少批評。本來每次作文都有各自的訓練目的和要求,但如果學生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別出心裁地寫了一篇可讀的文章,教師也會認為這是本次作文中的優秀篇章。這就等於寫什麼都可以,寫歪了,還會被認為是創新呢。

7.教學效果:效果堪憂,能力不高。有教師指出:“中學生對作文所持的消極態度和低下的寫作能力,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學作文的結果是令人遺憾的。”④張志公先生也曾説:“現在,學生最習慣於寫抒情散文,別的不會。”在教學實際中,學生往往是這一次作文寫得好,得到老師表揚,但多數時候則寫不好

平時作文常受表揚的學生大學聯考作文未必能拿一個好分數。事實上學生對於自己的作文水平達到何種程度也説不清楚。

對上述七個方面作一下總結,不難發現這樣兩個問題:(1)高中作文教學基本上是在引導“創作”,引導文學寫作。隨着新世紀語文教學人文教育文學教育比重的加強,作文的文學化傾向更為顯著。(2)整個中學作文教學的過程及形式極其簡單:它的備課就是出出題目,上課就是讓學生寫作,批改就是選優評劣。

二、作文教學的文學化問題

高中作文教學的文學化是怎樣形成的?它與哪些因素有

1.它與社會對寫作的認識和評價方式有關。在一般社會人士看來,作家詩人才是寫作的高手,只有寫詩寫散文寫小説才是寫作,作家詩人那樣的“創作”能力才是寫作能力。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寫專業論文那是專業人士理所當然的事,那只是證明你的專業水平高,並非是寫作能力高。

2.它與教師把作文的內容定位於抒寫心靈有關。在許多教師看來,“寫作,原本是寫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渲泄,是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一些名家要求作文時要“放飛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寫作中擁有絕對的選擇權力,寫自己想寫的內容,選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以我手寫我心”。這樣的“自我”中心論,必然使作文教學重體驗、感悟、表現等。這樣一來,“寫那想的,想那新的”的“新概念”類的創新便瀰漫了中學作文教學,獨特、怪異、體現個性的作文便成了最受青睞的。而這些正是文學創作的特質。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不自覺地鑽進了文學的圈內。

3.它與教師把作文的目的定位於促進人的發展有關。許多教師認為,作文是為了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思想,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純化學生生活,一言以蔽之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於是無論是“作文——生活”論者,還是“作文——做人”論者等等,都把作文當做塑造人的手段,作文於是從一種素質一種能力變成了一種手段——文學的塑造人的手段。在這樣一種思想觀念驅導下,作文不是為了去敍寫學生人格思想,而是為了去提升學生人格思想;不是為了去再現學生人文情懷,而是為了去培養學生人文情懷;不是為了去表述學生生活,而是為了去開拓學生生活。

4.它還與大學聯考導向及教師對文學的偏愛偏重有關。大學聯考的話題作文倡導學生髮揮個性,表現自己所體驗的生活,即使是寫議論文,也要求寫得具有文學味,要能“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這實質上就是在倡導文學創作。由於大學聯考的影響,廣大學生無不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化文學化。而廣大教師無不“竭忠盡智”,作文教學幾乎都是圍繞文學寫作來進行,辦“文學社”,“寫作興趣小組”,等等。

誠然,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文學寫作引導,讓學生進行文學寫作,這是完全必要的。但問題是,文學寫作教學並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全部,甚至還應該強調的是,文學寫作教學並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主體。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1.從文章寫作的動機來看,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寫作的衝動與靈感,二是寫作的某種實際需要。前者即是文學創作,而後者卻並非文學創作,而是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實用型寫作。

2.從社會實際需要來看,“社會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公民,他們有良好的教養和審美能力當然好,但社會不需要那麼多的詩人、作家”。大多數學生將來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可能極少進行文學寫作,寫的最多的可能還是發言稿、實驗報告、法律文書、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等一類文章。

3.從作文教學的目的來看,其目的不是培養作家、詩人,作文教學也沒有必要主動地承擔這一任務,任何文學才子都不可能依靠中學作文教學來產生。極少數寫詩歌、散文、小説的學生,大概也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結果。當了作家、詩人的人也並不感謝中學作文教學。

4.從國外中學作文教學的情況來看,像德國、日本、美國等,他們的作文教學大都以社會實用為目的,立足於學生進入社會實際的需要。如日本寫作教材中設“書信和日記”、“生活和意見”。“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研究報告”等作文題,實用性的特點顯著。

着眼於實用,着眼於學生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教學,才是健全的作文教學。高中作文教學,可以讓一些學生盡顯文學才華,但不能讓一個學生缺失實用寫作能力。

三、作文教學過程的簡單化問題

首先,單一化的“寫”及其每次作文都要求寫出優秀作文的教學形式,使作文教學缺失了訓練過程。這樣的作文教學客觀上一開始就把學生當作具備寫作能力的人,而省去教師科學有序的作文指導,省去學生“創作”出優秀作品之前的較長時間的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這樣,就必然把多寫(也即多創作)等同於訓練或達成能力的手段,把結果等同於過程

而“寫”的時間和“寫”的量又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定,什麼時間寫僅憑教師的工作緩急或興趣去決定,寫多少就全憑教師的“經驗”或“感覺”去決定。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變得無比簡單和隨意。

其次,“多讀多寫”的“感悟”“自得”式的傳統方法論,嚴重阻礙了作文教學的科學化進程。直到今天,人們還津津樂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悟得”方法,還沉浸在“功到自然成”的超然境界。作文教學既無學科體系,也無科學的訓練體系,除了一味地“寫”,也就別無他路了,也就顯得無比的茫然和盲目。

再次,由於文學化傾向的影響,一些人強調寫作“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有了寫作的衝動再寫”,這使得作文教學研究放棄了對“沒有寫作衝動也要寫”的探索與訓練。我們知道,寫作並非都是因衝動而生,並非都是有感而發。比如領導要求你寫一篇發言稿,或工作總結,或先進人物的事蹟材料等等。朱光潛先生曾説:“前人寫舊詩,標題常用‘偶成’和‘賦得’的字樣,‘偶成’者觸興而發,隨時口占;‘賦得’者定題分韻,拈得一字,就用它為韻作詩。”“‘偶成’的作品全憑作者自己高興,迫他寫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現的一個內心衝動,不假外力。‘賦得’的作品大半起於外力催促,或者要滿足一種實用的需要,如宣傳、應酬、求名謀利、練習技巧之類。”由此可看出,“偶成”當是因“衝動”而生,但“賦得”卻不是因“衝動”而生,恰恰是寫不出來也要硬寫的“為賦新詞強説愁”的狀態。又如唐人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顯然也是“硬寫”。中學作文教學在這些方面卻一直棄之不顧,因此也就不可能作出有意義的深入的探索。

可見,中學作文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有效的訓練。

四、新的思考

從以上情況看來,當今中學作文教學已經嚴重滯後於時代的發展,已經不能擔當起全面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特別是適應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能力的任務。為此,我們有必要對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思考。

1.必須把中學作文作為一個學科來看待,它是與中學數學、外語等學科相併列的一門基礎學科,甚至是應該從語文學科中獨立出來的一門學科。作為一門學科,它應該有自己的科學有序的內容體系,有自己明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用以來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為學生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寫作基礎。

2.必須明確作文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作為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來達成,這就需要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訓練體系,這種訓練體系還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能為廣大教師所採用。

3.要有嚴密的教學計劃,必須明確學生在中學各學段及整個中學階段應達到的寫作水平或寫作能力。教師的上課及學生的訓練應體現出漸進性,並且要考慮每一個作文單元在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要考慮每一次訓練是為了達成何種能力。

4.要改革大學聯考只考話題作文的局面,努力探索真正能檢測學生作文能力的考試方式。平時的教學,作文最好單獨設科教學、設科考試,這樣作文就不限於只是一道寫作大題,它還應有其他方面的作文學科考試題,以便全面地檢測學生的作文能力。

個人的寫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學階段打下基礎,特別是理科學生,他們幾乎只在中學學習寫作。可見,中學作文教學對於一個人的未來及人生是多麼重要!願廣大語文教師及其寫作教學專家對當今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探索,為作文教學做出嶄新的貢獻。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2

高中教由於面臨着大學聯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為,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繫,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閲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3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大學聯考來説,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説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

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古今中外的教育實踐經驗都表明,教師以自身的行為舉止和心理品質影響學生,潛移默化,對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樣,一個激情滿懷、充滿文學氣質的教師影響下的學生,怎麼可能不熱愛作文呢?作為語文老師,要適時適地展示自己的寫作成果,以最輕鬆最快樂的情緒來引領學生步入寫作殿堂。想讓孩子們愛説話,説好話,教師自己首先要有生動形象、風趣嚴密的語言能力;想讓孩子們熱愛作文,教師自己要真正熱愛作文。魏巍在《我的老師》中舉了7個很平常的生活例子來證明他受蔡芸芝老師的文學影響是終身的。許多成功的文學家,在談到自己如何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時,共同的影響是來自他們的語文老師。語文老師飽含激情的聲音,善意而智慧的掩飾,巧妙的引導和鼓勵,都可能是引領學生走上文學道路的“魔咒”。

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知道不露痕跡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引導他們走向成功,獲得他們的尊敬和崇拜的。但説實話,有太多的語文教師自己就沒有生活的激情,更沒有思考和創作的激情。我們在要求學生寫作的時候自己只是一個袖手旁觀者,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實施的是“拿來主義”。如果要給別人一杯水,那麼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們做語文教師的是不是也該豐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點燃自己的創作激情呢?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綜合以上的反思,如何才能使中學作文教學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空間呢?筆者和同學校的老師在“黑暗”中摸索,得出如下體會,敬請同仁批評。

首先,教師應該是一個文學的愛好者和一個作文教學的研究者。

我們學校正在努力營造一個充滿書香的校園。學校要求每一個語文教師每年必須訂閲一些與語文學習、研究相關的報刊,學校在經費上適當給予補助;鼓勵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撰寫讀書筆記、文學作品和教育教學論文並給予較高的獎勵等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語文教師的成長。僅僅是從20__年到現在,筆者就在省級以上的報刊上發表教育教學文章和文學作品30餘篇,這樣不僅個人能力得到提高,物質上獲得獎勵,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了威信。我經常將個人的作品帶到班級與學生交流,交流寫作的得失,交流寫作的技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一年來我任教的班級學生在省市級報刊發表作品50餘篇(首);在剛剛結束的20__年大學聯考中語文成績名列本地區前茅,我想作文一定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此外,我們還申請了一個市級課題《寫作教學中的創新思維訓練》,結合日常作文教學進行研究,總結出了一條“閲讀積累·咀嚼消化·感悟創新”的作文教學思路,並在全校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近三年的江蘇省作文大賽中我校選手獲一、二、三等獎人次居全省前列,學生髮表作文300餘篇,學校校刊《風帆》在兄弟學校享有盛譽。因此,要想教好學生作文,教師就應該投身於作文教學的研究中去。只有對學生有所研究,對寫作的規律有所研究,有一定的實踐和指導經驗,才有可能授人以“漁”,而不僅僅只是授人以“魚”!積極和有方法的引導往往是激起學生寫作慾望的良策。

其次,作文教學可以是校本研究的課題。

在上面的內容中,筆者談到我們將作文教學的研究與作文教學的實踐相結合就是一個實例。《寫作教學中的創新思維訓練》這個課題的提出與學校開展校本研究不無關係。在全校上下積極申報校本研究課題的氛圍中,我們語文組的教師就覺得我們完全可以來一個“一箭雙鵰”,在完成校本研究任務的同時讓校本研究和作文教學研究相結合,讓作文教學走出長期以來的無目的化、無序化、無綱化的窘境。目前,我們的課題已經結題,一本有關作文教學的校本教材《寫作教學中的創新思維訓練》即將由出版社出版,校本課程也進入了實施階段。這樣,我校的作文教學就有綱可循、有本可依了,相信在這本教材的幫助下,我校的作文教學成績會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閲讀機制,為作文教學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王蒙在《致習作者》一文中指出:“從生活中才能發現文學,才有寫作的源泉,才有寫作的真實貨色。”但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在現今的教育教學體制下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但讓學生從閲讀中去發現生活、理解生活、認識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實也證明,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往往能從閲讀過程逐步提高。因為學生閲讀文學作品或其它讀物時,總是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是何等的平淡與枯燥也能從中產生聯想,得到啟發,獲得經驗。因此,在學生無法與生活建立密切聯繫的情況下,建立行之有效的閲讀機制,引導學生從閲讀中發現認識和感悟生活,積累作文的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開具閲讀書目,讓學生閲讀有目標

我們首先為學生高中三年開具了一個閲讀書目,這些書目中有世界名著和名家經典散文等,並且儘可能地適應學生身心的成長,與高中三年各個學期的教材配套。在學校學習期間,由於學習任務重,重點是經典散文和時文的閲讀,教師每星期有計劃地將閲讀材料下發給學生,既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又可以調劑緊張的學習生活;寒暑假和國慶元旦長假,我們都會讓學生利用長假閲讀一些經典名著,學生在名著的陪伴下一定會過一個充實的假期。此外,每學年訂閲報刊雜誌時期,要求學生在老師開具的若干目錄中選擇訂閲。這些目錄包括《作文與考試》《中學生閲讀》《雜文選刊》《讀者》《意林》《語文報》等等。這樣,學生在閲讀時就不會存在胡亂選擇的現象,在寫作時有效仿的對象,作文成績自然會相應提高。

2.開展閲讀交流活動,讓學生閲讀有經驗

每個人的閲讀品質閲讀習慣都不一樣,學校就有必要為學生建立一個交流經驗交流體會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閲讀經驗交流大會無疑對學生有較大的幫助;此外,我們還建立了一些網上交流平台,如“閲讀bbs”等。

“閲讀bbs”是學生最喜歡的溝通平台。這個平台其實在校園局域網上開設一個專區進行閲讀作文等方面的交流。此平台分成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小平台,每個小平台下又有班級交流平台。學校安排語文教師做好各個平台(論壇)的版主,每天實時為學生解決一些在閲讀中遇到的難題,並做好平台的維護和管理工作。鼓勵各班語文教師隨時(尤其是假期)參與與學生的交流。

3.開放閲覽室,讓學生閲讀有地方

閲覽室有兩種:常見的圖書館閲覽室和網絡閲覽室。我校圖書館藏書30萬冊,訂閲期刊100餘種,三個大型閲覽室可供300位學生同時閲讀;網上閲覽室就是學校與一些著名的網站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實行資源共享。學生只要打開網絡,進入學校網上圖書管理系統,輸入個人信息,就可以搜索到自己喜歡的書籍或文學作品,如果有必要你還可以下載保存。當然,一些不適合學生閲讀的作品都經過了過濾!學校每週都有專門的閲讀課,這就可以保證每個學生有時間有地方閲讀,又有東西可讀。

4.推薦佳作,讓學生閲讀有收穫

有閲讀就會有思考與感悟,學生將所思考的東西寫成文字後,教師將優秀的習作推薦給報刊。每發表一篇文章都會讓學生髮自內心的高興,這樣讓學生感覺到了閲讀是有收穫的。同時也為其他的學生樹立了榜樣,他們也會更加努力的。

總之,建立行之有效的閲讀機制,定會為作文教學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作文教學才會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教學亦然。一味的教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着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學相長,反思必不可少。本學期我主要擔任了高二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回首一學期來的工作,引發了不少的思緒。

一、 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困難——如何提高語文能力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加德納,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而語言技能(語文應用能力)位於首位,由此可見在教育家的眼裏,學生的語言智能的發展是多麼重要。然而,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學校的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説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説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於一個基礎的問題,一個長期積累語言材料的問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帶的兩個班(073班和075班)中,學生語言材料貧乏表現得十分突出,特別是理科班073班。課堂上比較活躍,課後卻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了學習其他科目,因而語文知識積累不夠,語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成為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難題。

二、 教師在教學上的最大困難——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

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靠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 的過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問題。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對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認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積累字詞嘛,有什麼難的。其實,我這裏所説的積累並不是死記硬背一些名句和詞語,真正的語文積累,內容更為豐富,不僅有詞語和古詩文名句,還應有學生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情感體驗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感興趣的內容在記憶裏“自由出入”時,才能活學活用;只有做到活學活用,才能為閲讀、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三、 採取措施,迎難而上

針對以上教學中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實基礎——字詞句的抄寫和寫作素材的積累。本學期一開學,在目標定位和思想動員課上,我就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明確提出了要求,要求學生準備兩個作業本,一個用來抄寫課本中出現過的生字詞,一個用來抄寫名句美文及寫作素材,每週要求學生交上來給老師撿查一次。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二是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其次,加強閲讀。語文新課標要求從學生有效的閲讀課文起步,這是對閲讀主體——學生的尊重,也是對閲讀規律的遵循。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 “讀”,反覆的“讀”,再從“讀”中獲得感悟和體會,提高閲讀能力。這才是有效的閲讀課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閲讀效果。因此,這一學期的課堂閲讀教學中,我就特別注意留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啟發”,以提高閲讀教學的效果。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閲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電。“一日不學則落後,三日不學則無知。”在課程改革理念層出不窮的今天,教師的自我學習顯得優為重要。一位教師要會教書,首先要會學習,我深知教師的自我學習在整個教學中的重性,因此,在緊張的教學之餘,我採取了多種不同途徑進行學習。如瞭解最新的教學理念及大學聯考動態;積極向其他老師學習,取長補短;充分利用“校視通”裏的優質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等。特別是對學校訂購的“校視通”學習資源,不敢説我是用得最好的一個,但可以肯定,我是學得最多的一個。同時也希望學校能夠繼續為我們開通“校視通”這一學習資源,讓我們老師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齊。

四、 今後的教學重心

學生的年齡在增長,知識也在不斷積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他們閲讀的好習慣、方法,為提高他們的閲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的課文語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學生感受和情感體驗方面的積累,讓他們找到源頭活水,給語文學習帶來清泉溪流,成為今後教學的工作重心。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和同仁們不斷的交流切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6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儘管是在複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鑑賞《詩經》能力的目的。為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為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為他們今後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繫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採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於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為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為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於學生閲讀面窄,閲讀量少,平時時間大多被數理化等佔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週一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範文相結合。因為範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後,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於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為範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着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特徵,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寫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裏去。不過,在寫作前教師一定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內容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麼寫。

3、對文言文的複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複習文言最好是貫穿於每天語文課裏,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閲讀的語感,有助於今後獨立閲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鑽研的心,要博覽書籍。教師鑽研不僅指要鑽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於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內容,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教學亦然。一味的教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着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學相長,反思必不可少。本學期我主要擔任了高二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回首一學期來的工作,引發了不少的思緒。

一、 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困難——如何提高語文能力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加德納,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而語言技能(語文應用能力)位於首位,由此可見在教育家的眼裏,學生的語言智能的發展是多麼重要。然而,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學校的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説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説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於一個基礎的問題,一個長期積累語言材料的問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帶的兩個班(073班和075班)中,學生語言材料貧乏表現得十分突出,特別是理科班073班。課堂上比較活躍,課後卻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了學習其他科目,因而語文知識積累不夠,語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成為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難題。

二、 教師在教學上的最大困難——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

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靠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 的過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問題。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對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認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積累字詞嘛,有什麼難的。其實,我這裏所説的積累並不是死記硬背一些名句和詞語,真正的語文積累,內容更為豐富,不僅有詞語和古詩文名句,還應有學生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情感體驗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感興趣的內容在記憶裏“自由出入”時,才能活學活用;只有做到活學活用,才能為閲讀、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三、 採取措施,迎難而上

針對以上教學中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實基礎——字詞句的抄寫和寫作素材的積累。本學期一開學,在目標定位和思想動員課上,我就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明確提出了要求,要求學生準備兩個作業本,一個用來抄寫課本中出現過的生字詞,一個用來抄寫名句美文及寫作素材,每週要求學生交上來給老師撿查一次。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二是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其次,加強閲讀。語文新課標要求從學生有效的閲讀課文起步,這是對閲讀主體——學生的尊重,也是對閲讀規律的遵循。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 “讀”,反覆的“讀”,再從“讀”中獲得感悟和體會,提高閲讀能力。這才是有效的閲讀課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閲讀效果。因此,這一學期的課堂閲讀教學中,我就特別注意留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啟發”,以提高閲讀教學的效果。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閲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電。“一日不學則落後,三日不學則無知。”在課程改革理念層出不窮的今天,教師的自我學習顯得優為重要。一位教師要會教書,首先要會學習,我深知教師的自我學習在整個教學中的重性,因此,在緊張的教學之餘,我採取了多種不同途徑進行學習。如瞭解最新的教學理念及大學聯考動態;積極向其他老師學習,取長補短;充分利用“校視通”裏的優質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等。特別是對學校訂購的“校視通”學習資源,不敢説我是用得最好的一個,但可以肯定,我是學得最多的一個。同時也希望學校能夠繼續為我們開通“校視通”這一學習資源,讓我們老師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齊。

四、 今後的教學重心

學生的年齡在增長,知識也在不斷積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他們閲讀的好習慣、方法,為提高他們的閲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的課文語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學生感受和情感體驗方面的積累,讓他們找到源頭活水,給語文學習帶來清泉溪流,成為今後教學的工作重心。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和同仁們不斷的交流切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8

古今中外的教育實踐經驗都表明,教師以自身的行為舉止和心理品質影響學生,潛移默化,對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樣,一個激情滿懷、充滿文學氣質的教師影響下的學生,怎麼可能不熱愛作文呢?作為語文老師,要適時適地展示自己的寫作成果,以最輕鬆最快樂的情緒來引領學生步入寫作殿堂。想讓孩子們愛説話,説好話,教師自己首先要有生動形象、風趣嚴密的語言能力;想讓孩子們熱愛作文,教師自己要真正熱愛作文。魏巍在《我的老師》中舉了7個很平常的生活例子來證明他受蔡芸芝老師的文學影響是終身的。許多成功的文學家,在談到自己如何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時,共同的影響是來自他們的語文老師。語文老師飽含激情的聲音,善意而智慧的掩飾,巧妙的引導和鼓勵,都可能是引領學生走上文學道路的“魔咒”。

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知道不露痕跡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引導他們走向成功,獲得他們的尊敬和崇拜的。但説實話,有太多的語文教師自己就沒有生活的激情,更沒有思考和創作的激情。我們在要求學生寫作的時候自己只是一個袖手旁觀者,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實施的是“拿來主義”。如果要給別人一杯水,那麼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們做語文教師的是不是也該豐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點燃自己的創作激情呢?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綜合以上的反思,如何才能使中學作文教學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空間呢?筆者和同學校的老師在“黑暗”中摸索,得出如下體會,敬請同仁批評。

首先,教師應該是一個文學的愛好者和一個作文教學的研究者。

我們學校正在努力營造一個充滿書香的校園。學校要求每一個語文教師每年必須訂閲一些與語文學習、研究相關的報刊,學校在經費上適當給予補助;鼓勵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撰寫讀書筆記、文學作品和教育教學論文並給予較高的獎勵等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語文教師的成長。僅僅是從20__年到現在,筆者就在省級以上的報刊上發表教育教學文章和文學作品30餘篇,這樣不僅個人能力得到提高,物質上獲得獎勵,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了威信。我經常將個人的作品帶到班級與學生交流,交流寫作的得失,交流寫作的技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一年來我任教的班級學生在省市級報刊發表作品50餘篇(首);在剛剛結束的20__年大學聯考中語文成績名列本地區前茅,我想作文一定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此外,我們還申請了一個市級課題《寫作教學中的創新思維訓練》,結合日常作文教學進行研究,總結出了一條“閲讀積累·咀嚼消化·感悟創新”的作文教學思路,並在全校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近三年的江蘇省作文大賽中我校選手獲一、二、三等獎人次居全省前列,學生髮表作文300餘篇,學校校刊《風帆》在兄弟學校享有盛譽。因此,要想教好學生作文,教師就應該投身於作文教學的研究中去。只有對學生有所研究,對寫作的規律有所研究,有一定的實踐和指導經驗,才有可能授人以“漁”,而不僅僅只是授人以“魚”!積極和有方法的引導往往是激起學生寫作慾望的良策。

其次,作文教學可以是校本研究的課題。

在上面的內容中,筆者談到我們將作文教學的研究與作文教學的實踐相結合就是一個實例。《寫作教學中的創新思維訓練》這個課題的提出與學校開展校本研究不無關係。在全校上下積極申報校本研究課題的氛圍中,我們語文組的教師就覺得我們完全可以來一個“一箭雙鵰”,在完成校本研究任務的同時讓校本研究和作文教學研究相結合,讓作文教學走出長期以來的無目的化、無序化、無綱化的窘境。目前,我們的課題已經結題,一本有關作文教學的校本教材《寫作教學中的創新思維訓練》即將由出版社出版,校本課程也進入了實施階段。這樣,我校的作文教學就有綱可循、有本可依了,相信在這本教材的幫助下,我校的作文教學成績會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閲讀機制,為作文教學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王蒙在《致習作者》一文中指出:“從生活中才能發現文學,才有寫作的源泉,才有寫作的真實貨色。”但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在現今的教育教學體制下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但讓學生從閲讀中去發現生活、理解生活、認識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實也證明,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往往能從閲讀過程逐步提高。因為學生閲讀文學作品或其它讀物時,總是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是何等的平淡與枯燥也能從中產生聯想,得到啟發,獲得經驗。因此,在學生無法與生活建立密切聯繫的情況下,建立行之有效的閲讀機制,引導學生從閲讀中發現認識和感悟生活,積累作文的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開具閲讀書目,讓學生閲讀有目標

我們首先為學生高中三年開具了一個閲讀書目,這些書目中有世界名著和名家經典散文等,並且儘可能地適應學生身心的成長,與高中三年各個學期的教材配套。在學校學習期間,由於學習任務重,重點是經典散文和時文的閲讀,教師每星期有計劃地將閲讀材料下發給學生,既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又可以調劑緊張的學習生活;寒暑假和國慶元旦長假,我們都會讓學生利用長假閲讀一些經典名著,學生在名著的陪伴下一定會過一個充實的假期。此外,每學年訂閲報刊雜誌時期,要求學生在老師開具的若干目錄中選擇訂閲。這些目錄包括《作文與考試》《中學生閲讀》《雜文選刊》《讀者》《意林》《語文報》等等。這樣,學生在閲讀時就不會存在胡亂選擇的現象,在寫作時有效仿的對象,作文成績自然會相應提高。

2.開展閲讀交流活動,讓學生閲讀有經驗

每個人的閲讀品質閲讀習慣都不一樣,學校就有必要為學生建立一個交流經驗交流體會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閲讀經驗交流大會無疑對學生有較大的幫助;此外,我們還建立了一些網上交流平台,如“閲讀bbs”等。

“閲讀bbs”是學生最喜歡的溝通平台。這個平台其實在校園局域網上開設一個專區進行閲讀作文等方面的交流。此平台分成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小平台,每個小平台下又有班級交流平台。學校安排語文教師做好各個平台(論壇)的版主,每天實時為學生解決一些在閲讀中遇到的難題,並做好平台的維護和管理工作。鼓勵各班語文教師隨時(尤其是假期)參與與學生的交流。

3.開放閲覽室,讓學生閲讀有地方

閲覽室有兩種:常見的圖書館閲覽室和網絡閲覽室。我校圖書館藏書30萬冊,訂閲期刊100餘種,三個大型閲覽室可供300位學生同時閲讀;網上閲覽室就是學校與一些著名的網站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實行資源共享。學生只要打開網絡,進入學校網上圖書管理系統,輸入個人信息,就可以搜索到自己喜歡的書籍或文學作品,如果有必要你還可以下載保存。當然,一些不適合學生閲讀的作品都經過了過濾!學校每週都有專門的閲讀課,這就可以保證每個學生有時間有地方閲讀,又有東西可讀。

4.推薦佳作,讓學生閲讀有收穫

有閲讀就會有思考與感悟,學生將所思考的東西寫成文字後,教師將優秀的習作推薦給報刊。每發表一篇文章都會讓學生髮自內心的高興,這樣讓學生感覺到了閲讀是有收穫的。同時也為其他的學生樹立了榜樣,他們也會更加努力的。

總之,建立行之有效的閲讀機制,定會為作文教學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作文教學才會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9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説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閲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閲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説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教學亦然也。一味的教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着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學相長,反思必不可少。本學期我主要擔任了高二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回首一學期來的工作,引發了不少的思緒。

高二語文教學畢竟不同於高三,儘管內容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十分投入十分積極的,畢竟他們面對自己人生的關鍵選擇。而這屆高二學生是從高一升到高二,對於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沒有什麼熱情。

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語文課,就像一篇躍動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藝術品。語文課堂教學的“活”,需要靈活的教師引導,鮮活的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

1.活化課堂關鍵是教師引導靈活。要想活化語文課堂,讓學生學得活,當然教師靈活引導是關鍵。首先,教師的教法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的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少廢話、少替代、少包攬、少埋怨,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 其次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手段將教材所設置的情境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投影儀、錄音機、簡筆畫、實物、模型、掛圖、表情動作等多種直觀手段,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上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內容,並且能順利解決課文有關問題,準確把握知識要點。再有讓學生在課堂短劇表演,新穎的板書設計,隨手勾勒的“簡筆畫”等,都能促使學生沉浸語文課堂教學中。

2.活化課堂核心是學生思維鮮活。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發揮學科的思維功能,鮮活的思維是優化語文課的核心。在教學操作中,有經驗的教師在靈活引導的同時,十分注重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的並用,併力求異新,自覺地讓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鮮活的學生思維是智慧激盪的搖籃。我在教學中從不隨意打斷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望。

3.活化課堂特徵是課堂氣氛活躍。 教活,學活,課堂氣氛怎能不活,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學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師鼓勵學生“嘗試”,學生又能大膽實踐;教師激勵學生“超越”,學生就思維飛揚;教師讓學生“選擇”,學生能自作主張;教師激發學生“創造”,學生不斷開拓創新。課堂上時而讓學生演一演,畫一畫,辯一辯,賽一賽,唱一唱,問一問,讀一讀,猜一猜,整個課堂氣氛就活躍了起來。充分利用小組教學模式,在不同的時段中讓學生或探究討論,或靜聽欣賞,或即興表演,或自由交流,或遊戲娛樂,使學生如坐春風,這樣的教學效果也必定良好。 當然,在實施活化課堂教學活動中,也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二是活動儘量不要預先排練。三是要處理好活動形式與教學內容的關係。四是要對學生的活動多加肯定,表揚。最後還要老師有較好的課堂組織調控能力。

也許下學期教師得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策略,儘可能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也許才可能逐漸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和熱情。(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當前,我們的作文教學正處於一個怪圈,教師指導累,費了九牛二虎之功,收效甚微;學生寫作寫了多年,提筆仍需千鈞之力,艱難異常。新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作文教學有這樣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要讓學生成為寫作的主人,使學生在寫作中能更加自如,有話可説。 一、自由作文

和很多老師一樣,我以前喜歡讓學生按自己的統一要求作文,認為這樣利於批改,便於評講,能更好地發現學生的問題,也可以使作文教學具有一定的系統性。但從我們自己的寫作體會看,要按照一個比較狹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湊巧這一方面恰好有所積累,要寫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學生的情況各不一樣,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求他們寫自己並無積累並不想寫的文章呢?考試作文是看結果,平時作文是重過程。如果學生根本不想寫、無法寫,又怎麼能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證學生的寫作自由,倡導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義的。如這學期在重點班就嘗試學生進行詩歌創作,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課外作文

我始終認為高中作文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大學聯考,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學中就注重了課內作文與課外作文相結合,側重於課外作文訓練。在學生的課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豐富學生課外作文的內容,我經常利用學校閲讀課的時間引導他們學會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寫作的觸發點,關注國內外焦點問題,以敏感的心去體察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的變化,。同時利用週記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外將自己一時的感悟,點滴隨想用語言文字的形式再現出來。既能使學生感到有內容可寫,又能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事實證明學生的課外習作中。 三、對話式講評

對話式講評,能激發大家的寫作熱情,給大家寫作得失的啟發。作者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同學們可以發表自己的評論,不同意見可以辯論,老師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對話者。不是説我就完全喪失了教師的角色,不發揮我應該有的作用,而是説我不以自己的意見為核心,學生常常和我的意見相左,而且批評我的作文評價標準“太舊”“太實用化”“框框太多”,我既據理力爭,也虛心接受。我們討論的話題,也不是糾纏於所謂寫作的知識和寫作的理論,包括教材的寫作內容也絕不拘泥,甚至有時會把它作為我們批評的對象。這樣的作文評講課,學生往往能成為“主體”。結合學生情況,尤其對於普通班學生來説,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顯然更為重要和實際。

總之,作文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其終極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儘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實現《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相關的目標任務。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一.高二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20__年9月新學期開學後,我們學校實行了文理分科,我擔任了高二兩個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在教學中發現: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學生嚴重偏科,雖説語文是文理科大學聯考必考科目,但許多理科生有意無意地把這門當做“文科”,甚至當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視的情況並不少見,他們認為學語文無用,不願學甚至不學語文,語文課成了“睡覺課”、“娛樂課”。在他們的潛意識裏,語文不過是“雞肋”、“豆芽”,從來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時間去學它。甚至出現了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現象,認為“人文科學”比不上“科學技術”, “得理綜者得天下”、最終學文科的都是成績不行的,而學語文,“就像吃中藥,吃與不吃都沒什麼明顯的效果”。儘管理科班當中也有極少數成績較好的同學,但大多數學生還是偏愛理數化,語文基礎薄弱、能力不強,毫無學習熱情。因此,理科班的語文老師只能自歎“教語文難,教理科班的語文更難”。

1.理科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的現狀:

現象一:理科生對於語文的學習都很抱怨,説語文學習沒規律,學了跟沒學一樣,甚至學了還不如不學,沒時間、沒動力做語文作業,有學語文的時間還不如多做幾道理科題目,成效立竿見影。

現象二:對於語文教學“聽説讀寫”中很重要的一環“朗讀”,許多理科生認為像教師示範朗讀、自讀、默讀等都是在浪費時間。

現象三:理科班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在評講考試試卷時,只有一部分學生在聽,其他學生都沒有進入狀態,有些人偷偷在課桌底下看雜誌或做其他科的作業。

由以上現象,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理科生不愛學習語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興趣不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曾經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説明興趣的重要性。我們必須要把激發理科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作為日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2.原因分析

⑴理科學習任務繁重,學生均衡學習各科的能力不強

本屆是新大學聯考方案實施的第二屆,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時間緊,既要每天應付大量繁複的數理化作業,又要應付本年6月份的學業水平考試(相當於小大學聯考),在有限的學習時間與無限的學習內容矛盾中,學生欠缺科學分配各科學習時間的能力。結果把本來不能像理科那樣立竿見影的語文學習課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⑵學生學習功利心強,認識上存在偏差

語文學習是一個“持久戰”,需要耐心和恆心,急功近利搞“閃電戰”是看不出成效的。但理科班學生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成績退步。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功利心理的學生對語文大學聯考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就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

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考在課外,功在課內”。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需要我們從基礎開始日積月累,沒有恆心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課的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

⑶受教育體制的影響,各學科之間尚缺乏一種“一盤棋一起下”的全局觀念

這種觀念致使本位主義色彩十分濃厚,教師紛紛向學生強調自己學科的重要性,學生分身乏術,尤其是理科生,在數理化巨大的分數誘惑下(語文主觀題寫100個字最多也就5分,而理科一道大題就十多分),只能在一番權衡之後,把語文拋在一邊,成為“雞肋”。

⑷語文同理科科目相比,有很大不同。

①理科以探究式的研討入手,每一個環節有邏輯性,而且每一個步驟不可以跨越,學生會循着一定的規定來進行,而語文卻是要學生把握一定的思想感情來思索別人的思想,用語言來表現看見的和看不見的情感,這樣,就顯得有很大的主觀性,不易把握。而且語文必須有一定的語言積累,要求有很強的基礎,而一般我們的學生從國小開始就機械的學習記憶,沒有正確的語文素養的培訓,這就使得高中階段不能夠連結。

②理科學習在於掌握規律,追求的是精確性,理科的標準是規範的、統一的,理科強調客觀事實,學生喜歡理科的主要原因便是它有規律可循,它有較高的效能度,而語文卻不是,學生答語文題往往是憑感覺,學好語文,僅憑感覺是不行的。

二、對策

要解決上述問題,在實踐中得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轉變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觀念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簡單地説就是語文課程具有聽、説、讀、寫的工具性功能與價值,同時具備求真、審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與價值。我們要讓理科班的學生認識到:語文是“萬科之母”,學生學好語文課是學好其它課的基礎。讓他們明確在語文課上鍛煉出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前提與基礎,在語文課上所習得的方法、能力、習慣、興趣等應該保留並遷移至其他課中來,並讓其有所發揮、發展。同時語文學習會使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使我們的綜合素養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據。

(二)激發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分析,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憑着興趣學習的。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為重要的。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用愛去溝通師生間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情感是人對待事物或參加活動的態度和體驗,它伴隨着人的活動的始終,是一種很強大的活力。現代教學理論表明,教學是一種溝通現象,“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只有溝通,合作才有對話,才有師生間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教師愛學生,關注學生,是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創設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課堂氛圍的重要條件,是消除學生與教師交流中的畏懼緊張心理,讓學生主動、願意與教師傾心交談,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言説,質疑問難,實現對話,達成共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必須和學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用教師的愛來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對學習的熱愛。教師在課堂上,不僅用語言,還要通過教師的一舉一動來傳達師生間的情感溝通。教師熱愛學生,信任學生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賴。二者交融就會培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2、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創設激情燃燒的氛圍

如果課堂上有激情燃燒的氛圍,學生學習自覺程度高且興趣濃厚,課後學生就容易保持自主學習狀態,反之,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就會厭棄這門學科,拒絕進一步學習。如何創設激情燃燒的氛圍呢?

首先是導入新課要有趣味性。或是於漪式的“激情感染”,使師生活動產生共鳴;或是魏書生式“氣功冥想”、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或提問,設計疑點啟發思維;或引用詩詞、成語、寓言故事、歌曲、名人故事等,激發興趣,豐富知識;或用圖片、音像等非語言手段,引起好奇,激發求知慾,使學生在課堂一開始就進入最佳的學習情境,自然而然形成高漲的學習熱情。

其次,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遠。根據不同類型的選修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有的重在發揮想象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方面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應該有適合其特點的不同教法,使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反應達到頂點,使師生的教與學的積極性達到最佳配合狀態,促使學生把教學策略內化為學習策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比如,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確定不同的教學重點,進行不同的學法指導。如《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和《唐宋散文選讀》應重視作品的閲讀欣賞實踐,教師可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從書刊和互聯網上找尋資料;可組織詩歌散文朗誦會或閲讀欣賞的報告會、討論會和多媒體展示會,交流閲讀欣賞心得。還可鼓勵有條件的學生仿寫古代詩詞或撰寫對聯,撰寫鑑賞小論文,編纂自己的古代詩歌散文集。學習《語言文字應用》,應引導學生增強應用意識。注重在生活中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向學生推薦《咬文嚼字》等語文報刊,指導學生對教科書、報刊、商品包裝、街頭廣告、電視字幕、播音員用語進行糾錯。可以自己編寫相關的相聲、小品等。還可以與必修課中學習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與大學聯考的語文文字應用題結合起來。

3、積極為學生搭建自我展現的舞台,給學生成就感

正處在青春年華的理科班學生,往往有很強的表現慾望。教師要營造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組織與開設屬於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積極為學生創設自我展現的舞台,給學生成就感。或利用課前三分鐘演講,讓學生表演自己出眾的口語能力。或課堂上注重啟發提問學生,着重問為什麼,以此讓學生表演並鍛鍊思辨能力或課堂上開設誦讀比賽,讓他們的朗誦能力盡情表現,並以此增強學生的語感。或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盡顯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理念要求教師要由課程知識的施予者而成為教育學意義上的交往者;教師不再做教材的單一闡釋者,而是成為學生生活世界的潛心關注者和學生個性成長的參謀人,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突出其自主性,重視其積極參與精神。這就要求我們每個語文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自身較高的語文修養去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偏科學生由厭學變為願學和樂學語文,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語文課,讓理科班的學生喜歡你的語文課,不僅要改造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而且要改造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要給學生創設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間,調動學生的興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學手段。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在教育領域,最熱鬧的就是語文教學,最容易教的是語文,最難教好的是語文。領略教壇風騷的是語文教師,誤盡蒼桑的也是語文教師。我僅就本月語文教學實踐説説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共同借鑑,互通有無,彼此從中學到有用的東西。

本月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為文言文教學,教學內容分兩部分:一是古文的基礎知識,實詞、虛詞、句式等。一是古文翻譯、文章賞析,名篇佳句的背誦。課堂教學的模式主要如下:

1、改變以往教師主講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把相關的知識用填鴨的方式教給學生。學生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老師唱獨角戲。主要以學生自學為主,自己疏通文義,提出疑問,老師給予解決。當然,有些固定的知識,老師還要傳道指點。這樣既節省時間,又提高效率。

2、採用師生同台的教學方法,老師充當主持的角色。具體做法是:把班級分成若干組,每個組有一名主管學習的組長。幫助講課的學生組織材料,每次講課隨機抽出幾人講解課文。學生事先知道講哪篇文章,有準備的時間。在講一篇課文的時候,他們幾人可以分工。比如有的講情節,有的講人物形象,也可以講全部內容。學生講完後,他們會給我意外的驚喜,同樣的話題,幾個人以不同的角度闡述。是多元的思辯,真正達到教學相長。

3、講練結合法對文言文教學很有幫助。講完每課後,學生稍做總結,進行習題練習,從做題中發現問題,總結問題,糾正問題。

4、總結歸納法:學習了兩單元的文言文,學生將所學內容進行歸類,可分成幾個部分,比如字音,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重點句式,疑難句子翻譯,名句默寫等。學生用心做了,效果很好。這樣,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學到的是整體的系統的而非零散的知識。

5、落實是文言文知識得以紮實的重要的途徑,可以利用自習或課上十幾分種抽查,一次不會,兩次,三次,直到徹底掌握。

用心實踐,真心體會,認真反思,儘快成長。語文如海,博大精深。語文如宇宙,浩瀚無窮。真正把語文教好,真的不容易,能做的該做的只有繼續努力。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一.高二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20__年9月新學期開學後,我們學校實行了文理分科,我擔任了高二兩個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在教學中發現: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學生嚴重偏科,雖説語文是文理科大學聯考必考科目,但許多理科生有意無意地把這門當做“文科”,甚至當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視的情況並不少見,他們認為學語文無用,不願學甚至不學語文,語文課成了“睡覺課”、“娛樂課”。在他們的潛意識裏,語文不過是“雞肋”、“豆芽”,從來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時間去學它。甚至出現了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現象,認為“人文科學”比不上“科學技術”, “得理綜者得天下”、最終學文科的都是成績不行的,而學語文,“就像吃中藥,吃與不吃都沒什麼明顯的效果”。儘管理科班當中也有極少數成績較好的同學,但大多數學生還是偏愛理數化,語文基礎薄弱、能力不強,毫無學習熱情。因此,理科班的語文老師只能自歎“教語文難,教理科班的語文更難”。

1.理科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的現狀:

現象一:理科生對於語文的學習都很抱怨,説語文學習沒規律,學了跟沒學一樣,甚至學了還不如不學,沒時間、沒動力做語文作業,有學語文的時間還不如多做幾道理科題目,成效立竿見影。

現象二:對於語文教學“聽説讀寫”中很重要的一環“朗讀”,許多理科生認為像教師示範朗讀、自讀、默讀等都是在浪費時間。

現象三:理科班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在評講考試試卷時,只有一部分學生在聽,其他學生都沒有進入狀態,有些人偷偷在課桌底下看雜誌或做其他科的作業。

由以上現象,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理科生不愛學習語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興趣不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曾經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説明興趣的重要性。我們必須要把激發理科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作為日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2.原因分析

⑴理科學習任務繁重,學生均衡學習各科的能力不強

本屆是新大學聯考方案實施的第二屆,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時間緊,既要每天應付大量繁複的數理化作業,又要應付本年6月份的學業水平考試(相當於小大學聯考),在有限的學習時間與無限的學習內容矛盾中,學生欠缺科學分配各科學習時間的能力。結果把本來不能像理科那樣立竿見影的語文學習課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⑵學生學習功利心強,認識上存在偏差

語文學習是一個“持久戰”,需要耐心和恆心,急功近利搞“閃電戰”是看不出成效的。但理科班學生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成績退步。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功利心理的學生對語文大學聯考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就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

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考在課外,功在課內”。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需要我們從基礎開始日積月累,沒有恆心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課的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

⑶受教育體制的影響,各學科之間尚缺乏一種“一盤棋一起下”的全局觀念

這種觀念致使本位主義色彩十分濃厚,教師紛紛向學生強調自己學科的重要性,學生分身乏術,尤其是理科生,在數理化巨大的分數誘惑下(語文主觀題寫100個字最多也就5分,而理科一道大題就十多分),只能在一番權衡之後,把語文拋在一邊,成為“雞肋”。

⑷語文同理科科目相比,有很大不同。

①理科以探究式的研討入手,每一個環節有邏輯性,而且每一個步驟不可以跨越,學生會循着一定的規定來進行,而語文卻是要學生把握一定的思想感情來思索別人的思想,用語言來表現看見的和看不見的情感,這樣,就顯得有很大的主觀性,不易把握。而且語文必須有一定的語言積累,要求有很強的基礎,而一般我們的學生從國小開始就機械的學習記憶,沒有正確的語文素養的培訓,這就使得高中階段不能夠連結。

②理科學習在於掌握規律,追求的是精確性,理科的標準是規範的、統一的,理科強調客觀事實,學生喜歡理科的主要原因便是它有規律可循,它有較高的效能度,而語文卻不是,學生答語文題往往是憑感覺,學好語文,僅憑感覺是不行的。

二、對策

要解決上述問題,在實踐中得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轉變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觀念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簡單地説就是語文課程具有聽、説、讀、寫的工具性功能與價值,同時具備求真、審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與價值。我們要讓理科班的學生認識到:語文是“萬科之母”,學生學好語文課是學好其它課的基礎。讓他們明確在語文課上鍛煉出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前提與基礎,在語文課上所習得的方法、能力、習慣、興趣等應該保留並遷移至其他課中來,並讓其有所發揮、發展。同時語文學習會使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使我們的綜合素養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據。

(二)激發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分析,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憑着興趣學習的。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為重要的。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用愛去溝通師生間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情感是人對待事物或參加活動的態度和體驗,它伴隨着人的活動的始終,是一種很強大的活力。現代教學理論表明,教學是一種溝通現象,“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只有溝通,合作才有對話,才有師生間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教師愛學生,關注學生,是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創設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課堂氛圍的重要條件,是消除學生與教師交流中的畏懼緊張心理,讓學生主動、願意與教師傾心交談,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言説,質疑問難,實現對話,達成共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必須和學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用教師的愛來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對學習的熱愛。教師在課堂上,不僅用語言,還要通過教師的一舉一動來傳達師生間的情感溝通。教師熱愛學生,信任學生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賴。二者交融就會培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2、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創設激情燃燒的氛圍

如果課堂上有激情燃燒的氛圍,學生學習自覺程度高且興趣濃厚,課後學生就容易保持自主學習狀態,反之,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就會厭棄這門學科,拒絕進一步學習。如何創設激情燃燒的氛圍呢?

首先是導入新課要有趣味性。或是於漪式的“激情感染”,使師生活動產生共鳴;或是魏書生式“氣功冥想”、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或提問,設計疑點啟發思維;或引用詩詞、成語、寓言故事、歌曲、名人故事等,激發興趣,豐富知識;或用圖片、音像等非語言手段,引起好奇,激發求知慾,使學生在課堂一開始就進入最佳的學習情境,自然而然形成高漲的學習熱情。

其次,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遠。根據不同類型的選修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有的重在發揮想象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方面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應該有適合其特點的不同教法,使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反應達到頂點,使師生的教與學的積極性達到最佳配合狀態,促使學生把教學策略內化為學習策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比如,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確定不同的教學重點,進行不同的學法指導。如《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和《唐宋散文選讀》應重視作品的閲讀欣賞實踐,教師可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從書刊和互聯網上找尋資料;可組織詩歌散文朗誦會或閲讀欣賞的報告會、討論會和多媒體展示會,交流閲讀欣賞心得。還可鼓勵有條件的學生仿寫古代詩詞或撰寫對聯,撰寫鑑賞小論文,編纂自己的古代詩歌散文集。學習《語言文字應用》,應引導學生增強應用意識。注重在生活中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向學生推薦《咬文嚼字》等語文報刊,指導學生對教科書、報刊、商品包裝、街頭廣告、電視字幕、播音員用語進行糾錯。可以自己編寫相關的相聲、小品等。還可以與必修課中學習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與大學聯考的語文文字應用題結合起來。

3、積極為學生搭建自我展現的舞台,給學生成就感

正處在青春年華的理科班學生,往往有很強的表現慾望。教師要營造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組織與開設屬於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積極為學生創設自我展現的舞台,給學生成就感。或利用課前三分鐘演講,讓學生表演自己出眾的口語能力。或課堂上注重啟發提問學生,着重問為什麼,以此讓學生表演並鍛鍊思辨能力或課堂上開設誦讀比賽,讓他們的朗誦能力盡情表現,並以此增強學生的語感。或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盡顯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理念要求教師要由課程知識的施予者而成為教育學意義上的交往者;教師不再做教材的單一闡釋者,而是成為學生生活世界的潛心關注者和學生個性成長的參謀人,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突出其自主性,重視其積極參與精神。這就要求我們每個語文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自身較高的語文修養去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偏科學生由厭學變為願學和樂學語文,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語文課,讓理科班的學生喜歡你的語文課,不僅要改造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而且要改造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要給學生創設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間,調動學生的興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學手段。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儘管是在複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鑑賞《詩經》能力的目的。為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為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為他們今後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繫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採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於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為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為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於學生閲讀面窄,閲讀量少,平時時間大多被數理化等佔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週一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範文相結合。因為範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後,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於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為範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着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特徵,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寫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裏去。不過,在寫作前教師一定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內容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麼寫。

3、對文言文的複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複習文言最好是貫穿於每天語文課裏,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閲讀的語感,有助於今後獨立閲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鑽研的心,要博覽書籍。教師鑽研不僅指要鑽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於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內容,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本節課講述內容是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3 Travel Journal Reading 。我將本節課設計為三個部分:pre-reading, reading 和post-reading,充分發揮自制網絡課件的優勢,使本節課的內容更加充實,容量更多。既貫通了所要學的知識,又拓展了課外知識,使得本節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更加濃厚,積極的自主探究 。 課堂教學反思如下:(一)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方面:信息技術與課堂英語交際教學活動相結合,有助於教學過程的有效進行,能提供理想語言交際環境,有利於課堂交際實踐活動的實現。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主要是課堂上,因此,課堂教學環境對學生很重要。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的強調教師“教授”的作用,把英語學習看作是一種“知識”的獲取,而不是一種“技能”的習得。在這樣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這種重語言知識傳授,輕語言交際訓練的課堂教學環境不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英語交際運用能力,不能實現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多媒體技術在英語課堂教學的採用,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加強了他們學習的感性認識。(二)英語課堂教學方面:本節課英語教學中以問題為線索,採用“任務驅動”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協作探究為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故本人在這節課中通過安排學生的個人探索、協作學習、討論等各種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閲讀,有創造性的完成任務。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極高。

存在問題:1、在本課設計導入部分的時間用於過長,對本節課的內容設計較多,課堂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更多的學生來展示成果。

2、在reading 的教學環節中,沒有講解知識點的運用。如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後,再進行知識點的講授,這樣讓學生更能牢固掌握知識的運用。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複習時,是記憶的激活者;在呈現新內容時,是示範者;在操練時是組織者或是指揮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更加努力探究教學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教學水平。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一、 語法教學的重要性

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肩負着培養語言技能和提高交際能力的任務。英語技能包括聽、説、讀、寫四個方面,四者與語法都有密切的關係,語法具備生成力,學會一種語法規則可產生出無窮無盡的句子。那麼,掌握語法是提高英語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語法教學,不斷探索教學方法,提高語法教學質量,為提高英語教學的總體水平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 任務型教學與語法教學

任務型教學強調在“做中學,用中學”,即倡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各種任務活動,讓學生學會用英語做事,並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形成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到:“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説、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要為學生獨立學習留有空間和時間,使學生有機會通過聯想、推理和歸納等思維活動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增強自信,提高能力。”“要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參與交際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交際策略。”

然而,至今仍有部分教師固守傳統的語法教學理念,將大量課堂時間用來講解語法知識,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上述做法與新課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因此,正確領會新課程精神,優化語法教學的方法,避免語法教學走極端,是英語語法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下面我將結合一堂英語語法隨堂課談一點感悟。

三、 兩次語法教學實例的設計與反思

1.教學背景

(1)學情分析:

上課課型:高中英語隨堂課—“倒裝句”語法課

(2)教學內容分析:

人教版NSEFC M5U4的主題是“Making the News”,閲讀課My First Work Assignment講述了Zhou Yang在一家英語報社第一天上班時,和上司Hu Xin的談話,引導學生了解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的素質,新聞採訪的基本程序以及採訪時要注意的要點等等。文章裏出現了四句倒裝句:

“Never will Zhou Yang forget his first assignment at the office of a popular English newspaper.”

“Not only am I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but I took an amateur course at university to update my skills.”

“Only if you ask many different questions will you acquire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know.”

“Here comes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3)教學目標設計:

①教學內容: NSEFC M5U4 Making the News, Grammar: inversion

②教學目標:

learn the two forms of “inversion”— “full inversion” and “partial inversion”;

grasp inversion and learn to use it in various real life situations.

(4)學生基本情況:這是高二的第一個學期,文理平行班剛分不久。高二(16)班是文科班,英語基礎較好,高二(8)班是理科班,英語基礎比較差,能開口講英語的同學寥寥無幾,但兩個班的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都是比較高的。而且大部分學生都能主動複習課文My First Work Assignment,記住成長為一名好記者需要的基本素質。同時,根據教師的要求,背誦並默寫文中提到的四句倒裝句(見教學實踐,只讓他們背誦,並未告訴他們這是倒裝句)。

2.第一次語法教學實例

在高二(16)班,我採用了PPP教學法,就是:(Presentation)展示語言材料,(Practice)對語言進行實踐,(Production) 自由運用、產出。

Step one: Lead in and Presentation;

Lead into the topic—“inversion” by going over the text “My First Work Assignment”, especially by asking and answering some basic skills on how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journalist.

While reviewing the major information, present the inverse sentences on the screen.

“Never will Zhou Yang forget his first assignment at the office of a popular English newspaper.”

“Not only am I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but I took an amateur course at university to update my skills.”

“Only if you ask many different questions will you acquire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know.”

“Here comes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Present the related sentences in normal order, ask students to compare and discover the differences. Then conclude and lead into “inversion”.

其次,運用演繹法講授倒裝的諸多情況,即羅列大量倒裝句的語法規則,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現,然後再輔以各種練習鞏固,也就是練習階段(Practice)。

最後,我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進而引導學生如何運用該語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輸出(production)。

First, work in pairs and do exercise2 and 3 on page29

Second, now write down some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the adverbs below. Make them into a story. Then finish that story and write one of your own.

There, here, out, in, away, up

There came a loud series of knocks on the door. So I opened it. In the doorway stood a small boy and his father. In front of them was a broken bicycle lying on the ground. “Here’s my son’s bike,” explained the man.

最後,佈置回家作業,要求各個小組完成自編的故事內容,並再次複習倒裝的句型以及語法規則。

我原以為以上的課堂設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掌握語言知識上,而且更加關注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能夠讓學生在特定的場合和情景中運用語言形式來實現交際的目的;既不脱離教材,又不侷限於教材。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一些低效現象,值得反思。

第一:學生主體地位不到位

在呈現大量的倒裝句的語法規則時候,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忙着抄寫倒裝的句型、看着呈現的例句,做着重複的習題,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機會發言,感到十分的枯燥乏味,而且有一小部分基礎差的學生甚至趴在桌上,昏昏欲睡。

反思: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教師忽略了“以生為本”的教學中心。在教學中,由於我採用了演繹法,即羅列了大量的倒裝句的語法規則向學生展現,然後又輔以各種練習鞏固,學生基本處於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中。因此,教師應把語法規律的發現、討論、學習和吸收交於學生自己去進行,語法規則是自己“發現”的,學生才感覺到學習語法的樂趣。所以,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善於引導學生用腦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説,用手做,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使課堂煥發無限的生命力。

第二:缺乏趣味性

在課堂中,大部分學生都一直在機械地背誦、記憶,然後強化練習,一堂課下來,既沒有高潮也沒有低谷,枯燥無味,老師和學生都累得夠嗆,實際效用無從得知。

反思:出現上述這個現象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師羅列了大量的語法規則,為了教語法而教語法,拼命向學生灌輸語法規則,學生很快就因枯燥乏味而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語法的時候,要重視學生的參與,教學形式豐富多彩,才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第三:教學任務設計難度偏大

在輸出階段,我提供了文章的開頭和放在句首的幾個副詞,而接下來的都需要學生自己發揮想象空間,自己編寫故事。本以為這樣的開放性作文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並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但在實踐中,卻發現大多數小組的作文了了幾筆,內容貧乏,句式單一,而有一個小組甚至沒有按照倒裝句的要求進行寫作。

反思:這個現象,關鍵在於教師的任務實施設計環節。在任務實施環節,教師所設計的任務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後貫通,層層深入,構建階梯性任務鏈。只有這樣,才能使任務具有可操作性。在此,要特別注意的是,防止把任務設計得過於簡單,而使學生索然無味,或把任務設計得太難,而使學生產生畏懼感,失去對學習的信心。

第四:學生的互動性相對缺乏

二人活動和小組討論的合作學習的確增強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但是多半是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在發言,在代表小組彙報;而一些學生卻習慣於作為聽眾,很少甚至不發表個人意見,漸漸地他們對一切語言學習活動都漠不關心。

反思:出現上述現象與教師的教學方式不無關係。不少教師喜歡叫成績好的學生回答問題,而且對他們肯定和表揚,漸漸的,基礎較差的學生都習慣做“看客”。 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曾説過:“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人格和差異,以適合學生特點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對待每個學生,才能使學生的身心自由地發展,創造性的成長”。所以,小組分工必須明確,力爭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都有話可説,有活可幹,任務的結果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併產生繼續學習的動力。

3.第二次語法教學實踐

通過對第一次教學實踐的反思,我對第二次語法教學實踐作了適當的調整。雖然高二(8)班英語基礎比較差,但是大多數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第二次語法教學設計主要是對第二階段(practice)和第三階段(production)進行了修改:

Step 2: practice and summing up (1)

Rewri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Only then did I realize I was wrong.

(Key: I realized I was wrong then.)

(2)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make progress.

(Key: We can make progress in this way.)

(3)Only when we help others do we become happy.

(Key: We become happy when we help others.)

Q: Work in pairs. Compare the three pairs of sentences and discover what usually makes a sentence with “only” at the beginning inverse.

Summary:

“only+ 詞/ 短語/ 從句”位於句首,句子常部分倒裝。

謂語部分結構為:

1. 動詞

動詞 2. +主語+謂語其餘部分

3. 動詞

4.

Practice:

Describe the pictures with “only + adverbial” at the beginning of your sentence. Next, lead into the second form of inversion— “negative words”.

(設計意圖:學生合作,比較正常語序和倒裝語序的三組句子,歸納出only引起倒裝的三種情況,進而推論出部分倒裝句的謂語部分的特點。然後,我選了本班學生的圖片(王旭霞和史陳昌:她們兩位同學上學期成績進步很大,此話題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用“Only…can you…”的結構面對面去祝賀。通過虛擬情景的練習,學生能夠“現學現賣”,掌握only引起的倒裝句。 )

Step 3: practice and summing up (2)

Without hard work, Wang Xuxia couldn’t succeed.

Without hard work, Shi Chenchang couldn’t succeed.

→Without hard work, Wang Xuxia couldn’t succeed.

(key: Shi Chenchang couldn’t succeed, either.)

→Without hard work, Wang Xuxia couldn’t succeed.

(key: Neither/ Nor could Shi Chenchang.)

(設計意圖:繼續運用王旭霞和史陳昌為話題,由“Only…can you…”的結構順利引入新知識—“否定詞位於句首引起倒裝”。同時,以舊引新,印象深刻。)

Summary:

當前面的情況也適用於另一人或事物時,可用結構:

So + 助動詞+主語(肯定句中) Neither/ Nor+助動詞+主語(否定句中)

Exercises:

(1)My cousin is not 19. .

A. So am I. B. Neither am I. C. Neither is I.

(2)I haven’t been to New York. .

A. So haven’t we. B. Nor have we.

(3)Mary can speak English. .

A. So can we. B. So do we.

(4)Bonnie enjoys classical music. .

A. So can I. B. So do we.

(5)Lily went shopping yesterday. .

A. So went Tony. B. So did Tony.

(設計意圖:讓學生做到“在做中學”,快速掌握新知識。)

Well, in fact, Wang Xuxia and Shi Chenchang will not only work hard at present, but they will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in the future.

→Not only (key: will Wang Xuxia and Shi Chenchang work hard at present), but they will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in the future.

(設計意圖:再次回到王旭霞和史陳昌,道出他們的內心想法:今日多努力,明日多貢獻。同時,通過觀察法讓學生主動去發現並列連詞not only…but also…的倒裝特點。)

Summary:

not only…but also…並列兩個句子時,(not only)分句部分倒裝,(but also)分句不變。

→(Not only)Wang Xuxia(but also) Shi Chenchang will work hard at present, and they will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in the future.

注意:not only…but also…並列(主語)時,句子順序不變。

拓展:

否定詞位於句首,使用部分倒裝。常見的否定詞有: never, not, not only, little, seldom, hardly, in no time, by no means…

(設計意圖:在拓展前,我展示了三位奧運冠軍──郭晶晶、張怡寧和楊威的照片,並在他們的照片上打出他們的“口號” ──“I will never give up!”改寫為“Never will I give up!”運用演繹法,引導學生運用從“特殊”到“一般”概括理論。)

Game:

Work in pairs, rewrite the sentence in inversion. Do it orally. One reads out the original sentence, the other rewrites it. The pair which rewrites the sentence correctly wins a star for the group. And the group with the most stars will win.

(設計意圖: 課間分發紙條任務時,結合學生的英語水平:52位學生倆倆合作,26個小題各不相同。故這個活動從合作教學和交際教學的原則出發,不僅提供情景教學的多樣性,而且讓學生整堂課都處於新鮮感不斷的亢奮狀態中,促進有效學習。)

Step 4: practice and summing up (3)

Here comes the result. (一語道出本節課的最後一個語法——完全倒裝)

Open your mind and find one more example in this unit.

(key: Here comes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Rewrite the sentence above in normal order.

(key :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comes here.)

Group work── Compare the following pairs and find the rule:

(1)①Today many teachers come here. ② Here come many teachers today.

(2)①Mr. Black went there. ② There went Mr. Black

(3)①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② On the table is a book.

(4)①He went away. ② Away she went.

(設計意圖:提供四組句子,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探究法、觀察法、發現法等找出每組句子的不同點。從而歸納出下面的結論。)

Summary:

句子中表方向和地點的 (副)詞、(介詞)短語可置於句首,以示強調。主語是(名詞)時,完全倒裝;主語是 (人稱代詞) 時,主語和謂語的語序不變。

Practice: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first normal then inversion.

(1)她已經來了。

(2)我的建議如下。

(3)我們教室前面有一排高高的樹。

(4)前面做着一個老婦人。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用正常語序翻譯,再結合剛才summary中完全倒裝句的特點改寫為倒裝句。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超強的模仿力的特點。)

Step5: consolidation:

Work in group of 4 and do use inversion!

Make up a short story (about 5-8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Fairy tale DIY(自編童話版)

Title: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Help: a small wooden house小木屋

(1) In no time Snow White .

(2)In front of her .

(3) Nearby a river .

(4)Not only Snow White , but also .

(5) (否定詞) (助動詞)Snow White forget thi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the seven dwarfs(小矮人也不會忘記。)

Here is the beginning of your story :

One day outside was Snow White swinging. Suddenly…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One day outside was Snow White swinging. Suddenly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熟悉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貼近學生的閲歷,能迅速調動他們的創作熱情。而且我採用了造句和連句成文的半開放式作文,最後才過渡到作文,使任務具有可操作性。)

Step6: homework

Finish DIY your story and write it down in your exercise book.

(設計意圖: 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旨在鞏固學生所建構的知識。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程度,設計了造句、連句成文的半開放式作文,使任務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任務的結果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併產生繼續學習的動力)。

四、 實踐反思

第二次案例遵循任務型教學在“做中學”的原則,把課堂時間更多地交給學生,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通過體驗、實踐、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全面發展學生的聽、説、讀、寫等語言技能;課堂內容取材於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表現欲;課堂設計的每項任務都有明確目的,層層推進;課堂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表演型任務”,“展示型任務”和“小組討論觀察法”等;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能夠提高語言實際的運用能力,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

兩次語法教學實踐使我深刻的認識到語法教學的重要位置。作為教師,一定要辨證地處理好語言設計基礎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之間的關係,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活動,注意語法教學與其他方面知識的整合,特別是,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做中學”的學習環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法基礎知識,有效地提高其語言交際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1、教師的提問語的基本導向仍停留在學生重複或重現事實要求(主要是重複教師的話語和教材的信息),而開放型的、能激發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和發散學生思維的課堂提問比例還極小。動腦程度低的和非個性化的“全班説”的課堂活動還佔相當大的比重;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缺乏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部分課時過於注重教師的講授,沒有以精講精練的要求正確處理好講與練的關係,導致教與學不合拍;忽視對學生的基礎、能力、收穫的關注。有些課顯然沒有符合學生的能力實際,導致教學目標無法達成。這與新課程標準的“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主動思維”,發展“學生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展現個性,發展心智”等教學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和大學聯考對高三英語課堂的要求也是不符合的。

2、課堂教學不能針對學生實際,缺乏“備學生”、“備學案”這一必要環節;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仍然拘泥於教材,沒有進行效地取捨、組合、拓展、加深;課堂教學沒有真正做到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點、大學聯考熱點和大學聯考難點的“三點”滲透,學生原有的知識不能得到及時、適時地活化;課堂容量偏小,內容單一;課堂密度要求不足,學生參與機會少、參與面小;課堂節奏過慢,課堂氣氛沉悶,課堂留給學生自疑、自悟、自學、自練、自得的時間十分有限甚至沒有。

3、對大學聯考的研究不夠,對大學聯考的考試範圍、要求、形式、出題的特點及規律的瞭解不夠明確,在課堂教學中依賴於複習資料,缺乏對資料的精選與整合,忽視教師自身對知識框架的主動構建,從而課堂教學缺乏對學生在自主建立系統的英語知識體系與網絡的方法指導和能力培養。

4、課堂設計缺乏適當適時的教學評價,不能及時獲悉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收穫,有多大收穫等學情;課前設計“想教學生什麼”,課堂反饋“學生學到什麼”和課後反思“學生還想學什麼”三個環節沒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統一。

我雖然已經逐認識到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和對學生指導的緊迫性,但是離相對滿意的高三英語課堂的實施與總體目標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還需要不斷地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能為學生的英語發展能力和輕鬆面對大學聯考作好準備。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9

伴隨着新課程的實施,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又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也就是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面對這一趨勢,我推出了“六步”教學法,即:情境導入-----出示目標------引導自學------合作探究------反思拓展-----當堂檢測,我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哪怕是基礎薄弱的班級,也進行了嘗試,也許是我的教學能力有限,也許是我的思考不夠深刻,也許是我的反思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實踐中有收穫更有困惑。

一、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

《雨巷》是一首現代詩,因為這是一篇詩歌欣賞,對朗讀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讀”中落實“悟”,這是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之一。在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精心準備了課件和音樂,在課堂上,我和孩子們一起去理解課文中優美的詞句,帶着自己的體會去讀相關的句子,一次不行來兩次,一個不行第二個接着示範,全班同學都投入了,都能用自己的朗讀抒發情感。這個環節是其他環節的基礎,是教學重點,需要25分鐘。接着用5分鐘讓他們去寫一兩句詩,當他們的情緒掀到高潮的時候,配着優美動聽的曲子緩緩地、緩緩地全班配樂朗誦。美文欣賞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為了把欣賞課的教學效果繼續延續下去,我特意留了5分鐘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讓學生的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也對文中的好詞好句進行了積累,為寫作奠基。在那節課中,學生的“獲得”時間恰到好處,剩餘10分鐘“作業”也能當堂完成。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提高了課堂的效果。

二、學生課堂獲得的內容深淺度如何把握?

還記得在上《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時候,自己感覺課文的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堅持“先學後教,當堂檢測”的原則,課前重點要求學生找出主人公別里科夫的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他的心理變化,深層感悟“別出什麼亂子”一語,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為文化層面、精神層面的理解。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卡在了心理活動的理解與感悟上(,結果在這一個環節花了大量的時間帶着學生去找文中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再引導學生體會,但還是有很多學生不能理解,沒有消化。反思這個環節,由於沒有正確看待學生現有的學習能力,對學情估價過高,“合作探究”環節沒有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最後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我對他們進行了強硬的灌輸,儘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感悟能力,但是教育專家曾説“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學生的主動“獲得”沒有落到實處。

三、每個學生都達到教學目標只是教學“理想”?

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都努力去嘗試讓學生都不同程度達到(部分學生只是接近)教學目標,也嘗試過很多辦法,但感覺還是收穫甚微,總有那麼一部分學生課堂上的簡單知識就不能掌握,所以困惑至今,有望和各位同仁探討。文言文教學對於我這個班級來説是很困難的,於是我降低難度,改變教學策略,以“讀準字音、正確把握節奏、力爭讀出語氣”為底線目標,以積累重點文言文實詞和背誦名句為主要目標,以文章內容的理解為提升目標,只點到為止。如《陳情表》是要求背誦的名篇,課文很長,基礎差的學生基本上望書興歎,我於是分三層要求:能力強的全文背誦,中間層背誦重點段落,學困生要求朗讀全文再背誦名句。在“課堂檢測”環節,我就他們重點抽查,長期堅持我想還是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但並不能保證每一節課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教目標,只能是儘可能地接近教學目標,這也是我多年來在一線教學中的困惑。

當然,我也會在在今後的教學中,認真落實和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模式,認真編寫導學案,課前下足準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20

20__年4月教育部新制訂並頒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的全新閲讀教學理念。不難看出,新課標視野下的閲讀教學不僅是一種“對話式”的閲讀教學,更是一種“個性化”的閲讀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實質上提倡輕教重導的教學原則,學生居於主體地位,應該勇於敢於對文本進行探討、交流、對話。同時,教師居於主導地位,應該鼓勵、引導學生對閲讀中的困惑、疑慮進行深入的交換、鑑賞和品析。

一、課外閲讀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我個人一直認為:語文課程的特點應該是豐富的人文性而非科學性,它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精神家園和心靈世界而不是簡單的智力和純粹的技能。學生對語文文本的反應應該是個性化和多元化而非普遍性和單一化。但長期以來受大學聯考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人們不能從根本上給予充分的認識和嚴肅的對待,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應試操作上,相反對課外閲讀給予無情的撲殺和殲滅。當下的語文訓練是完全脱離生命體驗和現實人生的應試技能訓練,而事實上語文教學應該着重培養學生讀書和思考、體驗和感悟的能力,教師的任務就是積極主動參與進來,與學生一起閲讀、探討和交流。閲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説是打開學生人文心靈的鑰匙。一個人在中學時代讀了哪些書、又是怎麼讀的,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他的心靈空間和人文視野,他的價值取向和精神旨歸,他的文化胸襟和審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礎上發生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學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讀書人,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上一層文化的色彩和詩性的光輝。

二、傳統課外閲讀教學的誤區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習慣於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思維力和創造力,總試圖“通過少數經典範文的反覆嚼爛,讓學生舉一反三,讀懂天下所有文章”。抽象意義上的課外閲讀教學,讓學生在文山題海中跋涉,使課外閲讀一直難以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傳統的課外閲讀的終極目的彷彿“只有多讀才能寫得好”“讀是為了寫”,不難看出這明顯是將“閲讀”放在了寫作的附庸地位。在我們的課外閲讀教學中,功利主義、急功近利的現象較嚴重,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閲讀本身擁有的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説,閲讀不但不能成為寫作的附庸,反而有着比寫作更重要的地位。閲讀擴展着我們的心智和精神世界,培養着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在人類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的今天,每一個人不一定都要掌握高超的寫作水平,但卻應有過硬的閲讀能力。不會閲讀的人,不但無法勝任任何工作,恐怕連最起碼的生活都會有問題。

三、重新審視課外閲讀

1、課外閲讀的視角定位

應該説,語文學習與做其他事情一樣都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課外閲讀教學不應是“深挖洞”,更應是“廣積糧”,課外閲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哪來理性的飛躍。閲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通過在大量的以瞭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為中心的課外閲讀中提高閲讀能力和語言水平,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創造力,照亮學生的心靈、釋放生命的力量。

2、課外閲讀的角色定位

課外閲讀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別強調自主意識,是因為觀念意識是指導人們實踐行為的基礎,只讓學生懂得答案、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外閲讀實踐中,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自己學習的個人觀念體系。學生有了很強的自主課外閲讀意識,就會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適時創設一種專題課外閲讀的情境,強化學生自我意識。在傳統課外閲讀教學中對學習態度的培養,往往採用教師、家長的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課外閲讀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過程。課外閲讀活動要創設一種類似專題科學探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主動閲讀、探索、發現、體驗,對大量的語言信息的蒐集、分析、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創造力。這種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這種創設專題情境的閲讀活動更關心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也講求方法技巧,但更關注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力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學生的大量閲讀,查找資料來認識體驗,而答案的本身並不重要。這種課外閲讀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不是不管,而是在整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表現在導在活動前,引在活動中,評在活動後。指導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間接暗示,教師適時適當指導是舉足輕重的,這有利於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課外閲讀的空間定位

課外閲讀呈開放學習態勢,滲透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大家庭,滲透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也正因為這種形式的改變,學生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學生定會在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學習。開放性的課外閲讀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社會化、生活化的活動將成為課外閲讀活動空間的新內容。學生一旦衝破空間的桎梏,就如魚得水,如鳥歸林,會煥發出滿腔熱情,用他們拓寬的大視野去審視海闊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顧琳琅滿目的書海,去體驗複雜而有序的生活真諦。這樣逼真的、多元的、開放的課外閲讀環境,使學生在特定的閲讀情境、角色、任務中展開學習,變狹小的課堂為廣闊的交際場所,使課外閲讀不再是孤立絕緣的操作,而變成活生生反覆親歷體驗的過程,從而培養能力,提升素養。

四、課外閲讀教學的初探

1、更新閲讀理念

從某種意義上説,課外閲讀比課內聽講更重要。正如呂叔湘先生聽説:“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自己課外閲讀的佔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説,百分之七十得之於課外閲讀。”我個人常常發現,一些學生知識面廣,理解能力強,思維活躍,正是因為他們有了較好的課外閲讀習慣和閲讀條件充實了課餘生活,使自己在同學中出類拔萃。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課外閲讀,更新閲讀理念,堅持課外閲讀。事實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都擁有一些屬於自己的課外讀物,對老師介紹的書籍更是如飢似渴,還喜歡刨根問底地探究文章主旨,並養成與同學交流閲讀心得、探討閲讀技巧、分享閲讀樂趣。因此,我個人認為:課內閲讀固然重要,課外閲讀同樣不容忽視。

2、傳授閲讀方法

大量的實踐證實:擁有良好的方法能更好的發揮運用天賦的潛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很有可能阻礙潛能的發揮。讀書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確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讀書不惜千里求名師指點,歷代科學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學法,就是因為這個道理。可以説,沒有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閲讀能力和養成課外閲讀習慣的老師,是不善教學的老師。因此,我慢慢意識到:自己第一個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閲讀能力和習慣,並讓學生養成天天閲讀的習慣,使之成為書迷。蘇霍姆林斯基也反覆強調:必須教會人閲讀,誰不善於閲讀,他就不善於思考。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某些學生循規蹈矩、勤勤懇懇,對老師的要求總能井井有條,一絲不苟地完成,可謂品學兼優。但要他單獨面對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時,卻呆若木雞,束手無策。他們只滿足於對知識的機械理解,從不想到用所學知識進行舉一反三的應用。所以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教給學生正確的閲讀方法,培養閲讀能力。而好的閲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發展。學生在學習感到困惑時,他就越需要多閲讀。閲讀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此,授人以魚倒不如授之以漁。

3、培養閲讀興趣

興趣是最直接的動力和最好的老師。只要嚐到閲讀的甜頭,他們就會不約而同、意氣風發地主動閲讀。當然,學生閲讀興趣有顯著層次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閲讀興趣與讀物性質有密切關係。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慾,有針對性地因勢利導,儘可能把他們的閲讀興趣激發起來。因此,我要求學生實行課外閲讀周計劃,堅持每天都閲讀並記載自己的閲讀心得,字數、質量等不做具體的規定,只要有感而發均可。同時我每週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讓學生分享閲讀樂趣,交流閲讀成果,這樣學生的閲讀興趣日益勃發。當然,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於要求合情合理,學生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

4、養成閲讀習慣

閲讀方法的掌握,閲讀興趣的培養,這些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閲讀習慣的堅持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閲讀時均寫好閲讀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有意識培養學生的習慣和定力。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閲讀效果。平時有意識無意識引導他們意識到閲讀是個人的事,而且是個人的終生大事。當然,每週的閲讀探討、交流、對話豐盈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充實了單調的學習生活。學生由於感到閲讀有樂趣,漸漸意識到課外閲讀在他們的學習中的能動作用,是他們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師的強求責難。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閲讀習慣,積極主動去擴大閲讀面,拓寬知識視野,增長了見識,豐富了心智,從而自身的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感染。

5、指導學會交流

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慢慢讓學生意識到:課外閲讀要取得一定的成果,還須良師的啟蒙和與益友的探討。並且告訴學生在閲讀中倘若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疑惑,我都鼓勵學生虛心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因此,我每週都花一節課組織學生舉行作品討論及閲讀經驗交流會,指導他們與別人交流閲讀的心得和感受,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樣,學生便更積極主動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交流和思考。

6、合理利用資源

除了傳統的書本閲讀外,我儘量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例如多媒體放映、報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銀屏,像老舍的《茶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我指導學生將文本閲讀與觀看影視結合起來。觀看影視可採取集中觀看與自由觀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電影、電視和網絡等現代傳媒工具。事後組織影評徵文、座談等活動,以鞏固其效果。通過觀看影視,學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內容,吸收原著的精華,從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閲讀能增長見識、拓展心智、豐富心靈,為此,教師在學識淵博的基礎上,必須是個情感豐富和生活體驗豐富的人。課堂之小,教師沒有良好的統籌能力,學生在其中只能學到關於文字的基礎性的帶着技術性的知識。沒有體味到文字所攜帶的美妙,不會產生對閲讀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望。所以在閲讀這個人生大要之路上,教師必須打開學生們心靈的天窗,閃亮他們的眼睛,讓他們手中小小的船在學海中揚起生動的風帆。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21

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説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説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22

(一)課後反思

這堂課總體來説不滿意。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制定了兩個複習目標,一個是複習鞏固主要的文言知識,一個是品讀語言,體悟作者的感情。對於這樣的傳統篇目,在設計上不容易上出新意,但在學生體悟感情這方面,卻能夠展現出不同的境界。在處理體悟感情這一環節時,主要是讓學生找出有感悟的句子,先自己寫體會,然後組內交流,推選出較好的同學展示,這一環節學生表現的還能夠,但是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感染力不夠。

在處理第一個環節複習重點文言知識時,我認為很是失敗。首先是課前導入完全成了擺設,沒能起到帶動學生進入課堂的作用,所以在讓學生找重點文言知識,以及展示這方面的知識時,學生用心性不夠,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學習狀態中。其次,學生彷彿一向被老師推着走,老師覺得上的很費勁,學生也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然課堂也不能到達預期的效果。

這堂課使我深切的認識到,教師要成為課堂真正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二)組內老師的評價

王景會老師:

1、目標的制定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且緊緊圍繞目標組織教學,可謂簡明扼要,省時高效。

2、課堂結構各環節銜接自然,有文本中的詞彙成語到情感體悟,然後關聯寫作,可謂環環相扣,結構緊湊。

3、潛力點的講解適度拓展,聯繫大學聯考中的典型例子,可謂觸類旁通,潛力提升。

4、教態大方自然,可謂鎮定從容,魅力無窮。5、本文以情感動人,教師讀文解析,動情、傳情不足。

任桂秀老師:

1、備課充分,瞭解學情,能根據學情設計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2、教態自然,基本功好,駕於課堂潛力強。3、注重文言知識落實,突出重點,指令明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潛力。4、再有一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更好了。

x老師:

教態端莊,沉穩自如;連接大學聯考,凸顯地位;在研討中賞析語言,使得學生認識深刻,體現了文、言並重的思想。時間處理再緊湊些就跟好了了。

xx老師:

1、落實到位,銜接自然。拓展延伸適度,鏈接寫作有深度。2、教師就應再顯示一下自己的高度。

xx老師: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材處理方面採取了創新的做法。形式上以練代講,從梳理文意到評價到寫作,從不同角度切入解析文章。閲讀的主動權在學生手裏,訓練的指導權由老師掌握,這種抓住關鍵,以練代講的方法,效率較高。

xx老師:

1、課堂語言規範簡練,指令明確。以重點、難點字詞為抓手,強調誦讀,很好地體現了複習課的預定目標。在此前提下注重對學生情感的薰陶,進行了寫作訓練,促進了知識的生成。2、時間把握不夠完美,前鬆後緊。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23

一、高中英語教學語法教學之現狀

新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教學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化,高中英語閲讀課和對話課成為改革研究的重點,並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改革卻無人問津,似乎"談語法色變"。由於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改革片面、膚淺的認識,只一味強調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誤認為現在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語言基礎知識教學特別是語法教學已經不重要了,部分教師甚至簡單地認為實施新課標就是淡化語法教學,淡化就是不必重視。故而出現像杭州市某高級中學高一某教改實驗班的英語教師幾乎每節課讓學生會話教學現象:起初,該班學生熱情高漲,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會話中的錯誤儘量少指出,常常以"good ! ; you are clever".來鼓勵他們多説 ,然而,一年下來,不少學生髮現,自己不但口語沒有什麼提高,而且成績遠遠落後於非實驗班學生。其結果是實驗僅歷時一年,該班學生對高一階段的語法概念模糊,老師很少引導學生藉助語法正確理解句子,影響了學生對語言材料全面,正確的理解,也阻礙了學生獲取語言材料的內含信息,進而影響了高二、高三的學習效果,致使大學聯考成績很不理想。

中學英語語法教學之必要性

對於語法在英語語言教學中的地位 ,我們要對其應有質的認識,語言學家認為,語法是語言發生作用的框架;沒有語法,人們公認的交流思想形式就沒有一致性,就無法組織語言,人們也就無法進行交流。實踐性強的語言知識,特別是語法知識,可使學生越學越明白,越學越容易,越學越輕鬆,從而能激發學生深層的、持久的學習興趣。語法教學在任何情況下、任何階段都不能淡化(胡春洞,20__)。可以看出,現在的中學語法教學不是簡單的淡化問題,而是改變認識和教法的問題。"改變過分強調語法的講解與傳授的傾向"就是教授語法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學習語言的有效手段,其最終目的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記住一些語言規則,而是將語言的形式與其意義、交際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去內化語言規則,從而達到學生能準確運用語言進行有效交際的目的。因為中國學生不可能像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那樣的學習環境,不可能在平時、在課外獲得充分足夠的英語語言的影響,而去內化其語言規則,進而形成自然習得英語。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得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而學習掌握基礎英語語法規則可以幫助學習者較快地掌握語言形式。什麼是"語法"?"grammar ──- 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牛津高階英漢詞典》)正因為語法揭示了詞形變化和遣詞造句的規律,所以説,學習語法有助於培養學生正確理解英語和準確運用英語的能力,可以使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少走彎路,對英語學習者來説,是一條學習英語的捷徑。

人類學習任何知識,都企圖在所接觸的事物發展中發現秩序,尋找規律。尋求秩序是人類的一個天性。人的大腦在吸收了新的信息後,原有的知識系統必然發生重組(restructuring)。學習外語與學習其它任何知識一樣,整個過程是一個發現規律、尋求規律,並對原有規律進行重組的過程。詞義、句法規則和語用知識的重組,無一不在影響着學習者整個外語知識系統的發展和完善。重組過程中,某種知識發展成為一種技巧,又逐漸成為一種常規(routine)。通過實踐,技巧和常規形成了一種自動的(automatic)過程,成為一種能力(proficiency)。

widdowson(1992)在一次演講中指出,語言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部分是綜合的,憶中的詞塊(1exical chunks);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語法規則。語法在語言中起的是調節性的作用,但是這一功能必不可少。不學語法是不可能真正學會一種語言的。

事實上是,正因為英語教學在中國是屬於foreign 1anguage的範疇,大多數學生在離開課堂之後並沒有多少聽説英語的機會,他們十分缺少環境英語的反覆刺激,所以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仍然非常注重語法教學,這一現象越到高年級越普遍,越是畢業班越普遍。那些學習“許國章英語”和“薄冰、章振邦語法”出身的學生,英語功底紮實,閲讀能力強,表面上看他們聽説能力差一點,但實際上他們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語交際環境,如出國深造半年到一年,絕大多數都能説一口標準、漂亮的英語,很快過了語言交際關。

所以我們不必因教了語法而感到自己沒有"與時俱進"或"老化、落後"。要堅持實事求是,藉助英語新課程教學理論,構建所任教學班最適宜的教學方法 ,面對語法必教而怎樣教並無定論的實際,我們要不斷提高理論修養,提升自己已有的經驗,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探索更多更好更有效的語法教學方法。

如何把握中學英語教學語法教學

對於英語課程標準的現行教材的語法內容,及目前的教學實際我們怎麼把握呢?

1、要在接觸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學語法

外語的習得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中學生學英語首先應當通過聽説和閲讀的實踐,接觸大量的地道英語,初步樹立語感,然後在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歸納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語法。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律和結構框架,它規範着人們的語言活動。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自覺不自覺,你只要在運用語言,便無時無刻不受語法規律的支配。你如果不理它,它就給你顏色看:句子看不懂,言語不地道,表達不準確,翻譯不達意,總而言之,弄得你寸步難行。那麼,這麼重要的規律和法則是否都要靠我們自己去歸納出來呢?那也不是的,前人早已為我們歸納出來了,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謂的教學語法,也就是可以買到的語法書。語法書是語言學家對客觀存在的語言組織規律的認識和描寫,其中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它描寫的基本法則還是長期起作用的。我們學習了這些基本法則,就可以加深對所學語言的認知,加深語感,加快英語習得的進度。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學點語法,就好像在一個陌生的領域找到了嚮導,它會帶領你順利地入門,升堂入室,漸入佳境。有些人多年學英語,卻老是在原地踏步不前,像是一鍋“夾生飯”,怎樣也“煮不熟”,這就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頭,還沒有入門,無法前進,這裏也顯示出學點語法的重要性。

2、要聯繫詞彙來學習語法

任何一種活的語言都是音、義結合的語法和詞彙的體系:語法賦予語言以結構形式,而詞彙則通過語法結構賦予語言以意義內容,因此,語法和詞彙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比如特定的語法結構往往要求某種類別的詞與之匹配,如果用錯了詞,儘管語法結構沒有錯,仍然是個病句。比如可以説:

○be patient. 請耐心點。

○don’t be impatient. 別不耐煩。

○please be careful. 請小心點。

○don’t be careless. 不要粗心大意。

卻不可以説:

×be pretty.

×don’t be hungry.

同是“動詞be + 形容詞”構成的祈使句,為什麼前者對,後者錯?因為在這種類型的祈使句中,形容詞必須是“動態的”,而不可以是“靜態的”。動詞的使用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可以説:

○i have been / stayed in beijing for three days. 我來北京已經三天了。

卻不可以説:

×i have come to beijing for three days.

為什麼?因為在表示持續一段時間的句子裏,只可以用靜態動詞或者表示持續動作的動詞,而不可以用表示一次性動作的動詞。同樣地,我們可以説:

○i have owned this house for 20 years. 我買這幢房子已有20年了。

卻不可以説:

×i have bought this house for 20 years.

有時同一個詞用在同一句中,只因出現在不同的位置,以致全劇的意義完全改變。例如:

you should speak naturally.

naturally, you should speak.

副詞naturally在第一句中出現的句尾,是方式狀語,全句的意義是,“你發言應該自然一點兒”;在第二句中,naturally出現在句首,而且用逗號隔開,是評註性狀語,表示説話人對自己所説的話的態度,全句的意思是,“當然了,你應該發言”。又例如:

i don’t think he will meet you personally.

personally, i don’t think he will meat you.

前一句的意思是,“我認為他不會親自接見你。”後一句的意思是,“我個人看來,他不會接見你。”又例如:

he gave me a lift kindly.

he kindly gave me a lift.

前一句的意思是,“他好心地讓我順便搭他的車。”後一句的意思是,“他真好,讓我順便搭他的車。”這句話相當於it was kind of him to give me a lift.

以上諸例都説明詞彙和語法的密切關係,如果脱離了詞彙,空談語法結構,往往就難以講深講透。這也説明《新編英語語法》聯繫詞彙意義來講語法,劃分“動態動詞”與“靜態動詞”、“動態形容詞與靜態形容詞”等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要聯繫上下文(語境)來學習語法

我們學習語法就是要掌握用詞造句的規則,但是我們造的句子不僅要求語法結構是正確的,還要求所造的句子在一定上下文中是恰當的,這就是“正確性”與“適合性”的問題。我們知道,沒有存在於真空中的句子,任何一個句子都存在於特定的語境中。比如有人問你:

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你是哪裏人?

你回答説:

i’m a student. 我是學生。

這就是適合性問題,這個答語的結構雖然符合語法規則,但它用錯了地方,答非所問,從而不能達到交際目的。英語中有一些語法結構可以這樣那樣地轉換,但在特定的語境中往往只能用其一種,不可以隨意轉換。比如在“主語 + 動詞 + 間接賓語 + 直接賓語”的句子中,從語法結構上看,間接賓語的位置可以前後移動:

he gave me a watch.

→he gave a watch to me.

這兩個句子都符合語法規則,但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你只能用其中的一種形式,比如問句是:

what did he give you?

你的答語只能是:

he gave me a watch.(或者a watch.)

如果問句是:

to whom did he give a watch?

你的回答只能是:

he gave a watch to me.(或者to me.)

又如在“主—動—賓”結構的句式中,主動句通常可以轉換為被動句: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a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這兩個句子都是符合語法規則的,但若上文是:

who killed the snake?

你只能用被動句:

it (the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如果上文問的是:

what did the hunter do?

你只能用主動句:

he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聯繫上下文學習語法,不僅可以保證語言使用的適合性,而且還可以通過上下文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即交際功能。要知道,一個句子的結構形式和意義是一回事,同一句子在一定交際場合中能起什麼樣的交際作用則是另外一回事。同一類型的句子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可以有不同的交際功能。比如一般疑問句並不一定都是向對方詢問情況,它可能是一種請求:

could you lend me a hand? 請幫我一把。

也可能是表示款待: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請喝茶。

可能是一種警告:

do you know there is a strong current here? 這裏有急湍暗流(要當心)!

也可能是一種威脅:

do you want a punch on the nose? 當心捱揍!

所有這些交際功能都只有在一定上下文和語境中才能判定

4、要聯繫語音語調來學習語法

如前所述,語言是音、義結合的語法和詞彙的體系,這也就是説,語法和語音天生就是綁在一起的。比如調型的改變往往引起語義的改變,例如陳述句通常是以降調收剎,如果詞序不變,而將調型變為低升調,句子便成為疑問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 他8點上學。(陳述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 他8點上學嗎?(疑問句)

調心位置的移動,也會直接關係着整個句子的意義:

susan can speak chi nese. 蘇珊能講漢語。(語義重心在“漢語”上。)

susan can speak chinese. 蘇珊能説漢語。(語義重心在“説”上,言下之意:她寫得不好。)

susan can speak chinese. 蘇珊能説漢語。(語義重心在“蘇珊”上,言下之意:別人不能説。)

關鍵詞的重讀與非重讀,也往往引起語義的差異。比如英語裏有一些以there開首的句子,其中有的是倒裝句,有的不是。there如果重讀,在句中作地點狀語,那便是倒裝句:

there / / is our car. 我們的車子在那兒。

there / / comes the bus. 公共汽車來了。

如果there非重讀,讀作/ /,在句中作引導詞(又叫“形式主語”),那就是“存在句”,是一種正常詞序。例如:

there / / is a car outside the door. 門外有一輛轎車。

there / / stands a church on the hill. 山上有一座教堂。

因此,我們學習語法決不能忽視語音語調的作用。

5、學語法是手段,不是目的

學習一門外語,靠的是大量的聽、説、讀、寫的實踐,在積累一定的語言知識的前提下學點語法,就好像找到了一個嚮導,它能引你入門,引你入勝,自覺地按照語言的基本法則把聽、説、讀、寫的實踐活動逐步推向更高的水平。但是學語法畢竟僅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學生學語法只要樹立了清晰的語法概念,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法則就夠了,而不必過多地糾纏在語法條條中以致影響聽力的靈敏性和口語的流利性。凡事都應該有個度,好事做過了頭就會變成壞事,學語法也是一樣,中學生學點語法有好處,但是學到一定程度就應該適時打住,以便把精力集中在聽、説、讀、寫的實踐上。這就好比遊覽名勝,不要在一個景點裏盤桓過久以致耽誤了許多其他景點。我們學英語的目的是為了掌握一門外語作為交際工具,其中學點語法僅是作為入門的嚮導,並不等於掌握了英語的全部。英語裏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除語法規則所能涵蓋的項目外,還有大量的習慣用法,不是語法規則所能解釋的,比如為什麼可以説:

○he is so intelligent a boy.

卻不可以説:

×he is a so intelligent boy.

為什麼可以説:

○he is not an intelligent boy.

○he is a not very intelligent boy.

卻不可以説:

×he is a not intelligent boy.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習慣用法問題,不是語法規則所能解釋的。在英語學習中,我們還要掌握大量的詞組動詞,他們都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blow out(爆發),blow up(爆炸),look after(照顧),look into(調查),come across(碰見),come by(得到),carry on(繼續),carry out(貫徹),take over(接管),take to(愛上),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據説英語裏頭有18個常用動詞,用他們的搭配關係可以表達各種思想,這也不是語法所能解決的問題。

最後,我還要提一下語言和文化的關係:要學好一門外語還必須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有所瞭解,在與外國人交際中,要學會尊重人家的風俗習慣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受本國風俗習慣的干擾。比如我們中國是個尊老敬老的社會,遇見老人問一聲“您多大年紀了?”這是表示尊敬,如果對一個西方人這樣問,人家就會感覺不快。又例如中國人遇見鄰居打招呼常問道:“吃過飯了麼?”如果對方是個西方人你這樣問,人家就會誤解你是否要請他吃飯,這就沒有達到交際目的。此外,在交際場合中我們還要學會在什麼場合説什麼話,對什麼人説什麼話,這些也都不是幾條語法規則所能解決的。

講到這裏,我本人好像也是一個“語法淡化論者”了,絕對不是。我認為在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語法不可以“淡化”,更不可以“取消”,而是應該很好地“革新”語法的內容,改進語法的教法,使語法成為培養語言技能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又不過度地偏重語法分析,影響聽、説、讀、寫的訓練,這就是説,學語法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24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為語文沒什麼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由於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於國中和國小來説,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後説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於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並學會把知識點轉移才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於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閲讀理解和寫作的考核.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麼可學的"這一誤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麼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鍊,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佔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後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e7wq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