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通用24篇)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通用24篇)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

一、針對課文類型,正確選擇教法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通用24篇)

《半截蠟燭》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法國的 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贊 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女兒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 神。備課之初,我仔細地分析了課文,發現本文圍繞三個主 人公主要有三個情節, 這三個環節是緊緊相連, 密不可分的, 同時就危險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趨勢的。如果要採用變序的 教學方法,就會打亂文章原有的嚴謹性,即是不可行的。要 不要用上多媒體來輔助我的教學呢?在做好簡單的課件後, 我隨即又否認了。

因為我發現這對我的教學起不到特別重要 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不讓人有一種“通讀通講” 的感覺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種要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 思想的指導下,我就對三個情節採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 法, 即在講伯諾德夫人時, 我主要採用 “以述促讀” 的方式, 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感知伯諾德夫人的為人;在講傑克 時,我就讓學生用學習上段時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 在講傑奎琳時,我直接讓學生來讀傑奎琳的話,並用上採訪 的形式深化學生對傑奎琳的瞭解。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 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因此,我認為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的 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課文的類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二、針對不定因素,及時調整教法

長久以來, 我們在備課時都謹記: 在備教材的同時要 備學生,即要把學生針對你的教學設計可能會產生哪些反映 都充分地考慮到。因此許多老師在備課中還會把學生可能回 答的答案都記錄在案, 以達到在課堂上的萬無一失。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2

《半截蠟燭》一文生動的記敍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文以半截蠟燭為敍事線索,細膩地刻畫了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課我設計以學生誦讀為主線,以讀促講讓學生通過讀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課伊始,先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但是由於我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認識不足,其次由於對略讀課課型教學,課堂上少講、精講,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寫作訓練的特點,沒有把握好,教學過程中對這節課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把體會人物特點的朗讀過程指導的過於細緻,沒有抓住傑奎琳這個重點進行朗讀指導,所以浪費了好多寶貴的時間,到最後致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

另外,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讀“伯諾德夫人”時讀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強調了“若”和“諾”的讀音,沒有及時的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後來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

每次反思課堂,我都要為自己對學生的特點、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雖然我也聽了高老師、李老師等幾位老師的課,課下也抽時間看了教科書、教參等書。可能是我這個人太愚笨了,還是沒有學到她們的十分之一。我知道這樣下去後果將十分嚴重,不過我有信心在以後的時間裏,抓緊時間學習,虛心求教,認真聽課,讓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3

課文《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課件輔助呈現,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後通過學生的感悟,結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出緊張的一幕;再通過反覆朗讀,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和機智,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用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通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盪,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於是隨之跳動,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有所為,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4

《愛我中華》這首歌表現了各族人民對祖國的強烈凝聚力,表達了人們團結一心,建設國家的雄心壯志。

在學生深入理解、學唱歌詞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讀文中愛我中華,健兒奮起步伐。愛我中華,建設我們的國家。愛我中華,中華雄姿英發。愛我中華!這部分內容,通過對歌詞的朗讀,既做到讀唱結合,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

本節音樂課是充分利用藝術手段進行藝術教育的經典範例,是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成熟作品之一。其主要特點簡述如下:

1、充分體現出教師的藝術水平是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先決條件,首先教師要具備從事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氣質和涵養。

2、以審美為核心,利用各種形式從感受音樂、喜歡音樂,到學習音樂、參與音樂活動;從教具的選擇、素材的應用、教師的言行等處都顯示了美在其中。

3、重視淨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巧妙的設計教學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輔之以精練講解挖掘,有機的把音樂知識滲透在課堂教學中,達到情智互補的境界。

4、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設計精妙。這節課是一首教唱民歌[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 ]為主的綜合課,教師藉助在教學設計中對音樂知識的滲透,對音樂的認識和理解,以螺旋上升的原則完成教學內容,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再加上教師在每個環節中環境渲染精妙,學生掌握起來輕鬆愉快。

5、教學方法選擇靈活有效,注重學生音樂習慣的培養,並授之於法,充分提供了學生參與的機會,通過多媒體設計,給課堂教學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6、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家鄉的情感。注重心理輔導,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工作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5

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並且歸納出荷花的三種姿態,學生很快就總結出來了,一種是才開,一種是全開了,還有一種是花骨朵兒,接着,我讓學生看着板書,把荷花的三種姿態進行復述,學生因為有了剛才熟讀的基礎,現在又有板書的提醒,讓他們複述下來輕而易舉,這樣既體會到了荷花的三種姿態,而且學生在課堂上就積累了好詞佳句,課後背誦課文時就比較輕鬆了。最後,我讓學生進行想象,除了這三種姿態,還會有哪些姿態?

有的説昂首挺胸,像士兵,有的説低頭不語,像害羞的小姑娘……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於寫其他的花都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在課後佈置作業時,我把學生分為三類,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選擇其中的一種花,用自己的話來介紹;如果有一點困難,可以採用大家剛才討論過的,如果還是不會寫,可以利用荷花這一課中的第三自然段。這樣的方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了。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6

雖然《故都的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以寫景散文的角度去理解,難度就變小的多了。

因此,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突破口,結合背景資料,師生互動,以品讀,聯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鑑賞。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貫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學理念,採用由“感受到“領悟這種漸進發展層次,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散文的語言,並通過語言感知作品中呈現的物象,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接着設置五個總綱性問題:①故都的秋最本質的特點是什麼?②找出帶有色彩和聲音的詞語説説作者描繪的秋聲秋色有何特點。③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漂泊者,面對如此冷清的秋色,傾聽如此微漠的聲響,你的內心會有什麼樣的感受?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調的香山紅葉,有遊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寫沒有寫,為什麼?

⑤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有什麼特點? 從教學流程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有特色的,目的是較明確的,但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後和其他老師及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才意識到,一則課前學生預習的並不充分,對課文內容並不熟悉,感傷、悲涼的情感沒有較好的領出來;再則課堂品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沒能很好的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熱烈。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7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有幾個地方值得反思,現就反思與大家商討。

一、教學中我利用課文題目中的“地球”一詞組織教學,讓學生逐步加深對地球的理解,感受地球的可愛,並且讓學生自主讀書、聯繫課文深入思考,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自由與文本對話的空間。特別是聯繫地球四季圖片讓學生説一句話,更是尊重了學生獨特理解。

二、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為了使學生感受地球的可愛及與人類的關係,我出示宇宙中看見的地球圖片,特別我用了幾幅生活中的圖片讓學生來觀察、談話,特別最後讓學生合作編成一首讚美地球的小詩,有效的解決的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對地球的感情油然而生。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8

這是學生做的第一個電學分組實驗,主要是為了鞏固對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電路特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連接電路的動手能力。它對學生認識串、並聯電路特點,培養學生連接電路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必須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做這個實驗,這將為今後進行電學分組實驗,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由於實驗所需器材比較簡單,取材也容易為了增加學生的視聽效果,結果,學生操作興趣高漲,整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一、為了提高實驗效果,我要求學生課前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了預習:

1、串聯電路、並聯電路連接的特點是什麼?

2、為了防止接錯,自己先擬訂一個接線順序,在接線過程中為什麼開關應是斷開的,並特別注意防止短路。

二、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點學實驗習慣,在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我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把實驗桌上的器材與所做實驗的電路圖中的器材對照,檢查器材是否夠用。

2、搞清使用的電源是什麼電源,分清電源的正、負極,弄清如何接線。

3、想一想,燈座、開關應如何連接?把導線接到接線柱上,導線應沿什麼方向纏繞,旋緊螺帽時導線才不致被擠出來?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接好電路後,在閉合開關前,要對照電路圖認真檢查,閉合開關後,如出現故障,應立即切斷電源,然後從電源的一個極出發,逐段檢查原因。在實驗過程中,既要強調獨立思考,又要強調分工協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實驗後,要求學生整理好器材。

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和科學方法、態度、習慣的重要過程。本堂課,我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給每個學生以同樣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一堂課完整地按預定計劃完成,也達到了預期目標。

三、這是學生做的第一個電學分組實驗,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對於把導線接到接線柱上,導線應沿什麼方向纏繞,旋緊螺帽時導線草不至於被擠出來,學生並沒有深刻體會,部分學生操作沒能按要求去操作,導致電路接觸不良,影響了實驗效果。

2、分學生連接好電路後,急於觀察實驗現象,沒有進行必要的檢查,就閉合了開關導致有短路現象的發生。

但是,我相信只要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學生的操作會更完美更美好,同時,我也會應課改的要求,日日充電,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既要注意各種單項素質的訓練和提高,有要着重於整體的效應,使各種能力相互促進,這樣,教學過程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9

《綠葉的夢》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對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回憶。文章字裏行間都散發出大自然濃郁、清新的氣息。

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較少,所以他們渴望走進大自然、更多地瞭解大自然。教學中,我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調動生活體驗,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去美美的閲讀,細細的品味。體會綠葉給作者童年帶來的歡樂,感受作家的情感,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情懷。

首先,我給他們講我小時候的故事:童年時,和我的夥伴們去爬山,在樹林裏撿樹葉、摘果子、捉迷藏?玩的特別開心,直到現在,我還十分懷念大自然給我帶來的樂趣。接着,我讓學生默讀課文,選擇自己最喜歡、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朗讀。然後,讓學生談自己獨特的感受。 學生通過讀課文,覺得作者的生活生動有趣,和自己的生活一比較,孩子對作家的生活產生了羨慕之情。為了讓學生有真實的感受“那許許多多留做標本的葉子,成了我們的珍寶:圓形的、條狀的、桃形的、針狀的、蛋形的、元寶狀的、葉面帶絨毛的?” 我鼓勵學生去探索,蒐集,從自然界中獲取更多的有關綠葉的知識。課後,我讓學生親自去搜集樹葉,充分地給了孩子們親近大自然的機會。沒想到他們竟然蒐集到了各種各樣的不同顏色、不同形狀樹葉,他們對自己的收穫喜形於色、津津樂道。這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創造了一次讓學生親近大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學習的機會;而且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0

《莫泊桑拜師》一課主要寫了從小酷愛寫作的莫泊桑為了能夠寫出好作品,三次拜訪福樓拜,得到悉心指導的事,表現了莫泊桑對文學事業的執着追求和福樓拜熱心提攜後輩、關心文學青年成長的風範。課文緊扣課題,圍繞“拜師”這個重點逐層敍述,層層緊密關聯。鑑於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因此,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帶着一個總領的問題靜思默讀,結合關鍵詞語感悟人物形象,再通過感情朗讀加深印象,並從中學習一些寫作的技巧,學會表達的方法。這堂課的教學,我主要把握了這麼幾個度。

一、務實和務虛的尺度。

熟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語文課堂最基本的活動。視頻、連接網絡、整合生活、拓展閲讀,這是語文課堂離開課文務虛的地方,毋庸置疑,這也是體現新課程思想的語文學習,但這些要全在課堂裏展示出來很困難。因此,課堂上,我只拓展了一段精心挑選的莫泊桑《養脂球》中關於“馬車”的描寫,我的用意是讓學生體會哪怕一輛普普通通的馬車,經過仔細觀察,用心揣摩,就能寫出它與眾不同的精神與本質。也同時感受莫泊桑因為“全神貫注地觀察馬車”而有了收穫。

二、主體和主導,誰是課堂的主人?

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教學是一種互動。説起來明白,操作起來卻很難。學生為主體,你就得放手讓他質疑,讓他對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大組交流,這樣的課並不好看。教師為主導,步步為營,讓學生入套,設計完善了,過程流暢了,又被批評為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想,我的這節課還是體現教師為主導,也考慮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朗讀,感悟,理解,內化。

三、朗讀和感悟的關係。

不管朗讀、默讀、齊讀、指名讀,我盡力讓學生直接與課文對話,讓學生帶着問題讀,如第一個環節,精思默讀課文,就化了八分鐘時間。隨後的悟應該是讀的結果,讀的收穫,悟後再回過去感情朗讀。讀中生悟,讀中生情,讀中得法。

四、教學環節的疏與密。

這節課的教學可以用“一二三”來概括。“一”、一個問題,課伊始,出示一個總領問題,就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主題:“品讀三次請教,抓關鍵詞句,探討莫泊桑是個怎樣的學生,福樓拜是個怎樣的老師,莫泊桑有什麼收穫,給我什麼啟發。”這樣的教學,做到了“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二”,兩條線索,一明一暗,明線是莫泊桑拜師,前後三次請教的經過;暗線是相機引導學生從中學習寫作的一些要領,如“勤苦練習,仔細觀察,用心揣摩”等。“三”,重點品讀三次請教中福樓拜的話。既體現了福樓拜熱心提攜後輩、關心文學青年成長的風範,又從中學習到一些寫作的技巧。這應該是學生最大的收穫。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選擇的是第二課時,課前接觸學生只有二十分鐘,我還想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一定要切分清楚。熟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是第一課時的事,漂亮的導課也是第一課時的事,所以直接導入第二課時的學習。而因為缺少第一課時的基石,也由於教學環節設計過於緊密,導致有些環節急急趕場子,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成長。譬如在教學福樓拜的第二次指教時,應充分地讓學生讀透文字,感受為什麼莫泊桑認為“沒有什麼好寫的”,而福樓拜卻認為寫的東西很多。應該引導他們自主發現福樓拜是誘導莫泊桑可以從“馬車的裝飾”、“當時的天氣”和“馬車上下坡”等不同角度去仔細觀察的,讓學生聯繫寫作實踐體會平時觀察事物也應是多角度的。而不是心想着趕着下一個環節,教師告訴學生這一發現。總之,無論何時何地,教師都應銘記“以生為本”這個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課程竭力推崇的新理念。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1

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嘗試着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應用課件創設情景激趣,讓學生在聲、光、電、流動的畫面的啟發下走進音樂,讓音樂走入學生生活。

首先,注重以審美為核心,給學生營造視覺的美、聽覺的美、肢體的美,讓學生在美的環境中學習音樂。其次,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從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演唱大量描寫雨的歌曲,進行體態律動、舞蹈、表演的活動中,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自主地合作、探究、創造性的去發揮想象力,在互動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調動學生更深刻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通過音樂教學實踐,產生對音樂的強烈興趣與愛好,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

第三,在活動中肯定學生多種不同的感受,尊重學生的自身體驗,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以充分發揮,個性得到發展,使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在體驗中成長。這種激勵機制即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同時,我覺得教師要設計更多巧妙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去實踐去創造。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2

我所執教的《刻舟求劍》是北師版第八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在設計中,各環節安排很緊湊,有淺入深,層層遞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發言踴躍,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課堂的“主人”和老師一起探討,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使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營造了寬鬆的、平等的教學氛圍,做到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設置關卡,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還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先熟讀譯文,感知故事內容,然後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意思,再嘗試理解句子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多讀少講,精心組織學生導讀達標。我呢,將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品讀時,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在我這堂課中還存有不足之處,在“第四關——講故事口頭改編文言文”環節所提出的要求,對於五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完成,應拔高難度,課下想了想可以讓學生續編故事結尾或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寓言故事編成小品表演,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的思維飛的更高更遠。還有在教學中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前面鬆,後面緊,使得拓展環節流於形式。

我相信,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在老師們的深入鑽研下,在專家們的引領指導下,我們和孩子們一定會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3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普知識性兒童小詩。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文字淺顯,文筆優美。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兩班學生的學情,我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1、通過感情朗讀,讀懂詩歌內容,使學生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2、讀寫結合,模仿課文仿編詩歌。

教學中主要體現兩個理念:

1、落實朗讀訓練,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理解課文內容,在品讀過程中感悟語言,體會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閲讀中引導學生髮現詩歌寫作上的特點及形式,指導學生仿寫,給學生創作寫作的平台,使其思維得到拓展。

教完本課,我覺得自己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閃光點是:

1、轉換語言文字的敍述形式。小詩中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文字更加充滿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則調動孩子們一起將小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改編。如小詩的第七小節“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圓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示範給孩子們可以這樣改編文字:“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魚身體上的魚鱗,你們知道我還有什麼作用嗎,那就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主人金魚有幾歲了呢!我有幾個圈圈,就説明金魚有幾歲了。怎麼樣小朋友們,今天知道這個小祕密感覺很開心吧?”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這讓孩子們對於這篇詩文的每一個小節更有了進行改編的樂趣,讓每節小詩更加充滿童話的色彩,將學習知識與創作語言故事緊密地融為了一體。後來孩子們又對其它幾個小節,如:小蝌蚪、大樹年輪、大雁、三葉蟲等小節都做了語言文字的改編,從而改變了一種原有的教學方式,更讓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於大自然的語言。對於蝌蚪和大雁孩子們並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我便會引導孩子們在腦海裏進行充分想象,同時藉助書中提供的畫面,感受兩種小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最後再讓孩子們進行感情朗讀。這兩個小節中分別有兩句反問的語氣,更加使文字充滿了童趣,但孩子們的語氣還不是很到位,後來經過我的範讀和轉換句子形式來提醒孩子們去讀,最終能讓孩子們達到了有感情去讀。

3、 詩歌的創編。課後我佈置孩子們回去蒐集整合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寫一寫,如果能寫成詩歌就更好了。”班級多數孩子,特別是普通組和提高組的孩子們幾乎都去搜集有關大自然的語言了,有的是關於諺語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等等類似的天氣方面的諺語;有的則是將自己蒐集到的相關資料,整合了一節節充滿童真童趣的小詩。例如這首小詩:

你看那夜晚的北斗星,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如果你迷了路,

它是指路的嚮導。

小鳥在清晨鳴叫,

不就是像在議論天氣,

大自然在雲彩上寫着:

今天風清氣爽。

蜘蛛如果編了個網,

一天你會發現網上的水珠--

水珠越多今天天氣越好,

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讓美麗的荷花,

長在強烈的酷暑中。

這是在告訴令人們:

夏天已經來到。

詩中每一小節的每一種自然語言都是生活中常見到的,可見孩子觀察的非常仔細,創作的也十分具有兒童性和趣味性。我將孩子們創作的小詩進行了裝訂整合成為了一本《大自然語言小詩集》並讓孩子們自己配上喜歡的插圖和封面進行保存。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課堂上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充分到位。這是一首知識性詩歌,內容又比較淺顯,學生只要多讀、多感悟就可以理解。課堂上的有很多地方的講解顯得有點多餘,還應該在朗讀上下工夫。

2、備課不夠充分。該課如果能充分準備多媒體課件,將圖文並茂結合起來更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可是由於時間倉促,沒有能在多媒體下進行教學,對於詩中提到的“三葉蟲”“漂礫”學生不是很熟悉,只是通過我的直觀描述一番,可還不能達到形象具體。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通過對法國大革命歷史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法國大革命是順應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義和歷史影響。

雖然授課很順利的結束了。但是反觀整節課,有很多值得注意改進的地方。

1、對於法國革命前的社會狀況,介紹的比較單調,沒有補充課外的資料。完全侷限於課文的文字和圖片。雖然學生能理解,但趣味性低了很多。

2、對革命過程的講解有模糊的地方。如拿破崙和拿破崙帝國與革命的關係缺乏必要的交代。(拿破崙帝國在某種意義上説,是大革命的繼續和發展)這對於學生的理解課文有影響。

3、本課內容較多,一節課裏把教學目標都達到有點過於匆忙。以後教學實際中要更注意教學內容的時間分配。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5

許許多多的知識點,使得教師只能用簡單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而學生只是記憶、再現這些知識點,淪為考試的奴隸。其實知識是死的,課堂教學絕不僅僅讓學生擁有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擁有智慧,擁有獲取知識的方法。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智慧的發展,離不開智慧的薰陶。智:是人類個體的認識過程或認知結構,即對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聯想、儲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過此過程形成的認知水平。慧:是人類個體所認知事理的評判過程和評判標準。我校通過創設智慧課堂,使教學觸及學生的世界,伴隨他們的認知活動,做到了“以智促知” 。

我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幾點:

1、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主動建構知識。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自己選擇例子來探索,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到結論。讓學生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喚醒了學生學習中一些零散的體驗,並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將這些體驗“數學化”,提煉出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的“發現”意識,引導學生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儘量挖掘學生的潛能,能讓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問題。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觀察、發現、自學的方式,使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習知識,發現知識,並通過討論,説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依據,促進了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

2、用教材教,體現教學的民主性。因為學生對比的知識瞭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時候,不是教師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讓學生自己舉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隨機性大大增強,從而提高結論的可信度。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歸納法研究的過程,並滲透科學態度的教育。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6

關於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上課效果還不錯,可是作業中稍稍轉彎就出現慘不忍睹的局面。曾經我把它定論為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不夠,卻始終沒有從教師角度去反思,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裏?由於準備的內容和新授的知識練習密切,學生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新授的問題就迎刃而解,這樣會大大地縮國小生思維的空間,教學這個載體的作用如何發揮呢?又怎樣來培養學生的高層次深度的思考?第二:新授內容的學習有老師幫助檢索有關的舊知,離開教師,學生是否能獨立解決問題呢?學生自己選擇信息檢索舊知的能力怎樣培養?所以有的學生就會説:“哦,簡單,簡單!”上課都聽得懂,回家自己做練習就困難了 ,經過反思與揣摩後,,我認為在教學關於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應從下面幾點找手。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習的遷移。

對於國小生來説,運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由於思維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分析能力偏低,觀察也難於顧全大局,只着眼於數字。學生對於類似題目還是容易混淆。只注意數字,不注意運算符號和根據何種運算定律

好在學生通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對加法和乘法的一些運算規律已經有所瞭解,這是搞好本單元教學的有利條件。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扮演數學醫院醫生的角色,讓他們給就醫的“病人”看病和開具藥方,

例如:我出示:(1)125×( 8+10)=125× 8+10

(2)(25+7)×4=25×4×7×4

(3)(25×7)×4=25×7×25×4

(4)35×9+35=35×(9+1)

學生把每題的錯例都剖析的清清楚楚, 這樣就幫助學生把這些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加強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促進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本單元教材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就是關注數學的現實背景,從社會生活中來,到社會生活中來,到社會生活中去,體現了數學教學回歸社會、迴歸生活的願望。因此,領會教材這一意圖,用好教材,藉助數學知識的現實原型,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所學運算定律,構建個性化的知識意義。進而,憑藉知識意義的理解,也有利於所學運算定律的運用。

3、注意體現算法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學課程改革精神,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算法的能力。

對於國小生來説,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於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

4、在各種教學中,其實我們要注意運用整合觀念,從整體來觀察。我們的教科書知識顯得有點零散,不利於學生的整體思維。因此,象簡算這種題目,我們可以把各種簡算題型分類整理,讓學生從整體認識到個別比較,加深簡算的印象。我想,這也許更利於學生的學習與思維吧?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7

《大海那邊》這篇課文通過三隻小螃蟹的話,講述小螃蟹對大海那邊究竟是什麼的探討。課文中三隻小螃蟹由“初升的太陽”、“駛往美國的船隻”和“高掛的月亮”聯想到大海那邊是“太陽的家”、“美國”和“月亮的故鄉”。課文內容生動,語句優美。最後以“大海那邊到底是什麼呢?” 結尾,留給讀者更多想象的空間。通過學習,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學習課文,帶着問題,展開想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而恰當的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大海那邊》是一篇童話故事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創設了一個“童話天地”的情境,將相對枯燥的語文學習和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有機聯繫。藉助投影,在導入時,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個色彩豐富、生動的畫面:早晨,海對面的天空現出美麗的玫瑰色。靜靜的海灘上,三隻早起的小螃蟹,揮動着大鉗在做體操。三隻螃蟹一、二、咔嚓、咔嚓、三、四、咔嚓、咔嚓、五、六、七、八、咔嚓、咔嚓……就像聽從指揮一樣,它們一邊做操一邊在討論,大海那邊究竟是什麼呢?然後出示課題《大海那邊》,讓學生讀了課題質疑。短短的時間,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絃,迅速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的情境設計,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喚起了學習的慾望,樂於學習。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8

《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感受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從中體驗倍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內容《倍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反覆操作,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整個過程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用眼看一看,動腦想一想,動口説一説,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致很高,無論是從擺小棒還是做遊戲,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因此孩子們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這節課上得比較順利。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9

本課是略讀課文,作為略讀課文,如果要一課時上完,就必須以充分的自讀自悟為基礎,然後才能根據文章的特點,緊扣文章的重點、難點、疑點,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交流活動,從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考證、提出大陸漂移學説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為了突破課文重難點,感悟課文內容,發展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本節課,教師通過講故事、聽錄音、質疑、交流、合作探討、觀察實踐、擬小標題等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品味魏格納的言行,體會魏格納的心情,感受魏格納的品質。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20

1、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

新課程指出:閲讀應達到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朗讀要在“正確”的基礎上逐步達到“流利”“有感情”。在教學時,我設計了複習生字詞這個環節,讓學生通過指名讀,開火車讀,自由讀的方式鞏固字詞,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讀課文。課堂上學生讀音有誤的時候,我不是急於完成課堂任務,而是耐心的糾正學生髮音。為後面學生的朗讀打下了基礎。

2、閲讀形式多種多樣。

閲讀不僅僅限於朗讀,還應該有體驗,想像。教學時,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指名讀、引讀、分組讀等,在此基礎上我還通過讓學生表演(風娃娃吹風車的樣子和縴夫們拉船的樣子)、想象説話(秧苗們喝足了水會怎麼樣?縴夫們會對風娃娃説什麼?)使學生在朗讀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並且體會到幫助別人令人快樂的事。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21

一年級的孩子總是以他們獨特的眼光來觀察大自然,認識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他們的想法與大人是不同的。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從學生的需要,興趣出發,來實施教學的:

1、 抽象思維與具體思維相結合,突破教學重點。

冀教版教材改革的一大特色就是認字與學拼音同步,在課文教學中加大了識字量。這麼大的識字量,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是比較枯燥與乏味的,認起來也相當有困難。在這一課的識字教學中,我把生字詞做成了相應的實物圖片,這樣,孩子在識字過程中就把抽象的漢字與具體形象的情境結合起來,調動了多種感官來識字,激發了興趣,調動了積極性。

2、 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

一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可愛,他們都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賞識,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愛撫的動作,一句無心的話語,他們都銘記在心裏,甚至都成為他們在家裏炫耀的資本。因此,在課堂上他們總有一種期待。

在這一課的課堂上,我就善於抓住孩子的閃光點,對其進行賞識激勵評價,如:有位同學描述春天的畫面:“我感覺下春雨了,小草更綠了,柳樹更高興了,青蛙在水裏唱着快樂的歌,咕呱咕呱。”這個孩子能對以前學過的兒歌學以致用,這一點是多麼可貴賓,我鼓勵他的同時也將這一學習方法介紹給了其他同學。在課堂上,每一個得到賞識的孩子他們都充滿了自信,別的孩子也表現得更積極了。有時,賞識也是一種教學的契機,關鍵看教師如何把握, 如:在這節課當中,邱澤華同學讀詩歌讀得非常棒,那我就獎勵他配樂讀,同時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聆聽想象,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教學環節。

3、 通過多元化的形式,感受美,表達美。

《山青青》這首兒歌很美,山青,水青,樹青,草青,苗青,田青,鳥兒鳴叫,花兒歡笑,這一切都沐浴在春風春雨裏。這麼美的兒歌,我注意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來感受:創設情境,想象畫面——利用畫筆,表達畫面——入情入境,品味美——載歌載舞,表達美。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課上完了,但大家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22

美術課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育就是利用“美”的感染對學生進行教育,所以我們的美術課要兩條腿走路,即美術與教育。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有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變廢為寶這節課的顯性目標是利用廢舊的材料製作立體和半立體的藝術品,隱性目標是滲透環保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應把握二者的關係,讓學生在美術的課堂上享受“美”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千萬不要把一堂生動有趣的美術課上成一節環保節能的思品課,這一點我認為也很重要。

變廢為寶這節課優勢在於形式多樣,材料隨手可得。難的就是如何使學生的聯繫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相結合,上出一堂井井有條又生動活潑的美術課。上好這節課關鍵在於教師是否有一些簡練又出效果的變廢為寶的好方法,一下子就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好奇心與求知慾。只有做到這一點後,才能談及更高的教學目標。

教育家陶行知説過的那樣,“當教育的目的被學生髮現了,你的教育就已經失敗了。”變廢為寶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要想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通過上這節課從而達到震撼心靈刻骨銘心,就要充分發揮美術課的“直觀美感”這一特色進行美醜對比,採用新奇又簡單得操作形式,用精美的藝術品打動學生的心靈的同時,又讓學生感到自我能力可以駕馭,從而調動學生踴躍參與,在學生自主參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實現環保教育的目標,上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藝術課堂。

變廢為寶的方式方法很多,40分鐘的課堂不可能包羅萬象,所以我覺得第一課時以變廢為美的藝術思路的深度為教學重點來進行思考,可以落腳到某一種方式方法,以點帶面,由易到難,通過色彩、形狀、質感的聯想拓展思路,深入研究。第二課時主要從材料廣度進行拓展,可放手體驗,自由發揮,達到精彩紛呈。從大處説:變廢為寶的藝術手段很多,比較突出的有根雕藝術、貝克粘貼、種子粘貼和一些裝飾品(如椰子工藝品、舊掛曆窗簾、碎布裝潢下腳料工藝品等等),這些變廢為寶不僅可以隨手把玩,而且還可以成為一種社會產業,回收廢舊物品美化環境的同時,還可以換取一定的經濟來源。將教學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體現教育的社會性,可能一節課影響學生的一生,説不定,將來的這些學生中就會有人從事這項變廢為寶的失業中。從小處説:就可以用一些簡單,輕便的小物品如小瓶子、塑料碟、瓶蓋、牙籤,舊絲襪等等做一些裝飾品美化教室等。讓學生自主探索,創造充滿童趣的學習環境,從而熱愛自己的班級,愛上學,愛學習。

通過節課,讓學生了解如何對廢舊物進行聯想,使學生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廢舊物品變美得可能,調動其操作積極性;通過製作先後的美醜對比,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的美麗的同時,自動的熱愛生活通過自己的能力變廢為寶美化環境,從心靈深處體會到“美”的震撼。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23

本課選自冀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本單元是一組文學單元,其文化主題是“走近安徒生”。

這篇課文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話,講述了一顆小豌豆希望能給人們做件好事,終於在發芽、長葉、開花的成長過程中,給屋內患病的小姑娘帶來愉快、生機的故事。全文雖無一個愛字,但讀後卻有一股清新的氣息縈繞,有一絲從心底自然生成的感動,讓人回味,使人不由自主地隨小姑娘心情的變化而變化,隨小姑娘病情的好轉而歡樂;不由自主地因小豌豆的善良和愛而生敬佩之情……小豌豆的愛不驚心動魄,不蕩氣迴腸,但卻潤物無聲,自由流淌。

圍繞本單元的文化主題“走近安徒生”以及本課作為起始課這樣的思考,教學的整體設計沒有定位在對這篇課文的理解與感悟上,而是定位於以這篇童話為“引子”—— 讓學生“走進安徒生童話,走進安徒生”。

因此,整個教學是緊扣“用童話温暖人生”這一涵義深刻的話展開的。此句在教學中作為一條清晰的情感線索,先後出現了三次:

——教學伊始。引出安徒生後,出示這句話讓學生品讀。初步感受。

——學完課文後。學生對課文有了深刻的認識後,再結合以往的閲讀經歷去體會此句,學生的認識將會加深。

——拓展閲讀時,出示安徒生其他資料後。讓學生欣賞安徒生創作的繪畫、剪紙等作品,瞭解安徒生的創作經歷,再次出示。目的是讓學生的理解進一步昇華:這句話是對安徒生童話的詮釋,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這節課我有以下收穫與體會

1.三次誦讀,次次深入,昇華學生情感。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用童話温暖人生”這句讚譽安徒生的話展開了教學。對於此句我設計出現了三次,這三次的誦讀一次比一次深入,使得學生的理解從模糊開始,然後漸漸加深,最後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2.咬文嚼字,瞻前顧後,注重語文本色。

語文教學不能丟掉語文本色。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詞句訓練:“顆”字的對比教學,主要內容的概括訓練,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等等,處處流露出語文的本色,體現着我力求迴歸語文本色的教學理念。

另外,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説,應該開始培養他們抓住重點語句、關鍵詞語感悟語言的能力了。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抓住對小豌豆的描寫反覆品讀,並且採用“瞻前顧後”的方法,把小豌豆與小女孩緊密相連。尤其在品讀“春天到啦,樹枝該吐出小芽兒來了,小草兒也該從土裏鑽出小腦袋來了,那嫩綠的顏色該有多美呀!”一句時,我緊緊抓住“該”字不放,讓學生比較、想象、換位,步步深入,扣動心絃,使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

3.多種媒體,聲情並茂,拓寬語文空間。

本課教學中,我引入了現代信息技術,力圖實現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依據教學的需要,我適時地加入了課件,這些課件起到了激趣、創情、品文、拓展的作用。多媒體課件絢麗的色彩,動聽的音樂,直觀的比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24

《陶罐和鐵罐》是學生所喜歡的搞笑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搞笑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説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温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以分析朗讀為主。在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同學們欣賞小動畫,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緊之後提出問題“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好處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學生在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透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潛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潛力及情感表達潛力。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個性強化了“演一演”的教學環節。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台給學生表演。學生的表演能夠説是繪聲繪色,博得了我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學生學得簡單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

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學生的舞台。

這種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主角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這天這節課的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到達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能夠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8vgykj.html
專題