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通用15篇)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通用15篇)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1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顯示了較高的思維、探究能力。這節語文課給我的啟示是: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通用15篇)

1、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花樣翻新。語文課不能缺少朗朗的讀書聲,不能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對優美精彩文段的欣賞和必要的獨到的分析見解。

2、提倡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到思考。合作學習必須在學生充分閲讀、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否則,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給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

3、語文課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語文課的“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在合作學習中如果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流於形式,收效甚微。

4、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閲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活動。

總之,語文課如何發揮文本的優勢,發揮語文的思維、情感優勢,以知識去激活知識,以情感去感化情感,以心靈去振奮心靈,以生命去激揚生命,是今後語文新課程教學值得好好探究的問題。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2

1.由於教學內容比較多,我用一節課去完成,顯得有點倉促,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就不夠主動積極,只有那些基本功比較好的學生能大膽回答及發言。最明顯的就是在:“品味精彩句段”,就是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詩人,在搞文化學術這方面的説和做的態度,這個環節上顯得有些倉促,不少學生沒有多少時間思考,從而未能發言,這是一個缺憾。

2.課件的設計還不是很令人樂觀,總覺得只是把問題顯示出來,限制了課堂教學的生成資源的利用。比如,不少學生在“朗讀、理解主題內容”這一環節上,在很少的時間內寫出“聞一多”,語言生動形象,擲地有聲,可惜未能把學生的優秀篇章在班上展示出來,如果能有充分時間讓學生展示,我想效果就會更好。

總之,這節課上得還是不錯的,這緣於自己的充分備課,學生的充分預習,積極互動,相互配合,還有語文組和教科研等同志的通力協作,我想今後要上好每一節課都能如此重視,相信課會上得越來越好,學生的收穫會越來越大。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3

對於文言文,是最讓師生頭疼的文學體裁的一種。從教這些年以來,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聽了同校不少教師上的有關文言文的優質課。儘管如此,但對於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覺得在這方面的教學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 在教《論語》時,讓學生能感覺到好像穿越時空,去閲讀、去思考、去吸取,瞭解並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併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願意去讀,這幾節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於去讀,那麼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章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於寫作,而在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薰陶道德修養。學習文言文,我認為不僅僅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緻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註釋會意而後懂,在今後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裏突然蹦出那麼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會使人無形中受到薰陶感染。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4

崔巒先生指出:"語文教學要切實由教師的教,轉到學生自主的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教練,輔導員,學生是主角,主人。'教'完全是為了'學',要服從,服務於'學'。學生的自主學習要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也就是説,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中也有不少失誤。如文中出現了"歡樂的樂曲"中"樂"是個多音字,本來是放在"大海奏起歡樂的樂曲"這個教學環節中的,但在課堂教學中卻遺漏了。在課文朗讀中,我設計了配樂朗讀,不過音樂選得過於抒情,不大適合課文歡慶的氣氛。在設計中,我還準備了説話訓練,拓展學生的説話能力,提升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但可能教學時間安排還不夠合理,沒有完成這一部分的教學。

"構建開放的課堂"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之一。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社會,來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5

教師在現代教學中扮演的角色,對於課堂過程的承轉起合,學生知識掌握的深淺都起着關鍵的作用。因此主導適度恰當就非常重要了,如學法上先對本框題“傳統文化的繼承”這條主線,分析什麼是傳統文化,為什麼要繼承傳統文化,怎樣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主題脈絡把握。如對學生回答的點評必須及時到位、精煉樸實,像對傳統文化是包袱和財富之辯,對於學生的理論論證和實例説明加以評析,讓學生回答得到認可進而可激發其回答的積極性。如利用多媒體,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在教學時,適當補充一些圖片文字和課外音像資料,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總之,教研發展離不開師生共進,教無止境,學無止境,研無止境。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6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暗藏於詞中的無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讀詞,讀出詞的韻味,讓學生走進詞境,進入詞心。同時,作為一節整合課,我設計了三個整合點:一是在初讀詞之後,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蒐集關於《長相思》的內容(作者,題目,寫作背景,詞義,感情,寫法等);二是在學生學習完《長相思》之後,蒐集關於思鄉的詩詞;三是在練習環節,引入李煜的《長相思》,利用網絡資源完成閲讀小題(詞的主要內容,表達的情感,運用的表達方法等)。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鼓勵學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文本進行對話,是對話的基點。在教學中我揮動着情感的指揮棒,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體驗詞人的情感,感悟詞中的形象。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範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閲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師的範讀中啟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長相思》在聲聲朗讀中被感知、感受、感悟,從讀得“字正腔圓”到“有板有眼”,從讀得“正確”、“有節奏”到讀出“味道”與“感覺”。當學生初步感受文本、讀出味道與感覺之後,再帶着情感走進“征途”與“故園”,讀出畫面與情景。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情感派”閲讀教學的立身之本。語文課上,我既給足時間讓學生讀進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讀進去;又給足時間讓學生讀出來,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教學中,既讓學生帶着“夢都作不成,覺都睡不好”的感覺朗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到詞的字裏行間去”;又讓學生帶着“長相思”的感覺朗讀詞,試着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學生在朗讀中體驗情感、深化情感。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7

本節課在內容上主要涉及一戰爆發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包括:誰點燃了火藥桶、凡爾登絞肉機、人類的災難三部分。從課堂教學效果上看,至少在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我還應該再有所調整。我將本課分為三大板塊,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與前一節課的內容聯繫緊密,需要聯繫“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來展開對一戰爆發原因的探討和總結。所以在處理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時,我設置了問題,由提問:“‘誰點燃了火藥桶?’中的火藥桶指的是什麼地方以及它為什麼會被稱為‘火藥桶’?”來引導學生回憶同盟國與協約國的組成及巴爾幹半島的形勢。“隨着雙方矛盾的深化,最終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自然導出新課內容。這樣做一來可以鞏固上堂課的內容,二來又能清晰新穎的導入新課,可以暫且保留。只是,這樣導入新課的話,總覺得時間稍長了些,希望今後可以有更好的辦法。

另外,在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上應注意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如交待戰爭爆發的原因時,講述於詳細;對意大利見風使舵的做法則簡單交待即可。而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的威脅和戰爭的災難性,則應花費較多時間讓學生參與討論。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8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全面發展學生呢? 在教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後,我對此有了很多 思考: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等,提高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塑造學生的心靈,因為沒有思想就沒有語言,沒有正確的觀念為指導,就表達不出思想感情真實、健康的好文章。葉聖陶先生説:“作文之形式為文字,其內容突不出思想情感兩端,以言思想,則積理必富而為文始清,若但讀物得宜,便會仿其詞句,握管撰作,則收效猶薄。”教學的源頭活水就是塑造學生的心靈。

培養學生的興趣,把寫作作為學生的需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認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學生一旦與寫作產生了濃厚興趣,就會主動鑽研,樂此不疲,漸入佳境。教學中要注意低起點,多鼓勵,命題切合學生實際,寫作形式多種多樣,力爭將寫作變為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寫作“會使自己的頭腦更清醒,更無知,更堅強,更輕鬆,會使自己和別人相處得更和諧”。寫作一旦成為一種需要,常常能達到欲罷不能的程度。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國小生閲歷淺,生活範圍窄,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由於缺乏生活的體驗和素材的積累,作文時常常搜腸刮肚,無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編濫造。本人認為,應該把學生從課堂上解脱出來,讓他們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尋找素材,激發靈感,學會寫。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9

教學中缺憾總是難免的,我的遺憾也有幾點:

1、我的教態、教學語言還有一定的問題,缺乏靈活性。比如在初讀詩歌,從各種角度談談對詩歌的看法這一環節中,有的同學提出了一些問題:“觀眾為什麼是‘膽怯而絕望的’”等。這些問題看似較為零散,其實都與主題有關。我只要用一兩句簡單的話就可以把它引導到主題這一爭論點的探討上來。但我就因為在教學預設中把這些問題的提出安排在了質疑解難環節,就沒有作解釋。課後有同學就問我上課時為什麼沒有理他,打擊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又如在詩歌現實意義的探討上,我直接提問“這首詩歌有何現實意義”。如果能把“現實意義”這個詞換成“啟示”,就更貼近學生了。

2、雖然我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有很多學生不敢發言,或者是不願意發言。這就説明這一課堂並沒有達到真正的和諧,還有某些東西讓有的同學感到了壓力而不敢發言或者是不願意發言。也有部分同學的學習過程還是消極的“等、靠、聽、記”,沒有主動地去追求進步與發展。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我深深的感到要真正構建一個自由、平等、互動的課堂任重而道遠!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10

抓 住文本中的“空白點”進行訓練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哪兒”可以是哪些地方?讓學生換成具體 的地方説一説,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一下戈壁什麼樣子,給人以什麼樣的感覺,幫助學生理解了白楊適應性強的特點。教學“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 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一句,我給學生如下示範:風沙四起,白楊樹(挺起堅實的胸膛,擋住飛來的風沙)你能這樣説 嗎?引導學生進行説話,體會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特點,既落實了語言的訓練,又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引向了深入。為幫助學生理解爸爸的心願,我設計了這樣的問 題:孩子們只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在課文的思維空白點,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概括)活動,認識到“孩子們”“只知道”的都是具體的“行動”,而“不知 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 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選擇最佳時機、合理引入相關閲讀資料,進行主題閲讀是本節課的另一突出亮點。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11

“我認為共工算不上英雄。”老師。教學時學生如是説。

公共何許人也?為何怒觸不周之山?…….

共工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我和同學們做了以下的探討:

共工是誰?在文釋中也有定論:傳説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後裔。關鍵在怒這一情緒是由何而發,文章始曰:“爭為帝”是也。其行為如何,“觸不周之山”耳。結果怎樣,“天柱折,地維絕”。那麼,共工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有文章這樣評價道,“他敗得很壯烈,不愧為失敗的英雄。”何謂英雄?在今天看來,無私忘我,不辭艱險,為人民利益而英勇奮鬥,令人敬佩的人才可稱之為英雄。從故事的起因來看是爭帝,很顯然共工與顓頊是為了各自的部落的利益而爭戰,為自己的權力而戰。因此,共工代表的不是大多數人的利益,是不能稱之為英雄的。

共工又因戰敗而怒,進而觸不周山,説明其心胸狹窄,氣量小,沒有越王勾踐卧薪嚐膽的毅力與堅韌。也就是説共工沒有坦然面對失敗的勇氣。逞一時之匹夫之勇,又怎能擔當一個部落領袖的重任。豈能稱為英雄乎!

總之,我認為共工怒這一情緒和觸不周山這一行為也是今天教育之價值觀所不提倡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一味的把共工為爭帝失敗而怒觸不周山這樣的行為看做是英雄之舉的話,那麼,學生有可能受其誤導,失敗就該發怒,發怒就得不計後果的去行事。這是一個多麼可怕地情感趨向。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學習先民的那種敢於想象,勇於探索的偉大精神,而不要一味的強調共工這一人或神是如何的英雄,這與課文所選的宗旨就背道而馳了。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12

一、教學設計的分析

這節課主要講的是關於氣體壓強中大氣壓強的初步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

1、國中生的認識感性多於理性,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大多來自他們的興趣;而物理教學又以實驗為基礎,實驗幾乎始終伴隨着整個教學過程,所以,實際教學中,在注重知識邏輯性的同時,重視學生的個人經驗和心理特點,把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認識與掌握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

2、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大氣壓的存在,討論大氣壓的特點,應用大氣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在教學中,讓學生一起參與動手做,給學生親近感和真實感。

二、課後的一些感想

我們知道,物理情景是物理學習的催化劑,學習物理知識,就要讓學生進入創設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學習富有新鮮和實在的氣息。比如:在“覆杯實驗”中,有的同學提出,硬紙片不掉下來,是不是被水“粘”住了?這是在課前沒有預料到的,以後應注意此類問題的出現。我應該設計怎樣的實驗去證明:紙片不掉下來是由於大氣壓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用多媒體課件應該可以。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13

這是一篇沒有注音的課文,連生字也沒有注音。學生習慣了藉助拼音識字,一下子沒有了拼音,學生如何讀課文認識生字呢?

學習新課之前,我習慣讓學生先預習,這篇課文我事先沒有讓學生預習。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篇極好的鍛鍊學生自主識字的好素材。

要讓學生達到自主識字的目的,首先讓學生對課文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課: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新朋友:小壁虎(板書:小壁虎)。誰來説説小壁虎長什麼樣兒呀?(出示課件:小壁虎)可是有一天,小壁虎的尾巴沒有了,沒有尾巴多難看呀!小壁虎決定去借尾巴(板書:借尾巴)小壁虎都向誰借尾巴了?它藉着了嗎?

觀察書上的插圖。這篇課文可有意思啦,請大家看書上68、69頁的彩圖。書上一共有幾幅圖呀?誰來給大家講第一幅圖?學生一副一副地講,然後把六幅圖連起來講,降低難度又有了整體的把握。

“大家喜歡這個故事嗎?看看書上是怎麼寫的?”我範讀課文。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讀,為學生喜歡讀又塗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老師讀的好嗎?相信大家也能讀得這麼好!同學們,你們發現了麼,這篇課文有拼音麼?那遇到了不認識的生字怎麼辦?”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説問老師,有的説問同桌。

“今天比一比,看誰學會了自己認字。我提議大家把不認識的生字先畫上橫線,三個人一小組,畫完後三個人交流不認識的字,互相教一教記住繩子的方法。如果你們三個都不認識,就畫上三角,一會兒我們集體學。

”學生自主識字,我巡視指導。一開始個別小組知道先幹什麼再幹什麼,有的小組急於求成畫課後橫條裏的二類字。我馬上給予全班學生提要求,按老師的要求做,自己先讀課文,邊讀邊畫不認識的生字。學生慢慢進入狀態,我在給予個別指導。然後交流小組內不認識的字,此時我並不急於教孩子,而是提問別的小組有沒有認識的,動用全班學生的力量,説説識字的方法。有了這樣一個過程,二類字一類字學生都已掌握,只需集體鞏固即可。提出最多的是:斷和檐兩個字,進行了集體識記。

進行了這樣的訓練,旨在教給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方法有了,識字問題將不再是個難題。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14

我今年擔任的一年級二班的語文教學,共有學生61個,面對這麼大班額的學生,要檢查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生字情況存在一定的困難,我採用了聘任“小老師”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老師聽。對於確實讀得好的,就聘任其為“小老師”,其他同學都可以到他那兒認讀生字。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每一位識字過關的同學都可以被聘為“小老師”。因此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後,就積極地到老師、“小老師”處認讀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比如可讓學生把自己最愛看的電視節目名稱認下;把自己家的春聯認下;把常吃的方便麪名稱記下;把自己家的街道認下等等,在班會時間舉行各種形式的課外識字大比武,以此激發學生課外識字的興趣。這樣,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

以上幾點僅是我個人粗陋的觀點,希望同行能給我多提供點更寶貴的經驗,讓我在識字教學中能得心應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反思總結 篇15

在高呼素質教育的今天,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古詩怎麼“自主學習”呢?尤其是低段的古詩教學。我從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入手,雖然孩子們的精力不是時刻集中,但我讓他們自己來當“小老師”,帶讀、自由討論識字辦法、領頭書空、展示自己、自我評價……看着他們興沖沖的小臉,我想他們還是有所收穫。

“國小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古詩的教學尤其不能拘束了學生的想象力,應在教學中把課堂的發言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終生受益。教師課前佈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們有的到網上查詢,有的去圖書館查詢,有的問大人,有的從詩書上找……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

標籤: 聞一多 反思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8zzwz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