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通用16篇)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通用16篇)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1

魏豔紅老師執教的是湘教版新編教材三年級歌曲《多年以前》。這首歌曲是由美國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詞而成。它首先講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擁有“藍天、森林、小鳥”,後來“森林消失,小鳥一去不返”,再描寫現在孩子們對小鳥“輕輕呼喚”,唱出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真摯而美好的願望。在課堂教學中,魏老師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下面我就對這一節課進行簡單評議,不到之處請在座的老師們提出寶貴意見。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通用16篇)

一、教學中以故事貫穿教學始終,創設情景氛圍,牢牢把握住了三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

愛聽故事是國小低段孩子的共性,魏老師根據教學目標和任務,採用故事的形式,把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融入故事情境中,使學習產生誘惑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聽故事——唱故事——演故事等不同的情境中不知不覺的學習、感受和體驗音樂。並根據音樂課自身的特點。創設了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通過語言描繪,圖畫再現,音響渲染,扮演體會,設懸置疑等多種途徑,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樂此不彼地致力於唱歌教學。

本節課一開始魏老師就扮演了一隻可愛的受傷的小鳥,通過與同學們的對話交流,學生一下子就被牢牢吸引住了。這樣的情景教學一直貫穿在課堂教學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為學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也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中以音樂性貫穿課堂始終,牢牢把握住了音樂課的本質特點。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悦的感受和體驗;啟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象和聯想。在這節課中,從師生之間的問候——小鳥對同學們的自白演唱——欣賞歌曲《多年以前》——歌曲《多年以前》的學習——音樂劇的表演,音樂無不貫穿其中,比如教師範唱時的優美歌聲,學生學唱時的認真投入,歌曲表演時的情感體驗,這些不同情緒的音樂交織在一起使課堂音樂形象鮮明、生動,更加豐滿完整,增添了音樂情趣,學生在唱唱動動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樂,體驗其中的快樂。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2

作為一節常規音樂課來説,是一節樸實而自然的音樂課,當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在此我提出一個建議:

一、巧妙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音樂森林的美麗和神奇。音樂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教師出示課件,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人與動物、自然和諧相處。學生被吸引就會集中投入,多種感官同時加入,完成聽覺和視覺的結合。更能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通過畫面和音樂的結合形象、生動的展示了美好的大自然,從而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使學生更加熟悉歌曲,使學生在後面學習歌曲、處理歌曲做好鋪墊。

二、通過演唱培養學生追求美的目標,同時滲透情感教育

在教學中應該把歌曲和環保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把對生活的感受溶入到音樂的理解中,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追求美的目標。同時也讓學生們明白,“環境保護,我的責任。”讓環保走進每一位學生的生活中,走進每一位學生的心中、

如何上好一堂讓學生喜歡的音樂課,尤其是對工作不久的音樂教師來説 ,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此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讓我們的國小音樂教學更加精彩!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3

1、讓自信在音樂課堂中開花、結果。

在音樂課堂中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音樂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就不能為學生上好音樂課。在本節課上,魏老師自信的面容,親切的教態,

傳神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兒童語言深深感染着學生、影響着學生。從問題的設計到提問,從知識的講解到歌曲的範唱都顯示了一個音樂教師紮實的音樂素養。正因為有了過硬的基本功和自信,才使學生

能快進入狀態,使學生在整堂課上都沉浸在興奮的學習中,從音樂體驗中獲得美的感受。

2、讓自信心在融洽的師生關係中孕育。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培養學生自信心不可缺少的條件。魏老師在課堂中非常的風趣幽默、和藹可親、活潑自如,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覺到課堂上沒有嘲笑,沒有指責,而且和老師建立起平等、和諧、融洽的良好師生關係,在寬鬆的心理氛圍中萌發了自信心。

3、讓自信心在實踐活動中增強

要使學生有大膽、自信的表現,不僅需要和諧的師生關係和多樣的評價,更需要有能使學生積極參與、獨立大膽地實踐和自主表現的活動機會。魏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多種教學形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特別是最後音樂劇的表演,為學生提供主體參與的機會,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和感受。不管學生最後表演如何,效果怎樣,至少學生願意參與了,我想這就是一個飛躍。創造音樂,不僅僅是看結果,更重要的在於學習過程,我覺得如果每位老師在平時的點滴生活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相信我們的學生會越來越棒!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4

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儘量合理地利用課程資源,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以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付諸實踐的教學思路貫穿課堂始終;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提高其交往技能,開拓其思維;對學生多給予肯定,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最終讓新課標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上完《觀舞記》,我感覺有兩點值得欣慰:

一、合理運用教學媒體 ,巧妙地整合手段與內容

現在上課都提倡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但很多專家又在大聲呼籲:“語文是語言的藝術,不可輕易用圖解讀文字,那樣會抹殺學生的想象力,退化學生的閲讀能力。”怎麼辦呢?無疑,就《觀舞記》這篇文章來説,運用多媒體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興趣,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而冰心老人的語言也是極美極富表現力的。基於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看舞與讀書結合了起來。先在不讀書的情況下展示舞蹈的實況錄相,學生眼睛一亮,情緒被調動起來。再從語言的角度佈置了活動任務:將自己的觀後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接着再讀文章,與作者的感受與描繪進行比較,順勢引入語言的學習;然後要學生將舞蹈《千手觀音》用自己的語言描摹出來。媒體與文字、形式與內容的合理整合,使手段的運用與目標的完成和諧統一。

二、冷靜面對“跑題”,機智點撥引出妙語

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尷尬: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後,到了上課時,卻發現學生的表現與自己的設計和理想相距甚遠,自己所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就需要我們調動教學機智,智慧引導。《觀舞記》教學環節中為了讓零碎的朗讀演變為對有效信息的整理,我設計了問題“概括出印度舞的特點”,學生在談 “印度舞之美”時,出現了“印度舞是要移脖子的”這種細節性説法(與我的設計目標相悖),甚至出現了“印度女人都很漂亮”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當時,我的大腦也被這些説法擊得差點“短路”。在短暫的慌亂之後,我進行了巧妙地引導:“對!那你説説“冰心觀賞印度舞只是被她們的美貌吸引了嗎?”將問題引到了要完成的任務上。又連續追問:“印度舞很美,從卡拉瑪姐妹的美有什麼不同嗎?同學們説説自己的看法”一席話,“漂亮的瑪格麗特自立自強是美,醜陋的卡西莫多寬容善良亦是美”等更豐富多彩的個性表達,鑑別了真正的“美”,印度舞的美根植於它深厚的文化。(這是在教學設計時沒有考慮到的)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5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它以其生動淺顯的語言、奇異動人的故事情節、誇張獨特的表現手法,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對童話學習的積極性普遍很高,也正因為如此,如何讓學生在感受童話帶來的快樂的同時更深入地理解童話所揭示的道理顯得尤為重要。《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的一部重要作品,文章揭示了“快樂應當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深刻道理。

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讓朗讀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通過預習,學生已經認識到了巨人的花園是一個漂亮的花園。於是,我從標題中的“花園”為切入點引入課堂,通過朗讀描寫花園四季景物的句子,通過放映圖片,使學生對這個漂亮的花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讓學生按要求仿寫句子,在培養學生讀的能力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快速思考的能力。

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的品讀、感悟能力。這則童話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揭示道理。課文中有多處進行了對比:如巨人砌牆與拆牆後花園情景的對比;巨人砌牆與拆牆後態度的對比、感覺的對比等等。學生通過對比,反覆品讀,邊讀邊感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到了巨人的花園冬天時的荒涼與冷清,巨人在心理上的孤獨,以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孩子進入花園後的熱鬧場景,體會巨人態度的轉變。這一塊的閲讀,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後面重點語句“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這一句話的理解。因此,這部分的閲讀,不容忽視。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6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顯示了較高的思維、探究能力。這節語文課給我的啟示是:

1、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花樣翻新。語文課不能缺少朗朗的讀書聲,不能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對優美精彩文段的欣賞和必要的獨到的分析見解。

2、提倡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到思考。合作學習必須在學生充分閲讀、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否則,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給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

3、語文課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語文課的“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在合作學習中如果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流於形式,收效甚微。

4、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閲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活動。

總之,語文課如何發揮文本的優勢,發揮語文的思維、情感優勢,以知識去激活知識,以情感去感化情感,以心靈去振奮心靈,以生命去激揚生命,是今後語文新課程教學值得好好探究的問題。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7

1.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註,寫出自己的感受。通過自主閲讀,自主批劃,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質疑,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2.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學習交流,組內人員相互學習和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再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食物鏈圖示來學習就容易多了,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體會到“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3.學完課文後,我還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並課外蒐集閲讀有關人類從動植物身上受到啟發而有所發明的文章,或寫一段話介紹自己從某種動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啟示,學生激情都很高。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8

課文最重要的部分,我決心放小鳥回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看看圖中的男孩,為什麼把自己喜歡的小鳥放飛了,卻還那麼高興?孩子們回答得雖然正確,但如果孩子們多一些想法,多一些理解,也許能有更多豐富的想象空間,教學重點理解的部分,應該把課堂還給孩子們,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他們一定會更加明白愛小鳥就要給它自由,給它快樂。我對小鳥的愛似乎在課文的教學中脱了節。因為愛小鳥,所以我很着急,因為愛小鳥,所以我要讓小鳥和媽媽在一起,要放飛小鳥, “愛”字似乎貫穿着整篇課文,但從學生的回答中,在我的小結中,卻有所忽略,這是我備課所忽略的內容。

我們在課堂上總會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多學習,多思考,多 請教,我想,我們的成長也是在課堂上慢慢培養出來的,低年級課堂上,從培養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與朗讀,到優美的閲讀句子乃至課文,都是我們當務之急應該學習,鑽研,深思的課題,從我做起,從平時的課堂抓起,繼續努力!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9

在我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時,首先,我提出問題,周恩來童年時期立下了一個什麼志願?我再用大屏幕向學生展示了中國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在學習理解課文時就比較容易多少了。

根據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把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的結合,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教學過程中零而不散,課堂教學活動多而不亂,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緊緊扣住“中華不振”,層層理解。

這篇課文內容比較散,但細讀之後,我發現全文有一個支點,那就是“中華不振”。我就抓住這個核心線層層教學,讓每一個文字因為“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讓學生在品讀課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詞,從而體會到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但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很多,在課堂上既要落實一些詞語,又要讀通全文,還要體會“中華不振”,可時間是不夠的。經過分析,我發現對學生來説最為直觀的語段就是第九自然段,於是我就抓住這個典型事件進行教學,讓學生去品讀“中華不振。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想像當時的畫面,讓學生換位思考,變換角色,從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來讀書目的的可貴。

二、抓住重點、難點、落實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難點從句段中領悟“中華不振”的含義,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因此,我把第九自然段作為我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段,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課堂上我讓學生讀,邊讀邊思考:事情發生的過程中在場的都有哪些人?他們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邊讀邊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選擇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流,教師不失時機地追問:為什麼中國婦女的遭遇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洋人把中國婦女的親人軋死了還得意揚揚?此時此刻,他可能在想什麼?同學們,如果現在你就是圍觀的中國人中的一員,你會怎樣想怎麼做?這時學生思維被打開,個個説得十分動情,有的學生憤怒之火已被燃起。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10

一、課前遊戲鋪墊巧設伏筆。上課前我讓學生在白紙上畫出自己的手印,並引導觀察這手印像什麼。這一設計,一方面為理解“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提供思維借鑑,使這一教學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而且遊戲的形式,暢所欲言的氛圍又充分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奠定了整堂課的感情基調。一下子就把學生從課間玩耍的情境中吸引了過來。

二、電化激趣導入新課。大理學家朱熹認為:“教人未見興趣,必不樂學”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我樂意,我喜歡”的心境下和老師一起活動,能使整個課堂的教學受到良好的效果。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雪天的景象,隨着錄像播放,我説:“下雪了,下雪了!大樹披着雪,房屋披着雪。雪天雪地,好一個白雪的世界!孩子們,厚厚的雪地在召喚着你,你最想做什麼呢?”這樣牢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激發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帶進了大雪紛飛的雪地裏,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借學生興奮之時,我問孩子們:“你們想知道小動物們會在雪地裏做什麼嗎?”進而導入新課。

三、講授重點,巧用電教。孩子對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的認識,他們的熟悉來源於生活、電視、動畫片和書本等,但對這些動物們在雪地裏留下的腳印卻不怎麼清楚。同時,瞭解這幾個動物腳印的形狀也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在講授這段時,結合直觀形象的圖片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説説“你看到了什麼”“你讀懂了什麼”,讓孩子準確地理解了所謂“畫竹葉、楓葉、梅花、月牙”實際上不過是小動物們把自己的腳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跡而已。準確地理解了這一點,從而也準確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這些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還體會了小畫家作畫時的高興自豪感,很輕鬆的讀出了文章的基調。在孩子深深地被小畫家們的作品感染的時候,我巧妙設問:“他們能輕輕鬆鬆的畫出這樣美麗的畫,這是誰的功勞呀?”接着我回頭來學第一句,不用多加指導孩子就讀出了“下雪啦,下雪啦!”的高興、欣喜、若狂之情。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11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陶行知先生也曾諄諄教誨我們,“把開發文明寶庫的鑰匙盡我知道的交給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改變單一的師生交流方式,將“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主--小組的交流合作”三個要素進行動態優化組合,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交流、多向協作。這樣通過小組交流合作式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問題的討論和對語言的感悟中,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時,每一位學生不僅僅是課程的學習者,對於整個學習過程來説,本身已成為了一種學習的資源,實現了學習資源的共享。我在語文的教學中,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嘗試。有迷茫,有感悟,現在我結合《草蟲的村落》的教學談談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的體會。

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平等、民主、寬鬆的教學氛圍,需要教師、同學合作交流的機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學習中充滿温情與友愛,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和競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平等和寬鬆,才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大膽地進行交流與合作。

《草蟲的村落》是同學們非常喜歡的課文,如果老師不想放手,無論你自己準備的多麼充分,你也只能陶醉在自己創設的“情境”中。

課堂上我有效地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然後由小組彙報小組的學習體會的方法,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的喜悦。事半功倍在這節課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小組合作的學習中,我和我的學生們更加感受到了合作學習的魅力。在大家積極地融入其中,體會艱辛、享受樂趣。而我也在“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喜悦中收穫着。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12

《泉城》,備課時,我認真研讀了課文。本文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寫作點面結合,相得益彰,形象地寫出濟南泉水的姿態各異及其中的盎然情趣。全文結構嚴謹,首尾呼應,總分層次清楚,無論佈局謀篇,還是文字運用,都是學生模仿寫作的好教材。因此,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是學習本課語言最有效的途徑。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中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鼓勵質疑問難。教學第3至5自然段時,進行學法遷移,讓學生自讀感悟後,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彙報交流,通過引導學生品析描寫泉水流動的句子,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這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會學習的好辦法

《泉城》教學的實踐,更讓我感受到三步導學的精妙,一定要活學活用;感受到集體教研的重要,眾人划槳開大船;感受到反思的可貴,促進自己融匯貫通。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13

《河中石獸》設計的特點是,在朗讀的基礎上,圍繞“譯——議——悟”的結構模式,

從知識能力到情感體驗,從文本走向生活。具體有如下收穫。

1、 突出了重點:在誦讀中體味、感悟。

2、 突破了難點:巧用“換字法”,體會“多”和反問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體現了“過程和方法”。

3、 體現了特點:抓住了學科與文體的特點,上出了一定的“文學味”。

這是《河中石獸》的第二課時,所以文言字詞的重點稍有偏頗,但課後有學生問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對的?突然意識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諱,本末倒置,沒有紮實“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藴含。以下是我幾點不足。

1、過度預設:第一板塊“點譯、句譯、全文理解”,隨着PPT的呈現,看似學生回答得流暢,但是流暢的背後是教師過度預設,這拋棄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如果讓學生藉助註釋口頭翻譯,把盲點疑問等標註出來,也許課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於時間關係,我也只是用“一段話概括”故事來檢測落實,其實這沒有真正的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對於文言文,我們該落實到字詞,還是粗略地瞭解大意?這也是個疑問,也許是家常課和公開課的問題。

2、資料更近不足:“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個“多”,一個反問句,包含了作者紀昀的情感,對當時社會的想法,然而由於我淺薄的知識,無法理清《閲微草堂筆記》撰寫的時代、宋代理學家的特點、乾隆年間的故事,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環境,適當的資料更近,有利於學生了解紀昀的情感,“論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視知識序列銜接:七年級學生對於文言文學習仍處於低層狀態,接受識記文言字詞也許比較合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實詞”、“虛詞”等,這些也許是他們知識大門敞開所需要的,當然也需注意隨文而教的問題;然而,這篇文章,我把後半部分的設計重點放在了體悟上,兩次“笑”的不同,論“三類人”的做法,還強行灌輸了“表達方式”的內容,七年級學生的知識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識,有一定的落差。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14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在執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後,他的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餘,提筆給聯合國祕書長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願望。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通過今天的課堂教學,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們跟我是一樣的。

由於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情感,一是要多讀,在反覆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情感;二是多揣摩,從作者的失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三是適當補充事實,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世界並不太平”,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15

本篇課文共分五節。以大地為第一人稱,通過大地對種子、飛鳥、游魚、小草的話語,展現了大地寬容、博大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達了大地這一主人公的本性:一切有生命的精靈都是她的寶貝,一切寶藏都在她的體內。通過學習本篇課文,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感悟思想感情的同時,也能夠以“大地”或者其他人稱向與之對話的對象説出自己想説的話。也就是能夠仿照文本,繼續文本內容。從備課到執教,我有很多收穫,也有思考。

從初入文本,初步閲讀,初探感悟到再入文本,深入角色,以讀悟情,我都力求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從一開始練讀——讀通順——讀懂——有感情朗讀,到最後由讀來變成説,而且要用心來説。這就需要學生在與文本的每一次對話的時候都能有所收穫,使每一次閲讀都能及時有效。教學中,其實不需要刻意的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只要讓學生在一步步自己潛心的朗讀課文後,由讀大地的話變為自己就是大地來説自己的話,這一角色的轉變,更有利於學生與文本貼近,理解課文的中心,感悟大地對萬物的思想感情。同時在閲讀評價中一改以往簡單的教師評價和學生生硬的空洞評價為談談聽後的感受。通過教師示範評價,自然感受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很自然的對學生的朗讀互相評價,不會很形式,也不會像以往一樣,只是説有感情、熟練等很空洞的評價。發自學生的內心,感受學生的優美朗讀。

多年以前反思總結 篇16

本課是一首著名的兒童歌曲的歌詞,作者是著名的詞作家喬羽。題目《讓我們蕩起雙槳》,既是對生活在新中國的少年兒童幸福生活的真實描繪,同時也是對少年兒童未來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這首歌詞描述了少年兒童泛舟北海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的情景,抒發了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熱愛黨、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詩由少年兒童蕩起雙槳泛舟北海寫起,先寫北海的迷人美景,然後寫盪舟湖上的喜悦心情,第三小節則以一個問題將詩歌立意進一步拓展昇華。第一小節描述少年兒童泛舟北海欣賞美麗宜人的自然風光。清澈的湖水,美麗的白塔,綠樹紅牆,色彩鮮豔和諧,令人陶醉。第二小節抒發少年兒童盪舟北海的喜悦心情。置身景色迷人的北海公園,“我們愉快歌唱”,盡情歡樂,引來水中的魚兒望着我們泛舟,聽我們歌唱。歌詞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少年兒童對幸福生活感到無比愉悦的真切感受,同時又充滿童趣。

首先抓住盡情歡樂,讓孩子們説説什麼是“盡情歡樂”?孩子們有的説是“開開心心地玩”,有的説是“痛痛快快的玩”。“從這個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孩子們回答“幸福快樂”。在此基礎上,引出問題“是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孩子們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多拘泥於父母、老師等範疇。我進一步引導,“父母、老師可以給你創設幸福的生活,但能給全國的小朋友創造幸福的生活嗎?”將孩子的思路拓展開,明確是黨給予了我們幸福的生活,但是,在此孩子們的感受還是淺層次的。為此,我作了兩個情感牽引:一是體會文中“我們”的情感,與之產生共鳴。我動情地描述了舊社會孩子們窮困潦倒的生活窘態與新社會孩子們成為小主人的幸福生活,兩種狀態的強烈對比,讓孩子們的心靈受到震撼,深深地體會了黨的偉大、黨對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感受到文中的“我們”對黨的無比熱愛之情。二是聯繫實際,説説現在的我們感受到了黨的哪些關懷?孩子們在討論交流中,聯繫自己在花園式的學校裏學習、免費享受義務教育等事例,切實感受到了黨的偉大與恩情,由衷地產生了對黨的感激之情和熱愛之情。兩種情感牽引,使得難點進一步突破,孩子們的情感水到渠成地被激發,再來讀文時,孩子們更能聲情並茂了。

標籤: 反思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yjx9n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