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是一堂國小二年級課程,根據我校學生情況我的重點比較側重用大量的圖片讓學生欣賞,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人文教育;在技能技法上比較強,所以我採取了以課件視頻演示為主的介紹方法,讓視頻中教師的製作技藝深入人心,讓孩子們體驗一回陶藝家們是怎樣教製作技能,我認為比我們教師直觀演示來的實際。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在上課前我通過了解他們,以前學過一些橡皮泥的技法,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與探討如泥塑方法回憶,泥塑技法的介紹,學生作品的欣賞、小組合作指導等過程都是為了加強學生的基礎技能的基本功。我認為1-3年級美術,學生應該在這方面加強指導,通過學生自主能動性,教師巧妙引導提高基礎,然後在其中滲透藝術的創新。

我記得美術教育家尹少淳説過: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綜合性質的人類活動之一。學生在本堂課中,學習了最初的塗鴉製作花瓶,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玩泥巴的快樂。新的基礎教育理念要求課堂煥發出師生的生命活力, 如何使學生在每一堂課中興趣盎然, 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造的整合,值得我們每一位美術教師去研究與探索。為此我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實踐,在本課主要放在了開放、溝通、合作。師生通過相互提問,溝通思想,交流情感,啟迪智慧。營造自由、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還給學生無拘無束的學習空間,本課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自由發言,充分活動和表現自我的機會,特別對小組合作能力的提高也有了很大的幫助。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 篇2

《別緻的小花瓶》是一節泥工課,從學生創作的狀態可以看出,本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很感興趣,雖然課堂上出現了不少小花斂,但是有模有樣的作品也是屢屢出現。“玩泥巴”在眾多製作課中是備受學生愛戴的一種,可能孩子們本身就有貼近自然的強烈慾望。雖然課堂上出現了不少小花斂,但是有模有樣的作品也是屢屢出現。本課的教學環節清晰,由泥工的基本技法——如何製作有特色的花瓶——裝飾,都是引導學生從已有知的識之上,引出本課的教學難點,進而突破教學難點的過程。

教師通過利用不同形狀的瓶身、瓶頸、瓶腳讓學生自行組合成幾個不同的大花瓶,讓學生了解只要改變瓶身、瓶頸、瓶腳就可以改變花瓶的外型。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 篇3

《別緻的小花瓶》屬於陶藝系列中的一課。陶藝造型方法多種多樣,本課的設課目的,在於啟發學生學習盤泥條的方法及手捏成型法,並學以致用,來美化我們的生活。學習的重點是手捏成型法,盤泥條成型法,泥板成型法,並嘗試製作一個別致的小花瓶。花瓶的造型設計、重心掌握是難點。

首先出示泥玩具、白陶鬹、彩陶船型壺的圖片,讓同學們發現他們的製作材料是泥,然後交流這幾件藝術品最吸引你的地方,以及你對它們的瞭解。在這個環節中,同學們分析陶泥藝術品獨特的造型,交流自己查到的關於陶藝的歷史、發展、製作方法等資料。使學生們瞭解陶藝文化,增加對陶藝的熱愛。接下來是本節課的重難點,通過小組交流討論,教師示範演示,作品欣賞等多種形式,來設計別緻的花瓶並學習製作和裝飾的方法。學生們通過學習得出,新穎獨特的造型,點線面等不同的裝飾能讓花瓶別緻、美觀;同時,發現了盤泥條成型,手捏成型的製作方法及刻畫、按壓的裝飾方法。由我給大家補充介紹並示範了泥板成型的方法。最後,小組合作,設計製作一件別緻的小花瓶並介紹自己的作品。

在製作時,學生們小組內共同商量用什麼方法制作,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新穎別緻;分工合作,有的製作瓶底,有的製作瓶身、有的製作裝飾,或者有的搓泥條,有的盤,有條不紊,配合默契。在展示學生作品時,我用相機把學生的作品拍下來,傳到電腦上,放大了學生的作品,使大家更清楚的欣賞作品,也防止了作品在移動的過程中損壞。

整節課比較順利的結束了,美中不足,由於學生們對陶泥製作太感興趣但不熟悉,小組合作效率偏慢等原因,在製作時用了過長的時間,以至於下課鈴還沒製作評價完畢,不得不拖堂了。也因為學生的製作熱情太高,太過興奮,顯得課堂紀律很亂。在今後的教學中,得訓練小組有效合作,同時嚴抓課堂紀律,使學生們在寧靜中收穫更多。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 篇4

通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於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解決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通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有了以上的鋪墊教學,在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就簡單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係,然後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係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

本節課的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説比例尺的意義佔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並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 篇5

《鯨》這篇課文是一篇説明文,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知識,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課文介紹的鯨的知識,體會所運用的多種説明方法。鯨的進化過程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經過精心的準備,我信心十足地上了《鯨》這篇課文。可是上完課之後,還是漏洞百出。下面是上完課之後的一些反思。

在評價方面,我還缺少對學生的評價。如:我讓學生彙報自己的學習收穫時我班的李祖宇同學在彙報鯨的吃食方面的特點時説到他是抓住鯨吃食時的動作來學習的,並且把一個個動詞都找出來了。而我卻未加評價,只是單純的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教學。

通過這次教學評優活動,我既有收穫也有啟發,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多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不僅能帶動課堂氣氛,而且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親和感人,在這次鍛鍊中,我找到了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

1、鍛造自己的語言。在課堂用語上還不夠簡單、明瞭,尤其是缺乏抑揚頓挫。特別是語言上的錯誤,要學會避免犯錯。

2、繼續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磨鍊自己的意志。我想,教師應該像穀穗那樣,要想讓自己的果實達到真正的成熟,你就必須將根伸向土壤的更深處,好不斷的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營養以補充自己的能量為結出粒粒飽滿的果實而聚集精華。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 篇6

人總是在衰老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成熟,而我,還不衰老,所以不成熟也是應該的,國中作文教學反思。但是,直到現在,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我也許還只是一個門外漢。我對我的同行經常如是説:語文這行當力,頗讓人有些手足無措的竟是作文的教學。我那樣説着的時候只是一臉的坦誠和無助。

也許,寫作就源於一種衝動吧,即是説激情是寫作的動力。激情決定了學生能否進行寫作,比如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摸索到了一些學習的訣竅,如果把它表述出來與同學們交流,至少能對同學們有所啟發,對自己方法的改進也不無裨益,可真正能這樣做的僅是少數。又如我們的師父常説,老師在教授完一篇課文之後往往會又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探索,如果能把它寫下來並堅持這麼做的話,一定大又長進。聽着他這般述説時,我竟又幾分驚奇,因為於我説來,上課之前倒還有着某種激情的話,一節課兩節課下來,除了偶爾瞬間的反思,大抵鬆弛÷懶散,所以一直以來我就如蝸牛的爬行。究其原因,不一定是他們不會寫,不一定是我們不會寫,而是沒有意識倒自己需要去寫,應該去寫,即沒有寫作意識。沒有意識,談何寫作的激情,寫作的衝動呢?

當務之急,是要培養一種寫作意識,或者説寫作的激情。有寫作願望,但沒有具體的生活作依託,這種激情也只是一種毫無現實根據的衝動,只有立足於現實,立足於生活,才可能產生除錦繡文章來。“文生於情,情生於哀樂,哀樂生於治亂”,一個人深入生活的程度究決定了他是否會產生寫作激情。如果魯迅先生沒有對舊中國社會生活的實際真切體驗,沒有對中國社會諸多矛盾÷弊病產生原因的苦苦探索,沒有改變這種現狀的迫切心情何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是絕不會拿起筆來改造社會的。一切作家之所以要去深入生活,體驗生活,除了可以積累素材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感受生活的脈搏,讓生活去碰撞,激發自己的寫作激情。

我想倒了已故語文教育家黎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學的觀點“日札優於作文”,日札就是修養日記和讀書札記。我的語文老師歷來推崇週記(或者日記)可以理解為是它的一種變式,我們似乎也需要這樣的理論支撐。我始終認為週記(或者日記)應該成為學生嘗試各種敍述的一個平台:在內容上,可無所不寫;形式上,敍述描寫抒情議論隨意選用。這種沒有精神壓力和文法顧忌的寫作一旦養成習慣,在量的不斷積累下,定會有質的飛躍。許多大文學家就都有寫日札的習慣,不但增強了筆力,還以此為素材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

哈佛有句名言:思想決定行為,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應該大力提倡和督導學生不間斷地寫週記(或者日記)進行這種自由地寫作,學生會養成一種用文字來表情達意的習慣,並將有利於他們去發現和捕捉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可能引起思索或爭議的事件。有話可説,就有了寫作的衝動。剛開始嘗試着用文字表情達意時,也許不能很準確地把所想所説都準確地表達出來,這種詞不達意的現象只是因為對文字的陌生。堅持下去,待對文字熟悉了,駕輕就熟了,作文實在是一件小事。我們對作家的欽佩,很大以部分源於他們説出了或者説着我們想説的話。當表達成為一種需要,成為一種意識,如果我們學生能用自己的激情去寫作,一定也能彈奏出時代的強音。當然,這肯定需要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的蜕變,就像蛹化蝶一樣,但我們應該去期盼那些美麗的蝶的出現,那將給我們一個繽紛的世界。

我在從事國中作文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厭煩寫作文的現象非常普遍。造成厭煩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但分析起來,根本原因還在教師身上。教師學是否高,藝是否精,業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責任心是否強,往往就決定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方向和程度。為此,解決學生的厭煩心理,首先要從教師入手。

(一)敬業精業,授課精彩。要努力認真鑽研教材,設計課堂環節,力爭每一堂課都是精品。讓學生感道聽老師講析作文或課文就是一種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來感染和引導學生。精湛的藝術,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這種氛圍中逐漸萌發對文學,對寫作的興趣。

(二)教師下水,現身説法。身教勝於言教。教師的一舉一動,比千言萬語還要有説服力和感召力。在這一點上我做的不夠好,我準備在以後的教學中彌補這一點。

(三)典型引導,正面鼓勵。對學生要多鼓勵、多表揚,不説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話;不做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事。堅持多從學生的作文中找評析範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獨到之處,力爭每學期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都有被選做範文的機會。同時,注意在學生中培養寫作愛好者。

總之,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對語文老師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全面。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藴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更要有對教育事業、對學生赤城的愛。很難想象,一個對現實生活冷漠、對學生漠不關心的教師會寫出情真意切的作品,會培養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才!

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同學生一起練筆,這樣才能在思考中進步。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 篇7

《小鳥和牽牛花》是教科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第8課的一篇童話,課文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的生活。通過教學,使學生在反覆地讀、不同形式地朗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現具體反思如下:

一、教學中的優點:

(一)引導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切實可行。

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教學中,我覺得初讀課文時,部分學生讀得不夠充分,只讀了一遍。這樣在理解課文上就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出示了一些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提高了教學效率。另外有些朗讀基礎較差的學生讀過一遍後,還有許多字音讀不準確,就更別説讀通順了,所以初讀部分如果要達到讀的目標,就應照顧全體學生的讀書水平,就此環節我覺得還應加入學生同桌互讀:

1、同桌互讀即一對一的讀,是閲讀課文解決字音的最好方法,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教師精力有限,沒辦法去逐一檢查,而同桌互讀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2、學生在互讀的過程中不但糾正了對方的錯誤,對自己的朗讀也是一種提高。因為只有認真的去傾聽。才能夠找到別人讀錯的地方,這對聽者來説也是讀、識字和思考的過程。

(二)閲讀中加強詞句訓練。

本課中有一環節,也是課後訓練:讀句子,並仿照句子説一句話。主要是要求學生仿説句子的語氣,體會説話時如何用上請求的語氣。學生大膽的進行了練習,把鳳仙花姐姐替換為各種小動物或植物等充分的進行了説,我發現學生對這樣自由發揮想象的練習特別感興趣。通過此項練習不但讓學生更深刻體會了説話者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充分的練説積澱了學生的語感。語感具有經驗性,要從低年級開始反覆實踐,才能得以熟練化、自能化。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多給學生提供語感實踐的機會,經常進行練習。

(三)有感情朗讀落到了實處。

本課教學給我的最大感觸是學生的有感情朗讀需要教師的不斷的去引導,去示範,並踏踏實實的去強化練習。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覺得在今後的朗讀中,我要加強有感情朗讀的訓練。利用語文課以外的時間如晨讀、自習課等時間,拓寬閲讀範圍和閲讀量,讓學生在充分的閲讀中體會如何做到有感情朗讀。

二、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課前沒有讓學生查資料瞭解鳳仙花、牽牛花這些植物的生長特點。現在城鎮裏的孩子有的沒有見過這些植物,並不瞭解它們的生長特點,所以開始讀課文時有的學生並沒能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老師介紹,才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

今後教學中在備課這一環節,我將充分地注意不但要備好教學內容,更要根據實際情況備好學生。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 篇8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無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壯的植物;只佔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卻養活了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如此大的變化,令人驚歎。

《農業變化真大》以“我”參觀農業科技成就展為線索,記敍了“我”在展覽館的見聞和感受。反映了先進科學技術給我國農業帶來的巨大變化。課文采用了連環畫的編排形式,語言淺顯,內容生動。

課文內容中介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生動形象的連環畫形式,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圖文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使學生在瞭解科學技術,接受語言訓練的同時,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 篇9

一、朗讀中感知:

朗讀訓練是閲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學《石榴》這課時,沒有用繁瑣的串問讓學生被動地去回答,而是通過精當的提問,實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導學生多讀書,在有層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讀過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徵。首先,我讓學生默讀全文,設計了幾個簡短、精當的提問,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思路:1、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個季節?石榴有什麼特點?同時相機板書:春天,葉;夏天:花;秋天:果;接着又設計三個層次的讀,第一次是學生的自瀆,邊讀邊想石榴葉、花、果的樣子,有什麼特點,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字讀、自悟;第二次是讓學生邊聽同學讀,邊看插圖,視聽結合,使學生對石榴的樣子有形象、直觀的感受;第三次是通過實物的演示,教師引談,師生互動的方法,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瞭解。

二、表達中領悟:

在學生通過多讀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表達,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領悟,如課文中寫花時有這麼一段話“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枝頭。走近看,彷彿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着勁兒在吹呢。”在教學這部分時,老師不急着告訴學生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讓學生讀中領悟,“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一雙雙小手如林般樹起,有的同學説:“小喇叭”寫出了花的形狀。有的同學説:“正鼓着勁在吹呢。”講花開得多,開得旺。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同學們邊讀邊表演,同學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狀,漲紅了臉,搖擺着頭,多麼像一朵朵美麗的石榴花,學生對這樣形式的表達、領悟非常感興趣,同時也讓老師感受到孩子們在課堂上有一顆靈動的心。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 篇10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説故事:古時候,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説故事:古時候洪水氾濫成災,百姓過着悲慘的生活,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終於制服了洪水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從大禹“走遍千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挖開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的描寫中體會到大禹的頑強意志。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繼續播放洪水氾濫的情景,讓學生説説看了以後的心情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導 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並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走遍”、“察看”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對“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做具體的描述,對這個自然段的理解,為了避免個別太過現實的孩子説出“他不愛妻子和孩子”而誤導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過家門而不過的有關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獻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採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説説心情如何,為什麼。學生可能會説: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並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對比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後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後一句話:從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師述: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英雄——(學生接:大禹),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無私奉獻的偉大英雄——(學生接:大禹)。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達到高潮。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小朋友可能會説:“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中,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 篇11

《買鮮花》是通過解決買花的問題來理解除加、除減的運算順序。針對教材的編排以及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1、利用三八婦女節創設情境:“哪些孩子三八節時送了媽媽鮮花?”“你送了什麼花?它們的價錢清楚嗎?你總共花了多少錢?”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不僅提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對於已學過的乘加算式問題進行了複習。

2、教材中先解決除減,再解決除加。我覺得學生的認知應該是除加比較簡單一些,突出除加的問題也比較簡單。因此我進行了小小的調整,先讓學生突出除加的問題,解決後再進行除減的學習。

3、本課中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圖上的信息很豐富,如果讓學生隨意提出數學問題,那問題是相當多的,很不容易找到我們需要的數學問題,為解決除加的運算順序服務的問題。因此,我先將淘氣的方案直接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來解決這個問題。在乘減算式的引入上,我不在重複買鮮花的方式,而是讓學生比一比什麼花最貴,什麼花最便宜。學生在比較中有部分學生根據直觀感覺判斷髮生了錯誤,在通過仔細計算得到正確答案,在這個問題之後我再提出:“一朵最貴的鮮花比一朵最便宜的鮮花便宜多少錢?”,這樣學生解決起來,對於中間問題的提出就變的自然了。

4、北師大版教材沒有特別指出對混合運算算式的讀法,但是我覺得讀法很重要,一道算式能進行正確的讀,那麼就能已經知道了運算順序了,對於學生掌握運算順序很有幫助,同時也不與後面學習的有小括號的運算混淆。

別緻的小花瓶教學反思 篇12

20__年12月15日,我參加了濟寧市語文教學能手比賽。13日的下午抽籤確定上課的內容。我抽到的上課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21課《圓明園的毀滅》,這是一篇精讀課文。一天多的時間,既要熟悉教材,設計教案,又要製作課件,那緊張是可想而知的。雖説有近25年教學經驗,但也不敢輕視。若説連做夢都是“圓明園”,那是毫不誇張的。歷經潛心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設計教案,心地製作課件,於15日那天成功執教了此課。至於成績如何,且不評説。就執教的過程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一堂課,經過反思才能促進教學。一堂展示課,更需要反思,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教學,成長自我。為此,我對執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進行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為“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是一個悲劇。魯迅先生説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所以,“圓明園”這一“毀滅”的悲劇,更能激起學生的痛心與仇恨。文章前後內容為圓明園的“輝煌”和圓明園的“毀滅”,這兩者緊密聯繫,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愛恨交織,通過閲讀感悟,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這就是教學的重點。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其昔日輝煌景觀是教學的難點。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據此,本課教學設計緊扣“以人為本”“以學定教”,“以讀為本”“以讀促情”,“以情為本”“以景激情”“以史激情”之理念,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主線,以教材為主源的原則。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有所思,在閲讀中有所悟,在閲讀中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落實這一理念,讓學生歷經“走近圓明園——走進圓明園——走出圓明園”的教學流程,使學生“愛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閲讀中飛揚。

一、激情導入,走近圓明園。

上課伊始,開門見山地板書“圓明園”三字,齊讀後,讓學生就瞭解“圓明園”的有關信息作以簡單的介紹。而後,教師補充相關資料。特別針對“圓明園佔地5200餘畝”與當時上課的多媒體教室進行比較(我臨時速算出多媒體約200平方米):圓明園佔地面積是多媒體教室的1700倍。就是如此,學生也不可能立刻建立圓明園佔地多大的概念。我就先讓學生在頭腦中思考多媒體教室的10倍有多大,然後依次思考100倍,1000倍,10000倍,17000倍,最終,讓學生對圓明園佔地面積之大有初步的概念。

學生對圓明園有了初步瞭解後,我深情感歎道:“同學們,就這樣一座被世人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在1860年10月,被兩個強盜的一把大火‘毀滅’了。”感歎的同時板書“的毀滅”三個字。至此課題目板書完畢。再讓學生齊讀課題,並強調“毀滅”要讀得低沉、哀緩。

而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交流初讀課文後的感受。“辭動而情發。”學生“愛” “恨”之情感得以初步激發,已引導學生走近了圓明園。

二、以讀激情,走進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並作簡單的批註。教師巡視點撥後,開始引領學生走進圓明園。

首先,讀悟第2自然段。讓學生在文本的對話中,在課件演示中理解“眾星拱月”之“獨具匠心”的佈局特點。

其次,品讀第3自然段。品讀中,引導學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一系列的關聯詞,理解圓明園中的景觀眾多;品讀中,引導學生理解“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麼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築及景觀之風格各異的特點,在學生的頭腦中初具映象。為進一步激發對圓明園景緻的讚美之情,通過課件欣賞“民族建築”“西洋景觀”相關圖片,同時,教師隨機補充有關資料,如適時簡介“買賣街”“山鄉村野”“ 平湖秋月”“雷峯夕照”“蓬萊瑤台”“武陵春色”“西洋樓”……

為讓學生對圓明園建立整體美,課件播放圓明園復原視頻,教師隨課件聲情並茂地解説:圓明園被譽為“萬圓之園”,它是我國無數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園中著名景觀達145處,風格各異,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着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裏。”

至此,教師引領學生跟隨作者走進圓明園,盡情地飽覽了“恍若月宮”的奇景。

再次,品讀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什麼説“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後,課件出示“青銅禮器、名人書畫和奇珍異寶”的典型圖片,讓學生對當時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而讚歎。

最後,引導學生迴歸朗讀第2、3、4自然段,讀出欣賞、自豪、讚美之情。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文本載體的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呢?教師悲憤地説:“但是,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已灰飛湮滅。華麗的殿堂樓閣已成一片廢墟,讓人流連的美景人們心酸的回憶。園內的奇珍異寶,有的被毀壞,有的流落他鄉陳列在別人的博物館裏。這是為什麼?是誰毀滅了美?是誰毀滅了圓滿無缺、光明普照的圓明園?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憤慨地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東西,一個放火。……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引導學生自讀第5自然段,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然後,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學生猶如走進圓明園,目睹了英法兩個強盜的無恥行經,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發聯軍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三、昇華情感,走出圓明園。

教師過渡語:“圓明園就這樣化為灰燼,就這樣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就這樣只能浮現在我們的夢中。圓明園的毀滅僅僅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損失嗎?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兩個“不可估量”重點領悟。

教師蕩氣迴腸地總結:“這把火,燒燬了園林藝術的瑰寶;這把火,燒燬了建築藝術的精華:這把火,燒燬了耗資5億3千萬兩白銀、歷時151年才建成的萬園之園。但是,這把火,燒不毀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燒不燬炎黃子孫的刻骨仇恨,更燒不毀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引出)落後——就要捱打!”此時,學生會感慨萬千:對強盜的刻骨之恨,對祖國的深切之愛。在老師的激情下,讓學生拿起筆將內心的話語記寫下來。寫後,讓學生帶着或讚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讀一讀自己的感慨或抒懷。教室裏想響起的陣陣掌聲,將課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現八個大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的預案是讓學生齊讀而昇華情感。然而,我的靈感頓生:讓學生全體起立,舉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聲音迴盪在氣宇軒昂的教室裏,這聲音迴盪在情緒激揚的每個學生的心頭!

一堂課結束了,這是一堂“愛”與“恨”的課,這是一堂“讚美”與“憤恨”的課。一堂課結束了,可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卻飛揚起來。

總之,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文本為依託,以情感為紐帶,以現代技術為手段,以學生髮展為目的,力求着眼於自主閲讀,致力於課堂優化,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e7w4e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